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栖生物调查方法和分类鉴定116页PPT

合集下载

底栖动物—软体动物门(水生生物课件)

底栖动物—软体动物门(水生生物课件)

蜘蛛螺属Lambis
外唇极度扩张并生出
棘状突起。如水字螺L. chiragra外唇生出6条均
称的长棘状突起,略呈水 字形。蜘蛛螺则伸出7条 长棘状突起。
玉螺科Naticidae
贝壳呈球形,螺层少,壳面光滑。壳口完全, 外唇简单,内唇多少向脐孔翻曲。厣石灰质或 角质。足极发达,前足翻转在头部之上。本科 为肉食性种类,是瓣鳃类的敌害。用吻分泌酸 性物质将贝壳穿透而食之,是贝壳类养殖的一 大敌害。广泛分布。
软体动物门
鲍鱼:鱼类,贝类? “螺丝”:=螺蛳? 毛蚶(甲型肝炎病毒,1988,上海30多万人感
染 )和泥蚶如何区分? 海红? 柔鱼、鱿鱼、乌贼、墨鱼、章鱼如何区分?
概述
一.熟知的河蚌、田螺、蜗牛、乌贼、章鱼和各种吸虫的中间寄主
二.大多数具有贝壳,代表性特征→通称贝类
三.动物界第二大门类,现生8万;化石3万多,种类数仅次于节肢动 物
4. 大多数海产种类间接发育经 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期;淡水蚌 类,发育经过一个具双壳的钩介 幼虫期。少数软体动物(头足类 和部分腹足类)直接发育。
分类
任务一无板纲Aplacophora
1. 体呈蠕虫形,左右对称,无介壳。 2. 头部不明显,无眼和触角,具齿
舌。 3. 足退化,身体腹面有一条纵走的
4. 贝壳的测量
壳高:从壳口底部到壳顶的距离 壳宽:壳口的左右两侧最大距离 螺旋部高度:壳口上方至壳顶距离 壳口高度:壳口底部至上部的距离
5.有的贝壳表面光滑,有的具生长线。有的种类具 有突起、肋、棘和各种花纹。
厣:腹足类的后端能分泌出一个角质或石灰质的保 护物,称厣。
大部分种类能盖位壳口,有的不能,如芋螺、肮螺 亚纲的种类没有厣。
的中药材,称石决明。

《底栖生物采集方法》课件

《底栖生物采集方法》课件

采集的样品应具有代表性,能 够反映该区域底栖生物的分布 和数量情况。
样品的质量控制应贯穿于采集 、处理、保存和运输全过程,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5
底栖生物采集的注意事项
遵守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
遵守国家及地方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 法规,确保底栖生物采集活动合法合 规。
避免采集受保护的物种,确保采集活 动不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
笼诱法
笼诱法是一种利用笼具诱捕底栖生物 的方法。
笼诱法可以在不同水深和底质条件下 进行,但需要注意笼具对底栖生态的 影响。
笼具的材质和结构需要根据采集的底 栖生物种类和习性进行设计。
笼诱法采集到的底栖生物需要妥善处 理和保存,以避免损伤和死亡。
04
底栖生物的样品处理和保存
样品的处理
采集的底栖生物样品 应及时处理,避免样 品腐烂或被污染。
地区的生态状况。
避开污染源
02
避免选择靠近工业废水排放口、城市污水管道等污染源的区域

考虑环境因素
03
如潮汐、水流、底质类型等,对底栖生物的分布和数量有较大
影响。
采集时间的确定
1 2
根据潮汐变化选择合适的时间段
潮汐变化会影响底栖生物的活动和分布,因此应 根据潮汐表选择合适的采集时间。
避开恶劣天气
避免在极端天气(如暴雨、台风等)下进行采集 ,以免影响采集效果和安全。
采集工具的准备
01
02
03
04
采集网
用于从底泥中捞取底栖生物, 根据采集的生物大小和种类选
择合适的网目。
采集桶
用于存放采集到的底栖生物, 底部应有过滤网防止底泥混入

手套、鞋套

《底栖动物》PPT课件

《底栖动物》PPT课件

粗D
0(0)
120(100)
0(0)
0(0)
0(0)
0(0) 120(100.0)
砂B
0(0)
0.1(100)
0(0)
0(0)
0(0)
0(0)
0.1(100)
淤 D 47 780(75.1) 14 720(23.1) 20(0.03) 20(0.03) 580(0.9) 520(0.8) 63 640(100.0)
h
34
一般认为,若要保护资源而不致于过度开发, 底栖动物可供利用的资源量R是其生产量P(一般以 年计)与现存量B的差额(即R=P-B),R乘以其在 天然条件下对鱼的转化效率C(常取1/6),即得鱼 产量F,即: F=(P-B)*C 或F=B*(P/B-1)C
我国底栖动物P/B系数的均值为4.2,但在实际 应用时采取P/B=2-3。
刺吸者
动物细胞和组织液
h
16
二、生活史及化性
1、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
• 出芽生殖(budding):水螅
• 芽裂生殖(fission):扁形动物、低等环节动物 在 中 部 的 某 一 体 节 形 成 芽 区 ( Budding
zone),增生若干新节,前面若干新节形成母体 尾部而后面新节则发育为幼体的头部,待幼体成 熟后脱离母体。
泥 B 12.0(3.0)
42.6(10.8) 0.02(0.005) 22.0(5.6) 303.5(76.8) 15.1(3.8) 395.2(100.0)
h
26
• 流速
通常静水水体中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大于流水水 体。但有些要求较清水的种类在江河中反而较常见。溪 涧由于水流较急,则多为营固着生活的昆虫幼虫,如双 翅目中的蚋类。

《底栖动物概述》PPT课件

《底栖动物概述》PPT课件
体动物为19.65kJ,对鱼类的转化效率约为32%。
• (二)在环境生物监测上的运用:颤蚓科寡毛类和一
些摇蚊幼虫可作为水质有机物污染的指示生物。颤蚓科寡毛类在 100ind×m-2以下时为无污染;100¾ 999ind×m-2时为轻微污染; 1000¾ 5000ind×m-2时为中度污染;而在5000ind×m-2以上时则为
8
功能群 食物颗粒
撕食者 CPOM,>1mm
功能亚群
咀嚼者和钻食者
主要食物 新鲜维管束植物
死亡维管束植物

毛翅目[石蛾科(Phryganeidae)长
[丝翅亚目

角石蛾科(Leptoceridae)]
(Filipalpia)], 毛翅目[
分 类
鳞翅目(Lepidoptera) 鞘翅目[叶甲科(Chrysomelidae) 双翅目[摇蚊科、水蝇科
• 小型底栖动物(meiofauna) :能通过 500mm孔径筛网但不能通过42mm孔径筛 网
• 微型底栖动物(nanofauna) :能通过 42mm孔径筛网
精选课件ppt
5
底栖动物的习见类群
海绵动物门(Spongia)
刺胞动物门(Cnidaria)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沼石蛾科 (Limnephilidae)、鳞 石蛾科

(Ephydridae)]
(Lepidostomatidae)],

双翅目[大蚊科
(Tipulidae)、摇蚊科]
精选课件ppt
9
功能群 食物颗粒 功能亚群
收集者
FPOM-UPOM,<1mm
过滤收集者
直接收集者
主要食物 悬浮藻类和有机碎屑

第三章底栖动物调查方法

第三章底栖动物调查方法

蚌斗式采泥器

式样多种,携带较方便。采集面积为1/16m2 或1/20m2。如图所示,1为一对蚌斗式铁勺, 上部较重,以绳挂于活钩2上,然后将采集器 迅速沉入水底,当铁勺与水底接触后,放松拉 绳,活钩即形脱落,当向上提拉屎,绳子即将 铁勺拉紧,铁勺自然夹拢,将底泥样夹在其中, 多余的水,自每半铁勺的方孔4中流出,提高 水面后倾入盒中,即采的泥样。用来采集昆虫 幼虫和寡毛类及小型软体动物。
三、样品的采集


采样时间视调查任务而定。鉴于底栖动物生长、繁殖的速度比浮游动物 较慢,所以,一般每季度采样一次,最低限度应在春季和夏末秋初各采 样一次。如水库,需在水库最大蓄水时和最小蓄水时进行。 采样时,应事先记录当时的天气、气温、水温(表层、底层)、透明度、 水深,然后进行采样,在记录底质及水生植物情况。 采样时每个采样点上的大型和小型底栖动物各采2次样品。带网夹泥器采 得样品后,连网在水中剧烈洗涤摇荡,洗去污泥,网口要保持禁闭,然 后提到船上打开,拣出全部螺、蚌、蚬,放入广口瓶中,并贴上标签 (写明地点、编号、日期),然后带回室内处理。蚌斗式采泥器采得的 泥样,先倒入40目/寸的铜丝分样筛中,然后将筛底放在水中轻轻摇荡, 洗去样品中的污泥(若样品量大可分几次洗涤),最后将筛中的渣滓倒 入所料袋中,并放入标签,将袋口缚紧带回实验室分检。这一过程也可 将采的泥样倾入脸盆中,到岸边筛选,以免采样时间过长。 定量样品采完后,分别在各采样点上采一定数量泥样作定性标本用,还 可在沿岸带和亚沿岸带的不同生境中,用抄网捞取一些定性样品。来不 及分检的样品,应放入冰箱内保存,以免虫体腐烂不利于分析。
第三章底栖动物调查方法
水产饵料生物学

底栖动物是指在水地区栖息的动物总称, 一般包括水生环节动物、水生软体动物、 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底栖动物调查的 目的在于了解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种类组 成,分布以及对水体单位面积上底栖动 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作出比较可靠的 估计,从而为水体中底层鱼类的放养指 标提供一定的依据,还可用这些调查数 据评述水体的污染程度。

底栖动物—昆虫纲(水生生物课件)

底栖动物—昆虫纲(水生生物课件)
昆虫纲 Insecta
一、概 述
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一类,约100万种。多为陆生,少 数种类和一部分幼虫为水生(4%)。水生的共包括11 个目,其中常见为7个目。
有些昆虫对水产养殖有害,如蜻蜓的稚虫、半翅目和 鞘翅目中一些种类的成虫和幼虫,它们常袭击幼鱼, 尤其是对夏花鱼苗有较大的危害; 但也有些昆虫,如蜉蝣目、襀翅目、毛翅目、双翅目的幼 虫可作为鱼类的天然饵料。
蜻蜓(差翅)亚目Anisoptera
(2)蜻科Libellulidae
稚虫体短粗,下唇侧叶远端有发达锯齿。腹 部扁而宽,有小背刺,末端无气管鳃而有肛 门锥,用直肠鳃进行呼吸。稚虫常栖于小型 淡水水域的水草中。对鱼苗危害甚大,养殖 渔民称之为“鱼老虎”。如赤卒Sympetrum。
(3)蜒科Aeschnidae
(2)蝎蝽科Nepidae
体形多变,有细长如螳螂者,称水螳螂或螳蝽(Ranatra) ○ 有体阔呈长卵形,称水蝎(红娘华)或蝎蝽(Nepa)
体暗灰褐色。头小,陷入前胸中。触角短小,3节。缺单眼。喙3节,短。 前胸长,呈颈状。足伸向前胸前方,前足适于捕捉。中足与后足细长,跗节 1节,有爪,后足基节球状,能旋转。腹部11节,腹部末端有两根呼吸管。
石蛾科Phryganeidae
幼虫大型,体长达 40mm,巢筒由规则的 碎块排成直管,长达 50mm。常见有石蚕
Phryganea
7.双翅目Diptera
(1) 蚊科Culicidae 蚊科幼虫总称孑孓。全部发育都在水中进行,几乎任何一点水都可生存,
所以灭蚊时要翻缸倒罐,填沟堵洞以破坏其孳生地。它们因常在水中扭 动,故有“跟斗虫”一俗名。蚊科种类很多,常见有按蚊(疟蚊) Anopheles、伊蚊(黑斑蚊)Aedes、库蚊(家蚊) Culex、幽蚊 Chaoborus等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定

底栖生物的生态作用
生态平衡
底栖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平衡作用,通过 食物链和分解作用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物质循环
底栖生物参与有机物的分解和循环,将死亡的有机物 转化为无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底栖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如碳 循环、氮循环等。
底栖生物的分布与多样性
生态修复
根据底栖生物调查结果,制定针对性 的生态修复方案,如恢复水生植被、 改善水质等,促进水域生态系统的恢 复和平衡。
水质监测与解氧、重金 属含量等,为水质监测与评价提
供依据。
污染评估
通过比较不同区域底栖生物的种类 和数量,评估水体的污染程度和污 染物类型,为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与分类鉴 定
目录
• 底栖生物概述 • 底栖生物调查方法 • 底栖生物分类鉴定 • 底栖生物调查的应用 • 底栖生物调查的挑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底栖生物概述
底栖生物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底栖生物是指在海洋或淡水水域底部 生活的生物,包括底栖植物、底栖动 物和底栖微生物。
特点
底栖生物通常具有适应水底环境的特 殊生理和形态特征,如扁平的体型、 发达的附着器官和耐低氧、低光照的 生存能力。
底栖生物调查的展望
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底栖生物调查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如遥感、GIS等技术的应用将为底 栖生物调查提供更多可能性。
标准化和规范化
随着底栖生物调查的普及和深入,调查方法和流程将逐渐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调查结 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综合研究
未来底栖生物调查将更加注重综合研究,结合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等多个学科 的理论和方法,深入探究底栖生物的生态功能和环境适应性。

底栖生物采集与测定ppt

底栖生物采集与测定ppt

蚌斗式采泥器
式样多种,携带较方便。采集面积为1/16m2 或1/20m2。如图所示,1为一对蚌斗式铁勺, 上部较重,以绳挂于活钩2上,然后将采集器 迅速沉入水底,当铁勺与水底接触后,放松拉 绳,活钩即形脱落,当向上提拉屎,绳子即将 铁勺拉紧,铁勺自然夹拢,将底泥样夹在其中, 多余的水,自每半铁勺的方孔4中流出,提高 水面后倾入盒中,即采的泥样。用来采集昆虫 幼虫和寡毛类及小型软体动物。
带网夹泥器
采集面积为1/16m2,这是一种大型底 栖动物夹网,用来采集大型软体动物的 定量标本。
二、采样点的选择
采样的代表性要强,因此应选择那些水域特性的地区和地 带,如水库、江河流域内的库湾部分,水库的近坝区,消 落区,沉入水下的旧河床地段等。采样点要反映整个水体 的基本状况,因此在选点之前,要根据水体的详细地形图, 对其形态及环境进行了解,从而根据不同环境特点(如水 深、底质、水生植物等等)设置断面和采样点。断面上设 置的点是直线的,每隔一定距离设一采样点。断面上采样 点的多寡使环境而酌情增减,通常设断面必须考虑几个因 素:如底质、水深、水生高等植物的组成、如水口、出水 口、湖湾,以及受污染地区等。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多少, 是具体情况而定。每一段面积断面上的每一采样点的位置 都需标在地图上,采集时可按图上编号顺序进行。
记录本
试剂瓶1000ml 毛巾
广口瓶250ml
纱布
量筒
胶布
抄网
解剖针
分样筛40目 放大镜
酸度计
塑料带
甲醛
解剖盘
酒精
小镊子
吸管
绳索
毛笔
盘称
滤纸
采集工具
盒式采泥器及蚌斗式采泥器(即改良彼 得生采泥器)。其原理是利用采集工具 本身具有的重量,沉入水底,取出一定 面积的底泥,从而推算某一水体中底栖 生物的数量。此外还简介带网夹泥器。

第三章底栖动物调查方法

第三章底栖动物调查方法

采集工具

盒式采泥器及蚌斗式采泥器(即改良彼 得生采泥器)。其原理是利用采集工具 本身具有的重量,沉入水底,取出一定 面积的底泥,从而推算某一水体中底栖 生物的数量。此外还简介带网夹泥器。
盒式采泥器

这种采泥器呈长方形,适于在水深7米以内的 水库或湖泊中作业。作业时垂直切割底泥,采 集面积为192㎝2,深度可达10~15米。采集时, 打开阀门,接上竹竿(或铁管等,闭锁阀门的 拉升附于其上),然后放入水底,接触底泥时 用力往下捺压,使采泥器切入底泥,随即提拉 闭锁阀门的绳子,使其关闭阀门,然后将采泥 器提出水面,打开阀门,底泥就坠落于一定的 容器中,即采的样品。盒式采泥器携带轻便, 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在池塘等小水体采样时, 人立于池埂即可操作。
四、样品样品当场或带回室内进行分检。将塑料袋内的样品倒入分 样筛内,在自来水中冲洗(或在岸边水中筛洗),直至污泥完全洗净, 然后将渣滓倒入白色解剖盘内,加入清水,检出水蚯蚓和昆虫幼体,放 入之广口瓶中固定保存。直至检完为止。对于水蚯蚓,可利用其对温度 的敏感性,在装有样品的解剖盘上,放一纱布,覆盖样品,然后倒入 40℃左右的热水,水蚯蚓及钻到纱布上面来,这样就一网打尽,效果较 好。 标本需用小镊子、解剖针或习惯检选,柔软较小的动物也可用毛笔分检。 此时,要避免损伤虫体。 每一塑料袋的样品检完后,需将袋内的标签放进指管瓶内,并在每瓶外 面贴上一个同样的标签。 检选出的底栖动物分别固定分装在样瓶中,水蚯蚓应先麻醉,使其舒展 再固定,一般把水蚯蚓放在培养皿中,加少量水,然后每隔10分钟滴加 95%酒精,直至虫体全部伸直。然后用4~10%甲醛液固定,或固定1~ 2日后,移入70%酒精中封存。 软体动物的螺蚌可保存于70~80%的酒精中,4~5天再换一次酒精即可。 也可用甲醛液固定,但务必加入少量苏打或硼砂中和酸性甲醛,不然, 软体动物的钙质壳,会被酸性甲醛腐蚀。此外,软体动物亦可群诶葬后, 将壳干燥保存。 昆虫及甲壳动物,可放入养萍中用75%酒精固定。昆虫成虫亦可制成干 标本保存。

底栖动物在生物监测上的应用.pptx

底栖动物在生物监测上的应用.pptx
15
4.1.2底栖动物功能群: (Funtional group)
①浮游生物食者phanktophagous group, Pl。 依靠各种过滤器官滤取水体中的微小的浮游生物,如许多双壳类, 甲壳类等; ②植食者phanktophagous group ,Ph 主要以维管束植物和海藻为饵料,如某些腹足纲、双壳纲和 蟹类等; ③肉食者carnivorius group, Ca 捕食小型动物和动物幼体,如某些环节动物、十足类等; ④杂食者omnivorous group, Om 依靠皮肤或鳃的表皮,直接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有机物,也可取食 植物腐叶和小型双壳类、甲壳类,如某些腹足纲、双壳纲和 蟹类等; ⑤碎屑食者detritivorous group, De 摄食底表的有机碎屑,吞食沉积物,在消化道内摄取其中的有机 物质,如某些线虫、双壳类等。
指管瓶
记录本 广口瓶1000ml 纱布
量筒
胶布
解剖针
分样筛40目 放大镜
塑料带
甲醛
解剖盘
酒精
小镊子
吸管
绳索
毛笔
滤纸
33
6.1.2试剂
甲醛பைடு நூலகம்液(7%淡水) 甘油
乙醇(75%) 加拿大树胶
霍氏液 Hoyer‘s medium: (Puri胶)
淡 配方: 水 阿拉伯树胶
水合氯醛(水合三氯乙醛)
27
半定量和定性采集工具
1)踢网或称手网(Kicknet, handle sceren or handle kick net),
踢网是将网的两侧边固定在 细木棍上,大小为lm x lm;
28
2)抄网(Sweep net)
是一个带有长柄的采集网,根据网的形状不同,可分为 D形抄网(D- frame net, 350mmx230mmx400mm)

检测底栖动物

检测底栖动物
40℃左右的热水,水蚯蚓及钻到纱布上面来,这样就一网打尽,效果较好。 标本需用小镊子、解剖针或习惯检选,柔软较小的动物也可用毛笔分检。
此时,要避免损伤虫体。
每一塑料袋的样品检完后,需将袋内的标签放进指管瓶内,并在每瓶外面贴上一个 同样的标签。
检选出的底栖动物分别固定分装在样瓶中,水蚯蚓应先麻醉,使其舒展再 固定,一般把水蚯蚓放在培养皿中,加少量水,然后每隔10分钟滴加95%酒 精,直至虫体全部伸直。然后用4~10%甲醛液固定,或固定1~2日后,移入70%酒 精中封存。
底放在水中轻轻摇荡,洗去样品中的污泥(若样品量大可分几次洗涤),最后将筛中的渣 滓倒入所料袋中,并放入标签,将袋口缚紧带回实验室分检。这一过程也可将采的泥样倾 入脸盆中,到岸边筛选,以免采样时间过长。
定量样品采完后,分别在各采样点上采一定数量泥样作定性标本用,还可在沿岸带 和亚沿岸带的不同生境中,用抄网捞取一些定性样品。来不及分检的样品,应放入 冰箱内保存,以免虫体腐烂不利于分析。
你现在浏览的是第八页,共12页
三、样品的采集
采样时间视调查任务而定。鉴于底栖动物生长、繁殖的速度比浮游动物较慢,所以, 一般每季度采样一次,最低限度应在春季和夏末秋初各采样一次。如水库,需在水 库最大蓄水时和最小蓄水时进行。
采样时,应事先记录当时的天气、气温、水温(表层、底层)、透明度、水深,然后进行 采样,在记录底质及水生植物情况。
水桶
显微镜
标签
培养皿
铅笔
指管瓶30~50ml
记录本
试剂瓶1000ml 毛巾
广口瓶250ml
纱布
量筒
胶布
抄网
解剖针
分样筛40目
放大镜
酸度计
塑料带
甲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