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概述 法国大革命时期音乐
西方音乐史 复习提纲
2009-2010第二学期《西方音乐史》复习提纲一、填空题知识点●韦伯的歌剧反映出了德国的民族气质,他创作的歌剧《自由射手》(《魔弹射手》)标志着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诞生。
●《幻想》交响曲不仅有大标題,每一个乐章还都冠以小标题和详细的文字解说,其中用“固定乐思”来代表女主人公的形象,在乐曲每个乐章中多次变化重复出现,由法国作曲家柏辽兹(H.Berlioz)创作。
●泛指19世纪包含对白的法国歌剧形式又称之为喜歌剧。
●门德尔松(Mendelssohn) 致力于德国传统音乐的复兴,他先后指挥演出了Bach、Handel、Lasso、Beethoven以及Schubert的作品,并创建了莱比锡音乐学院。
●作曲家G..Verdi(威尔第)一生的创作,代表了意大利19世纪下半叶歌剧发展的历史,其代表性的歌剧作品有《茶花女》、《黎戈莱托》(《弄臣》)、《游吟诗人》以及具有大歌剧特质的《阿伊达》。
●脍炙人口的两套管弦乐组曲《培尔·金特》是挪威作曲家格里格(E·Grieg)的作品。
●从乐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开始,瓦格纳打破了通向调性瓦解的大门,预示了20世纪音乐文化发展的方向。
●普契尼在他的歌剧《图兰多》中直接采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
●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在耳聋之后住到农村,仍然顽强地创作,完成了著名的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
●Liszt(李斯特)对西方音乐最重要的贡献是首创单乐章标题音乐Symphony poem (交响诗)。
●柴科夫斯基的三部舞剧是《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他一生中最后的一部作品是《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
●门德尔松突破古典协奏曲传统格式,将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取消了双呈示部,乐章之间连续演奏,使音乐贯穿发展。
●19世纪民族乐派著名的代表作曲家有捷克的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挪威的格里格,芬兰的西贝柳斯以及俄罗斯的“强力集团”巴拉基列夫、居伊、鲍罗丁、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等。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二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二)44.法国喜歌剧:1752年意大利喜歌剧到巴黎去演出,引起西方音乐史上著名的“喜歌剧之争”,反方坚持宫廷贵族的艺术趣味,一方热情赞颂意大利喜歌剧的改革。
45.交响曲:这种体裁的直接来源是意大利序曲“快——慢——快”独立为三个乐章成为交响曲。
前古典时期与巴罗克时期一样,管弦乐队的乐器配置并不固定,到18世纪60~80年代海顿的乐队也不到30人,但突出的进展在于管乐已成乐队的必备乐器。
由小、中、大和低音提琴组成的弦乐组,依旧是主要乐器声部,羽管键琴弹奏通奏低音的重要作用,已逐渐减弱直至取消。
代表人物:意大利的萨马尔蒂尼,德国、奥地利的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和早期的维也纳的作曲家。
46.曼海姆乐派:斯塔米茨的特点:管弦乐队造成音色多变的声浪并给人以流动音响的快感,挖掘出管弦乐队丰富的控制力度的能力以及突强的运用,插入一个小步舞曲乐章,逐步完善乐队编制。
北德乐派如CPE巴赫他们都为交响曲发展作出了贡献。
47.海顿交响曲创作:海顿的108部交响曲中,集大成的12首“伦敦”交响曲,将交响曲套曲定型为四个乐章结构,而且将各乐章的不同性质与常用曲式确定下来: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二乐章:行板、慢板或广板,最慢的部分,常用奏鸣曲式或用主题与变奏形式;(第三乐章也是比较常用的: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四乐章:快板或急板,常用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
第一乐章开始都有一个“慢板的引子”与随后的快板主题互相对置,海顿奏鸣曲式的连接与展开部分规模增大,体现出奏鸣曲式的乐思发展原则,以小动机作为核心推动音乐向前发展。
第二乐章速度缓慢,旋律朴素动人,富于歌唱性。
第三乐章海顿的小步舞曲不在是宫廷式而是构思新颖,风格质朴甚至粗犷,渗透着民间音乐的印象。
末乐章他使用偶数节拍来代替三拍舞曲,以内容含量更大的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替代一般舞曲性的简单结构,如《军队交响曲》《伦敦交响曲》。
弦乐四重奏各时期四重奏的风格与同期的交响曲发展轨迹近似,佳作更多在中晚期作品中,同样以4个乐章结构,有时用谐谑曲替代小步舞,奏鸣曲式得到进一部确定和充实音乐展开的手法更加突出,四重奏的各个声部作为彼此“交谈”的平等角色更为匀称协调如《云雀》《皇帝》。
法国音乐在不同年代的发展及其特点
法国⾳乐在不同年代的发展及其特点法国⾳乐在不同年代的发展及其特点 法国⾳乐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最早居住在法国本⼟上的克尔特、⾼卢等部族的民间⾳乐。
公元前58~前51年,罗马⼈征服了⾼卢⼈,形成⾼卢-罗马⽂化。
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法国⾳乐在不同年代的发展及其特点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家! 法国⾳乐在不同年代的发展及其特点 第⼆次世界⼤战之后,法国的⾳乐环境发⽣了深刻的变化。
战前⼗分⾛红的歌星中,⼀些⼈因其战争期间和占领军的友谊⽽在战后受到了公众的冷落,Léo Marjane、André Claveau 以及 Jean Tranchant 就是例⼦;还有⼀些⼈在战后⼲脆被⼈遗忘了。
战争期间⼗分受崇拜的夏尔·特雷内 (Charles Trenet) 在战后先到美国进⾏了长时间的巡回演出之后于1951年回到了法国,特雷内 (Trenet) 著名的歌曲中,除了“第七号国道 (Route Nationale 7)” 是1955年所写之外,其他的都是其三⼗年代和四⼗年代的作品。
⾄于 Maurice Chevalier,五⼗年代中,他或者是在法国进⾏“单⼈表演”,或者是在美国演电影。
四⼗年代就已经⾛红的伊迪丝·琵雅芙 (Edith Piaf) 在战后依然是常盛不衰的红歌星,伊迪丝·琵雅芙于1961年去世,她⾄今都是法国歌坛的⼀个神话,不知道她的法国⼈恐怕是少之⼜少。
伊迪丝·琵雅芙对年轻的歌⼿给予了很多的帮助,在她的提携下,伊夫·蒙唐(Yves Montand) 和“歌伴”歌唱团 (Compagnons de la Chanson) 先后成了家喻户晓的歌星和歌唱团。
之后,夏尔·阿兹纳武尔(Charles Aznavour),Charles Dumont 以及 Goerges Moustaki 都成了响当当的歌星。
在法国,五⼗年代也是轻歌剧盛⾏的年代,当时轻歌剧的泰⽃是 Luis Mariano,但是,演唱“地中海”(Méditerranée) 的Tino Rossi,演唱“通往爱的签证”(Visa pour l’amour) 的 Annie Cordy 以及演唱“撒满鲜花的路” (La route fleurie) 的 Bourvil,他们的很多轻歌剧作品都受到了民众的厚爱。
西方音乐史简答题(5篇)
西方音乐史简答题(5篇)第一篇:西方音乐史简答题三、简答题1、威尔第歌剧创作:创作以民族民间音乐为渊源,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歌剧以题材的社会性、现实性、人物和环境的质朴真实,音乐、戏剧的紧密结合,声乐歌唱的主导地位和变化丰富的动人旋律而著称。
《茶花女》《弄臣》《阿依达》《奥赛罗》等是其代表作,他把意大利歌剧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为世界歌剧艺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十九世纪标题音乐的发展过程:在西方音乐历史传统中,乐曲加“标题”的现象早已存在,尤其是贝多芬的交响曲,管弦乐序曲所包含的戏剧性内涵,以及歌剧这种综合艺术形式所带来的丰富想象力,包括与剧情越来越紧密相关的歌剧序曲等都可以说是“标题交响音乐”的前身,但真正带有浪漫精神的标题交响音乐和交响诗却是到19世纪30年代才兴盛起来,并且是在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作品中的得到最鲜明的体现。
李斯特在柏辽兹之后,以“交响诗”的形态给这种新需要以热情的响应,而且标题性乐器作品不仅受到19世纪各民族乐派的支持,也在瓦格纳、理查德·斯特劳斯以及马勒那里得到不同的理解和发挥。
3、比才歌剧的创作特征: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角,现实主义题材得到深化,在歌剧音乐中,常常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地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溶于一炉,创造了19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为法国的民族歌剧开拓了一条崭新的、现实的道路。
4、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的两个鲜明特点:深刻的抒情性和强烈的戏剧性抒情性体现在旋律上,他是一位卓越的旋律大师,每一部作品的主题旋律都很鲜明,音调切换自然、深情浓郁,真挚、热忱,注重对人的心理的细致刻画,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的特色,富有难以言传的美和魅力。
戏剧性表现在他的创作中令人震惊的戏剧力量。
他把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种种体验,把人们内心世界的种种矛盾冲突,形象地通过精致的音乐语言,化为爱与恨、光明与邪恶、欢乐与痛苦、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他的音乐具有强烈、震撼人心的戏剧力量。
西方音乐史分别七个阶段.
第一章古希腊古罗马音乐西方音乐史分别七个阶段:1古希腊古罗马音乐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4世纪)2中世纪音乐时期(从公元5世纪-14世纪03文艺复兴时期(15世纪-16世纪)4巴洛克时期(17世纪-18世纪中叶)5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中叶-19世纪初)6浪漫主义时期(19世纪初-20世纪初)7 20世纪音乐(20世纪)史前希腊和古希腊社会的发展:1迈若安及迈锡尼时期(约1650-1100B.C.)2荷马时期又称黑暗时期(约1100-800B.C.),<伊里亚特>与《奥赛德》有荷马所撰,多利亚自然音阶。
3城邦时期(约800-500B.C.),合唱,抒情诗歌繁荣4古典时期,竞技比赛的音乐,悲剧,喜剧5希腊化时代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悲剧表演中引入第二个演员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欧里皮德斯-《美狄亚》,把妇女做主角古希腊喜剧1新喜剧:不谈政治,话题严肃,表现社会风俗2旧喜剧:政治讽刺剧和社会讽刺剧毕达哥拉斯:和谐学,将音程分为协和与不和协音体系:1四音列2完整音列体系多利亚调试:能使人安静并具有力量;富于男子气,能使人变得坚强和有节制弗里几亚:使人狂放,激发人的热情副弗里几亚:容易使人丧失意志利底亚音乐使人柔和和淫荡混合利底亚音乐使人悲伤古希腊记谱法:1器乐谱 2声乐记谱古希腊是其主要乐器:1里拉 2阿夫洛斯管 3基萨拉琴(里拉琴的变体)古罗马时期概述:古罗马器乐:1图巴:一般用青铜制作,管长1.3米,分段制作,管身直2角号;管身圆古罗马的音乐观:1音乐当做一种享受2音乐的职业化倾向加强,音乐家的地位却下降3富有雄壮的气象罗马人喜欢:1笑剧:综合性的滑稽表演2哑剧:表现神话故事的戏剧舞蹈基督教音乐以单声音乐形态,附属于礼拜仪式,是作传播信仰的重要工具早期基督教音乐1使用许多犹太教音乐的旋律2混合了古希腊,东罗马,拜占庭圣咏的一些因素3各地的教堂都有各自的特色第二章中世纪音乐中世纪:通常音乐史把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灭亡至14世纪文艺复兴之前这段长达一千年的历史,被认为是“黑暗时代”圣歌主要有5种:1拜占庭圣咏2安布罗斯3法国圣咏4摩差拉比5赛尔特格里高利圣咏:指罗马教皇格力高利一世之命名的天主教音乐,常称平歌或素歌功能:运用于基督教以活动,分日课和弥撒两大类格里高利圣咏的特征:1歌唱方式:独唱,齐唱,交替唱,应答唱2一般无伴奏,纯人声,以拉丁文,无明显节拍,以肃穆,节制,无世俗情欲为前提3礼拜仪式的咏唱为两类:诵经祈祷和礼拜歌曲1)音节式:一字对以音,音域一般较窄2)圣咏式:在同一高度的音上唱出相当数量的歌词3)音团式或纽姆式:一字对几个音,这是格里高利圣咏常用的方式,旋律比较流动4)花唱式:一字对多个音,少则十几个音,多则五六十个音,常见于欢呼歌中中世纪的教会调式是按圣咏的结束音(d,e,f,g),音域以及吟诵音等主要因素,对旋律进行分类而构成的。
欧洲各时期音乐史
欧洲各时期的音乐巴洛克时期1、巴罗克——一词源于葡萄牙语,意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是十四世纪西方建筑、雕塑艺术中奇异、变形、夸张甚至荒诞的风格,音乐沿用这个词,实指巴罗克音乐用流利酣畅得多声部旋律、鲜明的强弱对比和音色的对比等。
2、巴罗克时期音乐的旋律:乐句长短不以,主题较长,无论声乐或器乐,旋律都空前的华丽复杂,有相当多的装饰音和模进音节。
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一样,曲调带有形象性、色彩性的特征,引人注目的是,旋律中有明显的和声属性。
3、巴罗克时期音乐的节奏:有两种节奏——自由节奏和律动鲜明规整的节奏前者用于宣叙调、前奏曲、托卡塔,后者用于咏叹调、赋格等两种节奏在一个乐章中保持适中,这两种节奏还常搭配使用。
4、巴罗克音乐的调是:大小调体系取代教会体系。
5、巴罗克时期的和声:数字低音普遍使用,新的和声观念理论建立,已形成了完整的以主、属、下属为中心的功能和声体系,利用不协和音使调性转换,并使和声的进行富有情感的色彩,十二平均律在十七世纪的发明与和声体系的充分发展有密切关系。
6、巴罗克时期的音乐情绪:在一个乐章内保持一种基本情绪,各乐章间形成对比,乐章常是快慢交替的。
7、通奏低音——巴罗克时期特有的作曲手段,在键盘乐器的乐谱低音声部,表上明确音并表以说明其上方和声的数字,演奏者根据这种提示奏出低音和和声,而该和弦的排列有演奏者自己选择,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的分离感,也是数字底音的主要表现。
8、巴罗克时期的织体:复调织体占主要地位,写作技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峰,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不同,它是建立在和声基础上的对位,同时也有许多作品采用主调织体。
9、巴罗克时期的乐队结构:弦乐、管乐演奏音乐的旋律声部,古钢琴奏出通奏低音。
10、巴罗克时期的音乐体裁:声乐:弥撒、经文歌、众赞歌、格局、清唱剧、康塔塔、受难乐以及各种独唱合唱。
器乐:前奏曲、托卡塔、幻想曲、变奏曲、奏鸣曲、组曲、赋格、协奏曲。
1.巴洛克:从大约1600年到1750年这一个半世纪,在西方音乐史上被称为巴洛克时期。
西方音乐史各时期特点及其代表作
5、古典主义音乐时期(18世纪中叶-19世纪初)
• (1)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von Gluck 1714- 1787)是德国作曲家。 代表作品《奥菲欧与犹丽狄 西》(1762年) 及《阿尔希斯特》(1767年)
• (2)弦乐四重奏:所谓“弦乐四重奏”即由笫一小提 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组成,这是古典 音乐时期最重要的室内乐形式。
• (2)协奏曲是莫扎特在歌剧以外成就最突出的一方面。他确立了18 世纪古典协奏曲的结构范式,确定了第一乐章中“双呈示部”和“华彩段” 的形式,并为当时几乎所有的乐器创作了杰出的协奏曲,为近代协奏 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3)完善了维也纳古典乐派奏鸣曲三个乐章的套曲形式。
• (4)在交响乐中,强调奏鸣曲式中主、副部之间的强烈对比,加强 展开部的不稳定因素,预示了后世交响乐发展的思路。
(2)由来 :康塔塔于1600年前后诞生于意大利,最早使用 康塔塔这个词的是意大利作曲家阿·格兰迪(A Grandi, 1575~1630)。
(3)两种形式 :通常康塔塔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家庭社交 场合表演的小型的康塔塔(小到可以是一首咏叹调),称 室内康塔塔;第二类是大型的,带有合唱和管弦乐队伴奏 的,在一个特定重要场合的康塔塔。
(3)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及其代表作
舒伯特、门德尔松、 肖邦、李斯特、比才等。
谢谢同学们一学期以来的 配合和支持,预祝大家期
末考试取得优异成绩。 加油 !
• 2、二重奏
• 3、三重奏 如:(1) 钢琴三重奏: ⑵ 弦乐三重奏: ⑶ 竖琴三重奏:
• 小提琴 中提琴
小提琴
长笛
中提琴或小提琴
大提琴
钢琴
大
提琴
试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对贝多芬音乐的影响
待 。是 以仍 对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的 最 终 胜 利 充 满 了 向 往 。在 逆 境 中 , 贝
多芬 的音乐首次呈现 出浪漫主义的萌芽 。 创 作晚期 ( 1 8 1 5 - 1 8 2 7 ): 1 8 1 5 年 ,拿破仑 王朝 彻底失败 ,维也
纳 也 成 为 欧 洲 封 建 复 辟 势 力 的 中 心 , 同时 德 国 人 民 的 的 民 族 意 识 也 在 渐 渐 的 觉 醒 。在 这 一 时 期 , 贝 多 芬 贝埋 头 收 集 大 量 欧 洲 民歌 进 行
路 德维希 ・ 凡 ・贝 多 芬 , 古 典 主 义 时 期 最 著 名 的 作 曲家 。 他 的 伟 大 在 于 叩 开 了浪 漫 主 义 的大 门 , 将 英 雄 和 平 民 都 带 进 了 音 乐 的领 域 , 也 使 音 乐 因渗 入 了太 多 的 情 感 而 变 得 具 体 化 ,形 象化 。贝 多芬 的 一 生 大 致 可 以 分 为 四个 时 期 , 波 恩 时 期 , 维 也 纳 时 期 , 创 作 成 熟
仑 的意 图 。《 第 三 交 响 曲》 是 在 贝多 芬 饱 受 耳 疾 ,痛 苦 不 堪 的 时 候 创
作 的。在 极度的痛苦 中,贝多芬开 始对 人与社会进 行严肃 的,哲学 意义上 的思考 。当他看 到拿破仑 ,终于找到 了钦慕 己久 的偶 像,他 将拿破仑 的形象与 出生底 层 ,为平 等和 自由斗争 的勇士和盗 天火拯
执 政时期是 欧洲大陆真 正意义上 的君主专 制时期 。由于神 权和皇权
的 相 互 争 执 ,对 于 金 钱 控 制 权 的 多 少 渐 渐 决 定 了胜 利 的 方 向 。 因此
整理和 编纂 ,以期 唤起 民众 的爱国情怀 。贝多芬在矛盾 复杂 的社会 中思考 ,突破 。最终攀登上了属于 自己的高峰。
西方音乐史各时期特点及其代表作资料
二、西方音乐史各个时期的主要音乐家及乐器
1、古希腊பைடு நூலகம்罗马音乐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4世纪) • 三位悲剧作家: 埃斯库罗斯《普罗米修斯》《俄瑞斯忒斯》 索夫克勒斯《俄狄普斯王》《安提戈涅》 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特洛伊妇女》 • 主要乐器: • 古希腊主要有弦乐器和管乐器两类,这两类的代表乐器有 两件:一是弦乐器――里拉(Lyre)、二是管乐器――阿 夫洛斯管(Aulos)。
5、古典主义音乐时期(18世纪中叶-19世纪初)
• (1)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von Gluck 1714- 1787)是德国作曲家。 代表作品《奥菲欧与犹丽狄 西》(1762年) 及《阿尔希斯特》(1767年) • (2)弦乐四重奏:所谓“弦乐四重奏”即由笫一小提 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组成,这是古典 音乐时期最重要的室内乐形式。 • (3)掌握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创作及其艺术 成就。 • 如:莫扎特艺术成就:
• 音乐风格:宗教音乐为主,世俗音乐有所发展。
• • • • • • • •
4、巴洛克音乐时期(17世纪-18世纪中叶) 音乐风格:气势恢宏,音响宏大,宗教音乐为主。 5、古典主义音乐时期(18世纪中叶-19世纪初) 音乐风格:严谨均衡,宗教世俗音乐平分天下。 6、浪漫主义音乐时期(19世纪初-20世纪初) 音乐风格:个性化、求新求异。 7、20世纪音乐 (近现代音乐) 音乐风格:多元化风格。
2、中世纪音乐时期(从公元5世纪-公元14世纪)
• (一)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 • 公元6世纪末,各地教堂的圣歌凌乱不统一,为了规范教堂 中的圣歌,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派人搜集整理各地的圣咏, 选编成两本圣咏集,这两本圣咏统一了罗马教会的仪式和圣 咏,这就是被后人统称的“格里高利圣咏”。它是以罗马教 宗格里高利一世(Gregorius Magnus 590-604)之名命名的。 格里高利圣歌也被称为平歌或素歌。 • (二)奥尔加农(organum) • 在9世纪之后,格里高利圣咏中出现的“附加段”和“继叙 咏”,这种对圣咏的修饰与扩展是一个具有划时代的举措, 随后发展成在格里高利圣咏的上方或者下方依附着另一条旋 律,由此,多声部复调音乐得以产生,最早的复调音乐人们 称它为“奥尔加农”。 • (二)中世纪时期的乐派:巴黎圣母院乐派。 • 圣母院乐派出现了两位重要的复调作曲家,莱奥南和佩罗坦。 •
西方音乐史(声乐部分).
对西音史的总结(声乐)在音乐史中,声乐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音乐形式。
但它又可以分为很多种类。
这里我总结一下西音史的知识点。
一、除歌剧以外的声乐形式(一)古希腊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出现了最早的声乐作品与形式。
作品有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还有出现了悲剧。
在古希腊时期都是单音音乐,悲剧也是一种同音半和的声乐演唱形式,它集戏剧,诗歌,音乐,舞蹈为一体,用阿夫洛斯伴奏。
悲剧在古希腊时期一般都是用于祭祀时,用歌声来对神表达赞美。
(二)、中世纪时期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
欧洲进入中世纪。
在这个时期里,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不断兴起。
两者的逐渐结合使得古希腊的单音音乐走向复调音乐,出现奥尔加农。
1宗教音乐中世纪是一个被教皇统治的时期,所以这个时期的宗教音乐发展的如火如荼。
格里高利圣咏就是这个时期的最为有名的宗教音乐。
格里高利圣咏是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在公元6世纪收集各个教会的教会歌、赞美歌等编成一册的《唱经歌集》。
它是单音音乐,由男生用拉丁文演唱,采用的是教会调式,且并没有伴奏与节拍,词曲关系有音节式、花唱式、纽姆式。
它的演唱方式有独唱,对唱,合唱等。
格里高利圣咏具有很强的宗教观念与功能,追求超脱于现世的“彼岸”精神,回避世俗的个性情感。
2世俗音乐在那时,世俗音乐是不被教会所接受的。
其实世俗音乐就类似于我们中国的民歌,同是口传心授,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但是生命力都很顽强。
世俗音乐的发展主要是在法国、德国。
世俗音乐的重要来源是当时的流浪艺人。
随着骑士阶层的兴起,游吟诗人音乐从12、13世纪在法国南部开始流行,随后遍及全国,也就出现了“南巴多,北威尔”。
游吟诗人都是自己作曲,用本国语言的作词,自己演唱,并带有乐器伴奏,大部分的内容都是爱情故事。
风格与宗教音乐相比更加他们虽然采用了教会调式,但是变化音的加入又使得近似于大小调。
在12世纪中叶时,游吟诗人音乐流传到德国,发展成恋诗歌手。
3复调音乐的早期发展最早的是平行奥尔加农,就是在格里高利圣咏下方四度或五度加上一个完全平行的声部,后来发展到花唱的奥尔加农。
法国音乐
《法国山歌交响曲》这部交响曲以丹第收集编纂的《法 国民歌集》中的一首民歌为主题,这支民歌是作者在法国 东南部塞文山区记录下来的,因此这部作品有时候又被称 为《塞文山交响曲》。这首交响曲也只有三个乐章,山歌 主题以不同的面貌穿插在这三个乐章之中展现出不同的风 貌,活脱脱的一幅法国塞文山区生活的音乐写照。而这个 交响曲的另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加入了钢琴声部,而钢琴在 这个作品中是乐队的一个重要份子,作者对这个乐器的使 用比较独特,在不同的场合下让它发挥不同的作用——有 时候是主题发展的主要力量,有时候又是仅仅起着打击乐 一样的作用。
这个作品中的钢琴的地位既不是像协奏曲那样和乐队
进行抗衡,也不是像圣-桑第三交响曲中那样仅仅是增加一
些音色色彩上的变化,近乎于柏辽兹的《哈罗尔德在意大 利》中的中提琴。最后整部交响曲在山歌主题的狂喜中结 束。这部作品充满了法国人的热情和洒脱,散发出一种粗 犷的芬芳气息。从一幕幕美妙自然之景中升华出一种对祖
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时期
16世纪,在文艺复兴鼎盛时期法国音乐得到繁荣发展。 代表法国人文主义精神的音乐体裁是世俗的歌谣曲。歌 谣曲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爱好,确立了法国音乐的民族性, 有意识地不再模仿后期尼德兰乐派的繁琐的复调技法,向 主调音乐演变,并恢复了法国式的简洁流畅和描绘性。它 的代表人物是C.雅内坎。他的著名作品有《马里昂战 役》、《狩猎》、《鸟之歌》、《巴黎的喧哗声》等。 歌谣曲流行全欧,后来意大利以它改编的器乐曲称作 “法国坎佐纳”,是巴罗克时代飞跃发展的器乐的萌芽。
20世纪初,法国音乐界异军突起,E.萨蒂举起反 对印象主义的旗帜,他的代表作是舞剧《炫技表演》。 在萨蒂的影响下,被称为“六人团”的D.米约、A.奥 涅格、普朗克、G.奥里克、L.迪雷、G.塔耶费尔 (1892~1983),他们在创作上和思想上并没有统一的 原则,只是在反对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共同立场上 联合在一起。其中最多产的是米约,他醉心于各种手 法的创新,一直到运用多调性的写法。
西方音乐史复习笔记
西方音乐史复习笔记西方音乐:建立在西方文明(基督教文明)机制上的艺术音乐创作体系。
古代史第一讲古希腊时期(公元前1200年—前400年)(一)历史地位:西方文明的源头,西方音乐精神的发源地(二)音乐成就:1、音乐记载1)神话传说2)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奥德赛》)3)抒情诗4)古希腊戏剧——源于酒神祭礼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柯勒斯、欧里庇得斯一大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2、古希腊音乐文化的总体特征:1)单音音乐形式,以声乐为主2)音乐与诗歌、舞蹈相结合3)节奏第一、旋律第二4)形成音乐理论体系(古希腊调式、字母记谱法)5)代表乐器:弹拨乐器:里拉(Lyre)\诗琴、基萨拉(Kithara)吹管乐:阿夫洛斯管(Aylos)、西林克斯(Syrinx)\笛6)声乐为主注:1、古罗马文明时期(约公元前800年—公元476年)2、基督教的诞生(约公元1世纪建教,公元1—3世纪为罗马邪教,约公元4世纪为罗马国教,5世纪后被西方文明接受)答题技巧:名词解释:时代+性质(乐器、乐派、体裁、人物、固定名词)古乐器:时代+性质类别+乐器作曲家:时代+乐派或国别+人物+成就乐派:时代+创作领域+乐派+人物+成就作品:时代+乐派或国籍+人名+体裁或表演形式第二讲中世纪时期(约公元476——1300年)(一)历史地位西方文明的开端(约4—11为战争时期;约11—14为和平时期。
文明开端的三大标志:西罗马衰落、蛮族入侵、基督教兴起),出现第一种西方艺术音乐形式,创作思维由单声向多声(复调)思维过渡,形成第一批西方艺术音乐作品。
音乐分两类:a、音乐(艺术音乐);b、世俗音乐(民间音乐)(二)音乐文化1、格里高利圣咏(Gregoren Chant)1)形成过程:约公元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为了规各地区的礼仪音乐而编写的歌曲集。
约公元9世纪末,经过查理曼大帝强行推广,得到进一步修订和发展。
2)价值:西方音乐史上第一种艺术音乐形式,惟一的单音音乐形式,随着圣咏的推广,形成了音乐教育和音乐理论的发展。
法国音乐发展史
法国人也都爱美国音乐超过自己国家的歌手的作品吗。
法国最成功的歌手(用唱片销量来说)。
居然不是法国人而是加拿大人。
----------------------------- 对就是席琳迪翁或者席琳迪昂2012 年Céline 的法语专辑SANS ATTENDRE 还是法国当年最畅销的专辑。
Céline 跨度三个十年均有最畅销专辑。
足以证明法国人真心爱Céline 啊。
历史最畅销的法语专辑当然是95年的那张D‘ eux。
很多非法语地区把这张专辑称作THE FRENCH ALBUM。
还是因为她在英语唱片工业的成功造就了这张法语唱片的销售奇迹。
2012 年那张唱片还算比较commercial ,没啥惊喜。
我觉得Céline 的声线是大多数人能够接受并喜欢的。
所以听法语专辑,可以比较cliché的先从Céline 的法语专辑开始听。
很多人都说法语专辑听Céline 的就不是真的了解法语歌。
我并不那么认为。
Céline 的专辑的确做的比较不是那么法国。
特别是英语专辑出名后。
但是,Céline 对于法语专辑的重视程度,和她永远不忘自己的根是法语。
就很值得一听。
国内也引进过她小时候在QUEBEC的法语唱片精选集。
大家不妨试试听一下。
如图------- 有些人提到的伊莲娜hélène 说实话,我10 年前开始学法语的时候,看了写她的中文资料,也觉得她应该在法国很火吧,觉得至少在法国应该是家喻户晓的。
但是来了才知道,大错特错。
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人。
在中国烂大街的Je m'appelle Hélène 在法国。
问10 个人,10 个人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就是有印象的都觉得那首歌十分的“恶俗” 啊。
主要是那个歌手Hélène ROLLES属于昙花一现的歌手。
90 年代初爆红然后就。
西方音乐史概述 欧洲19世纪群众歌曲
奥地利 在1848年3月、5月两次起义期间产生了许多歌曲。据统计仅三月革命后的几个星期内,出版的音乐作品(包括声乐和器乐)达百余首之多。其中群众歌曲《大学》(该词被谱曲不下9种)流行较广。产生于30~40年代的歌曲《安德烈·霍费尔》歌颂了19世纪初奥地利民族英雄。这支歌于19世纪末传到德国,变成德国歌曲《工人们》;20世纪初传到俄国,变成苏联国内战争时期歌曲《青年近卫军》,后又传入中国,成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少年先锋队歌》。
图1:1903年日内瓦星火出版社:《革命歌曲集》封面
在欧洲19世纪上半叶的群众歌曲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即工人歌曲的蓬勃发展。这些歌曲是随着工人阶级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而产生的,大多反映了工人阶级的斗争要求和政治主张,以及他们的生活和理想。歌曲的作者大多是普通工人,如法国工人B.杜朗、E.鲍狄埃等。
形式上以旧调填新词为主,多数歌曲与民歌保持密切的联系,少数歌曲在音调上开始接近近代创作的群众歌曲,如进行曲的风格,旋律上主三和弦的分解进行及附点音符的运用等。上述手法虽然已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歌曲中出现,但在19世纪上半叶的群众歌曲中运用得更加广泛。
在德国,一些具有反封建意识、要求民族统一和解放的诗篇,被谱成了歌曲。如T.克尔纳的《战斗中的祈祷》曾被许多人谱曲,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由希默尔谱曲的一首。1820年,大学生协会会员赞德因刺杀了枢密顾问、沙皇的代理人科采布埃被处死后,在群众中产生了歌颂赞德的歌曲《呵,赞德,谁能和你相比》(又名《我为此而降生》)和《铁锁链压着那果敢的手》等。
法国音乐史
法国的音乐史也是非常悠久的,下面我们从以下四个时期来了解法国音乐史:一、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时期二、拿破仑专政时期三、浪漫主义时期四、 20世纪的音乐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时期16世纪,在文艺复兴鼎盛时期法国音乐得到繁荣发展。
代表法国人文主义精神的音乐体裁是世俗的歌谣曲。
歌谣曲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爱好,确立了法国音乐的民族性,有意识地不再模仿后期尼德兰乐派的繁琐的复调技法,向主调音乐演变,并恢复了法国式的简洁流畅和描绘性。
它的代表人物是C.雅内坎。
他的著名作品有《马里昂战役》、《狩猎》、《鸟之歌》、《巴黎的喧哗声》等。
歌谣曲流行全欧,后来意大利以它改编的器乐曲称作“法国坎佐纳”,是巴罗克时代飞跃发展的器乐的萌芽。
这时的主要乐器是琉特、六弦维奥尔琴等,当时小提琴还是纯民间乐器,它在文艺复兴时期逐渐成为主要乐器,这过程反映了平民文化与贵族文化的尖锐斗争。
17~18世纪上半叶,法国史学家称为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史上称为巴罗克风格时期,此时盛行代表法国宫廷审美趣味的洛可可风格。
在路易王朝的君主专制下,宫廷音乐兴盛起来。
同时,由于与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数次联姻,也带来强大的意大利影响。
1659年,上演了R.康贝尔(约1627~1677)的宫廷歌剧──田园剧《伊西》。
1671年他的5幕田园剧《波莫娜》,在第1座法国宫廷歌剧院的开幕式上演出佛罗伦萨人J.-B.吕利是法国民族歌剧的奠基人。
他的歌剧《阿尔米达》、《忒修斯》取材于古希腊的神话和历史英雄故事,具有抒情悲剧的特色。
有许多舞蹈与合唱场面,戏剧性的独白──朗诵调吸收了法国古典悲剧的朗诵特点,从而表现出法语诗歌的韵律。
吕利还设计了由慢、快、慢 3部分组成的“法国序曲”形式,对欧洲器乐发展有很大影响。
吕利以后,法国歌剧向娱乐方向发展,抒情悲剧变成了嬉游演出。
拿破仑专政时期1797~1814,法国音乐处于停滞状态。
表面上慷慨激昂、富丽堂皇,实质上装腔作势、华而不实的所谓“帝国风格”的作品充斥歌剧舞台。
西方音乐史下
起源于印第安人的音乐。美国音乐经过长期发展, 到20世纪初才具备独特的美国风格,并取得了与西 方各国音乐文化同样重要的地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摆脱德国音乐控 制的新潮流。捷克作曲家A.德沃扎克对此起了很大 作用。
现代音乐,也称现代古典主义音乐(20th century classical music), 是指自1900年起至今,继承欧洲古典音乐而来的一个音乐纪元,音 乐门派繁多,风格多样。
法国歌剧
19世纪上半叶的巴黎是欧洲歌剧的中心。 可分为:大歌剧 抒情歌剧 轻歌剧
德国歌剧
19世纪的德国歌剧在歌剧发展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821年被人们誉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德国歌剧,韦伯的 《魔弹射手》诞生了。这部作品不仅标志着德国浪漫主义 歌剧产生而且也是整个欧洲浪漫主义歌剧的先声。
古典主义音乐涵盖18世纪初至19世纪初的欧洲 专业音乐创作风格。
早期古典主义时期 1720——1760年(前古典主义) 晚期古典主义时期 1760年~18世纪末
奏鸣曲包括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慢板、三部曲式; 第三乐章慢板、小步舞曲或诙谐曲; 第四乐章快板回旋曲或回旋奏鸣曲。 交响曲通常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三段体或变奏曲,曲调缓慢如歌 第三乐章,常用小步舞曲或谐谑曲 第四乐章,多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 协奏曲 三个乐章
关于法国大革命歌曲
关于法国大革命歌曲
答:法国大革命时期有许多歌曲,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马赛曲》。
这首歌曲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被广泛传唱,成为了革命的象征。
《马赛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
最初,它被法国城市马赛的民兵部队用作队歌,因此被称为《马赛曲》。
这首歌曲迅速在法国各地流行起来,成为了革命的象征。
不久之后,它也被选为法国国歌,并一直沿用至今。
《马赛曲》的歌词是由法国诗人鲁日·德·李尔创作的。
这首歌曲的旋律简单、激昂、有力,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歌词中表达了对于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向往,以及对于压迫和专制的反抗。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马赛曲》成为了革命者们的精神支柱。
它激励着人们为自由、平等和民主而奋斗,成为了法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除了《马赛曲》之外,法国大革命时期还有许多其他的歌曲和音乐作品。
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革,以及人们对于自由、平等和民主的追求。
这些音乐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后来的音乐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剧创作的新倾向
革命政权下令解散一直受到封建王室庇护的意大利歌剧院,禁演一切表现王室贵族的剧目,作曲家纷纷创作现实题材的音乐戏剧。戈塞克的《献给自由神》、《共和国的胜利》,格雷特里的《共和国的女代表》等,都是根据某一重大政治事件所写的具有鼓动宣传性的时事剧。剧情并不复杂,舞台上主要表现一种炽热的时代气氛和人民群众欢庆胜利的歌舞场面。音乐多用合唱,并穿插流行的革命歌曲,舞蹈音乐占较大比重。此外,以古喻今的历史题材的歌剧如格雷特里的《威廉·退尔》,梅于尔的《约瑟》以及后来被称为“拯救歌剧”的严肃歌剧也很盛行。拯救歌剧的情节多半是:为自由而斗争的勇士,因反对暴君遭到关押,当生命受到威胁的关键时刻,意外地得到朋友、爱人或正义力量的解救。贝尔东于1790年根据真实事件写的《修道院里的暴行》,是这类歌剧的第 1部作品。勒絮尔的《山洞》、凯鲁比尼的《洛多依斯卡》、《两天》等都是这类歌剧中影响较大的作品。凯鲁比尼是革命时期成就最大的一位作曲家,特别是他的歌剧创作。最著名的《美狄亚》取材于希腊神话,歌剧中复仇女神美狄亚的形象,在道德及哲理上都与大革命的观念有着内在联系。拯救歌剧继承了经过格鲁克改革的意大利正歌剧的传统,并吸收了法国喜歌剧的特点,形成一种综合性的音乐风格:充满激情的悲剧性的大型咏叹调和轻松的风俗性歌谣兼而有之,音乐中富于动力性的发展,紧张、阴森环境气氛的渲染,恐怖与欢乐两种对立情绪的突然转换等,都为后来的法国大歌剧的产生做了准备。
《就这么办》(一译《一切都会好》),是革命初期最流行的歌曲。它记述了胜利的巴黎人民自己动手、冒雨修建节日广场的真实情景,抒发了出自内心的欢悦和对未来的信心。用的是舞曲《民族钟鸣》添上“把贵族吊在灯柱上!”“把贵族统统吊死!”等一些词句,这些都是当时群众的口头禅。这首大胆豪放的歌曲,以其军鼓般的节奏和回旋曲形式,充分表达出法国人民对封建制度的切齿痛恨和取得革命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在法国大革命疾风暴雨中产生的音乐创作,绝大多数没有成为音乐艺术中的精品,但在欧洲音乐史中,却产生了深刻影响。革命时期所呈现的音乐状况,群众在音乐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作曲家为表现自己所追求的理想而在形式上进行的大胆探索,这些涉及艺术与生活真谛的现象,启迪了后人,促进19世纪音乐艺术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
专业作曲家们为了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努力探索新的体裁与表现手法。适应露天广场、群众性集会的大型声乐、器乐作品,如颂歌、进行曲、交响曲、军乐合奏曲等大量产生。这些作品普遍具有一种新的音乐风格:号召性、雄辩演说式的音调,鲜明的、进行曲式的节奏,简练的和声,扩大了的合唱或乐队的配置等等。由这些因素所汇成的宏大的音响,体现出革命时期所特有的严峻激昂、慷慨雄壮的气质。代表性的作品有:戈塞克的《七月十四日之歌》、合唱《人民,觉醒吧!》、颂歌《人类的最高主宰颂》、乐队合奏曲《哀悼进行曲》;梅于尔的《出征歌》、《凯旋──和平赞》、《共和国的赞美诗》;达列拉克的《大炮之歌》;勒絮尔的颂歌《法兰西共和国凯旋颂》、《热月九日颂》;卡泰尔的《军队交响曲》、《军队进行曲》;凯鲁比尼的《友谊颂》等。其中,戈塞克的《哀悼进行曲》以其新颖大胆的音响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他在配器中加添了单簧管、蛇形大号(弯管)、长号,通过乐队音区音色的尖锐对比,近乎夸张的休止符的运用,沉重的鼓声,颤抖的锣声,造成强烈的、滞重哀悼的气氛。这种“葬礼进行曲”的形式,直接影响了L.van贝多芬、H.柏辽兹的创作。梅于尔的《出征歌》,享有“第二马赛曲”之称,是专业作曲家的创作歌曲中最为成功的一首,在群众中广为流行。
专业音乐家的创作 法国大革命也给专业作曲家带来新的创作天地,他们不再是贵族的屈辱奴仆,而是共和国的平等公民。当时的音乐家有革命前已著名的F.-J.戈塞克、A.-E.-M.格雷特里,他们的学生、后辈J.-F.勒絮尔、C.-S.卡泰尔、E.-N.梅于尔及L.凯鲁比尼等。音乐家们各自的政治观点及与政府的关系并不相同,但都积极地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接受政府的委托,创作各种乐曲,在巴黎各区教唱、指挥或参加群众性合唱及乐队的演出,培养战争时期的音乐人才等等。他们的音乐活动获得了人民的尊敬和政府授予的荣誉。
《马赛曲》创作于1792年 4月。面对欧洲封建势力的武装干涉,法国人民处在奋起反抗的热潮中。斯特拉斯堡驻军军官C.-J.鲁热·德利尔创作了这首战歌,原名《莱茵河驻军战歌》。英勇的马赛志愿军团高唱它奔赴巴黎,因此而得名,并传遍全国。战歌以它威武雄壮、激昂慷慨的音调和大小调式的对比转换,表现了在民族危亡的严峻时刻法兰西儿女奔赴战场为祖国而战的大无畏精神。同年它被革命政府宣布为共和国之歌,1795年正式被定为法国国歌。
《卡马尼奥拉》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歌曲之一。曲名来自意大利的一个地名。1792年,已经丧失政权的路易王室企图外逃组织反扑,此歌产生于这个阴谋败露之后。它反映了被激怒的人民绝不再宽恕敌人的决心,歌词中充满对路易十六及王后和保皇派的辛辣嘲讽。这首欢快、流畅的民间舞曲,具有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图1:巴黎凯旋门浮雕“马赛曲”
1789年的法国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使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其中包括音乐领域都发生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深刻影响了19世纪欧洲音乐艺术的发展。革命中的资产阶级对艺术与政治、艺术与现实斗争间的关系,对音乐的社会功能等问题的观点十分激进。革命家罗伯斯庇尔认为:舞台上应该只表现炽烈的爱国主义和热爱祖国、自由、平等的典范人物。他指出:音乐是一种受政府监督的公民行为,它在集会场所、普通人中间都有自己的地位,而在战场上更是如此。革命家米拉波也曾赞叹:快乐的歌唱及人民的音乐会,在争取自由的运动中能唤起多大的鼓舞力量!在大革命的整个过程中,群众性的音乐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并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被贵族、教士垄断的音乐艺术冲出了宫廷和教堂,走向街头、广场、军营、俱乐部。当时盛行的各种节日庆典,英雄烈士的葬礼仪式,军队的出征和凯旋等群众集会的场合,群众性的歌舞,专业合唱队、乐队的演唱、演奏是绝不可少的。特别是歌曲成了各阶级、各政治派别进行斗争的工具,哪里有聚集的人群,那里就有歌声。
法国大革命时期音乐 Fra bibliotek指1789~1794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音乐。它标志着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垄断的音乐艺术冲出了宫廷与教堂,与广大人民相结合;革命的音乐家与人民拿起音乐这一文化武器,作为争取解放、创造新生活的斗争工具。它以其革命的激情,高昂的音调,战斗的节奏和广泛的群众性为特征,在音乐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