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性贤太极松身五法(视频解说词)

合集下载

传统吴式36式太极拳动作分解视频及要点

传统吴式36式太极拳动作分解视频及要点

传统吴式36式太极拳动作分解视频及要点请点击“精英太极学堂”关注我传统吴式36式太极拳,以马岳梁吴英华吴式精简30式太极拳为基础,吸收了传统吴式老架、圆架、方架的精华,具有舒展大方、严密紧凑、方圆结合、好学易练的特点。

这里分13次将整套拳的分解视频和动作要点展现给拳友,希望多提宝贵意见。

22、撤步十字手(1)分解视频00:00 / 00:00弹重新播放0:00:00上次观看至{$min}{$sec},正在为您续播跳过广告应版权方的要求,好莱坞会员无法跳过该剧广告广告剩余: 10 秒【剩余则广告】您是尊贵的QQ会员秒后可跳过此广告详情点击应版权方的要求,好莱坞会员无法免除该部电视剧的广告,请您谅解!我知道了!✕分享10广告详情------(2)动作要点背倚后坐,双手合十;右弓左撤,双手前挤。

23、野马分鬃(1)分解视频00:00 / 00:00弹重新播放0:00:00上次观看至{$min}{$sec},正在为您续播跳过广告应版权方的要求,好莱坞会员无法跳过该剧广告广告剩余: 10 秒【剩余则广告】您是尊贵的QQ会员秒后可跳过此广告详情点击应版权方的要求,好莱坞会员无法免除该部电视剧的广告,请您谅解!我知道了!✕分享10广告详情------(2)动作要点背倚后坐,右抱琵琶。

上步右弓,插手靠肩;上身左转,右托背圆;右穿左按,目视左前。

合臂上步,弓步靠肩;上身右转,左托背圆;左穿右按,目视右前。

要领一致,反复再三。

24、玉女穿梭(1)分解视频00:00 / 00:00弹重新播放0:00:00上次观看至{$min}{$sec},正在为您续播跳过广告应版权方的要求,好莱坞会员无法跳过该剧广告广告剩余: 10 秒【剩余则广告】您是尊贵的QQ会员秒后可跳过此广告详情点击应版权方的要求,好莱坞会员无法免除该部电视剧的广告,请您谅解!我知道了!✕分享10广告详情------(2)动作要点合臂上步,左弓侧挤;背倚后坐,左弓推挤。

练习太极拳松身功法的要领

练习太极拳松身功法的要领

练习太极拳松身功法的要领简述松身是学习太极拳的重要门路,只有做到松身,才能把太极拳全部都掌握好,才能更深入的学习太极拳要领。

松身功法是轻沉兼备的整体性松功动作,把动作相对较慢的站桩功、松腰胯功、松肩肘功练习到位了,才好练习动作相对较快的松身功法。

如果说热身基本功是松筋舒骨的粗活,桩、腰、胯、肩功是重活的话,那么,松身功则是松筋舒骨活肉的细活。

松身功法有利于人体血气和顺,能使周身筋骨较快松开,皮肉也较快放松,进一步提高松、沉、柔、刚、软、韧的质量。

拳架的练习是太极拳的基本功,但是练习拳架不仅要做到周身放松,意和形也要结合。

练起拳架和推手就会觉得更加顺遂、流畅、协调。

具体的松身功练法请看我的教学视频讲解,在此说的是练功要领。

松腰转胯1、两脚与肩同宽、身体中正的自然站立。

2、胸椎、腰椎上下对拉松开竖直。

松腰练习是非常重要的,腰是承接着上身和下身的枢纽,因此,腰部的力量对练习太极拳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3、前松腹股沟,后松尾闾和臀部。

4、从上往下松沉到脚底成为腿脚稍屈的开立步桩时,同时转胯带动一手掌心往身前肩关节上面拍去,另一手掌背往身后肩胛骨松去。

5、顺着地面反座弹力而起带动两手各自在侧身往上抬起至稍低于肩的高度,掌心向下。

松沉弹手1、两脚与肩同宽、身体中正的自然站立,两手各自在身侧松肩、垂肘、松腕的虚虚握拳。

2、胸椎、腰椎上下对拉松开竖直。

3、前松腹股沟,后松尾闾和臀部。

3、从上往下松腰塌胯沉到脚底成为腿脚稍屈的开立步桩时,同时沉肩垂肘往地面方向松去,初练到位时,松开肘关节有似乎脱开的感觉。

4、顺着地面反座弹力而站起,同时腰胯带动两手往上弹起来。

两手往上弹起的幅度与松沉到脚底的地面反座弹力成正比,腰胯松得好一点,地面反座弹力大一点,两手往上弹起就会自然高一点。

如果地面反座弹力大大,而两手往上弹起较高,这样是手上故意动作的毛病。

松胯捋堋1、站一个不大不小、不高不低的弓步,不讲究是正弓步,但不能是侧弓步。

太极松身五法

太极松身五法

太极松身五法太极松身五法乃是太极拳名家黄性贤素习鹤拳扎下良好基础,后又根据其师五绝老人郑曼青所传授的杨家秘诀拳经、拳理,潜心研究,深得其心法,尤其对松、沉、柔,细心体悟,所编写的太极拳基本功法。

它透过了气沉丹田以及转腰松胯、合气松身、摆臂松肩、弯腰松筋和坐腿松膝之五松,来解决练习太极拳最难解决之“气沉丹田”、“松”与“柔”、“沉”的问题。

而气沉丹田及松、柔、沉正是要练成太极内劲的重要入手功夫与关键所在。

前贤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太极松身五法正是最好最基本的练功法,是进入太极殿堂的“敲门砖”,是学练太极拳的基础,也是易学有效的健身运动和防身自卫术。

太极松身五法的动作要全身松透,丹田吐纳,气沉丹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切记全身用意不用力,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尤其注意其根在脚,全身重量除第二及第四式外,只许放在一只脚上,主宰于腰,不独手与脚要随腰而转动,自头顶到踵与眼神都须随腰而动。

要使能气沉丹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运身时,能以意送气,达于丹田,不使上浮。

要注意手、脚虚实分清,腰脊敛气,胯须松直,练至相当火候后,因其腰、臂如柳枝摆荡,渐渐能体会到“气宜鼓荡”,即以丹田之气与空气互相摩荡,渐觉往来回旋似有压力,久之愈觉压力甚大,此即所谓虚则实之,但如与有大力之人比手,则反视若与空气相搏,此即所谓的实者虚之。

能达此境界,便觉妙用无穷。

故松身五法乃是内修外练一次完成,乃是道家艺术。

动作熟习功深后对太极拳功夫甚有裨益。

预备式两足立正,身正,两目向前平视,顶头悬,胸微含,两肩微沉,肘微弓,舌卷而轻抵上颚,重心落右腿,左腿跟微起,向左平开宽与肩齐,腰向右转,再向左转,把右脚尖扣回转正。

练习时要注意气沉丹田,背部有如贴墙,腰微堵,两髋骨微抱丹田,收尾闾,收小腹,两膝微屈而不过足尖,足趾似抓非抓,立定时头要正直,凝神定意,,眼向前平视,如默对长空,眼神宜敛,而耳注于息,舌卷上颚,合口并唇,呼吸自然,气如流水般,自胸前整片松落,沉于丹田,而由足内侧达于脚底,两肘同时微弓,两腕背亦向前微弓,掌心向下微展,指尖微起向前,不张不并,自然而沉涨之感,直达指尖,此为混元站功,如练松身五法,或太极拳功架前先练习十五至三十分钟,对养生及增长太极内劲,甚有助益。

太极八法五步动作分解口令

太极八法五步动作分解口令

太极八法五步动作分解口令1.起势口诀准备身体直立(中正舒松)起势开步(与肩同宽)两手平举(与肩同高)屈膝下按2.左掤势、右捋势、左挤势、双按势口诀右转,抱球转腰,左掤左转,内外旋臂,下捋向右,转腰搭手回正,挤出微微向右转,下按转正,推出3.右採势、左挒势、左肘势、右靠势口诀双手握拳,微微向右下採双手变掌,向左挒左手握拳,横击肘右手内旋变拳,左手变掌,靠4.右掤势、左捋势、右挤势、双按势口诀左转,抱球转腰,右掤右转,内外旋臂,下捋左转腰搭手回正,挤微微左转,下按回正,推出5.左採势、右挒势、右肘势、左靠势口诀双手握拳,微微向左下顺採双手变掌,向右挒右手握拳,向左侧,横击肘左手内旋变拳,右手变掌靠6.进步左右掤势口诀摆右脚,抱球上左步弓步,左掤摆左脚抱球,上右步弓步,右掤7.退步左右捋势口诀微向左,移重心,左下捋撤右脚,移重心,右下捋8.左移步左挤势、左移步双按势口诀平移开左步,摆掌双手发力,并步左挤双开手,左上步跟步,双推掌9.右移步右挤势、右移步双按势口诀碾右脚,扣左脚,搭手左平开步,摆掌双手发力,并步右挤双开手,右上步跟步,双推掌10.退步左右採势口诀碾左脚,扣右脚,回正双手握拳,撤左脚,左下採撤右脚,双手握拳,右下採11. 进步左右挒势口诀上左脚,双手变掌左挒上右脚,双手右挒12.右移步右肘势、右移步右靠势口诀跟左脚,左手拦掌上右步, 右手握拳扣右脚,击肘, 并步震脚上右步,马步靠13.左移步左肘势、左移步左靠势口诀扣右脚,左手握拳,右手拦掌扣左脚,击肘, 并步震脚上左步,马步靠14.中定左右独立势口诀扣左脚,收右脚, 双手放于胯侧提左膝,落下提右膝,落下15.十字手口诀双手搭腕,左手在外分掌16.收势口诀双手按掌,直立收左脚收势。

太极拳松功十法纲要

太极拳松功十法纲要

太极拳松功十法纲要---黄震寰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拳又练功道艺两相丰太极泰斗吴图南老师说:“根据我的体会,太极拳的功可概括为四种:一、松功;二、着功;三、劲功;四、气功”。

吴老师一再告诫我们:“要练好太极拳,首先要练好太极拳松功”。

因此,松功是太极拳的基础。

松功修炼就是说要集中练养“神形”,“放松,入静”,而后练养“沉气,通空,圆融,虚灵”。

通过这样用功,就可心定气和,周体四肢百骸,关节,肌肉,韧带无不柔和,无不松沉,无不轻灵。

“无一处不轻灵,无一处不坚韧,无一处不沉着,无一处不顺遂”。

太极拳要求一松到底,放松入静,毫不含糊地进行“大松,大静,大柔,大软,大虚(空)”。

只要神虚领(灵)不丢,就不会懈、塌和丢。

松要先心松、神松、意松、气松。

而后形松。

形松要达内松(五脏六腑)和外松(筋骨皮)。

全体九大关节要节节松开,如九曲珠,又要节节贯串,通体无间,无微不至而周身一家。

松的意义是松展、松开、松柔、松软、松沉、松圆、松通、松空、松灵,这样练法就不会松懈,松塌和松瘪。

松要排除身上刚气、躁气、浮气、僵气而存积真气、元气、中气。

从而能卸僵、弃木、化柔、转活、轻灵而富弹性。

松功的目的要排除病气、养炼神气、积储内气、增长内功。

本功法的特点要求气沉涌泉,神领到顶,养时神气相合,练时神气相分,一举一动立足消除“力学效应”,而求内气鼓荡。

全套功法可以集中练,分散练,也可选择一式练,每一式可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要想功夫长得快,就要下苦功。

身形要求神虚领,脊正,沉肩垂肘,尾闾中正,虚实相分,动静相间,开合相寓,阴阳相生,上下相随,左右相应,八面支撑。

本套功法总结实践了十几年,对防治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低血压,五脏失调,关节炎,腰椎,颈椎,肩周炎,腰肌劳损等有效。

对沉气通络获得“定功”来得较快。

主要贯彻了“动静相兼,养练结合,形神双修,内外兼练”的养生练功法,同时遵循“养生中寓有技击基础,技击推手中求养生”的宗旨。

以“用意不用力”的法则来修炼“神气相合和神气相分”,从而能够卸僵化柔,积柔蕴刚,调柔堪能。

太极真功:如何练松,如何用松

太极真功:如何练松,如何用松

太极真功:如何练松,如何用松松是太极拳的第一要义,既是基本要求,又是终极的追求。

松在太极拳中不是为松而松,松的目的是用,即为了更好地紧。

拳中的松,不仅有“说着容易做着难”的特点,更有“做着容易说亦难”的感觉。

即便是你明白了,做好了,用活了,但真要把松说清说透更非易事。

松在拳中虽有严格的要求,却无绝对的客观尺度,主要还是靠感悟,松只是一个相对概念,拳中的松,是与紧相对的,松与紧相生相系,交替转换,没有松就没紧,没有紧亦没有松,所谓“阴阳相济,阴阳不离”。

松在太极拳中,只能凭感悟看结果,中间的过程千变万化、瞬息万变,很难说清,不同情况变化不同。

所以,在太极拳中就有“一层功夫一层松,层层松功有不同,刻意求松松不成,功成不松自然松”之说。

不同的人对松有不同的认识,不同层次的拳者,对松亦有不同的认识和体悟,人们的认识和感悟很难一致,这也是很正常的。

拳中的松,与常人理解的松和所做的松是截然不同的。

拳中的松,拳论中说得很清楚,即“似松非松”,乃是不紧不松,不松不紧,可紧可松的一种自然融和的、可变的(包括渐变与瞬变和渐瞬突变等多种变化)、中和的松紧状态。

不松不太极,一味地松亦非太极。

所以,拳论中亦有'运劲如抽丝,发劲似放箭”、“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论述,那么,练太极拳要如何认识松,如何练好松,如何用好松呢?拳中之松有特定的拳势要求,即拳论中所说的“似松非松”,即不紧不松,不松不紧,而不是一味地松,更不是越松越好。

在拳中衡量松,主要不是看你能松到什么程度,而是要看你对松的运用程度如何。

松虽然能调气血,通经络,灵思维,敏神经,畅身心,降消耗,蓄能量,但松不是万能的,松不是为松而松,松是为了更好地紧,所以说,松与紧相系,松紧不离,若离开了紧,松也就失去了松的真实意义。

一味地松不仅违背了太极理论阴阳相济的宗旨,也脱离了拳术攻防之道的刚柔虚实变化原则。

太极拳要练好松、用好松,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松是为健身和攻防同时服务的,二者不能偏废。

太极拳的松身功法

太极拳的松身功法

太极拳的松身功法放松在健身和技击方面的作用放松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练拳应在周身放松的状态下进行。

放松在养生练法和技击练法上都很重要。

身心放松利于心静。

体松、心静是练太极拳的基本身心状态,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培养内气,增长内劲。

只有周身放松的状态下练拳,才能体验到放松感,能体验到放松感,而后能体验到气感。

放松利于行气,行气通经是太极拳的入门功夫。

杨澄甫说:"人身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

用僵劲,气血不通,用意不用力,意之所至,气即至焉,久久练习,则可得真正内劲"。

太极拳的内劲由柔软松开而生,拳架愈柔软松开,内劲增长愈快;强硬不松会影响内劲增长。

练推手、散手要以放松为基础,周身松开,周身血脉贯通,内气方能周流全身,皮肤的敏感性增加,听劲灵敏,才能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界。

太极拳技击要以柔克刚,发劲须沉着松静。

"腹内松静气腾然",松、静才能聚气、行气。

放松利于血脉贯通,利于行气通经。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行气通经,血脉贯通,气血周流,可以疗疾、健身,可以养生。

放松包括放松思想和放松身体。

现代医学理论认为,放松可以消除精神的紧张和身体的疲劳,增进新陈代谢的机能,调节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系统,减缓衰老进程,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身体放松和思想放松练养生太极拳既要身体放松也要思想放松。

放松思想是意动,放松身体是内动。

思想放松:练太极拳要放松思想,就是暂时放下世事而专注于练拳。

练拳应知要领、应遵照要领而不拘泥于要领,养生太极拳一切姿势动作都任其自然,练太极拳要注重意气而不执著意气。

身体放松:放松身体就是要松开周身肌肉、肌腱和骨关节,通称松八段九节。

九节指下三节胯、膝、脚腕,中三节腰椎、脊椎、颈椎,上三节肩、肘、手腕。

八段泛指九大关节之间的肌肉、肌腱。

吴图南说过:"练功首先要练松功,这松功可难了,要由脚趾、脚腕、膝盖、腰、肩、上臂、小臂、手腕、手指、脖颈的七个颈椎,除了头颅之外全要松开。

太极拳是用盆骨来打人的!十二种松胯状态的练法与用法!

太极拳是用盆骨来打人的!十二种松胯状态的练法与用法!

太极拳是用盆骨来打人的!十二种松胯状态的练法与用法!近代太极拳重要人物杨露禅,教了吴全佑功夫,是为吴氏太极拳之始,后来杨露禅告老回乡,吴全佑尾随不舍,杨便下轿对他说:“我当天发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没有一招留下,总之你记住?圈内打人,圈外推人?便是。

”所谓圈内即盆骨发力范围,所谓圈外即盆骨发力范围以外。

太极拳不是只以柔劲化解人家来势的,它可以发劲打人。

而力量的终极来源就是盆骨,换句话说就是腰胯(原文该提法不够准确,骨盆系胯中一部分,并不完全等于胯一笔者注)。

人体最大块的骨头是盆骨,而太极拳正是用盆骨来打人,这是厉害之一;盆骨的发力,外表上不易看清楚,所以对方被打得折肢断臂,仍不知何事,这是厉害之二(基于如此原因,有些拳师流传“教拳不传胯,传胯师傅差”之说,把胯的练法与用法视为珍贵的守功东西,传授腰胯要领时,不愿多作分解,顾虑徒弟把胯练好了会在功夫上超越自己——笔者注)。

林泉宝先生在《武当太极拳行功心悟》(可在上期太极养生堂阅读这篇文章内容)一文中讲到一个有趣的故事。

以前有一伙强盗在江河中抢劫客船财物,并把船上所有的人捆绑手脚后抛向江中,许多人虽会游泳但均因手脚被困而溺死,唯有一人用海豚式游泳自救而生。

通常我们习惯于蛙泳、自由泳、仰泳、蝶泳,这些姿势都是以手脚的动作来游划,而豚泳是以身体的扭动来前进的,可不依靠肢体的动作。

虽然游泳和太极拳并无直接的联系,但这个故事对我们练习太极拳强调“以身领手”,以身法统帅太极拳走架揉手,是有一番启迪的。

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初级时是以手领身,也就是以手指挥整个太极拳运动。

然后是以身领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运动,每一招一式,一切运动之主宰皆由胯节指挥。

太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曾经有一个比喻,以说明胯在太极拳中的重要地位。

他深入浅出地说: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当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都是用台下演员的手来指挥,演员的手拉得越好,木偶表演得越精彩。

太极拳的胯动作也是同样道理,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胯的动作。

太极拳松透身心的六大步骤

太极拳松透身心的六大步骤

太极拳松透身心的六大步骤太极拳界对松透身心有深刻认识,杨澄浦先生说:“一个松字,最为难能。

”吴图南在20世纪40年代,还曾专门写过了一篇“松功论”的文章。

当代太极拳明家王壮弘老师,则以“不”的否定语句来说明松的重要性:“不松何以空,不松何以柔,不松何以满,不松何以圆,不松何以活,不松何以灵。

”由此可知,练太极拳能获得祛病强身、延年益寿、优化生命、开发智慧等功效,其奥妙就在一个“松”上。

松的内容有两个。

其一,松身,就是松透周身上下内外,打开、畅通人体的所有关窍要道,使气血运布周身“不稍滞”,老前辈称之为通透周身、通透度好;其二,松心,就是调整内心,使之不慌乱、不紧张、不拘谨、不自我设限,始终保持心气平和、愉悦自然、内在里充实的状态。

总之,松是太极拳修炼体系中最基础、最根本、最高深的内容之一。

太极拳松透身心的功夫,共有依次递进的六个步骤和境界。

1.松开:对拉拔长意在先松开就是把身体所有关节松开。

杨澄甫说:“松,要全身筋骨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这说明,松透身心的第一层功夫就是松开全身的各个主要关节,其目的,就是把身躯、四肢,这些人身体的五根棍子变成“柔若无骨”的状态。

基于这样的认识,有人把太极拳松开身体的内容称之为“九松”,其实,具体来说,不仅仅是“九松”,应至少把手指、手腕、肘、肩、颈、头部、脊柱、肋、腰、胯、膝、踝、脚趾等部位都松开。

从武学学派来看,虽然都讲松,但各派还是有一些侧重的。

作为练太极拳者,松腰最为重要。

杨澄甫在《太极十要》一文中,把“松腰”列为其中的重要一条(第三条)。

为帮助练太极拳者松开身体,笔者在教拳实践中,根据太极拳对拉拔长、圆伸一体的原理,结合师传内容,编了一套比较全面的松身法。

这套松身法可作为抻筋拔骨的养生方法,亦可作为热身操,在练太极拳架前练一练、热热身。

这套松身法,由松手指、肘、肩部开始,先让上肢实现“大关节蛇形,小关节蛹动”,然后再松其他关节。

太极松身五法

太极松身五法

太極鬆身五法
太極鬆身五法乃是太極拳名家黃性賢創設,素習鶴拳,扎下良好基礎。

後又根據其師「五絕老人」鄭曼青所傳的楊家祕訣、拳經、拳理潛心研究,深得其心法,尤其對鬆、沈、柔、細心體悟所創編的太極拳基本功法。

他透過了氣沈丹田,以及轉腰鬆胯、合氣鬆身、擺臂鬆肩、彎腰鬆筋和坐腿鬆膝之「五鬆」,來解決習練太極內勁的最要入手工夫與關鍵所在。

黄性賢大师說:「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太極鬆身五法正是最好、最基本的練功法,是進入太極拳殿堂的「敲門磚」,是內修外練一次完成,乃是道家藝術,是學練太極拳的基礎,也是易學有效的健身運動,和防身自衛術。

太极拳的松腰方法

太极拳的松腰方法

太极拳的松腰方法太极拳的松腰方法腰部通过训练,能松动如弹簧、灵活如柳条、通畅如江河,如是则肾的功能就会增强,人的精力就会旺盛,腰主宰一身活动之职能也会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使“力发于足,主宰于腰,行于四肢”的太极运动真正实现“气遍周身不稍滞。

”第一种松腰法:上下蹲起上下蹲起法(亦称面壁蹲墙法)是太极拳松透形体的关键一环,是一项全身性的均匀运动,也是保持良好身心状态的便捷之法。

基本动作:面壁而立,两脚并拢,周身中正,全身放松,会阴上提,脚尖顶墙根,两肩前扣,含胸收腹,腰后突下蹲。

下蹲时头不可后仰、不可倾斜,彻底蹲下后再缓缓上起。

如此反复多次。

下蹲时,可先想一下脚底涌泉穴,同时注意全身放松,腰向后突,使脊柱逐节放松下落;上起时,注意用百会上领或先想一下蓝天,然后再将脊柱逐节抻起、拉直。

特别说明:刚开始,有很多人做不到位,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确定身体的姿势和两脚的距离。

脚尖可以先离开墙,离多远以尽自己的力量能蹲下去为度。

如年纪大或行动不便者,可以两脚尖离开墙根,两脚分开,以降低难度。

甚至还可扶住树、床架,拉住门把手等支撑物往下蹲。

一开始,动作不标准不要紧,关键是要坚持。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随着脊柱、腰部松动程度的提高,就能顺利下蹲、上起了,此时就可以按照要求去做了——两脚并拢,脚尖抵墙,完成上下蹲起动作,每次下蹲以30个为一组,每天至少要蹲一组以上,多多益善。

第二种松腰法:直腿坐直腿坐松腰法主要目的是打开命门之窍,进而帮助我们尽快松腰。

基本姿势:坐在硬板床上(铺一层褥子或盖一层薄被),两眼微闭,两腿伸直,两脚并拢,脚尖内翘(两脚竖起来),身体要直着,躯干和大腿之间的角度应小于90°。

腰要向后放松,但骨盆和腰又不能斜着向后去,下颔回收,玉枕微上提,这样头就比较正了。

这些就是对外在形态上的要求。

特别说明:直腿坐的过程中,始终都要注意一个穴位——腰俞(在骶骨裂孔处)即骶椎和尾椎交界处,那里是腰的气血流注的地方。

习练太极拳,怎样松腰松胯?

习练太极拳,怎样松腰松胯?

习练太极拳,怎样松腰松胯?松腰松胯是太极拳⼊门的最基本要求和考量标准,能做到松腰松胯也就跨⼊太极拳的⼤门了,松腰松胯是太极拳最重要的⼀步!腰胯松不下来全⾝都是拙⼒。

(⼀)怎样松腰?①想松腰⾸先要先学会松命门很多⼈习练太极拳时,松腰松错了位置,⽤软肋松代替腰松。

命门是⼗⼆正经和奇经⼋脉的交汇处,是吸收能量与消耗能量的集散中⼼,所以要松腰必须先学会松命门,命门⽳位于两肾之间,属督脉,有⽣命之门,先天之根本的含义,命门⽳与任脉的神厥⽳(肚脐)⼜前后对称,与腰的带脉⼜缠绕⼀周。

【国强太极院】的⽼师第⼀天教基本功,就是站桩,⼀般会⽤⼿去摸摸你的命门,那是⽼师看看你的命门的坑是什么情况,正常⼈命门那都有个坑,站桩就是⼀个填坑的过程,这样你的⾝⼸才能练出来,才能形成上下的整劲,有坑的,⼀定不是⾼⼿。

(由七仙⼥⽼师做⽰范,李国强⽼师讲解站着松腰松命门)松命门实际上并不复杂,也很简单,其根本在于腰部能否放松,所以浅显的说,松腰与松命门是⼀个东西。

其实,我们的腰部放松⽅法⼈⼈都会,我们每天都在做,只不过你没注意罢了。

⽐如,当我们坐下休息时,我们的腰部是最放松的,此时,命门很⾃然的处于松的状态,故习练太极拳有如坐在凳⼦上⾏拳之说。

(七仙⼥⽼师在指导学员坐着松腰松命门)②想松腰还要学会提裆裹腹先要明确提裆裹腹中的提裆对男⼥拳友的要求是有分别的,⼀般要求男提睾丸,⼥提会阴,在提裆的同时向肚脐翻裹,有点这个符号>的意思,所以叫提裆裹腹。

有⼈说卷尾闾,说提肛,都不够确切,当提裆裹(⼩)腹做正确后,卷尾闾,提肛的感觉⾃然就出来了,卷尾闾也就有了,这和单纯的提肛或卷尾闾是两回事。

卷尾闾实质上会感到尾巴⾻向前卷,就象字母J。

能把松开命门和提裆裹腹⼆合为⼀,那么腰就松开了。

(⼆)怎样松胯?很多⼈习练太极拳时,松胯松错了位置,⽤膝松代替胯松,造成向下受⼒的⽀点在膝盖,造成膝盖受损。

胯为⼤腿根部,左右各⼀,胯⾻由髂⾻、坐⾻和耻⾻组成,它与尾⾻、骶⾻共同组成⾻盆,起着⽀撑脊柱和上体的作⽤。

太极六松

太极六松

似 乎 有 一 个 无 形 切 割 刀 , 薄如 蝉 翼 ,顺 身 体 切
下 。 第 一 刀 ,从 左 脚 下 竖 切 面 始 划 开 骨 筋 , 沿 左 小 腿 骨 、左 大 腿 骨 、骨 盆 再 转 右 大腿 、 右 小腿 、右 脚 。 第二 刀 ,以右 手 五指 为横 切 面始 ,沿右 手 骨 、
21 , 后 同 法 对 上 述 五 处 骨 点 进 行 运 作 , 右 手 交 次 然 左
换 。
2. 五 面 松

身 体 高 度 缩 短 , 后 仅 一 叶厚 , 部 如 一 寸 荷 梗 高 于 最 头
荷叶 。
操运 六松 须 循序 渐 进 、 浅入 深 、 表 入里 , 由 由 层
拳论
松 意 充 ” 的 原 则 ,意 拳 大 师 王 芗 斋 提 出 了 “ 松 意 形
201 . ,3
后 左 右 为 四 面 , 间 为 一 面 , 为 五 面 。 意 念 从 上 至 中 共
紧 ” 的 原 则 , 太 极 拳 名 家 李 正 先 生 用 橡 皮 筋 演 示 了 松 紧 的 互 根 关 系 。 演 示 表 明 ,橡 皮 筋 的 松 与 紧 在 一
层 推 进 , 松 静 、 平 、 散 、 沉 、 灵 进 入 化 境 。一 经 松 松 松 松
意念 中将 身体 以百套 为中心 画一个 十字 ,沿十
字 纵 横 切 割 , 身 体 分 出前 后 、 右 , 身 体 表 面 , 将 左 沿 前
旦 松彻底 了, 起拳来 便妙 趣横 生 , 效 必显 。 练 其
刀从 头 骨 竖 面 切 下 ,将 脊 椎 分 为 两 半 。 第 四 刀 ,从
恭 ,一 念 不 起 ,神 注 大 空 ,神 意 照 体 ,周 身 融 融 。 ”

最全的名师演练太极拳视频总汇

最全的名师演练太极拳视频总汇
卫子云太极能量功
王培生乾坤戊己功
茹奕紫太极气功十八式
李正太极和养生的关系
陈雄练习太极拳的要领
杨云忠太极拳内功心法
刘瑞赵堡太极拳
王海洲赵保太极拳
和定乾和式太极拳
和东升和式太极拳
胡凤鸣武氏太极拳
吴文翰武式太极拳
钟振山武氏太极拳
张振华孙氏太极拳
关思鹏吴氏太极拳
陈玮吴氏太极拳
林汉国吴氏太极拳
张耀忠吴氏太极拳
陈照森陈式太极拳
陈桂珍太极双剑女皇
曲志远太极拳武星
陈素英陈式太极拳
苏韧峰太极拳冠军
易鹏太极拳冠军
冯鸿昆太极拳冠军
项国员陈式太极拳
惠合同太极拳冠军
章璐璐太极拳冠军
吴康虎杨式太极拳
陈九江太极拳套路
王二平太极拳冠军
马春喜太极剑、刀、拂尘
李德印太极拳套路
苏学文杨式太极拳
苏自芳太极拳冠军
张吉平陈式混元太极拳
冯秀芳混元太极拳
魏树人:太极拳内功述真
解守德太极内功心法
黄性贤太极松身五法
翟英波杨式府内派太极拳
傅钟文杨氏太极拳
庞大明杨氏太极拳
付清泉杨式太极拳
付声远杨氏太极拳
洪日镜杨氏太极拳
董虎岭杨式太极拳
韩清民杨式太极拳
孙剑云孙氏太极拳
刘应文杨式老六路视频
惠合同杨式太极拳
郑曼青杨氏太极拳
张俊峰杨式太极拳
姚继祖武式太极拳
崔仲三杨式太极拳
陈思坦太极拳套路示范
吴阿敏太极拳套路示范
任孝杰陈氏太极拳
宗维洁杨、吴氏太极拳
王玺雯太极拳套路示范
詹文震陈式太极拳
石磊杨氏太极拳
阚桂香陈氏太极拳

永春白鹤拳的传播衍变

永春白鹤拳的传播衍变

永春白鹤拳的传播衍变作者:徐海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7期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永春白鹤拳研究》立项项目编号:2009B126摘要:本文按照历史朝代发展,把永春白鹤拳的传播衍变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清朝以前的永春武术;第二阶段——清朝时期永春白鹤拳的传播与衍变;第三阶段——民国时期永春白鹤拳的传播;第四阶段——当代永春白鹤拳的传播与再衍变。

并分别略述了永春白鹤拳的代表人物、代表事件及重要贡献,为发掘其文化价值,弘扬其民族精神,创建和谐社会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清朝;民国;闽南;台湾;永春;白鹤拳传播衍变作者简介:徐海涛,男,河南汝南人,1981年10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厦门安防科技学院体育系助教,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社会体育。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7--01任何事物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永春白鹤拳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永春白鹤拳的形成同样也不例外。

永春白鹤拳是以八闽文化为背景,在动态变化的历史过程中,由永春当地人民经过长期适应和改造社会环境的过程而形成、发展与不断变化的产物。

所以本文首先从清朝以前的永春武术历史背景入手来阐述永春白鹤拳的形成历史背景。

一、第一阶段——清朝以前的永春武术历史上,福建民风强悍,武风盛行。

永春更是武杰辈出,久而弥众。

《明史》曾记载:“闽漳、泉习镖牌,水战为最。

泉州永春人善技击”,由此可知漳泉自古尚武、习武之风历史悠久。

二、第二阶段——清朝时期永春白鹤拳的传播与衍变白鹤拳传入永春是在康熙时期,当时,方七娘入永,自此白鹤拳传入永春,同时永春武术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期(一)永春白鹤拳的形成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永春白鹤拳的产生与发展也是一个社会历史现象,其传播衍变也体现了历史发展规律。

永春白鹤拳的形成主要包括方七娘创立白鹤拳,接着白鹤拳入永,入永后白鹤拳与永春本地拳术结合,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永春白鹤拳,并与“寸劲节力”结合使永春白鹤拳进一步完善。

黄性贤大师谈太极拳

黄性贤大师谈太极拳

黄性贤大师谈太极拳郑曼青宗师最得意的门生、黄氏太极拳创始人、世界太极拳泰斗黄性贤大师说得好:我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就是道为本、技为末,重科学,重质量。

一个学拳的人,先要学会做人,然后才是学打拳,学太极拳更是如此。

进入了太极之门,大家就不分贵贱,不分阶级,不分贫富,不分高低,一律平等了。

大家要尊师重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和谐相交,真诚相见。

做人的道理很重要。

不懂得做人的人,就不配学太极拳。

学做人比学功夫重要百倍。

所以太极拳道是从静心、悟道和修身、养性练起。

学太极拳应该先研究太极原理,把原理摆在功架之上下功夫。

学太极拳并无捷径可走,必须按部就班从基础学起,循序渐进。

就像求学一样,从幼稚园、小学、中学、大学,再到研究班,绝不能跳班越级。

学太极拳,不贪多,不求速。

贪多嚼不烂,欲速则则不达。

打好基础最要紧,否则将会弄巧反拙。

要知道,学拳难,成拳更难。

学太极拳要不怕吃苦,能吃苦才能扎好根,根稳了就一通百通。

学太极拳要有信心、恒心和虚心。

有信心才会有决心;有恒心才不会中途而废;有虚心才能诚心求教,拳艺才会精益求进。

太极拳不是武术,是哲学、力学、物理学。

所以学太极拳要从多方面入手。

要从练心、练意、练气、练理开始,然后才练技。

即使练技,也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全身松开,不带丝毫拙劲;一投足,一举手,处处都要表现出轻松、柔和、高雅的姿态。

因此太极拳不仅是拳术,也是艺术。

松身“五法”是黄性贤大师数十年练拳经验的结晶,是练太极拳架的基础。

“松身五法”是根据太极原理和综合太极拳基本动作而创立的。

它通过转腰松胯、合气松身、摆臂松肩、弯腰松筋、坐腿松膝的“五松”,来解决学习太极拳最难解决的“松”与“柔”的问题。

而“松”、“柔”正是太极拳的要害与关键。

因此,“松身五法”是进入太极拳殿堂的“敲门砖”;是学练太极拳的基础,也是易学有效的健身运动与防身术。

其中包含了郑子(曼青)太极拳的每个招式,是学习太极拳最基本的功夫。

还有“六法”——床上运动的六种方法、“七动”——推手中的内避与粘贴的七个动作。

蹲起自如,方显腰胯膝踝的松功

蹲起自如,方显腰胯膝踝的松功

蹲起自如,方显腰胯膝踝的松功陈雄老师聊太极409陈雄老师太极拳体悟在“和美太极”平台会不断更新完善,转载请标注作者“陈雄”和“和美太极”点击订阅陈雄老师的太极拳体悟杨式太极拳研练随115式大架动作的细化练法分解(上)115式大架动作的细化练法分解(中)115式大架动作的细化练法分解(下)在杨氏太极拳115式大架中,“转身左蹬脚”、“转身右蹬脚”、上接“右金鸡独立”的“左金鸡独立”中有身势下蹲再站起之过渡动作,“海底针”、“抽身下势”有身体下蹲的定势动作,其中体现了雅轩公强调大松大软的练法特点。

拳势动作的下蹲也好,站起也好,都要尾闾中正,这是练好立身中正的窍要。

且不讲下蹲再站起之过渡动作或下蹲之定势在拳里的训练意思和用法,先说有关专家在研究资料中指出合理的下蹲运动,能够强身健体与辅助治病的作用和好处,摘录内容如下所述:1、双脚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十二经络的重要起止部位;加上奇经八脉,下蹲运动可以自然地激发这近20条经脉的经气。

2、强健关节和骨骼,下蹲可增强腰、髋、膝和踝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强膝关节的灵活性,延缓关节的老化。

3、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常做下蹲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尤其是下肢的肌肉力量;两条腿的力量增强了,可有效预防跌倒,走路时您会感到身体轻松,且生命充满活力。

4、可改善血管功能,可以扩张微、小动脉血管,减少心脏外周阻力,可以改善微、小动脉血管壁的弹性,有效地降低血压。

5、可以降低血脂,下蹲运动通过刺激经络系统,可使脾经运化功能增强,促进血管壁粥样斑块的分解,降低血液的粘稠度,减少血液中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促进脂代谢,进而改善血管的弹性,有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对预防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6、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下蹲运动主要靠两条腿的屈伸来支撑躯干以上身体的重量;当下蹲时,身体的重量向下压挤腿部肌肉中的血管,加快下肢的静脉血液流向心脏;当身体起来时,解除了身体重量对下肢肌肉的挤压,从心脏泵出来的动脉血快速进入下肢,如此反复下蹲、起来、再下蹲,有如“唧筒”的作用,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血液循环加强了,回心血量增加,有效地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和新陈代谢;血液循环加强了,胰腺等脏腑器官的营养与氧气供应得到充分改善,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功能恢复正常,可有效地控制糖尿病。

祝大彤讲解太极拳如何练好松功视频

祝大彤讲解太极拳如何练好松功视频

祝大彤讲解太极拳如何练好松功视频松柔、松空在习练者身上的表露。

习练太极拳的人,通过拳架修炼,周身内外经过阴阳二气的梳理,克服心脑的动意,肢体的本力将渐渐退去,使习练者举动轻灵;心、神、意、气极为安静,胸腹似一把空壶或灯笼,达到虚静空无的状态;肢体外表虚空,处于皮毛攻且虚灵的状态。

松功在人体里是有反应的,除练者身体有异样的体验之外,自脚向上的踝、膝、胯、腰、肩、肘、腕、指等九大关节要一一松开,且节节贯串。

祝大彤讲解太极拳如何练好松功视频:杨式老谱对人体有独到的见解,谱云:“天地为一大太极,人身为小太极。

人身为太极之体,不可不练太极拳。

”太极拳内功似一个“精灵”在空中游荡,寻找一个载体借以安身,这个载体当然是太极拳习练者。

习练者周身空松,从里到外均一一放松,等于打开了“精灵”进人人体的通道,太极拳“精灵”顺利进入体内,人体得到了太极内功。

相反如用力将周身通道堵塞,则太极内功难以进人。

太极松功只有以人作载体,其他任何动物难以担当,你要得到松功,必然适应太极拳技艺对人体的要求。

太极拳与其他拳种不同,从学练的第一步就要进入松柔功夫的习练。

练拳和松柔功夫不能脱节,如果脱节,久而久之,动作僵滞,身上松不下来。

我们的先贤在几千年的实践中认识到,练太极拳应该在松柔的状态中行拳。

唐代先师李道子之《授秘歌》有“无形形象,全体透空”之绝句,后人注释为“忘其自己,内外如一”,笔者译为“心神意气松,周身肢体净”。

什么是太极门松柔功夫?当代太极拳大师也有精妙之论。

吴图南大师在他的《松功论》中讲道:“凡练太极拳者,皆知松沉,为太极拳之主要条件。

”“松者,蓬松也,宽而不紧也,轻松也,放开也,轻轻畅快也,不坚凝也,含有小孔以容其他物质之特性也。

凡此种种,皆明示松之意义也。

”京城太极拳大师杨禹廷明示:“全身自然舒松,节节贯串,头脑安静,神经不紧张。

…‘身心松静,自然舒展而柔、圆、缓,胸腹松净,周身血液流动畅通,神经末梢活跃,体肤感觉灵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性贤太极松身五法(视频解说词)
太极松身五法乃是太极拳名家黄性贤素习鹤拳扎下良好基础,后又根据其师五绝老人郑曼青所传授的杨家秘诀拳经、拳理,潜心研究,深得其心法,尤其对松、沉、柔,细心体悟,所编写的太极拳基本功法。

它透过了气沉丹田以及转腰松胯、合气松身、摆臂松肩、弯腰松筋和坐腿松膝之五松,来解决练习太极拳最难解决之“气沉丹田”、“松”与“柔”、“沉”的问题。

而气沉丹田及松、柔、沉正是要练成太极内劲的重要入手功夫与关键所在。

前贤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太极松身五法正是最好最基本的练功法,是进入太极殿堂的“敲门砖”,是学练太极拳的基础,也是易学有效的健身运动和防身自卫术。

太极松身五法的动作要全身松透,丹田吐纳,气沉丹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切记全身用意不用力,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尤其注意其根在脚,全身重量除第二及第四式外,只许放在一只脚上,主宰于腰,不独手与脚要随腰而转动,自头顶到踵与眼神都须随腰而动。

要使能气沉丹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运身时,能以意送气,达于丹田,不使上浮。

要注意手、脚虚实分清,腰脊敛气,胯须松直,练至相当火候后,因其腰、臂如柳枝摆荡,渐渐能体会到“气宜鼓荡”,即以丹田之气与空气互相摩荡,渐觉往来回旋似有压力,久之愈觉压力甚大,此即所谓虚则实之,但如与有大力之人比手,则反视若与空气相搏,此即所谓的实者虚之。

能达此境界,便觉妙用无穷。

故松身五法乃是内修外练一次完成,乃是道家艺术。

动作熟习功深后对太极拳功夫甚有裨益。

预备式
两足立正,身正,两目向前平视,顶头悬,胸微含,两肩微沉,肘微弓,舌卷而轻抵上颚,重心落右腿,左腿跟微起,向左平开宽与肩齐,腰向右转,再向左转,把右脚尖扣回转正。

练习时要注意气沉丹田,背部有如贴墙,腰微堵,两髋骨微抱丹田,收尾闾,收小腹,两膝微屈而不过足尖,足趾似抓非抓,立定时头要正直,凝神定意,,眼向前平视,如默对长空,眼神宜敛,而耳注于息,舌卷上颚,合口并唇,呼吸自然,气如流水般,自胸前整片松落,沉于丹田,而由足内侧达于脚底,两肘同时微弓,两腕背亦向前微弓,掌心向下微展,指尖微起
向前,不张不并,自然而沉涨之感,直达指尖,此为混元站功,如练松身五法,或太极拳功架前先练习十五至三十分钟,对养生及增长太极内劲,甚有助益。

第一法:转腰松胯
两膝微沉,以意导气,身手上升,两膝微直,两臂分向两侧举起平伸开展,两肩微沉不动。

两肘微弯,弯曲以能容纳四个手指,两腕与肩平高,两掌心向下,十指尖微垂,腰胯向下微沉,牵引两臂,同时松肩坠肘,由两侧下荡,坐实左足,腰胯向右旋转45度,左手掌心朝内,随势甩至右上前胸,同时,右手掌背随势甩至身后尾闾,腰胯回正,两臂荡回,由下荡向两侧上方,腰胯微沉,牵引两臂由两侧下荡,坐实右腿,同时腰胯向左旋转45度,右手掌心向内,随势甩至左上前胸,同时,左手掌背随势甩至身后尾闾,腰转时保持中正,以腰为主宰,膝以下不动。

腰动,手要贴着身体跟着动,腰停手也停,腰胯向右转45度时,要使鼻尖与左手腕对准右膝盖与右足尖,左肘尖向下对正左膝盖及左足尖,尾闾向下,对正左后足跟。

腰向右转,重心落于左脚,左脚涌泉穴有沉入地之感,右脚变虚,可轻松抬起。

两肩微沉松开,有如骨头挂在肩上。

垂肘左右摆荡,手腕不过肩,两肩关节韧带有如橡皮筋,荡转自如,劲由脚底生直透劳宫。

第二法:合气松身
本法分为身体向下降,然后上升两个动作。

(一)身体下降动作:身手上升,两膝微直,两手腕向两侧荡开上举与肩平高,手心向下,腰胯向下微沉,定住上身不动,用腰胯牵引两手分向左右绕圈,然后由下向上收。

两手左内右外,抱成十字手,交叉于胸前。

腰胯向下微沉,两手同时甩势分开,由两侧向上荡起,恢复两腕向上与肩平高。

腰胯又向下微沉,两手再分开向左右绕圈,然后由下向上收,两手左外右内抱成十字手,交叉于胸前。

腰胯再向下微沉,两手随势甩开,由两侧向上荡起,两腕与肩平高,此时坐姿,两膝微曲。

(二)身体上升动作。

身体上升方向与下降相反。

与下降时相同,上身不动,左内右外,两手交叉相合。

身体向上微动,两手荡开,身体又向上微动,左外右内两手交叉相合,身再向上微动两手开,此时恢复身体下降开始姿势。

以上动作
身体先下后上,两手一开一合,上下各做二十次。

在口令“下、二、三、四,上、二、三、四”进行,动作时尾闾在中正,胸微松含,使气沉丹田,虚灵顶劲,轻松自然,上身及两肩不要晃动,身势升降要直上直下,没有虚实,唯升降,腰带手动,动作不可显形露象,如潮水般,如下、二、三、四,上、二、三、四,上下为内变,中间劲由脚底生,绵绵不断,似流水般直透劳宫,不能断劲。

第三法:摆臂松肩
开始时,头不动,眼神注视前方一固定点不动,腰脊微左转,重心落左脚,左手臂随势前荡平伸,至手指尖与鼻尖平高,掌心向下。

左手臂随势向下荡垂,掌心向下(后),腰脊微微向左后带转,重心落右脚。

右肩随势微沉,右肘微垂。

将右前手随势向下荡回,同时左手随势前荡平伸至中指尖与鼻尖平高,再腰脊向左带转,左肩随势微沉,左肘微垂抽带回来,同时右手随势荡起,此式左右两手交互前后上下甩荡
第四法:弯腰松筋
身体微沉,双手前按,两掌左握拳,右开掌,左内右外合抱,沉肩坠肘,两拇指相对并扰,慢慢收回胸前。

两拇指对正咽喉,再慢慢松开双掌,掌心朝上,两臂下坠,身体随之下沉,如此反复做两次。

做第三次时,双手抚在小腹前,然后意开、气开、手开时,身体微微上升,手向两侧开展到两肩,收拢至耳际,再至口,然后身微沉,膝微曲,双手前按。

左拳右掌,左内右外向前合抱时,即向上开掌,掌心正对胸前,再双手合掌,收至胸前再启开无名指,小指,手心向外,拇指,食指,中指相并,缓缓向前推出,沉肩垂肘,身体慢慢下沉至膝与胯平高,双肘与两膝相触,双掌贴地,掌心向下,伸直两腿,弯腰,眼看两腿夹间之后,两臂如挂肩上般以腰带动手,向前后摆动十次;再将肩部松开,以腰带动手摆晃双手使两臂分别向上下松动十次;头不动,腰带动手如钟摆般向两足左右两侧成弧形摆动十次,两手中指尖接触两足中指尖,同时,身体下蹲至膝与胯平双手附在两足外侧,眼朝下,身体缓缓上升,先收尾闾,收腰,再含胸拔背,再松肩,然后顶头悬。

如有身患心脏病及高血压者,仅可做上半部,弯腰及以后动作可省略不做。

以免脑充血。

开时由下运起,中开中发。

此式因弯腰且双手松垂,可加强脊椎骨节拉开伸缩,以及胯,膝,踝,肩,肘,腕关节之韧带拉松,对松肩及预防突腹,肥胖最有助益,弯腰下蹲起来时,先收尾闾,再收腰,再含胸,而松肩,头正,周身节节贯串。

意气由涌泉而腿而腰,而脊椎上达泥丸,及两手劳宫穴。

第五法:坐腿松膝
全身松沉,曲膝坐马步,重心落右腿,左足尖内扣,转身向右,坐实左足。

右足尖随腰胯转向右前方,成为坐左腿,身势微沉,尾闾对正后足跟下沉,前膝成微弓,重心仍在后腿,再以坐腿之内劲,运送身体向前缓进,成右弓腿,向前时膝盖不超过足尖,重心渐移右前弓腿,后腿劲送尽时,再由弓腿之内劲将身体缓缓向后坐回左腿,后坐时,尾闾不超过脚跟,重心完全落左后腿,弓腿,坐腿,一弓一坐为一次共三次。

坐实左后腿,右足尖前伸微翘,随即将右足掌贴地向后收回,足尖点地,再向前伸腿,右足掌贴在向前推出,足尖微翘,足跟点地,右腿来回收放共做三次。

重心落左腿,右足尖内扣,再坐实右腿,转身向左,左足尖随腰胯转向左前方,成为坐实右足,身势微沉,尾闾对正后足跟下沉,前膝成微弓,重心仍在后腿,再以坐腿之内劲,运送身体向前缓进,成左弓腿,向前时膝盖不超过足尖,重心渐移左前弓腿,后腿劲送尽时,再由弓腿之内劲将身体缓缓向后坐回右腿,后坐时,尾闾不超过脚跟,重心完全落右后腿,弓腿,坐腿,一弓一坐为一次共三次。

坐实右后腿,左足尖前伸微翘,随即将左足掌贴地向后收回,足尖点地,再向前伸腿,左足掌贴在向前推出,足尖微翘,足跟点地,左腿来回收放共做三次。

坐实右腿,左脚尖微翘向内扣,身体右转,重心慢慢移至左腿,右脚跟提起内转,然后再提起右脚向左脚并拢成预备姿势。

视频/v_show/id_XMTI3NTgxNzUy.html
(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