小学生认知与学习 第四章 学习的理论观点
第四章学习活动【学后反思】
![第四章学习活动【学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c98f81759eef8c75ebfb302.png)
◆主题:皮亚杰关于学习的原理对化学教学的启示◆问题:1. “学习从属于发展”教学内容的选择有什么启示?皮亚杰认为,儿童学到些什么,取决于他的发展水平。
并不是儿童看到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充作引发儿童作出反应的刺激的。
例如,年幼儿童看到实验者移动两根同样长的、并排放着的小木棍之一,但这并不能成为儿童作出长度守恒反应的刺激。
儿童往往只注意到朝前移动的那根小木棍突出的部分,以为这根木棍现在比另一根更长些。
只有当儿童达到一定的认知发展阶段时,他们才能通过心理运演来推断:如果把这一木棍移回原处,这两根木棍就会一样长,因此,把一根木棍向前移动并不会改变它的长度,尽管它看上去前面突出来了。
在皮亚杰看来,还没有掌握可逆性概念的儿童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
即便告诉他答案,他也是无法理解的。
因为在儿童能够解决这类问题之前,他必须具有解释这些刺激的心理运演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的发展制约着他们所能学习的范围。
皮亚杰由此认为,儿童可逆性概念的发展并不是由于经验的结果。
可逆性是一种内部调节的形式,它是受反身抽象(reflectiveabstraction)指导的。
反身抽象是指大脑通过对心理活动本身的思考,而不是通过对外部事件的思考,而产生一种前后连贯的信息系统的方式。
所以,只有当儿童已具有把各种有关信息整合起来所必备的心理能力时,才有可能习得某种特定的概念(如可逆性和守恒性)。
这种能力是反身抽象的结果,而反身抽象又取决于儿童是否已达到某种认知发展水平。
因此,认知发展作为一种功能系统(afunctioningsystem),制约了儿童学习的范围。
2. “知觉受制于心理运演”对教学设计有什么启示?皮亚杰不赞同那些刺激一反应学习理论,因为在他看来,刺激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刺激并不是感觉的要素;知觉也不仅仅是有选择地注意有关刺激的问题。
皮亚杰认为,刺激是被认识的,而不是被经验的。
哪怕是一个最简单的刺激,例如红颜色,也是通过一种比较的心理活动而被认识的。
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知识点总结
![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aaae008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e8.png)
中⼩学⽣认知与学习知识点总结第⼀单元认知与学习的关系知识点(⼀)认知的概念(⼆)认知的过程感知觉⼀.认知的内涵记忆思维语⾔(三)⼈类认知中的信息加⼯特点(⼀)⽪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认知发展(⼆) 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的社会⽂化理论(三)认知发展的信息加⼯理论(⼀)概念(⼆)类型意识⽔平学习结果知识来源理解程度知识内容(三)特点间接性三学习⽬的性系统性被动性(四)理论⾏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社会认知四学习与认知关系学习需要认知活动参与学习促进认知的发展注意依据⼀、⼆、认知的发展2、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的社会⽂化理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类的认知在本质上具有社会⽂化的特征认知发展源于历史⽂化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学习能够促进⼉童认知发展从较低层次向级较⾼层次发展。
3、认知发展的信息加⼯理论:个⼈的学习活动会促进认知⽔平的发展把⼈类认知活动与电脑的⼯作进⾏类⽐,强调信息的输⼊、编码、存储和提取的重要性。
三、学习(⼀)概念:个体通过反复经验后在⾃⾝⾏为或思维上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类型内隐学习:学习者不需要付出努⼒,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经验,但⼜不⽴即显⽰,要过⼀段时间才能显⽰出变化。
意识⽔平外显学习:学习者要付出意志去努⼒,有⽬的的学习。
语⾳信息学习:学习者⽤语⾔所表达出来的知识。
智慧技能学习:⽤概念和规则办理外界事物的能⼒。
认知策略学习:学习者⽤以控制⾃⼰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等过程的内在组织技能。
学习结果态度学习:学习者习得的对⼈,对事,对物,对⼰的反应倾向,它是⼀种内部状态。
运动技能学习:学习者通过练习获得的,按⼀定规则协调依据⾃⾝肌⾁运动的能⼒。
机械学习:学习者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之间⽆实质性联系的学习。
理解程度意义学习;学习者把新学习的知识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建⽴起联系的学习。
知识的学习: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
技能的学习:学习者通过学习或练习,建⽴合乎法则的活动⽅式的学习。
知识内容社会规范的学习:学习者把外在的⾏为要求转化为⾃⼰内在的⾏为要求的学习。
小学教师《教育知识与能力》核心讲义——小学儿童学习的理论
![小学教师《教育知识与能力》核心讲义——小学儿童学习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6f0b98e1711cc7930b716d8.png)
小学教师《教育知识与能力》核心讲义——小学儿童学习的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强化在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1.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作用理论(1)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巴甫洛夫通过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反射,也称为本能。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2)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①获得与消退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②刺激泛化与分化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桑代克根据“饿猫逃出迷笼实验”,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一逐步减少错误一再尝试而形成的,因此他把自己的观点称为试误说。
小学数学学习理论
![小学数学学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60e9403eff9aef8941e063b.png)
(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1、有意义的发现学习的特征 、 ①发现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②发现的过程有助于直觉思维甚至创造思维 的发展。 ③发现的行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求知欲和自信心。 ④“发现学习”还有助于学生记忆的保持。
(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2、有意义的发现学习的条件 、 (1)在学生智能及认知方面 )在学生智能及认知方面(智能及认知发 展是发现学习的基本条件)
学习是指自我概念的变化(人本主义)。 学习是指自我概念的变化(人本主义)。
小学数学学习过程
情 境 新的学习 内容 输入阶段 原有的 数学认 知结构 相互作用 阶段
产生新的 数学认知 结构
操作 阶段
形成新的 数学认知 结构
预 期 目 标
第四章 小学数学学习理论
数学学习 数学学习是根据教学计划进行的在数 学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 主动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数学技能的 掌握,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过程。 更具体地说,数学学习是指学生在教育 情境中,以数学语言、符号为中介,自觉地、 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概念、公式、法则、 定理,形成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数学技能 与能力的过程。
(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与数学学习
2、认知发展阶段 、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主要是动作活动并伴有 协调感觉,属于智慧萌芽时期。 ②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出现了语言、符号,具有 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这一阶段出现了逻辑思维 和零散的可逆性,但一般还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 运算。 ④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 与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 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 运算是皮亚杰理论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概念,他认为知识总是 运算 与动作联系在一起的,动作产生智慧,而运算就是内化 了的、可逆的、组成结构(系统)且具有守恒性的动作。
《小学生认知与学习》教学大纲
![《小学生认知与学习》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8c981f5cc7931b764ce1591.png)
《小学生认知与学习》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012132202课程名称:小学生认知与学习学时/学分:16/1先修课程:教育原理、普通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开课教研室:初等教育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师范类核心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2.课程任务:经过本课程的学习,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融通,帮助未来的教师掌握小学生认知与学习的规律与教学活动规律,建构具有理解学生、教育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为更好地进行教育实践与体验、更好地形成教育信念与责任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分为“小学生认知与学习的基本理论”、“小学生认知与学习的基础”、“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及培养”、“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及辅导”五大模块十章内容,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从系统论的角度了解和掌握小学生的认知与学习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建立小学生认知与学习的知识结构,为进一步掌握小学生学习特点奠定基础。
帮助学生加深对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认识,树立科学合理的教育观念,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用理论知识分析小学生的各种学习现象,并掌握在教学中遵循心理学的规律,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主要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社会调查、科研训练等。
其中以课堂讲授为主,研制电子教案和多媒体幻灯片以及CAI课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成绩考核形式:课程考核坚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并重的原则,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期中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以开卷形式进行,占总成绩的7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教学基本要求要求理解和掌握小学生的发展与小学教育、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学习活动特点、小学生认知与学习的基础。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发展的基本问题,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小学生认知与学习的基础。
小学生认知与学习第四章学习的理论观点
![小学生认知与学习第四章学习的理论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6a09b4c1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e6.png)
小学生认知与学习第四章学习的理论观点第四章学习的理论观点学习目标:1.了解各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2.理解行为主义、认知学派、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于改进教学的意义;3.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行为主义、认知学派、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一节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1.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情境2.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二)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在课堂中的应用运用的关键是要通过条件作用原理积极建立有意义的或教师希望的条件反应,预防并消退有害的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作用的前提是人先天存在的无条件作用,对于复杂的、高级的认知过程的学习是不适合的。
1.消退条件反应的方法(消退律)所谓消退,是指经典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那么条件反应的强度就会减弱,甚至最后消失。
2. 经典条件作用的泛化与分化(泛化与分化律)泛化它是指经典条件作用一旦形成,学生不仅对条件刺激,也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产生情绪和生理反应的过程。
分化我们只强化条件刺激,而不强化与其相似的其他刺激,就可以导致条件作用的分化。
二、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饿猫开迷箱实验)主要观点:1.学习的实质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2.联结的建立是一种尝试错误过程或试误的过程;3.联结的建立遵循一些学习规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
学习规律: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重点)——经典实验——斯金纳箱(老鼠)(一)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过程●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作用与两个基本原则相联系:任何反应如果紧随强化刺激,该反应具有重复出现的趋向任何能够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
●根据这两个原则,与经典性条件作用的S─R过程相比,操作性条件作用是(s)—R─S(强化)的过程。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运用增强行为消弱行为正强化呈现式惩罚呈现想要的刺激施加厌恶刺激负强化移去式惩罚消除或中止厌恶的刺激移去满意的刺激无强化1.操作行为的增强(1)正强化——选择强化物一级强化物:食物、水、安全、温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
第四章 认知学习理论 第五节 加涅的折中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章 认知学习理论 第五节 加涅的折中主义学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40d1d34b84ae45c3b358c73.png)
第四章认知学习理论第五节加涅的折中主义学习理论第五节加涅的折中主义学习理论了解加涅的生平掌握加涅关于学习的概述及其提出的关于学习结果、学习阶层、学习阶段和课堂教学阶段的划分体会加涅认知学习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加涅(R(M(Gagne)被公认为是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派的折衷主义者。
他一方面承认行为的基本单位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另一方面又注重探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心智活动,他给学习下的定义是被人们引用最多的:“学习是指人的心理倾向和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要能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结于生长过程”(Gagne,1977),他提出五类学习结果。
他还分出八类学习阶层和八个学习阶段。
相应的课堂教学也可分为八个阶段。
加涅的学习理论不论在心理学研究领域,还是在教育实践领域;不论在国外,还是在我们国内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为许多学习理论的著作、教育心理学的著作和其他教育学分支学科的著作中都频繁地介绍加涅的学习分类、学习和教学过程阶段论、学习结果的论述等重要内容,并对加涅的学习理论进行多角度的评价。
当然,加涅的学习理论也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
由此看来,如何看待、评价和运用加涅的学习理论应该是学习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慎重的课题。
本节试就加涅学习理论在学习和教学研究领域、教学实践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及进步意义,以及该理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以评价。
加涅的生平及著作加涅关于学习的概述加涅提出的五类学习结果加涅关于学习阶段的划分课堂教学阶段的划分信息加工观点加涅认知学习理论的贡献与局限一、加涅的生平及著作1916~ )出生在美国麻省的北安多弗。
1933年罗伯特?加涅(Robert M(Gagne,入耶鲁大学主修心理学,受到了新行为主义的严格训练,1937年获学士学位。
毕业后进布朗大学攻读实验心理学于1939年和1940年分别获理科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
旋即在康涅狄克学院任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征入伍,作为航空心理学家从事测量、选拔和训练飞行员的研究工作。
第4讲认知学习理论
![第4讲认知学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3af53c7c1c708a1284a44dc.png)
简单的例子
复杂的例子
连续律: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往往倾向于使知觉对象
的直线继续成为直线,使曲线继续成为曲线。
闭合律:闭合是指一种完成某种图形(完形)的行动。
成员特性律:一个整体中的个别部 分并不具有固定的特性,个别部分 的特性是从它与其他部分的关系中 显现出来的。
1.3 评价
贡献: 对桑代克的理论进行了批判,使认知派与 联结派的区别明确化,并促进了学习理论的发 展。 强调整体观和知觉经验的组织作用,关切 知觉和认知的过程。
结论:学习不是“尝试—错误”过
程,而是一种顿悟学习。即学习是一种
完整的过程,通过学习者对情境的重新 组织来实现。
“格式塔‛ Gestalt 德文, 即完形‚能动的整体‛。 ‚心‛对环境具有一种组织作用,存 在一个与环境相对应的心理结构——完形。 当有机体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时,头脑中 的‚完形‛就出现了某些‚缺口‛或‚缺 陷‛,而有机体先天有一种弥补缺口、缺 陷以完结图形的倾向,不断地组织一个又 一个完形,这种组织再组织的活动和完形 作用,就是学习。
鼓励学生凭直觉进行猜测 冲动型的学生反应快,错误多
直觉思维实例: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说
4、学习动机: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 布鲁纳强调学习的内部动机 学习是主动过程,依靠内在动机--对学 习材料的兴趣;要让学生自己体会到自己有能 力对待他的外部世界。从主动学习引出发现学 习
比较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
3.1.3.符号性表征 再现表象)
(Symbolic-Representation)
(又称象征性
这时儿童能够通过符号再现他们的世界, 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这些符号既不是直接 的事物,也不必是现实世界的映象,而可以 是抽象的、间接性的和任意性的。借助于这 些抽象的符号,个体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去推 理、解释周围的事物。 这个阶段大体相当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 段的后期及其以后的年代。
认知派学习理论主要观点
![认知派学习理论主要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9ad0215e964bcf84b9d57be1.png)
认知派学习理论主要观点1、关于学习结果:学习是形成反映整体联系与关系的认知结构。
2、关于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积极主动进行复杂的信息加工活动的过程。
3、学习规律与条件:注重学习的内部条件主动性、内动部机、过去经验、智力等。
对“学习”的解释认知学派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它的核心观点是学习并非是机械的、被动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要通过主体的主观作用来实现。
代表人物苛勒布鲁纳奥苏贝尔格式塔的完形学习理论该学派以现象学作为理论基础,认为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所显现出来的结构性和整体性,反对元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公式。
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经验不等于感觉等元素的总合,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学习的实质学习并非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通过主动积极的组织作用形成与情境一致的新的完形。
1、学习的结果并不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新的完形2、学习的过程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不是简单的神经路的联系,而是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不是盲目地尝试错误,而是由于对情境顿悟而获得成功。
刺激与反应之间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不是盲目、被动的过程一个人学到些什么,直接来源于它对问题情境的知觉。
学习通常是从一种混乱的、模糊状态转变成一种有意义的、有结构的状态,这就是知觉重组的过程。
知觉重组是学习的核心学习并不是把所有无意义的事情任意地联结在一起,而是强调要认清事物的内在联系三、评价贡献对桑代克的理论进行了批判,使认知派与联结派的区别明确化,并促进了学习理论的发展强调整体观和知觉经验的组织作用,关切知觉和认知的过程。
揭示了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肯定了意识的能动性。
限局全把学习完归于有机体自身的组织活动,否认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
把试误学习与顿悟学习完全对立起来,不符合人类学习的特点。
符号学习理论基本观点1、学习实质学习不是简单的S—R的联结,而是S—O—R的过程,结果形成“认知地图”。
(O代表有机体的内部变化)2、学习结果不是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情境的“认知地图”,它是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是情境整体的领悟。
教育理论知识:学习理论——认知发展与学习策略
![教育理论知识:学习理论——认知发展与学习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e7139be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5f.png)
教育理论知识:学习理论——认知发展与学习策略学习理论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主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发展和学习策略。
认知发展指的是个体在认知结构和思维能力上的发展和变化,而学习策略则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和方法。
在本文中,我将结合认知发展理论和学习策略理论,探讨认知发展与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教育实践中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学生的学习。
一、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主要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他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思维方式。
1.感知-运动阶段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世界,他们还没有具备逻辑思维能力,思维是以感觉和动作为基础的。
儿童在这个阶段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他们的认知能力主要局限于周围的感官信息和运动动作。
2.前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发生在2-7岁之间,儿童开始具备了部分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进行简单的概念、分类和推理。
他们还不能进行逆向思维和多因素的综合分析,但开始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规律和概念。
3.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发生在7-11岁之间,儿童的思维开始逐渐具备操作和逆向思维的能力,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多因素的综合分析。
他们开始能够使用具体的符号和概念来进行思维活动,具备一定的数理思维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发生在11岁以后,儿童开始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可以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和符号运算。
他们能够进行复杂的概念形成和理论推导,具备高阶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学习策略理论学习策略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和方法,目的是为了达到学习的目标。
学习策略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如何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方法,以提高学习效果和提高学习成绩。
根据学习策略的不同特征和用途,可以将学习策略划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类。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四章-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四章-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6d385e1dd88d0d233d46aab.png)
认知:就是人的认识活动,指人们如何获得、 存储、转换、运用以及沟通信息的过程。 广义地说,指人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知 觉、学习、思维和记忆。 狭义地说,认知就是思维和记忆。
第一节 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的理论、维果斯基的理论、信息加 工理论)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注意 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感知 第四节 小学儿童的记忆 第五节 小学儿童的思维 第六节 小学儿童的想象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思想
1.最近发展区
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现有发展水平(指由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
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
二是解决问题的水平(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靠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水平, 即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在现有发展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 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两个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三)评价
优点: 1.创立了认知发展领域,留下了非常有价值的研 究结论。 2. 理论影响广泛,带动了成千上万的研究者开展 认知方面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儿童思维的发展 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缺点: 1.理论表述的问题。 2.研究方法的问题
(四)皮亚杰的理论对(小学)教育 的启示
1.教育要关注儿童思维的结果,更要关注儿童思维 的过程
4.注意的转移
(1)定义 根据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 另一个对象上的特征。 (2)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原来注意的紧张度 新注意对象的特点 人的神经类型和习惯
二、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特点
(一)小学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
1.无意注意的发展 2.有意注意的发展 (1)有意注意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逐渐提高 (2)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
学习概论(第四章)07
![学习概论(第四章)07](https://img.taocdn.com/s3/m/7493e52fccbff121dd368345.png)
对学习概念的理解
首先,人们都认为凡是学习一定要有变化的发 生。 其次,人们已经认识到,由于学习所导致的变 化应是相对持久的 第三,学习导致的变化由经验引起,不是由成 熟或先天的反应倾向所致;学习导致的变化 要与成长或成熟导致的变化分开。 第四,学习导致的变化本身并不具备价值意义 ,学习不等于进步 最后,学习行 指 行 为变化的过程,而非仅指学 习后所表现出来的结果
表2-1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及其行为样例 学习结果
行
为
样
例
智慧技能: 演示符号应用,详见如下: 辨别 区分印刷体字母m和n 具体概念 识别空间关系“下面”;识别某一物体的 定义性概念 “边” 规则 使用定义给“家庭”分类 高级规则 演示句子主语与动词的一致性
生成一条规则预测在给定光源距离和透镜 曲率条件下
他身高只有144cm,智齿还未长出来,目 光呆滞,表情如同幼儿,膝盖变形,双腿 似乎支撑不住身体的重量,因而走起路来 摇摇晃晃如同刚学步的孩子,智力如同幼 儿。例如,他看到镜子里自己的影像却以 为镜子后面还有一个人;不能区别生物和 非生物、自然的东西和人造的东西;语言 能力很有限,只能讲6个词和几句简单的拉 丁语,并只能使用第三人称。
第四章
学习概论
本章介绍学习的心理学定义、学习意义、 几种有代表性的学习分类理论。 学完本章后,应做到: 1.理解学习的定义,并能据以对学习和 非学习现象进行区分; 2.了解几种常见的学习分类的依据,并 能对这些分类间的异同进行比较;
实例:与世隔绝的王子
1828年5月26日,德国纽隆贝尔克城的街头,市 民发现一位穿着古怪的农民服装,神情疲倦而摇 摇晃晃向前移动的青年。这位青年是谁呢?后来 才知道他是在1812年德国出生的当时巴登大公国 的王子——卡斯巴· 豪瑟。他出生时被争夺王位的 宫廷阴谋家同普通婴儿进行调换,然后被当做人 质扣押了起来。三四岁以后他就被关入了地牢, 每天由一个他看不见的人给他送面包和凉水,不 能与任何人接触,不准做任何活动,直到17岁, 他继承王位已经不可能时,才放了出来。此时,
[教育学]4第四章学习的基本理论20119
![[教育学]4第四章学习的基本理论20119](https://img.taocdn.com/s3/m/60923934680203d8cf2f2437.png)
❖ 三、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 (一)斯金纳的经典实验 ❖ 观点:学习是自发行为受
到后续刺激的强化作用的 结果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 1.强化 ❖ 2.惩罚 ❖ 3.消退 ❖ 4.泛化和分化 (三)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应用 ❖ 1.行为塑造 ❖ 2.程序教学
四、社会学习理论 (一)班杜拉的经典实验(观察实验)
(二)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 1.准备律 ❖ 2.练习律 ❖ 3.效果律 (三)尝试-错误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 1.应强调“做中学” ❖ 2.允许学生犯错,并鼓励学生从错误中进行学习 ❖ 3.让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满意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
所获的消极结果 ❖ 4.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合理练习 ❖ 5.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
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
❖ 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 尝试-错误理论 ❖ 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基本观点: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刺
激和反应的联系而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 重点:观点、代表人物、经典实验、对教育实践的意
义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 观点:认为学习是自动化情绪或生理反应和新刺激 建立的联系,也称S-R(刺激-反应)学习模式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二)经典条件反应的基本规律 ❖ 1.获得和消退 ❖ 2.泛化和分化 (三)条件性情绪反应 (四)经典条件作用论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 二、尝试-错误理论 ❖ (一)桑代克的经典实验
观点: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 -反应的联结,这种联结是通过 尝试与错误过程而自动形成的。 模式为: 尝试-错误-再尝试
1.有意义学习
❖ 概念: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 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 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
第四讲 学习理论:认知学派学习观
![第四讲 学习理论:认知学派学习观](https://img.taocdn.com/s3/m/8e96c10b6edb6f1aff001fbb.png)
马芯兰的小学数学教学
马老师注重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在教材结构中给最基本的概念 以中心地位。 马老师从小学数学500多个概念 中,精选出十几个最基本的概 念,突出它们的核心地位,以 这些概念为“节点”构建知识 的网络体系。 比如,简单应用题,一般分 为十一种,马老师以最基本 的概念为核心,把十一类分 成四块。
发现学习,并不只限于发现人类尚未发现的事物,而 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阅读书籍和文献资料,独立 地思考而获得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新知识的过程。 布鲁纳认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把知识转换成一 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形式,以表征系统发展顺序,作 为教学设计的模式,让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布鲁纳曾根据儿童踩翘翘板的经验,设计了一个天平, 让儿童调节砝码的数量和砝码离支点的距离,以此让 儿童发现学习乘法的交换律,如3×6=6×3。他先 让儿童动手,然后使用想象,最后用字来表示。
讲解式教学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是经过仔细考虑 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称之 为“讲解式教学”(expository teaching); 相比较发现学习的费时低效,讲解式教学使 学生学得好,学得明白,而且可以达到更高 层次的理解与概括; 认为接受学习必然是机械的观点毫无根据;
举例:如何将新知与学生的已知相结合?
1912年由韦特墨提出,经过苛勒和考夫卡 等人的工作成为著名心理学流派; 主要对知觉和问题解决感兴趣; 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所以学习过程 是突然的“顿悟”; 顿悟:某种相对于整个问题的布局而出现 的一个完整的解决办法;
苛勒及其顿悟学习实验
苛勒(K.Kohler) 19131917年用黑猩猩做了一 系列实验。 遇到问题时,动物可能 审视相关的条件,当突 然把一件工具看作是达 到目标的手段时,它便 产生了顿悟,从而解决 了问题。但这种学习不 能发生在较低等的动物 身上。
学习与认知4-8章
![学习与认知4-8章](https://img.taocdn.com/s3/m/f6b469e781c758f5f61f676b.png)
不同年龄段儿童注意集中的平均时间呈 上升的趋势。
(二)注意的变化节律 注意的集中时间越长越好吗?
• 稳定的注意是我们学习任何知识的前 提,但是并非注意集中的时间越长越好。
• 持续性注意度学习至关重要,但过于 持久的注意集中会首先增加大脑皮层兴奋 区的疲劳程度,导致学习效率的每况愈下。
第二节 记忆、学习与教学
• 记忆与学习相互作用。记忆在学习中扮演着重 要角色:短时记忆、工作记忆与智力存在相关; 工作记忆还影响着第二语言、阅读理解、写作、 数学等方面的学习;外显记忆、内隐记忆以及 元记忆对学习的影响正在被逐步解释。同时, 学习也可以促进记忆,除了帮助学习者习得一 般记忆策略外,还可以使用教学策略,如利用 系列位置效应及多元的教学方法,营造宽松的 课堂气氛等,以促进学习者在头脑中长期保持 学习内容。
一、注意的转移与学习
(一)注意转移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注意集中能力较差,他们的注意总是在 不停转换,但这并非注意的转移,而是一种注意的涣散。 真正的注意转移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注意稳定性的基础 上。
注意转移在小学开始阶段比较慢,在中高年级时有 较快的发展,但其仍然容易受到学生对事物的营区的影 响。初中以后,基本能够有效地将注意从一个活动转向 另一个活动了。
•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更多地使用 记忆策略来帮助记忆。
(二)情景记忆的发展
• 情景记忆是个体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的记忆。 童年期记忆缺失和老年期记忆突起是情境记
忆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现象。 • 童年期记忆缺失:成年人无法回忆起在生命
前几年发生的大多数事件。 • 记忆突起:是指老年人在回忆一生中的事件
二、注意分配的发展
学前儿童基本上很难分配注意,他们甚至无 法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事物上。虽然小学中、 高年级学生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分配到不 同的对象上,但整个小学阶段这一品质的发展 仍然很缓慢。到了初中阶段,学生注意力分配 能力有了很快发展并趋向成熟。
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知识点总结
![中小学生认知与学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b9f227927d3240c8547ef02.png)
第一单元 认知与学习的关系知识点(一)认知的概念(二)认知的过程 感知觉 一.认知的内涵 记忆思维 语言(三)人类认知中的信息加工特点(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二.认知发展 (二) 维果茨基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 (三)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 (一)概念 (二)类型 意识水平 学习结果 知识来源 理解程度 知识内容 (三)特点 间接性 三 学习 目的性 系统性 被动性 (四)理论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 社会认知四 学习与认知关系 学习需要认知活动参与学习促进认知的发展注意依据一、二、认知的发展2、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人类的认知在本质上具有社会文化的特征认知发展源于历史文化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学习能够促进儿童认知发展从较低层次向级较高层次发展。
3、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个人的学习活动会促进认知水平的发展把人类认知活动与电脑的工作进行类比,强调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的重要性。
三、学习(一)概念:个体通过反复经验后在自身行为或思维上发生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二)类型内隐学习:学习者不需要付出努力,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经验,但又不立即显示,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示出变化。
意识水平外显学习:学习者要付出意志去努力,有目的的学习。
语音信息学习:学习者用语言所表达出来的知识。
智慧技能学习:用概念和规则办理外界事物的能力。
认知策略学习:学习者用以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等过程的内在组织技能。
学习结果态度学习:学习者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对己的反应倾向,它是一种内部状态。
运动技能学习:学习者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依据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
机械学习:学习者所获得的知识经验之间无实质性联系的学习。
理解程度意义学习;学习者把新学习的知识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起联系的学习。
知识的学习: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
技能的学习:学习者通过学习或练习,建立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的学习。
第四章_学习的认知理论
![第四章_学习的认知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3d84b22192e45361166f505.png)
学习是个体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 情境与自身关系所产生的顿悟
在做出外显反应之前,先在头脑中进行一番类 似于“验证假说”的思考 依赖以往的有关经验,因此学习包括知觉经验 中旧有的结构的逐步改组和新的结构的豁然形 成
第一节 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在格式塔理论中,刺激与反应之间是以意识因 素为中介的,即S-O-R
第一节 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 四、对完形-顿悟说的评价
贡献:
注意学习的认知特性,强调学习内部认识过 程的重要性;
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把学习过程看成是积极主动和有目的的过程 为后来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发现学习法中教师的作用:
鼓励学生要有发现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帮助学生寻找新问题和已有知识的联系;
第二节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五、对发现学习的评价
贡献: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推动了教育心理学从学习研究到教学研究的 转变。
布鲁纳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 教材的中心地位,使其成为教学的中心。
第二节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2.基本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结构原则:教师须采用最佳的知识结构来传授 程序原则:不存在对所有学习者都适用的唯一 程序 强化原则: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 的重要一环
第三节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意义学习强调,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认知结构 中原有的适当观念起决定性作用——固定新知 识。 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大 致可构成三种关系:
第4章 学习的认知理论
![第4章 学习的认知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dc93b050740be1e650e9aca.png)
教学实例1:发现句子的“型”(type)和“序”
(order) 这 一个 这 我的 一阵 男人 男该 狗 父亲 风 吃过 偷了 曾追赶 刹住了 吹落了 他的 一辆 我的 这辆 他的 午饭 自行车 猫 车 帽子
发现学习课例
教学内容:平方和公式 学 习者:二年级(8岁左右)。 材料:积木块。
了解世界 的强烈愿望
2. 学科基本结构的效能:
学科的基本结构具有三个方面的效能: (2)领会基本的原理和观念。能实现知识技 能的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可缩小“高级知识”和“低级知识”之 间的差距。
(1)简约化,使学生易于理解,有助于记忆;
3.注重基本结构的早期学习
布鲁纳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
设计目的:为新知识提供
观念上的固定点,充当新旧
知识联系的桥梁。
2.先行组织者的呈现要求
(1)组织者的抽象、概括、综合水平要高于学习
材料,且与学习材料有关联;
(2)组织者的呈现不必详细,以学生熟悉的语言
(3)注意唤起学生头脑中与组织者有关的知识经
和观念来呈现;
验。
四、评价(P.140)
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接受法教学课例
第四章 学习的认知理论
第一节 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
一、格式塔学派的经典实验
黑猩猩解决问题实验
二、学习的完形说
(一)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一种完形,而非形 成S-R联结。 (二)学习是一个顿悟过程而非试误过程。
而是由于对情境中关系的理解而突然地解决问题的 过程。
顿悟说:认为学习不是依靠盲目的尝试、偶然的成功,
A.派生类属学习
小学生认知与学习课程大纲
![小学生认知与学习课程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1fad15e48d7c1c708a145d3.png)
小学生认知与学习课程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学分:课程总学时: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本课程属于心理学科,旨在提供教育学与课程教案法在认知学习方面的心理学依据,并结合小学教案实际为学生提供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在小学生认知学习中的应用原理。
本课程回答什么是学习、什么是认知学习、小学生如何学、为什么这样学以及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学而教等问题。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儿童发展”,学生学习“儿童发展”课程为学习本课程打下知识和态度基础。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本课程从内容上侧重于小学生认知学习心理方面的概念和原理,一方面保证其完整性和体系化,另一方面紧密联系小学生学习的实际以及当前小学教案的各种现象与问题。
从理论端说,应在学习基本理论基础上深化基本学习方式的心理学原理,如概念学习、原理学习、知觉学习、规则学习、认知策略学习等。
从实践端说,将有关教案设计、学习测量与评价的最基本知识教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印象”。
在教案方法上注意化难为易,重点突出,结构简明,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放在第一位。
本课程注重学生的心理学思维和技能训练。
本课程依据教育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
本课程为理论课,没有课外或校外实践要求和安排,但需要结合学生教育见习、跟师等实践活动,形成两相互动,具体表现在相应的讨论或报告活动。
本课程学生的实践活动主要以课外作业形式体现出来,并力争实现线上互动,形成交流和讨论的氛围。
. 本课程在介绍认知与学习的基本概念与特点的基础上界定认知学习的涵义与特征,对学习理论做一简明梳理,使学生了解行为学派和认知学派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并启发学生注意把握这些理论的合理之处与问题。
在知识学习部分首先介绍两个基本概念:知识与表征,之后说明知识学习的基本过程以及知识学习的两个基本内容:概念学习与原理学习。
认知技能部分涉及认知技能、知觉学习和规则学习,本课程不仅论及这些学习的概念,而且涉及这些学习原理对教案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学习的理论观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各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
2.理解行为主义、认知学派、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于改进教学的意义;
3.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行为主义、认知学派、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一节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情境
2.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
(二)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在课堂中的应用
☐运用的关键是要通过条件作用原理积极建立有意义的或教师希望的条件反应,预防并消退有害的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作用的前提是人先天存在的无条件作用,对于复杂的、高级的认知过程的学习是不适合的。
1.消退条件反应的方法(消退律)
所谓消退,是指经典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那么条件反应的强度就会减弱,甚至最后消失。
2. 经典条件作用的泛化与分化(泛化与分化律)
•泛化
☐它是指经典条件作用一旦形成,学生不仅对条件刺激,也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产生情绪和生理反应的过程。
•分化
☐我们只强化条件刺激,而不强化与其相似的其他刺激,就可以导致条件作用的分化。
二、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饿猫开迷箱实验)
主要观点:1.学习的实质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
2.联结的建立是一种尝试错误过程或试误的过程;
3.联结的建立遵循一些学习规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
学习规律: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重点)——经典实验——斯金纳箱(老鼠)
(一)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过程
●斯金纳认为,操作性条件作用与两个基本原则相联系:
任何反应如果紧随强化刺激,该反应具有重复出现的趋向
任何能够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
●根据这两个原则,与经典性条件作用的S─R过程相比,操作性条件作用是(s)—R
─S(强化)的过程。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运用
增强行为消弱行为
正强化呈现式惩罚
呈现想要的刺激施加厌恶刺激
负强化移去式惩罚
消除或中止厌恶的刺激移去满意的刺激
无强化
1.操作行为的增强
(1)正强化——选择强化物
一级强化物:食物、水、安全、温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
二级强化物:社会强化物、活动强化物和代币(或符号性)强化物,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
对教师来讲,可供使用的大部分强化物都是二级强化物(代币制),应注意强化物的有效性。
(2)负强化
负强化物这个概念区别于惩罚。
2.操作行为的削弱
(1)惩罚
☐惩罚是指当学生表现出不当的行为时,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行为的过程。
☐能减弱行为的刺激叫惩罚物。
☐惩罚分为呈现式惩罚和移去式惩罚两种。
使用惩罚的存在的问题:
要慎用惩罚,这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因为它会产生一些问题。
惩罚会成为学生粗野行为的榜样,
还会使学生对实施惩罚的人产生消极情感。
此外,惩罚的效果一般不能持久,一旦停止惩罚,效果很难迁移到同样行为发生的其他环境。
最后,惩罚一般告诉学生什么是不可以的,但没有告诉学生怎么做。
使用惩罚的注意事项
给出清晰的课堂要求和规则。
确保学生知道对自己的期望,清晰的要求有助于学生知道如何做能避免惩罚。
惩罚要公平一致。
不要对某些学生宽大处理。
实施惩罚要严格,但要平静,而不带个人色彩。
记住,你的目标是改变行为而不是羞辱学生。
尝试采用一些技术鼓励或教会学生采用其他方法来替代受惩罚的行为。
例如,如果学生为了引起他人注意而作出不良行为,就要教学生采用更能被接受的方式来吸引他人注意,并强化他们使用这种方式。
(2)消退
☐消退是指对以前的曾被强化过的适应不良的行为不予注意,不给予强化,使之渐趋削弱以至于消失。
☐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不良习惯的有效方法。
☐使用时注意要同时强化对方出现的适应性行为,而且一定要坚持住。
3.新行为的学习:塑造
●塑造:通过强化的手段,使反应逐步接近某种目的行为,直至目标行为建立。
●塑造法适用于学生的学习行为、社交行为、运动行为等,尤其是在单一行为方式的建立上。
行为塑造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选择目标。
(终点行为)
☐了解学生目前能做什么或知道什么。
(起点行为)
☐找出学生所在环境中的潜在强化物。
(强化物)
☐将终点行为分解成有序的步骤,步调大小因学生的能力而异。
(步调
划分)
☐即时反馈学生的每步行为,使学生由起点行为逐渐向终点行为接近。
(即时反馈)
经典性条件反应与操作性条件反应的区别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观察学习的主要观点
1.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重要形式
2.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
(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作用
1.为学生提供模仿的榜样
2.运用强化原理,确保学生看到他们的积极行为的结果
3.反复示范榜样行为
第二节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
一、苛勒与格式塔学派的顿悟学习理论
1.格式塔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2.格式塔学派的主要研究内容:
☐知觉与问题解决的过程
3.苛勒通过黑猩猩实验,提出了学习的顿悟说。
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
1.学习的实质: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的过程:获得、转化和评价
3.学习的核心内容:各门学习的基本知识结构
4.学习的主要方法: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的概念
所谓发现学习,指教师不是把学习的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赋予它们意义,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学生能超越现象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
三、奥苏贝尔的意义接受理论(重点)
(一)学习分类观
1.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比较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与奥苏贝尔的发现学习。
2.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应满足的条件:
☐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
☐学习的内容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最不易处理的)
☐学生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将新旧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主要应采用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
(二)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3.命题学习
(三)认知结构理论及其教学含义
1.认知结构的概念
它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它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
命题、理论等构成。
影响新学习的三个认知结构变量
●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原有知识可以同化新知识(先行组织者)
●原有知识的巩固性
●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2.教学含义
目的:通过教学能塑造好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新学习的效果。
(1)教材内容的安排要突出基础概念和原理;
(2)教材的呈现方式要遵循“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
第三节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观”
(一)学习是人类的天性
(二)意义学习是人类真正的学习
无意义学习与有意义学习有什么区别?
罗杰斯的意义学习与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有什么区别?(三)促进意义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做”中学
促进学习的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直接面临实际问题。
(四)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的基本任务是要允许学生学习,满足他们自己的好奇心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一)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
☐情意因素:情感和思想的共鸣
☐教学方法:组织好教材、要善于辅导、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三)非指导性教学原则
☐移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
第四节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
2.社会协商(学习中的合作)
3.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
4.理解知识建构过程
5.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
(一)教学设计的理念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
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二)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
定义为学习者建构对知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识的理解提供一种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
概念框架基础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
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
与理解
关键词脚手架事件或问题多种途径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