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阶段家庭婚姻中的变化因素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中国家庭的变化

中国家庭的变化

中国家庭的变化篇一:中国家庭的主要变化中国家庭的主要变化默认分类 20xx-12-11 07:17:53 阅读17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文/薛素珍本文根据调查资料,综述中国家庭近年的主要变化。

华人家庭分布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但它的变化基本上与大陆的家庭相仿。

中国家庭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形态的变化。

家庭结构形态主要是指家庭的规模和类型,是家庭的外在形式。

社会的各种因素、家庭内部的人口流动,如家庭人员的诞生、婚配、死亡以及家庭人员的角色变换都直接影响着家庭形态的变化。

家庭规模缩小,户均人数减少。

分布在各地区的华人家庭,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城乡家庭的规模和人数均呈缩小趋势。

我国“六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的“五城市家庭研究”,对京、津、沪、宁、蓉五大城市中4385户的抽样调查,户均人数为4.08人。

这一统计与1982年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字基本相同。

香港户均人数也由1971年的4.5人减至1981年的3到4人。

农村家庭的规模也缩小。

据四川社科院社会学所对2035户农民家庭的调查,户均人数为4.52人。

家庭结构类型的变化。

为研究工作需要,一般把家庭结构分为单身家庭(配偶死亡,一人独住的家庭)、核心家庭(一对夫妻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两代以上,每代有一对夫妻)、联合家庭(同一代人中有两对或两对以上夫妻)、其他家庭(以上四种类型以外的家庭)五类。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家庭结构类型也趋向小型化。

我国五城市抽样调查:单身家庭占2.44%,核心家庭占66.4%,主干家庭占24.29%,联合家庭占2.30%,其它类型家庭4.56%;台湾的核心家庭数量也在上升,据统计,1965年核心家庭41%,1980年为53%;香港核心家庭上升更快。

香港单人家庭数字也庞大,1981年统计有18万余户,约占总数的15%。

新加坡1966年的一项全国家户调查,核心家庭占华人家庭的60%。

农村核心家庭数也上升。

四川调查的2035户农民家庭,核心家庭占52.66%,主干家庭23.24%;费孝通教授在江村的调查,核心家庭占56.3%,主干家庭43.2%。

我国婚姻家庭变化趋势及对人口

我国婚姻家庭变化趋势及对人口

谢谢!
婚姻
嫁娶的事。嫁和娶都 是对男和女结合在一起共 同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的 表述。
全球婚姻发展趋势
①婚姻类型多样化(注册婚姻、同居) ②处于非婚状况的人口占有相当比率——美国、
瑞典、德国的独生者所占比例至少在20% ③离婚率上升——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出
现了离婚率跳跃式增长,瑞典丹麦离婚率约45% ④在婚姻的多样化条件下,非婚生子女数量增多 ⑤“亲生抚育的原则”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孩
中国作为一个存在这男孩偏好的 国家,再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出生性 别比失调,以及传统的男高女低的婚 配模式,可能会产生高端女性和低端 男性的婚配挤压
晚婚晚育
晚婚晚育一直是我们提倡的,以往在 城市中用行政手段来进行的逐渐提高起到 了很大的作用,虽然目前我们已经基本上 摒弃了强制管理的行政手段,但晚婚晚育 的潮流会继续下去,而且将管理的作法在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晚婚率成为人们自 觉选择的行为。
我国婚姻家庭变化趋势及 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爱情并不仅仅是面包加酸奶
更多的是责任和担当!!!
当前我国婚姻家庭形式 的趋势分析
一、婚姻形式的变化 二、家庭形式的变化
家庭、婚姻与人口再生产
一、现代的婚姻,是按照习俗与法律制度建 立起来并受法律所保护的夫妻关系。婚姻 构成了最初的家庭关系(既夫妻),由此 又产生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及其他家庭 成员的关系。
我国家庭现状
由于目前我国的独生子女 群体已逐渐进入到婚育期,而 依据国家政策规定,这部分人 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在一定 程度上满足了群众的生育愿望, 同时也接近于人口的更替水平。
家庭内部分工
我国传统的家庭内部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内, 这种分工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男性比 女性拥有更多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同时传统 文化也赋予了男性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而家务 劳动是不被算计为经济收入的,女主内也表现为 对女性的歧视。随着社会进步及科技发展,越来 越多的女性与男性已经没有更大的区别,这极大 地提高了女性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她们与男 性之间在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地位上的差距 都有所缓和。

人类社会中婚姻和家庭的重要性是什么?

人类社会中婚姻和家庭的重要性是什么?

人类社会中婚姻和家庭的重要性是什么?婚姻和家庭是人类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中,婚姻和家庭的定义和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它们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依然非常重要。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婚姻和家庭的重要性。

一、社会方面1. 婚姻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它们是社会的基石。

在人类社会中,婚姻和家庭是人类的基本社会单位。

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础,它是社会结构的核心,而婚姻则是家庭的基础。

只有在完整的家庭和良好的婚姻关系中,个体才能感到安全感和归属感,家庭才能发挥它们的职能。

2. 婚姻和家庭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婚姻和家庭的形成和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

婚姻和家庭是从野蛮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标志,也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无论是社会变革,还是社会进步,都与婚姻和家庭息息相关。

3. 婚姻和家庭对社会的稳定性和和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婚姻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稳定因素。

良好的婚姻和家庭关系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

相反,破裂的家庭和婚姻关系会给社会带来各种负面影响,甚至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性和和谐。

二、个人方面1. 婚姻和家庭是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人们几乎无法想象没有婚姻和家庭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婚姻和家庭是个人生命的一部分,而且往往对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2. 婚姻和家庭对个人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

人们生来就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需要社会互动来满足我们的自我实现和幸福感。

婚姻和家庭的正常发展和稳定性,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反,破裂的家庭和婚姻关系会导致情感上的伤害和身体上的影响,长期维持会对个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3. 婚姻和家庭对个人的社会角色和责任感有着重要的塑造作用。

婚姻和家庭不仅对个人产生影响,也对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产生影响。

它们给予个人家庭成员、爱人和父母的角色,让个人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从而塑造出更加负责任、温暖和幸福的社会形态。

婚姻家庭的历史和变迁

婚姻家庭的历史和变迁

婚姻家庭的历史和变迁自人类开始演化,婚姻就成为了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基石之一。

然而,婚姻的形式和定义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文章中,我们将回顾婚姻家庭的历史和变迁。

婚姻在早期社会中的作用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婚姻并非是像今天这样一种道德和情感上的关系。

相反,婚姻被视为一种联姻的方式,以增加财富、权力和地位。

在某些遗留传统的文化中,仍然可以看到这种观念的影响。

在农业的社会中,婚姻常常与土地、家族和后代相关,因为家族需要确保财产的继承和保护。

这也是婚姻稳定和离婚相对不频繁的原因之一。

影响婚姻变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婚姻的形式和定义变得越来越复杂。

这是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人们的生活和关系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随着机械工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原本的农村社会逐渐变成了城市社会。

这对婚姻和家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城市周围,人口密度大大增加,导致个人机会多样化和婚姻状况多样化。

这也促进了与性别、重婚等婚姻的复杂化。

随着女性的走出家门,变得越来越有能力和独立,家庭的指导也变得更加平等和开放。

婚姻和家庭在现代社会中的格局在现代社会中,尽管婚姻和家庭的定义已经发生了改变,但它们仍然是社会生活的基石之一。

现代社会不再是按照社会等级、种族和种族的血统来安排家庭关系,而是更看重个人的自由选择和小圈子之间的共同利益。

随着离婚率的增加和单身成为主流,人们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重婚、同性恋和家庭暴力等问题仍然存在,但是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观。

总结随着时间的推移,婚姻和家庭的定义和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适应。

虽然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家庭关系和婚姻的变化是成千上万的一些文化和社会变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将以开放、平等、尊重和爱为基础前行。

社会学视角下的婚姻与家庭

社会学视角下的婚姻与家庭

社会学视角下的婚姻与家庭婚姻与家庭是社会中最基本的两个单位,也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婚姻与家庭是社会文化的核心和社会生活的基石。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究婚姻与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变化。

婚姻的社会功能婚姻不仅仅是一种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更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姻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婚姻是一种社会习惯和规范,是一种文化传统,为社会提供了有序的生育和家庭建设。

2. 婚姻构建了人类社会的亲密关系和互助关系,为人类提供了相互支持和照顾的平台。

3. 婚姻带来了文化与传统的传承,传递并承接家族、祖先的血脉和文化传统。

4. 婚姻带来了社会的安定和和谐,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社会的秩序和规范。

家庭的社会功能家庭是婚姻的延伸和发展,是子女成长和教育的重要场所,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1. 家庭是一个小社会,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2. 家庭是一个文化传承的场所,是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的重要载体。

3. 家庭的教育功能是不可低估的。

在家庭里,人们学习社会常识、人际交往、品德修养等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4. 家庭是患难与共、互相扶持的港湾,在社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社会背景下婚姻与家庭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婚姻与家庭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传统家庭中,男人扮演者家庭的经济支柱,女人则负责家庭的生活和教育。

而如今,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女性工作机会的增多,无论是婚姻还是家庭都发生着变化。

首先,社会地位和家庭角色的变革。

在传统社会里,男人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家庭主导权,女人则往往处于次要地位,受到限制。

但现在随着女人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银行、企业聘请了许多女性员工,女方成为独立经济的主体,这也间接促进了女权运动的发展。

女性的经济地位上升,也带来了社会地位上的变化,女性也渐渐开始拥有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

虽然还有很多女性承受着生活的不公,但大多数女人的地位和社会角色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及其社会影响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及其社会影响

2015年第6期第36卷N orthwest population一、引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而产生的社会生活组织,是最亲密的社会群体[1][2]。

家庭内部的组织方式或结构类型发生变化,会促使家庭功能以及家庭成员的关系模式发生改变,从而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婚育观、养老观发生变化,当前中国的家庭结构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征。

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趋势如何?家庭结构的变迁又会带来哪些社会问题?这方面问题的研究对我国当前人口管理政策的制订,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理论参考价值。

人口学家、社会学家一直非常关心家庭结构的发展问题。

早期的研究多是通过直接调查一个或几个小地区的家庭类型,进而对大范围的家庭结构状况加以推测[3][4]。

也有少部分学者采用历史档案汇总的方法,去研究某一时期的家庭结构特征[5]。

随着近些年全国人口普查内容的细化,尤其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数据库中包含了较为详尽的家庭成员关系方面的信息,为大范围研究家庭结构的发展特征奠定了基础。

而最新的“六普”数据还首次纳入对外籍人口的登记,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普查力度,在长表中还与时俱进地考虑到老龄化、房屋安全等问题。

因此,对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对比分析,是揭示当前我国家庭结构发展特征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则主要以近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为基础,并参考既往研究中与我国家庭结构分布有关的数据,通过各家庭结构类型的纵向比较,把握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趋势,同时就家庭结构的变迁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展开讨论。

二、我国家庭结构的主要变化趋势1.家庭小型化是中国现代家庭发展的基本趋势我国家庭的小型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家庭户规模大幅下降。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人们婚育观的转变,我国的生育率持续下降,家庭户规模大幅缩减。

“五普”、“六普”两次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仅为1.22和1.18。

我国当代婚姻家庭的深刻变化及特点

我国当代婚姻家庭的深刻变化及特点

我国当代婚姻家庭的深刻变化及特点(一)我国当代婚姻家庭的深刻变化从1949年到1954年,通过广泛深入的贯彻婚姻法运动的主婚姻显著增加,民主和睦的家庭大量涌现,社会风气有了很大改变。

但是,尽管《婚姻法》已经颁布,然而,建国初一段时间里,丑陋的封建婚姻习俗、家庭关系和旧的礼教,仍在残害妇女。

据统计,1951年9月前的一年里,我国中南地区因争取婚姻自由而被杀或自杀的妇女达10,000人以上。

1952年华东地区因婚姻家庭问题自杀或被杀的妇女达11,5000人。

为摧毁封建婚姻习俗的顽固堡垒,当时的党中央和政务院接连发出强有力的政策指示,同时调集了19个有关部门组成阵容强大的检查团。

这场婚姻法普及运动,作为新中国的一次重大的全民运动,进行得轰轰烈烈,家喻户晓,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荡涤着丑陋的封建婚姻习俗和吃人的封建礼教,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家庭民主和睦的气象产生了,社会风气焕然一新;买卖残害妇女的犯罪者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值得指出的是,“文化大革命”对我国婚姻家庭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一是使家庭结构和成员之间关系趋于紧张。

父母地位及其变迁、中落的变化,或者殃及子孙,或者株连后代,总之决定子女的地位、机会和前途。

一个人的境遇不取决于本人的才能和努力,而取决于家世先人的地位,这完全是封建社会所独有的持征。

受迫害的干部由于子女长期被株连,在入党、参军、上大学等问题上饱受歧视而产生了很深痛的负疚心理,重新工作以后,往往急于利用有限的在位几年为孩子们安排好的工作、好的大学、好的职位,甚至好的婚姻,从而无形中大大助长了特权世袭的现象;二是婚姻与家庭服从政治生活,个人的情感与心理需求在婚姻家庭生活中不占主要位置,婚姻家庭生活服从政治生活二三十年的历史现实,使家庭结构家庭关系趋于松散,彼此构建、背弃、离婚等,都是对婚姻家庭的残忍的破环;三是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遭受严重破坏,生育率居高不下。

80年代的改年开放,我国社会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婚姻家庭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婚姻家庭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婚姻家庭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婚姻家庭制度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分析婚姻家庭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探讨其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变化。

首先,婚姻家庭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稳定的家庭关系有助于社会的长期繁荣。

例如,稳定的婚姻关系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进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此外,稳定的家庭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提高社会的安全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其次,婚姻家庭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表现在资源配置上。

家庭作为社会资源的基本单元,对资源的分配起着重要作用。

在婚姻家庭制度稳定的社会中,家庭能够更好地进行资源的规划和分配,使每个成员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益分配,激发个人的动力和创造力,进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此外,合理的资源分配也能够减少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提高社会的凝聚力。

婚姻家庭制度还对全社会的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在家庭中,不同性别的分工和职责分配直接影响着劳动力的供给和就业结构的形成。

以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角色分工为例,这种分工方式可能限制女性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机会,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和低效。

然而,当不同性别在家庭中的分工和职责得到平等和合理的分配时,将会有助于充分发挥每个家庭成员的潜力和创造力,促进全社会的经济繁荣和进步。

婚姻家庭制度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也会有所变化。

在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影响下,婚姻家庭制度的特点和功能也会有所差异。

例如,在传统农业社会,家庭通常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重视亲情和亲属关系。

而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家庭关系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自由选择。

这种变化将直接影响着家庭成员的行为模式和家庭互动方式。

因此,在研究婚姻家庭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必须考虑到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差异和特点。

尽管婚姻家庭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但不可忽视的是,婚姻家庭制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中国家庭变迁对家庭社会工作的启示

中国家庭变迁对家庭社会工作的启示

中国家庭变迁对家庭社会工作的启示伴随着较为激烈的社会转型,我国的家庭及其功能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家庭的功能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迫切要求我国发展家庭社会工作来满足家庭的需求。

家庭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外来词,不同学者对它有不同的界定。

简而言之,家庭社会工作是以家庭为本的社会工作介入,即动员社会及家庭资源,促进家庭正常运转及发展的社会福利与服务。

家庭社会工作旨在解决家庭问题,增进家庭福利,更好地实现家庭功能及维持家庭的良性运转。

“家庭社会工作从早已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类家庭服务中发展演化而来,是应解决工业化时代日渐增多的家庭生活问题而产生的。

”可以说,家庭社会工作是工业化的产物,是对家庭问题的积极回应。

现代社会转型与变迁加速,对传统家庭制度和固有的家庭生活模式形成了剧烈地冲击,对家庭社会工作也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

社会变迁引发家庭的结构、功能和家庭关系发生了变化,家庭问题开始大量出现。

社会工作一直把陷入困境的家庭作为服务领域之一,家庭社会工作者采用专业方法介入家庭问题的解决。

而中国当前真正意义上的家庭社会工作尚处于萌芽阶段,专业与非专业混杂交织。

要解决中国当前的家庭问题,家庭社会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发展一、社会转型导致家庭变迁在现代社会变革浪潮的震撼下,传统家庭制度经历着重大的洗礼,家庭的结构、功能和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迁。

一方面,中国经历的是人口与家庭的双重变迁。

稳定的低生育水平、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剧烈的人口迁移、不断提升的城市化水平,无不冲击着中国的家庭。

从总体上看,中国家庭结构不断趋于简化,已呈现出核心家庭为主、扩展家庭和单人家庭补充的格局。

另一方面,中国家庭变迁内嵌于社会转型之中。

社会变迁重塑了家庭关系与家庭功能,夫妻之间的权利格局不断变化,代际之间对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传递趋于减弱,家庭中抚育后代、赡养老人以及家务劳作等职能逐渐需要社会来共同承担。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化特点1. 空巢家庭增多我国的人口预期寿命呈明显上升趋势,老龄化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社会学论文选题参考1

社会学论文选题参考1

1、试论孔德的社会静力学思想2、孔德的人性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3、孔德与斯宾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对比探析4、试论斯宾塞社会有机体理论及其对美国功能主义的意义5、试评齐美尔资本主义文化理论6、马克斯.韦伯宗社会行动理论探析7、马克斯.韦伯宗合理性思想探析8、论涂尔干社会学方法论思想9、论涂尔干社会社会团结思想及其当代意义10、试论社会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原则11、试论布劳的宏观社会结构理论12、试论现代人口社会学研究的新特点14、费孝通中国社会结构思想探析15、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网络犯罪16、试论信息时代人际交往的新特点17、试论市场交易规则对于我国现阶段人际关系的影响18、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问题的特点研究19、试论我国当代女性社会学研究的特点20、试论我国宗教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新发展21、试论我国当代家庭社会学研究的新发展22、我国当代社会区理论研究探析23、我对可持续性发展理论的几点思考24、关于社会道德对于社会稳定作用的几点思考25、关于马克斯·韦伯宗教社会学了几点思考26、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的悬殊问题27、我国现阶段家庭婚姻中的变化因素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8、我国现阶段农村干群关系29、我国现阶段人口流动的新特点30、某某市现阶段人口流动的新特点31、关于某某地网吧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实例分析32、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及其相关社会问题的调查分析33、对于某某地城乡居民生活方式变化的调查及思考34、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35、职业女性生涯发展研究36、网络隐私权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与对策研究37、我国电视广告女性歧视问题初探38、某某地高校老年教师居住问题研究39、社会转型与家庭变迁40、妇女社会地位评价方法研究41、现代婚姻家庭中的夫妻关系42、新来港青少年社交节的困境与解困43、网络时代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44、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区整合机制探讨45、城市社区自治研究46、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模式的研究——百步亭社区文化建设为个案47、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背景、现状与未来取向48、非营利组织在社区中的角色与功能研究——以苏州三元、府前社区非营利组织为个案49、论社会关系资源在城市反贫困中的运用50、科学活动中越轨行为的社会学研究51、西部城市社区建设问题研究52、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西南一个水库移民区的故事53、现代化进程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54、社会变迁中的苏南农村性别分工研究55、边缘性:中国社会结构性质分析——以重庆合川市为例56、试论我国当前社会转型中的信任缺失与信任重建57、当前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与思考58、工业化进程中的村庄精英——江村个案研究59、我国城市社区的阶层化趋势研究60、农村迷信与农村社会发展——广西资源县迷信情况的调查与思考61、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农村妇女发展研究62、广告语言创意与社会文化心理63、转型期农村社会分层研究的新视角——以家庭为分层单位64、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65、大众传播媒介对苏南农村闲暇生活变化的影响66、现代化背景下的村落宗族现象透析——以安徽省陈阁村为中心67、农村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关系研究68、网络聊天:第三种公共交际方式69、农村社区精英与村民再组织——皖西大别山区石村的观察与思考70、农民现代性的现状及其获得途径71、城乡结合部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对兰州市安宁区水村、孔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实证研究72、西北农村地区回族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三甲集镇上集村为例73、乡村社区人际信任研究——以旧沟、赵家沟村为例74、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75、关系资源的占有、使用与农民的阶层分化——安徽两村实地调查76、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冲突77、农地制度变革过程中农民的态度分析——对湖北和浙江地区农民及农户的调查78、某某地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79、女性无法抗拒的黑洞——解读社会的“性别认同”80、职业生涯管理中的“工作——家庭平衡问题”研究81、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关于中国人社会化模式的一项教育社会学研究82、春节返乡农民工日常生活考察83、皖南山区宗族聚居型农村社区家庭养老模式变迁研究84、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研究85、转型时期我国农民养老问题探析86、休闲、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休闲社会学研究的一个视角87、单亲家庭子女人际交往——互动特征分析88、社会转型与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变化的研究89、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90、当代文化变迁与青少年社会化91、中国现代婚姻文化嬗变研究92、中国现代家庭文化嬗变研究93、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个人地位、网络结构、社会支持与身心状况94、下岗职工的社会资本与再就业95、城市贫困群体研究96、城市女性就业状况研究97、城市社区文化研究98、独生子女研究99、老年问题研究100、残疾群体研究101、贫富悬殊研究102、教育状况研究103、农村留守群体研究104、住房问题研究105、保险问题研究106、交通问题研究107、福利问题研究108、社区教育研究109、子女教育经费问题研究110、农村生育研究111、农村老年研究112、离异家庭研究113、社会群团研究114、私营企业科层管理研究115、中国科层制研究116、升学率问题研究117、职工权利研究118、社会公德研究119、职业道德研究120、农村风俗研究121、弱势群体研究122、贫困差距及社会分配不公问题123、青少年社会化以及青少年犯罪问题124、社会诚信缺失问题125、农民外出务工和农村发展问题126、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化的困境与对策127、当代中国社会犯罪及其社会控制研究128、大众传媒中的性别歧视与对策研究129、关于生育文明与生育文化的社会性别思考130、性别社会学与社会性别理论研究131、女大学生社会适应与社会发展132、文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其培养机制133、青少年流行文化问题的社会学反思134、炫耀性消费的社会学研究135、涂尔干社会学理论研究136、韦伯社会学理论研究137、帕森斯社会学理论研究138、加芬克尔社会学理论研究139、吉登斯社会学理论研究140、当代中国宗教问题研究(自己确立具体角度)141、城市社区问题研究142、教育公平问题研究143、生态问题的社会学研究145、城市老龄化问题研究146、社会转型对大学生能力的新要求147、青少年网瘾的社会学分析148、大学生同学间人际冲突及应对149、农民工犯罪问题研究——一个文化冲突理论的视角150、农村寡居老人的养老问题研究——以湖南华容县为例151、进城与回流:社会制度影响下的民工流动152、互联网对我国城市家庭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153、城市农民工的阶层意识研究154、性别差异对城市基层妇女参政的影响——以××为例156、社会支持及非理性信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57、农民养老意识研究——一个社会网络的分析视角158、后单位时代资源枯竭型矿区职工回流研究159、农民工城市适应性新探——基于农民工与市民的互动关系160、转型与嬗变——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社会学研究161、农村住房消费问题研究——一个阶层分析的视角162、择业观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163、虚拟社区网民的越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以虚拟社区为例164、博客与文化变迁165、城市流动人口中农民工问题的研讨167、城市人口老龄化及老年人养老问题的调研168、齐美尔的货币理论与现代性研究169、韦伯等人的价值中立思想研究170、休闲社会学研究171、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若干问题研究172、特殊教育的现状与发展问题173、转型时期残疾人的边缘化问题174、农村老年人在社区整合中的作用175、大学生宿舍文化(或流行文化)现象调查176、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177、大学校园中的人文关怀178、社会分层问题与社会劣势群体的生存状况179、隔代教养现象与溺爱问题选题说明:1.这些选题仅供参考;2.学生可以自选题目;3.学生务必与自己选择的指导教师共同商定毕业论文题目。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化意义1000字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化意义1000字

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化意义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而产生的社会生活组织。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教育观、婚育观、养老观不断地发生变化。

我国由过去的大家结构模式逐渐转变为小型化家庭模式。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结构的变化对社会就结构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我国的生育率持续下降,家庭户规模大幅缩减。

人口出生率逐渐趋向负增长形式发展。

计划生育政策催生了大量的“四二一”家庭,传统家庭模式结构发生逆转,核心家庭成为当代最普遍的家庭类型。

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特别的住房条件改善,文化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当今夫妇晚育不断增加。

25-30岁年龄段的核心家庭比例较高;30-40岁的夫妇普遍育有子女,多组成标准的核心家庭;而45岁以上年龄段夫妇的子女多会因求学、工作或结婚而离家,由此增加了“空巢家庭”。

“空巢家庭”的增加导致夫妇核心家庭比例的上升,而我国“空巢家庭”有进一步低龄化的趋向。

我国几厅结构以直系家庭为主,且总体比例较为稳定。

其中三代直系家庭所占比例一直最高。

但从近些年人口普查抽样数据研究发现,隔代直系家庭在家庭比例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其增长率最高,而且农村的比例远大于城市。

这种趋势映射出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劳动者在流向城镇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难,迫于压力他们不得不将子女留给在家的父母照料,因此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由祖辈和孙辈两代人组成的独特直系家庭结构。

二是城市内部,父母由于工作并无时间照顾子女,父母把子女寄居在祖辈处得到更好的照料。

而第一个问题显然是主要原因,这是中国社会在转型阶段呈现出的必然现象,也是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具体反映。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家庭观念也在不断更新。

单人家庭也逐渐在家庭类型中占有一席之地,且比例也在小幅增长。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婚姻自由。

婚姻自主权受到法律保障。

人们结婚不再是为了家族的利益,他们是为了追求真实的爱情而结婚。

也正是因此,人们对离婚的态度也越来越宽容,离婚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近现代中国婚姻家庭嬗变的启示

近现代中国婚姻家庭嬗变的启示

般等价物 , 成为财富的象征 , 显示 了其 巨大 的威力。市场经济 的优胜劣汰使 社会 贫富差距不 断拉大 , 加之消费 给人 的欲望
带来 的刺激 等等 , 拜金主义 、 使 享受 主义 , 纵欲 主义 、 极端个
人主义 、 己主义等各种思想在 中国滋生 , 而影响 了 中国 利 从
人的婚姻及家庭生 活。但是 , 国现阶段却又缺乏一 种更合 我
理的、 更适合市场经济的婚姻伦理பைடு நூலகம்范 。由于没有一 种统一
的规 范约束 , 人们就难 以把握现代婚姻现 状的评价标准 , 于
是婚姻伦理就失去 了价值导 向的功能 。 目前 , 中国正 处于社
和广州等地婚姻 现状调查 总结 出的我国现代婚姻模式 , 调查
形成 之后 , 的婚姻仪式几千年来一直 比较完整地被承袭 传统
着 ,中国的婚姻 家庭处 于相 对稳定 的状态 。直到 1 9世纪 中 叶, 中国的婚姻家庭才开始 出现变迁 , 2 到 0世纪下 半叶 中国 的婚姻家庭变迁更是具有 划时代意义。 近代以来, 中国的婚姻 家庭 制度发生 了巨大变化 , 充分体 现了 由封 闭向开放 、 由落 后 向先进转型 的特 点和趋势 。呈现 出令人既喜且忧的状况 ,
有两 面性 , 市场经济也不例 外 , 在给人们 的婚姻 带来 积极影 响 的同时 , 它也会给人们 的婚姻带来消极影 响。市场经济是

种商品经济 , 追求经济利益 的最大化 。金钱作 为商品 的一
的责任与义务 , 但貌合神离 , 自 各 在外找情人 , 不干涉 。 5 互 () 旅馆型婚姻——“ 红旗不倒 , 彩旗飘飘” 。这种婚姻指 的是男 方与妻子维护婚姻关系 , 在外 面包养 “ 但 二奶”“ 、金丝雀 ”他 ,

婚姻制度的几点变迁与思考

婚姻制度的几点变迁与思考

婚姻制度的几点变迁与思考作者:董丽英来源:《丝路视野》2020年第08期摘;要:婚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婚姻自由,这是婚姻制度发展到现代所形成的共识和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两者相辅相成,结婚自由是离婚自由的前提,离婚自由是结婚自由的直接体现。

自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实现方式和受限程度也是随着形势变化不断调整的,本文就此进行了适用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婚姻;变迁一、形势特点(一)农业社会的婚姻功能在递减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密度不断加剧,人与人的专业化分工更明确,社会化服务更为系统周到,个体行为也强烈渗透在庞大的社会体系中。

传统农业社会中婚姻承载的家族关系和各自分工,尤其是相互扶持、相互照顾的生活功能已经逐渐被社会化分工取代。

法律对婚前个人财产不断增加严格保护、对婚姻中的收入和借贷关系不断增加独立性和分解适用,不再一揽子盖棺定论,比如用于家庭生活的或为对方认可的借贷方可列为共同债务,而不是单纯因为身份关系而确定性质,这也是对婚姻中个体独立性和责任承担的认可,而不是以共同体进行认定。

(二)现代意义上婚姻的功能更重视共同成长和进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独生子女居多,对婚姻的包容度严重下降。

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独生子女这个已经实行了四十多年的政策产生了整整两代人的社会结果。

现在的这两代人正处在结婚的高峰时段,如果说第一代独生子女还因为当时社会发展分工不够成熟而多处于生活互助型,第二代人独生子女则完全处在一个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完善的阶段。

从小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学校认真贴心的个性化教育,都把孩子放在了一个巨大而完美的花室里。

当面对婚姻,个体生活中忽然加入另外一种习性和方式,而且有着同样完整的培育体系、同样的不会轻易改变和妥协,两者相遇在容易擦出火花的同时也非常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

解决矛盾的主要方法就是保持思想价值体系的一致方向,在这样的引导之下,这些生活型的冲突,可以仅仅以次要矛盾的方式呈现而达成妥协并随着时间逐渐消弭。

新中国初期婚姻制度改革及其影响

新中国初期婚姻制度改革及其影响
婚姻自由观念的普及
通过宣传教育、法律保障和群众运动等多种方式,婚姻自 由的观念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主决定自己的婚 姻大事。
一夫一妻制
01 02
一夫一妻制的提出
一夫一妻制是指一个男性只能有一个合法妻子,一个女性只能有一个合 法丈夫的婚姻制度。新中国初期,一夫一妻制的原则被明确提出,以保 障男女平等和家庭稳定。
通过法律手段来保障女性权益,维护男女平等的原则,确保女性在 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平等地位。
促进社会发展
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促进性别平等的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和谐 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完善婚姻制度体系
婚姻自由
保障婚姻自由,禁止包 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 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确 保婚姻选择的自主权。
社会舆论的支持
新中国初期,社会舆论普遍支持婚姻制度改革,认为这是解放劳动人民、提高妇 女地位的重要举措。
文化背景
传统文化的束缚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许多关于婚姻的陈旧观念,如“嫁鸡 随鸡,嫁狗随狗”、“夫唱妇随”等,这些观念对婚姻制度 改革造成了一定的文化束缚。
文化教育的普及
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推广文化教育,普及新思想、新文化、 新道德,为婚姻制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持。
历史背景
旧中国婚姻制度的弊端
旧中国的婚姻制度存在着诸多弊端,如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夫妻不平等、离 婚受限等,严重侵犯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婚姻自由和权益。
反封建斗争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彻底推翻封建主义,开展了一系列反封建斗争,其中包括 对旧婚姻制度的改革。
社会背景
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婚姻自由和权益的追求也日益 增强。
就业机会

社会因素对家庭婚姻关系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家庭婚姻关系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家庭婚姻关系的影响家庭婚姻是一个个人与社会之间互动的复杂纽带,它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幸福和稳定,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了解社会因素对家庭婚姻关系的影响,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维护和发展良好的家庭婚姻关系。

社会因素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

下面我们从不同角度来探讨社会因素对家庭婚姻关系的影响。

一、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是家庭婚姻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经济的稳定与否,决定了夫妻双方的生活质量和家庭的生活水平。

由于经济问题的压力,夫妻在相处中容易出现冲突和矛盾。

经济上的负担往往让夫妻双方感到身心俱疲,无法快乐地享受生活。

同时,经济不平等和社会分层也会影响到家庭婚姻关系。

如果双方的社会地位差距很大,那么就可能出现家庭内部的各种不安定和矛盾。

如财务决策、社会地位对家庭的影响等等,都会对家庭婚姻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二、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是指人类在生活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思想、观念和传统习俗等。

文化是传承和发展世代之间的连续体,因此,文化因素对祖孙之间的家庭婚姻关系影响尤为重要。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夫妻双方对家庭婚姻关系的看法不尽相同。

例如,在一些西方国家中,离婚现象日益普遍,夫妻之间的关系比较开放。

而在一些东方国家中,婚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承诺,夫妻之间较少出现离婚现象。

此外,文化因素还会对夫妻双方的教育水平和价值观产生影响。

它会影响他们对家庭、婚姻的期望和责任感,从而影响到他们在家庭中的行为和表现。

三、政治因素的影响政治因素也会对家庭婚姻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般来说,政治稳定有利于维护家庭婚姻关系的稳定。

而政治动荡可能会加剧社会紧张和冲突,使婚姻关系不稳定。

此外,政治因素也影响到夫妻双方在工作、生活、交往等方面的选择和决策,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家庭婚姻关系。

四、教育因素的影响教育因素是社会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教育有助于人们在知识和思想上的发展,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和思想观念。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经济与社会影响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经济与社会影响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经济与社会影响中国的传统婚姻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这个制度对中国社会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婚姻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之一,不仅关系到个人幸福与家庭和睦,也对整个社会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中国婚姻制度中,父母通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会积极地参与子女的婚姻安排,包括选择配偶和商讨婚礼细节等。

这种父母主导的方式在经济上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传统中国社会的农业经济让父母更加关注婚姻的经济条件。

他们会希望子女嫁娶到有着丰裕土地或者财产的家庭,以确保子女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感。

这种要求也产生了许多的社会现象,比如嫁妆的存在。

嫁妆是指女方在婚礼中所带给新家的财产,这些财产可以是充分的现金、房产或者是家具等物品。

在一定程度上,嫁妆也成为衡量婚姻幸福程度的标准。

因此,男方的家庭往往会对女方的嫁妆有着很高的要求,这对女方家庭造成了一定的经济压力。

婚姻制度的经济影响也反映在当时的女性地位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女的地位相对较低,很大程度上是由婚姻制度造成的。

女性嫁入丈夫家族后,往往就成为丈夫家族的一员,她的地位和权力会大大受到限制。

传统上,女性主要的角色是为丈夫家族生育后代,并服从于丈夫和丈夫家族的意愿。

由于婚姻对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许多女性不得不在婚前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自己的嫁妆,以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也导致了一些不良的现象,比如嫁妆虚张声势的现象,有些家庭甚至会负债以满足婚姻的需求。

然而,随着中国进入现代化社会,传统婚姻制度经历了许多变化。

个人自由意识和女权主义的兴起,使得父母在子女婚姻中的影响逐渐减弱。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有自主选择配偶的权利,并注重彼此的感情和兴趣爱好。

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婚姻不再仅仅基于经济条件,而是更注重个人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观。

这种改变不仅让婚姻更加平等和自由,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尽管如此,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影响仍然可以在一些方面看到。

由社会现象透析我国当代青年婚姻爱情观

由社会现象透析我国当代青年婚姻爱情观

由社会现象透析我国当代青年的婚姻爱情观2010年又过去了,我国80后的青年如今陆续地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然而纵观当代青年的恋爱、结婚历程,却不再像60、70后男女那样由相识、相知、相恋、磨合到最后结婚,而是出现了很多新的环节或省掉了很多环节。

比如随着《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电视类相亲节目的迅速升温,越来越多的青年相亲结婚,后相亲时代已然来临;也有一些大龄青年甘当剩男剩女也不愿意走入结婚殿堂,同居现象普遍;还有一些青年认识没几天就立刻结婚,闪婚也变得并不稀奇。

诸如此类的社会现象的报道不绝入耳,各种各样的有关青年婚姻的现象充斥在我们周围。

思想指引行动。

这些社会现象之所以会出现,归根结底离不开青年对待婚姻和爱情的观念。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些现实问题,来了解当代青年的婚姻观,从而为建立正确的婚姻爱情观提供一点小小的建议。

一、我国当代青年的婚姻爱情观的现状及问题从我国青年男女之间出现的一系列社会现象来入手,我国可以看出当代青年对待婚姻主要有三种态度,即三种不同的婚姻爱情观。

第一种观念是为了结婚而结婚,将物质和金钱放在第一位。

这一类型的青年不在乎双方之间爱情是否存在,只为门当户对或是寻求稳定的物质生活。

最典型的就是相亲,男女双方要先把家庭背景、经济收入等物质条件拿出来论斤称,半斤配八两才有继续交往的空间,而彼此的好感、喜欢或是爱情则往往摆到了第二位,甚至不经过多少考虑,相信“感情是可以慢慢培养的”。

只要物质上达标,没有爱情也可以结婚。

第二种是不要婚姻只要爱情。

这些青年不愿意结婚,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于是就出现了很多男女青年同居的现象。

他们认为如果双方都是相互喜欢、爱情至上的,就不应该过多的注重结婚这种“形式化”的仪式,也可以说一旦爱情与婚姻挂钩,就会和物质、金钱相联系,爱情就会不纯粹,变得物质化了。

而他们认为婚姻是恐惧的,害怕承担责任,不敢许诺终身,高喊的口号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第三种观念是随兴所至,感觉双方相互满意就立刻踏入婚姻,比如闪婚现象。

对离婚率上升的社会学分析

对离婚率上升的社会学分析

对离婚率上升的社会学分析近年来,离婚现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日益普遍。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离婚率上升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将探讨社会文化背景、人口特征、心理因素和制度因素对离婚率的影响,并呼吁社会学界加强对此现象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社会文化背景对离婚率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中,妇女解放、性观念变化和经济独立等是主要因素。

妇女解放使得女性地位得到提高,女性对婚姻品质的要求也日益增加,从而可能导致离婚率的上升。

同时,性观念的变化也使得人们对婚姻的期望值有所不同,对于某些人而言,婚姻可能不再是对性的禁锢,而是一种自由和享受。

经济独立使得夫妻双方更有可能在财务上独立,从而增加了离婚的可行性。

人口特征对离婚率的影响不可忽视。

其中,年龄、性别和职业等因素均可能影响离婚率。

年龄方面,年轻人往往更容易发生离婚,这可能与他们在婚姻方面的经验相对较少有关。

性别方面,虽然过去女性在婚姻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对婚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女性提出离婚的比例也有所上升。

职业方面,夫妻双方的职业状况可能影响他们的婚姻稳定程度,例如双方工作地点的距离、工作时间的不匹配等都可能成为离婚的诱因。

心理因素在离婚率上升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婚姻满意度和婚姻适应能力是两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对于那些对婚姻满意度较低的夫妻,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离婚。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这也可能影响到婚姻的稳定程度。

一些人可能因为无法适应婚姻生活或无法解决夫妻间的矛盾而选择离婚。

制度因素对离婚率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其中,离婚门槛和婚姻观念是两个关键因素。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离婚的程序和成本相对较高,这可能使得一些夫妻在考虑离婚时产生犹豫。

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婚姻观念往往将婚姻视为一种长期甚至终生的承诺,而现代的婚姻观念更加开放和多元化,对于婚姻的期望值也各有不同,这也可能影响到离婚率。

离婚率的上升是社会文化背景、人口特征、心理因素和制度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婚姻与家庭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

婚姻与家庭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

婚姻与家庭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婚姻与家庭在我们的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从传统家庭到现代家庭,我们可以看到,婚姻和家庭在重要性和定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婚姻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婚姻对个人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婚姻是人生中的重要事件,是一个人从单身状态到拥有妻子或丈夫的家庭状态的转变。

婚姻不仅影响了个人的社会生活,还影响了个人的心理和身体健康。

婚姻可以带来很多好处。

首先,婚姻可以带来安全感。

有了一个爱你的人和亲人,你会感到更加安全。

婚姻也可以带来安慰和支持,减轻生活中的压力。

此外,婚姻还有助于稳定个人情感状态,有助于提高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婚姻还影响了身体健康。

许多研究表明,有伴侣的人寿命更长,健康状况更好。

这主要是因为婚姻可以带来更多的支持和照顾,减少孤独感和对抗疾病的挑战。

然而,婚姻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一些夫妻关系紧张、争吵频繁的婚姻可能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导致婚姻破裂。

此外,婚姻还可能对个人的职业生涯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夫妻角色的分工和职业选择可能会相互影响。

婚姻对家庭的影响婚姻对于家庭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家庭是婚姻的基础和平台,婚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家庭的稳定性和成员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家庭的定义已经从“夫妻两人一起养育子女”的传统模式发展成了更多元化的形式。

现代家庭包括单亲家庭、同性恋家庭、丁克家庭、跨国家庭等等,这些不同的家庭形式表面上看起来可能有些不同,但是它们的核心是一样的,即利用家庭这个平台进行集体生活、成长和发展。

婚姻甚至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理想的家庭应该是一个温馨、和谐、稳定的家庭。

父母的关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非常大。

正常的父母关系有着良好的范本和教育意义,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相处,如何与他人沟通和交往。

如果家庭关系不健康,会对孩子的行为、思维和情感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孩子行为失常、产生问题。

家庭作为社会基础,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传播价值观念和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功能,成为全社会关注和重视的对象。

婚姻家庭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婚姻家庭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婚姻家庭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婚姻家庭一直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生活形式,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婚姻家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婚姻家庭和社会经济的关系备受关注,研究婚姻家庭和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是了解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手段。

一、婚姻家庭与社会经济的起源婚姻家庭最初不是社会生活的主要形式,而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产物。

在人类从狩猎采集者向农耕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婚姻家庭逐渐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主要形式。

婚姻家庭的出现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农业社会中,家庭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家庭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生产能力。

同时,在农业社会中,男性在生产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因此家庭结构也趋向于男女分工,男子主导家庭决策。

二、婚姻家庭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人类社会逐渐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

在工业社会中,技术和资本的发展使得男女之间的差距减小,女性也能够在生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许多年轻人离开家庭,单身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形式,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看法开始发生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追求自由、平等和幸福。

传统的男女分工和家庭结构逐渐被打破,婚姻和家庭的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今天,婚姻不再是男女之间单纯的经济交易,而是建立在爱情和尊重的基础上。

婚姻的内容也不再是单纯的生育和家务,而是涉及多种社会角色和责任。

三、社会经济发展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在当代社会,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家庭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家庭结构发生变化。

经济独立性对于夫妻关系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夫妻之间的经济依赖越来越少,女性也逐渐摆脱了对丈夫的完全依赖,实现了自我价值的追求。

其次,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家庭角色发生变化。

婚姻不再是纯粹的生育和家务,而是一个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

在当代社会中,夫妻之间越来越多地分享家庭和育儿的责任,婚姻的稳定性也得到了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现阶段家庭婚姻中的变化因素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学生:指导教师:内容提要:一提到家,每个人立刻都会在脑海里浮现出不同的情景,是父母慈祥而又严厉的目光,是妻子甜美的笑容,是儿女亲切而又有力的拥抱。

相信每个人都对家有着特别的感受,是的家庭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无比重要的,家庭是生命的第一站,是事业的支撑点,是婚姻和爱情的保护伞。

而一个家庭幸福美满的基础在于家庭婚姻,在信息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家庭婚姻呈现许多新的变化,研究这些新变化有助于我们获得美满的婚姻,使得社会的基础--家庭更加坚实、和谐。

因此,本文就我国现阶段家庭婚姻中的变化因素,例如:家庭婚姻基本状况、婚姻家庭制度的变化、家庭功能以及家庭道德观念等,做一个全面的基本的分析。

并就如何构建和谐的家庭婚姻提出建议。

关键词: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观念家庭婚姻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人成长的摇篮,是培养良好人性的土壤,对社会的每个人都有无比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是否和睦,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幸福,还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是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强有力保障。

21世纪随着信息社会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迈进,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价值观念和人际交往的剧烈更新,我国的家庭婚姻也随之呈现许多新的变化情况。

一、现阶段婚姻家庭状况概述中国的婚姻家庭曾长期处于超稳定状态。

1949年建国后,虽然婚姻及其它制度的改变也曾短暂影响过人们的婚姻行为(如1950年《婚姻法》的颁布曾促使众多包办婚姻的解体及“文革”中迫于政治压力而离散的诸多婚姻),但从整体来看,中国人的婚姻家庭观念及行为基本未有太大改变,是改革开放促使婚姻家庭方方面面变化的发生。

那么,2000年,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婚姻家庭的基本状况究竟如何?1、家庭户规模持续变小家庭户规模是指每个家庭中成员数目的多少。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结果和家庭结构核心化趋势的加强,[1]1985年以来中国家庭的户规模一直明显呈下降趋势,至1997年,全国家庭平均户规模已由1985年的4.79人降至3.64人。

小规模家庭户(1—3 人)在家庭户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基本呈略微增长趋势,中等规模家庭户(4—6人)在家庭总户数中所占的比例则基本呈减少趋势,规模较大的家庭户(7 人以上户)在家庭总户数中所占的比例也呈下降趋势,1996年虽略有回升,但幅度很小,1997年旋即又开始下降。

以上情况说明,近年来我国的家庭类型是小规模家庭(1—3人)数量稳中有升,中等以上规模家庭(4人以上)的数量则基本呈减少趋势。

2、初婚年龄增高,结婚费用不断攀升⑴.初婚年龄。

由于有关的法律、政策以及人们的观念都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我国的初婚年龄也随之经常波动。

“文革”时期以晚婚为荣,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中国人的初婚年龄曾一度呈现下降趋势。

根据掌握的资料,1982年,全国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2.66岁,其中城镇为24.93岁,农村为22.07岁;1990年,全国平均初婚年龄降至22.03岁;到1996年,全国平均初婚年龄又上升到24.02岁。

也就是说,近年我国的初婚年龄呈上升趋势。

⑵.结婚费用。

近年来,结婚费用的迅速增长已成为令中国年轻人及其父母头痛的事情。

90年代前期,一对城市新婚夫妇的平均结婚费用为2万多元,已经是80年代平均水平的4倍,而未婚者预计自己结婚时所要支出的平均费用将超过3万元。

预计整个2000年代的青年结婚费用要达到90年代的5.5倍。

在结婚花费上,区域差别比较明显,沿海地区城市明显高于内地。

此次调查还显示出结婚费用的来源,75%的人说本人的结婚费用“完全”或“大部分”是自己挣的,19%的人则称“大部分”或“完全”是父母给的。

与80年代相比,2000年代结婚费用中个人收入的比例上升了40个百分点。

对婚礼方式的接受度测试表明,公众最理想的两种结婚方式是旅行(45.3%)与宴请(30.6%)。

2、离婚率持续升高不断上升的离婚率已为许多人所关注,但是离婚率的计算则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如果逐年连续看,不管用哪一种计算方法,结果所显示的趋势都是相同的:但如果横断开只看一年的离婚比率,不同的计算方法所得的结果则会有一定的差别。

平时最常见的离婚率计算方法有两种,一为人口统计学家常用的“粗离婚率”,即在任何一段特定的期间内,每千人中有多少人离婚;另一种则是大众传媒偏爱使用的“离结率”,即将某年内的离婚数除以结婚数所得的比例。

3、再婚人数增多随着人们婚姻观念的不断转变,离婚、丧偶者的再婚行为日益为社会所理解,来自社会、家庭及当事人自身心理的障碍也在逐步缩小,因此我国再婚人数这些年来也在逐步增多。

4、跨国婚姻发展迅速,问题亦很多跨国婚姻这里仅指在中国政府的婚姻登记处注册的跨国婚姻。

在闭关锁国的十年“文革”中,中国不仅无一例跨国婚姻,而且连以往那些著名的跨国婚姻也惨遭荼毒。

因此可以说,跨国婚姻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标志5、婚姻问题增多[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婚姻家庭问题也开始不断增多:未婚同居、未婚先孕,婚外恋、婚外同居、重婚纳妾、家庭暴力等等,近年来都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仅婚外恋引起的各类血案就连续不断,有时同日的各类报纸上就可发现多个此类案件,尽管这里不乏大众传媒炒作的因素,但事实上此类案例的绝对数字也的确在显著增长。

家庭暴力近年来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严重程度上都有明显增加,仅高楼抛妻案、毁容案就有多起,还有因为经济或其它纠纷引起的弑父弑母、残害兄弟姐妹案。

当然,这仅仅是从发现问题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它们在正常生活中的比例。

二、婚姻家庭制度的变化[3]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婚姻家庭发生了哪些大变化?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程美东撰文分析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婚姻家庭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体现出社会由封闭向开放、由落后向先进转型的特点和趋势。

1、婚姻纳入私人生活范围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在婚姻观念上表现出浓厚的政治色彩、阶级色彩。

这过分地扼杀了人性,过度地控制人类的生理需求、经济需求,使得婚姻表现为绝对的国家化特征。

改革开放后,人们逐渐将婚姻纳入私人生活范围,使之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重要生活体现。

人们择偶时对职业、收入等经济因素及容貌、身材等生理因素的考虑在不断增多,对文化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这表明中国社会越来越走向世俗化、个性化、人性化。

2、择偶途径变化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中国的婚姻形成基本是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通婚范围比较狭小。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严格的城乡户籍制度的实行,也由于交通条件、传媒的滞后及传统的婚姻观念的影响,婚姻中大多数还是靠“媒妁之言”式的亲戚朋友、同事熟人的介绍来实现,在很长时期内通过社会中介机构而结婚的几乎没有。

改革开放后婚姻实现的结识途径明显增多。

通过自己认识的婚姻数量增多,而且破天荒出现了通过媒体介绍成功实现婚姻的。

择偶途径的变化,反映了社会交流增多,社会开放度增大。

3、家庭人口规模越来越小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以儿孙绕膝、四世同堂为美,因此家庭的人口规模一直比较大。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每户平均人口就呈逐年下降趋势。

户均人口数的减少必然使得家庭类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核心家庭(指一对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的数量不断增长。

4、夫妻关系趋向平等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最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与改革前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就是夫妻间的平等意识不断增强,各自的独立性渐渐增加。

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上,尤其是与成年子女的关系上,相互独立性也明显增强。

传统的那种父母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而加以任意支配的思想意识明显减弱。

三、家庭功能[4]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成本的提高,家庭结构以及婚姻观念等的变化,家庭功能也随之有了如下变化:1.生育功能 A.初婚年龄和初育年龄推迟 B.生育子女数量减少 C.育龄妇女普遍采取避孕措施 D.生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2.消费功能(1)家庭消费水平不断提高(3)家庭消费结构不断变化 A.吃、穿、用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B.吃、穿、用的比重发生了变化(3)家庭消费趋向民主化(4)家庭消费范围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3.抚养功能抚养功能历来是家庭的基本功能之一,现阶段我国家庭抚养功能特点;(1)抚养子女的质量正在提高(2)抚养子女工作部分社会化,托幼事业发展(3)仍存在传统喂养模式,科学的喂养仍需普及4.赡养功能传统的赡养仍然占主导地位,但有“淡化”趋势,原因在于,①家庭成员之间经济关系的深刻变革,造成赡养功能的不断削弱。

年轻一代经济独立,核心家庭生活方式代际纠纷等...使得老年人独居的越来越多。

②“四二一”的家庭增多也必然导致养老社会化,家庭养老越来越负担重③老年人中有越来越多的人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衣食无忧,只是需要下一代在感情上有所系挂照顾。

5.教育功能现代中国家庭家教喜忧参半,喜者观念在进步、方法手段在进步,忧者传统家教束缚和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溺爱。

封闭倾向严重存在,再加上中国社会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以致家教多走入的怪圈。

6.感情交流与娱乐功能家庭感情交流的需求趋向日常强烈,因为越来越多家庭衣食无忧之后要求精神满足,结婚更多考虑爱情因素。

但因为市场经济冲击,金钱观念的影响,也不可避免造成部分婚姻是一种物质获得或名利获得的手段,互相利用因素仍存在。

娱乐功能显明增强。

(1)娱乐表式多样(2)娱乐消费比例增加(3)娱乐范围拓宽(4)娱乐时间增加总结以上功能变化、是“强”了呢,还是“弱”了呢?应该说是不断“优化”中。

四、家庭道德观念的变化[5]我国目前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转型时期。

这种过渡转型反映在家庭上,也就是正在从传统的“生产消费合作社”婚姻向现代情感型婚姻过渡。

以往婚姻的稳定有其外在纽带的制约,如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文化传统特别是传统的婚姻伦理观念的支撑。

而新的靠情感纽带来维系的婚姻,与以往多重外在纽带来维系的婚姻相比,对婚姻质量的要求不是更低了,而是更高了,所以也就更脆弱了。

雪上加霜的是,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在现代社会的不断冲击和碰撞下,显得脆弱无比、不堪一击。

从人们对于婚外恋的态度便可窥见一斑。

在这样的夹击下,现代婚姻变数增多,稳定性下降,离婚率的持高不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总的状况看,我国目前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出现了三大变化:第一,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夫妻关系的平等已成为家庭生活的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家庭民主逐步取代家长制,家庭成员之间协商增多;生育观发生了根本变化等。

第二,由依靠向独立转变。

家庭生活靠自己安排,家庭对国家和单位的依靠关系减弱;婚姻自主成为主流,家庭成员之间的依赖关系减弱,由女方提出离婚的比例增高,老年再婚也被社会广泛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