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诗学PPT
合集下载
5.比较诗学风格论.ppt
![5.比较诗学风格论.ppt](https://img.taocdn.com/s3/m/c02d0781ad02de80d5d8403c.png)
2、文气说与风格论的差异
“风格”是一个内涵与外延比较明确的专 门术语,而“文气”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 其内涵不确定,外延也漫无边际。
(1)文气混混沌沌,充溢于宇宙,无所不包。
第一,从作家的角度来看,“气”是宇宙万物的 一种物质,可以指生命之元气与精气活力。
例如:《文心雕龙•养气》:“夫耳目鼻口,生之 役也;心虑言辞,神之用也。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 畅;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此性情之数也。…是 以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
2、从时间来划分,可以彰显出各个历史阶段所形 成的时代与流派风格。
《乐记》:“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 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 之道,与政通矣。” 《文心雕龙•时序》:“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 序。”
【波兰】符•塔达基维齐《西方美学概念史》:“这些 风尚并不是从一代人向又一代人过渡着的,他们是与 生活中的同样文化一道在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的影响 下发生着变化,并成为时代的表现。这些风格的变化 时常是急剧的,时常是从一个极端转变到另一个极 端。” 【法】泰纳《艺术哲学》:“的确有一种‘精神的’气 候,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
相反论点: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
章宁复见为人。叶燮与《原诗》使其人其心不然,勉 强造作,而為欺人欺世之语;能欺一人一时,决不能 欺天下后世。究之阅其全帙,其陋必呈。其人既陋, 其气必苶,安能振其辞乎?
“中国艺术家不关心‘摹仿事物的现象, 也不想按照他的愿望把事物理想地再现出来, 或者照它们应有的样子再现出来,甚至也不想 在事物现象的后面去揭示某种形而上学的‘实 在’,而着意去创造一种具体的形象,把那灌 注于一切现实之中,灌注于人类社会和个人人 格之中的宇宙秩序的生命力体现出来,使他自 己的人格与宇宙原理相一致,这样,道就可以 通过它表现出来。”【英】H.奥斯本《中国绘 画艺术中的美学思想》
比较诗学ppt课件
![比较诗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387b5e0eefdc8d377ee327d.png)
精品课件
9
二、比较诗学三方面的比较
第一是对不同民族、文化中诗学的概念、范畴和命题的比 较。
中西方诗学往往都有明显的概念范畴的不同。比如西方诗学中比 较常见的概念有悲剧、喜剧、优美、崇高、典型、象征、隐喻、 结构、解构等等,而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概念与西方诗学概念范畴 十分不同,主要概念范畴有赋、比、兴、风骨、心象、气韵、意 境、意象、神采、妙悟等等,与西方的概念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体 系范围,与西方的概念差别非常大。对这些概念进行梳理,是研
“要寻求‘共相’,我们必须放弃死守一个模子的固执, 我们必须要以两个‘模子’同时进行,而且必须寻根探固,
必须从其本身的文化立场去看,然后加以比较和对比,始 可以得到两者的面貌。”
精品课件
6
东方
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就是通过对各种 文学现象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 规律的共同认识。
• 唐宋:“意境说”、“妙悟说”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严羽《沧浪诗 话》;
• 明代:李贽 “童心说”、“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性 灵说” ;
• 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袁枚“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
精品重于表现,具体 表现在四个方面:
究中西方比较诗学的基础。
精品课件
10
表述文学与世界关系的术语
•中国:道、物等
•西方:模仿、理念等
表达文学与作者关系的术语
•中国:神思、妙悟、感兴等
•西方:灵感、迷狂、直觉等
表述作品内在关系的术语
•中国:文、意、真幻、气韵等
•西方:符号、思想、结构、叙述等
表述文学与读者关系的范畴
•中国:兴观群怨等
•西方:净化、寓教于乐等
39比较诗学PPT课件
![39比较诗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747b59cf705cc17552709fc.png)
(一)诗学术语、概念、范畴研究
• 季羡林:中国古代术语“使用一些生动的形容 词,绘形绘色,给人以暗示,资人以联想,供人 以全貌,甚至给人以艺术享受,还能表现出深度; 但有时流于迷离模糊,好像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让人不得要领。”
• 西方文论持一种分析性的语言,其概念和术语
尽管在不同时代或不同文论家的阐述中其内涵会 有所不同或变化,但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却易于限 定。
• 比较文学中“诗学”一般指的就是文艺理论
2.比较诗学
定义: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理论、文 学批评的比较研究。
3.比较诗学与诗学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诗学和比较诗学都是以文艺理论作为 学科的中心,都在探讨文学的基本规律。
区别:研究对象的不同(文学实践—各 文明的诗学)
研究范围(文化内部—两种或以上的 文化与文明)
(五)诗学文化与文明研究
基于文化精神分析的方法,把诗学放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与文明的背景中, 追求的是返本开新、融贯中外的理论超 越。
第七章
比较诗学
一、诗学和比较诗学
• 1、诗学 • “诗学” (Poetics)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的《诗
学》,包含“诗”和“技艺”两个方面,现在在 西方泛指文学理论。 • 在中国,指《诗经》之学。在先秦时期《诗经》 就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诗经》在汉代又 被定为官学,因此后世的文人常常把《诗经》之 学称为“诗学”。
• 故,风骨与崇高同属于一种以力为其基本特 质的阳刚之美,同属于一个审美范畴。
• 此外,崇高主要有五种来源:庄严伟 大的思想、强烈而激动的情感、运用 藻饰的技术、高雅的措辞、整个结构 的堂皇卓越;
• 风骨构成因素与崇高相对应的为“志 气”、“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铺辞、结言、捶字”(刘勰并不认 为文采是风骨的构成要素)、“沉吟 铺辞,莫先于骨”。
比较诗学-精品课件
![比较诗学-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7af4736ddccda38376bafe6.png)
• “要寻求‘共相’,我们必须放弃死守一个模子的固执, 我们必须要以两个‘模子’同时进行,而且必须寻根探固, 必须从其本身的文化立场去看,然后加以比较和对比,始 可以得到两者的面貌。”
东方
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就是通过对各种 文学现象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 规律的共同认识。
比较诗学主要指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文化体系 的文学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相对于传统的各民族 文艺理论研究而言,比较诗学更关注于一种跨民族、 跨文化的文学本质规律的探求,并在这种跨越中阐 述不同文学理论各自所具有的特征。
无论中西诗学在基本概念和表述方法等方面有多大的差异, 但它们都是对于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共同探求,换句话说, 中西方文论虽然从不同的路径走过来,但它们的目标是一 致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把握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探寻文 艺的真正奥秘。这就是世界各民族文论可以进行对话和沟 通的最坚实的基础,是中外文论可比性的根源,因为任何 文学研究(包括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 握住人类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规律。——曹顺庆
比较诗学
综上所述,
在西方文化语境中,“诗学”一词在亚里斯多德那里是指 文学理论;
中世纪则主要指诗歌的创作技艺和技巧;
本世纪以后,由于形式主义文论家的努力,它被用于指称 广义的文艺理论,包括对一切文艺体裁的理论总结和研究。
叶维廉的《比较诗学》
• 美国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叶维廉的《比较诗学》一书, 是又一里程碑式的著述。尤其在《中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 应用》一文中,提出不同文化系统决定着不同的“美感运 思及结构行为”,形成不同的文学“模子”理论,不应该 用一方既定的文学模子去硬套在另一方上,必须采用两种 模子同时进行的方法。
第三是综合的比较。
东方
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就是通过对各种 文学现象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去发现全人类对文学 规律的共同认识。
比较诗学主要指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文化体系 的文学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相对于传统的各民族 文艺理论研究而言,比较诗学更关注于一种跨民族、 跨文化的文学本质规律的探求,并在这种跨越中阐 述不同文学理论各自所具有的特征。
无论中西诗学在基本概念和表述方法等方面有多大的差异, 但它们都是对于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共同探求,换句话说, 中西方文论虽然从不同的路径走过来,但它们的目标是一 致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把握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探寻文 艺的真正奥秘。这就是世界各民族文论可以进行对话和沟 通的最坚实的基础,是中外文论可比性的根源,因为任何 文学研究(包括比较文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 握住人类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规律。——曹顺庆
比较诗学
综上所述,
在西方文化语境中,“诗学”一词在亚里斯多德那里是指 文学理论;
中世纪则主要指诗歌的创作技艺和技巧;
本世纪以后,由于形式主义文论家的努力,它被用于指称 广义的文艺理论,包括对一切文艺体裁的理论总结和研究。
叶维廉的《比较诗学》
• 美国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叶维廉的《比较诗学》一书, 是又一里程碑式的著述。尤其在《中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 应用》一文中,提出不同文化系统决定着不同的“美感运 思及结构行为”,形成不同的文学“模子”理论,不应该 用一方既定的文学模子去硬套在另一方上,必须采用两种 模子同时进行的方法。
第三是综合的比较。
比较诗学PPT课件
![比较诗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0eb102b998fcc22bdd10d8f.png)
3、周英雄《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学》 王建元《雄浑观念:东西美学立场的比较》 古添洪《记号诗学》 郑树森《现象学与文学批评》 张汉良《读者反映理论》
大陆早期的中西比较诗学
王国维
1904,《红楼梦评论》 1908,《人间词话》 “写实的”与“理想的”、“优美”与
“宏壮”等西方诗学概念与范畴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 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 邻于理想故也。”
学艺术的审美本质规律。——曹顺庆
第一个也是终极的目的在于通过描述各式各样从源远流长、
而基本上是独自发展的中国传统的文学思想中派生的文学
理论,并进一步使它们与源于其他传统理论的比较成为可
能,从而对一个最后可能的普遍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的形
成有所贡献。
——刘若愚
二、比较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比较文学三个阶段: 1、法国学派阶段;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鲁迅
1908年,《摩罗诗力说》 “摩罗诗派”其实就是浪漫派,
十九世纪初期盛行于西欧和东 欧,是以拜伦和雪莱为代表的 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积极或革 命的浪漫主义流派。
• 意者欲扬宗邦之真大,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 生自觉。
• 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 • 宗白华《美学散步》 • 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 金克木《比较文学论文集》 • 杨周翰《攻玉集》 • 范存忠《英国文学论集》
• 80年代初,比较诗学再呈新貌。《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
• 大陆第一本系统的中西比较诗学专著是曹顺庆《中西比较诗 学》:
一、注重中西比较诗学的文化探源; 二、注重中西诗学范畴比较研究; 三、将中西诗学归为五大类,即艺术本质、艺术起源、艺术思 维、艺术风格、艺术鉴赏等基本问题。 • 80-90年代,繁荣兴旺。黄药眠、童庆炳《中西比较诗学体系》
诗歌比较鉴赏 ppt课件
![诗歌比较鉴赏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7d2215c59eef8c75fbfb3f4.png)
《发临洮将 间接描写 赴北庭留别》 虚写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 应稀。白草通疏勒, 青山过武威。
标题《闻说轮台路》
间接地描写了 “连年见雪飞” 的恶劣环境。
《白雪歌送 直接描写 武判官归京》 实写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直接描写了“ 胡天八月即飞 雪”的壮美
PPT课件
17
真题示例 比较表达技巧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 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PPT同课件 ?请作简要分析。 22
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方法: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篇目
意象
园花 第一首
第二首 乔木
修饰语
经雨 红
峥嵘 明月中
意境 热烈 艳丽
清幽
PPT课件
23
真题示例 比较意象意境 (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虚写置身峰头,既表现 了对故多的思念,更表
达了对“京华亲故”(
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PPT课件
28
例题引路 比较语言(炼字)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答案示例:海两畔诗尖都山似着剑一芒“,望秋”来字处处,割都愁为肠“。眺望”之意。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以“意象”为切入点:
1、筛选意象(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 2、抓修饰性词语,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注意诗 歌的不同类别)。
组织答案的步骤:
列举意象:概括意象的共同特征; 概括意境: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加以分
析,概括氛围特点(一般两个双音节词) ;
用术语总结作者表达的情感思想。
PPT课件
比较诗学鉴赏论PPT课件
![比较诗学鉴赏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c87b00649649b6648d747dd.png)
9
3、滋味与想象
中国 《与极浦书》:“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 《六一诗话》:“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
西方 艾迪生(J. Addison):美是“能直接打动人心灵的美,能在
想象里渗透一种内在的信息和满足。”(《论洛克的巧智的 定义》) 莱辛:“艺术家只能抓住最富有孕育性的那一顷刻,因为这种 时刻最能够引起鉴赏者的想象力,让人从十分有限的艺术形 象中,品味出更多的东西来。从中获得最大的艺术效果,得 到最大的艺术享受。”(《拉奥孔》) 康德:“为了判别某一对象美或不美,我们不是(把它的)表 象凭借悟性联系于课题以求得知识,而是凭借想象力(或者 想象力和悟性相结合)联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和不快感,鉴 赏判断因此不只知识判断,从而不是逻辑的,而是审美的。” (《判断力批判》)
1、性格气质的差异 2、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与统一 3、美感与功利的矛盾与统一
2021/3/7
CHENLI
1、性格气质的差异
例如: 朱光潜:“属于‘知觉型’的人在知觉事物时只起
视觉或听觉的作用。属于‘运动型’的人在知觉事 物时,运动感觉或器官筋肉感觉才特别强烈。因此, ‘直觉型’的人才起器官感觉,这种器官感觉就大 大加强视觉和听觉方面的意象。”(《西方美学 史》)
第六讲 比较诗学鉴赏论
2021/3/7
CHENLI
1
一、滋味说与美感说 二、出入说与移情说
2021/3/7
CHENLI
2
一、滋味说与美感说
(一)咀嚼滋味与感受审美 (二)直觉感受与美感想象 1、滋味与直感 2、滋味与情感 3、滋味与想象 (三)言美称味与言味论美
2021/3/7
CHENLI
3
狄德罗:“凡有情感的地方就有美。” 谢林:“这样一种活动只能是美感活动,任何艺术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比较鉴赏+课件(共21张PPT)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比较鉴赏+课件(共2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675fd92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b7.png)
【参考答案】 相同:两首诗的尾句都营造出不见其人但闻其声、令人回味的深远意境(2 分)。 不同:①秦诗尾句紧承上句“疑无地”,通过“人家笑语声”突然展现出 一片新境界,构思新奇,妙趣横生(2分)。②方诗尾句用“人语画桥西” 与上句“蜂蝶已归弦管静”形成映衬,以动衬静,突出了整体意境的寂静, 也使诗境更加耐人寻味(2分)。
(考点:形象、情感)
9.2016全国III卷《内宴奉诏作》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 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考点:思想情感)
诗歌比较阅读题规律
命题特点
对应的考点
1.主观题、客观题 2.单首诗、组诗(同一诗
人同题诗,不同诗人同主 题诗) 3.与课内诗比较,与自身 其他联比较
三、例题精讲
千秋岁· 陵寿史帅致道,时有版筑役
辛弃疾
塞垣秋草,又报平安好。尊俎上,英雄表。 汤生气
象,珠玉霏谈笑。春近也,梅花得似人难老。
莫惜 尊倒,凤诏看看到。留不住,江东小。从容帏
幄去,整顿乾坤了。 千百岁,从今尽是中书考。
词中“从容帷幄去,整顿乾坤了”与“了却君王天
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1)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 《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
①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 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 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②不同点: 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心境。 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 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 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考点:形象、情感)
9.2016全国III卷《内宴奉诏作》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 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考点:思想情感)
诗歌比较阅读题规律
命题特点
对应的考点
1.主观题、客观题 2.单首诗、组诗(同一诗
人同题诗,不同诗人同主 题诗) 3.与课内诗比较,与自身 其他联比较
三、例题精讲
千秋岁· 陵寿史帅致道,时有版筑役
辛弃疾
塞垣秋草,又报平安好。尊俎上,英雄表。 汤生气
象,珠玉霏谈笑。春近也,梅花得似人难老。
莫惜 尊倒,凤诏看看到。留不住,江东小。从容帏
幄去,整顿乾坤了。 千百岁,从今尽是中书考。
词中“从容帷幄去,整顿乾坤了”与“了却君王天
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1)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 《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
①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 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 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②不同点: 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心境。 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 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 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历史类型学研究和阐发研究
(一)历史类型学研究 1、历史类型学的产生 19世纪末俄罗斯的“历史比较学派”创始人 维谢洛夫斯基提出要在“一系列平行的相似事实” 中进行对比,探求它们之间的规律性。 20世纪30年代,苏联学者日尔蒙斯基继承和 发展了维谢洛夫斯基的学说,提出“历史类型学” 研究的观点。
代表人物:叶维廉——文化模子寻根
3、原型与原型批评代表人物:台湾学者黄维梁 Nhomakorabea
1976年由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陈鹏翔)首 先提出“阐发研究” 。 “阐发研究”过于强调用西方理论对中国文学与 文论的阐发,因而又有不少学者提出“双向阐发” 的问题。 异同比较、文化模子寻根,都是在寻求一种中 西诗学间的对话,在对话中理解对方,阐明对方, 同时也实现互证互补。 ——最终目的是实现对东西方文论的重新整合、 建构。
二、中西诗学的逻辑起点
从诗学在整个人与世界的体系中来看,诗学是 对具体文艺实践的理论抽象,但它同时又是以哲学 为依托。 哲学→诗学→文学 ↘ ↓ ↙ 世界与人
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是“存在”;中国哲学的 核心概念则是“道”。它们代表了中国和西方各自 把握世界的不同方式,同时也构成了中西诗学的逻 辑起点。
四、中西诗学的理论形态
其一,西方诗学尚形式,中国诗学尚整体。 其二,西方诗学偏重于分析和综合,中国诗学偏重于直 观和体悟。 其三,中西诗学的言意之辨。西方诗学不断陷于困惑和 矛盾之中,并且着力探索诗学体系的建构,而中国诗学则强 调领悟和体验,却无意于理论体系。 西方:向太阳,我向太阳把双手伸出, 我看见苍白的云织成帐幕„„ 我觉得我已经知道真理, 却不知用什么词句把它说出。 ——(俄)吉皮乌斯《无力》 中国:“得意忘言”、“不落言荃”、“言有尽而意 无穷”——“道”是不可言说的。
中国内地的比较诗学研究: 早期: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1904)、《人间词话》(1908)。 朱光潜的《诗论》(1942) 钱钟书的《谈艺录》(1948)、《管锥篇》(1979) 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1979)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1981)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 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中外比较文论史》 卢善庆的《近代中西美学比较》 狄兆俊的《中英比较诗学》 周来祥、陈炎的《中西比较美学大纲》 张法的《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 黄药眠、童庆炳主编的《中西比较诗学体系》等。
中国诗学中的“意象”、“意境”即都源于感 物说。
虚静无为,以观万物,物我合一,通达无碍, 正构成对自然之“道”的体悟。 中国诗学的感物、意象、意境,本身走的就是 一条隐喻——象征之路,在回归自然、在全身心地 追求与道的契合中走向永恒。 道的境界便是人与宇宙本体浑然一体的境界。
总之: 西方诗学以“有”、“存在”为逻辑起点,因而“真” 便构成其最高的追求。无论是摹仿说之客观现实之真,表现 说之心灵之真,还是象征主义之本体之真,都是强调美与真 的结合。 中国诗学则以“道”为逻辑起点。“道”也以真为特征, 体现为自然之“真”,因而中国诗学亦讲艺术的真实性。但 这“真”又更多地与“善”结合在一起,“道” 也是一种 道德境界。同时“道”还是一种审美境界,是人的本真之美、 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因而中国诗学中的自然美、境界美、 意境美,实际上都是从“道”的审美属性中衍生而来。 道的虚静、和谐、自然,既是中国传统文人对人格境界 之追求,也构成了中国诗学的最高境界。
一般认为中国诗学重表现: 《毛诗序》中的“言志说” 陆机《文赋》中提出的“缘情说” 刘勰《文心雕龙》的“情志说” 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神韵说” 宋代严羽的“兴趣说” 明代李贽的“童心说” 公安派的“性灵说” 中国诗学一直贯穿的是一条以主体情感的表现 为核心的主线。
中国诗学走的是一条“以物观物”的认识之路: 以物观物的目的在“道”,而“道法自然”,所以 以物观物则可以通过对道的认识直接把握自然。 “道”曾生出天地万物,天地万物皆以道为本体。 但“道”又存在、体现于天地万物之中,由天地万 物的生长、变化显示其本体。 从这个角度说,这构成了本体与现象的融合无 间。 道法自然,而艺术便是通过感物而最终回归 “道”的本始状态,这便构成了独具中国诗学特色 的“感物说”。
具体体现: 一方面:是两个民族间有文化接触和联系,有 事实联系。但外来影响不是一个民族文学发展的主 要动力和决定因素。 另一方面:是出于社会历史条件民族文化条件 的相仿而产生的相似性,尽管它们之间并没有互相 影响的事实联系。
(二)阐发研究 阐发研究是由平行研究中派生和发展起来的, 是近年来中国学者的创造。 代表人物:古添洪、陈慧桦等。 核心:是跨文化的文学理解。 1、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的阐发 2、理论对理论的互相阐发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定义为“国际文学关系 史”,强调的是对不同国家、民族文学间的影响的 研究。——可成为比较诗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美国学派打破法国学派为比较文学设置的森严 壁垒,强调在平行的比较研究中寻求跨民族、跨语 言界限的文学的共同规律。——比较诗学在其中自 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事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中国学者,既 有大陆的,也有港台、海外的。 海外第一部中西比较诗学的代表作是刘 若愚的《中国的文学理论》(芝加哥大学出 版社,1975年),这是一部借用西方理论阐 发中国文学理论的著作。 叶维廉的《比较诗学》(台湾东大图书有 限公司,1983年)属于《比较文学论丛》的 一本,它提出了“文化模子”理论,力图寻 求“共同的文学规律”和“共同的美学据 点”。
比较诗学
一、比较诗学:概念与方法
“诗学”是属于西方文论范畴的一个概念,最 早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书。 “比较诗学”:既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诗学 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也包括跨学科、跨文化的 诗学的比较研究。
世界各国诗学主要有三大体系: 西方诗学创造了“摹仿”、“表现”、“象 征”、“典型”、“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 一整套理论范畴; 印度诗学提出了“味”、“韵”、“程式”、 “曲语”等范畴; 中国诗学有“言”、“意”、“象”、“道”、 “气”、“韵”、“神形”、“虚实”等独特范畴 和概念。 比较诗学探讨的就是如何能使各种千差万别的 诗学体系实现对话,如何在各国诗学的“同”与 “异”中寻求文艺理论的共同规律。
中国比较诗学的代表性观点: 乐黛云主编的《中西比较文学教程》(高等教育 出版社,1988年)认为: 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西方文论偏重于模仿、 再现、写实,属于模仿论;中国文论偏重于表现、 抒情、言志,属于表现论。 在文艺的社会功能上,西方文论强调艺术在认 识上的作用,重视艺术的认识模仿功能和接近宗教 情绪的净化作用,强调美与真的结合;中国文艺强 调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作用,强调美与善的结合。 在理论形态上,西方文论具有分析性和系统性; 中国文论具有直观性和经验性。
三、中西诗学的范畴体系
中西诗学范畴及体系基本上由中西哲学的核心范 畴(“道”与“存在” )衍生而来。
在“世界与人”的关系上,构成了西方诗学的三 大基本体系:模仿论、表现论、象征论。
因为: 西方哲学大多探讨“存在”及“存在之 所以为存在”,由此也就构成了其认识论与 本体论。模仿、表现、象征皆根源于作为实 体的“有”、“存在”。 ——世界被分成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 文学最初被当作是对现象世界的“低级的” 模仿。其后表现论更偏重心灵世界,而象征 主义则力图从现象世界中去探寻本体世界存 在的奥妙。
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 方法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
一、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 (一)影响研究 (二)平行研究
(三)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比较
1、研究的对象: 前者关注不同国家文学之间有实际交往的影响联系事实,忽 视无交往联系的各种文学现象关系研究,因此范围比较狭窄;后 者涉及并无实际影响联系的各文学间、以及文学与其他学科间的 关系研究,因此范围比较广泛。 2、研究的目的: 前者研究影响的“出发点”、“终结点”与影响的“经过路 线”,溯源求根,以求得同源性“事实联系”;后者则强调在相 似性中揭示它们文化上的差异性,同时又在不同文学间的比较中 发现它们共同的“据点”,进而探寻文学的共同规律,同时也注 重文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的功能性规律,并上升为理论新识。 3、研究的方法: 前者崇尚实证,重视考据与资料的发掘与整理,更具有文学 史研究的特点;后者注重美学分析与其他学科理论方法的综合运 用,更像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研究。
2、历史类型的相似性: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共同过程具有一致性和规 律性,这是历史比较文艺研究的前提,它决定了各 民族文学发展历史进程中存在的相似性。 历史类型学的类似,既可以表现在作品的思想、 主题、情节、形象、典型、体裁方面,也可以表现 在文学风格、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等方面。
注意:“历史类型学”与“主题学”中的类似不同(它仅指 文学史上在相似历史条件下出现的这些方面的类同现象,并 非一般意义上的主题、体裁等方面的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