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话的历史与介绍

合集下载

四川话形容事多

四川话形容事多

四川话形容事多
【最新版】
目录
1.介绍四川话以及其特点
2.说明四川话形容事多的表达方式
3.分析四川话形容事多的背后文化内涵
4.总结四川话的魅力和独特性
正文
四川话,作为我国方言之一,拥有丰富的音韵变化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其源于巴蜀文化,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四川话在表达事物时,有着其独特的韵味和表达方式,尤其是形容事情多时,其表达方式更是生动形象。

在四川话中,形容事情多通常会用到“事多”的表达,如“事儿多得很”。

这种表达方式简洁明了,富有地方特色。

四川话的音韵变化丰富,使得其在表达时更具有感染力。

例如,四川话中“很”字的发音,其声调变化可以表达出强烈的情感,使描述更加生动形象。

四川话形容事多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川地区地势复杂,历史上战争、灾害频发,使得当地人民形成了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性格。

因此,四川话在形容事物时,往往会带有一种豁达、乐观的态度。

这种态度也反映出四川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总的来说,四川话以其独特的音韵变化和表达方式,展示了巴蜀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四川话形容事多的表达方式,既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态度,也使得四川话更具有感染力和地方特色。

第1页共1页。

四川话的历史与介绍

四川话的历史与介绍

四川话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

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同时由于四川话内部互通度较高,各方言区交流并无障碍,因而四川话本身并没有标准音。

语言学家认为,四川话并不等同于“四川方言”,因为除四川话外,四川省境内较为常见的汉语言还有土广东话(属客家话)和老湖广话(属湘语)等,其都以方言岛的形式分布于四川各地。

同时,四川省境内还拥有大量藏语、彝语、羌语的使用者。

但由于四川话在四川具有强势地位,是事实上的通用语,一般而言,土广东话与老湖广话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四川话的使用者[,而部分藏族、彝族、羌族地区,特别是康定、雅江、昭觉、马尔康、松潘、丹巴等州府、县府所在地,也通用口音接近的四川话。

中文名:四川话外文名:Sichuan Language使用地区:中国西南大部、缅甸掸邦使用人数:9000万语系:西南官话- 汉藏语系口音:26种此时的蜀语已经属于汉语的一个分支。

西汉末形成的蜀语作为上古时期汉语族的一个独立分支,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声调与词汇两方面。

在声调方面,陆法言《切韵序》有“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的记载。

同时黄鉴《杨文公谈苑》中称:“今之姓胥、姓雍者,皆平声。

春秋胥臣、汉雍齿旨是也。

蜀中作上声、去声呼之,盖蜀人率以平为去。

”这说明此时蜀语声调具有自身特色。

而词汇方面,此时蜀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吸收了来自非汉语的古蜀语的词汇。

扬雄《方言》以及其他一些历史文献中都记载了大量四川地区的特殊词汇,来自古蜀语的词汇包括“坝”(平地)、“姐”(母亲)、“不律”(笔)、“养”(您)、“曲鲙”(蚯蚓)、“阿婸”(我)等,其中“坝”、“姐”、“养”、“曲鲙”至今仍保存于四川话之中。

中古时期中古时期,蜀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作为一个独立的语言区,蜀语继续得到发展,此时的蜀语独立性很强,与蜀地区以外的语言较难沟通。

四川话详解

四川话详解

四川话,又称四川方言、巴蜀方言,属汉语西南官话。

西南官话的主要使用地区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大部、湖南西北部、广西西北部的语言。

注1,大致包括西南官话成渝片(成渝话)及赤灌片(赤灌话)。

四川话目前约有1亿2千万的使用者,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但并不是四川省的标准方言。

事实上四川话从来就没有所谓的标准音,像广州话之于粤语,这是由于四川话本身就是由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成的。

历史宋代以前的四川方言和元代至今的四川话截然不同,依据宋代文献显示,当时的学者把四川方言与西北方言合称为“西语”,属同一方音语系。

蒙古人和女真人两次北方民族的入侵,给四川地区带来了灾难性的人口剧减。

到清朝初年,四川人口甚至不足五十万。

从1671年开始大规模移民,到1776年为止,105年内四川合计接纳移民623万人,史称湖广填四川。

现代四川话,就是在这次大规模的移&&动中形成的。

四川话特点音韵与普通话中声母的区别:大部分地区所使用的四川话没有平舌和翘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话中翘舌音念为平舌音,比如:"智商"普通话为[zhìshāng],四川话为[zǐsāng] 注 2 (音同“字桑”);"超市"普通话为[chāoshì],四川话为[cāosǐ](音同“操四”);"支持"普通话为[zhīchí],四川话为[zīci](音同“资瓷”)。

在四川话(但不包括成都话) 中以鼻音“n”开头的音节中,如果韵母不是“i”开头(如“i”或者“in”),则“n”都混淆为“l”。

如“南方”,四川话中音同“兰方”。

成都话的“n”在“i”前腭化为舌面鼻音。

音节中或末尾的鼻音大都能区分,而成都附近、眉山、乐山等地的前鼻音(咸山摄)弱化成鼻化元音,如成都中派“an”的发音为国际音标中的[ae~]。

音节“ing”与“in”跟大部分南方方言一样,完全混淆,统一发音为“in”。

四川方言特点与总汇大全

四川方言特点与总汇大全

四川方言特点与总汇大全四川方言特点四川话,或称四川方言,指四川人主流的话语。

四川话一般被看作西南官话的代表,和云南话、贵州话共同构成一致性较高的西南方言。

四川话是汉语方言中的一种,属于北方语系。

四川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和普通话总体上相当接近,在语调上则差异显著。

四川话的形成:四川话是古蜀语融合巴语以及中原汉语,尤其融入了元末明初和清前期的两次湖广大移民的移民方言逐步形成统一的四川话。

四川话有别于四川地区的语言。

四川话主要流行于四川汉族人群中,特别是四川盆地的四川人当中。

四川境内的汉语方言中,除了绝大部分四川人说四川话外,还有大约150万人口说“客家话”,主要是广东东部和北部移民的后裔;沱江中上游丘陵地区和边远山区约有90万人带“永州腔”,是湖南永州府和宝庆府的移民后裔。

在四川盆地的周边山区或高原地区,还存在其他多种民族和语言。

四川境内,四川话外,主要的语言,盆地的西边,即川西高原,有彝语、藏语、羌语;盆地的南边,有苗语;盆地的西南边,有土家语。

四川方言总汇大全·喃——呢的另外读音,表疑问,自问。

例子:咋个这些人都跑过来了喃,消息够灵通的嘛!·嘛(ma)——么(me),意义相近。

·哇——疑问词,轻微的“吗”。

一般用在对方基本会同意的时候:杨老师,来一根哇?我们乡下人只有越土越好哇?再乱说,我要翻脸哈!!!·兮——语气词,那样子的:“你觉不觉得他有点神经兮兮?”“脏兮兮的。

”“瓜兮兮的”·×绰绰——哪个样子。

神绰绰的(精神病样子),哈(傻的四川发音)绰绰的。

·嘎(ga,降调,这里的a接近英语地图map当中的a)——是这样么?可以独用。

●zuazi,抓(zua,降调)子——“做啥子”的连读。

●提劲——来劲,振奋人心:姑姑,太提劲了●×起——起来,常用在动词后面,加强动词的意义:雄起、来不起了、扎起、懂得起●整——用途广泛的动词。

四川话口头禅

四川话口头禅

四川话口头禅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四川话口头禅的概念和特点
2.四川话口头禅的种类
3.四川话口头禅的来源和文化内涵
4.四川话口头禅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
5.四川话口头禅的保护和传承
正文
四川话口头禅是四川地区人们在日常交流中常用的一些词语和短语,具有地方特色和鲜明的语言风格。

四川话口头禅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体现了四川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川话口头禅的种类非常丰富,常见的有“啥子”、“哪儿”、“咋个”等等。

这些口头禅在四川人的日常交流中非常普遍,有时候甚至可以替代一些常用的词语和短语。

四川话口头禅的来源非常广泛,有的来自于四川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有的则来自于当地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比如,“啥子”这个词就是来自于四川地区的传统方言,而“咋个”则与四川地区的饮食文化密切相关。

四川话口头禅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也非常广泛。

随着四川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四川话口头禅逐渐成为了一种地方特色的文化象征,对于宣传和推广四川地区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保护和传承四川话口头禅,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比如,在教育和文化领域,四川话口头禅被纳入了地方教材和文化课
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感。

总的来说,四川话口头禅是一种独特的地方语言现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对于研究四川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成都话的形成

成都话的形成

成都话的形成成都话的形成,是在古蜀语的基础上,受中原文化及移民方言的影响而成。

古蜀国灭亡后,以北方文化为代表的古汉语,对成都话影响颇深,以致如今仍然保留一些普通话中已没有的古汉语词汇在成都民间。

二,古蜀语的传承古蜀地历经多次战乱,多次移民,虽蜀方言受移民方言冲击,但古蜀语仍然传承下来。

虽然没有古蜀语的全面记载,但在一些典籍中可以看出:老革革,如今成都话用来形容人老皮肤枯槁,此言在三国蜀汉时就有。

《三国志.蜀志.彭羕老革革传》载,广汉人彭羕为蜀汉治中从事,此人骄傲自大,看不起同僚。

他听说刘备要降他的官,叫他去任江阳太守,便不满地在马超前骂刘备为“老革”。

革,原指古军用革甲、革带,用以形容老态。

如今简阳河西仍称独身老男人为老革。

成都话进而在词尾迭用,发展而为老革革、蛮革革、麻革革、粗革革、沙革革、涩革革等;抱鸡婆打摆子,《蜀语》、《蜀方言》均注“鸡孵卵曰抱”。

此词如今在成都使用得非常普遍,胆大骑龙骑虎,胆小骑个抱鸡母;抱鸡婆打摆子-又扑又颤;抱鸡婆抱有关谚语、歇后语有:胆大糠壳-空欢喜;老母鸡抱窝-紧倒不醒;鸭子抱蛋-枉费心机;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苏东坡成都方言诗,苏东坡《和述古冬日牡丹》诗中有:“一朵妖红翠欲流羞。

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

” 中原文人不知“翠”为何意,为何将红与翠放在一起。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就说:“东坡《牡丹诗》云:‘一朵妖红翠欲流’,初不晓‘翠欲流’为何语。

及至成都,过木行街,有大暑市肆曰:‘郭家鲜翠红紫铺’,问土人,乃知蜀语鲜翠,犹言鲜明也。

东坡盖用乡语。

”此词一直保留在成都方言中,今成都人仍将“色彩鲜明”说为“翠”,或“鲜翠、翠生生的”。

翠、翠生生蠚(音he)麻麻,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七云:“川峡间有一种恶草,罗生于野,土人呼为蠚麻,其枝叶拂人肌肉,即成疮疱,浸淫渍烂,久不能愈。

” 难怪传说张献忠用蠚麻搽屁股后,发惹不起蠚麻惹蒿蒿,意为誓要杀绝四川人了。

如今成都人乃至全川仍叫其蠚麻。

四川话的形成及特点

四川话的形成及特点

四川话的形成及特点四川省内,最普遍运用的方言是西南官话中的“四川话”。

此外,还有少数属于客家方言的“广东话”,以及带老湘语底层的“老湖广话”。

四川方言虽属于北方话系统,但在语音语法上仍具有鲜明的特色。

四川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与历史上数次大移民关系紧密。

标签:四川话语音语法特点形成与发展人口变动一、四川话的语音语法特点四川话属于北方话系统,是西南官话的分支,其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与北方话其他地区大体相同,但仍有一部分语音和方言词汇与北京语音、普通话词汇差异较大。

例如,北京语音只有四声调,没有入声,四川虽然有近三分之二的地方也只有四种声调,但声调的读法却大不相同。

其中,声母和韵母大部分相同,却仍有差异。

例如,四川话中声母“n、l”不分,且大部分地区没有“zh、ch、sh、r”等声母和“e、uo、eng、ing、ueng”等韵母,但是却有普通话中没有的声母如“ng”等和韵母如“uo”等。

甚至有些音节,四川话的声韵调与普通话完全大相径庭,比如“鞋子”中“鞋”的读音,普通话念“xie”,四川话则用“hai”。

再如“虽遂”等字与“须叙”等字,这是西南官话中的特殊现象,从语音规律考查,这是汉语方言中在舌尖前音声母ts、tsh、s、z的影响下,三等合口韵介音- iu - 有两种演变方式的结果。

这种读音现象也是西南官话的特点,该特点在清代以前就已经形成。

在词汇方面,四川话有很多独特的方言词汇。

例如,“吹牛儿”这一词汇意义,在成都话中用“冲(去声)壳子”表示;“聊天”则说“摆龙门阵”;“软”、“软和”这一意义,四川说“耙”、“耙和”。

四川方言中的量词“盘”、表示程度副词的“少”、表示语气词等“起、展”等特殊词汇,都有学者对其用法进行过分析和归纳。

此外,语法意义的表达上,四川方言也有其独特性。

如“不会说”,四川人说“说不来”;疑问句中“你喜欢我吗?”中的“吗”会变成否定词为“你喜欢我不?”四川方言中还有一种“倒x不x/y”的结构,有学者指出该结构中的词语x或y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多有反义关系,从语义上看,此格式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从x或y偏移;从语用上看,此类格式具有形容词短语的特点,带有说话人很强的主观性,口语性强。

四川方言由来及一些语言

四川方言由来及一些语言

四川方言由来及一些语言四川方言的来历:四川方言是四川省境内所有汉语方言的总称,共有三大汉语方言。

一是四川官话,一般称之为四川话;二是属于客家方言的“广东话”,一般称之为“土广东话”;三是属于湘方言的“永州话”,一般称之为“老湖广话”。

简而言之,四川省境内的四川汉语方言有三大类,即四川话、客家方言和湘方言。

这三大类方言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

一、元末明初的移民古代的巴蜀地区,由于邻近的地缘关系,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与楚国与秦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语言方面,与楚国、秦国相近,如陕西治中地区与蜀地“梁益之间”的语言相近,川东与楚接壤,“巴蜀多楚人”。

在以后的历代战乱中,如五胡乱华、黄巢起义、金兵南侵等,都有一些外地人迁入四川境内,语言上与当地人融合。

对现今四川方言的形成起着深远的影响的是元末明初和清前期的两次大移民。

元末明初的战乱中,移民入川的有四部分人:一是“避乱入蜀”或“避兵入蜀”。

湖北罗田人徐寿辉率领的红巾军在长江中上游起事,当时称之为湖广(即今湖北、湖南和广西的一部分)地区的居民逃亡入蜀。

二是义军入川留居的。

红巾军由巫峡入川占领川蜀留下的义军,特别是明玉珍、明升父子建立“大夏”农民政权15年,其入川部下,多数是湖北人。

三是避祸入川的。

明朝官军占领湖广之后,一些与红巾军有牵连的人,为躲明朝官军捕杀之祸,从湖广逃亡入川,投到明升部下留居之处。

四是明军入川留居的。

明太祖朱元璋派傅友德、汤和、廖永忠率明军分别从北面和东面进川攻打明升农民政权,因傅友德、汤和均是安徽人,其部下也多为安徽人,有的留居四川。

四川大学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庆、合川、南溪、广安四地的58份族谱作了研究,清朝以前入川的118户,其中湖广占85户(85户中有65户来自麻城)。

总之,元末明初的数十年战乱,大批湖广籍乡民和部分安徽籍、陕西籍军民留寓四川,带来了他们家乡的方言,随着世代人口的衍生,他们的乡间与四川住地的语言相融合。

由于湖北籍人为多,故楚语影响大,为清前期移民入川后,以湖北话为基础的四川官话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中国最难懂的4种方言

中国最难懂的4种方言

中国最难懂的4种方言中国有众多种令世界耳目一新的方言,由于各地风土人情多样化,普通话文化以及历史发展的影响,众多不同言谈之会就琳琅满目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其中令世界普遍认识到、久负盛名的便是中国四大最难懂的方言——四川话、广东话、福建话以及湖南话。

四川话四川话是中国最广泛传播的方言之一,其最大的特点便是多而杂,早在清代《续籍山西乡土词》中便记载了丰富的四川话词汇,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传统的四川话由汉语、上古汉语、成语、客家话以及汉族历史上多种语言汇聚而成,使得四川话具有了诸多复杂性。

尤其在清末以及民国时期,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汉语拼音文字被介入,使得四川话语音词缀复杂性增至另一个高度。

但是,即使这样,四川话仍拥有其不可替代性,当地民众以四川话为母语进行日常沟通,其独特性也令外省友们不失为童波爱慕,众多词汇如“停电”,“多有趣”,“古怪”,“怨谕”等,都为其新词语的整合所增添了趣味性及时兴性,令四川话更加极具有趣味性,自成一套。

广东话广东话也是中国最普遍的方言之一,以广州特殊地域以及特殊历史发展形成历史积淀,使得广东话拥有其最明显的特点——普通话及方言的混搭,当“人口流动,它也会紧随步伐,并开始与新的方言融合而成新的语言文字”,使得广东话也会与改变。

由于粤港澳一体化,经济发展的关系,洋务运动的影响实质,普通话的渗透,都使得原本广东话的褶皱越发明亮,其广东特色鲜明。

此外,也因此引出广东话拥有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诸如廿一世纪初仍现流传在广州、深圳、东莞和湛江地区的客家话,如“磊”“洛”“嗲”“押”“浪兜”“求”“乖”等词,都让广东话的独特性一次次凸显出来,也令广东话具有极具特色的魅力。

福建话福建话又称福佬话,与潮汕话有一种接近性,福建话特有的特点便是音韵抑扬变化频繁,拼声整齐,并有着极为丰富的变体,由于改革开放时期以及洋务运动和汉语拼音文字介入,使得拼音及汉语拼音文字介入,使得福建话语音更为丰富,新词更为充实,其诸多古老词汇的演变令福建话的变体性也更为丰富。

四川方言

四川方言

中华五千年 2007年12月05日16:15 (来源:中华五千年)【简繁大中小】【收藏此页】【打印此页】【关闭】四川话在西南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属于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语音、词汇、语法等和普通话有很大的一致性,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而以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

四川话语音系统共有20个声母、36个韵母、4个声调,还有韵母儿化现象。

声母四川话有20个声母,总数比普通话少。

只有舌尖前音,没有舌尖后音。

[n]与[l]不分等特点。

韵母四川话有36个韵母,总数比普通话少。

声调四川话通常有阴平、阳来、上声、去声4个声调,古入声字绝大多数归入阳平调。

4个声调的调值分别为55、21、53、213,在条目中,本馆以1、2、3、4分别表示。

名词名词约占四川话方言条目总数的三分之一,特点是其与普通话的词干相同,词缀不同。

四川话常在名词后加“子”、“巴”等词尾构成方言。

动词四川话的普通话差异较大,有的与普通话的动词貌似相同,但词义和使用范围不同;有的由于语音和词义不同。

四川话中动词一般不用重叠式。

短暂动作常用动词后面加“一下[i21 xa213]”来表示,例如“转一下”、“看一下”,不用“转转”、“看看”。

形容词四川话里的形容词,有的用特有的方言字来表示,如莽[man55](意:傻、憨、身材粗壮等)。

有的借用普通话中的同音字,如汤水[tan55 suei53]。

四川话中形容词的生动形式相当丰富,在形容词词根的前后都可加单音节或多音节词缀构成生动形式,表达各种不同的状态、感情色彩。

如“瓜(傻)”,除了“瓜稀稀”,还常说“瓜不稀稀”、“瓜眉瓜眼”、“瓜眉日眼”等形式。

代词四川话的代词主要有哪个[na53 ko21](谁)、啥子[sa213 ts53](什么)、哪阵[na53 tsen213](什么时候)、咋个[tsa21 ko213]、啷个[nan53 ko213](怎么)等。

量词四川话的物量词,如:匹:一匹瓦、几匹肋巴骨。

方言调查报告(精选)

方言调查报告(精选)

引言概述:方言是指不同地区或者不同社会群体使用的语言的变体,每个方言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法。

方言的调查是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社会和历史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基于对方言调查的研究,探讨一些有代表性的方言及其影响。

正文内容:一、粤语方言1.广州话1.1广州话的历史和演变1.2广州话的特点和用法1.3广州话的地位和影响1.4广州话的传承和保护1.5广州话对广东文化的贡献2.香港话2.1香港话的起源和发展2.2香港话与粤语的关系2.3香港话的特点和表现形式2.4香港话在香港社会中的地位2.5香港话对香港文化的影响二、闽南方言1.闽南话的历史和演变1.1闽南话的起源和发展1.2闽南话的语音和音调1.3闽南话的语法特点1.4闽南话与普通话的差异和对比1.5闽南话在闽南地区的地位和保护2.台湾闽南话2.1台湾闽南话的历史和演变2.2台湾闽南话的特点和用法2.3台湾闽南话在台湾社会中的地位2.4台湾闽南话的传承和保护2.5台湾闽南话对台湾文化的影响三、四川话1.四川话的历史和演变1.1四川话的起源和发展1.2四川话的语音和音调1.3四川话的词汇特点1.4四川话与普通话的差异和对比1.5四川话在四川地区的地位和保护2.川渝方言2.1川渝方言的特点和区别2.2川渝方言在川渝地区的分布2.3川渝方言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4川渝方言的影响和地位2.5川渝方言对川渝文化的贡献四、上海话1.上海话的历史和演变1.1上海话的起源和发展1.2上海话的语音和音调1.3上海话的词汇特点1.4上海话与普通话的差异和对比1.5上海话在上海地区的地位和保护2.江浙方言2.1江浙方言的特点和区别2.2江浙方言在江浙地区的分布2.3江浙方言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4江浙方言的影响和地位2.5江浙方言对江浙文化的贡献五、琼崖方言1.琼崖话的历史和演变1.1琼崖话的起源和发展1.2琼崖话的语音和音调1.3琼崖话的词汇特点1.4琼崖话与普通话的差异和对比1.5琼崖话在海南地区的地位和保护2.海南方言群体2.1海南方言的特点和区别2.2海南方言在海南地区的分布2.3海南方言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4海南方言的影响和地位2.5海南方言对海南文化的贡献总结: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方言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方的文化和历史。

四川话文案(一)

四川话文案(一)

四川话文案(一)四川话简介四川话,又称川普,是中国四川省及周边地区的通用语言。

它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与普通话不同,四川话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特点,被誉为江河源头、语言杂糅的代表之一。

四川话的语音特点1.语调:四川话有丰富的语调,共有七种调。

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轻声、上升调和上升降调。

在四川话中,一些词语的音调走向会发生变化。

2.声母:四川话中有着很多普通话中没有的声母,例如“精、擀、哏”等。

3.韵母:四川话中的韵母较普通话要多,例如“丐、匆、还”等。

四川话的特色词汇1.好耍子:用于描述一个人喜欢欺负别人或者爱捣蛋的行为。

2.搓板:指的是洗衣服用的搓板。

3.泼水节:四川盛行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

4.农民画:一种典型的四川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特色。

如何学习四川话1.听说:要学好四川话,首先要学会听和说,最好找一位四川朋友来帮忙。

2.多听多记:平时多听四川话,不懂得地方就问,多记生词。

3.练习台词:尝试多背一些四川绕口令和台词,通过模仿演讲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观察:观察四川人的生活习惯和言谈举止,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五大名句1.“喂,哎呦,你的旅行箱呀,请问是不是有轿子运着你远嫁的杜甫呀”2.“一米阳光,七瓢泉水,八宝床幔,万步桥梁”3.“做人如果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4.“咱四川人一听说祭,全家都恐慌”5.“咳咳咳,吃路边摊要有备无患,马桶蹲稳不摔跤”学习四川话,你也可以像川人一样优雅、幽默、豪放!四川话的文化内涵1.饮食文化:四川作为中国的传统“美食之都”,有着丰富的饮食文化。

著名的川菜包括麻辣火锅、口水鸡、回锅肉等,是享誉全国乃至国际的美食。

2.戏曲文化:四川戏曲有着较强的地方色彩,代表性剧种有川剧、绵竹花鼓戏等。

四川的戏曲传统也有很多优秀的表演艺人,如白玉兰奖得主田华、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元等。

3.民间艺术:四川被誉为民间艺术大省,涵盖了剪纸、蜀锦、川陕民俗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是“川剧变脸”,被誉为“非遗”文化传承项目。

四川话是什么时候诞生的?

四川话是什么时候诞生的?

四川话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学术教育]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悬赏点数10 该提问已被关闭3个回答每天喝点水2008-12-17 14:27:47四川话是什么时候诞生的?最佳答案idzxs2008-12-17 14:28:30四川话四川话简介四川话,又称四川方言、巴蜀方言,属汉语西南官话。

西南官话的主要使用地区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大部、湖南西北部、广西西北部的语言。

注1,大致包括西南官话成渝片(成渝话)及赤灌片(赤灌话)。

四川话目前约有1亿2千万的使用者,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但并不是四川省的标准方言。

事实上四川话从来就没有所谓的标准音,像广州话之于粤语,这是由于四川话本身就是由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成的。

历史宋代以前的四川方言和元代至今的四川话截然不同,依据宋代文献显示,当时的学者把四川方言与西北方言合称为“西语”,属同一方音语系。

蒙古人和女真人两次北方民族的入侵,给四川地区带来了灾难性的人口剧减。

到清朝初年,四川人口甚至不足五十万。

从1 671年开始大规模移民,到1776年为止,105年内四川合计接纳移民623万人,史称湖广填四川。

现代四川话,就是在这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中形成的。

四川话特点音韵与普通话中声母的区别:大部分地区所使用的四川话没有平舌和翘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话中翘舌音念为平舌音,比如:"智商"普通话为[zhìshāng],四川话为[zǐsāng] 注2 (音同“字桑”);"超市"普通话为[chāoshì],四川话为[cāosǐ](音同“操四”);"支持"普通话为[zhīchí],四川话为[zīc i](音同“资瓷”)。

在四川话(但不包括成都话) 中以鼻音“n”开头的音节中,如果韵母不是“i”开头(如“i”或者“in”),则“n”都混淆为“l”。

如“南方”,四川话中音同“兰方”。

成都话的“n”在“i”前腭化为舌面鼻音。

中国的七大方言是什么

中国的七大方言是什么

中国的七大方言是什么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语言文化的国家,境内有着众多的语言和方言,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中国的七大方言。

这些方言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得到广泛使用,并反映了中国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七大方言,包括它们的地理分布、特点和发展情况。

1. 北方方言北方方言是中国七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包括北京话、天津话、河北话等。

北方方言以其清晰而简练的特点而闻名,北方人的普通话发音准确而严谨,带有浓厚的唐宋文化的痕迹。

2. 东北方言东北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话、吉林话和黑龙江话等。

东北方言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发音疾快而激情四溢,有时带有一些俄罗斯语的影响。

3. 华东方言华东方言包括江苏话、浙江话和上海话等,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华东地区。

华东方言在发音上比较柔和,有一定的江南文化特色,同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4. 中南方言中南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南地区,包括湖北话、湖南话和广东话等。

中南方言在音调上多变且丰富,有自己独特的韵律和语音特点。

湖南话还有“尖刀字母”的称号,发音清晰而有力。

5. 西南方言西南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话、贵州话和云南话等。

西南方言在口音上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发音较重,有时带有一些方言俚语和土语。

6. 闽南方言闽南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福建地区,包括福州话、泉州话和漳州话等。

闽南方言发音清晰而流畅,富有乐感,并且具有独特的音调系统,是中国方言中的瑰宝之一。

7. 广西方言广西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地区,包括广西壮语和广西粤语等。

广西方言发音独特,有韵律感和抑扬顿挫,与其他方言有显著区别。

以上是中国的七大方言,每种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历史。

方言不仅仅是语言的一种形式,也是地域文化和历史的体现。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方言,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多样文化和地域差异。

在国内,人们通常使用自己当地的方言进行交流,而在国际交流中,普通话作为中国的统一语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川话扯火的意思

四川话扯火的意思

四川话扯火的意思
【实用版】
目录
1.介绍四川话扯火的含义
2.探讨四川话扯火的来源和历史
3.分析四川话扯火的使用场景和语境
4.展示四川话扯火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5.总结四川话扯火的文化价值和影响
正文
四川话是中国汉语方言中的一种,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在四川话中,有一个词语叫做“扯火”,它具有丰富的含义和多样的使用场景。

四川话中,“扯火”的意思是“开玩笑”、“逗乐”、“调侃”等。

这个词语常常用在日常生活中,用来调节气氛、拉近关系、表达友好等。

比如,当一个人讲了一个有趣的笑话,另一个人就会说:“你真是扯火!”
关于四川话“扯火”的来源和历史,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记载和解释。

但是,从它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来看,它很可能源于四川地区的民间语言和俚语。

在四川话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如“扯把子”、“扯谎”等,它们都与“扯火”有相似的含义和用法。

在四川话中,“扯火”这个词语的使用场景和语境非常广泛。

它可以用在朋友之间的调侃、家庭成员之间的玩笑、同事之间的互动等。

同时,“扯火”也可以用来表示对某人的不满或反感,比如:“你这个人太扯火了,我不喜欢你。


四川话“扯火”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独特,它反映了四川地区人民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特点。

四川话“扯火”的表达方式多样,可以用来形容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表达对某事的看法等。

同时,“扯火”也可以用来表示对某人的关注和关心,比如:“你今天看起来很扯火,是不是有什么心事?。

四川话形容好吃的经典方言

四川话形容好吃的经典方言

四川话形容好吃的经典方言
摘要:
1.四川话的概述
2.四川话形容好吃的经典方言词汇
3.举例说明四川话形容好吃的经典方言词汇
4.总结四川话形容好吃的经典方言的特点
正文:
四川话,作为我国方言之一,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四川话中,有很多独特的词汇用来形容食物的美味,这些经典方言词汇为人们描述美食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方式。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四川话形容好吃的经典方言词汇。

首先,四川话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词汇——“巴适”。

这个词汇用来形容食物美味、可口,体现了四川人对美食的喜爱和追求。

在四川,人们经常用“巴适得很”来表示对美食的高度评价。

其次,四川话中还有一个词汇——“安逸”,也是用来形容食物美味的。

与“巴适”相比,“安逸”更多地表示食物让人感到舒适、惬意。

例如,四川人会说:“这家火锅店味道安逸得很,我们去尝尝吧。


此外,四川话还有其他一些形容食物美味的词汇,如“好吃的很”、“喷香”等。

这些词汇形象生动,充分展现了四川人对美食的热爱。

总结起来,四川话形容好吃的经典方言词汇丰富多样,充分体现了四川地区独特的饮食文化。

四川话在古代是怎么来的(你晓不晓得明代人咋说四川话)

四川话在古代是怎么来的(你晓不晓得明代人咋说四川话)

四川话在古代是怎么来的(你晓不晓得明代人咋说四川话)近日,一则古籍《蜀语》中关于明代成都人讲方言的文章流传于微博,让很多读者感到惊讶的是,拿古人日常所说的词语当做当下流行用语竟觉毫无代沟,反而显得十分生动幽默。

明代李实是四川遂宁安仁里人,其所著《蜀语》一书是解说四川方言词语、现存最早的分地考证常言俗语的著作。

全书共收录四川方言词语五百余条,忠实地反映了明代四川方言的基本面貌,是研究明代四川方言的有效材料。

据此,记者查阅典籍,找到了部分明代蜀人口语中别具特色的词语,其中包括了大量语素重叠构词。

语素重叠构词在当今的四川话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在明代也是很重要的构词方式。

1、人长得矮叫矮矬矬明李实《蜀语》记载:谓“人形短”曰“矮矬矬”,矬,七禾切,音搓。

2、少称为丁丁明李实《蜀语》记载:少曰丁丁,又曰点点,又曰些些。

放到如今,我们口语中也说一丁丁儿、一点点儿。

3、小称作蔑蔑明李实《蜀语》记载:小曰蔑蔑。

凡言人物小谓之蔑蔑。

扬子《方言》:“江、淮、陈、楚之内谓之蔑。

”郭璞注云:“蔑,小貌也。

”4、大称作莽莽明李实《蜀语》记载:大曰莽莽。

《庄子》:“莽乎大哉”。

重叠式“莽莽”,一般用来形容婴儿长得胖乎乎,如“这娃儿长得好莽莽哟!”5、老叫做老革革明李实《蜀语》记载:老曰老革革。

老革革,形容老。

“革”本有老义。

四川方言中重叠作“老革革”,用于指人年老或蔬菜等不嫰;或将“革革”进一步虚化为形容词词尾,表示粗糙、粗壮、不平滑、不流畅、不秀气等,如蛮革革、粗革革、麻革革、沙革革等。

“老革革”一词形容很老,既可指人,也可指物,今仍沿用不衰,如“这人的长相老革革,才三十出头,就像四十多岁的人了。

”6、慢用迟迟表达明李实《蜀语》记载:不速曰迟迟。

迟迟,意思是行动完成的时间比必要的或有时是想象的更晚。

已经不纯粹是四川方言中的词汇,四川话中的“迟迟”只有慢的意思。

7、幺儿幺女《蜀语》载:小儿女曰幺,幺音腰,凡幽、幼字从此为声,俗作“么”误。

四川话我热你温的意思

四川话我热你温的意思

四川话我热你温的意思
【实用版】
目录
1.介绍四川话“我热你温”的意思
2.探讨四川话“我热你温”的来源和文化背景
3.分析四川话“我热你温”在实际应用中的场景
4.总结四川话“我热你温”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正文
四川话是中国汉语方言中的一种,具有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在四川话中,有一句常见的表达——“我热你温”,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爱你”。

然而,这句话的表达方式与普通话截然不同,体现了四川方言的独特魅力。

四川话“我热你温”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汉语。

在古汉语中,“热”表示喜爱、珍视的意思,而“温”则表示温柔、体贴。

因此,“我热你温”在古汉语中表达的是一种深厚的爱意。

随着历史的演变,这种表达方式逐渐在四川地区流行开来,并成为当地人表达爱意的独特方式。

在实际应用中,四川话“我热你温”常常出现在情侣之间、亲人之间或者朋友之间的亲密互动中。

这种表达方式充满了四川地区的地域特色,让人感受到四川人热情、直率的性格特点。

同时,这种表达方式也让四川方言更加富有生活气息和情感魅力。

除了表达爱意之外,四川话“我热你温”在四川地区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其他应用场景。

比如,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表示关心、呵护时,也会用到这句话。

这种表达方式使得四川方言更加生动活泼,也让人更加容易理解和接近四川地区的文化。

总之,四川话“我热你温”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价值的方言表达。

它不仅体现了四川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展示了四川人热情、直率的性格特点。

有关南充方言的书

有关南充方言的书

有关南充方言的书引言南充是位于中国四川省中部的一个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作为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地方,南充拥有独特的方言系统。

本书将介绍南充方言的起源、特点以及相关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

第一章:南充方言简介1.1 起源与发展南充方言是四川话的一个分支,形成于古代巴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过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域差异,南充方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音韵体系和词汇特点。

1.2 区域分布南充方言主要分布在南充市及周边地区,包括阆中、营山、蓬安等县市。

由于交通和人口流动的影响,部分南充方言也可以在四川其他地区听到。

第二章:南充方言音韵系统2.1 声母南充方言声母与普通话有一些不同之处。

例如,“b”、“d”、“g”等声母在南充方言中有时会发音为“p”、“t”、“k”。

2.2 韵母南充方言的韵母系统相对较为简单,但也有一些特殊的韵母。

例如,“-ou”、“-ei”等。

2.3 声调南充方言的声调系统与普通话相比较为复杂,有四个声调。

声调在南充方言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改变词义。

第三章:南充方言词汇特点3.1 借词与新词由于南充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南充方言受到了周边地区的影响,吸收了一些外来词汇。

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词也在不断涌现。

3.2 方言词语本章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南充方言词语,并与普通话进行对比解释。

例如,“搓衣板”(普通话:洗衣板)、“摇把子”(普通话:摇杆)等。

第四章:南充方言语法规则4.1 句子结构南充方言句子结构相对简单直接,常采用主谓宾的结构。

但也有一些特殊的句子结构,例如“把……给……”等。

4.2 语法特点本章将介绍南充方言中一些常见的语法特点,如“把字句”的使用、动词时态的表达等。

第五章:南充方言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保护5.1 方言地位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的影响,南充方言在日常交流中逐渐被普通话所取代。

然而,在特定场合和群体中,南充方言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5.2 方言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南充方言这一独特的语言文化遗产,相关部门和学者积极进行方言保护与传承工作。

四川话仙人板板的意思

四川话仙人板板的意思

四川话仙人板板的意思引言在四川地区,有一种特殊的方言叫作四川话。

四川话以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表达方式而著名。

其中,有一个特别有趣的成语叫做“仙人板板”。

本文将探讨“仙人板板”的意思及其在四川文化中的重要性。

仙人板板的来历仙人板板是四川方言中的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仙人肚子”。

这个成语最早源于老百姓口头传承的民间故事。

据说,在古代的某个村庄里,有一位仙人经常到村里游玩。

他性格开朗,和蔼可亲,所以村民们都喜欢他。

有一天,仙人从天上飞来,然后坐在村民的肚子上欢快地跳舞。

当时的人们觉得非常好笑,于是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

仙人板板的意义“仙人板板”这个成语在四川方言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它用来描述一个人的肚子非常圆润突出的状态,通俗地说就是发福了。

此外,这个成语还可以用于形容一个人活泼、开朗、富有活力的特点。

所以,当一个人的肚子特别圆润时,人们就会用“他有个仙人板板”来形容这个人。

仙人板板在四川文化中的重要性1. 方言文化的象征四川话作为一种独特的方言,与四川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密切相关。

而仙人板板作为一种四川方言的成语,正是方言文化中的一个象征。

它代表着四川人特有的幽默感和风趣的性格。

因此,仙人板板在四川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 地方特产的代表四川是一个以美食闻名的地方,而仙人板板也是四川的一道地方特色菜。

这道菜由猪腰子和猪腿肉制作而成,通过独特的烹饪工艺使其色香味俱佳。

仙人板板这道美食受到了四川人民的喜爱,也成为了四川地方特产中的一大代表。

3.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四川方言及其特色文化越来越受到游客的关注。

仙人板板作为四川方言中的一个代表性成语,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四川人的独特魅力。

这不仅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四川人民带来了经济上的利益。

如何做好一道正宗的仙人板板菜如果你想在家里尝试做一道正宗的仙人板板菜,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准备食材:–猪腰子 500克–猪腿肉 400克–葱姜蒜适量–料酒适量–盐适量–酱油适量–精盐适量–醋适量–白胡椒粉适量2.处理食材:–将猪腿肉切成薄片,放入碗中用料酒腌制30分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话
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

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同时由于四川话内部互通度较高,各方言区交流并无障碍,因而四川话本身并没有标准音。

语言学家认为,四川话并不等同于“四川方言”,因为除四川话外,四川省境内较为常见的汉语言还有土广东话(属客家话)和老湖广话(属湘语)等,其都以方言岛的形式分布于四川各地。

同时,四川省境内还拥有大量藏语、彝语、羌语的使用者。

但由于四川话在四川具有强势地位,是事实上的通用语,一般而言,土广东话与老湖广话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四川话的使用者[,而部分藏族、彝族、羌族地区,特别是康定、雅江、昭觉、马尔康、松潘、丹巴等州府、县府所在地,也通用口音接近的四川话。

中文名:四川话
外文名:Sichuan Language
使用地区:中国西南大部、缅甸掸邦
使用人数:9000万
语系:西南官话- 汉藏语系
口音:26种
此时的蜀语已经属于汉语的一个分支。

西汉末形成的蜀语作为上古时期汉语族的一个独立分支,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声调与词汇两方面。

在声调方面,陆法言《切韵序》有“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的记载。

同时黄鉴《杨文公谈苑》中称:“今之姓胥、姓雍者,皆平声。

春秋胥臣、汉雍齿旨是也。

蜀中作上声、去声呼之,盖蜀人率以平为去。

”这说明此时蜀语声调具有自身特色。

而词汇方面,此时蜀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吸收了来自非汉语的古蜀语的词汇。

扬雄《方言》以及其他一些历史文献中都记载了大量四川地区的特殊词汇,来自古蜀语的词汇包括“坝”(平地)、“姐”(母亲)、“不律”(笔)、“养”(您)、“曲鲙”(蚯蚓)、“阿婸”(我)等,其中“坝”、“姐”、“养”、“曲鲙”至今仍保存于四川话之中。

中古时期
中古时期,蜀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作为一个独立的语言区,蜀语继续得到发展,此时的蜀语独立性很强,与蜀地区以外的语言较难沟通。

宋范成大旅居蜀地时在《石湖诗集》卷十七《丙申元日安福寺礼塔》诗注中有如下记载:“蜀人乡音极难解,其为京洛音,辄谓之‘虏语’。

或是僭伪时以中国自居,循习至今不改也,既又讳之,改作‘鲁语’。

”从中可以看出蜀与中原语音完全两异。

以宋代蜀语为例,首先蜀语韵部与宋代通语比较,韵部的分野或归字不同,如阳声韵寒先部的“言”字读人眞文部、药铎部的“祈”读与屋烛部的“秃”相同等。

其次,蜀语介音有合口化倾向,在一些字音上三个阳声韵尾相混。

同时,蜀语声纽保留了诸如“古无舌上”、“照二归精”等的古音遗迹。

此外,声调方面,蜀语在平声字与上去声字归派与通语也有较大不同,如通语音归平声的“青雍句”在蜀语中“青”归人上声,“雍句”归去声。

近古时期
宋末元初,长达52年的蜀抗元战争使自唐以来经济文化高度较发达的蜀地区遭受重创,人口锐减,经济凋敝。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蜀地区有259万户(约1200万人,占南宋全国的23.2%);而到元占领蜀之后的至元十九年(1281年)便只余12万户(约60万人,占元全国的0.7%),减少了约95%。

元末明初,在这种低人口背景下,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移民开始陆续进入蜀,形成了蜀历史上的第一次“湖广填蜀”大移民运动。

中古蜀语和各地移民方言融合演变,现今四川话由此开始逐步形成。

明代四川土著居民人数较移民仍占优势,蜀话也仍以宋元蜀语为基础继续发展,但已经与现今川西、川南一带的老派四川话(灌赤片)较为接近。

根据明末清初成书的《蜀语》以及其它文献的记载,明代蜀话音韵上的主要特征包括:
一、入声仍然保留,独立成调,但川东、川北地区的入声尾(喉塞音)已经式微。

二、平声未分阴阳,因而明代蜀话中仅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

三、[-m]韵尾已经消失,并入[-n]韵尾。

这三个特点与此时的官话迥异,首先,依据《中原音韵》记载,北方官话早在元代就已经入声消失,平分阴阳;同时北方官话中[-m]韵尾并未消失,因此蜀话与北方官话并没有同步发展。

另外从词汇上来看,明代蜀话词汇以单音节词居多,表现出与南方诸汉语相类似的特点,这表明蜀话在形成期更多的受到了南方汉语而非北方官话的影响。

明末清初,蜀地区再次陷入战乱,人口锐减,之后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使四川人口构成发生剧变。

就全川而言,移民运动之后四川土著居民仅占四川总人口的约30%。

但是,明末清初战乱中,四川各地受到的破坏程度相差很大,川东、川北地区受战乱影响严重,而川南地区却受影响十分轻微。

当时还有大量川东、川北的四川土著居民,前往川南地区以及与川南毗邻的滇黔北部地区躲避战乱。

因而,川南地区的存留的四川土著居民人数可能较移民仍占优势,其中又以峨眉、乐山、犍为一带为最,从而使以宋元蜀语为基础的明代四川话在川南地区仍然得到存留。

与此同时,大量来自湖广、江西、广东等地移民进入川东、川北地区,从而使四川话内部产生了新派(川东、川北)与老派(川西、川南)的分化,奠定了现今四川话内部新老两派并存的格局。

分布范围
编辑
使用区域
四川话的使用人口主要分布于信封盆地一带,覆盖了除部分非汉族聚居区外的整个四川省、重庆市,以及陕西、湖北、湖南、云南、贵州等省与川毗邻的部分县市,使用人口约0.93亿,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分支之一。

蜀话内部互通度较高,词汇、语法、声韵等方面都较为一致,一般根据古入声的今读情况分为如下图所示的4个方言区:入声归阳平的川西片、入声保留的灌赤片岷江小片、入声归去声的灌赤片仁富小片和入声归阴平的灌赤片雅棉小片。

从保持中古时期蜀语特点的多少来看,川北、川东片由于地理区位等原因,是明清以来湖广等地移民的主要聚居区,受外来语言影响较大,保持古音较少,是语言的发展区,为新派四川话;而川西、川南的灌赤片由于四川土著居民存留较多、接受外来移民相对较少,保持古音较多,是语言的稳定区,为老派四川话。

灌赤片大部分区域保留了入声,同时从古代蜀地区“平声似去”的特点来看,古入声归去声仍可视为保留本地区中古音的一个表现;灌赤片同时还保留了较多的中古时期的蜀语词汇。

四川省
成都片区;四川话以成都为中心,成都人说话的方式比较中性化,带an字母的词汇音,嘴巴发音呈扁平状态,突出了成都话的个性。

使用成都话的地方主要包括(成都市辖区、郊县、县级市,资阳代管的简阳市,眉山市北部少数乡镇,德阳市中江县等5个地带)
广安片区;四川话以广安为代表的广安片区口音,辐射半个川东北地区,但相对于临近的重庆而言,广安人说话属于比较爽快的那种,口音也比较易懂,广安作为小平家乡的门户,自然也承载了小平从江西移民过来的江西风味语种,比如说糍粑,广安人就说成麦糍粑,在广安市岳池县,很多90后的学生则以“我儿哄”来表达对对方的话质疑询问,在这方面则形成了岳池县的一个代表性词汇,“我儿哄”这词汇使用地还包括武胜县极少数地区的学校。

使用广安口音的地方包括(广安市辖二区除广安区协兴镇外的其他地方、岳池县、武胜县、华蓥
市北部、遂宁市船山区)
南充片区;四川话以南充人为特色的代表,形成了南充片区口音,南充,作为川东北经济中心,其语言上也有相对的带动作用,南充口音与广安口音分界线位于高坪区阙家镇地带,与广安市嘉陵江一江之隔形成了二江语言风格,南充人说话比较高调,方言中各种词汇比较重音。

使用南充口音地区有(南充市辖三区、高坪区除阙家镇外,蓬安县、西充县、阆中市南部)
巴中片区;四川话以巴中市为代表的巴中口音,音调特别的好辨认,在交流方面巴中人比较偏重音调的后音,卷舌音比较重。

比如说吃饭,巴中人与达州人则说成“启反”。

巴中口音使用人口辐射大半个川北地区,人口大约在600万左右。

使用巴中话的地区有(南充市仪陇县、阆中市北部,巴中市辖区、通江县、南江县、广元市昭化区、苍溪县、青川县)
泸州片区;代表地区(泸州市辖区、县,宜宾市辖区、县)
内自片区;代表地区(内江市辖区、县,自贡市辖区、县、眉山市仁寿县)
达州片区;代表地区(达州市除万源市、开江县外的其他地区)
绵阳片区;代表地区(绵阳市除北川县外、德阳市除中江县外、广元市除昭化、苍溪县、青川县外)
雅安片区;代表地区(雅安全市)
凉山州片区;凉山州,全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集地,该地以民族语言为主,融合了四川方言,其音调听起来比较细腻,柔润的感觉。

代表地区(凉山州全州、攀枝花市)
阿坝州片区;代表地区(阿坝州、北川县)
甘孜州片区;代表地区(甘孜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