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龙形玉器浅说
春秋玉器上的龙形纹的特征及演变
春秋玉器上的龙形纹
• • • • • • • 概述玉器上的龙形纹 解析龙形纹玉器发展的原因 对比各地区玉器上龙形纹 分析龙形纹玉器的变化 分析春秋玉器龙形纹的演变 总述春秋玉器龙形纹演变的影响 说明研究玉器上龙形纹演变的意义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 象是各类艺术形式表现经 久不衰的题材之一。以龙 的形象作为主题纹饰的玉 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 一大类型,其历时之长久, 工艺之精巧,形制之繁复, 构图之多变,寄寓之丰富, 均为其它纹饰所不及。如 果说,龙文化是五千年华 夏文明的一种凝结,那么 作为造型艺术的龙纹玉器, 堪称是龙文化的载体。从 史前时期到清代,历经数 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 代独有的特征。
图2 春秋 龙形玉佩 山西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山东地区的龙形纹
春秋时期属齐鲁地 区。图3的玉璜出土 于山东省沂水县, 对称的龙首向外, 龙身结合为一体, 用双阴刻线勾勒出 纹样图案,基本纹 样元素为“S”型图 案构成。
图3 春秋 双龙首玉璜 山东省沂水县刘家店子1号墓出土
陕西地区的龙形纹
春秋时期属于秦国。 图4的玉佩出土于陕 西省凤翔县,年代 大约在春秋中晚期, 整器用单阴线勾勒 出上下两个龙首纹 样,基本纹样元素 为“几何”型。
图4 春秋 龙纹盾形玉佩 陕西省凤翔县出土
河南地区的龙形纹
图5的玉璜出土于 河南省光山县, 春秋时期属于弦 国,年代属于春 秋中晚期,两端 各饰以张口的龙 首,体相连,通 身饰鸟兽纹。
图5 春秋 双龙首玉璜 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黄季佗父墓出土
江苏地区的龙形纹
春秋时期属于吴国。 图6的玉璜出土于 江苏吴县,风格上 是春秋晚期,两端 各饰张口卷唇的龙 首,龙体相连饰以 浅浮雕的三组龙首 纹。
文物玉龙介绍
文物玉龙介绍
玉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以下为您提供两件著名的玉龙文物的相关信息:
1. 红山文化玉龙:这件玉龙与红山文化时期文物相似,高厘米,淡青色,身体呈C字形,嘴部前伸略上翘,紧闭,棱形目凸起,颈背有长髻,弯曲上扬,尾端尖,背有对钻孔。
现收藏于黑龙江红辽古玉博物馆。
此玉龙的艺术价值极高,玉质温润细腻,色感纯洁无暇,音感清脆悦耳,能让人产生神秘的美感。
2. 凌家滩玉龙:这件玉龙出土于含山县凌家滩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文物。
长径厘米,短径厘米,厚厘米。
玉灰白色泛青,表面琢磨光滑。
呈椭圆形,较扁。
它首尾相连,吻部突出,头顶雕刻两角,阴线刻出嘴、鼻、眼。
脸部阴刻线条表现褶皱和龙须。
龙身脊背阴刻规整圆弧线,连着弧线阴刻17条
斜线并两面对称,似龙身鳞片,尾部钻有小孔供穿系使用。
这件玉龙强烈而鲜明地表现出中国龙的传统特征,与现代人想象中的龙的形象非常相似。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历史学家。
龙形玉佩中国古代玉器的杰作
龙形玉佩中国古代玉器的杰作龙形玉佩是中国古代玉器的杰作之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器在古代被视为吉祥、美好的象征,而龙形玉佩更是其中的瑰宝。
本文将从龙形玉佩的起源、制作工艺、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示龙形玉佩在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独特地位。
龙形玉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新石器时代。
在那个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玉石来制作各种器物,其中包括玉佩。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佩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装饰品。
而龙形玉佩则是在商代和周代达到巅峰时期,成为了当时社会上权贵阶层的象征。
制作龙形玉佩的工艺十分精湛,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首先,选取上等的玉石原料,如和田玉、翡翠等,然后进行雕刻。
雕刻师傅需要根据设计图纸,将龙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刻在玉石上。
这个过程需要非常高的技艺和耐心,因为一旦出现差错,整块玉石就会被毁掉。
完成雕刻后,还需要进行打磨、抛光等工序,使玉佩表面光滑细腻。
最后,将玉佩上穿孔,以便佩戴。
龙形玉佩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龙被视为中国古代的至尊神物,代表着权力、尊贵和吉祥。
因此,佩戴龙形玉佩被认为能够带来好运和祝福。
在古代的宫廷中,龙形玉佩更是被皇帝视为至宝,象征着帝王的权威和统治。
同时,龙形玉佩也被视为一种护身符,能够驱邪避灾,保护佩戴者的安全和健康。
除了象征意义,龙形玉佩还具有艺术价值。
在制作过程中,雕刻师傅需要将龙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刻在玉石上,展现出龙的威严和神秘感。
同时,玉石本身的质感和光泽也为龙形玉佩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因此,龙形玉佩不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艺术品,受到了众多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追捧。
龙形玉佩作为中国古代玉器的杰作,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更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
它既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装饰品,又是一种艺术品,融合了美学、宗教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元素。
如今,龙形玉佩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品收藏、文化交流等领域。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龙形玉器纹样造型研究PPT课件
目录
楚人与龙 楚国龙形玉器的分期特征 奇诡纹样——春秋时期的玉龙 多变形制——战国时期的玉龙 结语
壹
楚人与龙
◎中国龙文化 ◎龙——楚人崇拜的神兽
中国龙文化
中国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文化的象征。远古人 们认为应当有一个力大无穷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 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 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31-
多变形制——战国时期的玉龙 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16号墓出土的谷纹龙形玉佩(见图23)和涡 纹龙形玉佩(见图24 ),表现战国时期玉龙的标准“S”形造型。龙 体翻转扭曲,蜿蜒曲折,刚劲秀美,变化多姿。
-32-
伍 结语
总结
崇龙和尚玉,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基本特点,龙神造 型和龙纹装饰成为中华古玉创作的一个永恒不变的题材。春 秋之际,列国纷争,多国并存,由此出现了多个玉器发展中 心,但龙纹题材,却在各地通行无阻,始终盛行。春秋战国 时期,楚国出土的各式龙形玉佩以及数不胜举的龙纹玉器, 是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华文化一脉承传的崇龙礼俗的具体体现 ,也是中国玉器文化与中国龙文化的交融发展的体现。
崇龙
尚玉
-34-
参考文献及资料
[1]王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龙形玉器纹样造型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 2015(3):106-114. [2]周政.春秋玉器研究[MA].2015. [3]曾剑华.【荆州地理】龙:楚人崇拜的神兽 [EB/OL]./viewnews-43656.html,2011,2011-03-23.
从湖北省荆州熊家家墓地出土的玉璧上可 见鲜明逼真的谷纹,可以感受到楚人对自然的 敬畏,对生命的敬重(见图8)。
简析中国历代龙纹的造型特点
简析中国历代龙纹的造型特点我国古代陶瓷上出现的龙纹,据考古证实,是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那时的龙是粗长的蛇身,爪为三趾,头圆。
看看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上出土的一个属于龙山文化早期的泥质褐陶盘。
盘内绘龙纹,形状是蛇身,有麟片,头小,目微张,上下颚长,舌细长向外伸,舌端呈禾穗状。
这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龙纹。
商周时期龙纹形象主要表现在玉器、青铜器皿中。
这时的龙纹大致分为二类。
一类是我们说的鳞虫形态的龙,也即是“蛇体形”,身体像蛇,无肢爪,有一首二体形,也有一体二首形。
二里冈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片中,鼻呈如意状,头也像如意头,比新石器时代的要小,头部多了两个卷形角,这是龙角形成的第一阶段。
第二类兽体形龙纹,形状是:张目,有肢有爪,身像兽体,尾巴卷转。
春秋战国至南北朝的龙纹,此时期龙纹瑰丽多姿,神人蛇龙的浪漫世界开始出现。
这时的龙都是兽体,爪是三趾,细尾而卷,张大口,头有角呈后卷状。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此时龙的形象是:头似牛首,有须,大耳,细长角对称,蛇形体,有翼,脚有爪,身附壁,所以秦汉时期的龙纹有“珠联壁合”之说。
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龙纹的装饰艺术基本上还是继承两汉时代龙的形状与特征,在龙的周围往往衬以云朵、花朵,使龙的形象显得更加洒脱。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都非常发达。
大家都知道,唐代以肥为美的审美观念,此时龙的特征是:身体是胖美健壮的蛇体;身上以斜方格组成网状纹鳞片,代替了鱼鳞片纹;前腿与身关节处长出细长翼。
整条龙的背脊带鳍,龙尾像蛇尾,卷曲成S形;龙爪从过去的兽爪变为鸟形,爪甲绘成略弯的三角形,显得锋利有力;龙首的双角多分叉,口角比前期明显加深,上颚较长,特别是上唇,长而往上翘起;眼睛从过去的圆眼、三角眼变为凤眼。
五代龙纹,龙作兽状,身体粗壮,身上为网状鱼鳞纹,颈细而长,尾似狮子尾,头小口角深,张口,上下颚长,咀尖似鹰咀,头有分叉双角,四肢粗壮有力,三爪。
古玉断代之各时期玉龙纹饰的演变特征
古玉断代之各时期玉龙纹饰的演变特征新石器时期最早的玉龙首见于红山文化时期,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作品堪称其中的典型器。
此时期的玉龙大都为深碧色和黄绿两种颜色。
龙整体呈“C”字形弯曲,龙身中部有一圆孔,孔呈喇叭状。
龙体粗大,长度在红山文化各种玉器中位居前列。
首端平或微凹,龙口微张,上部向上翘起,状若猪嘴,前额和颚部有的装饰起棱网格纹,有的仅有凸棱而无网格纹。
龙眼呈梳子状,前眼角圆弧,后眼角细尖,上有眼帘。
龙头顶扁平,两侧面有内凹槽,尾扁尖上扬,长度约为整个龙体的三分之一。
此时期的玉龙无角、无发、无足、无鳞,光滑圆润,简朴无华。
商代商代玉器上龙纹较多,早期多为薄片状,尾部磨成刃形,尖锐锋利,可知其既是装饰品,又具有实用性,同时期的玉鸟、玉鱼等均有这一特征。
中晚期以后,薄片龙减少,圆雕龙增多,并开始出现龙形璜。
此时期玉龙的角形如柱状,也称为蘑菇形角。
眼睛早期多为方形和菱形,中晚期则多为臣字形。
多数玉龙为侧身状,显一腿一足并以阴刻线将龙身与腿分开。
龙身饰以云雷纹、重环纹、菱形纹,穿孔多打在尾部和口部,孔眼平整,边缘有毛口。
西周西周玉龙身体变小,呈环形或璜形,龙背上多有齿状凸脊,龙尾部再有薄刃。
大多玉龙没有了腿与足,龙角为斜出或贴于身上的鬣形角,嘴上唇呈钺形,下唇内卷。
此时期玉龙的纹饰繁复华丽,线条流畅,阴线阳线并用,弧形多于直线。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玉龙逐渐向近代龙形靠拢。
身躯很大,多蜿蜒曲折,呈“S”形,基本的形式是勾首、凸腹、卷尾,造型为前代所未见。
谷纹、连云纹布满龙身,另有花蕾纹、柳条纹、茄状滴水纹、丁字纹、二字纹等附属纹饰。
龙头细长,口部大张,两个钳状獠牙对峙,下唇为钺形。
眼多为单线或双线阴刻的圆形、菱形、腰圆形,早期的眼皮上有一道若隐若现的浅阴刻线,形若双眼皮。
汉代汉代玉龙纹的数量较战国有所减少,头部变长,形如马头。
龙角仍为单角,形似马鬃,耳朵极小,龙眼则以方眼为主,有的与鼻相连,尾部有单尾和分叉尾两种,东汉玉龙有的身上出现了飞翼。
春秋时期玉器③龙形玉器
春秋时期玉器③龙形玉器春秋时期的玉龙造型除了延续商周时期的玉玦外,龙的特征已不明显,诸如五官不清晰或省去或变形,给人以神幻莫测之感。
“臣”字形目和瓶形角几乎没有,有些外形更似虎,或龙虎合二为一。
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662号墓出土的西周晚期春秋早期的龙形玉饰一对,玉为浅绿色,半透明,器表有光泽。
高4.2厘米宽3.7厘米厚0.2厘米,体扁平,呈“C”字形状,源于红山文化玉器的C形龙。
龙首雕刻宽大,头上饰一长角,头顶起尖脊,椭圆形眼,口部大张,上唇向上勾卷,长舌呈长条形向颈下勾卷。
龙躯体卷成弯钩形,尾端平齐。
玉质光润亮泽,纹饰流畅。
这种龙形玉饰是作为玉组佩中的饰件之一,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
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657号墓出土的透雕龙形玉饰,青绿色,器表有光泽。
长4.6厘米,宽2.6厘米,厚0.4厘米,体扁平。
镂雕成双首共身龙,呈“S”形状,另一面光素无纹。
器两侧与背部各有两对穿孔,便于与其它玉饰穿缀。
造型设计巧妙,纹饰简洁,线条流畅,玉质光润,制作精致。
此器应与其它饰件相连的项饰,作为组玉佩中饰件之一。
透雕龙形玉饰的造型上承红山文化玉器的勾云形器,下启战国“S”形玉龙佩之先河,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1978年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候古堆一号墓出土的春秋晚期龙形玉饰,乳白色玉,玉质莹润,半透明,局部有褐色沁斑,器表遗留有朱砂痕迹。
长11厘米,宽3.9厘米,厚0.5厘米,体扁平。
龙身蜷曲,龙首与龙尾均上翘,龙足分别向上下旋转,龙体表面雕刻卧蚕纹,龙体上下两端共钻8个小孔,以供穿戴之用。
1955年安徽省淮南市寿县蔡侯墓出土的春秋晚期龙形玉饰,玉鸡骨白色,一面呈灰白色。
长11厘米、宽2厘米、厚0.4厘米,片状。
玉龙回首缩颈,长尾由粗渐细,微上翘,脊背长而平,中有孔,两组卷云纹形成匍匐行走状的前后肢爪。
龙体有廓并以浅浮雕饰卷云纹状的分解龙纹,间饰丝纹,装饰上隐约凸起的涡纹,显示了春秋玉器工艺由平面向隐起、由简向繁方面的演变。
历代龙形玉的演变
古玉器鉴赏院系勘查与测绘工程学院班级宝石1241 姓名吴嘉麒学号 1201451134历代龙形玉的演变龙角龙耳的演变由龙型玉器演变的历史可以发现,商前C形龙,发展到战国和两汉时期的几形龙,再发展到以后的爬形龙,不论形体怎么变,龙角、龙耳基本特征大体是存在的。
从龙的角、耳的特征来分析,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新石器时代到商代的龙角龙耳区别分明,以商代青铜器和玉器上的龙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西周到战国,龙角和龙耳的造型趋于混淆。
这些我们可以从大量的玉龙佩饰中深刻的认识;第三个阶段是秦到宋代,宋代是龙纹发展的一个定型期,它继承战国时期的蛇状条形,头部增添了附加物。
龙的造型集鳄嘴、鹿角、牛鼻、马耳、蛇身、鱼鳞、鹰爪等于一身的奇特复合体。
经过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朝代的更迭,文明的发展,观念的演变,在封建时代,龙的角和耳朵终于又分开,似乎成了帝王的威严和睿智兼听的象征。
商王的昏庸无道,周王举方国反之。
周王即位后,恐商龙有耳不辨清浊之声,不明事理,所以将商代玉龙的耳和角的造型给淡化了,给后代留下了龙无耳的猜想。
以此推测虽属荒诞,但纵观西周后到战国晚期西汉初的玉龙,玉龙头上的耳和角没有能够分得清楚。
以此佐证龙耳的蜕变和当时造字时的权贵政治色彩,存在着政治文化避讳的关联。
凌家滩玉龙除了两个向上的犄角,还有两只牛耳朵样的东西,在龙角下方。
即使到了商代,取自青铜纹样的玉龙蘑菇状耳角的下面,我们还是可以分辨出龙耳的纹饰特征。
那么西周到战国晚期至西汉初,玉龙的耳朵又跑到了哪里去了,玉龙的耳朵又是在何时恢复出现了?我们不妨先对历代玉龙的造型特征研究一下。
历代龙型玉器的特征和艺术表现形式历代龙型古玉器的雕琢纹饰,或朴实无华,或精雕细琢;或简单几刀的简练勾划,或繁缛到无以复加。
其雕刻技、构图、表现的主题常常为鉴赏家们所重视。
龙型纹饰的种类和演变过程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古玉器的时代特征。
第一节石器时代简约的龙玉器玉龙的雕刻历史源远流长,龙型玉器,最早出现在中原和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据考证,最早是在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为距今八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的玉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其玉质为岫岩玉。
浅析历代玉龙的演变
浅析历代玉龙的演变浅析历代玉龙的演变玉器中龙的形象,最早见于中原和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如距今七千年前的红山文化遣址就有王龙出土。
其玉质为岫岩玉;形体宽厚,素身蜷曲成图形;断面呈椭圆形,边缘有刃;头部较大,眼睛隐约凸起,触角边棱处不明显;颈部向后飘动一宽带式龙发;背部正中有一穿孔,用了配挂,属于装饰玉类。
商代玉龙,多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文化遗址,以"妇好"墓中出土的玉龙最为典型。
商代玉龙常呈片状,也有少数筒状玉龙,如"妇好墓"出土的玉龙就是圆身。
这时期的玉龙,龙身短小,并出现单一的云雷纹、重环纹、菱形纹等装筛,龙尾似刃薄而锋利,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龙头近似方形;龙角呈柱形,又似蘑菇,故亦称"蘑菇形角";玉龙的眼部,商早期多为方形或菱形,中期后呈"臣"字形,商代玉龙以侧身玉龙为多;一腿一足,以阴刻线将身与腿分开;玉龙的穿孔多在尾部或阔口部,便于系绳携带。
周王朝是殷商之后奴隶制政体在中国的又一个鼎盛盛时期。
西周王朝前后四百年,社会生产力较商代有了巨大进步,手工业发展更为繁荣,"玉府"即是当时周王室专门设立玉器的制作工场。
周王朝特别崇尚礼仪,在封官拜爵时都要给受封官员一件玉器,作为官爵证明,《周礼》中称此种器物为"瑞"。
《周礼》是周朝的重要法规,它赋予玉以德的思想和内涵,并开辟了玉器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的新时代,使玉器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峰。
周代玉龙的龙身较商代瘦长,一般呈环状或半圆璜形;龙背部出现锯齿状的脊;龙口上唇呈钺形,下唇向内翻卷;龙尾比商代厚而无刃;大多数玉龙不琢雕腿和足。
西周的玉龙常以单彻法雕琢,目一面斜入刀,另一面阴刻线,从产生阴纹凸起的效果,俗称"一面坡"法。
周代玉龙的装饰较商代复杂,出现简单的组合形纹饰,阴阳线并用,多采用弯曲形线。
玉器上的龙纹
玉器上的龙纹在中国的玉文化里,龙是一个被神话了的动物,可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当它们表现在纹饰上时,你能认出来吗?实际上,在玉文化中,还有其他被神话的动物,它们有的长的很像龙,但是确另有其名,汉语拼音已经备好,阅读无障碍。
1、蟠螭纹(pan chi)蟠螭纹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
民间传说蟠和螭都是龙之子,蟠“盘曲而伏”,螭则是一种没有角的龙。
古代青铜器上的蟠螭纹,其身体和腿似龙,而面部似兽,此纹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玉器上的主要纹饰之一。
战国时期,蟠螭纹为圆眼大鼻,双线细眉,猫耳,颈粗并且弯曲,腿部的线条也呈弯曲状,脚爪常上翘,身上一般用阴线勾勒,尾部有绞丝状的阴刻线。
汉代,蟠螭纹为眉上竖而内勾,眉毛浅,若隐若现,眼眶外侧略有下坠,鼻梁出现细线划纹,身体与战国时期相比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尾部出现两个卷云纹组成的尾巴。
另外,蟠螭纹有时也出现三条腿。
南北朝时期,蟠螭纹的眼梢稍长且有弯度,嘴边两腮多有凹槽,有的刻有浅细而柔软的长角,头上有的长角,有的无角,腿短,前腿一般只有一个,故也是三条腿,有时前腿也伸出一点作为第四条腿,尾部粗壮,尾部的卷云纹较以前宽了一些。
唐代,蟠螭纹的颈有人字形,脊有阴刻线,有的在腿部大胛骨的关节处刻有类似云纹的纹饰。
宋代,蟠螭纹最大的特征是鼻子下有一条很宽的阴线,好像凹槽一样,这是以前各代都没有的。
元代,蟠螭纹的头额宽而高,眉、眼、鼻、口都集中在整个面部下方,仅占面部的三分之一,颈项低下,许多地方已被毛发掩盖。
明代,蟠螭纹的变化很多,头型较元代为短,眉、眼大多由面部中央勾出,眼形很多,形象有爬行、上升、伏形、盘旋等,气势磅礴,形态美观,有的螭身上正中部位还突出有锋芒的直楞线。
到了清代,蟠螭纹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前各个时期所不具备的纹饰。
2、夔龙纹(kui)从古代典籍记载来看,夔的形象一般为大头,大嘴,无角,蛇身,有的一条腿,有的两条腿。
如《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古代龙形玉器的时代特征和演变(魏晋南北朝至清代篇)
古代龙形玉器的时代特征和演变(魏晋南北朝至清代篇)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各类艺术形式表现经久不衰的题材之一。
以龙的形象作为主题纹饰的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大类型,其历时之长久,工艺之精巧,形制之繁复,构图之多变,寄寓之丰富,均为其它纹饰所不及。
如果说,龙文化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一种凝结,那么作为造型艺术的龙纹玉器,堪称是龙文化的载体。
从史前时期到清代,历经数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
古玉器中的龙纹有一个从简约到繁复,从宗教化向艺术化,从随意性向规范化发展并蔚为多元的发展过程。
因此,探讨和研究历代玉器上的龙纹图案,可以使我们了解我国龙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对于古玉器的鉴定和断代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依据。
以下对历代龙纹玉器的基本特征作一简单的综合论述。
七.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动荡、分裂的时期,在玉器发展史上也是处于萧条的低谷阶段,故这一时期的墓葬出土的玉器很少。
从迄今为止出土的少量龙纹玉器看,基本延续汉代的风格。
最具代表性的是1951年江苏省南京市邓府山3号墓出土的龙凤形玉佩,玉呈青白色,作龙蟠与凤栖状,先将玉片裁出龙凤形体,再雕刻其部位纹饰而成,龙曲颈卷身,向背上卷,呈倒“s”形,凤即栖在上卷的龙尾上,侧首与龙首相背。
图1 魏晋南北朝龙凤形玉佩江苏省南京市邓府山3号墓出土八.唐代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富强的朝代之一,其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唐代的统治者依然把龙纹作为皇权的标志,龙的造型较之前更加成熟、完善(图2唐代铜镜上的龙纹),玉器的龙纹上亦反映了这一点,龙纹表现的威武雄壮、富态华丽、蓬勃向上。
图2 唐代龙纹铜镜唐代玉龙纹特征鲜明:龙身若蛇,躯干粗壮,背部以脊齿纹表示背鳍;四肢矫健、较长,呈奔跑状,小腿关节处多有山羊胡子状的腿毛;龙爪肥硕,为三趾,爪尖锋利;尾端光秃,不作装饰;龙体或光素无纹,或遍布斜格纹龙鳞;后者之腹部多有蛇鳞纹;龙嘴大张,嘴角超过眼梢;上唇外翻,露出的牙齿细密若梳板状,颚下多有髯;耳部呈树叶形;龙角主要有分叉角、尖角两种;龙纹周围开始增加诸如火焰珠、朵云纹等辅助纹饰。
历代玉雕龙的演变及特点(上)
历代玉雕龙的演变及特点(上)龙常用来象征祥瑞,封建时代也是皇权的象征;皇室使用器物也多以龙为装饰,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之一的神物。
今天我们来说一下历代玉龙的演变与特点。
新石器时代玉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群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玉雕作品。
如果按它的演变形状一般可以分成三类:早期的立体兽首龙,中期的形龙,晚期的C形龙。
玉龙的特点是:龙首长,似马头,吻部前伸,略往上翘,无耳,长角(长鬃)后披,眼睛凸起似凤眼,又像梭形眼,也可称菱形眼。
整体浑圆,又没棱角;通体为圆柱形,光素无纹,只有点缀的网纹,形制厚实古朴。
红山文化玉龙商周时代商代玉龙较多,其共同特点为头顶有柱形的“蘑菇形”角,眼部早期为方形或菱形,中后期呈“臣”字形,采用单一的云雷纹、重环纹、菱形纹等装饰,有齿脊,刀法直线多,有锋。
可分为弧形龙、团身龙、龙形玉片。
商青玉龙弧形龙有的呈半圆形,有的超过半圆形,又称为龙形。
其表面呈略凸起的弧状。
背部有一道由“凹”形凸齿组成的脊。
龙身或饰重环纹,或折线纹,或菱形纹。
纹饰为阴线,或采用挤压法刻凸起的阴线。
商弧形龙团身龙这类的龙立体感较强,由几个折面对接面成。
龙头较大,龙身较长,呈柱状,折成钩形。
身上有阴线纹饰,凸起的装饰较少。
商团身龙龙形玉片这类种类较多,呈片状的龙形,其上有简练的几道阴线界出肢体,体形似团身状兽,眼部呈平行四边形或环形。
商片形玉龙周代玉龙的龙身较商代瘦长,一般呈环状或半圆璜形;龙背部出现锯齿状的脊而且比商代的密;“臣”字眼稍变长,还有的拉长后再勾卷;璜式弯形龙较多;龙尾比商代厚而无刃;大多玉龙不雕琢腿和足。
纹饰繁复,大量对称图案出现,刀法常一面斜入刀,另一面阴刻线,从而产生阴纹凸起的效果,俗称“一面坡”技法。
阴阳线,双钩线并用,多采用弯曲形线。
直线雕琢的纹饰较少。
西周玉曲体龙西周玉夔龙佩(田园玉翁注:该图有些怪异)西周青玉龙西周青玉龙纹佩春秋战国春秋龙造型以璜形器为主,两端作对称龙首,中间雕琢成曲折盘绕的蟠螭纹。
说龙玉器文化
说龙玉器文化说龙玉器文化在中国文化里面,早在8000年前中国人就已经有龙崇拜了。
而且,是通过玉雕形式表现出来的。
小编简要介绍龙玉器知识,随后会整编出当代玉雕大师的龙玉雕精品。
龙是中国神话中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是众鳞虫之长,它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能隐能显,属古代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当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敖汉旗紧邻辽宁省,查海遗址在辽宁阜新县)。
考古学者在那里发现了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
这说明,早在8000年前中国人就已经有龙崇拜了。
而且,是通过玉雕形式表现出来的。
关于龙的古籍记载,则形象多不一,一说细长有4足,马首蛇尾;一说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
李时珍《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
在古代,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螭龙,无角者名虬;此外,小者名蛟,大者称龙。
在民间神话中,龙是祥瑞的象征。
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龙于是成了皇权象征。
发展至今,龙已经成为中国人潜意识里存在的,是龙的文化,龙的精神。
红山文化玉器:勾龙形佩红山文化玉器是我国最早发现的玉文化。
1942年,考古工作者在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发掘到一件勾云纹玉佩,这是国内首次发现,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由红山人精心制作、被后人称誉为“中华第一玉雕龙”(见图)的一件珍贵文物。
这个玉雕龙当时被称为“C形龙”。
后来,关于这件玉器的命名还有一些插曲。
很多专家认为,这件玉器应该叫“勾龙形佩”,而不应当用英文来命名。
这个神采飞扬的“勾龙形佩”,躯体矫健,鬃毛飞扬;其流利的线条,简约夸张的造型,无不为世人所惊叹。
以后,在内蒙古和辽宁等地诸多红山文化的遗址中多有重要玉器发现。
而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成批玉器,多数为动物造型,这就构成了这一文化遗存的显著特征。
红山文化玉器:玉猪龙猪首形象刻画逼真,肥首大耳,大眼阔嘴,吻部前突,口微张,獠牙外露,面部以阴刻表现眼圈、皱纹。
各个时代玉器龙赏析
各个时代玉器龙赏析展开全文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文明的图腾,龙的造型、纹饰出现在各种艺术品上,它组合、虚拟多种生物优异形象,并经不断创造、完善,从而成为的能上天入渊,能消灾降福,无所不能的、神化的、吉祥的艺术形象,并成为华夏先民为表现理想和愿望的象征。
在中华玉器雕塑上,从龙纹的各种造型、风格的演变,也可以看到玉器雕塑风格演变的全过程。
龙是华夏祖先的图腾,在民间它代表喜庆吉祥,也是整个华民族威武奋发,勇往直前的象征。
随着时代的前进,文明的发展,观念的转变,作者的风格,都对龙纹形象及其含义产生直接的影响。
龙纹有一个从简朴到繁华,从宗教化向艺术化,从随意性向规范化发展的过程。
龙纹造型、体态、纹饰的变化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内在的审美特征,每个朝代龙的变化通常也都还有非常复杂微妙的时代契机因素,但今天的龙,已经从红山时期的“神化”而变成今天的“人化”,已经从古代的凶猛演化成了温和、大气,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和平、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理念。
战国螭有枝角纹,尾巴与身不大分。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S”形龙,并且战国是中国玉器史上玉龙最多的一个时期,其制作之精,纹饰之繁,堪称一流。
汉螭面短腮外凸,单阴脊线游丝纹。
宋螭尾叉向内卷,元螭发向两边分。
明螭首为方斗形,清螭独角发后伸。
螭纹特征仅一斑。
商龙有角阴刻线,臣眼有足尾勾卷。
商代,玉器上的龙纹就出现了蘑菇形角和兕形角,纹饰刻划上,短直线多,弧形线少,“臣”字眼是商代玉龙的一个重要特征。
周龙无足身细长,脊齿长眼多弧线。
西周龙形玉雕继承商代龙纹特点并且有了新的发展,它形制更为细腻规整。
在细节上,出现了龙纹的眼角带钩、眼梢出须的现象。
周代龙纹弧形线多于段直线。
战国龙体多弯曲,角耳区分不明显。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的龙都张牙舞爪,非常凶猛,大概因为战国多战乱,社会上普遍流行的勇武狠斗的精神。
春秋战国就出现了“螭龙”,螭龙的身形如同蛇,这就奠定了以后各朝的螭龙的基本形态。
玉器概论-5龙5
金玉相连龙带钩
龙形
乳钉纹
西汉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
5、唐--清代玉龙 、 清代玉龙 ——长身复杂盘旋,身饰菱纹
唐
头长嘴大, 头部 张口吐舌。 张口吐舌。 足部 四足,四爪 四足, 臃肿有力。 臃肿有力。 神态 粗长蛇状, 粗长蛇状, 挺胸昂首; 挺胸昂首; 俯仰翻腾, 俯仰翻腾, 威武十足。 威武十足。
明
白玉 蟠龙带板
头大眼圆 张嘴露齿 长须鳞纹
立体镂雕
径6.8cm 厚3.3cm
白玉半圆雕
龙形环
清中
直径:6.0 cm 直径:
市场参考价: 市场参考价: 10000元 10000元
琥珀巨龙闹海
清朝
宽:19.2cm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估价:3-3.5万元 估价: 3.5万元 成交价: 41800元 成交价: 41800元
玉龙
鸡骨白色 透闪石玉 凌家滩出土
2、商→周时代的龙 、 周时代的龙
整体形态:玦形、璜形龙; 整体形态:玦形、璜形龙; 商代的短,周代的长。 商代的短,周代的长。 头部特征:头较大,张口露齿,双阴线刻“ 头部特征:头较大,张口露齿,双阴线刻“臣” 眼或菱形眼,柱形或蘑菇形独角。 眼或菱形眼,柱形或蘑菇形独角。 足部特征:有足、无爪; 足部特征:有足、无爪; 纹饰特征:皿纹、云雷纹、菱形纹、 纹饰特征:皿纹、云雷纹、菱形纹、谷纹 ; 背脊疏到密。 背脊疏到密。 神 态:凶猛威武状
八、变幻莫测的龙
从龙的整体形态、头部特征、足部特征、 从龙的整体形态、头部特征、足部特征、 整体形态 纹饰特征及神态等特征 等特征, 纹饰特征及神态等特征,来比较分析各时代 玉龙佩或龙纹的整体特征。 玉龙佩或龙纹的整体特征。 1、新石器时代的龙
古玉形制演变——龙
古玉形制演变——龙“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象征意味的题材,在不同历史时期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器物之上。
以玉为载体表现龙之形象最早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由于龙自身具有的特殊神异色彩,各个时期的工匠并不能比照动物实体设计,而是依照各时期流行的工艺、技法加以表现,这也让历代玉龙形态多变的根本原因。
一、新石器时代晚期玉龙新石器时代晚期玉龙在东北地区红山文化与东南地区良渚文化均有所见,其造形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
红山文化以C形龙、玦形龙及猪龙为代表。
C形龙具梭形眼、长鼻吻和飘扬的鬃毛,因身体卷曲如C而得名。
玦形龙和猪龙样貌近似,头部似猪,大眼、立耳、阔嘴。
图1 红山文化 C形龙图2 红山文化玉猪龙良渚文化玉器中龙的形象较为少见,普安桥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圆雕玉龙可谓典型实例。
总体而言良渚文化中玉龙的耳朵略小,具有同心圆样式的凸圆眼,短吻宽阔而前噘,身部弯曲作环状,有时背部琢刻平行凸棱纹,面部雕饰涡卷状线纹,较红山文化玉龙而言,其纹饰更为繁复。
图3 良渚文化玉龙二、商周玉龙商代与西周玉龙通常依料施工,但由于选料形状及制作工法的不同,使其造形虽有部分相同(例如“蘑菇”角),但整体风格迥异。
商代的圆雕玉龙,形象十分完整,清晰的刻画出首、身、尾、足、爪及头顶呈蘑菇形的双角。
但此类圆雕玉龙,用料较多,在出土的商代玉龙中数量较少。
大量的商代玉龙则巧妙的选取了凸唇璧加工后产生的余料进行二次利用。
商代惯用旋转切割法将环形柱状玉料分切为凸唇璧与传统璧形器,而这两者均会挖出尺寸较小、形状为规整圆形的芯料,多数的商代玉龙即是以此为料,在工匠依料施工的设计理念下,呈现出卷身造型,俗称“蟠龙”或“咬尾龙”。
如若选用由璧形器分切而出的璜形玉料加工,则会出现拱身状的璜形龙。
图4 商代玉龙西周同商代不同,多用璜形、方形、不规则形的玉片为玉龙加工的基础原料。
此时期的玉龙多采用侧面取象的设计方法,结合斜砣雕琢。
由于采用侧面取像,所以玉龙头顶为一根蘑菇形角,腹部下单足弯曲,尾端上卷,躯干为四脚兽类的造形,经常被称作“夔龙”。
历代龙形玉器浅说
历代龙形玉器浅说历代龙形玉器浅说——卓伦在中国,龙的标志最早出现在象形文字期间,或刻在动物的骨头与海龟的外壳上,或雕刻成瑰丽多姿的玉器,历经千年,渗透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
它是一种符号,是一种意绪,是一种血脉相联的民族情感!通过古代玉器上雕刻着大量的龙纹图案,使我们更多地了解到龙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探讨和研究历代龙型玉器,对于古代玉器的鉴定和断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据。
龙和玉之间具有的深厚的渊源关系,是自古以来华人对龙和玉的崇尚与喜爱,“玉雕龙,锦绣凤,好兆头,喜心中”,所以古人使用玉雕龙型饰品的风尚由来已久。
古代的中国到底存在过哪些龙型玉器?在这里,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玉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龙型玉器的奥秘……第一章龙角龙耳的演变由龙型玉器演变的历史可以发现,商前C形龙,发展到战国和两汉时期的几形龙,再发展到以后的爬形龙,不论形体怎么变,龙角、龙耳基本特征大体是存在的。
从龙的角、耳的特征来分析,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新石器时代到商代的龙角龙耳区别分明,以商代青铜器和玉器上的龙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西周到战国,龙角和龙耳的造型趋于混淆。
这些我们可以从大量的玉龙佩饰中深刻的认识;第三个阶段是秦到宋代,宋代是龙纹发展的一个定型期,它继承战国时期的蛇状条形,头部增添了附加物。
龙的造型集鳄嘴、鹿角、牛鼻、马耳、蛇身、鱼鳞、鹰爪等于一身的奇特复合体。
经过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朝代的更迭,文明的发展,观念的演变,在封建时代,龙的角和耳朵终于又分开,似乎成了帝王的威严和睿智兼听的象征。
商王的昏庸无道,周王举方国反之。
周王即位后,恐商龙有耳不辨清浊之声,不明事理,所以将商代玉龙的耳和角的造型给淡化了,给后代留下了龙无耳的猜想。
以此推测虽属荒诞,但纵观西周后到战国晚期西汉初的玉龙,玉龙头上的耳和角没有能够分得清楚。
以此佐证龙耳的蜕变和当时造字时的权贵政治色彩,存在着政治文化避讳的关联。
古代龙形玉器的发展及演变图文赏析
古代龙形玉器的发展及演变图文赏析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的,集许多动物和自然现象于一身,具有超凡能力的神物,是数千年来整个中华民族崇拜的偶像。
自原始社会起,就以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被用于玉器雕刻上。
从早期的玉猪龙,C形龙,到我们今天常见的龙的样式,就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玉器上最早的出现的龙是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玉龙,在红山文化遗址的玉猪龙,躯体卷曲,形似玉玦,头似猪首。
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一件C 形玉龙,高26、,墨绿色,龙体弧曲呈“C”形,为目前所知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一件,堪称“中华第一玉龙”。
新石器时代玉龙的特点是,龙首长,吻部前伸,略往上翘,无耳,长鬛后披,眼睛突起似凤眼,或称菱形眼,整体浑圆,没有棱角。
通体光素无纹,形制厚实质朴。
商周以后龙纹玉器逐渐增多,并形成各个时代不同的龙形。
商代玉器龙纹较多,龙的造型从早期C形龙发展变化而来。
早期的龙形玉多为扁平的薄片状,侧面露出单足,头大,身粗短,尾部渐细出尖,多呈刃状。
头部有蘑菇型角,向上竖立。
眼睛以“臣”字眼为主。
龙身一般为素面,没有纹饰。
商中晚期以后,薄片玉龙减少,代之以圆雕龙,并开始出现璜形龙。
角由早期的竖立转而变为倾斜直至趴伏于头后;龙身各部位出现回纹、云雷纹、重环纹等,且多以双勾线即两条平行的细阴线琢出,线条以直线为多,有棱有角。
中期玉龙没有出脊,晚期有的龙脊上开始出现扉棱形的脊齿纹。
商代玉龙多呈张大嘴状,以示凶猛。
西周时期玉龙基本沿续了商代玉龙的造型,主要有稍薄的片状龙和稍厚的板状龙两种,圆雕龙的造型极为少见。
龙身较商代瘦长,龙的背部出现的脊齿纹比商代时期的细密。
上唇呈钺形,下唇向内翻卷。
龙尾比商代厚而无刃。
身上的纹饰较复杂,重环纹、云雷纹等很盛行。
改变了商代常用的双勾线技法,以单彻法雕琢,俗称“一面坡”。
线条流畅,多弯形和弧形,直线雕琢纹较少。
最突出的特点是脑后的蘑菇形角已不多见,眼睛仍为臣子眼,但眼角线拉长,两端带很长的勾形线,形成西周独有的风格。
玉龙各时期的典型特征
玉龙各时期的典型特征玉龙对于中国玉器来说,是一个持续性强,且随时代变化明显的门类,其基本特征如下。
❶新石器时代玉龙凌家滩遗址玉龙具有原始性,造型简单、抽象。
形体宽厚,断面呈椭圆状。
背部有穿孔。
多用浅阴线着重在龙头及五官部位琢磨。
❷商代玉龙妇好墓玉龙突破了文化期局限,造型、纹饰多样化。
多呈片状,龙身较小。
龙首部加角,角有柱形、宝瓶形等。
注重对眼部的刻划,商早期多为方形或菱形,中晚期多呈“臣”字形。
龙身饰有复杂装饰图案,多菱形纹、三角纹等。
纹饰多为短线条,线条刚劲有力,转折生硬。
❸西周玉龙张家坡遗址玉龙承袭商代玉龙风格,在构图和线条上更舒展流畅,玉龙头部的角、“臣”字形眼、背部有凸棱等风格有商代遗风,但区别明显。
西周玉龙龙身较商代瘦长。
龙口下唇向内翻卷。
龙尾较厚而无刃。
纹饰多为长线条或长短相济,转折圆润,线条流畅。
❹汉代玉龙三角圩西汉墓玉龙龙首较长。
龙嘴更开阔。
嘴角长度几乎相当于整个头部。
眉、额及腭部棱角分明。
龙角向上向后伸卷。
龙体依然呈卷曲状,较之周代动态大、气势足,且线条婉转流畅,注重表现龙的神态和气势,其形态视觉上给人一种蓄势待发、威力无穷之感。
❺唐代玉龙唐代龙形玉佩继承汉代玉龙的基本造型和神韵,更成熟、完善。
注重写实。
龙身似蛇。
躯干粗壮丰满。
四肢较长。
龙角开始表现为似鹿角。
龙爪肥硕,多为三趾。
龙尾光秃且多被压在后腿之下。
❻宋代玉龙宋代玉龙造型美观、线条流畅。
龙身修长洒脱,一改以往卧龙、卷曲龙形象,呈腾飞状。
角多为单叉鹿角形,头上有飘发。
姿态优美,富于变化,喜用海浪、云朵、花草等点缀。
❼明代玉龙明代玉龙纹带板缺少了唐宋玉龙的神韵。
龙首较为夸张。
眼睛多凸起。
尾部多云纹或火焰纹等装饰物。
龙爪以四爪、五爪居多,呈风车球状。
玉龙整体造型过分纤细,显得拘谨呆板。
历代玉雕龙的演变及特点下
历代玉雕龙的演变及特点下宋元宋代玉龙一般雕刻的活泼精细,龙身较唐龙短小,多素身但不像唐代玉龙那么粗犷有力。
宋代龙头与唐代基本相同,但龙嘴没有唐代张的那么大,嘴角不超眼角,基本在眼睛的三分之二处;雕工线条硬,嘴出现了棱角;龙的上唇高翘,下唇微翘,多不露出牙齿只用细阴线刻画牙齿,上唇好象贴了一块椭圆形的烧饼;同时在龙额后出现两根细长角,两角的尽头向上卷勾。
素身龙较多,在身体两侧用阴刻线刻画出两道边,用来表现龙的立体感。
龙腿很长,龙其后腿,曲折度大,可看起来显得没有唐代的那样有力;龙腿的关节处有钩形腿毛,也有呈漂浮状并长于唐代的腿毛;在小腿部位有短阴线表示腿上的汗毛,爪一般是3到4个。
尾巴尽头有少数出现火焰般的装饰物,云纹饰多种多样,不像唐代云纹那样肥硕,尾部拉长卷云纹式样也多样化了,龙纹边还出现了山石的陪衬。
宋白玉镂雕云龙嵌饰宋青玉龙柄长方折角杯宋白玉龙纹带环宋青玉龙首饰宋代龙素身较多,以阴刻线划出两道边,表现出龙的立体感。
元代玉龙元代的玉龙大体模仿唐代,但身体比唐细长,蜿蜒游动显得气势磅礴;龙额后有两根细长角,雕为勾角或单岔鹿形角;眼细长,如丹凤眼,粗眉紧靠眼上,眉骨突起,给人以眉毛压着眼睛的感觉,显得威猛;张口、嘴角在眼角前,嘴、鼻、眼点头部的三分之一;吻较前长且卷曲,如象鼻;龙头型细长,毛发向后漂浮,有的一绺,有的分成两股,有龙头的左右或上下;尾巴多自后腿下穿过,尾尖上翘;早期为秃尾,后期出现带五到七个光舌的火焰尾;腿部粗壮而长,关节处有细长腿毛向后飘拂;龙爪以三爪为多,多呈球状;小腿上有表示筋骨的短小阴刻线纹。
左颈部,大腿与身体连接处留有深雕痕迹。
元青玉莲托坐龙元青玉镂云龙方形嵌饰元玉镂雕升龙海石榴花嵌饰元青玉雕降龙嵌饰元青玉镂雕荷花蟠龙饰片元青玉镂雕降龙铊尾元代玉龙盘旋曲折,很有气势。
工匠多用深雕和三层透雕相结合,给人以动感。
明清明代玉龙头部刻划线条很深,脸雕的又长又宽,头部鼻子上端用如意云纹装饰,鼻子上翘,鼻旁出须;眼为圆眼,是用小圆管钻一圆深槽,以中间的小圆乳钉为眼睛,突出较高,又叫“虾米眼”,依龙头上下或平排,斜排;发型为早期向后飘扬,中期向上冲,后期为前冲;龙尾为唐龙式蛇尾,没有装饰和本朝卷云式长须尾两种;龙腿较长,小腿细瘦,中间刻有密集的短阴线,排列整齐;龙爪为风车球状,为明特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龙形玉器浅说历代龙形玉器浅说——卓伦在中国,龙的标志最早出现在象形文字期间,或刻在动物的骨头与海龟的外壳上,或雕刻成瑰丽多姿的玉器,历经千年,渗透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
它是一种符号,是一种意绪,是一种血脉相联的民族情感!通过古代玉器上雕刻着大量的龙纹图案,使我们更多地了解到龙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探讨和研究历代龙型玉器,对于古代玉器的鉴定和断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据。
龙和玉之间具有的深厚的渊源关系,是自古以来华人对龙和玉的崇尚与喜爱,“玉雕龙,锦绣凤,好兆头,喜心中”,所以古人使用玉雕龙型饰品的风尚由来已久。
古代的中国到底存在过哪些龙型玉器?在这里,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玉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龙型玉器的奥秘……第一章龙角龙耳的演变由龙型玉器演变的历史可以发现,商前C形龙,发展到战国和两汉时期的几形龙,再发展到以后的爬形龙,不论形体怎么变,龙角、龙耳基本特征大体是存在的。
从龙的角、耳的特征来分析,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新石器时代到商代的龙角龙耳区别分明,以商代青铜器和玉器上的龙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西周到战国,龙角和龙耳的造型趋于混淆。
这些我们可以从大量的玉龙佩饰中深刻的认识;第三个阶段是秦到宋代,宋代是龙纹发展的一个定型期,它继承战国时期的蛇状条形,头部增添了附加物。
龙的造型集鳄嘴、鹿角、牛鼻、马耳、蛇身、鱼鳞、鹰爪等于一身的奇特复合体。
经过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朝代的更迭,文明的发展,观念的演变,在封建时代,龙的角和耳朵终于又分开,似乎成了帝王的威严和睿智兼听的象征。
商王的昏庸无道,周王举方国反之。
周王即位后,恐商龙有耳不辨清浊之声,不明事理,所以将商代玉龙的耳和角的造型给淡化了,给后代留下了龙无耳的猜想。
以此推测虽属荒诞,但纵观西周后到战国晚期西汉初的玉龙,玉龙头上的耳和角没有能够分得清楚。
以此佐证龙耳的蜕变和当时造字时的权贵政治色彩,存在着政治文化避讳的关联。
凌家滩玉龙除了两个向上的犄角,还有两只牛耳朵样的东西,在龙角下方。
即使到了商代,取自青铜纹样的玉龙蘑菇状耳角的下面,我们还是可以分辨出龙耳的纹饰特征。
那么西周到战国晚期至西汉初,玉龙的耳朵又跑到了哪里去了,玉龙的耳朵又是在何时恢复出现了?我们不妨先对历代玉龙的造型特征研究一下。
第二章历代龙型玉器的特征和艺术表现形式历代龙型古玉器的雕琢纹饰,或朴实无华,或精雕细琢;或简单几刀的简练勾划,或繁缛到无以复加。
其雕刻技、构图、表现的主题常常为鉴赏家们所重视。
龙型纹饰的种类和演变过程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古玉器的时代特征。
第一节石器时代简约的龙玉器玉龙的雕刻历史源远流长,龙型玉器,最早出现在中原和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据考证,最早是在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为距今八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的玉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其玉质为岫岩玉。
该玉龙呈绿色,高21厘米,整体形态细长,身体为环形,形似玉玦;龙身无纹饰,只是把头部刻画出来,头部有简单纹饰,为玉器中的珍品。
龙首长,似马头;口似猪、长吻前伸、略上翘,额及额下阴刻着细密的方格网纹,网纹为规正的小菱形,菱形眼,颈脊长鬣上扬,无角、无耳、无腿、无足、无爪。
素身向前蜷曲成“C”状;断面呈椭圆形,边缘有刃;头部较大,眼睛隐约凸起,触角边棱处不明显;颈背部向后飘动一宽带式龙发,厚实古朴,背部正中有一穿孔,用于配挂,属于装饰玉器类。
玉龙、玉兽饰的细阴刻直线网,用坚硬的石头刻出,线条极细、极浅。
这个时代的玉器制造,表现出一定的几何知识,动物造型侧重于形状而忽视动作,重视对称型体的表现,具有一定的静态感、稳重感。
这一时期扁平器物的数量很多,远远超过立体器物。
十余年考古中发现的20多条玉龙器,据其形象,或猪首,或牛首,或蛇体,皆似后世的龙,但又是原始状态的非龙形象。
浙江余杭良渚文化墓中出土的玉镯上的龙首纹,采用高浮雕和阴刻技法雕刻。
龙首正面,咧嘴露齿,眼和牙近似牛,两眼上方有一对短角,后方为方形双耳。
在喀左东山嘴遗址出土的双龙首玉璜,两端的龙首与“c”形猪龙的首部十分相似。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在l6号墓中出土的环形玉龙:蛇形,首尾相连,头生两角,两耳屏后。
这种南北龙耳、龙角的有无差异,存在着南有牛首、北有猪首、蛇身共有的形象构图特征。
在新石器时代,龙角和龙耳尚未形成商代时期的图案化形式。
这种氏族的动物图腾,属于原始动物的崇拜范畴。
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的加工制作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手工业。
在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址中,均有精美的龙型玉器出土。
当时的玉环、玉璜、玉块一类是装饰用玉,为人所共知;而玉龙、玉鸟等则成为图腾神物。
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玉器,礼玉渐少,而佩玉增多。
这段时期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高峰时期,镂空、浮雕等手法普遍应用。
当时,由玉璧、玉环、玉龙等带有政治、道德和迷信色彩的组玉佩玉器非常盛行。
第二节商朝时期种类繁多的龙玉器商代玉龙器,多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文化遗址,以“妇好墓”墓中出土的玉龙最为典型。
商代玉龙形体常呈片状,也有少数为筒状,还有圆雕的龙,圆雕龙特点是:前足着地,长尾盘卷。
“妇好墓”出土的玉龙就是圆身。
这一时期的玉龙,龙身短小,呈璜状,玦形或璧形,身体满饰单钩、双钩或阳线的单一的云雷纹、谷纹、皿纹、重环纹、菱形纹等装饰,有的背部长出嵴齿;龙头近似方形、较大;龙角呈柱形,或脑后有紧贴颈部倒伏状的蘑菇形独角;玉龙器的眼部,商早期多为双阴线刻方形“臣”眼或菱形眼,中期以后只有“臣”字形眼;圆雕龙口微张,露齿,有足、无爪,龙尾似刃,薄而锋利,神态凶猛威武。
商代玉龙以侧身形态居多;一腿一足,阴刻线将身与腿分开;玉龙的穿孔多在尾部或阔口部,便于系绳携带,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商代玉雕龙器中形状多样,即使在同一时期、同一墓中出土的玉龙形状,纹理也各不相同。
这些玉龙或有足,或无足;或有角,或无角;或蛇身,或兽身,形状各异。
第一类为玦形龙(玦,用以赠人表示决断)。
尾端较细,首尾相对但不相接。
无足,有些龙背出齿,身饰重环纹或折线纹。
第二类为璜形龙(璜,礼器,半璧为璜)。
即在弧状扇面形玉上雕出龙纹。
这类龙多带有背鳍,身饰双阳线重环纹,“臣”字眼或方形眼,多数仅一只前足。
第三类为兽形龙。
这类龙为侧面剪影式,独角,角似蘑菇;顶端有圆形槌,仅一只后足,有些龙身有很复杂的饰纹,尾部卷曲变化也很多。
虽然玉龙在史前时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特殊而神奇的功能价值,但在造型和制作工艺上却显得较为简单。
玉工仅从总体上把握对象的形式,少见装饰纹,龙的头部和五官部位,也只是用少量阴线加以表示,体现出原始朴拙的风貌。
在玉器史上最早出现的龙纹是“夔龙纹”,简称“夔纹”,始于商、周,为独脚龙的侧面图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要柔和一些,并且纹饰大都与人面结合在一起。
商代玉器的龙纹虽变化多端,但基本上仍保持着怪异神兽的体态。
有的龙纹根据“混合式组合”的需要而进行了较大变形:夸大头部、简化躯干,有的躯干甚至简化为没有任何特点的头部延长物,增加了神秘的色彩,显示出“龙”具有超越世间的权威性。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的河南安阳出土商代晚期黄玉龙纹饰,玉龙头部的角,形似磨菇头,向上竖立,磨菇角内有勾连纹,用以表示耳,与“臣”字眼形成一组装饰图案。
这样的磨菇角由早期的竖立逐渐向晚期的倾斜发展,直至逐步贴到后颈之上。
这个时期的龙角和龙耳刻画的是非常明确的。
但到了西周,1984年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村157号墓出土的西周玉透雕龙凤人物饰,此器透雕三龙一凤二人,龙角开始发生了变化。
龙角虽然保持着商代勾连纹形态,但龙角基本都为脑后倾斜式的单耳形,此时的玉龙的耳和角的造型,出现了结构混淆的趋势。
第三节周朝玉龙特征和表现形式西周王朝前后四百年,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进步,手工业发展更为繁荣,“玉府”是当时专门设立的玉器制作工场。
周王朝非常崇尚礼仪,在封官拜爵时都要给受封官员一件玉器,作为官爵证明,在《周礼》中称此种器物为“瑞”。
《周礼》是周朝的重要法规,它赋予玉以德的思想和内涵,开辟了玉器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的新时代,使得玉器的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峰。
西周时期的龙型玉器的时代特征:玉龙的龙身较商代瘦长,一般呈环状或半圆璜形;额上突出一个像大括号状的小尖头,后面有一绺向上飘扬的鬃毛,也可以作为角或耳。
眼多为“臣”字形,另有椭圆形眼和委角方形眼出现;龙口上唇呈钺形,上唇上卷,下唇向内翻卷,张口吐出下卷的长舌;龙背部出现锯齿状的脊;龙尾比商代厚且无刃;大多数玉龙不雕琢腿和足。
采用大斜刀或者大斜刀与阴线相结合(一面斜入刀,另一面阴刻线,从产生阴纹凸起的效果,俗称"一面坡"法)的技法表现纹饰,龙体基本为侧视的片状雕,尚未见圆雕的龙。
周代玉龙的装饰较商代复杂,出现简单的组合形纹饰,阴阳线并用,多采用弯曲形线。
直线雕琢纹较少。
传说周人伐商之时,曾有一只巨大的赤色的凤,口衔玉圭落在周人的社庙,代表上天降祥瑞给周,所以在周代的礼器上,对凤的刻画形象非常突出。
西周早期不仅大兴凤纹,龙纹也多带有凤形,龙角多仿凤冠,颈部弯曲上扬,头部多见回顾式,龙口不再大张而改作平张,上下唇常有卷曲,尾部亦多旋卷。
周朝龙纹主要分为:爬行龙纹、双体龙纹、卷龙纹和夔纹,不再像前代商朝那样狂热地表现狰狞神秘的内涵,简化了前代龙体复杂的形态,转而使用较为柔和的线条,并添加了凤冠和尾部,出现了地依从美学规律朝着艺术化、图案化发展的趋向。
第四节春秋时期的龙型玉佩公元前八世纪下半叶,随着周王朝的衰落,奴隶社会在走向没落时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玉雕业随即有了专业性的变化,因为铁器的广泛使用,导致了磨具的改革,加之“解玉砂”(即水砂)的应用,促进了琢玉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这时,儒家思想将君子之德与玉之特性相比较,即所谓的“君子比德如玉”,使佩玉之风一时盛行风靡。
春秋时期的玉龙大多为佩饰,虽然继承了西周玉龙器的装饰意味,但也创出了特有的时代风格。
在造型上以璜形器为主,两端作对称龙首,中间雕琢成曲折盘绕的蟠螭纹。
纹饰繁简相结合。
雕琢时并用阴阳线但以阴刻线为主。
此时的玉龙,边角处理圆润,特别重视玉器表面的质地抛光,选料比商、周时期更为精良,极少使用劣质玉材,常见的玉质为白王和青玉。
1957年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662号墓出土的玉龙饰,C状,龙首宽大,眼额突、大耳向后上方竖立。
它与殷虚妇好墓的玉龙在器形上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但龙耳和龙角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从春秋时期开始,龙头上的磨菇角彻底地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平立带状,或者弯曲呈云形飘带状似耳非耳、似角非角的装饰纹样。
春秋玉器是西周玉器的继续和发展,早期仍善用双阴线来刻划图纹,在装饰上进一步强化西周晚期出现的在某一造型内雕琢单一的或相互交缠同体的龙纹图样,从而使细小变形且纠集在一起的众多龙纹,经常出现在同体造型内,同时布局繁密,几乎不留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