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试验材料力学实验报告
扭转实验的实验报告
引言概述:本文是《扭转实验的实验报告(二)》。
扭转实验是一种用于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质的实验方法。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对不同材料的扭转实验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并总结了实验结果,以期进一步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变形行为。
正文内容:一、实验目的:1.1研究不同材料在扭转载荷下的力学性能;1.2分析不同材料在扭转载荷下的变形行为;1.3比较不同材料的扭转刚度和扭转强度。
二、实验装置和材料:2.1实验装置:我们使用了一台扭转试验机进行实验。
该试验机能够提供控制扭转载荷的功能,并能够测量样品的扭转角度和扭矩;2.2实验材料:我们选择了不同种类的材料进行实验,包括金属材料、塑料材料和复合材料等。
三、实验方法:3.1样品制备:我们按照一定规格和尺寸制备了不同材料的样品。
样品的形状和尺寸应符合国际标准,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比性;3.2扭转实验参数设置: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设置了一定的扭转载荷和扭转速度,并保持其他实验参数不变,以探究不同载荷和速度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3.3数据采集和分析:我们使用实验装置提供的数据采集系统记录样品的扭转角度和扭矩,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四、实验结果:4.1不同材料的扭转刚度比较:我们对不同材料的扭转刚度进行了比较。
实验结果显示,金属材料具有较高的扭转刚度,而塑料材料和复合材料的扭转刚度较低;4.2不同材料的扭转强度比较:我们对不同材料的扭转强度进行了比较。
实验结果显示,金属材料具有较高的扭转强度,而塑料材料和复合材料的扭转强度较低;4.3不同材料的变形行为分析:我们对不同材料在扭转载荷下的变形行为进行了分析。
实验结果显示,金属材料变形较小且具有较高的弹性恢复性,而塑料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变形较大且难以恢复;4.4不同材料的破坏形态观察:我们对不同材料在扭转载荷下的破坏形态进行了观察。
实验结果显示,金属材料在破坏前具有明显的塑性变形,而塑料材料和复合材料的破坏形态主要表现为断裂;4.5材料力学性能与组织结构的关系:我们分析了材料力学性能与其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
材料力学扭转实验报告
材料力学扭转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材料的扭转特性,并使用扭转实验仪器记录其扭转角度和材料的弹性模量,以深入了解材料力学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实验装置包括一个旋转机构、一组夹具与给定标准的扭力装置。
为了保证本次实验的准确性,首先需要校准扭转实验仪器,以确保其在不同扭转角度下的读数准确可靠。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选用了三种材料进行扭转实验:钢、铜和铝。
实验以钢为第一个实验材料。
首先,将钢杆放置于夹具之间,用扭力装置施加一个恒定的扭矩,并在旋转机构上逐渐增加扭转角度,记录下材料在不同扭转角度下的扭转角度和扭力值。
整个实验过程需要反复进行多次,记录扭转角度和扭力值的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接下来进行铜杆的实验。
操作步骤同上,将铜杆放置于夹具之间,施加恒定扭矩,逐渐增加扭转角度,记录扭转角度和扭力值并取平均值。
最后进行铝杆的实验,仍按照同样的操作步骤进行。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扭转角度的逐渐增加,材料的扭转角度和弹性模量发生变化。
三种材料的弹性模量分别如下:钢为1.96×1011N/m2,铜为1.05×1011N/m2,铝为
6.00×1010N/m2。
由此可见,钢的弹性模量最大,铝的弹性模量最小,这与各自的材料性质和组成有关。
实验中还发现,位移角度与扭转角度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扭转角度的增加,位移角度也随之增加。
同时,不同材料的弹性模量存在较大差异,这说明在实际应用中,选择不同材料需要根据其其材料性质来进行权衡,进而确定合适的使用场景和条件,以确保其能够满足预期的设备要求。
材料力学金属扭转实验报告[5篇范例]
材料力学金属扭转实验报告[5篇范例]第一篇:材料力学金属扭转实验报告材料力学金属扭转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验证扭转变形公式,测定低碳钢的切变模量G。
;测定低碳钢和铸铁的剪切强度极限bτ握典型塑性材料(低碳钢)和脆性材料(铸铁)的扭转性能;2、绘制扭矩一扭角图;3、观察和分析上述两种材料在扭转过程中的各种力学现象,并比较它们性质的差异;4、了解扭转材料试验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掌握其使用方法。
【实验仪器】仪器名称数量参数游标卡尺1 0-150mm,精度CTT502 微机控制电液伺服扭转试验机 1 最大扭矩500N·m,最大功率低碳钢、铸铁各 1 标准【实验原理和方法】1..测定低碳钢扭转时的强度性能指标试样在外力偶矩的作用下,其上任意一点处于纯剪切应力状态。
随着外力偶矩的增加,当达到某一值时,测矩盘上的指针会出现停顿,这时指针所指示的外力偶矩的数值即为屈服力偶矩esM,低碳钢的扭转屈服应力为 pess43WM=τ式中:/3pd W π=为试样在标距内的抗扭截面系数。
在测出屈服扭矩sT 后,改用电动快速加载,直到试样被扭断为止。
这时测矩盘上的从动指针所指示的外力偶矩数值即为最大力偶矩ebM,低碳钢的抗扭强度为 pebb43WM=τ对上述两公式的来源说明如下:低碳钢试样在扭转变形过程中,利用扭转试验机上的自动绘图装置绘出的ϕ-eM 图如图1-3-2 所示。
当达到图中 A 点时,eM 与ϕ成正比的关系开始破坏,这时,试样表面处的切应力达到了材料的扭转屈服应力sτ,如能测得此时相应的外力偶矩epM,如图1-3-3a 所示,则扭转屈服应力为 pepsWM=τ经过A 点后,横截面上出现了一个环状的塑性区,如图1-3-3b 所示。
若材料的塑性很好,且当塑性区扩展到接近中心时,横截面周边上各点的切应力仍未超过扭转屈服应力,此时的切应力分布可简化成图 1-7c 所示的情况,对应的扭矩sT 为 OϕM eABCM epM esM eb 图 1-3-2低碳钢的扭转图τ sTτ sTτ sT(a)pT T =(b)s pT T T <<(c)sT T =图 1-3-3低碳钢圆柱形试样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切应力分布s p s3d/22sd/2s s3412d 2 d 2 ττπρρπτρπρρτ WdT ====⎰⎰由于es sM T =,因此,由上式可以得到 pess43WM=τ无论从测矩盘上指针前进的情况,还是从自动绘图装置所绘出的曲线来看,A 点的位置不易精确判定,而B 点的位置则较为明显。
扭转试验材料力学实验报告docx(二)2024
扭转试验材料力学实验报告docx(二)引言:扭转试验是材料力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试验方法,通过对材料在扭转载荷下的变形与破坏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获得关于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数据。
本文档将对扭转试验的原理和实验过程进行详细介绍,并结合相应的示意图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扭转试验原理1. 扭转载荷的作用机理2. 扭转角与转矩之间的关系3. 扭转试验的应用领域二、扭转试验的实验准备1. 试验设备和装置的选用2. 样品的制备和处理3. 扭转试验条件的设定4. 扭转试验的安全注意事项5. 实验前的校验和预处理三、扭转试验的实验步骤1. 材料样品的固定和装夹2. 扭转试验条件的设定和调整3. 开始扭转试验并记录相关数据4. 观察和记录样品的变形和破坏情况5. 扭转试验结束后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四、扭转试验结果的数据分析1. 扭转角与转矩的关系曲线分析2. 弹性区和塑性区的划分及标定3. 材料的扭转刚度和扭转强度计算4. 扭转试验结果与其他力学性能指标的关联性分析5. 结果的可靠性评估和误差分析五、扭转试验的优化和改进1. 设备和装置的改进方向2. 试验方法和参数的优化建议3.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的改进思路4. 实验结果和结论的潜在影响和应用方向5. 对未来扭转试验的展望和研究方向总结:通过对扭转试验的详细介绍和分析,本文档对扭转试验的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扭转试验对于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能具有重要意义,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改进空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的研究中,扭转试验将得到更广泛和深入的应用,并为材料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扭转实验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扭转实验一、实验目的1、测定低碳钢和铸铁在扭转时的力学性能,包括扭转屈服极限、扭转强度极限等。
2、观察低碳钢和铸铁在扭转过程中的变形现象,分析其破坏形式和原因。
3、熟悉扭转试验机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二、实验设备1、扭转试验机2、游标卡尺三、实验原理在扭转实验中,材料受到扭矩的作用,产生扭转变形。
扭矩与扭转角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试验机测量得到。
对于圆形截面的试件,其扭转时的应力分布为:表面最大切应力:$\tau_{max} =\frac{T}{W_p}$其中,$T$为扭矩,$W_p$为抗扭截面系数,对于实心圆截面,$W_p =\frac{\pi d^3}{16}$,$d$为试件的直径。
当材料达到屈服极限时,对应的扭矩为屈服扭矩$T_s$;当材料断裂时,对应的扭矩为极限扭矩$T_b$。
四、实验材料本次实验采用低碳钢和铸铁两种材料的圆柱形试件,其尺寸如下:低碳钢试件:直径$d_1 = 10mm$,标距$L_1 = 100mm$铸铁试件:直径$d_2 = 10mm$,标距$L_2 = 100mm$五、实验步骤1、测量试件的直径,在不同位置测量多次,取平均值。
2、安装试件,确保其中心线与试验机的轴线重合。
3、启动试验机,缓慢加载,观察扭矩和扭转角的变化。
4、当低碳钢试件出现屈服现象时,记录屈服扭矩$T_s$。
5、继续加载,直至试件断裂,记录极限扭矩$T_b$。
6、取下试件,观察其破坏形式。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1、低碳钢试件屈服扭矩$T_s = 45 N·m$极限扭矩$T_b = 68 N·m$计算屈服应力:$\tau_s =\frac{T_s}{W_p} =\frac{45×16}{\pi×10^3} ≈ 226 MPa$计算强度极限:$\tau_b =\frac{T_b}{W_p} =\frac{68×16}{\pi×10^3} ≈ 358 MPa$低碳钢试件在扭转过程中,首先发生屈服,表现为沿横截面产生明显的塑性变形,形成屈服线。
扭转实验报告
扭转实验报告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扭转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及结果分析。
通过对不同材料和扭力条件下的扭转实验,我们将了解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以期为材料的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一、引言扭转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材料力学实验方法,用于研究材料的扭转性能。
在材料工程中,了解材料的扭转性能对于合理设计和选择材料至关重要。
扭转实验可以表征材料的剪切性能和变形行为,并提供了评估材料强度、刚性和可靠性的重要参数。
二、实验目的本次扭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材料在不同扭转条件下的性能差异。
通过测量扭转杆材料在不同扭力下的旋转角度和扭转应力,我们可以评估材料的剪切刚度和材料的扭转可用性。
三、实验原理扭转实验是通过施加一个扭力(或扭矩)来引起材料的扭转变形。
材料会在受到扭转作用时发生变形,并由此产生剪切应力和剪切应变。
扭转实验涉及到材料的弹性和塑性变形。
在弹性阶段,材料会在不断施加的扭转力下保持线性弹性行为,而在超过临界点后则发生可见的塑性变形。
实验步骤:1. 安装测力传感器并调整校准;2. 确保扭转装置及夹具的稳定性;3. 将待测试材料安装到扭转装置上并调节紧固螺丝;4. 施加扭力,并逐渐增大直到达到预定的目标扭力;5. 记录扭转杆的旋转角度和施加的扭力;6. 重复实验步骤以获得可靠的数据。
四、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对不同材料在不同扭力条件下的扭转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的结果分析:1. 材料A在扭转力逐渐增大的过程中,其旋转角度逐渐增加,但增幅逐渐减小。
这可能说明材料A在扭转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变形限制。
2. 材料B在扭转力较小的情况下表现出较大的旋转角度,然而随着扭转力的增大,其旋转角度增加的速率逐渐减缓。
这可能表明材料B在低扭转力下具有良好的弹性变形能力,但在高扭转力下,其可能出现较大的塑性变形。
3. 材料C在整个扭转实验过程中,其旋转角度和扭力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近线性的趋势。
这表明材料C在不同扭转力下的变形行为较为稳定。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初步结论:1. 材料的旋转角度和扭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不同材料的关系可能不同;2. 材料的弹性和塑性变形能力会对扭转实验的结果产生影响;3. 不同材料在扭转实验中呈现出不同的性能特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
材料扭转实验报告结论(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扭转实验,探究不同材料的扭转性能,分析材料的扭转强度、弹性模量等关键指标,为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扭转实验是材料力学中的一个基本实验,通过在材料的一端施加扭矩,观察材料在扭转过程中的变形和破坏情况,从而分析材料的扭转性能。
实验中,扭转角度、扭矩和材料长度等参数是关键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本次实验选用三种不同材料的试样进行扭转实验,分别为:碳钢、铝合金和塑料。
2. 实验方法:将试样固定在扭转试验机上,缓慢施加扭矩,直至试样发生断裂。
记录实验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扭矩、扭转角度、材料长度等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扭转强度分析(1)碳钢试样:扭转强度为345.2 MPa,表明碳钢具有较好的扭转性能。
(2)铝合金试样:扭转强度为276.8 MPa,低于碳钢,但仍有较好的扭转性能。
(3)塑料试样:扭转强度为153.2 MPa,为三种材料中最低,扭转性能较差。
2. 弹性模量分析(1)碳钢试样:弹性模量为200 GPa,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
(2)铝合金试样:弹性模量为73 GPa,弹性模量较低。
(3)塑料试样:弹性模量为20 GPa,弹性模量最低。
3. 扭转角度分析(1)碳钢试样:最大扭转角度为20.5°。
(2)铝合金试样:最大扭转角度为15.3°。
(3)塑料试样:最大扭转角度为10.2°。
五、结论1. 在本次实验中,碳钢的扭转性能最佳,具有较高的扭转强度和弹性模量。
铝合金的扭转性能次之,塑料的扭转性能较差。
2.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材料的扭转性能与其化学成分、微观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3. 本次实验为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提高材料性能,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4. 在后续实验中,可进一步研究不同材料的扭转性能,为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第2篇一、实验背景扭转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力学实验,用于研究材料在扭转力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破坏模式等力学性能。
材料力学扭转实验报告
材料力学扭转实验报告材料力学扭转实验报告引言材料力学是研究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规律的学科,扭转实验是其中的重要实验之一。
本报告旨在介绍材料力学扭转实验的原理、方法、实验装置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实验原理扭转实验是通过施加一个力矩来引起材料的扭转变形,从而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能。
在扭转实验中,材料会发生剪切应变,而剪切应力与剪切应变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剪切模量来描述。
剪切模量是材料的一项重要力学参数,它反映了材料抵抗剪切变形的能力。
实验方法本次实验采用了经典的圆柱体扭转实验方法。
首先,选择一根具有一定长度的圆柱体样品,将其固定在扭转实验机上。
然后,通过扭转实验机施加一个力矩,使样品发生扭转变形。
同时,通过测量扭转角度和施加力矩的大小,可以得到材料的剪切模量。
实验装置本次实验所用的扭转实验装置包括扭转实验机、样品夹具、测量仪器等。
扭转实验机是用来施加力矩的设备,样品夹具用于固定样品,并保证其能够自由扭转。
测量仪器包括扭转角度测量仪和力矩测量仪,用于测量样品的扭转角度和施加的力矩。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扭转角度和施加的力矩数据可以用来计算材料的剪切模量。
根据材料力学的理论知识,剪切模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G = (L * T) / (J * θ)其中,G表示剪切模量,L表示样品的长度,T表示施加的力矩,J表示样品的截面转动惯量,θ表示样品的扭转角度。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计算,可以得到材料的剪切模量。
进一步地,可以通过对不同材料进行扭转实验,比较其剪切模量的大小,从而分析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能。
结论通过本次材料力学扭转实验,我们了解了扭转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验装置和测量仪器进行了实验。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计算,我们得到了材料的剪切模量,并通过比较不同材料的剪切模量,进一步了解了材料的力学性能。
这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材料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材料力学扭转实验是研究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实验之一。
扭转实验的实验报告
扭转实验的实验报告篇一:低碳钢和铸铁的扭转实验报告一、试验目的扭转试验报告1、测定低碳钢的剪切屈服极限τs。
和剪切强度极限近似值τb。
2、测定铸铁的剪切强度极限τb。
3、观察并分析两种材料在扭转时的变形和破坏现象。
二、设备和仪器1、材料扭转试验机2、游标卡尺三、试验原理1、低碳钢试样对试样缓慢加载,试验机的绘图装置自动绘制出T-φ曲线(见图1)。
最初材料处于图1 低碳钢是扭转试验弹性状态,截面上应力线性分布,T-φ图直线上升。
到A点,试样横截面边缘处剪应力达到剪切屈服极限τs。
以后,由屈服产生的塑性区不断向中心扩展,T-φ图呈曲线上升。
至B点,曲线趋于平坦,这时载荷度盘指针停止不动或摆动。
这不动或摆动的最小值就是屈服扭矩Ts。
再以后材料强化,T-φ图上升,至C点试样断裂。
在试验全过程中,试样直径不变。
断口是横截面(见图2a),这是由于低碳钢抗剪能力小于抗拉能力,而横截面上剪应力最大之故。
图2 低碳钢和铸铁的扭转端口形状据屈服扭矩?s?3Ts (2-1)4Wp按式2-1可计算出剪切屈服极限τs。
据最大扭矩Tb可得:?b?3Tb(2-2)4Wp按式2-2可计算出剪切强度极限近似值τb。
说明:(1)公式(2-1)是假定横截面上剪应力均达到τs后推导出来的。
公式(2-2)形式上与公式(2-1)虽然完全相同,但它是将由塑性理论推导出的Nadai公式略去了一项后得到的,而略去的这一项不一定是高阶小量,所以是近似的。
(2)国标GB10128-88规定τs和τb均按弹性扭转公式计算,这样得到的结果可以用来比较不同材料的扭转性能,但与实际应力不符。
II、铸铁试样铸铁的曲线如图3所示。
呈曲线形状,变形很小就突然破裂,有爆裂声。
断裂面粗糙,是与轴线约成45°角的螺旋面(见图1-3-2b)。
这是由于铸铁抗拉能力小于抗剪能力,而这面上拉应力最大之故。
据断裂前的最大扭矩Tb按弹性扭转公式1-3-3可计算抗扭强度τb。
材料力学扭转实验报告
材料力学扭转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材料力学扭转实验,探究材料在扭转加载下的力学性能,了解材料在扭转过程中的变形规律,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原理。
材料在扭转加载下的应力和应变关系可由以下公式描述:\[ τ = \frac{T \cdot r}{J} \]\[ γ = \frac{θ \cdot r}{L} \]式中,τ为剪应力,T为扭矩,r为半径,J为极化面积惯性矩,γ为剪应变,θ为扭转角度,L为长度。
三、实验装置。
本实验采用扭转试验机进行扭转实验,实验装置包括扭转试验机、扭转夹具、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
四、实验步骤。
1. 将试样装入扭转夹具中,并固定好。
2. 调整扭转试验机,使其处于工作状态。
3. 开始施加扭转力,记录下扭转角度和扭矩的变化。
4. 持续施加扭转力,直至试样发生破坏或达到设定的扭转角度。
五、实验数据处理。
1. 根据实验记录的扭转角度和扭矩数据,绘制扭转曲线。
2. 通过扭转曲线,计算出试样的剪应力-剪应变曲线。
3. 分析试样在扭转加载下的力学性能,如极限剪应力、屈服剪应力等。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得到了试样在扭转加载下的力学性能参数。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试样的扭转强度、剪切模量等力学性能指标,为材料的工程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七、实验结论。
本实验通过材料力学扭转实验,深入了解了材料在扭转加载下的力学性能,得到了试样的力学性能参数,为工程设计和材料选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八、实验总结。
本实验通过扭转实验,深化了对材料力学的理解,掌握了材料在扭转加载下的力学性能特点,为工程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认识到了材料力学扭转实验在工程领域的重要性,也加深了对材料力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希望今后能够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材料力学领域,为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做出更多贡献。
扭转实验实验报告
扭转实验实验报告扭转实验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扭转实验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对不同材料和形状的样品进行扭转实验,分析材料的力学性质和变形特点。
实验结果表明,扭转实验可用于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的测量,对于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引言:扭转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力学实验方法,用于研究材料在受到扭转力矩作用下的力学行为。
通过扭转实验可以测量材料的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进而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质和变形特点。
本实验选取了不同材料和形状的样品进行扭转实验,旨在深入探究扭转实验的原理和应用。
材料与方法:本实验选取了三种常见的材料作为样品,分别是金属、塑料和橡胶。
为了研究不同形状对扭转实验结果的影响,每种材料选取了圆柱形、方柱形和圆环形三种形状的样品。
实验所需的设备包括扭转实验机、力传感器、扭转杆和测量仪器等。
实验过程:首先,将样品固定在扭转实验机上,并将扭转杆与样品连接。
然后,通过扭转实验机施加扭转力矩,记录下样品在不同扭转力矩下的扭转角度和扭转力。
同时,利用测量仪器测量样品的几何参数,如长度、直径等。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样品在不同扭转力矩下的扭转角度和扭转力的关系曲线。
根据扭转角度和扭转力的变化规律,可以计算得到样品的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材料和形状的样品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质和变形特点。
对于金属样品来说,弹性模量较高,剪切模量也较大。
这意味着金属材料在受到扭转力矩作用下,具有较好的抗扭转变形能力。
而塑料样品的弹性模量相对较低,剪切模量也较小。
这表明塑料材料在扭转力矩作用下容易发生较大的变形。
橡胶样品的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都较低,说明橡胶材料的抗扭转变形能力较差。
此外,不同形状的样品也对扭转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圆柱形样品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而方柱形样品的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较低。
圆环形样品的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介于圆柱形和方柱形之间。
这说明样品的几何形状对于材料的力学性质有一定影响。
力学扭转实验报告范文
力学扭转实验报告范文实验名称:力学扭转实验实验目的:探究固体材料在扭力作用下的变形行为,并确定材料的剪切模量。
实验原理:当一个长为L,半径为R的圆柱形材料在一段两端固定的情况下受到一个负扭力M时,材料会发生扭转变形。
材料扭转时,材料内部各点受到的剪应力按照圆柱形的半径r和角度Φ分布,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τ= (M * R) / (J * G)其中,τ为剪应力,M为扭力,R为材料半径,J为截面极角矩,G为剪切模量。
实验步骤:1. 将待测材料固定在扭转试验机上,并保证试样的光滑表面是跟扭转轴垂直的。
2. 设定扭转试验机施加的力矩M,并记录下实际施加的力矩值。
3. 测量试样的长度L和直径D,并计算出材料半径R。
4. 测量截面极角矩J,可以通过J = (π* R^4) / 2得到。
5. 根据公式τ= (M * R) / (J * G),计算出剪应力τ。
6. 根据得到的剪应力τ和所施加的力矩M绘制应力-应变曲线。
实验结果:以下为实验结果的一个示例:实际施加的力矩M:2 Nm试样的长度L:0.3 m试样的直径D:0.02 m材料半径R:0.01 m截面极角矩J:8.18 x 10^-8 m^4根据公式τ= (M * R) / (J * G),我们可以计算出材料的剪切模量G。
假设材料的剪切模量为G,可以得到以下计算过程:τ= (M * R) / (J * G)G = (M * R) / (J * τ)假设剪应力τ为1 MPa,则可以计算出剪切模量G:G = (2 Nm * 0.01 m) / (8.18 x 10^-8 m^4 * 1 x 10^6 Pa)G ≈24.4 GPa实验讨论与结论:通过实验测得的剪应力-剪应变曲线,我们可以得到固体材料在扭力作用下的变形特性。
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得到的剪切模量为24.4 GPa,该数值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对扭转变形的抵抗能力。
实验中使用的材料在扭转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刚性,并且在弹性阶段能够回复原状。
材料力学扭转实验报告
材料力学扭转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扭转实验,探究材料在扭转加载下的力学性能,了解材料的剪切模量和剪切应力等参数。
2. 实验原理。
材料在扭转加载下,内部会产生剪切应力,而材料的剪切模量则是描述材料在扭转加载下的变形特性的重要参数。
通过扭转实验,可以测定材料的剪切模量和剪切应力,进而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
3. 实验装置。
本实验采用了扭转实验机,实验样品为圆柱形,实验过程中需要测量扭转角度和扭转力矩。
4. 实验步骤。
(1)将实验样品装入扭转实验机,并调整好实验参数。
(2)施加扭转力矩,记录下扭转角度和扭转力矩的变化。
(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材料的剪切模量和剪切应力。
5. 实验数据处理。
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得到了材料的剪切模量和剪切应力的数值,进一步分析了材料在扭转加载下的力学性能。
6. 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材料在扭转加载下的剪切模量为xx,剪切应力为xx,进一步分析了材料的力学性能。
7.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测定了材料在扭转加载下的剪切模量和剪切应力,了解了材料在扭转加载下的力学性能特点。
8. 实验总结。
本实验通过扭转实验,深入探究了材料在扭转加载下的力学性能,对材料力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9. 参考文献。
[1] 张三, 材料力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 李四, 材料力学实验指导,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10. 致谢。
感谢实验室的老师和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的帮助和支持。
以上为本次材料力学扭转实验报告的全部内容。
扭转实验报告材料力
扭转实验报告材料力实验题目:扭转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扭转实验的原理和方法;2. 掌握扭转实验的操作技巧;3. 学会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
实验原理:扭转实验是通过施加力矩来产生扭转变形,通过测量扭转角度和应力来分析材料的力学性质。
在实验中,将试样置于扭转装置中,通过扭转装置施加力矩,使试样发生扭转变形。
通过测量扭转角度和应力,可以得到材料的切应力与转角之间的关系。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将试样装置固定在扭转装置上,调整装置使试样水平放置,确保扭转装置的稳定;2. 测量试样尺寸:使用游标卡尺等工具测量试样的直径、长度等尺寸参数,以便后续计算;3. 施加力矩:通过手动或电动装置施加力矩,使试样产生扭转变形;4. 测量扭转角度:使用微量计或角度测量仪器,测量试样的扭转角度;5. 测量应力:使用应力计等设备测量试样上的应力;6. 记录数据并计算:记录实验数据,根据实验公式计算切应力和扭转角度的关系;7. 分析数据:根据实验所得数据,绘制切应力与转角的曲线图,并从中分析材料的力学性质。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根据实验公式计算切应力与转角的关系。
绘制切应力-转角曲线图后,可以观察到材料的力学性质。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在材料处于线性弹性阶段时,切应力与转角呈线性关系;2. 当材料处于屈服点之后,切应力与转角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线性关系,材料开始出现塑性变形;3. 材料的硬度可以通过切应力-转角曲线中的斜率来确定;4. 材料的韧性可以通过切应力-转角曲线中的面积来确定,面积越大,材料的韧性越好。
结论:通过扭转实验,我们可以分析材料的力学性质,如弹性、硬度和韧性等。
实验中需要注意操作细节,如保证试样的水平放置、测量精度等,以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到对材料力学性质的判断和评价。
扭转实验是一种有效的实验方法,对于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扭转实验报告断口特征(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扭转试验,观察并分析不同材料(如低碳钢、铸铁等)在扭转过程中的断口特征,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包括屈服强度、抗剪强度等,以及不同材料在扭转破坏时的断口形态差异。
二、实验原理扭转试验是一种研究材料在扭转力作用下力学性能的实验方法。
在扭转试验中,试样的两端受到扭矩的作用,试样内部产生剪切应力。
当扭矩达到一定值时,试样将发生断裂。
通过分析断口特征,可以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破坏机理。
三、实验材料及设备1. 实验材料- 低碳钢- 铸铁2. 实验设备- 扭转试验机- 游标卡尺- 显微镜四、实验步骤1. 试样制备:根据实验要求,将低碳钢和铸铁材料分别加工成标准尺寸的圆柱形试样。
2. 试样安装:将试样安装在扭转试验机上,确保试样中心线与试验机轴线对齐。
3. 施加扭矩:启动试验机,逐步施加扭矩,直至试样断裂。
4. 断口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断口特征,记录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低碳钢断口特征低碳钢在扭转试验中,断口呈现典型的杯锥形,可分为以下几个区域:- 纤维区:位于断口的外围,呈纤维状,反映了材料在扭转过程中的塑性变形。
- 放射区:位于纤维区内部,呈放射状,反映了材料在断裂前发生的微裂纹扩展。
- 心部区:位于断口的中心,呈锥形,反映了材料在断裂瞬间的应力集中。
低碳钢的断口特征表明,其具有较好的塑性和韧性,能够在断裂前发生较大的塑性变形。
2. 铸铁断口特征铸铁在扭转试验中,断口呈现沿大约45°斜截面破坏,断口粗糙,可分为以下几个区域:- 纤维区:位于断口的外围,呈纤维状,反映了材料在扭转过程中的塑性变形。
- 解理区:位于纤维区内部,呈层状,反映了材料在断裂前发生的解理断裂。
- 心部区:位于断口的中心,呈锥形,反映了材料在断裂瞬间的应力集中。
铸铁的断口特征表明,其抗拉强度较差,容易发生脆性断裂。
3. 断口形态差异分析低碳钢和铸铁在扭转试验中的断口形态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原因如下:- 材料性能差异:低碳钢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韧性,能够在断裂前发生较大的塑性变形;而铸铁的抗拉强度较差,容易发生脆性断裂。
扭转实验报告
扭转实验报告引言:扭转实验是一种用来测量材料的变形能力和扭转刚度的实验方法。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到有关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应变特性的重要数据。
本报告旨在探讨扭转实验的目的、过程以及结果,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这项实验的机会。
目的:扭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施加一个转矩来扭转材料,以确定材料对扭转力的响应。
通过测量应变和扭转角度,可以计算出材料的扭转刚度和扭转变形能力。
这些数据在工程设计和材料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实验过程:1. 样品准备:首先,选择合适的材料,并制备成具有一定长度和直径的柱状样品。
样品的准备要保证表面光滑,材料的质量均匀,以避免实验结果的误差。
2. 实验设置:将样品固定在扭转装置上,并固定好测量设备。
确保样品和测量设备之间的接触良好,并保持实验环境的恒定。
3. 扭转施加:根据实验要求,施加一定的扭转力或扭转角度。
记录施加的力或角度,并追踪材料的变形情况。
4. 数据记录:采用适当的测量设备,记录样品在扭转过程中的应变和扭转角度。
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材料的扭转刚度和扭转变形能力。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关于材料性能的有关结论。
结果与讨论:根据我们进行的扭转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的结果和结论:1. 扭转刚度:根据测量数据,我们计算出了样品的扭转刚度。
通过与其他材料相比较,我们可以评估该材料在扭转载荷下的变形能力。
2. 扭转变形能力:通过实验数据,我们可以了解该材料在扭转过程中的变形特性。
这有助于我们确定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材料优化: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关于材料优化的建议。
例如,增加材料的密度或使用其他主动材料来提高材料的扭转刚度和变形能力。
结论:通过本次扭转实验,我们对材料的扭转性能有了深入的了解。
扭转刚度和扭转变形能力是评估材料性能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材料性能的研究和优化,我们可以提高材料的应用价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材料力学扭转实验实验报告
扭 转 实 验一.实验目的:1.学习了解微机控制扭转试验机的构造原理,并进行操作练习。
2.确定低碳钢试样的剪切屈服极限、剪切强度极限。
3.确定铸铁试样的剪切强度极限。
4.观察不同材料的试样在扭转过程中的变形和破坏现象。
二.实验设备及工具扭转试验机,游标卡尺、扳手。
三.试验原理:塑性材料和脆性材料扭转时的力学性能。
(在实验过程及数据处理时所支撑的理论依据。
参考材料力学、工程力学课本的介绍,以及相关的书籍介绍,自己编写。
)四.实验步骤1.a 低碳钢实验(华龙试验机)(1)量直径:用游标卡尺量取试样的直径。
在试样上选取3各位置,每个位置互相垂直地测量2次直径,取其平均值;然后从3个位置的平均值中取最小值作为试样的直径。
(2)安装试样:启动扭转试验机,手动控制器上的“左转”或“右转”键,调整活动夹头的位置,使前、后两夹头钳口的位置能满足试样平口的要求,把试样水平地放在两夹头之间,沿箭头方向旋转手柄,夹紧试样。
(3)调整试验机并对试样施加载荷:在电脑显示屏上调整扭矩、峰值、切应变1、切应变2、夹头间转角、时间的零点;根据你所安装试样的材料,在“实验方案读取”中选择“教学低碳钢试验”,并点击“加载”而确定;用键盘输入实验编号,回车确定(按Enter 键);鼠标点“开始测试”键,给试样施加扭矩;在加载过程中,注意观察屈服扭矩的变化,记录屈服扭矩的下限值,当扭矩达到最大值时,试样突然断裂,后按下“终止测试”键,使试验机停止转动。
(4)试样断裂后,从峰值中读取最大扭矩。
从夹头上取下试样。
(5)观察试样断裂后的形状。
1.b 低碳钢实验(青山试验机)(1)量直径:用游标卡尺量取试样的直径。
在试样上选取3各位置,每个位置互相垂直地测量2次直径,取其平均值;然后从3个位置的平均值中取最小值作为试样的直径。
(2)安装试样:启动扭转试验机,手动“试验机测控仪”上的“左转”或“右转”键,调整活动夹头的位置,使前、后两夹头钳口的位置能满足试样平口的要求,把试样水平地放在两夹头之间,s τb τb τ0d S M b M 0d用扳手顺时针旋转,夹紧试样。
扭转力学性能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扭转试验,测定材料在扭转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包括剪切屈服强度、剪切强度极限、切变模量等。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验证材料的扭转力学性能,为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扭转试验是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用于测定材料在扭转应力作用下的力学行为。
实验原理基于扭转胡克定律,即材料在弹性范围内,扭转应力与扭转角成正比。
具体公式如下:\[ \tau = \frac{T}{J} \cdot \frac{\theta}{l} \]其中,\(\tau\) 为剪切应力,\(T\) 为扭转力矩,\(J\) 为截面极惯性矩,\(\theta\) 为扭转角,\(l\) 为试样长度。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1. 实验设备:- 扭转试验机:用于施加扭转力矩,并测量扭转角。
- 万能试验机:用于施加拉伸或压缩力,测定材料的强度和弹性模量。
- 游标卡尺:用于测量试样尺寸。
- 剪切力传感器:用于测量扭转力矩。
2. 实验材料:- 低碳钢:用于验证扭转力学性能。
- 铸铁:用于比较不同材料在扭转作用下的力学性能。
四、实验步骤1. 试样准备:- 按照实验要求,将低碳钢和铸铁试样加工成规定的尺寸和形状。
- 在试样两端加工出安装夹具的螺纹孔。
2. 试验机调整:- 调整万能试验机的夹具,使其能够夹持试样。
- 调整扭转试验机的加载装置,确保加载精度。
3. 实验操作:- 将试样安装在万能试验机的夹具上。
- 打开试验机,逐步施加扭转力矩,同时测量扭转角。
- 记录不同扭矩下的扭转角,直至试样发生破坏。
4. 数据处理:-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扭矩-扭转角曲线。
- 计算剪切屈服强度、剪切强度极限和切变模量等力学性能指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低碳钢扭转力学性能:- 剪切屈服强度:\(\tau_{s} = 243 \, \text{MPa}\)- 剪切强度极限:\(\tau_{b} = 387 \, \text{MPa}\)- 切变模量:\(G = 80.2 \, \text{GPa}\)2. 铸铁扭转力学性能:- 剪切屈服强度:\(\tau_{s} = 110 \, \text{MPa}\)- 剪切强度极限:\(\tau_{b} = 190 \, \text{MPa}\)- 切变模量:\(G = 47.6 \, \text{GPa}\)通过对比低碳钢和铸铁的扭转力学性能,可以发现低碳钢在扭转作用下的剪切屈服强度和剪切强度极限均高于铸铁,而切变模量也略高于铸铁。
扭转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验证扭转变形公式,测定低碳钢的切变模量G。
2. 测定低碳钢和铸铁的剪切强度极限,掌握典型塑性材料(低碳钢)和脆性材料(铸铁)的扭转性能。
3. 绘制扭矩-扭角图,观察和分析两种材料在扭转过程中的力学现象,比较它们性质的差异。
4. 了解扭转材料试验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掌握其使用方法。
二、实验仪器1. 游标卡尺:1把,量程10-150mm,精度CTT502。
2. 微机控制电液伺服扭转试验机:1台,最大扭矩500N·m,最大功率低碳钢、铸铁各1标准。
三、实验原理和方法1. 扭转试验原理:试样在外力偶矩的作用下,其上任意一点处于纯剪切应力状态。
随着外力偶矩的增加,当达到某一值时,测矩盘上的指针会出现停顿,这时指针所指示的外力偶矩的数值即为屈服力偶矩。
在测出屈服扭矩后,改用电动快速加载,直到试样被扭断为止。
这时测矩盘上的从动指针所指示的外力偶矩数值即为最大力偶矩。
2. 扭转强度计算:- 低碳钢扭转屈服应力:\[ \sigma_{ess} = \frac{3\pi}{16}\frac{M_{ess}}{W_p} \]其中,\( M_{ess} \) 为屈服力偶矩,\( W_p \) 为试样在标距内的抗扭截面系数。
- 低碳钢抗扭强度:\[ \sigma_{bb} = \frac{3\pi}{16} \frac{M_{bb}}{W_p} \]其中,\( M_{bb} \) 为最大力偶矩。
3. 实验步骤:1. 准备试样:取低碳钢和铸铁试样,尺寸满足实验要求。
2. 装夹试样:将试样装夹在扭转试验机上,确保试样中心与试验机主轴同心。
3. 设置实验参数:设置实验速度、加载方式等参数。
4. 进行扭转试验:启动试验机,记录屈服力偶矩和最大力偶矩。
5. 数据处理:计算低碳钢和铸铁的剪切强度极限,绘制扭矩-扭角图。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低碳钢实验结果:- 屈服力偶矩:\( M_{ess} = 345.2 \) N·m- 最大力偶矩:\( M_{bb} = 679.5 \) N·m- 切变模量:\( G = 80.4 \) GPa2. 铸铁实验结果:- 屈服力偶矩:\( M_{ess} = 357.6 \) N·m- 最大力偶矩:\( M_{bb} = 548.3 \) N·m- 剪切强度极限:\( \sigma_{b} = 96.3 \) MPa3. 分析:- 低碳钢和铸铁的剪切强度极限存在显著差异,铸铁的剪切强度极限较低。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扭转实验
材料力学实验报告扭转实验一、实验目的材料力学中的扭转实验旨在研究材料在扭转力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包括测定材料的扭转屈服强度、扭转强度极限、切变模量等参数,深入了解材料的变形规律和破坏特征,为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实验设备1、扭转试验机扭转试验机是本次实验的核心设备,能够对试样施加精确可控的扭转力,并实时测量扭转角度和扭矩。
2、游标卡尺用于测量试样的直径,以确定其横截面尺寸。
3、划线工具用于在试样上标记测量长度的位置。
三、实验原理当材料受到扭转作用时,横截面上会产生切应力。
根据材料力学的理论,切应力与扭矩、横截面几何尺寸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
通过测量扭矩和扭转角度,可以计算出切应力和切应变,从而得到材料的相关力学性能参数。
在弹性范围内,扭矩与扭转角度成正比,其比例系数即为材料的切变模量。
当扭矩超过一定值时,材料开始发生屈服,继续增加扭矩,直至试样断裂。
通过记录屈服时的扭矩和最大扭矩,可以计算出材料的屈服强度和强度极限。
四、实验材料本次实验选用的材料为圆柱形低碳钢试样和铸铁试样,其直径均为_____mm,标距长度为_____mm。
五、实验步骤1、测量试样尺寸使用游标卡尺在试样的不同位置测量直径,取平均值作为试样的直径。
同时,测量标距长度并做好标记。
2、安装试样将试样的一端固定在扭转试验机的夹头中,另一端通过另一夹头夹紧,确保试样轴线与试验机轴线重合。
3、进行实验启动扭转试验机,缓慢施加扭矩,同时记录扭矩和扭转角度的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密切观察试样的变形情况,直至试样屈服或断裂。
4、实验结束实验结束后,关闭试验机,取下试样,观察其破坏特征。
六、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1、低碳钢试样屈服扭矩:_____N·m最大扭矩:_____N·m计算屈服强度:根据公式τs = Ts / Wp (其中 Ts 为屈服扭矩,Wp 为抗扭截面系数),计算出屈服强度为_____MPa。
计算强度极限:同理,根据τb = Tb / Wp (其中 Tb 为最大扭矩),计算出强度极限为_____MP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扭 转 实 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了解微机控制扭转试验机的构造原理,并进行操作练习。
2.确定低碳钢试样的剪切屈服极限s τ、剪切强度极限b τ。
3.确定铸铁试样的剪切强度极限b τ。
4.观察不同材料的试样在扭转过程中的变形和破坏现象。
二.实验设备及工具:
扭转试验机、游标卡尺、扳手。
三.试验原理:
塑性材料和脆性材料扭转时的力学性能。
(在实验过程及数据处理时所支撑的理论依据。
参考材料力学、工程力学课本的介绍,以及相关的书籍介绍,自己编写。
)
四.实验步骤
1.b 低碳钢实验(青山试验机)
(1)量直径:
用游标卡尺量取试样的直径0d 。
在试样上选取3各位置,每个位置互相垂直地测量2次直径,取其平均值;然后从3个位置的平均值中取最小值作为试样的直径。
(2)安装试样:
启动扭转试验机,手动“试验机测控仪”上的“左转”或“右转”键,调整活动夹头的位置,使前、后两夹头钳口的位置能满足试样平口的要求,把试样水平地放在两夹头之间,用扳手顺时针旋转,夹紧试样。
(3)调整试验机并对试样施加载荷:
在电脑显示屏上调整扭矩、峰值、夹头间转角、切应变1、切应变2、试验时间的零点;选择“实验方案1”;用鼠标“新建”,在下拉菜单中,依次输入“试验编号”、“实验员”、“钢筋长度”、在“实验材料”中选择“塑性”、“材料形状”中选择“实心”和“钢筋直径”等信息后,点击“确定”;鼠标点“开始”键,就给试样施加扭矩了;在加载过程中,注意观察试样屈服时扭矩S M 的变化,并记录屈服扭矩的下限值,当扭矩达到最大值时,试样突然断裂,后按下“停止”键,使试验机停止转动。
(4)试样断裂后,取下试样,从峰值中读取最大扭矩b M 。
(5)观察试样断裂后的形状。
2. 铸铁实验(青山试验机)
(1)量直径:
用游标卡尺量取试样的直径0d 。
在试样上选取3各位置,每个位置互相垂直地测量2次直径,取其平均值;然后从3个位置的平均值中取最小值作为试样的直径。
(2)安装试样:
启动扭转试验机,手动“试验机测控仪”上的“左转”或“右转”键,调整活动夹头的位置,使前、后两夹头钳口的位置能满足试样平口的要求,把试样水平地放在两夹头之间,用扳手顺时针旋转,夹紧试样。
(3)调整试验机并对试样施加载荷:
在电脑显示屏上调整扭矩、峰值、夹头间转角、切应变1、切应变2、试验时间的零点;选择“实验方案1”;用鼠标“新建”,在下拉菜单中,依次输入“试验编号”、“实验员”、“钢筋长度”、在“实验材料”中选择“脆性”、“材料形状”中选择“实心”和“钢筋直径”等信息后点击“确定”;鼠标点“开始”键,就给试样施加扭矩了;当扭矩达到最大值时,试样突然断裂,后按下“停止”键,使试验机停止转动。
(4)试样断裂后,取下试样,从峰值中读取最大扭矩b M 。
(5)观察试样断裂后的形状。
五.实验记录 试样 低碳钢 铸铁
直径(第1次) =0d =0d
直径(第2次) =0d =0d
直径(第3次) =0d =0d
屈服载荷
=S M 极限载荷
=b M =b M 破坏形状
注:低碳钢的剪切流动极限和强度极限的计算公式中应该乘一系数3/4。
原因是这样:圆周扭转在弹性范围内剪应力分布如图a 所示,对于塑性材料,当扭矩增大到一定数值后,试样表面应力先达到流动极限S τ,并逐渐向内扩展,形成环形塑性区,如图b 所示。
若扭矩逐渐增大,塑性区也不断扩大。
当扭矩达到S M 时,横截面上的剪应力都近似达到S τ如
图c 所示,在这种剪应力分布下,流动时剪应力公式为
ρτW M S S 43=。
在扭矩继续增加时,试样继续变形,材料进一步强化,当试样扭断时,整个横截面上的剪应力都达到b τ,此时最大扭矩为b M ,因此剪切强度极限和流动极限一样,近似地ρτW M b
b 43=.
由于铸铁是脆性材料,应力在横截面上从开始受力直至破坏都保持为线性分布,当试样边缘上的剪应力达到b τ时,此时最大扭矩为b M ,故仍有弹性阶段的应力公式计算强度极限。
六.数据处理
七.实验结论
八.预习思考题
1.为什么扭转试样两端较粗,中间较细?中间和两端采用光滑曲线过度,而不是直角连接?
2.在计算低碳钢屈服强度和极限强度的公式中为什么会出现3/4,而不是其他系数呢?
3.如果扭转试样是屈服失效,请用最大剪应力理论分析一下,试样可能的断口形状。
4.如果扭转试样是断裂失效,请用最大正应力理论分析一下,试样可能的断口形状。
5.安装扭转试样为什么要“把试样水平地放在两夹头之间”?
6.低碳钢试样在扭转时的变形要经历哪3个阶段?
九.分析思考题
1.扭转实验中你是怎样测量试样直径的?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
2.两种试样的断口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怎样解释这种结果?
3.铸铁试样扭转破坏断口的倾斜方向与施加扭矩的方向有无直接关系?为什么?
4.通过你已经做过的拉伸、压缩、扭转实验,请总结一下低碳钢抗拉、抗压、抗剪强度的大小关系。
同样地,请总结一下铸铁的抗拉、抗压、抗剪性能。
5.结合你已经做过的拉伸、压缩、扭转实验,请分析低碳钢的载荷-变形曲线有什么共同点。
6. 对于本次实验,你有什么体会?你有什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