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的来源及中学常见通假字举例
【考试总结】高中文言文常见通假字(含出处)

【考试总结】高中文言文常见通假字(含出处) 1.案:通“按”,审察,察看,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2.罢:通“疲”,疲劳,形容词。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论积贮疏》)3.颁:通“斑”。
颁白,头发花白,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4.板:通“版”,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5.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6.被:①通“披”,穿着,动词。
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②通“披”,披散,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7.辟:通“避”,躲避,动词。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崤之战》)8.弊:通“敝”,困乏,衰败,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出师表》)9.不:通“否”,不,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10.材:通“才”,才能,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11.裁:通“才”,刚刚,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12.采:通“彩”,色彩,颜色,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13.雠:通“仇”,仇敌,仇人,名词。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伶官传序》)14.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 15.从:通“纵”,与“横”相对,名词。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16.当:通“挡”,遮挡,动词。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项脊轩志》)17.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18.而:通“尔”,你的,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19.反:通“返”,往返,动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20.奉:通“俸”,俸禄,薪俸,名词。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触龙说赵太后》)21.衡:①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
初中语文各年级63个通假字汇总解析,太全啦!

初中语文各年级63个通假字汇总解析,太全啦!
通假字,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遇到通假字,对于同学们理解文义和做题,都会有很大影响。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今天,小七为大家整理了七到九年级,课本中63个重点通假字!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所在年级来记忆!
1
2
3
以上,就是我们初中语文课本中的63个重点通假字,同学们一定要熟记在心。
在日常做题和考试中,遇到通假字,也要及时记录,扫
除盲点!
积少成多,阅读古文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答题也能快速抓住作者的真实想法!
七天网络初中号3月发文安排如下,同学们记得按时来学习哦!。
备考考试中常见通假字及其出处

备考考试中常见通假字及其出处七年级语文教材(上)中的古诗文通假字,是中国古书中用字的一种现象,有广义、狭义之分。
其中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我们通常所说的通假字是狭义的通假字,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本质上属于错字或别字,会对阅读和理解文言文带来麻烦,所以在学习文言文时,最好能掌握一些常见的通假字。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且常用的通假字如下:一、《十六则》论语>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悦)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惘)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识—志)4.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莫—暮)二、《鱼我所欲也》5.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避)6.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避)7.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辟—避)8.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辩—辨)9.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德;与—欤)10.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乡—向;得—德)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增)1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横)1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拂—弼)四、《邹忌讽齐王纳谏》1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孰—熟)五、《出师表》15.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阙—缺)16.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又)六、《桃花源记》1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邀)七、《三峡》18.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缺)八、《马说》19.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只)说明:用作范围副词时——表示仅仅、只有——祇、祗、衹三者皆可用,但自宋代开始,已出现改用'只'的趋势;《简化字总表》规定用'只'。
课文中的150个通假字

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150个)1.案:通“按”,察看例如: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2.颁:通“斑”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3.板:通“版”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4.倍:通“背”,违背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5.辟:通“避”,躲避例如: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殽之战》)6.弊:通“敝”,困乏,疲惫例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王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过秦论》)7.辩:通“辨”,区别例如:此大小之辩.也。
(《逍遥游》)8.裁:通“才”例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9.采:通“彩”,色彩例如: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登泰山记》)10.飡:通“餐”例如:适莽苍者,三飡.而反。
(《逍遥游》)11.唱:通“倡”,倡导例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12.沈:通“沉”例如:暮霭沈沈..楚天阔。
(《雨霖铃》)13.绌:通“黜”,贬黜例如: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14.垂:通“陲”,边关例如: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白马篇》)15.歠:通“啜”,给水喝例如: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
(《勾践灭吴》)16.趣:通“促”,催促例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
(《西门豹治邺》)17.卒:通“猝”,突然例如:卒.然边境有急。
(《论积贮疏》)18.卒:通“猝”,仓促例如:五万兵难卒.合。
(《赤壁之战》)19.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一浸叫焠,俗称“蘸火”。
这里指用药浸泡例如:使工以药淬.之。
(《荆轲刺秦王》)20.厝:通“措”,放置例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21.错:通“措”,措施例如: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离骚》)22.道:通“导”,引导例如: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通假字-初中语文知识讲解

通假字1.通假字【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考点讲解】1.什么是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
2.通假字的形式(1)音同(近)通假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本字具有同音或音近的关系。
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此句中的“畔”通“叛”,二者同音;“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此句中的“培”通“凭”,二者音近。
(2)形似通假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本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旁。
由于汉字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极大,通假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通假多见于形声字。
如:倡﹣﹣唱、阴﹣﹣荫、帖﹣﹣贴、距﹣﹣拒,等。
3.常见题型①单独考查通假字。
如: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②结合其他考点综合考查。
如:翻译句子。
【方法技巧】1.依据字音,寻找本字。
阅读文言文时,遇到某个字如果用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便可从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里去寻找本字。
如: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2.凭借字形,辨析通假。
由于多数通假字字形相似,其中大多是用笔画少的字代替笔画多的本字,所以还可凭借字形去辨析通假字。
如: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行》)不,通“否”。
3.常用通假字,加强记忆。
前面讲到根据读音,寻找本字,但是文言文中字的读音是按古音读的,与今天对某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
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要强加记忆,注意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不断的复习巩固。
附:中学课本常见通假字例释(以下内容按照通假字、本字、释义、例句及出处顺序整理):说﹣悦愉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女﹣汝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知﹣智智慧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还﹣旋回转,掉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汤﹣烫用热水焐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剂汤药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止﹣只仅仅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阴﹣荫树荫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屏﹣摒舍去屏弃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帖﹣贴粘对镜帖花黄(《木兰诗》)火﹣伙同伴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竦﹣耸高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争﹣怎怎样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见﹣现出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要﹣邀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指﹣直一直指通豫南(《愚公移山》)亡﹣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厝﹣措放置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那﹣哪怎么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阙﹣缺①中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②缺点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强﹣僵僵硬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道﹣导引导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春秋》)曷﹣何什么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春秋》)辑﹣缉连缀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熙﹣嬉开玩笑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春秋》)零丁﹣伶仃孤苦无依零丁洋里叹零丁(《过零丁洋》)距﹣拒抵挡,抵抗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圉﹣御抵挡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诎﹣屈①理屈公输盘诎(《公输》)②弯曲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有﹣又还有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衡﹣横①横放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②不顺,梗塞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甫﹣父男子美称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简﹣拣挑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適﹣谪被罚流放,强迫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唱﹣倡倡导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陈涉世家》)以﹣已已经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被﹣披穿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食﹣饲喂养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材﹣才才能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邪﹣耶吗其真无马邪(《马说》)畔﹣叛背叛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曾﹣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具﹣俱全,皆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属﹣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直﹣值价值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注:句中“羞”同“馐”)辟﹣避躲避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得﹣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与﹣欤语气词,相当于“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乡﹣向从前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信﹣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已﹣以常与“来”“前后”组合,表示时间、方位自董卓已来(《隆中对》)遍﹣遍及、普遍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积累:常见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分类

诀
诀别,离别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史记·荆轲刺秦王》)
累
摞
捆绑犯人的大绳子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崤之战》)
帘
奁
古代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孔雀东南飞》)
列
裂
分裂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梦游天姥吟留别》)
戮
勠
并力,合力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史记·鸿门宴》)
没
殁
死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过秦论》)
以往
从前
从这里开始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城予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感激
深深地感谢
感,感动;激,奋激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具体
明确,不抽象,细致
具,具备;体,形体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智力
理解事物的能力
智,智谋;力,力量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估
贾
商人
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过大孤山小孤山》)
函胡
含糊
不清楚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石钟山记》)
缙绅
搢绅
把笏板插在带间,引申指官僚士大夫。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
菁
精
精华,精粹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距
拒
把守
距关,毋内诸侯。(《史记·鸿门宴》)
汤
烫
用热水焐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帖
贴
期末备考初中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期末备考初中高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例如:•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
(《郑伯克段于鄢》)•② 举错不可不察也。
(《张释之传》)•③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系辞下》)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
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
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
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一)要有古音韵的常识。
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
古今语音变化很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近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
所以当我们以声音为线索去辨认通假时,千万不可只据今音作准则。
(二)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
判定某字借用为某,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
有的学者过分强调“以声求义”,把根本不是通借武断为通借而将古书解错的例子不少,我们应引以为戒。
对于古书中常见的通假字,古今注文中多有注明,《辞源》、《辞海》一类普通字书中也有释例,初学者应该通过阅读和勤查工具书去掌握一批常用的通假字。
文言文复习专题——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复习专题——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文言文复习专题——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大全TAG:通假字初中文言文文言文通假字大全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
例如:①庄公寤生,惊姜氏。
②举错不可不察也。
③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
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
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
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
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原因很多。
从根本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
通假字大全

通假字大全(转载)按: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本文给出常用通假字及常用通假字例表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
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
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
初中语文通假字大全

初中语文通假字大全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通假字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这些字词在特定的语境下,可以被用来替代另一个字或词,而它们的含义可能与原字或词有所不同。
在我们的初中语文学习中,通假字也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一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初中语文中的通假字大全。
我们要明确什么是通假字。
通假字,就是用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这个代替的字就叫做通假字。
通假字的存在是因为古代的书写材料有限,人们常常用简单的符号或图形来代替复杂的字或词。
在初中语文中,我们遇到的一些常见的通假字包括:“反”通“返”,表示返回;“见”通“现”,表示出现;“说”通“悦”,表示高兴;“女”通“汝”,表示你;“亡”通“无”,表示没有;“坐”通“座”,表示座位等。
这些通假字的含义和原字或词可能会有一些差别,但是它们在特定的语境下可以被用来替代另一个字或词。
因此,我们在阅读古代文献时,必须要了解这些通假字的含义和用法,才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意思。
除了在阅读中需要注意通假字之外,我们在写作中也要注意避免使用通假字。
因为通假字的使用可能会让读者产生误解,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因此,我们在写作时,应该尽可能地使用规范的汉字,避免使用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代文献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我们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必须要掌握一些常见的通假字的含义和用法,才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意思。
在写作中也要注意避免使用通假字,以保证文章的表达效果。
在文言文中,通假字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通假字是指本应使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的现象。
在古代,由于没有标准的拼音方案,人们常常采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一些发音相近但实际上不同的字或词。
以下是初中16册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及其解释:“肱”通“躬”,弯曲身体。
红色教育在幼儿生活、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红色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怀,让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和革命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同时,红色教育还可以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高职高考语文-通假字

VS
命题规律
高职高考语文试题对通假字的考查,一般 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要求考生判断句子中 是否存在通假字,或者解释句子中某个词 的通假含义。同时,试题还会结合文言文 阅读和诗歌鉴赏等知识点,综合考查考生 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应试技巧与备考建议
应试技巧
在解答通假字相关题目时,考生需要注意以 下几点:(1)熟练掌握常见通假字的含义 和用法;(2)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句子意 思,判断是否存在通假字;(3)注意区分 形似字和同音字的干扰。
真题展示与答案解析
B. 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 往,取。
C.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 ,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D. 而卒莫消长也 而:通“尔” ,你,你的。
真题展示与答案解析
答案:D 解析:D项,“而”不是通假字,是连词,表转折。
考点分布及命题规律
考点分布
历年高职高考语文真题中,通假字的考 点主要分布在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鉴赏两 个部分。其中,文言文阅读中的通假字 主要出现在句子翻译和词语解释等题型 中;诗歌鉴赏中的通假字则主要出现在 诗句理解和表达技巧分析等题型中。
THANKS
感谢观看
特点
通假字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和灵 活性,是古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 语言现象。
起源与发展
起源
通假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 初创时期,由于汉字数量有限,人们 常常借用或替代某些字来表达意思。
发展
随着汉字数量的增加和语言的演变, 通假字的使用逐渐规范化,一些常见 的通假字被固定下来并沿用至今。
在高职高考中的重要性
纠正策略与建议
加强历史文化学习
深入了解古代汉语及历史文化 背景,提高对通假字的认知能
力。
注重语境分析
高中语文通假字知识点[合集5篇]
![高中语文通假字知识点[合集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2143c52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71.png)
高中语文通假字知识点[合集5篇]第一篇:高中语文通假字知识点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通假字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语文通假字知识1案:同“按”,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
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桮:同“杯”,酒器。
名词。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
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披”,顶。
动词。
“被明月兮珮宝璐。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
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辟:通“避”,躲避。
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敝”:通“弊”,弱点。
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敝”徧:同“遍”,遍及、普遍。
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
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材:同“才”,才能。
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
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遥远貌)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
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仓:同“苍”,黑色。
名词。
“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
名词。
“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高中语文通假字知识2堕:通“隳”,毁弃。
动词。
“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而:通“尔””,你的。
代词。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尔:同“耳”,罢了。
语气助词。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蕃:通“繁”,多。
形容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反:同“返,返回。
初中常见通假字

初中常见通假字哎,说起咱们初中那会儿学的通假字,简直就像是一扇神秘的大门,背后藏着古人的智慧和幽默,让人又爱又怕。
你想象一下,那时候咱们捧着课本,瞪大眼睛,生怕漏掉一个字,因为一不小心,就可能被那些古灵精怪的通假字给绕进去了。
记得有回,老师讲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咱们都以为“说”就是说话的意思,结果老师一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个“悦”字,笑得跟朵花似的,说:“瞧瞧,这儿有个通假字,‘说’通‘悦’,意思是高兴、愉快。
古人啊,就是爱玩这种文字游戏。
”咱们一听,恍然大悟,原来学习还能这么玩,心里头那个乐呵劲儿,简直比吃了蜜还甜。
还有一回,咱们学《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那个“帖”字,初看之下,以为就是贴个啥东西上去,结果老师又出手了,说:“这个‘帖’,通‘贴’,但你们知道吗?在古代,这可不只是简单的贴上去,那是女子梳妆打扮的一种讲究,就像咱们现在化妆,得一丝不苟,对吧?”咱们一听,心里头那个佩服啊,原来古人的生活也这么精致,这么有情调。
再说说那个“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里的“要”,一开始咱们都懵了,心想:“这不是‘要’你干啥就干啥的意思吗?”结果老师一解释,咱们又乐了,原来这“要”通“邀”,是邀请的意思。
老师还打趣说:“看看,古人请客吃饭多直接,一个‘要’字,就把你拽回家了。
”咱们一听,纷纷点头,心里头那个亲切感,就像是邻居家大叔大婶喊咱们去吃饭一样。
就这样,咱们在笑声中,在疑惑中,慢慢揭开了通假字那层神秘的面纱。
咱们发现,原来这些看似古怪的字眼,背后都藏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它们像是一串串钥匙,打开了咱们通往古代文化的大门;又像是一座座桥梁,连接着咱们和古人的心灵。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学通假字的日子,虽然辛苦,但也充满了乐趣和收获。
咱们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去欣赏和感受那些古老而美好的文字。
所以,每当有人问起初中那会儿最难忘的是什么,咱们总会笑眯眯地说:“嘿,那还用说,肯定是那些让人又爱又怕的通假字啦!”。
通假字117例(高中)

通假字117例(高中)通假字117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册)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有些是因为当时缺乏严格规范,有些就是古人所写的别字。
熟悉常见的通假字是阅读古籍必需的知识,通假字也常常成为我们研究古代汉语和古代汉字的重要资料。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荆轲刺秦王》7、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8、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9、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12、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1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14、故振慑(同上)15、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xiàng),迎宾赞礼的人。
傧,旧读bìn)1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1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18、秦王方还柱走(同上)1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20、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21、轲既取图奉之(同上)22、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23、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24、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25、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鸿门宴》26、距关(距,通“拒”,把守)27、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28、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3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3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32、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3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必修二《诗经两首》34、匪来贸丝。
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

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
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
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
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文言文常见通假字《<论语>十则》: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由,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汤(tàng)通烫,意思是用热水焐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齐(jì)通剂《乐羊子妻》:日知其所亡亡通无《为学》:屏弃而不用屏通摒《卖油翁》:但手熟尔尔通耳《西江月》:路转溪头忽见见通现(以上出自第一册)《桃花源记》: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口技》:满坐寂然坐通座《伤仲永》: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愚公移山》:河曲知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还,返回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cuò)通措,放置《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那通哪,怎么(以上出自第二册)《三峡》:略无阙处阙通缺《闲情记趣》: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晏子故事两篇》:傧者更道道通导,引导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圣人非所与熙也熙通嬉《寓言四则》:辑以羽翠辑通缉,连缀宣王说之说通悦,高兴此何遽不为福乎遽通讵,岂(以上出自第三册)《公输》: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抵抗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防守,抵挡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桃花记》: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右手攀右趾攀通扳,往里拉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唐雎不辱使命》:寡人谕矣谕(yù)通喻,知晓,明白故不错意也错通措,筹划轻寡人与与通欤,表示询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荔枝图序》:华如橘华通花《山市》: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陈涉世家》: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意思是远调,这里是强迫去守边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固以怪之矣以能已,已经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意图《马说》: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能力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食通饲,喂养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语气词,表疑问(以上出自第四册)《始得西山宴游记》:自余为僇人僇通戳,遭到贬谪《峡江寺飞泉亭记》:而游者皆暴日中暴通曝,晒《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孟子〉二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衡于虑衡通横,意思是梗塞,指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全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越巫》:持其赀去赀通资,资财《<世说新语>三则》:尊君在不不通否《行路难》:玉盘珍馐直万钱直通值(以上出自第五册)《鱼我所欲也》:故患有所不辟辟通避,躲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隆中对》: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自董卓已来已通以《墨池记》: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章通彰,显著《曹刿论战》: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普遍《送东阳马生序》: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君子于役》:鸡栖于桀桀通橛,指为鸡做的木架(以上出自六册)《大道之行也》:选贤与能与(jǔ)通举,推举矜、寡、孤、独、废疾者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初中语文通假字大全(人教版)

(一)名词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智子疑邻》2、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口技》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口技》4、会宾客大宴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
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
《口技》5、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
《陋室铭》6、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送东阳马生序》7、狼不敢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狼》8、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作为动词,攻击。
《狼》9、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狼》10、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动词,(从柴草中)打洞。
《狼》11、听妇前致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
《石壕吏》12、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三峡》13、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奔:名词用做动词,飞奔的马《三峡》14、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观潮》15、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出师表》1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17、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醉翁亭记》1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名词用作动词,汲泉水。
《满井游记》茗: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罍:名词用作动词,端酒杯。
红装: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蹇:名词用作动词,骑驴。
19、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陈涉世家》20、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竹板打。
《陈涉世家》21、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
《陈涉世家》22、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陈涉世家》23、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用鱼网。
《陈涉世家》24、功宜为王功:名词用作动词,论功劳。
《陈涉世家》25、皆刑其长吏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
《陈涉世家》26、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为动词,记下。
《木兰诗》27、愿为市鞍马市:名词用作为动词,买。
《木兰诗》28、处处志之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
初中的文言文通假字归纳

初中的文言文通假字归纳初中的文言文通假字归纳1.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2.材,通“才”。
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3.祗,通“只”。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4.反,通“返”。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5.衡,通“横”。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6.见,通“现”。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7.具,通“俱”。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8.帖,通“贴”。
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9.策,通“册”。
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10.著,通“着”。
著我旧时裳。
——《木兰诗》11.火,通“伙”。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12.简,通“拣”。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13.诎,通“屈”。
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
——《核舟记》14.说,通“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15.遽,通“讵”。
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16.要,通“邀”。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17.有,通“又”。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18.属,通“嘱”。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19.诎,通“屈”。
公输盘诎。
——《公输》20.坐,通“座”。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21.罔,通“惘”。
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22.厝,通“措”。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23.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4.邪,通“耶”。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25.食,通“饲”。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者而食之。
——《马说》26.蕃,通“繁”。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爱莲说》27.唱,通“倡”。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28.阙,通“缺”。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29.少,通“稍”。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30.畔,通“叛”。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常见通假字表

常见通假字表
字的通假,是文言文常见的现象。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
所谓通假,就是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可以通用,或指这字借用作那个字。
两字之中,一个是“本字”,另一个叫“借字”.如:“甚矣,汝之不惠!"“惠”是“慧”的借字.“慧”是本有其字而不用,却另外指一个字来代替它.
通假的条件和类型
两字必须是同音或近音才能通假。
所谓同音通假,是指借字和本字,其声母和韵母是相同的。
如“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两字声母和韵母完全一样。
所谓近音通假,是指两字声母或韵母相同的,亦可以通。
如“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