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高等数学A》课程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A》课程教学大纲

《高等数学A》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GE03025,GE03026课程名称:高等数学A英文名称:Advanced Mathematics学时:课堂讲授160 (小班讨论 32)学分:10适用专业:全校理工学科(非数学类)各专业课程类别:理工学科通识教育平台A组课程先修课程:初等数学一、课程的性质及教学目标高等数学课程是理工类学科各专业一门必修的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它是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服务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1.函数、极限、连续;2.一元函数微积分学;3.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4.多元函数微积分学;5.无穷级数(包括傅里叶级数);6.常微分方程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为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教学基本要求的高低用不同的词汇加以区分,对概念、理论从高到低用“理解”、“了解”、“知道”三级区分,对运算、方法从高到低用“熟练掌握”、 “掌握”、“会”或“能”三级区分。

“熟悉”一词相当于“理解”并“熟练掌握”。

(一)函数、极限、连续1.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函数的单调性、有界性、奇偶性和周期性。

3.了解反函数和复合函数的概念。

4.熟悉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能列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6.了解极限的N -ε、δε-定义(对于给出ε求N 或δ不作过高要求),并能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极限思想的理解。

7.掌握极限四则运算法则。

8.了解两个极限存在准则(夹逼准则和单调有界准则),会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

9.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

掌握无穷小的比较。

10.理解函数在一点连续的概念,会判断间断点的类型。

《色彩构成》教学大纲

《色彩构成》教学大纲

《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色彩构成》是环境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

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与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色彩不能脱离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而独立存在。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课程定位:色彩构成是环境设计专业学生重要的基础专业课程之一。

主要研究内容: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按照一定的色彩规律去组合构成创造并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根据课程特点,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基础运用与对色彩设计的审美能力,培养理解和把握色彩感知能力,学会用色彩语言创造室外设计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色彩运用能力、强化学生的色彩感觉、训练动手能力和提高表现技巧,完善学生的基础设计能力,在培养学生设计色彩的基础前提下,积极引导适合本专业发展的命题设计创作,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H)课程设计思路色彩构成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基础理论和实践并重,先阐释理论,构建学科理论框架,然后突出实践训练,采用讲授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及时在课前、课中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课后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方法手段:实施本课程教学采取理论讲授、课堂讨论、实践辅导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在每章节教学开始进行理论知识讲授配合教学范例、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随堂辅导,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个别讲述知识要点。

教学效果评价:目标评价和过程评价结合,理论考核和实践技能考核结合,以及综合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素质养成。

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让学生具备色彩构成的系统理论知识,掌握色彩三要素的综合运用能力,理解形式美法则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色彩感知和表达能力,对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扎实的色彩运用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要点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要点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The basics of machinery design教材:刘江南、郭克希主编《机械设计基础》湖南大学出版社学时/学分:88 /4.5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工程材料、工程力学等适用专业:机械类专业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介绍常用机械和通用零件的基础知识及基本设计方法的技术基础课。

教学内容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有关的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掌握机构的结构、运动特性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知识,使之初步具有分析、选用和设计基本机构的能力,并对机械运动方案的确定有所了解。

2.培养学生掌握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维护和设计计算的基本知识,使之初步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应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1章绪论(一)教学基本要求:1.明确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2.了解机械设计基础在培养机械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全局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二) 重点与难点本章的学习重点是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机器、机构和机械的概念,机器和机构的用途以及区别;了解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三) 教学内容1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2 本课程的研究内容3 本课程的地位及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四) 学时分配:2课时第2章机械及机械零件设计基础知识(一) 基本要求:建立机械设计的总体概念,了解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及计算准则,了解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了解机械零件设计的一般步骤,理解机械设计中的标准化原则。

(二) 重点与难点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与计算准则;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机械零件材料的选用原则和标准化。

(三) 教学内容1.机械零件设计概论2.机械零件的强度3.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4.机械零件的耐磨性5.机械零件的工艺性及标准化(四) 学时分配:3课时第3章平面机构基础知识(一) 基本要求1、掌握运动副、约束和自由度等概念。

结构力学

结构力学

《结构力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结构力学课程类型:范围选修课学时:80学时5学分适用对象:土木、农水、水电、农建专业的本科生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程要求结构力学是土木、农水、水电、农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与高等数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钢结构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学、结构设计课有密切联系。

结构力学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习结构分析理论,即结构(主要是杆系结构)在外因作用下的强度h、刚度的计算理论,掌握杆系结构的静力分析方法,了解常用结构形式的受力性能,初步学会运用结构力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分析结构设计和工程实践中的力学问题,为以后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及结构设计等课程的学习打基础。

培养结构分析和计算能力。

学习结构力学需具有高等数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基本静力原理和计算方法(含计算机技能)知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结构的受力分析、内力图的绘制、用虚功原理和图乘法求解静定问题、通过力法、位移法和力矩分配法求解超静定问题。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高等数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是结构力学的前期准备,同时它又为以后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及结构设计等课程的学习打基础。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其本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基本要求:了解结构力学的任务和学习方法,掌握结构计算简图及其简化要点,杆系结构的分类重点:结构计算简图及其简化要点,杆系结构的分类难点:各种形式支座所连接杆件的运动第一节结构力学的学科内容和教学要求(0.5 学时)第二节结构的计算简图及简化要点(0.7 学时)•杆系结构的分类(0.3 学时)•荷载的分类(0.5 学时)第二章几何构造分析(4学时)基本要求:能运用基本规律判定体系的几何不变性,用计算自由度概念对体系进行定性的分析重点: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的基本组成规律难点:熟练运用基本规律对体系进行分析第一节几何构造分析的几个概念(1 学时)第二节平面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律(2 学时)第三节平面杆件体系的计算自由度(1 学时)第三章静定结构受力分析(16学时)基本要求:能运用截面法求任意界面的内力,并用叠加法及荷载与内力的关系作各种结构的内力图重点:截面法、叠加法难点:熟练的运用截面法、叠加法作各种结构的内力图第一节静定多跨梁(4 学时)第二节静定平面刚架(6 学时)第三节静定平面桁架(4 学时)第四节组合结构(1 学时)第五节三铰拱(1 学时)第四章静定结构总论(3学时)基本要求:静定结构受力分析方法,静定结构的一般性质,各种结构形式的受力特点,刚体虚功原理。

湖南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湖南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湖南大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描述本课程为非英语专业通识选修课,是英汉翻译的入门级课程,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内外多文体阅读、翻译和写作实践,帮助学生了解英汉语各类人文社科和科技文本,特别是实用性文本的文体和语言特征,初步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重点通过英语阅读和英汉语言转换领悟英汉语表达习惯、语境和文化差异,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熟练程度,尤其是其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This course is a selective course for non-English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s a preliminary course of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With extensive reading, translation and writing of texts of various styles, it aims at helping students have some idea of the stylistic and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exts in humanistic, social science and sci-tech disciplines, especially those for practical purposes, lay a basic foundation of translation skills, and more importantly, arouse the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n practical contexts, so a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English proficiency as well as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writing and translation.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英文实用文体特点及其语言表达差异,进而掌握英语表达式,提高英语熟练程度,同时掌握一定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描述
本课程为非英语专业通识选修课,是英汉翻译的入门级课程,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内外多文体阅读、翻译和写作实践,帮助学生了解英汉语各类人文社科和科技文本,特别是实用性文本的文体和语言特征,初步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重点通过英语阅读和英汉语言转换领悟英汉语表达习惯、语境和文化差异,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熟练程度,尤其是其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This course is a selective course for non-English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s a preliminary course of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With extensive reading, translation and writing of texts of various styles, it aims at helping students have some idea of the stylistic and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exts in humanistic, social science and sci-tech disciplines, especially those for practical purposes, lay a basic foundation of translation skills, and more importantly, arouse the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n practical contexts, so a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English proficiency as well as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英文实用文体特点及其语言表达差异,进而掌握英语表达式,提高英语熟练程度,同时掌握一定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四、教学参考书
1、刘正光等. 《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2、
3、4》,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6
2、伍锋、何庆机.《应用文体翻译: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陶友兰、何刚强.《英语读译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4、穆雷. 《英汉翻译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冯庆华、陈科芳. 《汉英翻译基础教程》,2008,2012
6、王振国、李艳琳. 《新汉英翻译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7、康志洪. 《科技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8、李明. 《商务英语翻译(英译汉)》(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9、李明. 《商务英语翻译(汉译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011
10、张震久、孙建民. 《英汉互译简明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2012
11、朱琳. 《汉英翻译实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12、罗永. 《英汉翻译实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Go to the course web:
“”(湖南大学课程中心《实用英汉翻译基础》课程网站) for:
More detailed course info
Supplemental Handouts
Extra course materials and
Homework assignments.
五、考核方式
1、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各占50%。

其中形成性评价(百分制)包括Attendance (10%), Oral Presentation (10%), Translation Exercises and Translation Portfolio (40%), Project (20%), Quiz (20%)等,终结性评价包括期末考试(百分制)等。

2、期末考试题型包括:Reading, Translation等。

六、教学进程表
教学 16 周,授课 16 周完成;授课 16 次,每次 90 分钟(连续);
讨论次,每次分钟;实验(项目) 次;测验(考查) 2 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