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与抗风
广州塔防震防风原理
![广州塔防震防风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ab23319b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1a.png)
广州塔防震防风原理
广州塔的防震防风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阻尼器:广州塔顶部设有阻尼器,这是一种减少建筑物因风或地震引起的振动的装置。
阻尼器能够吸收和分散能量,从而减少建筑物的晃动幅度,保护建筑物免受破坏。
2. 镂空外形设计:广州塔的镂空外形设计不仅美观,而且具有防风抗震的功能。
镂空设计使建筑物在受到风力作用时,空气能够流过建筑表面,减少风阻,从而降低风力对建筑物的影响。
3. 结构柔性设计:高层建筑在设计时会考虑到结构柔性,即建筑物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
这种设计可以在地震或强风作用下,通过建筑物的变形来消耗能量,减少振动幅度,从而保护建筑物免受破坏。
4. 结构体系优化:广州塔在结构设计上采用了多种优化措施,如采用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和钢结构外框的组合结构,提高了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同时,还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和连接方式,减少了建筑物的振动传递和应力集中。
综上所述,广州塔的防震防风原理主要是通过阻尼器、
镂空外形设计、结构柔性设计和结构体系优化等多种措施来实现的。
这些措施共同增强了建筑物的抗风抗震能力,保证了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
建筑结构的抗风与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的抗风与抗震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dfd3ca0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0f.png)
建筑结构的抗风与抗震设计建筑结构的抗风与抗震设计是现代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建筑结构的抗风与抗震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以确保建筑物在自然灾害或其他外部力量的影响下能够保持安全和稳定。
本文将探讨抗风与抗震设计的原则、方法和实践,并强调其对建筑结构的重要性。
一、抗风设计1. 风对建筑结构的影响风是一种具有强大力量的自然力量,对建筑物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气压分布、风速、气流等。
风力的大小和方向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抗风设计的原则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强风环境下的稳定性,抗风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 结构整体稳定性:建筑结构应具有足够的整体稳定性,包括纵向和横向稳定性,以抵抗侧向风力的作用。
(2) 槽口设计:对于高层建筑,应采用疏风的槽口设计,减少风力对建筑等的作用。
(3) 风洞试验: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借助风洞试验模拟不同风速下的风力对建筑物的作用,从而确定合适的抗风设计方案。
二、抗震设计1. 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地震是地球表面破裂释放能量的现象,其产生的地震波通过介质传播,对建筑物产生打击和摇晃。
地震力的大小和频率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 抗震设计的原则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稳定和安全,抗震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 结构的韧性:建筑结构应具备一定的韧性,能够承受地震波的冲击和变形,在保证人员安全的前提下保护建筑物本身。
(2) 剪力墙和框架结构:在设计过程中,应采用剪力墙和框架结构等抗震措施,以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3) 地基处理:合理的地基处理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如采用升降变换地基或灌注桩等。
三、抗风与抗震设计的实践1. 结构选择与材料选用在抗风与抗震设计实践中,应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
例如,在地震易发区,应选择更加柔韧的结构形式和较好的抗震性能的材料,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 合理的结构布局合理的结构布局能够减少风力和地震力对建筑物的影响。
建筑防灾设计抗震、抗风、抗火的综合考虑
![建筑防灾设计抗震、抗风、抗火的综合考虑](https://img.taocdn.com/s3/m/5a4c1a44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42.png)
建筑防灾设计抗震、抗风、抗火的综合考虑建筑防灾设计是建筑工程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可以在灾害来临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而抗震、抗风、抗火是建筑防灾设计中的三大核心要素,综合考虑这三个方面能够使建筑在各种突发情况下保持稳固和安全。
本文将从抗震、抗风、抗火的角度出发,探讨建筑防灾设计中的综合考虑。
抗震设计地震危害及建筑物受力特点地震是自然界一种破坏力极为强大的自然灾害,地震会给建筑物造成垂直向下的重力荷载、水平向外的地震作用力以及水平向内的惯性作用力。
建筑物在地震中受到横向地震力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需要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建筑物对地震的抵抗能力。
抗震设计原则抗震设计的原则是确保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基本结构完整并保障人员安全撤离。
一般采取采用加强构件节点、设置抗震支撑墙、增加水平承载体系等手段来提高建筑物对地震的承受能力。
抗震设计技术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通常会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钢结构等具有较好延性和变形能力的结构形式,以增加建筑物受力性能。
通过设置剪力墙、加固柱子、设置横向支撑等措施来提高建筑物整体的抗震性能。
抗风设计风灾危害及建筑物受力特点风灾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飓风、龙卷风等极端天气条件下风速巨大,会给建筑物带来猛烈的风压和吸力作用。
而在正常气象条件下,强风也会对建筑物产生一定影响,导致局部破坏或倒塌。
抗风设计原则抗风设计的原则是确保建筑在强风袭击下不发生破坏,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一般采用减小建筑外形系数、减少裙房等侧向投影面积、增加外墙厚度等手段来提高建筑物对风压的承受能力。
抗风设计技术在实际设计中,可以通过合理选择材料和结构形式,在建筑物表面设置减风板或减风条以减小风对建筑表面造成的冲击。
通过加固屋顶、设置风挡墙等方式来提高整体抗风性能。
抗火设计火灾危害及建筑物受力特点火灾是一种具有极高破坏性的灾害,在火势蔓延过程中会使建筑物受到高温和明火直接作用,并可能导致结构倒塌。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https://img.taocdn.com/s3/m/406940c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76.png)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是指建筑物所具备的抗震、抗风、抗火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能力。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安全性和稳定性,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
下面将从抗震、抗风、抗火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
首先,抗震是建筑结构安全等级的重要指标之一。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的破坏能力非常强。
因此,在地震多发地区,建筑结构的抗震等级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抗震等级越高的建筑结构,其抗震性能越强,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减少破坏程度,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其次,抗风也是建筑结构安全等级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风灾是另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尤其在沿海地区和台风频发地区,建筑结构的抗风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抗风等级高的建筑结构能够在强风袭击下保持稳定,减少倒塌的风险,保障建筑物的安全。
此外,抗火也是建筑结构安全等级的重要方面之一。
火灾是常见的人为破坏因素,也是建筑结构安全的重要考验。
抗火等级高的建筑结构能够在火灾发生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延缓火势蔓延,为人员的疏散和消防救援争取时间,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最后,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还包括其他一些因素,如抗震设防烈度、抗风等级、抗火等级等。
这些指标综合考量了建筑结构在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情况下的安全性能,是评定建筑结构安全等级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是一个综合指标,涉及抗震、抗风、抗火等多个方面。
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安全性和稳定性,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技术手段,确保建筑物具备良好的安全性能。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建筑物的安全,保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防灾设计抗震、抗风、抗火的综合考虑
![建筑防灾设计抗震、抗风、抗火的综合考虑](https://img.taocdn.com/s3/m/5eea7b8b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9a.png)
建筑防灾设计抗震、抗风、抗火的综合考虑建筑防灾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考虑到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影响,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手段和技术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减少灾害对建筑物和人员造成的损失。
其中,抗震、抗风、抗火是建筑防灾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三个方面。
本文将分别从抗震、抗风、抗火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建筑防灾设计在面对不同自然灾害时如何综合考虑,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安全性。
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是建筑防灾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地震是造成建筑毁损和人员伤亡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地震力的作用。
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设计师需要根据当地地质条件和地震烈度等级进行地震动力学计算,确定地震下结构受力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减震和加强措施。
常见的抗震设计措施包括设置剪力墙、加固柱子、采用隔震支座等。
抗风设计抗风设计是指针对强风天气(如台风、飓风)可能造成的破坏,在建筑物结构和外墙幕墙等方面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
在抗风设计中,首先要根据当地气象数据确定设计风压,然后通过结构计算和模拟分析来评估建筑物在强风作用下的受力情况,进而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
常见的抗风设计手段包括设置足够数量和尺寸的框架柱、加固连接件、选用耐风材料等。
抗火设计抗火设计是指为了预防火灾发生和减少火灾对建筑物造成损失,在建筑材料、结构和功能区域划分等方面进行合理安排。
在抗火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建筑物发生火灾后烟雾扩散、人员疏散通道设置、消防设备配置等问题。
此外,还需要选择具有良好阻燃性能的材料,并对电气设备、管道线路等进行合理隔离和防火处理。
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和设施配置,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火能力。
综合考虑在建筑防灾设计中,抗震、抗风、抗火三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在实际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综合作用,采取综合应对措施,提高建筑物整体的安全性能。
比如,在设置结构柱时可以考虑其既能承受地震作用又具有一定抗风能力,在选择外墙材料时要兼顾防水防火性能,在布局疏散通道时要注意减少地震和火灾可能对人员疏散造成的影响等。
工程结构的抗震和抗风设计(1)
![工程结构的抗震和抗风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d475a895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f.png)
通过在地基上设置滚轮或球体等滚动元件,使建筑物在地震时发生滚动,从而减轻地震力 对结构的作用。
消能减震技术及应用
金属耗能器
利用金属的塑性变形能力,吸收和消耗地震或风振产 生的能量。
摩擦耗能器
通过摩擦产生热量来消耗振动能量,降低结构的动力 反应。
粘弹性阻尼器
利用粘弹性材料的耗能特性,减轻结构在地震或风荷 载作用下的振动。
结构体系选择
采用刚度大、阻尼比高的结构体系,如框架-核心筒结构 、钢框架-支撑结构等,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风能力。
加强构件设计
对关键构件如柱子、梁、楼板等进行加强设计,提高其承 载力和变形能力。
大跨度桥梁抗风措施
桥塔设计
采用合理的桥塔形状和截面形式,提高桥塔的稳 定性和抗风能力。
主梁设计
通过优化主梁截面形状和气动布局,减小风致振 动和涡激振动对桥梁的影响。
耗能装置
在桥梁关键部位设置耗能装置,如金属屈服耗能器、摩擦耗能器等 ,通过耗能来减轻地震对桥梁的破坏。
结构冗余度设计
通过增加桥梁结构的冗余度,如设置多余墩柱、加强横梁联系等,提 高桥梁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
地下结构抗震措施
土体加固
对地下结构周围的土体进行加固处理,如注浆、高压旋喷桩等, 提高土体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
的能量。
消能减震技术
利用阻尼器、耗能支撑等装置吸收 和消耗地震能量,降低结构的地震 反应。
结构优化
通过改进结构形式、增强构件刚度 、提高连接性能等手段,提升结构 的整体抗震能力。
桥梁结构抗震措施
减隔震支座
在桥梁墩台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减隔震支座,实现地震时桥梁上部 结构的相对位移,减小地震力对桥梁的影响。
建筑抗风技术措施
![建筑抗风技术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11c9cf88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bc.png)
建筑抗风技术措施在建筑工程中,风力是一种常见的外力因素,对于高层建筑尤其重要。
为了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抗风技术措施。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建筑抗风技术措施,以及它们的原理和应用。
第一部分:结构设计1. 建筑形式设计建筑形式设计是建筑抗风的基础。
通常采用流线型、圆角等线条设计来减小风阻力。
此外,合理的建筑高度、宽度和比例也是抗风的重要考虑因素。
2. 物理模型试验在建筑设计的早期阶段,进行物理模型试验是评估建筑性能和确定合适的抗风措施的重要手段。
通过在风洞中对建筑模型进行试验,可以模拟真实的风场条件,检测建筑物在不同风速下的响应。
3. 结构材料选择合适的结构材料可以提高建筑的抗风能力。
常见的结构材料如钢材和混凝土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能够有效抵抗风力的作用。
此外,增强材料如玻璃纤维和碳纤维等也可以用于提高结构的抗风性能。
4. 结构布置和连接合理的结构布置和连接是确保建筑抗风的关键。
通过采用适当的结构布置和连接方式,可以增加结构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常见的技术措施包括采用梁柱结构、设置剪力墙和加固关键连接节点等。
第二部分:立面设计1. 抗风玻璃设计建筑物的立面玻璃设计是抗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采用耐风玻璃和透明塑料材料可以提高建筑的整体抗风性能。
此外,增加双层玻璃或透明隔热层也可以减小风力对建筑的影响。
2. 立面透气性设计适当的立面透气性设计可以减小风压,降低建筑物受风影响的风险。
通风口、透风窗和空气层等设计可以有效减小风力对建筑物的作用力,提高建筑物的抗风性能。
3. 立面细部设计在立面的细部设计中,必须考虑到不同部位的风压差异和风荷载分布的不均匀性。
通过合理的防尘措施、抗风护栏和风挡板等细节设计,可以有效减小外部风力对建筑物的影响。
第三部分:风洞模拟1. 风洞试验风洞试验是建筑抗风技术措施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在风洞中对建筑物进行试验,可以全面了解建筑物在不同风速下的响应和风力分布情况。
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玻璃幕墙的抗风压与抗震设计标准
![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玻璃幕墙的抗风压与抗震设计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31e37e6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41.png)
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玻璃幕墙的抗风压与抗震设计标准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 - 玻璃幕墙的抗风压与抗震设计标准一、引言玻璃幕墙作为建筑外立面主要形式之一,具有美观、透明、轻质等特点,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确保玻璃幕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抗风压与抗震设计标准是必不可少的规范性文件。
本文旨在阐述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中有关抗风压与抗震设计的要求与标准。
二、抗风压设计标准1. 抗风压设计的概述玻璃幕墙面对强风荷载时需要具备足够的抗风压能力,以保证其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抗风压设计标准是根据建筑所处地区的气候特点、环境条件以及建筑高度等因素确定的。
标准规定了幕墙应具备的最低抗风压能力,以保证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使用安全性。
2. 设计参数的确定抗风压设计时需考虑建筑所处的地区气象条件,包括风速、风向、最大风速年数等因素。
此外,建筑的高度、形状、开口面积等也是确定设计参数的重要考虑因素。
3. 幕墙结构的抗风设计根据抗风压设计标准,玻璃幕墙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 幕墙系统的主要结构和节点应具备足够的刚度和强度;(2) 玻璃及固定件的选择和固定方式应符合标准要求;(3) 幕墙设计应满足对结构整体性、密封性及防水性的要求。
4. 玻璃幕墙的抗风压测试为确保设计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玻璃幕墙需要经过抗风压测试。
测试时应按照标准要求,模拟实际风荷载条件,进行系统的结构性能和力学性能测试。
测试结果应符合抗风压设计标准,以保证幕墙的结构稳定性。
三、抗震设计标准1. 抗震设计的概述地震是造成建筑结构破坏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加强抗震设计对保障玻璃幕墙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抗震设计标准是根据地震带分类、设计地震动参数、建筑结构形式等因素确定的,旨在提高幕墙系统的抗震性能。
2. 设计参数的确定抗震设计需要根据建筑所处地区的地震带和设计地震动参数来确定设计参数。
幕墙结构所需要承受的地震作用应超过设计地震动引起的力和变位。
3. 幕墙结构的抗震设计玻璃幕墙的抗震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 幕墙系统的整体刚度、强度需要经过专业验证,并满足规范要求;(2) 幕墙结构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其对整体建筑结构的影响和相互作用;(3) 幕墙结构的连接件和固定件应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
建筑工程验收标准中的建筑物抗风与抗震性能评估
![建筑工程验收标准中的建筑物抗风与抗震性能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f2df165d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3c.png)
建筑工程验收标准中的建筑物抗风与抗震性能评估建筑工程验收是确保建筑物符合建筑规范与标准的一项重要程序。
其中,评估建筑物的抗风与抗震性能是保证建筑物结构稳定与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建筑工程验收标准中的建筑物抗风与抗震性能评估。
一、抗风性能评估1. 风荷载计算在建筑工程验收标准中,抗风性能评估的第一步是对建筑物所受风荷载进行计算。
风荷载计算通常依据建筑所在地的气象条件、建筑物的高度、形状、结构类型等因素进行。
工程师在进行计算时需遵循相关标准与规范,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结构设计与构造抗风性能评估的第二步是对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与构造进行评估。
工程师需要分析建筑物的结构材料、墙体、屋面、窗户等各个部分的抗风能力。
对于高层建筑,还需要评估其钢结构或混凝土结构的抗风能力。
3. 风振分析风振分析是抗风性能评估的关键一步。
工程师通过风洞实验或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建筑物在受到风力作用时的振动情况。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评估建筑物的结构响应,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其抗风能力。
二、抗震性能评估1. 地震动参数计算在建筑工程验收标准中,抗震性能评估的第一步是进行地震动参数的计算。
这包括地震烈度、地震波峰值加速度及其功率谱特征等参数。
通过准确计算地震动参数,可以为后续的结构分析与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2. 结构分析与设计抗震性能评估的第二步是对建筑物的结构分析与设计进行评估。
工程师需要分析建筑物的结构受力情况,并进行静力分析或动力分析。
在分析过程中,应考虑建筑物的几何形状、材料的强度与刚度等因素,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3. 抗震措施为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抗震性能评估中还需考虑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这包括设置剪力墙、增加柱子的数量、加固构件连接等。
通过合理的抗震措施,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降低地震对其造成的破坏。
结论建筑工程验收标准中的建筑物抗风与抗震性能评估是确保建筑物结构稳定与安全的重要环节。
钢铁丝网在建筑物抗震和抗风工程中的应用价值
![钢铁丝网在建筑物抗震和抗风工程中的应用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1e1ffc59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73.png)
钢铁丝网在建筑物抗震和抗风工程中的应用价值摘要:钢铁丝网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物抗震和抗风工程中。
本文将重点讨论钢铁丝网的应用价值,包括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加强结构稳定性以及提供有效的风力阻力等方面,并介绍目前常见的钢铁丝网应用技术。
1.介绍钢铁丝网是由高强度钢丝组成的一种网状材料,具有优异的抗拉强度和耐腐蚀性能。
其在建筑物抗震和抗风工程中的应用价值不容忽视。
2.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在地震区域,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至关重要的。
钢铁丝网可以用于加固和增强建筑物的结构,提高其整体的抗震性能。
通过将钢铁丝网与混凝土结构相结合,可以增加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承载能力。
钢铁丝网可以吸收和分散地震引起的能量,减少结构的震动响应,从而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3.加强结构稳定性在风力较大的地区,建筑物的抗风能力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钢铁丝网可以通过增加结构的稳定性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风能力。
通过将钢铁丝网嵌入建筑物的墙体和屋顶结构中,可以有效地抵抗风力对建筑物的冲击和压力,保证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
4.提供有效的风力阻力钢铁丝网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风力阻力材料,用于阻挡强风带来的飞沙走石和其他风害。
在沙漠地区和海边地区,强风常常会带来大量的沙尘和盐雾,对建筑物和人们的生活造成威胁。
通过在建筑物周围搭设钢铁丝网,可以有效地防止沙尘和盐雾侵蚀建筑物的外墙和窗户,保持建筑物的外观和使用寿命。
5.常见的钢铁丝网应用技术(1)钢铁丝网加固混凝土结构:将钢铁丝网嵌入混凝土结构中,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和承载能力。
(2)钢铁丝网墙体加固:在建筑物的墙体中嵌入钢铁丝网,增加墙体的稳定性和抗风能力。
(3)钢铁丝网防护层:将钢铁丝网覆盖在建筑物的外墙表面,防止沙尘和盐雾对建筑物造成的腐蚀和损害。
(4)钢铁丝网窗户防护:在建筑物的窗户上安装钢铁丝网,防止风力带来的飞沙走石和外界物体对窗户的破坏。
6.结论综上所述,钢铁丝网在建筑物抗震和抗风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建筑结构抗风抗震及大跨度建筑实例
![建筑结构抗风抗震及大跨度建筑实例](https://img.taocdn.com/s3/m/79dd182eb84ae45c3a358c09.png)
建筑结构抗风、抗震,大跨度建筑实例一.什么形态的建筑有力于结构抗风,为什么?选择一个建筑实例进行说明,并附说明图片。
答:1.基础较大的建筑:与上层建筑形成共同体系,达到能有更高的刚度与整体稳定,最后达到防风抗震。
2.较为低矮的建筑:风力作用会随测试点高度的增大而增大,故而较低矮的建筑受风力作用较小。
3.附近有阻风结构的建筑:阻风结构可分散风力,有利于主体抗风。
4.表面光滑的建筑:建筑物表面粗糙会增大风力作用。
5.形体方面:对建筑物的体型的设计,以达到减少风荷载对建筑物的影响,或者使风产生不了风旋涡,从而不会使建筑物产生风振。
减少受风荷载的面积,并且扰乱大气气流.使产生的涡流对高层建筑的摇摆振动减小。
流线型平面:圆形,平面比矩形可减小风荷载20%~40%。
椭圆形,比矩形可减小风荷载27%。
三角形,矩形切角可减少转角风压集中。
截锥状体形:小上下大,减小倾覆力矩。
外柱倾斜,增大抗推刚度,产生反向水平分力,可使侧移减小10%~50%。
减小高宽比:高宽比是衡量高层建筑抗推刚度和侧移控制的主要指标,一般H/B<6增设透空层:利用设备层或结合中庭透空泄压。
并联高楼群:将单体高层建筑顶部利用立体桁架连为并联高楼群,其顶点侧移可减为独立悬臂结构的1/4左右。
例如:上海环球及融中心结构分析图上海环球及融中心:总高度492米,地上101层,地下3层1.将建筑建成锥形。
建筑越到上层,风力就越强。
所以,为了减少建筑在风力更强的位置的表面面积,直接将建筑设计得越往上越窄。
(可以把建筑设计成锥形,比如像伦敦的碎片大厦那样,也可以设计成一段一段的阶梯状,比如芝加哥的威利斯大厦那样。
)2.将建筑的棱角变得圆滑。
生硬的棱角不抗风,所以,摩天大楼的棱角通常都是圆角。
不过,还可以通过在边缘切小口达到类似的效果。
以台北101为例。
3.在建筑上打开一些孔洞。
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和沙特的王国中心这样的摩天大楼都在大楼顶部开了一个孔,让风正好从风力最强的位置穿透建筑。
基于规范的高层建筑风荷载与地震作用对比分析
![基于规范的高层建筑风荷载与地震作用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d3a07db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df.png)
基于规范的高层建筑风荷载与地震作用对比分析高层建筑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其中包括风荷载与地震作用。
风荷载是指建筑物受到风的作用而产生的荷载,地震作用是指建筑物受到地震震动的影响而产生的荷载。
本文将基于规范对高层建筑的风荷载与地震作用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风荷载与地震作用的产生机理不同。
风荷载是由风向、风速、风压等因素决定的,而地震作用是由地震的震级、频率、振动周期等因素决定的。
风荷载作用于建筑物的外墙、屋顶等表面,而地震作用主要作用于建筑物的结构体系。
其次,风荷载与地震作用的特点也存在差异。
风荷载具有不均匀性和非静止性,即风的力量会不断变化,而且不同方向的风荷载也不同。
相比之下,地震作用具有不确定性和瞬时性,即地震会在短时间内产生瞬时的巨大力量。
风荷载对建筑物的作用是周期性的,而地震作用是一次性的。
此外,规范对于高层建筑的风荷载与地震作用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和安全系数要求。
对于风荷载,规范一般采用了静力学方法进行计算,并根据建筑物的形状、高度、使用范围等参数来确定相应的风荷载系数。
而对于地震作用,规范会根据地震活动的频率、地震带的情况等因素,采用动力学方法来计算结构的地震反应,并要求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抗震安全储备。
最后,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也存在差异。
为了能够承受风荷载和地震作用,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通常采用了钢结构或混凝土结构,并结合适当的剪力墙、框架结构等来提高其抗风抗震能力。
而在设计时,需要根据规范对风荷载与地震作用的计算结果进行结构的优化设计,以确保高层建筑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的风荷载与地震作用是设计与施工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虽然二者在产生机理、特点和计算方法上存在差异,但都要求建筑物具有足够的抗风抗震能力。
因此,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规范对风荷载与地震作用进行合理的分析与比较,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高楼建筑中的风力与地震设计
![高楼建筑中的风力与地震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178d42c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d5.png)
高楼建筑中的风力与地震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楼建筑的数量不断增加。
在高楼建筑的设计中,风力和地震力是两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高楼建筑中的风力与地震设计的要点和技术,旨在为读者提供相关的知识和理解。
一、风力设计在风力设计中,工程师需要考虑到高楼建筑的风能吸收和抗风性能。
以下是几个关键点:1. 风压计算:风力设计的首要任务是计算建筑物所受的风压。
风压的大小取决于建筑物的高度、形状以及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
风压计算需要准确的数据和模型,以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在大风中能够稳定。
2. 柔性设计:高楼建筑一般具有较高的柔性,可以通过减小建筑物的质量和增加结构的柔性来改善其抗风性能。
例如,可以采用轻质材料和弹性连接件,来减小建筑物的质量和提高其减震能力。
3. 风洞试验:为了验证风力设计的准确性,工程师通常会进行风洞试验。
风洞试验可以模拟真实的风场,通过观察和测试建筑物在不同风速下的响应,以优化结构设计和定位风力脆弱点。
二、地震设计地震是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以下是高楼建筑中地震设计的几个要点:1. 地震负荷计算:地震负荷计算是地震设计的基础,需要根据建筑物的地理位置和设计基准地震动参数,计算出地震力的大小。
建筑物的结构需要经受住地震引起的地震波冲击和震动。
2. 结构设计:高楼建筑中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到地震波的作用。
根据地震负荷计算的结果,工程师会确定合适的结构类型和尺寸,并设计抗震构件和抗震支撑系统,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
3. 抗震隔震:抗震隔震是一种常用的地震缓冲措施,通过设置隔震层或隔震装置,将建筑物与地面隔离,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这种技术能够大幅度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高楼建筑中的风力与地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风力和地震是两个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对建筑物的破坏性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准确的风力设计和地震设计,可以确保高楼建筑在极端天气和地震发生时仍然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抗风抗震措施
![抗风抗震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75a060d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13.png)
抗风抗震措施1. 简介抗风抗震措施是为了保护建筑物在遭受自然灾害如风暴和地震时的安全。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的抗风抗震措施可以大大减少建筑物遭受损坏的风险。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抗风抗震措施。
2. 抗风措施2.1 加固建筑结构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加固建筑结构,使其能够抵御强风的冲击。
一些常见的加固方法包括:•增加建筑物的基础深度和梁柱尺寸,以增强其抗风能力。
•使用高强度的建筑材料,如钢材和混凝土,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强度。
•在建筑物的外墙和屋顶上设置防风设施,如风墙和风吸管,以分散风力。
2.2 设计合理的风荷载分布在建筑物的设计阶段,应根据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确定合理的风荷载,并将其合理分布在建筑物的各个部位。
通过在建筑物上设置风荷载分布器,可以让风力均匀地作用在建筑物上,减少了风力对建筑物的冲击。
2.3 安装风纲和风柱风纲和风柱是用于固定建筑物的钢制或混凝土制品。
它们被安装在建筑物的墙壁和地基上,用于增强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通过安装风纲和风柱,可以分散风力在建筑物上的作用,减少了建筑物受风力摆动的风险。
3. 抗震措施3.1 类似于抗风措施的加固方法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对于抗风抗震,有一些方法是相似的,比如加固建筑结构和使用高强度材料。
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抗震,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
3.2 考虑地震的力学参数在设计阶段,应根据地震的力学参数,如地震分级和设计地震力,来设定合理的抗震设计标准。
这样可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3.3 安装抗震支撑和缓冲装置抗震支撑和缓冲装置是用于吸收地震能量并减少地震冲击的装置。
这些装置通常安装在建筑物的结构关键部位,如柱子和墙壁上。
通过使用抗震支撑和缓冲装置,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
4. 总结抗风抗震措施是保护建筑物在自然灾害中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固建筑结构,设计合理的风荷载分布,安装风纲和风柱,以及考虑地震的力学参数,安装抗震支撑和缓冲装置,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物的抗风抗震能力。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建筑防风与抗台风设计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建筑防风与抗台风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da1728a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72.png)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建筑防风与抗台风设计建筑防风与抗台风设计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性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兴起,建筑防风与抗台风设计在施工过程中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设计、材料选择以及施工方法等方面探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建筑防风与抗台风设计,以提高装配式建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一、建筑结构设计方面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是保证其抗风能力和抗震能力的基础。
首先,需要有足够强度和刚度的支撑结构来承受外部环境力量的影响。
常见的抗风力学指标如最大侧向位移、最大剪力、最大弯矩等应在设计时考虑进去,并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进行合理设置。
其次,特殊地理条件下需要进一步加强结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例如增加屋顶固定件数量、采用高强度连接件等。
此外,在装配式建筑中还应考虑模板表面处理以及混凝土抗裂性能,以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二、材料选择方面装配式建筑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也是影响建筑防风与抗台风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在选材时应优先选择抗风压强度高、抗撕裂性好的材料。
例如,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钢结构及其相关材料等都是常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可靠材料。
此外,还需要对材料进行合理配置,如尽量减少使用散件或浮动件,并设置完善连接方式,以确保整体结构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三、施工方法方面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合理施工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建筑的防风与抗台风能力。
首先,在安装过程中应加强节点连接处和主体结构之间的刚性联系,并采取相应措施来避免出现位移、脱落等情况。
其次,在安装各个组件时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固定,特别是在支撑结构和墙体上需要增加加强筋或钢结构承载等。
此外,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还应注重防风材料与构件的连结技术,确保连接牢固可靠。
四、日常维护与管理方面装配式建筑的防风与抗台风设计并不仅限于施工过程中,更需要日常维护和管理来持续保证其安全性。
首先,定期检查建筑物外部幕墙及密封处是否完好,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高层建筑抗风抗震设计计算
![高层建筑抗风抗震设计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df5491bafd0a79563c1e729d.png)
§1-1 概述
§1-2 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
第二章 风荷载及风致响应
§2-1 简介 §2-2 风力、结构风力及风效应 §2-3 基本风速和基本风压 §2-4 顺风向的等效风荷载 §2-5 横风向涡流脱落共振等效风荷载 §2-6 风力下空气动力失稳 §2-7 风洞试验
第三章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设计 §3-1 简 介 §3-2 抗震设防准则及基本方法 §3-3 抗震计算理论 §3-4 抗震概念设计
参考文献:
[1] 张相庭. 高层建筑抗风抗震设计计算[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2] 张相庭.结构风压和风振计算[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5. [3] GB50009-200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方鄂华,钱稼如,叶列平.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 李正良.钢筋混凝土巨型结构组合体系的静动力分析[D],重庆建筑大学博士论文, 1999. [6] 李正良,段红霞,白绍良.RC巨型框架结构抗震的能力设计措施[J],重庆:第十八届 全国高层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2004 . [7] 陈文钦、全学友、李正良、韩枫、肖正直等,重庆某超限高层建筑结构优化方案[J], 重庆:第十八届高层建筑结构学术会议论文,2004 . [8] 李正良. 高层建筑巨型结构体系分析及抗震设计研究[J]. 重庆 :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 术会议论文,2003. [9] 白绍良,李正良,袁政强.高层巨型结构体系的竖向地震作用[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10]李正良、晏致涛等.重庆市菜园坝长江大桥风洞模型试验与分析研究报告,2004. [11]张亮亮等. “珠江帆影”高层建筑群风洞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No.4,1987. [12]顾明. 高层建筑抗风的理论和应用[J]. 长沙:第十一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 [13]吕西林,卢文胜,邹昀,陈以一.上 海 环 球 金 融 中 心振 动 台 模 型 试 验研 究及 节 点 试 验 研 究[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4年第3期. [14]王翠坤. 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现状与发展[J].重庆:第十八届全国高层结构学术会议 论文集, 2004,10. [15]GB5001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6]张相庭.工程结构风荷载理论及抗风计算手册.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建筑防灾设计抗震、抗风、抗火的综合考虑
![建筑防灾设计抗震、抗风、抗火的综合考虑](https://img.taocdn.com/s3/m/fed9f846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a9.png)
建筑防灾设计抗震、抗风、抗火的综合考虑近年来,世界各地频繁发生的地震、风灾和火灾等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在建筑工程设计中,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必须充分考虑抗震、抗风、抗火等多种自然灾害因素。
本文将探讨建筑防灾设计中抗震、抗风、抗火综合考虑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常见的设计方法和技术。
抗震设计地震的威胁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动,具有瞬时性和破坏性强的特点。
地震波的传播会导致建筑物的震动,如果建筑物无法承受地震力,就会发生倒塌或严重损坏,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抗震设计原则结构计算:采用合理的荷载和强度计算方法,确保建筑物能够承受设计基准地震力。
结构形式:选择适合地区地震特点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
材料选择:选用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材料,如高强钢筋混凝土。
抗震加固:对存在安全隐患或老化的建筑进行抗震加固,提高其整体抗震能力。
抗风设计风灾的威胁风灾是指台风、龙卷风、暴风等强风天气带来的破坏性影响。
强风会对建筑物造成较大压力和吸力,导致结构受损或倒塌。
抗风设计原则建筑布局:根据风向和场地条件合理布置建筑物,减少风压作用。
结构形式:选择适合防风要求的结构形式,如斜拉桥、空心楼板等。
建筑外墙:采用具有良好气动性能的外墙材料,减小风载荷。
连接件设计:采用合理的连接件设计,确保连接牢固可靠。
抗火设计火灾的威胁火灾是指由于电器故障、火源引燃等原因而引发的大面积火灾。
火灾会迅速蔓延并造成建筑物结构失稳、烟雾危害和人员伤亡。
抗火设计原则阻燃材料:选用阻燃性能好的材料作为主要构件材料,减缓火势蔓延速度。
防烟设计:设置合理的排烟系统和防烟门窗,保持通道畅通。
前期规划:合理设置消防通道和消防设施,并进行规范化管理。
设计规范:严格按照消防法规和标准进行设计,确保建筑物满足防火要求。
综合考虑方法为了综合考虑抗震、抗风、抗火等因素,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综合评估法:通过结构分析软件模拟多种自然灾害作用下建筑物受力情况,并进行综合评估。
钢结构抗风抗震标准
![钢结构抗风抗震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23903e7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33.png)
钢结构抗风抗震标准1. 引言钢结构建筑在风和地震等自然灾害下的表现是衡量其质量和安全性能的重要指标。
为了确保钢结构建筑在抗风抗震方面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制定了一套全面的设计标准。
本标准旨在为钢结构建筑的设计提供抗风和抗震方面的指导,以确保其能够在大风和地震等自然灾害下保持稳定和安全。
2. 抗风设计标准2.1 风速等级划分根据我国气象局规定,将风速分为六个等级,分别是:无风、软风、轻风、微风、强风和狂风。
在钢结构建筑设计中,应考虑不同等级风速的影响。
2.2 风载计算钢结构建筑所承受的风载可采用气象台提供的风压数据进行计算。
根据不同的风速等级,选择相应的风压数据进行组合计算。
在计算过程中,还需考虑建筑物的形状、高度、结构形式等因素对风载的影响。
2.3 结构强度要求钢结构建筑的结构强度应能够承受风载的作用。
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风载计算结果,对钢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连接方式等进行优化设计,以满足结构强度要求。
2.4 结构稳定性要求钢结构建筑的稳定性也是抗风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结构整体和局部的稳定性,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构件尺寸,以确保建筑物在强风作用下的稳定性。
3. 抗震设计标准3.1 地震等级划分根据我国地震局规定,将地震分为六个等级,分别是:微震、轻震、弱震、中震、强震和大地震。
在钢结构建筑设计中,应考虑不同等级地震的影响。
3.2 地震抗性计算钢结构建筑的地震抗性可采用地震局提供的地震动数据进行计算。
根据不同的地震等级,选择相应的地转动数据进行组合计算。
在计算过程中,还需考虑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构类型等因素对地震抗性的影响。
3.3 结构位移要求钢结构建筑的结构位移应能够满足地震作用下的要求。
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地震动数据计算结果,对钢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连接方式等进行优化设计,以满足结构位移要求。
同时应采取措施减小地震作用下的结构位移和振动。
3.4 结构吸能要求为了降低地震对钢结构建筑的破坏程度,应采取措施增加结构的吸能能力。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抗震与抗风设计要求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抗震与抗风设计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598ab82a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89.png)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抗震与抗风设计要求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装配式建筑在现代建筑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
装配式建筑是通过将构件在制造厂内进行预制,然后将构件运送到工地进行快速组装而成的建筑方式。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抗震与抗风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因为这两个因素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探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抗震与抗风设计要求。
一、抗震设计要求1. 建立合理的结构体系在装配式建筑中,合理的结构体系是抵御地震力量并保持稳定性的基础。
通常使用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或组合结构等形式。
冷弯薄壁型钢及钢混凝土是常用于搭建装配式建筑结构的材料,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可以有效承受地震荷载。
2. 加强连接处设计连接处是整个装配式建筑系统中最易发生破坏的位置,所以必须加强其设计。
使用可靠的连接件和技术,确保构件之间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能够有效地传递荷载。
3. 提高抗震性能通过加固墙体、增加剪力墙数量等方式来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仔细监测每个构件的质量,并及时进行修复和更换。
4. 考虑地震影响因素在抗震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地震区域、地面分类和设计基准地面加速度等因素。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抗震参数,确保装配式建筑在各种可能的地震动力作用下都能保持安全。
二、抗风设计要求1. 选用适应风速的构件材料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应选择与当地风速相匹配的合适材料。
通常选用优质钢材或者预制混凝土构件来增强建筑物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2. 加强结构稳定性采取适当措施提高装配式建筑物结构稳定性,如加设风撑(对悬挂构件进行支持)、增加抗风墙(在建筑的侧面设置抵抗风力的墙体)等。
还可以采用绳索和拉杆等结构设计来提高整体的稳定性。
3. 考虑气流动力作用在装配式建筑的抗风设计中,需要考虑气流动力作用对建筑物产生的压力、吸力和扭矩。
通过合理布置构件和增加加劲材料来减小风荷载所引起的效应。
4. 进行模拟分析利用计算机辅助工具进行抗风分析,模拟建筑物在不同风速下的受力情况,得出合适的设计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衡侯风地动仪
一、人类面临的灾害
3.防灾减灾 3.防灾减灾 ◆近现代 ●个体行为
1881年河合浩藏发表的“地震时不遭受大震动的结构” 1881年河合浩藏发表的“地震时不遭受大震动的结构” 年河合浩藏发表的
一、人类面临的灾害
3.防灾减灾 3.防灾减灾 ◆近现代 ●个体行为
良态风受损的高层钢结构
一、人类面临的灾害
2.风灾害 2.风灾害
1940年美国华 1940年美国华 盛顿州塔科马 (Tacoma) ) 悬索桥, 悬索桥,主跨 853m,在风 , 速不到20m/s 速不到 的灾害下, 的灾害下,产 生上下的来回 扭曲振动而倒 塌。
良态风受损的悬索桥梁结构
一、人类面临的灾害
二、课程特点及要求
2.学习要求 2.学习要求 ◆授课 ◆作业 ◆成绩
三、参考书目
三、参考书目
三、参考书目
1909年 1909年J.A.Calantarients申请云母滑石层隔振专利 申请云母滑石层隔振专利
一、人类面临的灾害
3.防灾减灾 3.防灾减灾 ◆近现渐开展起来, 年美国旧金山地震后逐渐开展起来 1915年日本佐野提出“震度”概念,F=RW 年日本佐野提出“ 年日本佐野提出 震度”概念, (R为震度,W为重量)。 为震度, 为重量 为重量) 为震度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后的第二年, 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后的第二年, 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后的第二年 震度法”被纳入日本城市建筑法规, “震度法”被纳入日本城市建筑法规,取 R=0.1。 。
一、人类面临的灾害
3.防灾减灾 3.防灾减灾 ◆近现代 ●行业行为 1933年美国长滩地震时 年美国长滩地震时, 1933年美国长滩地震时,取得了第一个 强震加速度记录,1940年美国在 年美国在ELcentro地 强震加速度记录,1940年美国在 地 震中又取得了重要的强震加速度记录, 震中又取得了重要的强震加速度记录,在得 到这些强震记录和建筑物自振特性资料的基 础上,美国一些学者提出了地震反应谱理论。 础上,美国一些学者提出了地震反应谱理论。 1956年 美国旧金山颁布了以加速度反应谱 1956年,美国旧金山颁布了以加速度反应谱 为基础的新抗震设计法规 新抗震设计法规。 为基础的新抗震设计法规。
建筑抗震与抗风
讲授 傅昶彬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2011.2
一、人类面临的灾害
人类灾害系统 自然灾害 地球灾害 人为灾害
气象灾害
地质灾害
风灾
地震
人类灾害类型略图
一、人类面临的灾害
1.地震灾害 1.地震灾害
1976年唐山大地震灾害 年唐山大地震灾害
“512”大地震映秀镇漩口中学震害 大地震映秀镇漩口中学震害
一、人类面临的灾害
3.防灾减灾 3.防灾减灾 ◆近现代 ●国家行为 立法
△(日)1961年《灾害对策基本法》,(美) 1961年 灾害对策基本法》,(美 1976年 全国紧急状态法》,(中 1997年 1976年《全国紧急状态法》,(中)1997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防灾减灾法》 华人民共和国防灾减灾法》,……
预报、防灾、 监测、预报、防灾、抗(减)灾、救灾和灾 后重建
二、课程特点及要求
1.课程特点 1.课程特点 ◆重点为建筑抗震设计 ◆涉及学科
地震学、地质学、力学、结构工程学…… 地震学、地质学、力学、结构工程学
◆发展中的学科 ◆概念设计重于数值设计 ◆规范性 ◆难度及目地
具有一定难度, 具有一定难度,能够从事一般的结构工程的抗 震设计。 震设计。
映秀镇震后航拍照片
一、人类面临的灾害
2.风灾害 2.风灾害
台风灾害
一、人类面临的灾害
2.风灾害 2.风灾害
龙卷风灾害
一、人类面临的灾害
2.风灾害 2.风灾害
1926年美国一座叫 1926年美国一座叫 迈雅-凯泽 凯泽( 迈雅 凯泽(MeyerKiser)的15层钢框 ) 层钢框 架结构大楼在一次 大风中发生严重摇 晃,主体结构塑性 变形, 变形,维护结构严 重破坏。 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