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优势理论综述
浅谈比较优势理论

浅谈比较优势理论
首先,比较优势理论源于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于1817年提出的。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和其他国家相比,一些国家
在生产其中一种商品上相对更具优势。
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各国
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禀赋存在差异,一些国家拥有一些资源的丰富和高效利用;二是由于各国技术水平、劳动力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一些国家在
一些产业上具有更高的效率。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原理是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根据比较优势
理论,每个国家在生产中应该专攻自己相对更具优势的商品或服务,然后
通过国际贸易,与其他国家交换其他国家相对更具优势的商品或服务。
这
种分工与合作的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并通过提
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全球经济的增长和繁荣。
最后,比较优势理论也面临一些争议和挑战。
首先,它基于假设了完
全竞争市场和均衡资源配置的情况,与现实市场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次,
由于比较优势理论偏重于国家间的经济利益,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
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等其他因素的考虑。
最后,由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形态也在发生变化,比如跨国公司的竞争和地区贸易协定的兴起等,这给比较优势理论的解释和应用带来了新的挑战。
总之,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之一,通过解释资源禀赋
和技术差异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指导了国家间的资源配置和经济合作。
然而,比较优势理论也需要与现实的经济和政治环境相结合,以更好地指
导国际贸易的实践和政策制定,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
这一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存在是有利于所有参与国家的,因为各国可以通过贸易实现相互的利益互补,从而提高整体福利水平。
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资源的差异性。
根据该理论,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禀赋,这导致它们在生产不同商品时具有不同的生产成本。
比如,某国可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另一国则拥有廉价的劳动力,这就使得它们在生产特定商品时具有相对的优势。
因此,通过贸易,各国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指出了贸易对效率和产出的影响。
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可能会因为生产成本高而无法在某些领域取得竞争优势,导致效率低下和产出减少。
而通过贸易,这个国家可以通过出口自己的特定产品,进口其他产品,从而提高效率和产出水平。
这也使得各国能够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总体产出。
此外,比较优势理论还强调了贸易对国家福利水平的影响。
根据该理论,贸易可以使得各国在资源配置上更为合理,从而提高整体福利水平。
通过贸易,国家可以获得更多的商品选择,提高消费者福利水平。
同时,贸易也能够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提高国民收入水平,从而增加国家的福利。
最后,比较优势理论还指出了贸易的互利性。
在贸易过程中,各国通过出口和进口实现了相互依存和互利合作。
这种互利关系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也有利于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
因此,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贸易是有利于所有参与国家的,可以为各国带来共同的利益。
综上所述,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它强调了贸易对资源配置、效率、福利和互利性的影响。
通过贸易,各国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出,提高福利水平,实现互利合作。
因此,比较优势理论对于指导国际贸易政策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文献综述

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的文献综述。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学的基石,自其诞生以来,就一直是经济学家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再到后来的要素禀赋理论、新贸易理论等,比较优势理论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回顾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历程,分析各个阶段的理论特点和发展脉络,同时评估这些理论对国际贸易实践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试图揭示比较优势理论在学术界的争议和分歧,探讨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本文还将关注比较优势理论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实际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比较优势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比较优势理论如何适应新的国际贸易环境,为国际贸易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本文将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的文献综述,旨在揭示其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比较优势理论起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李嘉图在书中详细阐述了比较优势原理,即在两国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境中,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处于劣势,另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处于优势,通过国际贸易,双方仍然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在于,各国应专注于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比较优势理论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eckscher-Ohlin Model)进一步扩展了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
该理论认为,各国在要素禀赋(如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上的差异是导致比较优势产生的主要原因。
因此,各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文献综述_欧玉芳

经济述评
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文献综述
!
( 南京师范大学
欧玉芳
商学院, 江苏 南京 EFGGHI )
发领域, 跨国公司由此产生。在考虑一般均衡的相互影响和驱动 产品创新率这些经济因素的基础上,他们的框架解决了如何激 励私人对研发投资的问题并明确了研发活动对资源的要求,认 为:资源通过分配到研发部门从而导致差异化产品和同质产品 的生产,形成沿着贸易均衡的动态路径的 2L 模式,这种贸易模 式就产生了比较优势。 # 专业化和分工角度。杨小凯和博兰 $ D M*+. *+, NB7/*+,, 1$$1 G 从专业化和分工的角度拓展了对内生比较优势的分析。通 过运用超边际的分析方法将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相结合,沿着 分工—— — 市场 斯密市场范围限制分工的观点和杨格 ( M*+., 1$!9) —— — 分工的互动关系, 将外生的比较优势因素引入到基于规模报 酬递增的、以内生专业化和分工为核心的新兴古典贸易模型的 框架中。他们认为: 人们之间不一定存在与生俱来的差别或者说 不存在外生比较优势,需求的多样化需要由专业化生产带来的 高效率,但是伴随专业化而来除了高效率还有交易费用的增加, 在两者共同作用下就产生了最优的分工水平,没有外生比较优 势的个人在专业化的过程中, 获得比较优势, 这种后天获得的比 较优势即内生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会随着分工水平的提高 而提高,同时伴随产生市场容量的扩大、经济的增长、技术的进 步等等,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作为扩大市场容量的有效方式由 此产生。在经济发展初期, 由于专业化带来的收益流的贴现值低 于由专业化引起交易成本增加所导致的现期效用的损失,因此 专业化水平将很低; 随着时间的推移, 生产的熟能生巧效应将使 专业化带来的收益逐渐增加,因此将会出现一个较高的专业化 水平, 内生比较优势也会随之不断增强。 $ 人力资本角度。芬德利 ( O’+,/*@ ,1$9C)在凯恩 ( 63+3+, 的基础上正式将人力资本引入了两要素、 两商品的国际贸 1$%:) 易模型。此后, 格罗斯曼和麦吉 ( 通过 K7B<<5*+ *+, H*..’, !""") 建立一个相似要素禀赋的国家贸易竞争模型,分析了人力资本 的分配对比较优势和贸易的影响。他们认为: 具有相同人力资本 的国 家出口产品 所使用的生 产技术具有 人力资 本互补 型的特 征, 在追求效用最大化的驱动下, 高效率的生产组织要求具有与 之匹配的人力资本, 而这在人力资本同质的国家更容易实现; 对 于具有异质人力资本的国家而言,他们出口产品所使用的技术 具有人力资本替代性的特征,如果在异质人力资本特征的国家 里存在更多的杰出人才,那么这些人才感兴趣的产业就会具有 比较优势。 !> 需求角度的比较优势来源分析 在众多学者把对比较优势的来源的研究的焦点放在了影响 供给面的因素上时,林德尔则从影响需求面的因素着眼发展了 比较优势定理。林德尔 ( 提出了相似需求假说, 修正 P’+,37, 1$%1) 了现代比较优势基本框架中的国家之间需求结构相同的假定, 较好的解释产业内贸易。他认为: 国内需求决定了潜在进口和出 口产品的范围,当一国的产量超过国内需求就会产生出口能力, 反之就产生了进口能力,即使不同地域之间要素禀赋条件及生 产函数并无不同, 只要两个国家需求结构相近, 由于存在需求偏
简述比较优势理论的观点

简述比较优势理论的观点《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通过充分利用自身生产要素的布局和组合特性以及使用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和技能来获得经济上的竞争优势。
例如,德国在机器制造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日本的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其产品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高的价格。
作为一种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经济发展和投资领域。
比较优势理论已形成一个新的经济理论,更具体地指出了国家如何利用其资源和优势给经济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它把经济分析从单独的企业视角拓展成了整个经济体的角度。
虽然它的结论是建立在假设和条件之上的,但大多数人都认为它是一个有用的分析工具,可以帮助政府、企业、投资者和消费者作出明智的决定。
此外,比较优势理论有助于改善国际贸易,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只有通过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推出新的技术和扩大国际贸易,一个国家或地区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比较优势理论为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路径,使它们能够从贫困当中脱身、发展经济,从而实现更高的国民收入。
此外,比较优势理论还可以促进国际合作,增进国家之间的了解。
比较优势理论建议,只有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实现更高程度的贸易和投资。
比较优势理论提倡合作而不是敌意,为国家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比较优势理论在经济和国际贸易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它既可以帮助政府抓住经济发展的机会,也可以帮助新兴经济体脱贫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为政府、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更多支持,帮助他们利用这一理论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比较优势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提出。
这一理论指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不如另一个国家效率高,但仍然可以通过专门化和贸易来实现互惠互利的局面。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各国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的相对优势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其他产品,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的发展。
首先,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国际贸易的互惠性。
根据李嘉图的理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不如另一个国家效率高,但仍然可以通过专门化和贸易来实现互惠互利的局面。
这是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即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相对较低,这种比较优势可以通过贸易来实现互补,使得各国都能从贸易中获益。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各国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的相对优势产品,这样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通过专门化生产,各国可以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最有效的领域,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实现经济的发展。
再次,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可以依据自身的比较优势,通过专门化和贸易来获取其他产品,从而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互利。
这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提供了指导。
最后,比较优势理论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比较优势理论为各国合作、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综上所述,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强调了国际贸易的互惠性、资源的最优配置,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各国可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通过专门化和贸易来实现互利共赢,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合作的深入。
综述比较优势理论的观点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综述比较优势理论的观点: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关于国际贸易的“地域分工论”,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为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力谋扩大全世界自由贸易的要求提供论据。
“地域分工论”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比较成本学说。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即认为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
这个模型的基本假设包括1: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一国之内的劳动是完全同质的;在一国之内劳动可以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它交易费用;两国相同产品的生产技术及生产函数不相同;两国的消费偏好即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同。
斯密认为国与国之间存在贸易的前提是两个国家之间都存在交易产品存在绝对优势才进行的,对于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上都处于优势的国家和两种产品都处于弱势的国家就不可能发生国际贸易了,而李嘉图则对斯密理论进行了发展和修正,李嘉图认为只要两国的两种产品之间存在比较优势就可以进行国际贸易,即存在绝对优势的国家可以生产它存在优势相对比较大的产品,存在绝对弱势的国家生产它相对弱势比较小的产品进行国际贸易,一个国家不论其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都可以得到利益,即在各自的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得到更多的产品量,从而提高消费水平和福利水平。
这一理论证明了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是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指导意义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意义:(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后进的国家如日本、韩国等,追赶先进的国家,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或局部的竞争优势,都与政府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一国如果想改变其相对落后的贸易结构,便应选定一些重要的行业与部门,对其实施有效的政府干预,给予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帮助。
建立大规模的企业集团,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效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比较优势理论文献综述

6《华商》货币时代,流通中的金属货币量会自行调节,在长期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一个稳定的量,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因此,在当时,通货量、物价等因素对实际经济的影响不大。
所以,马克思曾指出,通货的量只有在危机时期才对利息率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通货量在其它情况下则与利率无关。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利率取决于借贷资本供求”是依据他所在时代的币制特点而得出的正确结论。
在当今的纸币本位下,货币量的增加会对实际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会影响实际利率的水平。
因此,在纸币本位条件下,实际利率的变动不仅要受借贷资本的供求决定,也受货币量变动的影响。
凯恩斯生活在信用货币时代,货币对经济的影响比之金属货币时代更为深入与强烈,因此提出了利率取决于货币的供给与需求这一观点。
货币供求决定利率这一观点把古典学派认为是中性的货币变成了对经济有影响的东西,为货币政策的实施打下了理论基础,有其合理性。
五、现实世界中两种理论的共存并不矛盾现实经济社会中只存在着一种由货币形态表现的利率,即贷款所付利息与本金之比。
笔者觉得现实世界中的利率可以这么理解:利率产生的基础是借贷资本供求,货币利率只是利率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用“利率决定于借贷资本供求”这一理论深刻的揭示了现实中由货币形态所表现的这一利率的本质。
从根本上讲,利息或者利率问题是因借贷关系而产生的,没有借贷关系也就不会出现利息。
但人们借贷的不是单纯的货币,而是可以投入生产以获取利润的资本。
马克思说过,当货币作为货币本身来运动时,它只是表现为一收一支,但当它作为借贷资本来运动时,它就表现为一借一贷,简单的收支与资本式的借贷是有显著区别的。
利息不生于货币的简单收支,而生于货币资本式的借贷。
可见,由货币形态来表现的利率其本质还是决定于借贷资本供求。
表现的利率其本质还是决定于借贷资本供求。
与此同时,信用货币制度的出现为凯恩斯的“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求”理论提供了现实的支持。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人们更多地看到的是“货币利率”,更多地是直接按照“货币利率”的变化行事,而不是“借贷资本利率”。
比较优势理论课件

法国拥有肥沃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条 件,因此在农业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然而,德国在农业科技和机械制造方 面投入较大,生产出高效、环保的农 业机械,使得德国农业在现代化方面 领先。
产业内比较优势案例
要点一
要点二
案例一: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
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在生产成本和规 模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在品牌和设 计方面相对较弱。
概念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比较生产成本,即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或服务时相对于其他国家所拥有的成本优 势。这种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服务,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
发展历程与背景
起源
比较优势理论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他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 提出了这一理论。
要点三
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和完善的生产 设施,在纺织服装生产方面具有较低 的生产成本和较大的规模。然而,与 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品牌和设计方 面相对较弱,需要加强创新和品牌建 设。
产业内比较优势案例
案例二:印度的信息技术产业
印度在信息技术服务方面具有比较优 势,但在硬件制造方面相对较弱。
印度拥有庞大的英语人才库和较低的 人力成本,在信息技术服务方面具有 比较优势。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 印度在硬件制造方面相对较弱,需要 加强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建设。
比较优势理论课件
目录
• 比较优势理论概述 • 比较优势理论的原理与内容 • 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与实践 • 比较优势理论的挑战与争议 • 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沿动态与未来趋势 • 比较优势理论案例分析
01
比较优势理论概述
定义与概念
定义
比较优势理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特定产品或服务上的生产成本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较低,因 此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
关于比较优势理论的评述

关于比较优势理论的评述摘要:有许多实践者和经济理论家认为,贸易对一些人有利,对另一些人有害。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贸易受益者是否可以对贸易损失者给予补偿,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福利状况的改善[1]。
比较优势理论的结论其实已经部分回答了这一问题,李嘉图的2×2×1模型中暗含了一个命题:一国内集中生产的部门的收益量大于另一个受损部门的损失量,然而模型并没有具体展开分析两者的关系。
本文将自古典贸易理论以来的国际贸易理论做以简要文献综述,着重分析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并提出可行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比较优势;贸易损益;分工0 引言自古典贸易理论以来,提倡自由贸易的经济学家认为,贸易能够推进对各国都有利的国际劳动分工,自由和开放的贸易使得各国能扩大其生产和消费的可能性,从而提高各国的贸易收益和福利水平。
然而,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国际贸易带来低廉价格与多样化消费的同时,也冲击着一国的特定产业和部分就业。
在英国,伦敦的潜水艇工作消失了;在美国,北卡罗纳州的纺织工人失业了;在我国,则由于长期的贸易顺差导致贸易条件恶化,造成福利净损失[2]。
因此,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而有必要结合新的国际贸易形势,衡量自己参与国际分工的损益。
自由贸易优于封闭经济的事实已毋庸置疑,然而,关键的问题在于,虽然自由贸易对增进一国福利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个人、企业、部门或生产要素都能从贸易中获益,有研究显示:在过去40年中,高收入国家非熟练劳工的实际工资率下降,原因在于从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进口商品增加了,而这些进口品是由那些与高收入国非熟练劳工有市场替代关系的要素生产的,因此导致了高收入国家非熟练劳工实际工资的下降[3]。
1 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比较优势理论除了其古典假定的局限性外,仅仅基于一种”以物换物”形式的简单贸易条件(相对价格)来分析各国收益,此外其研究主体仅限于国家主体之间,贸易利益分配问题只在于宏观层面,这一问题同样存在于拓展的比较优势模型中。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李雪莹经济学2班 32012030080摘要: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重商主义进行了批判,提出了自由贸易的思想,构建了绝对优势理论。
但当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中均无绝对优势时,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说明两国如何开展贸易。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将绝对优势理论进一步推进,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
此后更是涌现出大批学者对比较优势进行研究。
关键字:比较优势成本劳动生产率在18世纪后期,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进程后已成为世界第一的商业和殖民地强国,贸易保护已经是不必要的存在。
在这个时期,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应运而生。
亚当·斯密在该书中对重商主义限制从外国进口国内能生产的货物、对本国有逆差的国家的商品进口进行限制等方面进行了批判。
此外,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贸易的思想,构建出著名的绝对优势理论。
下面对绝对优势理论给出一个例子:表1-1 分工前上表说明英国一天可生产5匹毛呢或者3桶酒,而葡萄牙一天可以生产3匹毛呢或者5桶酒。
由此可见,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而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有据对优势。
在没有国际贸易时,2天两国一共可生产8匹毛呢和8桶酒。
表1-2 分工后假设分工后,两国以绝对优势进行生产,英国只生产毛呢,则2天可以生产10匹毛呢,葡萄牙只生产酒,则2天可以生产10桶酒。
此时,2天两国一共可以生产10匹毛呢和10桶酒。
世界总产量增加,增加了2匹毛呢和2桶酒。
表1-3 交易后若两国以5匹毛呢换5桶酒进行交易。
交易后,英国和葡萄牙均拥有5匹毛呢和5桶酒。
英国比不进行分工和贸易时多了2桶酒,葡萄牙比不进行分工和贸易时多了2匹毛呢。
英国和葡萄牙的福利都增加了,世界总福利增加。
绝对优势理论证明了,当某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时,贸易的发生会带来世界福利的增加。
但当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中均无绝对优势时,绝对优势理论就无法说明两国如何开展贸易。
比较优势理论范文

比较优势理论范文优势理论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旨在帮助企业或个人找到自身的优势并加以发展利用。
本文将对优势理论进行详细介绍,并通过实例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波特通过对竞争战略的研究发现,企业在竞争中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
他将企业的优势分为两类:比较优势和差异化优势。
比较优势是指企业在一些领域内相对于竞争对手具备更高的效率和低成本;差异化优势是指企业通过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的独特产品或服务来吸引顾客。
在实际应用中,优势理论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优势理论帮助企业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制定出更合理的竞争战略。
比较优势使企业能够在成本控制上具备优势,可以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获得较高的利润。
而差异化优势则可以使企业在市场中脱颖而出,通过独特的产品或服务来吸引顾客。
其次,优势理论还可以帮助企业在选择市场定位和目标客户群体时更加明确。
企业在选择市场定位时,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竞争对手的情况来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避免与竞争对手直接竞争。
同时,优势理论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挖掘和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提供符合他们独特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再次,优势理论还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持续的竞争优势,有效防止竞争对手的模仿和替代。
当企业能够在一些领域中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时,就能够有效地防止竞争对手进入并占据市场份额,从而实现持续盈利。
最后,优势理论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绩效评价和管理,可以通过比较企业的优势和竞争对手来评估企业的竞争力,从而进行相应的管理和调整。
为了更好地理解优势理论的实际应用,以苹果公司为例进行分析。
苹果公司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凭借自身的优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苹果公司在产品设计上具备独特的差异化优势,其产品以简洁、高品质和易用性而著名,能够吸引大量忠实的用户。
此外,苹果公司在供应链管理上也形成了比较优势,通过自有的生产线和供应链系统,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并确保产品的质量和交货期。
简述比较优势理论的观点

简述比较优势理论的观点比较优势理论(ComparativeAdvantageTheory)是经济学中的一种基本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贸易、投资和其他国家间的财富分布问题。
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发挥比较优势的方式可以让它获得最大的利益。
我们不仅可以从中获得经济上的利益,还能够从比较优势理论中得出一系列有用的经济观点。
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思想来源于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贸易换工”(The Theory of Exchange of Labor)理论,它认为,在一个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每个国家都应该专注于自己的优势产品,而不是努力追求完美的全能性。
根据“贸易换工”理论,每个国家必须通过贸易来利用其他国家的资源,从而推动自身经济增长。
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罗斯(Robert Torrens)在1815年以《经济分析和论证》(A Treatise on Economics Analysis and Proof)一书中继续提出了“贸易换工”理论。
罗斯提出,通过贸易,一个国家可以把原本有限的资源用到最合适的地方,从而更有效地分配其资源,从而使得国家的总财富最大化。
此外,英国经济学家莱布尼茨(David Ricardo)也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他提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特定商品时没有绝对优势,但只要它在相对比较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它就有可能通过贸易来改善它的经济状况。
他还指出,一个国家的利润率会随着劳动力的流动而发生变化,它也可以通过劳动力的转移而增加它的经济效益。
比较优势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当今的国际贸易中。
它提出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家间的贸易行为和投资趋势。
它也可以帮助我们构建一种有效的国际贸易体系,使得每个国家都能实现经济发展,从而使得各国财富更加公平分配。
总之,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国家间贸易关系以及国内外投资行为,从而为更好地管理经济活动提供实质性的指导。
关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个小结

提要
一个综述:从斯密到俄林 一个综述: 衡量问题:巴拉萨指数 衡量问题:
一个综述: 一个综述:从斯密到俄林
古典贸易理论中, 古典贸易理论中, 比较系统地阐述比较优势 思想的是李嘉图(1817),他使比较优势一词进入到 李嘉图(1817), 思想的是李嘉图(1817),他使比较优势一词进入到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并成为最重要的理论概念,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并成为最重要的理论概念, 尽管在李嘉图之前, (注:尽管在李嘉图之前,托伦斯(Torrens,1815) 就对这个问题作过很好的阐述, 就对这个问题作过很好的阐述,而且更有人把它 追溯到桑顿(Thornton,1802)对国家黄金储备流失的 分析,但是却是李嘉图在他的经典著作《 分析,但是却是李嘉图在他的经典著作《政治经 济学及赋税原理》 济学及赋税原理》中的精彩表述使得这一概念广 为流传). ).其认为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异以及由此 为流传).其认为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异以及由此 产生的相对成本的不同是贸易的基础, 产生的相对成本的不同是贸易的基础, 每个国家 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陷阱
和所有重要理论一样, 和所有重要理论一样,作为重要的国际贸易 纯理论,现代比较优势理论自然也受到各种批评. 纯理论,现代比较优势理论自然也受到各种批评. 其中一种比较有代表性, 其中一种比较有代表性,且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 的是,比较优势理论是静态理论, 的是,比较优势理论是静态理论,不考虑结构调 整等动态因素. 整等动态因素.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国际分工 会使某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陷入" 会使某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陷入"比较优 势陷阱" 从而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 势陷阱",从而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 所谓"比较优势陷阱" 指的是一国, 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指的是一国,尤其是发 展中国家, 展中国家,完全依据比较优势生产并且出口初级 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 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 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总是处 于不利的地位,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于不利的地位,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

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在经济学中,比较优势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旨在解释国际贸易中各国专业化的原因和利益。
本文将通过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概念、原理和实证研究进行详细探讨,以期加深对该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一、概念解析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中拥有相对较低的机会成本或资源成本,从而在国际贸易中具有竞争优势。
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在19世纪初首次提出的。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或服务上都比其他国家具有绝对优势,它仍然可以受益于专业化和贸易。
二、原理阐释比较优势理论基于劳动分工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概念。
根据里卡多的观点,国家之间的差异和不完全性是贸易的原因。
当各国依靠比较优势生产和贸易时,每个国家都可以专门生产它们在生产中相对成本较低的商品或服务,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有两个关键观点。
首先,在比较优势理论中,劳动分工是贸易的基础。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不同,因此各国可以通过专门生产他们的优势产品,来实现优化的资源利用和生产效率。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强调贸易的互惠性和互补性,通过贸易实现各国之间的互利共赢。
三、实证研究比较优势理论在经济学和国际贸易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证明,比较优势理论在解释国际贸易的模式和趋势方面具有很高的解释力。
研究发现,即使对于拥有绝对优势的国家,通过专业化和贸易也能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实证研究还发现,比较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技术进步的演变而发生变化。
随着技术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也会发生变化。
一些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原本没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有机会参与到全球贸易中。
此外,在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背景下,比较优势理论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例如,一些批评者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忽略了环境问题和劳动力条件,关注度过于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摘要比较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批判吸收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支配国际贸易的永恒“规律”。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指导思想正是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战略。
但我国在践行比较优势理论时却遇到了贸易条件恶化、贫困化增长问题、比较优势陷阱。
如何正确认识,合理利用比较优势理论,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努力的方向。
关键字:比较优势理论对外贸易发展一:比较优势理论综述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包括内生比较利益说(绝对优势理论)和外生比较利益说(相对优势理论)。
外生比较利益说后来又发展引申出了:禀赋比较优势说(H-O 定理、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最早可追述至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从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
19世纪初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比较优势理论。
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获得比较利益,因此,这一学说亦被称为比较利益理论。
这一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和基石,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端,长期以来一直居于主流地位。
二: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就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对外开放政策,为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自1978年中国采取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经历了近30年的快速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也从1980年的376.7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3.5万亿美元,增长了92倍多。
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80年的0.9%上升到2011年的8.0%,位次也从1980年的第26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3位。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旨在解释为什么国家或个体在经济领域中会有不同的专业化和竞争优势。
这一理论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并在之后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比较优势理论基于以下假设:资源稀缺、生产要素可移动、产品交易自由。
根据这些假设,理论认为每个国家或个体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时,都会以自己相对更低的机会成本来生产该商品或服务。
这就意味着,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领域都能生产某种产品或服务,它仍应专注于生产其相对优势领域的产品或服务。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国家或个体应该通过专业化和与其他国家或个体进行贸易来实现最大化利益。
通过此种方式,各国或个体可以在全球经济中实现互补,使得全球资源得以更好地利用。
这种互补关系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具有显著影响。
比较优势理论的一个经典案例是里卡多提出的葡萄酒和纺织品比较优势案例。
假设英国和葡萄牙可以生产葡萄酒和纺织品,但两国的机会成本不同。
如果英国相对于葡萄牙在纺织品生产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而葡萄牙在葡萄酒生产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那么按照比较优势理论,英国应专注于生产纺织品,而葡萄牙应专注于生产葡萄酒。
通过专业化生产,并进行贸易,两国可以在各自的优势领域上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效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专业化和国际贸易,各国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比较优势理论也可以为国家间的经济合作提供理论指导。
在实践中,许多国家通过发展和培育自身的比较优势产业来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
例如,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由于劳动力成本较低和制造业基础设施的完善。
这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出口国之一。
然而,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一些批评。
首先,一些人认为该理论未能考虑到技术变革和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尽管一个国家在某一领域可能具有比较优势,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其他国家可能会通过创新和技术领先来改变产业竞争格局。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1500字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比较优势理论是通过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延伸而形成的,经对优势理论大体以区域划分理论当做贸易理论的条件,那个时候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是引领全球贸易的核心经济理论。
然而不同国家出产的不相同产品均有绝对成本优势是无法达到的,不能清晰说明大部分国家在无绝对优势时商品之间的交易活动。
1815年,托伦斯在其《国外谷物贸易论》中第一次创造性的确立了相对比较优势理论。
当然一个经济理论的形成都是服务于那个时代统治者利益的,托伦斯这个理论的形成也是如此。
李嘉图说明了特定国家出产的全部商品均有比较优势时一样能够构成交易活动的具体原因,其观点也被称为比较优势规律,有效弥补与弘扬了经济学思想。
他的比较优势理论基于劳动价值理论,所有产品的价值均取决于生产该产品的劳动成本。
李嘉图指出,倘若某个国家出产的全部商品均位于绝对劣势,肯定会有某种产品的劣势幅度低于其他国家,所以此类产品在这两个国家之中就形成了相对比较优势。
李嘉图在其贸易论中设定了资本与劳动在世界上不无法流动的,也就是说成本不会因产量的提升而随之提升。
他将生产商品的全部成本均通过该产品的劳动时间进行计算,同时用葡萄牙的葡萄酒与英国的布匹的交易往来来细致分析比较优势理论。
假设一个单位的劳动能够出产特定数量的葡萄酒或布匹。
倘若生产一个单位的布匹必须要4个单位的劳动,一个单位的劳动就能够出产1/4数量的布匹。
见下图表:表1 葡萄牙与英国的比较成本(每单位雇佣劳动产量)见以上图标可知,显然英国与葡萄牙在生产葡萄酒、布匹上均有绝对优势。
葡萄牙以1单位劳动生产的布匹数量是6,同样,其1单位劳动获得了葡萄酒3单位,英国1个单位劳动获得了葡萄酒一个单位。
然而这也不是说葡萄牙在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中肯定可以取得收入。
所有的国家均可以生产出包含比较优势的商品,也就是低机会成本的商品。
英国1个单位布匹所需的机会成本为1/5的葡萄酒产量,葡萄牙1个单位布匹所需的机会成本为1/2的葡萄酒产量,英国布匹拥有更加低的机会成本。
比较优势理论

企业可以利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采购到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原材料、零部件或服务,优化自身的供应链管理,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例如,某些跨国公司利用全球采购策略,从发展中国家采购低成本原材 料或零部件,然后在其本国或其他发达国家进行深加工或组装,再销售到全球市场。
个人层面的应用案例
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
01
技术进步
02
资源开发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国在不同产 品上的比较优势会发生变化,技术水 平较低的国家可以通过技术引进和学 习提高自己在某些产品上的比较优势 。
随着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各国在不 同产品上的比较优势也会发生变化, 资源丰富的国家可以通过开发新的资 源提高自己在某些产品上的比较优势 。
随着环境问题和资源约束的日益突出, 未来的研究需要将环境因素和资源约 束纳入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框架中, 以更好地指导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CHAPTER 05
比较优势理论的实际案例分析
国家层面的应用案例
农业大国与工业大国
一个国家如果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可以专注于发展农业,然后与工业大 国进行贸易,换取工业制成品。这样 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各自 的生产效率和收益。
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规模经济
在某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能够降 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在产品出口上具有比较优势
。
比较优势的度量
贸易竞争指数
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某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通过计算该国某类产品的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差占该类产品出口额与进口额 总和的比重来衡量。
劳动力成本优势
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用其低劳动力成本 的优势,集中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如纺织、服装等,然后出口到发达国 家。这样可以获得成本优势,提高国 际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李雪莹经济学2班32012030080摘要: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重商主义进行了批判,提出了自由贸易的思想,构建了绝对优势理论。
但当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中均无绝对优势时,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说明两国如何开展贸易。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将绝对优势理论进一步推进,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
此后更是涌现出大批学者对比较优势进行研究。
关键字:比较优势成本劳动生产率在18世纪后期,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进程后已成为世界第一的商业和殖民地强国,贸易保护已经是不必要的存在。
在这个时期,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应运而生。
亚当·斯密在该书中对重商主义限制从外国进口国内能生产的货物、对本国有逆差的国家的商品进口进行限制等方面进行了批判。
此外,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贸易的思想,构建出著名的绝对优势理论。
下面对绝对优势理论给出一个例子:表1-1分工前上表说明英国一天可生产5匹毛呢或者3桶酒,而葡萄牙一天可以生产3匹毛呢或者5桶酒。
由此可见,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而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有据对优势。
在没有国际贸易时,2天两国一共可生产8匹毛呢和8桶酒。
表1-2分工后假设分工后,两国以绝对优势进行生产,英国只生产毛呢,则2天可以生产10匹毛呢,葡萄牙只生产酒,则2天可以生产10桶酒。
此时,2天两国一共可以生产10匹毛呢和10桶酒。
世界总产量增加,增加了2匹毛呢和2桶酒。
表1-3交易后若两国以5匹毛呢换5桶酒进行交易。
交易后,英国和葡萄牙均拥有5匹毛呢和5桶酒。
英国比不进行分工和贸易时多了2桶酒,葡萄牙比不进行分工和贸易时多了2匹毛呢。
英国和葡萄牙的福利都增加了,世界总福利增加。
绝对优势理论证明了,当某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时,贸易的发生会带来世界福利的增加。
但当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中均无绝对优势时,绝对优势理论就无法说明两国如何开展贸易。
由此可见,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只有在满足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绝对优势的前提下适用,该理论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
二、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战后英国的粮食价格下跌。
为阻挡谷物的进口,避免利益受损,土地所有者们设法制定了向进口谷物征收一定费用的法律,《谷物法》因此诞生。
大卫·李嘉图知道,如果废除《谷物法》会使资本所有者获益,土地所有者受损。
但作为伦敦商人,他更偏向于资本家们,而不是闲懒的地主贵族。
比较优势理论无疑是带有政治色彩的。
大卫·李嘉图实际上代表了某一个集团的利益时,强调的是整个国家的收益。
这是一个聪明十足的现代策略,他也是将经济学理论作为一种政治工具来适用的先驱。
李嘉图认为,产品的比较优势来自于不同产品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一国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产品则具有比较劣势。
即便一国在每一种商品的生产上都比其他国家绝对地缺乏生产率,它依然能够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与外国相比生产率差距相对较小”的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每一种产品生产上都比其他国家绝对地具有高生产率的国家,也只能生产和出口“与外国相比生产率差距较大”的产品来获得分工和贸易利益。
以下给出一个简单的例子:表2-1 分工前分工前,英国和葡萄牙两国均生产呢绒和葡萄酒,各自生产呢绒和葡萄酒所需的劳动力(成本)如上表所示。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在生产呢绒和葡萄酒上都没有绝对优势的存在,而葡萄牙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存在绝对优势。
因此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对于葡萄牙而言,这两种商品在国外的生产成本都比在国内自行生产的成本高,因此葡萄牙会选择自行生产这两种产品。
最终两个国家不会发生贸易。
但大卫·李嘉图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两国仍然能进行对双方有利的贸易。
两国分工情况如下所示:表2-2 分工后李嘉图利用劳动成本比例对两国两种产品的相对成本进行了比较。
分工前,对葡萄牙而言,呢绒的劳动成本比例为90/100=0.9,葡萄酒的劳动成本比例为80/120=0.67。
也就是说,呢绒成本为英国的0.9,葡萄酒的成本为英国的0.67,二者相比,葡萄酒的成本相对于英国更低,优势更大、更明显,因而具有相对比较优势。
根据“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分工原则,葡萄牙应该专业化生产葡萄酒,英国专业化生产呢绒。
由表2-2可以看出,在两国总劳动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实际分工导致了世界总产出的增加。
其中葡萄酒增加了0.125单位,呢绒增加了0.2单位。
由此证明了再不存在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分工可以增加世界总福利,提高劳动生产力。
表2-3 交易后两国以1.1单位呢绒交换1.1单位葡萄酒后,两国均拥有了比分工前的更多的呢绒和葡萄酒,两国的福利通过分工和国际贸易后得到了增加。
以上例子证明,当一国在任一商品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时,国际贸易依旧可以发生。
并且双方均可以从贸易中获利,各自的社会总福利均得以增加。
三、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说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和他的老师赫克歇尔又进一步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而不是生产技术的差别上,解释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从而导致比较优势的产生。
这一理论可概括为:“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比例是不同的。
因此,各国在生产那些能够比较密集地利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就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
因此,每个国家应该出口能利用其充裕要素的那些商品,以换取那些需要比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生产要素的进口商品。
”赫克歇尔和俄林所提出的资源禀赋理论,又叫H-O 理论、H-O模型,它建立在对现实经济简单化、抽象化的严格模型设定基础上。
H-O模型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
假定只有两种商品X、Y,且X商品是劳动密集型商品,Y商品是资本密集型商品。
要素密集是通过对两种商品生产中投入的资本-劳动比率进行比较而确定的,资本-劳动比率(K/L)高的为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劳动比率低的为劳动密集型商品。
还假定只有两个国家A、B,且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
要素充裕是通过对两国生产要素相对价格或生产要素总量相对比例进行比较而确定的,B国的资本价格与劳动力价格之比小于A国,则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或者B国的资本总量与劳动力总量之比大于A国,则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
两国具有相同的偏好,有同一组社会无差异曲线。
H-O定理表明资本充裕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在劳动力密集型商品上具有相对优势,一个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充裕和便宜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缺乏和昂贵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四、库鲁格曼等人对比较优势的分析1、规模经济的角度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引入规模经济来分析比较优势。
他们建立了一个垄断竞争模型,该模型基于自由进入和平均成本定价,将产品多样性的数目视为由规模报酬和市场规模之间的相互作用内生决定。
他们认为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比较优势是外生给定的,而许多情况下,它是先天获得(内生)的。
后天获得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一国在某些制造业,尤其是高技术产品制造业国际贸易中的位。
要素禀赋差异和“外部经济”是内生比较优势的源泉。
克鲁格曼虽然强调后天获得的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但他认为传统的外生比较优势理论并没有过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际中,生产率落后的国家同样能够保持国际贸易平衡,因为决定贸易的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
在自给自足情况下,一个国家的产品多样性数目很小,而贸易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
同时如果贸易增加了消费者的需求弹性,那么单个厂商的规模效率也能改进。
这样,单个厂商通过规模经济作用确立了在国际市场中的优势。
实际上,克鲁格曼在更早时候就提出国内市场规模会影响一国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
他论述了在几种背景下,具有大的本国市场厂商更能有效利用规模经济从而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
许多实证研究也表明出口商通常比内销的厂商规模更大,厂商和产业的规模与出口量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2、人力资本角度格鲁斯曼和麦吉从人力资本配置的角度分析了国际间的比较优势。
他们创建了一个具有相似要素禀赋的国家间贸易竞争模型,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分配对比较优势和贸易的影响。
他们发现,具有相对同质人力资本的国家,出口产品所使用的生产技术以及人力资本之间的互补性特征。
此时,当所有的任务被相当好地完成时,要比一部分任务被极好地完成而另一部分任务完成得很差时的有效产出更大。
高效率的生产组织要求具有相似才能的人力资本匹配,这在有同质人力资本的国家更容易实现。
另一方面,对于具有异质人力资本的国家,其出口产品所使用的生产技术以人力资本之间的替代性为特征。
此时,具有相对杰出人物的公司完成一些任务,而另一些任务由才能相对较低的人组成的公司来完成。
那么,对于具有异质人力资本特征的国家,如果杰出人物有更大的比例,将会在对杰出人物敏感的产业中占有比较优势。
五、杨小凯和博兰对内生比较优势的分析杨小凯和博兰从专业化和分工的角度拓展了对内生比较优势的分析。
通过运用超编辑的分析方法将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相结合,沿着斯密市场范围限制分工的观点和杨格分工——市场——分工的互动关系,将外生的比较优势因素引入到基本规模报酬递增的、以内生专业化和分工为核心的新兴古典贸易模型的框架中。
他们认为:人们之间不一定存在与生俱来的差别或者说不存在外生比较优势,需求的多样化由专业化生产带来的高效率,但是伴随专业化而来除了高效率还有交易费用的增加,在两者共同作用下就产生了最有的分工水平,没有外生比较优势的个人在专业化的过程中,获得比较优势,这种后天获得的比较优势即内生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会随着分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同时伴随产生市场容量的扩大、经济的增长、技术的进步等等,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作为扩大市场容量的有效方式由此产生。
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专业化带来的收益流的贴现值低于由专业化引起交易成本增加所导致的现期效用的损失,因此专业化水平将很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的熟能生巧效应将使专业化带来的收益逐渐增加,因此将会出现一个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内生优势也会随之不断增强。
六、克莱里达和芬德莱对比较优势的分析克莱里达和芬德莱分析了政府对比较优势和贸易的贡献。
他们的观点同传统的经济理论以及以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都不相同。
他们认为,政府介人教育和科研、交通和通讯以及其他经常性社会部门将会显著提高私人公司的生产率,一些经济部门无疑会从中受益。
这是因为众所周知的“搭便车”问题和公共产品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私人公司没有动力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这样的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来供给。
七、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对比较优势的研究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从研发的角度,引入了知识资本从研发的角度揭示了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提出融合新贸易理论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