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半年京津冀经济运行情况

合集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但在实践中仍存在多个问题。

政策制定不协调导致制度实施效果不佳,资源分配不均衡加剧了地区间发展差距,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交通拥堵问题突出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经济发展不协调造成了资源浪费和低效率。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政策协调机制建设,推动资源共享共建共享,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只有通过综合施策,才能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制定,资源分配,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经济发展,加强政策协调机制,资源共享,环境治理。

1. 引言1.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协同发展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提高整体竞争力。

京津冀地区人口密集,城市化率高,协同发展可以有效解决人口聚集带来的各种问题,如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压力。

京津冀地区环境容量有限,协同发展可以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进一步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

京津冀地区交通枢纽,协同发展有利于疏解交通拥堵,提升交通效率。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有利于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还能有效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1.2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经济中心和人口聚集地,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京津冀地区面临着一系列发展问题和挑战。

为了促进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协同发展,促进区域内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京津冀三地政府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国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绿色发展中心和治理创新中心。

这一规划纲要为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指导。

2019年上半年全国旅游经济主要数据报告发布

2019年上半年全国旅游经济主要数据报告发布

2019年上半年全国旅游经济主要数据报告发布“2019年上半年全国旅游经济运行情况”显示,2019年上半年文化和旅游消费活跃、更趋日常化,国内旅游稳步增长,入出境旅游平稳发展。

8月1日,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 心)发布“2019年上半年全国旅游经济运行情况”。

报告 显示,2019年上半年文化和旅游消费活跃、更趋日常化,国内旅游稳步增长,入出境旅游平稳发展。

上半年旅 游经济运行综合指数(CTA-TEP)处于118.2的“相对景 气”水平,较去年同期上升1.26个点,旅游经济主要指 标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群众参与度和获得感稳步提升。

上半年:旅游经济平稳运行―、国内文化和旅游市场潜力不断释放2〇19上半年,预计国内旅游人数30.8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7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8%和13.5%。

研究院与电信旅游大数据联合实验室数据显示,上半 年,广东、河南、广西、湖南、江苏、河北、山东、浙 江、四川、北京等地的出游人数较多,陕西、广东、吉 林、江苏、河北、湖南、浙江、四川、安徽、北京等地的接待人数较多。

旅游客流总体呈现由南北部向中西部 迁移的特征,吉林、陕西、安徽、江西、云南、贵州、海南、福建、辽宁、重庆等地的游客净流入量较高。

假 日旅游消费成为新民俗,春节、清明、五一、端午期间,国内旅游总人数分别同比增长7.6%、10.9%、13.7%、7.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分别同比增长8.2%、13.7%、16.1%、8.6%。

研宄院与银联商务联合实验室数据显示,博物馆、历史文化型景区、红色旅游型景区及文化艺术 场馆节假日消费平均增幅超过20%。

二、出境旅游稳步增长,入境旅游的上升趋势进一步 稳固2019上半年,预计入境旅游人数7269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64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5%和5%;出境 旅游人数约8129万人次,同比增长14%。

上半年,主 要客源地入境市场平稳增长,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和外国人入境都有稳步增长,俄罗斯、马来西亚、67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英国等国家的入境旅游增长 较快,美国市场未受中美贸易关系影响,保持稳步增长。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数据分析报告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数据分析报告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数据分析报告一、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领土和多样化经济实力的国家。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本报告将使用政府公开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各方了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与见解。

二、全国经济总体数据分析基于最新公开数据,中国经济总规模稳步增长,GDP总量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的GDP总量达到XX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X.X%。

这一数据反映了中国经济的总体稳中向好的态势。

三、区域经济数据对比分析1.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市一直扮演着经济发展的引领者角色。

根据数据分析,北京市GDP总量在过去几年内稳步增长,2019年达到XX 万亿元,同比增长X.X%。

这一数据显示出北京市作为国家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的优势。

2. 上海市上海市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

根据数据分析,上海市GDP 总量也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2019年,上海市GDP总量达到XX万亿元,同比增长X.X%。

这一数据表明上海市在金融、贸易、航运等方面的竞争力和优势。

3. 广东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广东省在经济发展方面也呈现出较大的潜力与规模。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广东省GDP总量为XX万亿元,同比增长X.X%。

这一数据显示出广东省在制造业、出口贸易等方面的突出地位。

4. 四川省四川省作为中国的西部内陆省份,也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崭露头角。

根据数据分析,2019年,四川省GDP总量达到XX万亿元,同比增长X.X%。

这一数据表明四川省在农业、能源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中国的西部边疆地区,也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显著进展。

根据数据分析,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GDP总量达到XX万亿元,同比增长X.X%。

这一数据反映出新疆在资源开发、旅游等方面的潜力。

四、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分析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势。

首先,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对全国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第242期‘北京社会科学“2023年第6期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叶堂林[收稿日期]㊀2023-04-09[作者简介]㊀叶堂林(1972 ),男,江西上饶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㊁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省部协同创新中心执行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㊂[基金项目]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KY2023A0029) 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发展及优化路径研究㊂[摘㊀要]㊀当前,京津冀产业协同已取得诸多积极进展,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三地发展阶段及发展定位差异导致产业协作难度较大;尚未形成基于区域产业链各环节分工的协同发展格局;产业集群发展不足且缺少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支撑;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不足,制约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及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体系不完善不衔接,制约产业链的跨地区布局等㊂基于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提效:制定产业协同发展专项规划;完善政府间产业协作联动机制;鼓励重点产业链与主要创新链深度融合;改善区域全产业链布局的基础环境与服务配套等㊂[关键词]㊀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区域全产业链;产业集群;创新链[中图分类号]㊀F512.7㊀㊀[文章编号]㊀1002-3054(2023)06-0049-09[文献标识码]㊀A[DOI ]㊀10.13262/j.bjsshkxy.bjshkx.230604㊀㊀一㊁引言㊀㊀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㊁亲自部署㊁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㊂产业协同发展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需率先突破的三个重点领域之一,是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㊂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的 指南针 ㊂高质量发展是提质增效㊁创新驱动㊁绿色低碳和协调共享的发展[1],而产业高质量协同则是区域内产业达到的一种更高水平㊁更有效率㊁更加公平㊁更可持续的协同发展状态,其不仅关注协同的成效,更加注重协同的方式㊁结构和动力问题㊂产业高质量协同是 十四五 时期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突破 滚石上山㊁爬坡过坎㊁攻坚克难关键时期 的核心举措,也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㊂㊀㊀二㊁文献述评㊀㊀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领域,现有文献更多聚焦于对现实问题的探讨,主要涉及产业协94‘北京社会科学“㊀2023年第6期同发展水平的测度㊁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建议等㊂产业协同可看作是一个由多元要素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故学者们往往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来测度产业协同水平,如魏丽华从协同空间㊁协同成本㊁协同能力㊁协同制度和协同创新5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京津冀产业协同指标体系[2];翁钢民㊁李慧盈构建了包含投入水平㊁产出效益㊁发展潜力㊁创新能力㊁旅游需求5个方面的京津冀旅游产业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3]㊂关于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产业同构化特别是主导产业趋同分布㊁产业协同程度不高等方面㊂[4-5]究其原因,可概括为所处的产业周期不同㊁资源配置失衡㊁承接地能力不足等历史因素,区域合作动力不足㊁产业协同利益分配不均等动力因素,以及市场活力不足㊁政府职能错位缺位等外部驱动因素㊂[6-7]因此,制约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且相互交织㊁共同发挥作用㊂还有部分学者从某一视角来探究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如从利益增值与成本分摊的视角[8]㊁非首都功能疏解等视角[9]㊂针对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主要从加强顶层设计特别是完善体制机制,如制定产业协同发展规划㊁优化协调发展机制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等[10-12],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加强协同创新的支撑作用,改善外部环境如加强金融支持㊁交通㊁生态和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提出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㊂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提出, 以创新为引领推动京津冀三地产业协作,深化京津冀产业政策衔接和园区共建,积极推动区域全产业链布局,加快构建空间布局合理㊁产业链上下游配套㊁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 ㊂考虑到区域全产业链布局有利于促进产业的分化融合和转型升级㊁推动京津冀产业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将从区域全产业链布局㊁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等方面,探讨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㊂㊀㊀三、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效㊀㊀自习近平总书记 2.26 讲话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走过9个年头,京津冀三地在推进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协作基础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顶层设计日趋完善,产业对接政策持续探索㊂京津冀三地已建立常务副省(市)长对接机制及主管部门定期会商机制,对口部门保持着常态化沟通㊂2015年财政部㊁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 2016年工信部编制了‘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提出构建 一个中心㊁五区五带五链㊁若干特色基地 的产业发展格局;2017年京津冀三地协同办发布了‘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 2+4+46 个产业承接平台;2019年京津冀三地先后签署了‘产业链引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备忘录“;2022年工信部印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转型提升计划(2020-2022年)“等㊂此外,北京市陆续发布更新了‘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的税收支持政策(试行)“㊂同时,京津冀三地在科技创新㊁产业转移协作等多领域签署了合作协议,围绕布局国家重大项目㊁重大创新平台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开展部省(市)合作,在资源共享㊁平台共建㊁政策互通㊁联合攻关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㊂二是三地产业优势各异,产业协作积极推进㊂京津冀三地产业优势各异,从区位熵①指标来看,2020年,北京市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4150)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0867)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7962)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3124)等高端服务业方面优势05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明显;天津市在居民服务㊁修理和其他服务业(5.381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7515)及批发和零售业(1.5752)㊁金融业(1.3249)等方面最具发展优势;河北则在公共管理㊁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5249)与电力㊁热力㊁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1.4456),以及采矿业(1.3901)㊁教育业(1.3040)等行业具有发展优势(表1)㊂三地陆续举办了京承大数据㊁京津冀国际智能制造㊁京津冀深电子信息㊁京津冀康复辅助器具㊁京津冀应急产业等多场专题产业转移对接活动,并举办了京津冀产业链协同发展对接活动;先后组织召开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招商推介会㊁京津冀工业园区推介会等,推动三地企业和园区加强合作与精准对接㊂例如,北京㊃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园吸引了100余个生物医药项目落户,成为 产业承接集聚化㊁园区建设专业化㊁异地监管协同化 的范例㊂三是产业间联系日趋密切,产业链分工态势开始显现㊂三地间产业联系越发紧密,以北京对津冀的投资额为例,由2014年的1058.80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3515.7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8.70%;保定㊁唐山和廊坊是京津投资的热点地区,2021年分别获京津企业投资715.20亿元㊁208.20亿元和147.00亿元㊂②同时,京津冀三地在产业链中的分工态势开始显现,北京在营企业集中分布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021年在营企业累计注册资本额占比分别为32.75%㊁15.39%,处于产业链的研发设计和应用服务环节;天津在营企业主要分布在金融业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021年在营企业累计注册资本额占比分别为22.02%㊁21.79%,处于产业链的市场流通和资本运作环节;河北在营企业集中分布在制造业㊁批发和零售业,2021年在营企业累计注册资本额占比分别为18.84%㊁13.53%,处于产业链的制造环节和市场流通环节㊂四是协同创新分工格局日趋明朗,联合创新态势良好㊂从研发投入环节看,北京偏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环节的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表1㊀2020年京津冀三地各行业区位熵序号行业北京天津河北1农㊁林㊁牧㊁渔业0.35440.19730.9583 2采矿业0.20391.09471.3901 3制造业0.36191.15380.78484电力㊁热力㊁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0.58550.73731.4456 5建筑业0.54630.74970.5768 6批发和零售业 1.54631.57520.8008 7交通运输㊁仓储和邮政业1.60081.23581.0096 8住宿和餐饮业 1.99021.07430.56229信息传输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41500.97280.6606 10金融业 1.81231.32491.2497 11房地产业 1.96721.13840.6771 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31241.30550.7450 1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08671.75151.052614水利㊁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18460.90341.147015居民服务㊁修理和其他服务业1.66475.38120.855516教育业0.67140.66971.3040 17卫生和社会工作业0.68970.73461.2810 18文化㊁体育和娱乐业 2.79620.77561.0784 19公共管理㊁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0.46920.60191.5249㊀㊀数据来源:作者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21年)“计算得出㊂分别为3.40万人年㊁3.10万人年,R&D经费内部支出分别为206.10亿元㊁228.10亿元,占比分别为40.78%㊁44.80%㊂而津冀偏重试验发展环节,2020年,两地试验发展环节的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分别为5.83万人年㊁0.62万人年,占比分别为95.10%㊁54.87%;R&D经费内部支出分别为352.35亿元㊁562.63亿元,占比分别为15‘北京社会科学“㊀2023年第6期97.40%㊁88.69%㊂③从研发产出环节看,2020年,京津冀三地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为63266件㊁5262件和6365件,分别占专利授权总量的38.86%㊁6.98%和6.90%④,表明北京创新成果侧重知识创新和原始创新,津冀更侧重应用环节的创新㊂同时,2013-2020年,京津冀三地合作专利数量从5252件上升到11611件,增幅高达121%㊂2018年,三地共同签署‘京津冀创新券合作协议“,标志着三地创新券互通互认的正式开始㊂㊀㊀四㊁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面临的主要问题㊀㊀在肯定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推进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仍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难点㊁问题㊂(一)发展阶段与发展定位差异导致三地产业协作难度较大从发展阶段看,已进入后工业时代的京津与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河北存在着产业 断层 ,过大的产业落差导致区域内部分产业关联度较低㊂从发展定位看,北京在产业链中位于高端研发㊁总部经济㊁品牌营销,主要服务于全国,而对区域关注度不足;天津是大国重器聚集区,企业主要为央企和外资企业的制造和组装环节,在产业链上对北京依赖总体不高,且外溢明显不足;河北重点发展重化工业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㊂发展阶段与发展定位的差异导致三地产业存在着 断层 现象,即京津专注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或传统产业的高端环节,与河北重化工业结构不匹配,进而导致三地产业协作难度较大㊂(二)尚未形成基于区域产业链各环节分工的协同发展格局一是缺乏基于主导产业及其产业链的顶层规划㊂‘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未就京津冀产业协同中的重点产业及其空间布局进行顶层设计,不能有效解决三地在主导产业选择上存在的趋同性问题,阻碍产业协同发展进程㊂京津冀三地只做产业发展规划,而不做基于产业链各环节的布局规划,且都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未能形成基于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分工,津冀两地之间㊁河北各地之间主导产业构成㊁数量比例与空间分布等方面趋同化程度较高㊁结构差异较小,由此导致产业竞争大于产业协作,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很难形成基于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格局㊂二是整合和引领区域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发展不足,导致京津冀产业链很难形成有竞争力的整体,尤其是在非首都功能疏解中缺乏龙头企业作为 领头羊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疏解成效及其对承接地的带动作用㊂三是市场力量发育不足,导致区域产业缺乏活力与弹性㊂京津冀地区国企㊁央企等比重较大,以2020年为例,京津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有4469家②,三地国有单位就业人员数分别为156万人㊁61万人和256万人,分别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21.07%㊁23.89%和45.62%⑤,民营企业和中介组织发展相对不足,导致整个产业链缺乏活力和弹性,很难形成产业配套㊂(三)产业集群发展不足且缺少完备的制造业体系一是产业集群发育不足,产业集中度不高㊂京津冀地区内产业主要集中在各类园区㊁开发区和高新区,园区之外产业发展严重不足㊂以国家高新区为例,截至2020年,京津冀地区共拥有国家高新区7个,年末从业人员数为352.97万人,约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的22.68%,其中,北京国家高新区年末从业人员数为290.01万人,约占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4成左右㊂⑥而且,产业园区的发展只是实现了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园区间和企业间缺乏实质性的联系与合作,难以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㊂二是分散疏解导致对河北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不强㊂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接平台( 2+4+46 )总体太多,有限的产业被分散承接㊂以北京大红门地区市场疏解为例,其疏解对接地区包括保定白沟和容城㊁廊坊永清和固安㊁沧州高新区㊁石家庄长25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安区㊁唐山㊁邯郸㊁张家口㊁天津西青区等地⑦,产业疏解转移的多而形成协同的少,产业疏解转移更多体现在物理空间上的挪移,尚未形成产业集聚㊁产业联动和产业协作效应㊂而且,河北承接转移的产业多为钢铁㊁家具㊁服装等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其产业升级转型的引领作用有限㊂三是没有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加以支撑㊂相较于长三角㊁珠三角等地区,京津冀地区缺少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对产业生态系统的支撑,由此导致北京很多创新成果难以高效率㊁低成本地在区域内落地转化㊂四是产业发展空间有限,产业链配套能力弱㊂由于津冀地区的产业发展空间有限㊁上下游产业及配套基础薄弱,特别是区域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不足,导致在京企业不愿意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抑制了产业链在区域内的布局㊂在对企业主导产品与关键零部件在京津冀区域配套情况的调查显示,仅有23.7%的主导产品能实现80%以上关键零部件在区域内配套,26.1%的主导产品在京津冀地区关键零部件的配套率不足30%㊂(四)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不足,制约了科技成果落地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创新研发能力与产业梯度的巨大落差制约了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㊂京津冀三地间创新能力存在着巨大差距,以发明专利授权量为例, 2021年,北京发明专利授权量为79210件,分别为天津(7376件)㊁河北(8621件)的10.74倍和9.12倍⑧,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产业梯度和产业发展间的落差,导致三地在新产品研发㊁产品更新换代等方面参差不齐,也导致产业链条的各环节发展不均衡㊁接续难度大,制约了北京科技成果在津冀的落地转化㊂二是创新成果供给与需求错位制约了河北产业转型升级㊂北京各创新主体针对河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研发相对不足,加之缺乏有效的创新成果转化与对接机制,导致河北需要的产业科技而北京储备不足㊂以2020年为例,北京创新成果供给(新增授权发明专利数)前三位的行业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07万件),制造业(1.15万件),信息传输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0.87万件),而河北省创新需求前三位的行业是制造业㊁批发和零售业㊁建筑业,这种研发成果的供给与需求错位制约了区域整体的产业转型升级㊂三是创新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与专业人才队伍缺乏㊂区域内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育不足,以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为例,2021年京津冀地区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在营企业注册资本额为82059.01亿元,仅占全行业在营企业注册资本额的6.56%㊂⑧加之当前主要通过技术转移专员培训培育技术转移服务人员,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的需要㊂而且,区域内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知识产权保护机构主要集聚在创新资源供给方(北京),较少布局在创新资源需求方(天津和河北),因而制约了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落地㊂2021年,北京科技推广与应用服务业在营企业注册资本额为65163.51亿元,分别是天津(14366.67亿元)㊁河北(2528.83亿元)的4.54倍和25.77倍㊂⑧四是公共服务水平落差大,导致项目及人才难以在河北落地㊂区域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多集聚在京津两地,河北与京津公共服务水平落差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在京津冀间的自由流动和合理布局,也制约了产业链在区域内的布局㊂(五)政策体系不完善不衔接,制约了产业链跨地区布局一是产业配套政策体系不完善㊂主要表现为税收分享政策不完善,‘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对税收分享范围及分享比例的划分较为简单,无法满足产业转移升级的需要;津冀在企业用房㊁员工住房政策㊁员工子女教育政策及高端和特殊人才引进政策等方面缺乏吸引力,制约了产业链跨地区布局及产业协同发展㊂二是政策体系不衔接㊂主要表现为资质标准异地互认困难㊁跨地区转移的企业在统计口径上衔接困难等㊂在资质标准异地互认上,企业如果在跨区域产业链布局中采用子公司㊁新设公司形式,原有缴税记录㊁业绩证明㊁专利发35‘北京社会科学“㊀2023年第6期明㊁认证体系等很难获得迁入地的认可,影响其获得融资和政府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若采用分公司形式,则享受不了迁入地的优惠政策等㊂在跨地区转移的企业统计口径上,企业以分公司形式落地,其经济指标无法属地入统,但能耗㊁环保等指标纳入属地统计㊂㊀㊀五㊁未来推进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的政策建议㊀㊀(一)制定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专项规划,完善产业链配套政策体系一是应将打造若干个世界级产业集群作为规划目标㊂可将产业链区域布局㊁产业园区共建㊁重点项目推进㊁龙头企业培育和合作交流平台搭建等作为规划的重要方面㊂二是应将全产业链区域布局作为规划的重要抓手㊂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发展定位要尽量规划到细分产业或细化到产业链的某个环节,强调在产业链各环节上精准施策㊂特别需要强调区域未来拟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的产业链优化布局,北京应侧重高端研发㊁总部经济㊁品牌营销等高端环节,但应强调其对区域发展的服务和引领作用;天津应侧重成果转化和先进制造等中间环节,但要提升其与京冀产业的链接程度,加大外溢效应;河北应侧重加工制造㊁商贸物流等环节,做好产业链的配套,加大研发力度,提高承接北京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能力㊂应选择若干个资源禀赋突出㊁战略性强的主导产业实施全产业链布局,细化产业发展路线图㊁排出任务时间表,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以形成优势互补㊁错位发展㊁相融相促㊁配套齐全的产业链发展格局㊂三是应将完善产业链的配套政策体系作为规划的重点内容㊂首先,完善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迁出地与承接地的政策对接㊂例如,确保对转移企业原有的企业资质㊁产品认证㊁业绩证明㊁缴税记录及其他认证体系等能获得承接地的认可,能耗㊁环保等指标能够跟随转移企业纳入承接地环境容量,企业人才转移中的教育㊁医疗㊁社保㊁住房等政策能够实现相互衔接㊂其次,完善税收分享㊁GDP分计等政绩考核机制㊂借鉴 深汕特别合作区 模式,考虑在河北适当区域,由北京输出科技创新成果㊁高端制造企业和高水平管理模式,由河北提供土地资源,建设特别合作区,推动北京部分产业向合作区转移,推动区域内税收分享和GDP分计;可探索研究按要素投入比例分享税收和GDP㊂最后,加强全产业链规划㊁布局㊁建设及评估等工作,京津冀三地政府力争在产业政策上保持一致㊁优化营商环境并实现相关政策公开透明,让企业树立在区域内布局上下游产业链㊁供应链的信心㊂(二)研究布局区域重点产业链,推动实现强链㊁补链和延链一是应研究区域内需要布局的重点产业链㊂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分阶段提出需重点协同发展的产业,在区域内布局产业链条,完善产业衔接㊂鼓励区域龙头企业和北京优势创新资源通过 走出去 的方式引领和整合区域内的产业链,或依托重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鼓励产业园区围绕其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打造重点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优质园区运营公司落地,提升整个京津冀地区产业园区的活力,高水平推进产业互联网建设,积极发展产业战略咨询业,进而提高区域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㊂应以北京高精尖产业和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㊁人工智能及智能装备制造㊁新能源新材料㊁节能环保及现代交通等重点产业在区域内布局产业链㊂二是应强调重点产业链的强链㊁补链和延链㊂可依托天津滨海 中关村科技园㊁河北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㊁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㊁河北张承生态功能区等重点园区,推动产业链在区域内布局㊂建议沿着京保石㊁京津塘发展轴,近期可在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中的河北部分扩大地域范围,京冀联手打造区域制造业聚集区,通过完善制造业体系加强对重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通过出台优惠政策,放宽市场准45。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作者:李国平来源:《前线》2020年第01期[摘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五年来,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控北京人口、促进产业转移升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十四五”时期是京津冀地区建设成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阶段。

加快区域高质量发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打造“一核两翼”新格局,在生态、交通、产业、创新、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新进展,将是“十四五”时期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及其方向。

[关键词] 京津冀; 协同发展; 非首都功能疏解; 一核两翼; 十四五[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0)01-0059-04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筹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五年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三大重点领域的率先突破等都取得了积极进展,协同发展大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开始进入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

2020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第二阶段的最后一年,也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望如期完成主要战略目标。

之后,将进入的“十四五”时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入第三个阶段的第一个五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2017年、2020年、2030年三个目标年),也是实现建设成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五年。

过去五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认真分析这五年的经验,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新形势和新要求,对于把握“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新的重点任务,牢记使命责任,携手稳步前行,推动京津冀更好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展与现状2014年以来,京津冀三省市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全面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落实,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区域空间格局显著优化,以试点示范平台建设为代表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协同发展成效初显。

京津冀地区招商引资情况分析

京津冀地区招商引资情况分析

京津冀地区招商引资情况分析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国家战略重点发展区域,一直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推进,这一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从政策导向、招商引资项目、投资环境等方面对京津冀地区的招商引资情况进行分析。

一、政策导向京津冀地区是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地处京津唐经济圈的核心地带。

为了加快区域发展,京津冀地区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政策措施,吸引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资金和项目落户。

政策导向是招商引资工作的关键。

京津冀各级政府不断完善投资环境,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 招商引资奖励政策为了鼓励企业来京津冀地区投资兴业,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奖励政策。

对于符合条件的招商引资项目,可享受税收优惠、土地优惠、人才引进等多项政策支持,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2. 投资环境优化政策京津冀地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对外资项目的保护和支持力度。

政府加大力度打击侵权盗版等违法行为,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各类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为了更好地服务招商引资活动,相关政府部门还打造了一些投资服务平台,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对接、融资服务等一系列全方位的投资服务。

二、招商引资项目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较为完善,拥有诸多发展潜力巨大的行业。

在过去几年中,京津冀地区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各种招商引资项目也层出不穷。

1.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京津冀地区招商引资项目主要涵盖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包括钢铁、煤炭、化工等行业。

在保持传统优势产业的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2. 新兴产业的发展京津冀地区也吸引了大量的新兴产业投资项目,如新能源、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

这些新兴产业对于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地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活力。

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一、引言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一直是学术界和相关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京津冀地区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其差异化和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二、京津冀地区经济现状分析1. 经济总量根据数据统计,2019年京津冀地区GDP总量为X万亿元。

其中,北京市约占总量的X%,天津市约占总量的X%,河北省约占总量的X%。

可见,北京市和天津市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

2. 产业结构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北京市以服务业为主导,金融、科技等高端服务业发达;天津市以制造业为主导,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产业蓬勃发展;河北省以传统制造业和农业为主导,工业基础相对较弱。

3. 城乡差距京津冀地区城乡差距较大,城市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好,人均收入高于农村地区。

尤其是北京市和天津市,高收入人群聚集,城市化进程加快。

三、京津冀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1. 地理位置因素京津冀地区的地理位置是其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北京市和天津市位于海河平原和渤海湾之间,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河北省则位于内陆地区,交通条件相对较为落后。

2. 因素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北京市作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心,享有优惠和资源分配优势。

天津作为国家级开放港口城市,在外资引进、贸易便利等方面享有支持。

河北省则受制于环保等限制性。

3. 人才资源人才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北京市和天津市吸引了大量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形成了人才集聚效应。

河北省则存在人才流失和人才匮乏的问题,制约了经济发展。

4.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

北京市和天津市拥有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科技研发水平较高,技术创新成果丰硕。

河北省在技术研发方面相对滞后。

四、对策建议1. 加强引导相关部门应制定差异化,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现状的调研报告

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现状的调研报告

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现状的调研报告一、引言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其经济合作对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了解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背景京津冀地区地理位置相邻,具有天然的合作优势。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天津是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和经济中心;河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旨在实现三地的优势互补、协同共进。

三、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一)产业协同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三地在产业协同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

北京的一些非首都功能产业逐步向津冀地区转移,如部分制造业、批发市场等。

河北积极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建设了一批产业承接园区,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天津则发挥自身的制造业优势,与北京和河北在产业配套、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强合作。

(二)交通一体化加速推进京津冀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交通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多条高速公路、铁路的建设和开通,使得三地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

例如,京雄城际铁路、京张高铁等的开通,大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

同时,三地还在推进公共交通的互联互通,方便居民出行。

(三)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加强京津冀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环境污染问题。

建立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了对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和监管。

同时,在水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也开展了一系列合作项目,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四)公共服务一体化逐步推进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京津冀地区也在逐步推进一体化。

北京的优质教育、医疗资源通过合作办学、办医等方式向津冀地区辐射,促进了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

同时,三地还在推进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协同,提高居民的获得感。

四、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一)产业协同发展仍面临诸多障碍虽然产业转移和承接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产业协同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京津冀制造业经济发展

京津冀制造业经济发展
同时,该地区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 挑战,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优 化产业结构和发展环境,不断提高产业质 量和效益
-
感谢观看
20XX年XX月
4
总结
总结
京津冀地区的制造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 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几年,该地区将重点发展高新技术 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 同时加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在发展过程中,该地区将注重提高产业协 同性和资源共享性,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 培养,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 发展能力
济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
京津冀制造业的规模和结 构
京津冀制造业的规模和结构
据统计,2019年京津冀地区的制造 业总产值达到了1.7万亿元,比上一 年增长了9.4%。其中,北京市的制 造业总产值为4165亿元,天津市的 制造业总产值为5294亿元,河北省 的制造业总产值为7431亿元。可以 看出,京津冀地区的制造业规模较
京津冀制造业经 济发展
-
1 京津冀制造业的规模和结构 2 京津冀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3 京津冀制造业的挑战与机遇 4 总结
京津冀制造业经济发展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经济中心,拥有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同时也拥有较高
的科技实力和制造业基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视和京 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实施,该地区的制造业经
大,且呈现逐步增长的态势
从产业结构来看,京津冀地区的制 造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如钢铁、 化工、机械制造等。同时,随着科 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升级,该地区 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
2
京津冀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京津冀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天津市GDP、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及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析

天津市GDP、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及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析

天津市GDP、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及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析2019年天津市生产总值14104.28亿元,同比增长4.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5.23亿元,增长0.2%;第二产业增加值4969.18亿元,增长3.2%;第三产业增加值8949.87亿元,增长5.9%。

2019年天津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3.5%。

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6.8%,电信业务总量增长62.4%,水运货物周转量增长16.5%,铁路货物周转量增长10.9%,公路货物周转量增长3.4%,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4.1%,集装箱吞吐量增长8.1%;金融业增加值增长3.3%,中外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增长2.6%,贷款余额增长6.0%;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0.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4.6%。

2019年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3.9%。

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0.3%;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7.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2.8%。

2019年天津市限额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9%。

其中日用品类零售额增长9.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增长15.6%,智能手机零售额增长15.1%。

2019年住宿和餐饮业营业额增长10.0%,其中限额以下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增长11.2%;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单位中,快餐类单位营业额增长6.1%,餐饮配送类增长30.8%,小吃类增长22.4%。

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4.4%。

其中,税收收入增长0.6%。

2019年天津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404元,增长7.3%。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119元,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04元,增长7.5%。

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1854元,增长6.5%。

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13.2%。

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医疗保健支出分别增长12.5%和11.8%。

2019年天津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7%。

最新-2019年全区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精品

最新-2019年全区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精品

2019年全区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区2019年是我区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后的第一年,全区上下深入贯彻省市党代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发展思路和战略目标,全面推进各项工作。

1-3月份,全区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良好。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1、经济总量保持较高增幅。

据测算,1-3月份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28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可比增长12,剔除华能电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99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可比增长1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2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可比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236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可比增长15,剔除华能完成增加值143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可比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120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可比增长12,剔除铁路系统后完成83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可比增长13。

2、农业生产情况平稳。

全区一季度完成农业总产值1260元,同比增长3。

目前,春耕备耕工作正紧张而有序地进行,预计今年全区早稻播面将继续保持去年的水平。

春粮春油产量有增。

据统计,油菜籽播面为1185公倾,与去年相比稳中略增,预计总产430吨,增长2;蚕豌豆播面282公顷,增长3,总产可达248吨,增长32,蚕豌豆尽管播面和总产总量不大,但增幅较高。

3、工业生产保持增势。

一季度我区工业企业稳步提升,1-3月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25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1;剔除华能后完成471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24。

1-3月份,全区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062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96;剔除华能后完成11359万元,比上年增长60。

1-3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完成503亿元,同比增长19;剔除华能完成25亿元,同比增长66。

1-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721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6;剔除华能完成557元,同比增长63。

4、固定资产投资趋缓小升。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重要的城市群之一,由北京市、天津市及河北省的保定市和唐山市等组成。

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京津冀城市群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地区发展的需求,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镇化进程也在逐步加速。

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提出以来,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在城市群各成员城市的共同努力下,城镇化进程在京津冀地区正在得到推进。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京津冀地区城镇化率已经逼近70%,2019年全年完成了总人口城镇化率的提升。

这表明京津冀地区的城镇化进展一直保持在一个稳步上升的态势。

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镇化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城市规划和建设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向来备受瞩目。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成员城市都在积极规划和建设自己的城市。

特别是在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城市更新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都在不断加快。

通过不断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二、人口流动和土地利用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口流动和土地利用也成为了城市群发展的关键问题。

京津冀地区各个城市之间人口的迁移和流动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土地利用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如何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如何引导和管理人口流动,都成为了当前京津冀城市群城镇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镇化发展也带来了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大批传统农业人口逐渐迁移到城市,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力资源和市场需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各成员城市也在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发展现代服务业,以适应城市化进程对经济发展的新需求。

四、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城镇化的推进也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对于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也在逐渐凸显。

山东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19)

山东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19)

山东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19)经济实力:山东省地处东部沿海、黄河中下游,北接京津冀地区,南邻长三角经济圈,拥有较优越的区位条件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业及制造业基础稳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工业和人口大省。

2018年以来全省服务业主导型经济结构进一步巩固,消费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经济实现较平稳增长,保持了全国第三大经济大省的地位。

但在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全省以重工业和传统行业为主的工业经济仍面临较大环保及转型升级压力,高耗能行业投资持续减弱,经济增速总体有所放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8年山东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5万亿元,经济总量仅次于广东省和江苏省,仍列全国第三位;同比增长6.4%,增速较上年回落1.0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同期经济增速0.2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排名靠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0%。

2019年前三季度,山东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6.23万亿元,同比增长 5.4%,低于全省同期水平 1.1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工业经济仍呈较低速运行态势,当期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2.5%;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服务业占比超5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7.0%。

从三大需求看,受累于工业投资的放缓,2018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2019年1-8月投资呈现负增长;2018年以来全省消费和对外贸易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均较上年同期有所下滑。

从下辖各市经济情况看,山东省内各市经济仍呈现为沿海和省会城市经济较发达,内陆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较均衡的发展格局。

2018年山东省各市经济均保持增长,但经济增速均有所放缓,过半地市经济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滨州市、资源型城市东营市等工业生产面临较大压力,经济增长承压。

2018年山东省各市经济增速均值为 6.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京津冀地区两业发展的比较研究

京津冀地区两业发展的比较研究

京津冀地区两业发展的比较研究一、产业结构对比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导。

北京市以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天津市的制造业和重工业较为发达,河北省的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二、产值对比2019年数据显示,北京市第二产业产值为9310.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17357.8亿元;天津市第二产业产值为14815.4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127.2亿元;河北省第二产业产值为30841.1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23844.3亿元。

在河北省,第二产业的产值仍占据主导地位。

三、增长速度对比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总体上快于第二产业。

这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在京津冀地区的比重逐渐加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不断提高。

四、区域协同发展对比在京津冀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协同发展程度存在差异。

北京市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程度较高,天津市和河北省的协同发展程度较低。

五、政策建议1.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保持第二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大对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2.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京津冀地区间的合作与协调,促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

3.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产业链水平。

4.优化政策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降低企业成本,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两业持续健康发展。

京津冀地区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各有特点,发展不平衡。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优化政策环境等措施,有助于推动京津冀地区的两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保定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探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保定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探析

1引言保定市处在京畿重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现代的经济发展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近年来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保定市处于京津冀联动发展的核心区域,是关键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保定市也明确提出了保定市全力支持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的议案,这对于保定市的发展而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必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保定市的发展背景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并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的提出为保定市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保定市积极调整发展思路,需要在西进、东接、北拓、南展等方面下功夫,营造出良好的行政区域和周边环境,例如,可以构建起以县级中心地为连接点和以乡镇中心地为支撑的城市体系发展框架。

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雄安新区作为一个新兴的国家级新区,能够进一步优化京津冀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布局,推进京津冀各大城市之间的交流协作,一改过去的三地断崖式发展的不利形势,建立起新型的京津冀发展格局,这也为保定市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主要表现在雄安新区与保定市的清苑区、徐水区相邻,可以率先享受雄安新区经济辐射带来的优势,实现与雄安新区的快速整合发展,为京津冀城市群的全方位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发展重要趋势。

目前,在我国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京津冀、珠江三角洲以及长江三角洲分别占据了不同的重要地位。

随着经济局势的变化,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果,并形成了经济联系密切的新城市集群,经济发展态势一片大好。

而京津冀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三地交通网纵横交错,自从京津冀协同战略的实施,尽管不断缩小了区域发展的差距,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成为制约其症结,影响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的深化。

例如,经济落差明显、中心城市辐射力有限、空间结构布局不合理、资源环境约束等。

天津市积极主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天津市积极主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XIAOKANG STORY小康故事34 小康 INSIGHT CHINA为了升级加力支持和发展民营经济,天津市在2019年将要继续“出大招”了。

在2019年的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具体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举措,一是大幅清理和减免涉企收费;二是下大力量缓解企业融资难题;三是全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年度部门政府采购预算中专门面向中小微企业比例不低于30%;四是全面清理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账款,建立台账、限时清零;五是全面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

2019年1月1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开幕;转天,天津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在天津市的两会上,民营经济成为会场内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热点。

以升级版政策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在过去的一年里,天津市拥有了一张全新的靓丽名片——“天津八条”。

2017年11月中旬召开的天津市企业家工作会议上,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指出,天津市优秀企业家数量较少,根源在于思维观念。

“要坚决打破旧逻辑,破除‘官本位’思想、树立重商意识,破除计划经济思维、树立市场意识,破除封闭保守观念、树立开放意识,破除畏难等靠情绪、树立服务意识,走进企业家内心,知商懂商,遵从企业生长规律,涵养好企业茁壮成长的‘生态湿地’。

”李鸿忠还强调,要狠抓《关于营造企业家创业发展良好环境的规定》即“天津八条”的落实。

为营造企业家创业发展良好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进一步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精神,天津市作出如下规定:一要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二要依法保护企业家自主经营权,三要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四要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活力,五要完善企业家激励机制,六要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七要优化对企业家的服务,八要培育优秀企业家队伍。

今年1月14日,在代表天津市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天津市市长摄影/素素东部四省市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高效推动重点领域协同、主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发展、项目化推进“一基地三区”建设,天津市2019年要重点抓好的十大方面工作之首,就是“积极主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情况及对策

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情况及对策

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情况及对策在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一个引发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

空气质量不仅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也使得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制约。

本文将从空气污染现状,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对策三个方面来分析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问题。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的现状。

根据中国环保部发布的数据,京津冀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一直是全国最差的地区之一,PM2.5、PM10和臭氧等污染物的浓度常年超过国家标准。

尤其在冬季,燃煤取暖和工业排放使得空气质量更加恶劣。

根据2019年的数据,北京市PM2.5年平均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天津市为54微克/立方米,河北省则更为严重,平均浓度超过了100微克/立方米。

这些数据都远远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我们来分析一下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的原因。

燃煤是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冬季,许多地区仍然采用燃煤取暖,导致大量的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

工业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京津冀地区地处我国重工业基地,大量的工业排放使得空气质量恶化。

机动车尾气排放也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

针对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改善环境质量。

加大燃煤治理力度,推广清洁能源取代燃煤取暖。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广清洁能源供暖技术,减少燃煤取暖的比例。

加强工业排污治理,推动工业企业实施减排措施,采用低污染技术和设备,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政府应该加大对机动车尾气治理的力度,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减少尾气排放。

除了政府的力度,个人也应该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我们可以通过减少个人用车次数,提倡绿色出行方式,如骑自行车、步行等,减少尾气排放。

个人也应该提高环境意识,减少垃圾的产生和处理不当的行为,避免对环境造成进一步破坏。

京津冀地区的空气污染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政府和个人共同努力来改善。

政府应该加大燃煤治理力度,推广清洁能源取代燃煤取暖。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现状及发展对策一、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现状1. 经济发展情况目前,京津冀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京津冀三地的GDP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0%以上,区域总GDP超过14万亿元,同时这里还拥有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链。

由此可见,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较强,而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相信其经济发展会更加快速地推进。

2. 城市规划建设京津冀三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比如,雄安新区计划被列为国家战略,将成为未来的新一线城市。

同时,北京建设CBD、高端产业园区等也已初见成效。

冀南地区则在推进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相结合,探索发展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3. 产业合作发展京津冀一体化的实施对三地的产业合作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和市场空间,加速形成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在产业层面,三地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如北京的综合国力较高、天津的港口集聚优势明显、雄安新区迎来大量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等。

4.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京津冀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可谓是“东风劲吹”。

比如,京港澳高速、京台高速等高速路已贯穿整个区域,实行不停车收费,极大地方便了人民出行。

同时,京津冀高速铁路也在建设中,如京津高速铁路已于2010年开通,并相继引入天津、邢台和石家庄等城市。

5. 生态环境保护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目前,三地共同启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生态区域化管理,建立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并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

这也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转型之一,未来将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二、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对策1. 进一步加强协调发展京津冀三地在产业发展、市场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因此,要在现行的各种政策基础上,以“大中小”辐射区域的协调发展为主题,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实现共同盘活经济活力。

2. 发展新兴产业三地均有自己的产业优势,比如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天津的航运物流产业、石家庄的钢铁等。

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编者注:本文将详细讨论“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的主要成效及其对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影响。

文章将首先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的背景和目标,然后详细讨论该政策在各个领域中取得的主要成果。

最后,文章将总结分析这些成果的积极意义和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

1. 背景和目标京津冀协同发展,又称”雄安新区规划”,是中国政府为了推动京津冀地区经济协同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战略。

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

201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旨在通过加强各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经济协同发展和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推动京津冀地区形成现代化、协调发展、绿色低碳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提升京津冀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2. 经济成效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效,为区域发展和全国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通过加强交通和基础设施的联通,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京津冀地区实现了高效的跨区域经济交流和资源要素的共享。

这不仅提升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为全国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2 创新驱动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了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推进。

政府通过设立科技园区、创新中心和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吸引了大量的创新资源和人才集聚。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京津冀地区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含量,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2.3 产业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政府通过引导和支持优势产业的布局和发展,推动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和整合。

特别是在创新型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京津冀地区取得了重要突破。

这不仅有效促进了区域产业的提质增效,也为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上半年京津冀经济运行情况
2019年上半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京津冀三地紧抓协同发展战略机遇,通力协作,积极作为,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发展韧性进一步增强。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初步核算,上半年京津冀三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达43283.7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保持在1成左右。

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分别为15212.5亿元、10371.2亿元和177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分别增长6.3%、4.6%和7.1%。

物价涨势温和。

上半年,北京、天津、河北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9%、2.2%和2.6%,处于温和上涨区间。

居民收入稳步提升。

上半年,京津冀三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3860元、22461元和12510元,同比分别增长8.9%、7%和9.4%,均高于上年同期,分别提高0.1个、0.4个和0.3个百分点。

二、经济发展韧性增强
上半年,京津冀三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产业发展更趋高端,需求结构持续优化,效率效益稳步提升,区域承接态势良好,经济发展韧性进一步增强,成为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

1.产业发展更趋高端
北京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0%和5.6%,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4成(二者有交叉);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优势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67.0%。

规模以上互联网信息服务、互联网平台服务、互联网数据服务企业收入同比均增长30.0%以上。

天津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5%,快于全市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在全市工业中的占比超过3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5.0%,快于全市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占比为20.9%;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56.0%,比1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河北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5.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4%,其中,环保领域增长41.7%,新材料领域增长20.0%,高端技术装备制造领域增长18.5%;包含金融、物流、电子商务、旅游、养老等行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6成,成为服务业和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2.需求结构持续优化
北京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行业投资快速增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2.9倍,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技服务业投资增速均在90.0%以上;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网上零售额增长25.1%,快于零售总额增速19.7个百分点,限额以上餐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餐饮收入增长31.6%。

天津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50.4%,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稳步增长,其中新能源产业和生物产业投资增速均超过60.0%;通过网络实现的住餐消费保持快速增长,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客房收入和餐费收入分别增长20.9%和43.0%,分别快于限额以上单位相应收入增速20.7个和38.4个百分点。

河北投资结构优化升级,工业技改投资比重为62.9%,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4%,高于投资13.7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30.1%。

3.效率效益稳步提升
北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为46.9万元/人,同比提高4万元/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人均创收实现两位数增长。

设施农业亩均产值同比增长17.6%。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0%,其中非高耗能行业下降6.2%。

天津2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7%,比1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6%,比1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百元营业收入成本85.0元,比1季度减少0.6元。

河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9%,比1季度提高1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3.0%。

4.区域承接态势良好
上半年,天津引进北京企业投资占引进内资的比重超过4成,口岸进出口货物中来自北京与河北的货物比重达到31.8%,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

河北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项目投资增长12.5%,一批优质项目落实落地。

雄安新区建设稳步推进,上半年施工项目31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4%,快于全省投资增速3.8个百分点;引进北京注册企业314户,注册投资额达257亿元,14家央企在雄安新区注册成立子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