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_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_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5.3.2命题、定理、证明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定理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奠定推理论证的基础;2、初步体会合理化思想,使学生明确什么定理及其意义。

【重点难点】1、重点:定义、命题、公理、定理的概念;2、难点:判定什么定义、命题、定理、公理,及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教学过程】问题情境引入:下列语句在表述形式上,哪些是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1、对顶角相等;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4、a、b两条直线平行吗?5、温柔的李明明;6、玫瑰花是动物;7、若a2=4,求a的值;8、若a2=b2,则a=b。

概念总结:像1、3、6、8这样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是用“√”,不是用“×表示。

1)长度相等的两条线段是相等的线段吗?()2)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3)不相等的两个角不是对顶角.()4)一个平角的度数是180度.()5)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6)取线段AB的中点C.()7)画两条相等的线段.()引领学生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征?(1)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2)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3)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4)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命题构成:1)在数学中,许多命题都是由题设(或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的形式:2)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其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例把命题“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命题的题设与结论.把命题“等角的补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命题的题设与结论.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2)如果一个数能被4整除,那么它也能被2整除;(3)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4) 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有些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而有些命题题设成立时,结论不一定成立。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2.学生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经历定义的
产生过程,感受定义的必要性。同时对命题的含义有初
步的体验。体验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重要性和必要
性。
3.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
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和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
学的快乐,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分析学生在本课中所需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学
(B)2+3=5 (C)a*+2 2a-2--2a (D)1-3=5t 选〈),原因如下: (设计说明: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让学生经历缩名词下定义的 过程。为了真正做到有效的合作学习,在活动中考 虑了以下问题:a.把活动的设计成左右的对比模式,让 学生有意识地根据学习材料进行类比的思考;b.让学生 在进行讨论之前先进行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然 后再与别人交换意见,产生思维的碰撞,以真正达到讨 论的目的。) (三)了解命题的含义并学会判断句子是否是命题 定义作为判别标准,可以产生很多判断。 如:“=1 是方程”“正方形四边相等”等等。 (设计说明:体会定义的必要性,也作为从定义到命 题的过渡 o) (第二关:争分夺秒) 抢管:判断下列句子是否对事情进行了判断: (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1)对顶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4)动物是鸟。 (5)MBC 是等边三角形吗 (6)若 a*-4,求 a 的值。 (7)若 a-b,则 a-b。 发现(2)(5)(6)没有对事情进行判断,我们把 (1)(3)(4)(7)归为一类,叫做命题。按照刚刚学习的下 定义的方法,请给命题下一个定义。 命题:一般地,对某-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的判 断的句子叫做命题。 根据命题的定义判断一些错误的句子(刚刚给出的 4.7)是否是命题。 小结:判断是不是命题在于是否作出判断, 与正确与否无关。. 例如:(7)虽然是错误的,但依然是命题。 (设计说明:根据刚学习的下定义方法,马上对“命 题”这个名词加以使用,一方面,让学生觉得“学以致 用",获得成钛感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另 一方面,也进一步巩固了对定义的理解。) 〈四)探究命题的结构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问题-:如果需要把这个命题划分为两部分,那么怎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认识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认识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认识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认识定义与命题》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这一章主要让学生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学会如何阅读和理解数学定义和命题,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内容是学生学习更高级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十分重要。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对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抽象的数学定义和命题,他们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可能对数学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的恐惧感,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这种恐惧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数学定义和命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定义和命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难点: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数学定义和命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定义和命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定义与命题的概念。

2.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定义与命题的理解。

3.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从简单的定义和命题开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更复杂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包括定义与命题的概念、例子和实际问题。

2.准备小组讨论的素材,包括一些相关的数学题目和问题。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定义与命题的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使用一个生动有趣的例子,引出定义与命题的概念。

例如,可以讲一个关于“平行线”的笑话,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两条直线平行时,它们的斜率相等?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一个命题。

通过这个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定义与命题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讲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给出它们的定义和例子。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定义与命题》教案1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定义与命题》教案1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定义与命题》教案1一. 教材分析《定义与命题》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定义与命题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定义与命题。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定义与命题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提高阅读和理解数学文本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实数、代数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抽象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对定义与命题的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掌握定义与命题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定义与命题,提高阅读和理解数学文本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基本形式和特点。

2.难点:对定义与命题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和特点。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定义与命题的运用。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例题,用于讲解和练习。

2.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以便于教学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定义与命题实例,如“平行线”、“勾股定理”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定义?什么是命题?2.呈现(10分钟)讲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阐述定义与命题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定义与命题。

3.操练(10分钟)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尝试判断一些实例是否为定义与命题。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纠正错误观点,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定义与命题。

5.拓展(10分钟)探讨定义与命题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2《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2《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2《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定义与命题》是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2.2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定义与命题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逻辑推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子和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定义与命题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对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感到困惑,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掌握定义与命题的性质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定义与命题的思维方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提高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定义与命题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2.难点:定义与命题的实际应用,解决具体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定义与命题。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材、多媒体课件、练习题。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些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定义与命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教材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和性质。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定义与命题的理解和应用。

4.巩固(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提高解题能力。

初中数学_命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命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命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掌握命题的概念,并能分清命题的组成部分.2、经历判断命题真假的过程,对命题的真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初步培养不同几何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命题的概念和区分命题的题设与结论教学难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引导学生认识到语句的特点是它们都对某一件事情做出了判断。

)二、探究新知1 、命题的概念结合上面问题的回答引入命题的概念像这样,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2、命题的结构组成。

观察前面的命题思考:问题:命题的结构有什么特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1)在数学中,许多命题是由题设(或已知条件)、结论两部分组成的。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2)命题通常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用“如果”开始的部分就是题设,而用“那么”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

例如命题“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的题设是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结论是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3)有的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十分明显,可以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就可以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了。

例如,命题“对顶角相等”可写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例题:练习。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对于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区分它的题设和结论是个难点,学生在解答时可能会出现“如果对顶角,那么相等”这类错误,这是由于学生语言知识不够引起的,教师讲解时可提醒学生,3、真、假命题问题: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是命题的指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判断此命题是否正确。

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后得出:教师总结,给出真、假命题的定义及如何判断真假命题三、巩固训练熟练技能(设计说明: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训练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命题的理解比较容易接受,对于判断语句也能分辨清楚。

初中数学_5.1 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5.1  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5.1定义与命题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定义与命题的知识在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但作为单独的章节进行学习,还是首次,在设计上体现了对数学本原的思考,关注的是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本节课以及后续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整个数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是由实验几何向推理几何过渡的重要章节.而作为本章节的第一课时,为学生在本章节中更好的开展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学情分析:本节课针对的是八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从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角度来学习和理解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也是第一次,在教学设计上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可接受程度.另外,上课学校是一所知名学校,学生在学习上,应该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努力应该可以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定义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掌握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将一些命题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经历定义的产生过程,感受定义的必要性.同时对命题的含义有初步的体验.体验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和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命题的概念.2、教学难点:命题的结构认识和改写.四、教法与教具选择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2、教具选择:多媒体、其他教具.五、教学过程定义导入:有一对父子可笑的对话进入到今天所学的知识,说明了定义的重要性。

1、定义的含义一般地,用来说明一个概念含义的语句叫做这个概念的定义。

定义的核心功能是能清楚地规定名称和术语的意义.2、对定义的强化巩固(1)、举出几个数学中的定义.(2)、找到定义的一般叙述形式:.......叫做......3、定义意义:定义帮助我们理解并记忆这个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本质特征,定义一方面可以作为型智能使用,另一方面又可以作为判定的方法使用。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定义与命题》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命题与定理的概念,学会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述命题,以及如何通过推理和证明来判断命题的真假。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更高级数学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接触过简单的命题和定理,对命题和定理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准确地表述命题,如何通过推理和证明来判断命题的真假,以及如何运用命题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简单的例子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命题与定理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命题与定理的概念,掌握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述命题。

2.学会通过推理和证明来判断命题的真假。

3.能够运用命题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命题与定理的概念,掌握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述命题,学会通过推理和证明来判断命题的真假。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命题与定理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命题与定理的概念。

2.实践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一些相关的例子和练习题。

2.准备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实物或图片,用于导入和呈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青岛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1定义与命题》

青岛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1定义与命题》

青岛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1定义与命题》一. 教材分析《5-1定义与命题》这一节内容是青岛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的一个重点章节。

主要内容包括命题与定理的概念、命题的构成、命题的分类、定理的定义以及公理化等知识点。

通过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命题与定理的概念,掌握命题的构成与分类,了解定理的定义以及公理化的基本方法。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如方程、不等式等知识。

但学生在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命题与定理的概念,掌握命题的构成与分类,了解定理的定义以及公理化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命题与定理的概念,命题的构成与分类,定理的定义以及公理化的基本方法。

2.难点:命题的分类,定理的定义以及公理化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交流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2.教学材料:教材、PPT课件、练习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命题与定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命题与定理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命题的构成与分类,讲解定理的定义以及公理化的基本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并掌握命题与定理的概念,能够正确地对命题进行分类。

初中数学_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8.1定义与命题(2)【教学目标】1、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含义;2、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学会用“如果…那么…”的形式表述命题。

3、理解反例的含义,会举反例【教学重难点】理解反例的含义,会举反例.【预习案】认真阅读教材36--37页的内容,尝试完成下面的题目,相信你一定能行!1、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的形式,其中 ( )引出的部分是条件,()引出的部分是结论,每个命题都有()两部分组成。

2、下列各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条件:;结论:(2)如果a>b,b>c,那么a=c;条件:;结论:3、()是真命题;()是假命题。

自学诊断:认真思考以下句子,并回答下列问题:(1)你上课认真听讲了吗?⑵同位角相等;⑶同角的补角相等;(4)做线段AB的中垂线;⑸如果 a2 >b2,那么a>b;⑹对顶角相等;1、在上面的句子中,属于命题的是。

2、在上面的句子中,是命题的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说出它们的条件和结论。

3、在上面的命题中,假命题的是,真命题的是。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课件展示,学生自主完成预习任务2、明确本节主要知识点,哪些内容较简单?哪些需进一步交流?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命题都是有什么组成的?2.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什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什么,“那么”引出的部分是什么?练习:说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1)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

(2)如果a2= b2,那么a=b。

(3)如果a>b,b>c,那么a>c(4)如果两个角不相等,那么这两个角不是对顶角(5)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对应边上的高也相等.例题解析: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⑴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⑵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⑶对顶角相等方法总结:先把命题写成如果。

那么。

的形式,再写出条件和结论3.命题有真假之分,什么是真命题,什么是假命题?练习:下列命题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你怎么知道它们是不正确的?与同伴交流.(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2)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4)如果a>b,b>c,那么a=c;(5)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方法总结: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训练案】基础题1、教材37页随堂练习2、教材37页习题8.2 1,2提高题1、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是()A.刻苦学习 B.我喜欢数学 C.钝角大于直角 D.白色的衬衣2、命题“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条件是()A.两条直线 B.相交 C.两条直线相交 D.交点3、.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是否是真命题,不是真命题的举反例说明。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2.1《定义与命题》说课稿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2.1《定义与命题》说课稿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2.1《定义与命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2.1《定义与命题》是学生在学习了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数学概念和逻辑推理的重要章节。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分类及书写格式。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定义与命题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概念和公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逻辑推理和数学语言表达方面还较为薄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同时,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接受新知识,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定义与命题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书写格式,学会如何阅读和理解数学定义与命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分类及书写格式。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运用定义与命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手段,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定义与命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概念:教师讲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分类及书写格式,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案例分析:教师展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定义与命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定义与命题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认识定义与命题》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认识定义与命题》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认识定义与命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认识定义与命题》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数学中的定义与命题的概念,理解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部分,学会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定义和命题,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部分学生对定义和命题的概念理解不深,逻辑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理解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部分。

2.培养学生判断命题真假的能力。

3.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部分。

2.教学难点:判断命题的真假。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定义与命题的关系。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例子,理解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部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定义与命题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2.设计好针对本节课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勾股定理”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定义?什么是命题?2.呈现(15分钟)呈现一组勾股定理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题设和结论部分,引导学生理解命题的结构。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出的几个命题,判断它们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每组选取一个命题进行分析,并汇报答案。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定义与命题的理解。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如何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让学生举例说明。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定义与命题的概念,以及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定义与命题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

8.板书(课后整理)整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部分,以及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

初中数学_8.1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8.1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鲁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8.1定义与命题(二)课后反思济宁市任城区唐口中学我上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七年级下册8.1定义与命题第二节课。

这节课分两个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推理证明,它为学生学习后面的各种几何证明奠定了基础。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初中阶段必备的基础证明知识,锻炼他们的观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一.知识与技能1.命题的组成:条件和结论.2.命题的真假.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能判断命题的真假.2.通过举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使学生学会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3.通过对欧几里得《原本》的介绍,感受几何的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举反例的方法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正反两方面的对立统一体.我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定义、命题、定理、推论的意义。

先让学生了解命题的概念,怎样判断一个句子是命题,这个环节教师让学生们小组讨论完成并及时展示。

教师再出示命题的基本形式,让学生们观察得出命题的基本特征并说出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学生们掌握命题之后老师出示例题解析,一个命题在不完整的情况下应该怎样变成命题的基本形式“如果。

那么。

”再说出每一个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在学生们掌握了怎样分析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之后,老师让学生们自主完成做一做,小组内讨论后教师让学生们自由的展示,不对的其他学生补充。

然后学生们完成考考你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课堂练习有个别同学会做错,做错点在于对判断还把握不够到位,还有少数同学对命题的基本形式理解产生混乱,一部分命题不知道如何找到题设与结论。

由此我强调命题就是“如果……那么……”的句式。

八年级数学上册7.2定义与命题第1课时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 (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7.2定义与命题第1课时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 (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7.2定义与命题第1课时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7.2定义与命题,主要介绍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定义与命题的含义,掌握定义与命题的书写格式,能够正确书写定义与命题,并能够分析、判断命题的正确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命题与定理的内容,对命题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定义与命题的书写格式、分析判断命题的正确性方面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定义与命题的关系,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定义与命题的书写格式,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命题正确性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掌握定义与命题的书写格式。

3.能够正确书写定义与命题。

4.能够分析、判断命题的正确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定义与命题的书写格式。

2.教学难点:定义与命题的书写格式,分析判断命题的正确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例题解析法、小组合作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提高分析判断命题正确性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定义与命题的例题。

2.准备投影仪、黑板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学习的命题与定理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定义与命题的概念,讲解定义与命题的相互关系。

让学生明确定义与命题的区别与联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根据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尝试书写几个简单的定义与命题。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书写格式上的优点与不足。

4.巩固(10分钟)讲解定义与命题的书写格式,强调书写要求。

让学生再次尝试书写定义与命题,并相互检查,纠正错误。

5.拓展(10分钟)分析判断一些给定的命题是否正确。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定义与命题的知识,通过逻辑推理分析命题的正确性。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2.1《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2.1《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2.1《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2.1》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数学中的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学会如何阅读和理解数学定义与命题,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定义与命题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数学中的概念和命题,对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命题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和运用定义与命题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定义与命题的关系理解不深,不能正确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学会阅读和理解数学定义与命题,能够运用定义与命题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问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定义与命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学会阅读和理解数学定义与命题。

2.难点:掌握定义与命题的区别与联系,能够正确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案例让学生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

2.PP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

3.相关的生活实例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定义与命题,让学生对定义与命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呈现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和例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定义与命题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讲解。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定义与命题的知识。

初中数学_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2.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能判断命题的真假.3.会用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过程与方法在实例中体会定义、命题的含义,通过举反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使学生学会从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具体例子中提炼数学概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践的联系;通过举反例的方法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正反两方面的对立统一体;通过了解数学知识,拓展学生视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定义和命题的概念,能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三、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笑话。

希望大家喜欢。

儿子问:爸爸,法律是什么?爸爸回答:法律就是法国的律师。

儿子又问:那法盲是什么呢?爸爸回答:法盲就是法国的盲人。

看到这,大家是不是觉得特别的搞笑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老板没有准确给出法律和法盲的意思好,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定义与命题通过对话得出结论:在交流中要对名称和术语有共同的认识才行,(二)引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2、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能判断命题的真假3、会用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三)探索新知探究一:定义1、温故知新: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定义。

例如:方程、等式、等边三角形等。

得出结论: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2、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定义。

3、跟踪练习:让学生判断哪些句子是定义(1)下列语句属于定义的是()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C.等角的补角相等D.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跟踪练习(2)下列语句属于定义的是()A.对顶角相等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吗?C.小刚比小明跑得快D.线段是直线上的两点和两点之间的部分在学生回答后,抓住跟踪练习(2)的A选项对顶角相等这个语句展开讨论,为什么不是命题?从而进入下一个探究环节。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 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 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 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2 定义与命题》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定义与命题的概念、性质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定义与命题的含义,并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使用定义与命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但对于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和应用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让学生理解定义与命题的重要性,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定义与命题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性质和作用。

2.能够正确使用定义与命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定义与命题的概念、性质和作用。

2.难点:如何正确使用定义与命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性质和作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2.例题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定义与命题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3.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2.课件:讲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性质和作用的幻灯片。

3.练习题:针对本节内容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概念,如“什么是直线?什么是射线?”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5分钟)讲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性质和作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操练(15分钟)出示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尝试分析并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定义与命题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4.巩固(10分钟)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批改并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定义与命题进行分析。

初中数学_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首先请同学们看一则笑话:2、人们在进行各种沟通、交流时常需要用许多名称和术语,为了不产生歧义,对这些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必须有明确的规定:例如(1)观察课本34页图8-1,指出哪个是等腰三角形,你的根据是什么?(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3、请尝试说出“法盲”的定义二、学习新知1、定义的得出一般地,用来说明一个名词或者一个术语的意义的语句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例如:“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定义“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是“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定义;议一议你在数学课本上学过哪些定义?你能说明定义有哪些作用吗?与同伴进行交流。

请说出下列名词的定义:(1)无理数:(2)直角三角形:(3)一次函数:(4)二元一次方程:说一说:你还学过哪些定义?(1)角:(2)角的平分线:(3)数轴:(4)一元一次方程:2、学习命题(a)、请你当判官你认为线段a与线段b哪个比较长?线段a比线段b长线段b比线段a长线段a与线段b一样长。

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的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

(b)、是否作出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⑴对顶角相等;⑵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⑷a、b两条直线平行吗?⑸温柔的李明明。

⑹玫瑰花是动物。

⑺若a2=4,求a的值。

⑻若a2=b2,则a=b。

(c)、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是用“√”,不是用“×表示。

1)长度相等的两条线段是相等的线段吗?()2)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3)不相等的两个角不是对顶角()4)一个平角的度数是180度()5)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6)取线段AB的中点C()7)画两条相等的线段()思考:下图表示某地的一个灌溉系统.根据上图,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命题吗?3、触类旁通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定义与命题》说课稿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定义与命题》说课稿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 定义与命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2 定义与命题》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定义与命题的概念,以及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它们。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初步认识定义与命题,并学会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新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定义与命题的概念理解不深,难以区分两者之间的区别。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反复体会定义与命题的含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定义与命题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2.教学难点:定义与命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如何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工具,结合具体例子,生动形象地展示定义与命题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个实例,从而引出定义与命题的概念。

2.讲解新课:详细讲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并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巩固新知: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定义与命题的理解程度。

4.拓展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定义与命题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初中数学_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1、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许多数学概念、数学名词、公式等,也通过数学实验探究发现并总结形成了一些有关图形的命题。

但是,他们对上述内容的认知大多仍处于感性认知阶段,尤其对他们自己发现的命题是真是假还难以自圆其说。

2、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尤其对本节课将要采取的讨论、举例说明等学习方式有比较深刻的体会,为今天的学习作了必要的铺垫。

效果分析:本节课采用大量图片和影音资料即直观形象,又生动有趣,深深抓住学生的眼球:导入视频有效地把学生带入今天的课堂,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而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式为主;分组合作,小组交流,知识竞赛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加强了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的是训练,学生也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并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基本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只是有少数同学学习热情还有待提高。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八章第一节课《定义与命题》。

这节课分两个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

在整个第七章中,本节课对知识的上下衔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以后的相关证明知识打下基础。

课堂检测1.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1)正数大于一切负数吗?(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不是无理数。

2(4)作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

2、对于同一平面内的三条直线a,b,c,给出下列五个论断:①a∥b;②b∥c;③a⊥b;④a ∥c;⑤a⊥c;⑥b⊥c 。

使用其中三个论断,能组成一个你认为正确的命题和一个错误的命题吗?教学反思: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以及知识的重难点分布,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范围,本节课教学处理好“四个关系”一、定义与命题的关系定义和命题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教学上我们进行了适当的处理.从定义和命题所共有的判断功能,切入命题的教学,自然在命题的定义的生成过程中,让学生尝试自主定义,强化命题的特征,体现了定义的价值,使定义和命题的学习相辅相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义与命题》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首先请同学们看一则笑话:2、人们在进行各种沟通、交流时常需要用许多名称和术语,为了不产生歧义,对这些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必须有明确的规定:例如(1)观察课本34页图8-1,指出哪个是等腰三角形,你的根据是什么?(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3、请尝试说出“法盲”的定义二、学习新知1、定义的得出一般地,用来说明一个名词或者一个术语的意义的语句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例如:“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定义“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是“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定义;议一议你在数学课本上学过哪些定义?你能说明定义有哪些作用吗?与同伴进行交流。

请说出下列名词的定义:(1)无理数:(2)直角三角形:(3)一次函数:(4)二元一次方程:说一说:你还学过哪些定义?(1)角:(2)角的平分线:(3)数轴:(4)一元一次方程:2、学习命题(a)、请你当判官你认为线段a与线段b哪个比较长?线段a比线段b长线段b比线段a长线段a与线段b一样长。

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的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

(b)、是否作出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⑴对顶角相等;⑵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⑷a、b两条直线平行吗?⑸温柔的李明明。

⑹玫瑰花是动物。

⑺若a2=4,求a的值。

⑻若a2=b2,则a=b。

(c)、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是用“√”,不是用“×表示。

1)长度相等的两条线段是相等的线段吗?()2)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3)不相等的两个角不是对顶角()4)一个平角的度数是180度()5)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6)取线段AB的中点C()7)画两条相等的线段()思考:下图表示某地的一个灌溉系统.根据上图,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命题吗?3、触类旁通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

题设(条件)结论命题可看做由题设(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命题的构成:每一个命题都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即每一个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的语句是“题设”,“那么”后的语句是“结论”。

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1)如果两条直线相交,那么它们只有一个交点;(2)如果∠1=∠2,∠2=∠3,那么∠1=∠3;(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4)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内错角相等;例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⑴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说一说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改写“如果……那么……”的形式:⑴两条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⑵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

比一比每个小组说出两个命题,并把它改写“如果……那么……”的形式。

看哪一组表现较好。

做一做1、下列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2)如果a>b,b>c,那么a=c;(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4)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思考:上述的命题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你怎么知道它们是不正确的?与同伴交流.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的命题称为假命题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之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备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想一想你能举出一个反例,说明“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假命题吗?4、练一练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若是命题,并判断它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动物都需要水;•(2)猴子是动物的一种;•(3)玫瑰花是动物;•(4)美丽的天空;•(5)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6)负数都小于零;•(7)你的作业做完了吗?•(8)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9)过直线a外一点作直线a的平行线三、请同学们放松一下,笑不笑由你。

四、小组合作与交流这节课你有何收获?能与大家分享、交流你的感受吗?五、作业•(1)课本p37随堂练习1、2•(2)课本p38习题第1、2结束寄语•命题是几何学习中最基础的概念.•定义是反映事物本质意义的描述性语句.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接触了不少的几何知识,对很多名词、概念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 学生在学习上,应该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努力应该可以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但从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角度来学习和理解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也是第一次,在教学设计上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可接受程度。

本节课将对学生传授定义与命题的基本含义,学生对本节课将要采取的讨论、举例说明等学习方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从具体实例中,探索出定义,并了解定义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从具体实例中,了解命题的概念,并会区分命题。

通过从具体例子中提炼数学概念,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践的联系。

效果分析教学中,我先以生活中的几个实例入手,关于法律和法盲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让学生充分体会生活中,给出定义的必要性,引出本课的学习。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从内容分析,学生不易领悟。

在课堂教学组织上,更多的注意到了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问题和情感基础问题。

通过老师的情感投入、积极的鼓励、激情的调动,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使学生能轻松学习、愉快交流。

并在此情感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较高,大部分学生都能主动回答问题。

对于难点,能引导学生多方位讨论,突破难点。

对于学生的回答,能够及时作出鼓励性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课堂效果良好。

另外,有一些学生这节课没有主动参与,若能引导这一少部分同学参与到这个课堂中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可能效果会更好。

教材分析定义与命题是第八章平行线的有关证明的第一节,为后面的基本事实、定理奠定基础。

命题是几何学习中最基础的概念,定义是反映事物本质意义的描述性语句,定义与命题的知识在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但作为单独的章节进行学习还是首次,在设计上体现了对数学本原的思考,关注的是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本节课以及后续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整个数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是由实验几何向推理几何过渡的重要章节。

而作为本章节的第一课时,为学生在本章节中更好的开展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测练习1.请说出下列名词的定义:(1)无理数:(2)直角三角形:(3)一次函数:(4)二元一次方程:2、说一说:你还学过哪些定义?(1)角:(2)角的平分线:(3)数轴:(4)一元一次方程:3、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⑴对顶角相等;⑵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⑷a、b两条直线平行吗?⑸温柔的李明明。

⑹玫瑰花是动物。

⑺若a2=4,求a的值。

⑻若a2=b2,则a=b。

4、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是用“√”,不是用“×表示。

1)长度相等的两条线段是相等的线段吗?()2)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3)不相等的两个角不是对顶角()4)一个平角的度数是180度()5)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6)取线段AB的中点C()7)画两条相等的线段()5、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1)如果两条直线相交,那么它们只有一个交点;(2)如果∠1=∠2,∠2=∠3,那么∠1=∠3;(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4)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内错角相等;6、练一练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若是命题,并判断它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动物都需要水;•(2)猴子是动物的一种;•(3)玫瑰花是动物;•(4)美丽的天空;•(5)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6)负数都小于零;•(7)你的作业做完了吗?•(8)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9)过直线a外一点作直线a的平行线课后反思本课首先以笑话引入新课,最后以笑话结束课堂。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气氛中学习,以生活中的几个实例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课的学习。

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研究方法,渗透数学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以及知识的重难点分布,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范围,本节课教学着重处理好“四个关系”:一、定义与命题的关系定义和命题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教学上我们进行了适当的处理.从定义和命题所共有的判断功能,切入命题的教学,自然在命题的定义的生成过程中,让学生尝试自主定义,强化命题的特征,体现了定义的价值.使定义和命题的学习相辅相成.二、题设与结论的关系在题设和结论的学习之前,教学上进行了铺垫,即对命题的相应位置进行置换,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命题是有“固定结构”的,形成命题是由“条件”“结论”两部分构成的“心理印象”.有了这样的铺垫,对于某些命题的改写,让学生从命题的结构特征方面来思考,能有效地帮助突破命题的改写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