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临床检测研究

合集下载

HIV耐药性检测在临床实践中的使用

HIV耐药性检测在临床实践中的使用
试 验 的 解 释 和最 优 应 用 有 时 还 会 引 发 不 确 定 事 件 。

经常 使 用 耐药 性 检 测技 术 的HI V医生 和病 毒 学 家 们认 为 ,具 有 临 床 指导 功 能 的耐 药 性 检 测 是 优 化 治 疗 的 种 无 价 工 具 。然 而 ,其 推 论 也 是 正 确 的 :不 明智 地 、胡 乱地 使 用 这 些 技 术 并 不 经 济 实 惠 , 而 且 其 结
国 外 医药 抗 生 素 分 册 2 1年 第 3 卷 第 2 00 1 期
7 l
HI V耐药性检测在 临床 实践 中的使 用
陈林 编译 605 ) 10 2
( 中国医 药集 团四川抗 菌素工业 研究所 ,成都
摘 要 :现 今耐 药性基 因型 检 测法成 为HI V控制 领域普 遍 关注 的 问题 。虽 然 已经公 布 了清晰 的应用 指 南来 引导恰
其 是 在 英 国 使 用 的 主 要 方 法 ,表 型 试 验 只 用 于 少 数
经历 长期 治 疗 的 患者 。 1 何 时 耐药 性 检 测 的 临床 使 用 量 最大 ?
尽 管 抗 逆 转 录 病 毒 联 合 疗 法 发 展 迅 速 , 由于 毒 性 问 题 、需 要 长 期 的 药 物 依 从 性 、 药 理 因 素 以及 耐 药 病 毒 的进 化 和 转 移 ,均 导 致 该 疗 法 对 部 分 患 者 始 终 无法 达 到 治 愈 目标 。 不 管 导 致 病 毒 失 控 的 原 因是 什 么 ,一 个 事 实 不 容 置 疑 : 即如 果 在 采 用 某 种 药 物 治 疗 的情 况 下 发 生 了病 毒 复 制 ,耐 药 病 毒 的选 择 性 就 会 发 生 。 采 用病 毒 敏 感 的 抗 逆 转 录 病 毒 联 合 疗 法 的 主 要 目的是 为 了 最 大 限度 和 持 久 地 抑 制 病 毒 复 制 。 若 达 不 到 这 一 目标 ,将 会 造 成 病 毒 变 种 的 发 展 ,这

HIV_1_2_抗体_P24抗原联合法与胶体硒法在临床检测HIV中的应用研究

HIV_1_2_抗体_P24抗原联合法与胶体硒法在临床检测HIV中的应用研究

·临床研究·HIV(1+2)抗体/P24抗原联合法与胶体硒法在临床检测HIV中的应用研究杨晓亮,詹廷西,李 青,张国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输血科 400016) 摘 要:目的 比较第4代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HIV(1+2)抗体与P24抗原联合检测]和胶体硒法在临床检测HIV中的特点。

方法 分别用第4代ELISA检测试剂和胶体硒试剂检测HIV抗体,初筛阳性样本送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Western blot确证试验。

结果 第4代ELISA试剂检测、胶体硒检测及Western blot检测HIV的阳性率分别为0.34%、0.29%及0.27%。

第4代ELISA的HIV漏检率(1.3%)低于胶体硒法(4.9%),而其检测HIV的假阳性率(0.03%)高于胶体硒试剂(0.01%)。

结论 第4代ELISA和胶体硒法联合应用可提高HIV检测的准确性。

关键词:HIV抗体;HIV核心蛋白质P24;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胶体硒;假阳性反应doi:10.3969/j.issn.1671-8348.2012.09.0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48(2012)09-0852-02Application research on HIV(1+2)antibody/P24 antigen combinationmethod and colloidal selenium method for clinical HIV testingYang Xiaoliang,Zhan Tingxi,Li Qing,Zhang Guozhen△(Department of Blood Transfusion,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16,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4th generatio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HIV(1+2)antibody combined with P24antigen test]and colloidal selenium method in the clinical HIV testing.Methods The 4th gen-eration ELISA reagent and colloidal selenium reagent were employed to test HIV antibody,respectively.The positive samples pre-liminarily screened were sent to Chongqi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for the confirmatory test of Western blot.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s of the 4th generation ELISA,colloidal selenium method and Western blot for HIV testing were 0.34%,0.29%and 0.27%,respectively.The 4th generation ELISA showed lower HIV-omission rate(1.3%)and higher HIV-false-posi-tive rate(0.03%)than those of colloidal selenium method which were 4.9%and 0.01%,respectively.Conclusion Combination ofthe 4th generation ELISA and colloidal selenium method may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HIV testing.Key words:HIV antibodies;HIV core protein P24;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colloidal selenium;false positive reac-tions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破坏人体免疫功能,最终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即艾滋病。

国内外艾滋病研究进展

国内外艾滋病研究进展

国内外艾滋病研究进展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严重传染病。

多年来,国内外对艾滋病的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和管理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

本文将介绍国内外艾滋病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为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帮助。

一、病原学研究进展艾滋病的病原体是HIV,它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国内外的研究人员通过深入研究HIV的结构和功能,揭示了HIV的感染机制和致病机理。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新的病毒亚型,为疫苗设计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病毒学研究进展当前,关于HIV的病毒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病毒复制的各个环节。

国内外的科研人员通过研究HIV的复制途径和依赖的宿主细胞因子,开发出一系列针对HIV的抗病毒药物。

同时,研究人员也在不断寻找新型的抗病毒药物,旨在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三、诊断技术研究进展艾滋病的早期诊断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人员不断改进和发展艾滋病的诊断技术。

其中,核酸检测技术和抗体检测技术是目前艾滋病常用的诊断方法。

同时,一些新型的检测技术,如快速检测技术和口腔检测技术也正在逐步应用于临床实践。

四、预防控制研究进展艾滋病的传播阻断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关键措施。

国内外的研究人员通过开展艾滋病的干预研究,推广使用安全套、提倡规范献血、推进母婴传播阻断等措施,有效降低了艾滋病的传播率。

此外,在艾滋病高流行区域开展的“艾滋病防治综合干预”项目,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治疗研究进展艾滋病目前无法根治,但通过抗病毒治疗,可以缓解病情,延缓疾病进展。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科研人员通过研究抗病毒药物的联合应用、治疗策略的优化、耐药机制的研究等方面,提高了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同时,也有一些新型的治疗方法,如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六、社会管理研究进展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不仅涉及到医疗和科研方面,还需要广泛的社会管理和参与。

国内外的研究人员通过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促进了对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和心理疏导。

HIV检测及临床意义

HIV检测及临床意义

HIV的检测
整理ppt
28
HIV感染可通过两种途径检测
1. 直接检测病毒或其组成部分 2. 检测人体HIV免疫反应——HIV特异性抗体
➢ 从感染到血清抗体阳转有一段窗口期,平均为1-3个 月,有一小部分HIV感染者出现延迟反应
整理ppt
29
HIV感染后抗原和抗体的变化 及其与疾病关系
➢ HIV感染人体后出现一过性病毒血症,6-8周后血 清抗体阳转,病毒滴度降低,在随后的5-8年无症 状带毒期里HIV抗体一直存在,但病毒难查到。进 入AIDS期后血浆中病毒再次出现。
整理ppt
48
3、病程监控
由于HIV感染发生后病毒载量的变化具有一定规律,并且 这种变化与疾病的进程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通常在感染后无症状期内发生的临床症状很难与AIDS发 病时的症状区别,病毒载量测定可以帮助医生判断一个刚 发生的症状是否与HIV感染有关。
整理ppt
49
4、指导治疗方案及疗效测定
整理ppt
33
1. ELISA方法:
目前最常用的初筛实验,自1985年首次 检测HIV-1抗体的试剂盒供市以来,已从 第一代的全病毒抗原间接法发展到第四 代 的 以 重 组 的 多 肽 抗 原 及 抗 P24 抗 体 包 被的双夹心法,使窗口期缩短了2-3周。
整理ppt
34
四代艾滋病酶联免疫试剂比较
整理ppt
9
整理ppt
10
整理ppt
11
整理ppt
12
整理ppt
13
整理ppt
14
整理ppt
15
整理ppt
16
整理ppt
17
整理ppt
18

hiv 临床检测技术进展及应用

hiv 临床检测技术进展及应用

hiv 临床检测技术进展及应用HIV临床检测技术进展及应用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它会导致艾滋病(AIDS)的发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HIV的临床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为准确检测HIV感染提供了更好的手段。

本文将就HIV临床检测技术的进展及应用进行探讨。

一、传统的HIV检测技术传统的HIV检测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西方印迹法(Western Blot)。

ELISA是最常用的HIV抗体检测方法,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HIV抗体来判断是否感染HIV。

而Western Blot则是用于确证ELISA检测结果的一种辅助检测方法,能够识别和鉴定特定蛋白质。

然而,传统的HIV检测技术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比如需要多次检测来确诊、耗时长、误差率高等。

因此,科研人员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更加准确、快速、便捷的HIV检测技术。

二、新型HIV检测技术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的HIV检测技术不断涌现。

其中,核酸检测技术被认为是目前HIV检测的一项重要突破。

核酸检测技术指的是利用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等方法检测HIV病毒核酸,从而实现早期感染的准确诊断。

此外,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也被广泛运用于HIV检测领域。

流式细胞术能够对血液样本中的细胞进行高通量、高灵敏度的检测,可以更快速地筛查出HIV感染者。

三、HIV检测技术的应用新型的HIV检测技术不仅提高了HIV感染的检测准确率和速度,也为HIV病毒的治疗和控制提供了更好的手段。

通过及时检测和诊断,可以让感染者尽早接受到抗病毒治疗,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HIV检测技术的进步也为HIV预防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

通过对易感染人群的定期检测,可以及早发现HIV感染者,采取有效措施阻断病毒传播链,有效降低HIV在人群中的传播风险。

HIV低病毒载量患者耐药检测的可行性及临床预后研究

HIV低病毒载量患者耐药检测的可行性及临床预后研究

㊃803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2月第21卷第3期 L a b M e d C l i n,F e b r u a r y2024,V o l.21,N o.3㊃论著㊃D O I:10.3969/j.i s s n.1672-9455.2024.03.005H I V低病毒载量患者耐药检测的可行性及临床预后研究*杨壁珲云南省传染病医院检验科,云南昆明650301摘要:目的评价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 I V)低病毒载量患者全血样本H I V前病毒D N A基因型耐药性检测(D N A G R T)与血浆H I V-R N A基因型耐药性检测R N A G R T)的可行性,并分析H I V低病毒载量患者的临床预后㊂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云南省传染病医院低病毒载量(H I V R N A在200~1000 c o p y/m L)样本212份,进行R N A G R T㊂同时抽取40份样本分别进行D N A G R T㊂比较2种方法的扩增效果,以及2种方法检测40例样本的耐药结果;分析低病毒载量样本的耐药情况及低病毒载量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㊂结果进行R N A G R T的212份样本中扩增成功107份,扩增率为59.22%;进行D N A G R T的40份样本扩增成功24例,扩增率为60.0%㊂2种方法联合检测总扩增率为90%(36/40)㊂40份样本中采用两种方法共同获得耐药检测结果的有21份,其中2种方法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的样本有10份(47.62%),蛋白酶类耐药突变位点不一致的样本有2份(9.52%),核苷类和非核苷类耐药突变位点不一致的样本有9份(42.86%)㊂107份R N A G R T扩增成功的样本中,持续性低病毒载量的耐药率为48.28%(14/29),一过性低病毒载量的耐药率为41.38%(12/29),基线低病毒载量的耐药率为6.25%(1/16)㊂29份持续性低病毒载量样本中,在后期12个月随访中有14例(48.28%)病毒载量<50c o p y/m L,有2例(6.90%)病毒载量>1000c o p y/m L㊂16例基线低病毒载量样本中,在后期12个月随访中有1例(6.25%)出现病毒载量>1000c o p y/m L,其余病毒载量均<50c o p y/m L㊂结论 H I V低病毒载量患者进行耐药检测是可行的,应尽早识别耐药突变位点更换治疗方案,预防后期治疗失败㊂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耐药;低病毒载量;基因型耐药性检测; D N A; R N A中图法分类号:R512.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455(2024)03-0308-05F e a s i b i l i t y a n d c l i n i c a l e f f e c t o f H I V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t e s t i n g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l o w v i r a l l o a d*Y A N G B i h u i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l i n i c a l L a b o r a t o r y,Y u n n a n P r o v i n c i a l 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 H o s p i t a l,K u n m i n g,Y u n n a n650301,C h i n aA b s t r a c t:O b j e c t i v e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f e a s i b i l i t y o f H I V p r o v i r a l D N A g e n o t y p i c r e s i s t a n c e t e s t(D N A G R T)a n d H I V R N A g e n o t y p i c r e s i s t a n c e(R N A G R T)i n w h o l e b l o o d s a m p l e s f r o m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l o w v i r a l l o a d,a n d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p r o g n o s i s o f H I V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l o w v i r a l l o a d o f H I V.M e t h o d s A t o t a l o f212 s a m p l e s w i t h l o w v i r a l l o a d(H I V R N A f r o m200t o1000c o p y/m L)w e r e c o l l e c t e d f r o m Y u n n a n P r o v i n c i a l 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 H o s p i t a l f r o m J a n u a r y2018t o D e c e m b e r2021f o r R N A G R T.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40s a m p l e s w e r e e x t r a c t e d f o r D N A G R T.T h e a m p l i f i c a t i o n e f f e c t s o f t h e t w o m e t h o d s w e r e c o m p a r e d,a s w e l l a s t h e r e-s u l t s o f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o f t w o m e t h o d s;t h e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i n l o w v i r a l l o a d s a m p l e s a n d t h e i m p a c t o f l o w v i-r a l l o a d o n c l i n i c a l o u t c o m e s w e r e a n a l y z e d.R e s u l t s A m o n g t h e212s a m p l e s w i t h R N A G R T,107s a m p l e s w e r e s u c c e s s f u l l y a m p l i f i e d,w i t h a n a m p l i f i c a t i o n r a t e o f59.22%;a m o n g t h e40s a m p l e s w i t h D N A G R T,24 s a m p l e s w e r e s u c c e s s f u l l y a m p l i f i e d,w i t h a n a m p l i f i c a t i o n r a t e o f60.0%.T h e c o m b i n e d a m p l i f i c a t i o n r a t e o f t h e t w o m e t h o d s w a s90%(36/40).A m o n g t h e40s a m p l e s,21s a m p l e s(47.62%)w e r e s u c c e s s f u l l y a m p l i f i e d b y t h e t w o m e t h o d s t o g e t h e r,i n c l u d i n g10s a m p l e s(47.62%)w i t h c o m p l e t e c o n c o r d a n c e,2s a m p l e s(9.52%) w i t h d i s c o r d a n t p r o t e a s e r e s i s t a n c e m u t a t i o n s i t e s a n d9s a m p l e s(42.86%)w i t h d i s c o r d a n t n u c l e o s i d e a n d n o n-n u c l e o s i d e r e s i s t a n c e m u t a t i o n s i t e s.A m o n g t h e107s a m p l e s w i t h s u c c e s s f u l R N A G R T a m p l i f i c a t i o n,t h e r e s i s t a n c e r a t e w a s48.28%(14/29)o f p e r s i s t e n t l o w v i r a l l o a d,41.38%(12/29)o f t r a n s i e n t l o w v i r a l l o a da n d6.25%(1/16)o fb a s e l i n e l o w v i r a l l o a d.A m o n g29s a m p l e s w i t h p e r s i s t e n t l o w v i r a l l o a d,14s a m p l e s(48.28%)h a d v i r a l l o a d s<50c o p y/m L a n d2s a m p l e s(6.90%)h a d v i r a l l o a d s>1000c o p y/m L a t t h e l a t e 12-m o n t h f o l l o w-u p.A m o n g16s a m p l e s w i t h b a s e l i n e l o w v i r a l l o a d,1s a m p l e(6.25%)h a d a v i r a l l o a d>1*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2J0223)㊂作者简介:杨壁珲,女,主管技师,主要从事H I V分子生物方向的研究㊂000c o p y/m L a t t h e l a t e r12-m o n t h f o l l o w-u p,a n d t h e r e s t s a m p l e s h a d a v i r a l l o a d<50c o p y/m L.C o n c l u s i o n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t e s t i n g i s f e a s i b l e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l o w H I V v i r a l l o a d s,a n d r e s i s t a n c e m u t a t i o n s i t e s s h o u l d b e i d e n t i f i e d a s e a r l y a s p o s s i b l e t o c h a n g e t r e a t m e n t r e g i m e n s a n d p r e v e n t l a t e t r e a t m e n t f a i l u r e. K e y w o r d s:H I V;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l o w v i r a l l o a d;g e n o t y p i c r e s i s t a n c e t e s t; D N A; R N A通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目前艾滋病遏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艾滋病病死率下降,尽管取得了这些成效,但低病毒载量对于治疗效果仍具有挑战性㊂当血浆中病毒载量较低或无法检测到时,从血浆中获取病毒进行耐药检测成功率会降低,这就需要一种替代方法来进行耐药检测㊂从全血中提取前病毒D N A可以进行耐药检测,并且可以为抗病毒治疗提供耐药检测信息[1]㊂但国外有些研究表明抗病毒治疗启动后前病毒D N A基因型耐药性检测(D N A G R T)与治疗前血浆中H I V R N A基因型耐药性检测(R N A G R T)结果相比,D N A G R T并不能识别所有的耐药突变位点[2-3],而有研究则发现二者之间存在良好的一致性[4-5],但我国相关研究报道较少㊂故本研究探讨了低病毒载量样本R N A G R T和D N A G R T扩增率及2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并分析了低病毒载量耐药对治疗的影响,现报道如下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云南省传染病医院H I V低病毒载量(H I V R N A在200~1000c o p y/m L)样本212份,包括血浆和全血,其中昆明市105份㊁曲靖市57份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50份;男120例(57%),女92(43%)例;平均年龄(43.0ʃ13.2)岁;病毒载量200~500c o p y/m L样本113份,>500~1000c o p y/m L样本99份㊂本研究中涉及4种类型的低病毒载量情况:(1)基线低病毒载量;(2)抗病毒治疗失败后的低病毒载量,即抗病毒治疗时间>6个月,且抗病毒治疗失败(H I V R N A>1000c o p y/m L),每次病毒载量检测间隔时间>6个月,目前处于低病毒载量;(3)持续性低病毒载量,即抗病毒治疗时间>6个月,每次病毒载量检测间隔时间>6个月,至少连续2次出现低病毒载量;(4)一过性低病毒载量,即在达到病毒学抑制(H I V R N A<50c o p y/m L)后单独出现过一次低病毒载量,之后再次呈现病毒学抑制㊂1.2方法1.2.1 R N A G R T 212份低病毒载量标本全部进行R N A G R T㊂采用德国Q i a g e n公司Q I A a m p V i r a l R N AM i n i K i t试剂盒从血浆中抽提H I V R N A,进行H I V R N A核酸提取和基因扩增㊂把1m L血浆进行超速离心(23000r/m i n)60m i n,弃去多余的上清液后进行核酸提取㊂提取的R N A通过i n-h o u s e耐药检测方法进行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蛋白酶区和反转录酶区基因序列,扩增产物递交云南科耀生物公司进行S a n g e r测序㊂1.2.2 D N A G R T 从昆明市挑选40份全血样本进行D N A G R T㊂使用海力特核酸提取试剂从全血中提取H I V c D N A,进行全血H I V c D N A核酸提取和基因扩增㊂通过i n-h o u s e耐药检测方法,进行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蛋白酶区和反转录酶区基因序列,委托海力特公司完成S a n g e r测序得到蛋白酶区和发转录酶区基因序列㊂1.2.3序列分析及应用整理序列提交美国斯坦福大学H I V耐药数据库获得耐药位点和耐药程度分析结果㊂耐药程度分为敏感(S)㊁潜在耐药(P)㊁低度耐药(L)㊁中度耐药(I)㊁高度耐药(H),敏感和潜在耐药判定为敏感毒株,低度耐药㊁中度耐药和高度耐药判定为耐药毒株㊂1.3观察指标(1)低病毒载量样本的扩增效果;(2)评价R N A G R T和D N A G R T2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3)低病毒载量的耐药情况;(4)低病毒载量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㊂1.3统计学处理采用E x c e l2010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㊂2结果2.1低病毒载量样本的扩增效果2.1.1 R N A G R T 212份样本中扩增成功107份,扩增率为59.22%㊂其中昆明市未经反复冻融样本105份,扩增成功67份,扩增率为63.81%,曲靖市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反复冻融样本107份,扩增成功40份,扩增率为37.38%㊂病毒载量在200~500 c o p y/m L的标本扩增率为44.25%(50/113),> 500~1000c o p y/m L的标本扩增率为57.58%(57/ 99)㊂2.1.2 D N A G R T 检测的40份标本中,扩增成功24例,扩增率为60.0%㊂2.1.3 R N A G R T联合D N A G R T 40份样本中R N A G R T联合D N A G R T总扩增率为90.0%(36/ 40),其中2种方法共同扩增成功21份㊂2.2低病毒载量的耐药情况分析 107份R N AG R T扩增成功的样本中,有32份是经过抗病毒治疗失败后的低病毒载量,有30份是持续性低病毒载量,有29份是一过性低病毒载量,有16份是基线低病毒载量㊂30份持续性低病毒载量样本中,有2份样本为同一患者不同时间点检测结果,经过8个月该患者耐药位点增加2个(K219Q㊁P225H)且耐药程度加深㊂持续性和一过性低病毒载量患者初始治疗方案基于齐多夫定(A Z T)/替诺福韦(T D F)+拉米夫定(3T C)+依非韦伦(E F V)/奈韦拉平(N V P)有55例,㊃903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2月第21卷第3期 L a b M e d C l i n,F e b r u a r y2024,V o l.21,N o.3基于A Z T+3T C +L P V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r)有2例,基于艾维雷韦/考比司他(E V G /c )/恩曲他滨(F T C )/丙酚替诺福韦(T A F )有1例㊂持续性低病毒载量耐药发生率为48.28%(14/29),一过性低病毒载量耐药发生率为41.38%(12/29)㊂持续性和一过性低病毒载量患者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 R T I s)耐药突变位点主要为M 184V ,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 N R T I s )耐药突变位点主要为E 138Q /A ,这两类低病毒载量患者各有1例检出蛋白酶体抑制剂(P I)耐药突变位点㊂持续性和一过性低病毒载量患者对A Z T ㊁3T C ㊁T D F 的耐药率均为6.89%㊁27.59%㊁6.89%,对E F V ㊁N V P 的耐药率均为27.59%㊁31.03%,对L P V /r 的耐药率均为3.45%㊂16例基线低病毒载量患者中有1例检出N R T I s 耐药突变位点M 41L ,引起A Z T 低度耐药,耐药率为6.25%㊂见表1㊂2.3 共同扩增标本的2种方法耐药突变位点检测结果比较 2种方法共同扩增成功的21份样本中,10份样本(47.62%)使用2种方法检出的耐药结果完全一致㊂R N A G R T 共检出40个主要耐药突变位点,D N A G R T 共检出17个主要耐药突变位点;有8份样本在R N A G R T 中是检出耐药突变位点而在D N AG R T 中是耐药位点缺失;有1份样本在D N A G R T中是检出耐药突变位点而在R N A G R T 中是耐药位点缺失;有2份样本在R N A G R T 中检出耐药突变位点但在D N A G R T 中出现混合碱基引起不一致㊂P I耐药突变位点的不一致率为9.52%(2/21),N R T I s和N N R T I s 耐药突变位点的不一致率均为42.86%(9/21)㊂见表2㊂表1 低病毒载量耐药突变位点情况低病毒载量类别nP I s位点次数[n (%)]N R T I s位点次数[n (%)]N N R T I s位点次数[n (%)]持续性29L 10V 1(3.45)M 184V /I 8(27.59)E 138Q /A 5(17.24)M 46I1(3.45)K 219Q 3(10.34)V 179E /D 4(13.79)D 67N 2(6.90)K 103N3(10.34)K 70R 2(6.90)G 190A /S 3(10.34)T 69D1(3.45)Y 181C 2(6.90)T 215Y1(3.45)K 101E 2(6.90)P 225H2(6.90)M 230L 1(3.45)V 106M1(3.45)一过性29M 46I1(3.45)M 184V /I 5(17.24)E 138Q /A 5(17.24)I 54V1(3.45)M 41L2(6.90)K 103N 4(13.79)V 82A1(3.45)D 67N 2(6.90)G 190E 2(6.90)K 70E1(3.45)Y 188L2(6.90)T 215Y1(3.45)H 221Y 2(6.90)K 101H 1(3.45)V 179D 1(3.45)Y 181C1(3.45)V 106I1(3.45)基线16M 41L1(6.25)表2 2种方法检测不一致耐药突变位点情况编号低病毒载量类别P IR N A G R TD N A G R TN R T I sR N A G R TD N A G R TN N R T I sR N A G R TD N A G R T45一过性N O N E N O N E M 184VN O N E Y 188L N O N E 54持续性M 46I ㊁L 10F N O N E D 67N ㊁K 70R ㊁K 219Q N O N EE 138AE 138A 58失败后M 46I ㊁I 54V ㊁V 82A N O N E M 184V ㊁T 215Y M 184V ㊁T 215Y K 101P ㊁Y 188I ㊁G 190AK 101P ㊁Y 188I㊁G 190A60失败后N O N E N O N E M 184V N O N E K 103N ㊁H 221Y N O N E 61持续性N O N E N O N E M 184V M 184M VV 179E ㊁Y 181C V 179E ㊁Y 181Y C68持续性N O N E N O N E M 184V ㊁K 219Q N O N E V 106M ㊁V 179D ㊁M 230LN O N E 71持续性N O N E N O N E N O N E M 184VN O N EM 230I79一过性N O N EN O N EM 41L ㊁M 184VN O N E K 103N ㊁Y 188LN O N E ㊃013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2月第21卷第3期 L a b M e d C l i n ,F e b r u a r y 2024,V o l .21,N o .3续表2 2种方法检测不一致耐药突变位点情况编号低病毒载量类别P IR N A G R TD N A G R TN R T I sR N A G R TD N A G R TN N R T I sR N A G R TD N A G R T83持续性N O N E N O N E M 184V N O N E K 103N ㊁P 225H K 103K N 88一过性N O N E N O N E N O N EN O N EK 103N N O N E89持续性N O N EN O N EM 184VM 184M I VV 179D ㊁Y 181CV 179D ㊁Y 181Y C注:N O N E 表示未检出耐药突变位点㊂2.4 低病毒载量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 29份持续性低病毒载量样本中,在12个月随访中有14份(48.27%)病毒载量<50c o p y/m L ,有13份(44.83%)病毒载量在>50~1000c o p y /m L ,有2份(6.90%)病毒载量>1000c o p y /m L ㊂16份基线低病毒载量样本中,在12个月随访中有1份(6.25%)出现病毒载量>1000c o p y/m L ,其余病毒载量均<50c o p y/m L ㊂3 讨 论无论是在全球范围还是在中国国内,H I V 耐药检测都需引起高度重视,通过耐药结果可监测整个抗病毒治疗过程的有效性[6-8]㊂在发达国家,一旦患者H I V R N A 病毒载量>50c o p y /m L ,立即给予干预如加强随访,耐药检测,药代动力学评估,甚至更换治疗药物㊂在我国由于医疗资源有限,只针对患者抗病毒治疗1年以上且病毒载量>1000c o p y /m L 时进行耐药基因型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更换药物㊂当病毒载量ɤ1000c o p y /m L 时,往往血浆R N A G R T 扩增成功率不高,只有60%左右[9],加上目前指南尚无明确指导性方案及处理原则,因此导致治疗后病毒载量在>50~1000c o p y/m L 的患者临床管理处于 灰色地带 ,同时低病毒载量是目前实验室耐药监测中的盲区㊂在抗病毒治疗期间由于药物选择性压力产生的耐药毒株可能潜伏在病毒库中,那么当血浆中病毒载量较低或无法检测到时,血细胞中的前病毒D N AG R T 可能有助于指导更换药物[10]㊂本研究发现,低病毒载量未经反复冻融样本及时检测可提高血浆R N A G R T 扩增率,且病毒载量越高扩增成功率越高㊂R N A G R T 联合D N A G R T 总扩增率可以达到90.0%㊂对于低病毒载量样本,全血中前病毒D N A G R T 与血浆中R N A G R T 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相对于R N A G R T ,D N A G R T 会有一定程度的耐药信息丢失㊂在本研究中只有基线低病毒载量样本2种方法检测结果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这与之前的一些研究结果相似[11-12],有研究报道只有在没有发生抗病毒治疗失败的情况下二者检测结果才具有高度的一致性[13]㊂D N A G R T 可能无法检测到所有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耐药突变位点[14]㊂本研究中D N A G R T 检测出耐药位点而R N A G R T 未检测出,可能是耐药位点的积累经历了这4个阶段:(1)H I V D A N 碱基出现优势耐药突变位点;(2)H I V D N A 的优势耐药突变位点被复制扩增,开始出现耐药病毒;(3)随着优势耐药突变位点的积累及耐药病毒复制,可能出现低病毒血症;(4)耐药病毒快速增加,临床表现为病毒反弹或治疗失败[15]㊂尽管R N AG R T 可能更直接地反映患者体内耐药情况,但H I V前病毒D N A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耐药情况,并能将耐药出现的时间点提前㊂R N A G R T 检测出耐药位点而D N A G R T 未检测出的原因可能为H I V 病毒耐药基因P C R 模板来源于全血中的H I V 前病毒D N A ,所采用的S a n ge r 测序策略通过优先测序总序列中丰度占比最高的优势D N A 序列,这些优势序列的占比理论上要超过总序列数的40%,更加倾向于检测优势耐药毒株㊂H I V D A N 水平的耐药突变信息,代表H I V 感染者外周血H I V 储存库中的优势耐药毒株,在D N A 突变位点未成为优势耐药突变位点时仍可转录出突变的病毒,这是S a n g e r 测序的局限性㊂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有必要使用深度测序技术,以便尽早发现H I V 感染者出现病毒学失败,为临床抗病毒治疗方案的制订和调整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㊂本研究发现,持续性低病毒载量患者耐药发生率为48.28%,主要突变位点是N R T I s M 184V 和N N R T I s E 138Q /A ,P I 耐药突变位点较少,只检出1例,可能与研究对象中二线药物使用率低有关㊂本研究中有1例持续性低病毒载量患者在8个月内出现新增耐药位点且药物耐药程度加深㊂在持续性低病毒载量患者中,在12个月随访中有48.28%病毒载量<50c o p y/m L ,44.83%病毒载量>50~1000c o p y /m L ,病毒载量>1000c o p y/m L 只有6.9%,这时仍有可能及时抑制病毒,重新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㊂因此在低病毒载量检出耐药结果后,尽快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后期病毒学失败风险㊂有研究报道持续性低病毒载量耐药位点的积累可能会增加后续治疗病毒学失败风险[16],基线低病毒载量患者与基线没有发生低病毒载量患者相比,后期发生病毒学失败的风险高36倍[17]㊂单次出现病毒载量>400c o p y/m L 患者病毒学失败风险增加[18-19]㊂因此还应当关注基线低病毒载量和单次出现低病毒载量患者㊂综上所述,低病毒载量进行耐药基因型检测是可行的,R N A G R T 和D N A G R T 2种检测方法结果存在一定的相关性㊂美国治疗指南建议,当病毒载量在20~1000c o p y/m L 时使用前病毒D N A G R T 进行检测,但在解释结果时需谨慎[20]㊂总之,应尽早识别耐药突变位点,更换治疗方案,预防后期治疗失败㊂㊃113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2月第21卷第3期 L a b M e d C l i n ,F e b r u a r y 2024,V o l .21,N o .3参考文献[1]梅朋飞,朱禹静,周德,等.血浆H I V-1R N A与干血斑H I V-1D N A基因型耐药检测比较[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23,29(1):9-13.[2]D E L A U G E R R E C,B R A U N J,C HA R R E A U I,e t a l.C o m p a r i s o n o f r e s i s t a n c e m u t a t i o n p a t t e r n s i n h i s t o r i c a lp l a s m a H I V R N A g e n o t y p e s w i t h t h o s e i n c u r r e n t p r o v i-r a l H I V D N A g e n o t y p e s a m o n g e x t e n s i v e l y t r e a t e d p a-t i e n t s w i t h s u p p r e s s e d r e p l i c a t i o n[J].H I V M e d,2012,13(9):517-525.[3]W I R D E N M,S O U L I E C,V A L A N T I N M A,e t a l.H i s-t o r i c a l H I V R N A r e s i s t a n c e t e s t r e s u l t s a r e m o r e i n f o r m-a t i v e t h a n p r o v i r a l D N A g e n o t y p i n g i n c a s e s o f s u p-p r e s s e d o r r e s i d u a l v i r a e m i a[J].J A n t i m i c r o b C h e m o t h-e r,2011,66(4):709-712.[4]D E R A C H E A,S H I N H S,B A L AMA N E M,e t a l.H I Vd r u g re s i s t a n c e m u t a t i o n s i n p r o v i r a l D N Af r o m a c o m-m u n i t y t r e a t m e n t p r o g r a m[J].P L o S O n e,2015,10(1):1-14.[5]F E R NÁN D E Z-C A B A L L E R O J A,C HU E C A N,ÁL V-A R E Z M,e t a l.U s e f u l n e s s o f i n t e g r a s e r e s i s t a n c e t e s t i n gi n p r o v i r a l H I V-1D N A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R a l t e g r a v i r p r i o rf a i l u r e[J].B M C I n f e c t D i s,2016,16(1):197.[6]廖玲洁,邢辉.中国艾滋病病毒耐药监测回顾与展望[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3,29(2):127-131.[7]C H R I S T I E J,H Y U N W S,C H R I S T I N A S,e t a l.P e r s i s-t e n t l o w-l e v e l v i r e m i a w h i l e o n a n t i r e t r o v i r a l t h e r a p y i s a n i n d e p e n d e n t r i s k f a c t o r f o r v i r o l o g i c f a i l u r e[J].C l i n I n f e c tD i s,2019,69:2145-2152.[8]ÁV I L A-RÍO S S,P A R K I N N,S WA N S T R OM R,e t a l.N e x t-g e n e r a t i o n s e q u e n c i n g f o r H I V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t e s-t i n g:l a b o r a t o r y,c l i n i c a l,a n d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c o n s i d e r a-t i o n s[J].V i r u s e s,2020,12(6):617.[9]A S S O UMO U L,C HA R P E N T I E R C,R E C O R D O N-P I N-S O N P,e t a l.P r e v a l e n c e o f H I V-1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i n t r e a-t e d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v i r a l l o a d>50c o p i e s/m L:a2014 F r e n c h n a t i o n w i d e s t u d y[J].J A n t i m i c r o b C h e m o t h e r, 2017,72(6):1769-1773.[10]V I L L A L O B O S C,C E B A L L O S M E,F E R R E S M,e t a l.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m u t a t i o n s i n p r o v i r a l D N A o f H I V-i n f e c-t e d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l o w l e v e l o f v i r e m i a[J].J C l i n V i r o l, 2020,132(11):104657.[11]W I R D E N M,S O U L I E C,V A L A N T I N M A,e t a l.H i s-t o r i c a l H I V R N A r e s i s t a n c e t e s t r e s u l t s a r e m o r e i n f o r m-a t i v e t h a n p r o v i r a l D N A g e n o t y p i n g i n c a s e s o f s u p-p r e s s e d o r r e s i d u a l v i r a e m i a[J].J A n t i m i c r o b C h e m o t h-e r,2011,66(4):709.[12]D E L A U G E R R E C,B R A U N J,C HA R R E A U I,e t a l.C o m p a r i s o n o f r e s i s t a n c e m u t a t i o n p a t t e r n s i n h i s t o r i c a lp l a s m a H I V R N A g e n o t y p e s w i t h t h o s e i n c u r r e n t p r o v i-r a l H I V D N A g e n o t y p e s a m o n g e x t e n s i v e l y t r e a t e d p a-t i e n t s w i t h s u p p r e s s e d r e p l i c a t i o n[J].H I V M e d,2012,13(9):517-525.[13]L AM B E R T-N I C L O T S,A L L A V E N A C,G R U D E M,e ta l.U s e f u l n e s s o f a n H I V D N A r e s i s t a n c e g e n o t y p i c t e s t i n p a t i e n t s w h o a r e c a n d i d a t e s f o r a s w i t c h t o t h e r i l p i-v i r i n e/e m t r i c i t a b i n e/t e n o f o v i r d i s o p r o x i l f u m a r a t e c o m b i-n a t i o n[J].J A n t i m i c r o b C h e m o t h e r,2016,71(8):2248-2251.[14]M E Y B E C K A,A L I D J I N O U E K,HU L E U X T,e t a l.V i r o l o g i c a l o u t c o m e a f t e r c h o i c e o f a n t i r e t r o v i r a l r e g i m e ng u i d e d b y p r o v i r a l H I V-1D N A g e n o t y p i n g i n a r e a l-l i f ec o h o r t o f H I V-i n f e c t ed p a t ie n t s[J].A I D S P a t i e n t C a r eS T D s,2020,34(2):51-58.[15]余维维,陈钟,彭爽,等.H I V-1低病毒载量患者外周血前病毒D N A优势耐药位点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22,21(4):323-329.[16]K A N T O R R,D E L O N G A,S C H R E I E R L,e t a l.H I V-1s e c o n d-l i n e f a i l u r e a n d d r u g r e s i s t a n c e a t h i g h-l e v e l a n d l o w-l e v e l v i r e m i a i n W e s t e r n[J].A I D S,2018,32(17): 2485-2496.[17]H E R MA N S L E,MO O R HO U S E M,C A R MO N A S,e ta l.E f f e c t o f H I V-1l o w-l e v e l v i r a e m i a d u r i n g a n t i r e t r o v i-r a l t h e r a p y o n t r e a t m e n t o u t c o m e s i n WHO-g u i d e d S o u t hA f r i c a n t r e a t m e n t p r o g r a mm e s:a m u l t i c e n t r e c o h o r ts t u d y[J].L a n c e t I n f e c t D i s,2018,18(2):188-197. [18]Z HA N G T,D I N G H,A N M,e t a l.F a c t o r s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h i g h-r i s k l o w-l e v e l v i r e m i a l e a d i n g t o v i r o l o g i c f a i l-u r e:16-y e a r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s t u d y o f a C h i n e s e a n t i r e t r o v i-r a l t h e r a p y c o h o r t[J].B M C I n f e c t D i s,2020,20(1):147.[19]E S B E R A,P O L Y A K C,K I W E E WA F,e t a l.P e r s i s t e n tl o w l e v e l v i r e m i a p r e d i c t s s u b s e q u e n t v i r o l o g i c f a i l u r e.I si t t i m e t o c h a n g e t h e3r d90[J].C l i n I n f e c t D i s,2019,69(5):805-812.[20]MO Y O S,G A S E I T S I W E S,Z A H R A L B A N-S T E E L E M,e t a l.L o w r a t e s of n u c l e o s i d e r e v e r s e t r a n s c r i p t a s e i n h i b i-t o r a n d n o n n u c l e o s i d e r e v e r s e t r a n s c r i p t a s e i n h i b i t o r d r ug r e s i s t a n c e i n B o t s w a n a[J].A I D S,2019,33:1073-1082.(收稿日期:2023-05-10修回日期:2023-12-11)(上接第307页)[17]梁沫,张兵,黄寒,等.长沙地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㊁偏肺病毒临床特征及流行状况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7):968-972.[18]王超.人偏肺病毒和WU多瘤病毒的分离培养及流行病学㊁基因组学研究[D].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19]X I E Z,X U J,R E N Y,e t a l.E m e r g i n g h u m a n m e t a p n e u-m o v i r u s g e n e d u p l i c a t i o n v a r i a n t s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s e v e r e a c u t e r e s p i r a t o r y i n f e c t i o n,C h i n a,2017-2019[J].E m e r g I n f e c t D i s,2021,27(1):275-277.(收稿日期:2023-06-16修回日期:2023-10-08)㊃213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2月第21卷第3期 L a b M e d C l i n,F e b r u a r y2024,V o l.21,N o.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试剂临床研究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整理]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试剂临床研究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整理]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试剂临床研究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整理]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试剂临床研究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包括以下内容:
1. 注册申请人应提交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国际准则的完整且详细的技术资料和临床试验资料。

2. HIV检测试剂的安全性、有效性、精准度、特异性和灵敏度等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国际准则。

3. 注册申请人应设计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案,明确临床试验的目的、对象、方法、指标、计划、监测和统计等。

4. 临床试验的样本选择、分组、随访、结果评价、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等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国际准则。

5. 注册申请人应制定科学严谨的质量控制方案,确保检测试剂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6. HIV检测试剂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国际准则的质量标准和生产标准,产品标签应明确、准确、完整和易于理解。

7. 临床试验应遵守科学伦理原则和法律法规要求,保护试验对象的安全和权益,确保试验过程的透明和规范。

8. 注册申请人应确保所提出的技术和临床试验资料的真实性、
完整性、准确性和可验证性,任何虚假、隐瞒和误导信息都将视作不诚信行为并受到惩处。

9. 技术与试验审核机构应分别按照其职责范围和程序要求对注册申请人提交的资料逐一进行审查和审核,确保技术和试验的合理性、严谨性和可行性。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研究方法及治疗策略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研究方法及治疗策略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研究方法及治疗策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种会攻击人类免疫系统的病毒,其感染人群中绝大多数是年轻人,也很容易感染其他人。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HIV/AIDS感染者已经达到了惊人的数目,估计有3700万以上的感染人口。

因此,对HIV的研究及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HIV的研究方法对于HIV研究方法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类: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

基础研究:HIV是一种RNA病毒,所以基础研究主要涉及到病毒基因、病毒复制以及激活等方面。

一般来说,基础研究都是从基因水平入手,通过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进行实验研究。

例如,科学家可以使用Western Blot验证HIV等RNA病毒的同源性,或者通过免疫电泳探测特定HIV蛋白等。

临床研究:临床研究一般是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目前大多数的治疗策略都来源于临床研究。

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发现和验证新的HIV治疗方法。

例如,在最新的iPrEx研究中,科学家验证了受体类器官质量控制(RQC)的相关新药,可以有效抑制HIV免疫毒力。

此外,还有一些药物类似于这个样子的成分,比如类似于GSK744的药物。

HIV的治疗策略治疗HIV的策略通常分为两种:药物治疗和药物免疫治疗。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HIV治疗策略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最新的单药治疗方案能够使HIV感染者的免疫系统获得好的控制。

这些治疗可降低HIV病毒量至无法检测水平,大大降低了病毒通过性行为、血液等途径传播的风险,同时可以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甚至延长患者的寿命。

单药治疗不同于治疗HIV时使用的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是因为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的需求已经减少,但很容易引起治疗的不良反应。

药物免疫治疗:药物免疫治疗是指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之上,针对患者的免疫系统增强其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预防HIV并继续抑制HIV病毒量,可以加强免疫系统,使之更加适应HIV病毒带来的打击;也可以降低HIV感染后产生的慢性病的风险等。

术前患者HIV抗体检测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术前患者HIV抗体检测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E 3 ] 周艳洁 , 龙桂芳 , 张新华 , 等. 广 西 南 宁 地 区地 中 海 贫 血 筛 查 结 果
分析 [ J ] . 中华 检 验 医 学 杂 志 , 2 0 0 8 , 3 1 ( 9 ) : 1 0 2 l 一 1 0 2 2 . [ 4 ] 张新 华 , 周英杰 , 李平萍 , 等. 广 西 南 宁 市 农 村 育 龄 人 群 地 中 海 贫
基 因缺 失 或 者 发 生 点 突 变 。在 我 国 主要 是 东 南 亚 缺 失 型 地
f u t u r e h e a l t h b u r d e n a n d p o p u l a t i o n s c r e e n i n g [ J ] . J C l i n P a t h o l ,
I VS - 2 — 6 5 4 、 T AT Ab o x - 2 8 、 C D 1 7 、 C D2 6和 C D 7 I - 7 2最 为 常 见 。
在 本 研 究 中 上 述 五 种 突变 类 型 大 约 占 B地 贫 的 9 8 . 5 6 , 与 以 往大多数报道相符_ 8 伽0 t 地 贫 的分 子 基 础 则 是 a 2和 a 1珠 蛋 白
血筛 查 及 基 因 型 和 血 液 学 参 数 分 析 [ J 3 .中 华 流 行 病 学 杂 志 ,
2 0 06 , 2 7( 9 ): 7 6 9 — 7 7 2 .
E 5 3周 艳 洁 , 阮丽明 , 何桂琼 , 等. 探 讨 地 中 海 贫血 筛 查 方 案 及 南 宁 市 农 村 育 龄 人 群 基 因 型 分析 F J ] . 实用 预 防 医 学 , 2 0 0 8 , 1 5 ( 4 ) : 9 8 4 — 9 8 7 .

HIV抗体初筛阳性病例相关检测指标临床分析

HIV抗体初筛阳性病例相关检测指标临床分析

HIV抗体初筛阳性病例相关检测指标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对我院2010年至2013年间HIV初筛阳性病例相关检测指标进行临床分析。

方法:对我院酶联免疫法初筛实验HIV抗体阳性患者使用Western Blot法进行确证实验并进行血常规检测和免疫球蛋白检测。

结果:1.30例HIV抗体初筛阳性病例确证实验结果中有22例阳性,3例阴性,5例不确定。

2.WB条带中gp160、gp120、gp41阳性检出率为100%,p55阳性检出率较低。

3.WBC计数减低时,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也有所降低。

结论:ELISA法检测抗HIV得出的s/co值可以初步判断HIV病情。

联合检测HIV抗体s/co值、血常规、免疫球蛋白对HIV抗体检测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HIV抗体 HIV确证实验艾滋病【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4-0075-01艾滋病是一种严重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

[1]目前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为血液中HIV抗体检测,但有时某些疾病会与HIV-1存在交叉反应,其它非特异性反应的原因可能有输入血制品、注射某些药物、妊娠、免疫接种等,[2]造成HIV抗体筛查存在假阳性。

因此HIV检测实验由初筛试验及确认试验组成,又分为(筛查-复检-确认)三个试验程序。

[3]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2010~2013年12月间,锦州市中心医院HIV抗体初筛阳性病例30例。

1.2 试剂与仪器HIV抗体检测使用万泰生物药业和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酶联免疫法)。

血常规检测使用SYSMEX 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

免疫球蛋白G检测使用SIEMENS全自动蛋白分析仪。

免疫印迹技术使用全自动蛋白印迹仪。

1.3实验方法1.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HIV抗体检测患者进行初筛实验。

检测结果为阳性者应用两种不同厂家试剂进行复查实验。

HIV/AIDS24例临床特征研究

HIV/AIDS24例临床特征研究

H V抗体初筛阳性 ,确证实验 阴性者排除。 J
1 方法 . 2 通 过 H V 抗 体 阳性病 人 的病例 索 引 , I
i p t n , a e r n s r ia e a t n ,wh l eo e 1 we n i tr a e a t n . e r t f n a i t 4 c s we i u g c d p rme t es s e l i t t r 1 r i n n d p rme t Th a o o eh h e e l i
分布为 门诊 9 ,住院 l 例 。 院病人 中外科 4 ,内科 l例 ;无症状 H V感染者 3 , I S病人 例 5 住 例 l I 例 AD l 例 ,5. (/ ) H V相关机会性感染,3. (/ ) H V相关淋 巴结病 ,8 % (/ ) 2 8 % 71 为 I 4 2 3 % 41 为 I 3 2 . 3 12 为 1 卡波 氏肉瘤。结论 HV AD 发病 呈逐年增长 势 , I S I /I S AD 期病人 以呼吸道机会性感 染起病最 为常见。 关键词:H VAD ;机 会性 感染;卡 波氏肉瘤 I/I S
术研 究原著 术
H V A DS2 I / I 4例 临床特征研究
陈 智 鸿 , 白春 学 ,葛 文 珍
摘要 : 目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对 2 例 确诊 为 H VAD 4 I/I S病人的临床特征 进行研 究。 方法
通过对 19 年 以 上海市中 97 来 H VAD 病 人的 I/I S
山医院的病例 索引,走访 当时的收治医生并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Ka s a c ma we 8 4 , 3 3 , . % r s e t ey Co cu i n M o b d t f V/ DS Wa c e sn o p i r o r 5 .% 3 .% 8 3 e p c v l . n l so s e i r ii o y HI AI s i r a i g n i e t e r d t e mo t o n r n a sa s mmo o c e y n h c n c mp ia o fAI a e t so p r n s c i f t n i e p r t r l t n o DS p t n wa p ci i s o t it e i r s i o y u i nc o n a

艾滋病的检验方法及选择

艾滋病的检验方法及选择

1. HIV病毒的分离与培养(该方法用于科学研究,一般不用于临床诊断)
HIV病毒只感染CD4+的T淋巴细胞,并且还要求淋巴细胞处于增殖状态,只有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才能有效地分离和增殖HIV病毒。

并且要求HIV病毒培养要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进行。

2. HIV病毒的核酸检测(一般用于急性期的检测)
最常用的是HIV-RNA定量测定方法,用于检测HIV感染者血浆中病毒的量,称为HIV 病毒载量测定。

目前有三种方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核酸序列依赖性扩增技术(NASBA)和分支信号放大系统(bDNA)等。

3. HIV病毒的抗原检测(一般只能用于HIV 感染早期的临床检测)
HIV-P24抗原出现时间较HIV抗体出现的时间更早,因此HIV-P24抗原检测可以用于对HIV早期感染的诊断,在进行HIV抗体检测时,同时进行HIV-P24抗原的检测可以减少假阴性。

除此之外,HIV-P24抗原检测也可以用于体外HIV在细胞培养液中浓度的测定和体外药物实验的效果评价等方面。

4. HIV感染的抗体检测(是诊断HIV感染最常用的方法)
血清学方法进行抗体检测是目前诊断HIV感染的主要检测方法,包括初筛实验和确诊试验。

初筛试验最常用的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确诊试验用免疫印迹法。

一般用ELISA初筛试验阳性的标本,要进一步用免疫印迹法来确诊后,才能做出最终的诊断结果。

HIV临床检测研究

HIV临床检测研究

HIV临床检测研究在医学领域中,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检测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HIV 感染若未能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会导致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发生,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准确、可靠且及时的 HIV 临床检测对于疾病的防控、诊断、治疗以及患者的管理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HIV 病毒主要通过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的 CD4+T 淋巴细胞,导致免疫系统逐渐受损。

在感染后的不同阶段,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水平和免疫反应各不相同,这就要求临床检测方法能够灵敏地检测到病毒的存在,并准确评估感染的阶段和病情的进展。

目前,常用的 HIV 临床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抗体检测、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

抗体检测是最为常见的检测手段之一。

人体在感染 HIV 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来对抗病毒。

通过采集血液、唾液或尿液样本,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法等技术,可以检测出这些抗体的存在。

ELISA 是一种常用的大规模筛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感染后的早期,抗体可能尚未产生,从而出现所谓的“窗口期”,导致检测结果为假阴性。

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有时会采用确证试验,如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对初筛阳性的结果进行确认。

核酸检测则直接检测病毒的遗传物质,即 RNA 或 DNA。

这种方法能够大大缩短窗口期,在感染后的数天内就可能检测到病毒。

常见的核酸检测方法包括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核酸序列依赖性扩增技术(NASBA)等。

核酸检测的灵敏度极高,对于早期诊断、判断治疗效果以及监测病毒载量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核酸检测的技术要求较高,成本也相对昂贵。

抗原检测主要针对 HIV 病毒的 p24 抗原。

在感染后的早期,病毒大量复制时会产生 p24 抗原,可通过特定的试剂进行检测。

抗原检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抗体检测的窗口期问题,但单独使用时的准确性可能不如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的联合应用。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试剂临床研究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doc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试剂临床研究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doc

附件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试剂临床研究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前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检测试剂是指利用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原理对人血清、血浆或其他体液中的特定的HIV生物学标记物,包括HIV 1型(HIV-1 ) p24抗原、HIV 抗体、HIV核酸、HIV基因耐药突变等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的试剂。

据《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国食药监械〔2007〕229号)的分类原则,该类产品作为第三类体外诊断试剂(In Vitro Diagnostic, IVD)管理,属高风险管理产品。

本指导原则制定的主要目的是让申请人明确在注册申报过程中对本类试剂在临床研究方面重点关注内容,同时规范注册申请人对于注册申报资料中有关临床研究资料的要求。

本指导原则是对HIV检测试剂临床研究的一般性要求,申请人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临床研究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申请人还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其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

本指导原则只是针对HIV检测试剂的特点,强调需重点考虑的问题, 临床试验的基本要求应符合《体外诊断试剂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国食药监械〔2007〕240号)的规定,包括临床试验协议、方案、报告的撰写等。

本指导原则不包括行政审批要求,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

本指导原则是申请人和技术审评人员的指导文件,如果有能够满足适合的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

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二、适用范围HTV生物学标记物是指机体在感染HIV后,在不同的感染阶段出现的生物学标记物,包括:HTV抗体、HIV-lp24抗原、HIV核酸、HTV基因耐药突变等。

hiv武汉临床实验

hiv武汉临床实验

hiv武汉临床实验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一种通过体液传播的病毒,可以造成免疫系统受损,导致艾滋病发作。

在全球范围内,HIV感染和艾滋病都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寻求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手段,HIV在各地进行了许多临床实验,其中武汉临床实验也是其中之一。

HIV武汉临床实验的背景和目的HIV感染率在武汉地区有增加的趋势,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找到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手段。

武汉临床实验的目的是评估新型药物、疫苗或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效果,为HIV感染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减少病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实验参与者选择和伦理审查HIV武汉临床实验的参与者是经过严格筛选的HIV感染者。

然而,实验中的参与者需要遵守伦理原则以及提供知情同意书。

实验的伦理审查委员会负责确保参与者的权益受到保护,并确保实验过程安全无害。

实验过程和安全管理HIV武汉临床实验按照严格的标准操作流程进行,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病患在实验过程中接受治疗或药物的给予,并定期进行检测和观察。

实验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实验者需要对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和并发症予以及时监测和处理。

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HIV武汉临床实验的实验结果将被收集和记录。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评估新药物或治疗方法的疗效,判断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数据的分析可能需要专业的统计学方法来解读。

实验结果的分析有助于提供更多关于HIV治疗和预防的证据,为未来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指导。

实验的意义和挑战HIV武汉临床实验对于改善HIV感染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验的积极成果,新的治疗和预防手段可以被引入临床实践,帮助更多的HIV感染者。

然而,实验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如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实验参与者的招募和保密性等问题,需要得到仔细的考虑和解决。

结论HIV武汉临床实验代表了对于HIV治疗和预防的一项重要研究。

通过严格按照实验流程和伦理要求进行实验,可以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实用意义的数据和结果。

酶联免疫法等方法临床筛选HIV患者的对比研究

酶联免疫法等方法临床筛选HIV患者的对比研究

【 关键词】 酶联免疫法 ; 胶体硒法 ; I HV
di1. 9 9ji n 10 o:0 3 6/,s .0 6—15 .0 】 0 .0 s 99 2 1. 10 8
i ih a iDe a 4 0 0 n S c u n Ca y n 6 4 0
文 章 编 号 :06—15 (0 1 0 0 0 l0 9 9 2 1 )一 1— 0 9—0 2
C AI De— y n T e tg f h r t e p e o p tli i — - a h ao e f s p o l gh s ia n yb o t i
Th o e c mp r tv t y o z m e— l e mm u o o b n t dss r e i g o V a e  ̄ a a i e sud f En y —i nk d i n s r e tme ho c e n n n HI p f n i
减轻 了妇女 的心理负担 , 值得I 临床应用。 流产不同程度威胁女性的生殖健康 , 当今社在我 国人流呈上升趋 势 , 特 副作 用少 , 别 是 重 复 流 产更 严 重 损 害 育 龄 妇 女 的 身 心 健 康 。其 主要 原 因 是 性 伴 侣 往 往 参 考 文献 不顾及流产后一段 时间 内禁房 事的 医嘱而提前性 生活 而不采取 避孕 , 世 [ ] 世界卫 生组织 生殖健康及研究部《 故 1 避孕 方法使 用的选择 性实用建议》 界 卫 生 组 织 建议 流 产 后 立 即 口服 避孕 药 。j l 第 2版 . 京 : 北 中国 人 1出版 社 ,0 6:8 3 : 2 0 1. 优思明含低剂量雌孕激素 , 其可靠性 高 , 副作用少并且 有防止 口服避 孕 f ] 乐 杰 . 产 科 学 . 6版 . 京人 民卫 生 出版 社 ,0 42 . 2 妇 第 北 2 0 :1 药 引 起 的 体 重增 加 , 解 经 前 期 综 合 症 等 优 点 , 制 月 径 周 期 效 果 良好 , 缓 控 流 『 ] 经 小 平 , 梨 驹 . 非 司 酮 配 伍 米 索 前 列醇 终 止 早 孕 的 剂 量 探 讨 . 3 翁 米 中华 产 后 立 即 服用 能够 促 进 子 宫 内 膜 快速 修 复 , 立 正 常月 经 期 促 使 经 血 排 出 , 建 妇 产 科 杂 志 ,9 53 ( ) 3 . 19 ,0 1 :8 防止 宫 腔 粘 连 。。 [] 『 ] 朱 丽 华 , 丽 丽 , 荷 风 . 非 司 酮 药 物流 产后 子 宫 内膜 雌 激 素 和 孕 激 4 黄 黄 米 药 物 流产 临 床 用 米 非 司 酮 配伍 前列 醇抗 早 孕 , 功 率 达 9 % 一 5 ,3 成 3 9% 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裂解液 重组抗原合成肽 HIV-1 / -2 / -O
IgM / IgG 抗体 HIV-1 / -2 / -O
第四代
病毒裂解液 重组抗原合成肽 HIV-1 / -2 / -O anti-p24 Ab
病毒裂解液 重组抗原合成肽
HIV-1 / -2 / -O anti-p24 抗体
IgM / IgG 抗体
- 0.33 + 11.2
+ 18.1 + 9.17
+ 18.1 + 7.43
0
90
120
150
180
210
240
days after infection
确证试验

±
P24
± gp160/p31/p24 /p17
gp160/gp120
+
/gp41/p31/p24 /p17
HIV新发感染队列WB带型规律
HIV-1 / -2 / -O p24 抗原
Anti HIV test generations
reactivity
Depends on the kit
Viral load
4th generation
3rd generation
2nd generation
Ag p 24
IgM AntiHIV
IgG anti HIV
bioMerieux
NucliSens EasyQ HIV-1
v2.0
NASBA技术 分子信标探针
实时
gag
Siemens
Siemens Abbott Lab
Versant HIV-1 RNA 3.0 (bDNA)
Versant HIV-1 RNA 1.0 (kPCR)
RealTime HIV-1 Assay
最低检测限可达20-30拷贝/毫升
HIV Subtypes
Type
HIV-1
Group
M
(Main) (Major)
O
(Outlier)
Subtype
A B C D F G H J K
N
(New) (non-M/non/O)
Subsubtype
A1 A2 B'
F1 F2
A
HIV-2
B
C
D
F
G
Recombinant Virus
HIV-1 Group M: A-
G;Group N,O EDTA ACD/1ml
有些研究,使用RT-PCR技术,探针实时检测,LOWEST 1-2 COPIES/ML
急性期感染者病毒抑制后波动特点
检测下限
慢性期感染者病毒抑制后存在波动
检测 下限
HIV核酸检测在早期诊断HIV感染中的应用
HIV窗口期感染者传染性强
调查时间:2008.12-2015.10 调查对象:MSM, 101例;
WB带型 N
随访频率:感染后1,2,3,4,8,12,24周之后三个月; 无特异性条带
P24 p17
血清对照 HIV-2特异带
避免错误
a 强阳性对照(HIV-1和HIV-2) b弱阳性对照(HIV-1) c阴性对照 d典型的HIV-2血清阳性反应
加入血清后,针对 不同抗原的HIV特异 性抗体会分别结合 到HIV抗原蛋白带上, 再加入酶结合物以 及底物。结合有特 异抗体的蛋白带会 显色。
快速检测适用于体积较少标本、需要快速提供 实验结果或者在条件受到限制的情况下
区分HIV抗体与p24抗原, 敏感性与三代免疫技术 相似,对抗原的敏感性比四代免疫技术略低。
HIV-1 P24抗原检测
适用范围
HIV-1感染窗口期、HIV抗体不确定或HIV-1阳性母亲 所生婴儿的鉴别诊断。
第四代HIV检测试剂的阳性结果的辅助诊断。 HIV分离培养,病毒复制状况的监测。 结果报告和解释
Circulating Recombinant Forms (CRFs)
CRF01_AE (A/E) CRF02_AG (A/G) CRF03_AB (A/B) CRF04_cpx (A/G/HK) CRF05_DF (D/F) CRF06_cpx (A/G/J/K) CRF07_BC (B'/C) CRF08_BC (B'/C) CRF09_cpx (?) CRF10_CD (C/D) CRF11_cpx (A/E/G/J) CRF12_BF (B/F) CRF13_cpx (A/E/G/J/U) CRF14_BG (B/G) CRF15_01B (01/B') CRF16_A2D (A2/D) CRF17_BF (B/F) CRF18_cpx (A1/F/G/H/K/U)
感染时间 5天以内 6-10天 11-13天 14-19天 20-89天 >90天
HIV Test Spectrum
gp160 gp120
p68 p55 p53 gp41-45 p40 p34 p24
p18
p12
DNA PCR RNA PCR
p24 Ag 3rd gen ELISA 1st gen ELISA Detuned ELISA
----免疫细胞功能检测
质量控制
HIV 抗体 HIV P24抗原 HIV核酸
HIV筛查试验 补充实验
HIV筛查试验敏感性高,牺牲了特异性。 HIV诊断依靠一系列补充实验联合应用提高
准确性。
4个免疫补充实验:HIV-1 Western blot,间接 免疫荧光实验、HIV-1 RNA定性实验和HIV1/HIV-2抗体区别实验。
可及时发现窗口期感染者。 较单份样品核酸检测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益。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修订版)
急性或早期HIV感染后 HIV核酸、抗原和抗体的检测
窗口期
检测限
Fiebig 分级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Ⅴ级 Ⅵ级
实验室检测指标 VL 阳性,其他检测阴性 VL 阳性,P24抗原阳性,其他检测阴性 抗体阳性,WB阴性 抗体阳性,WB不能确定 抗体阳性,WB阳性,WB检测没有P31条带 抗体阳性,WB阳性,P31条带阳性
bDNA技术信 号放大 RT-PCR技术 RT-PCR技术
微孔板捕获 比色
Kinetic PCR
双链探针实 时
pol
pol
pol
(integrase) (integrase)
20 to 10,000,000
HIV-1 Group M: A-H;Group O
EDTA ACD/1ml
10 to 10,000,000
1wk
early
recent / established
advanced
2wk 3wk 2mo 6mo 1yr 2yr 3yr
+8yr
急性期病例
有一对MSM与网络上找到的一位MSM发生性行为后约1 周,相继出现急性期感冒症状,发烧,周身肌肉疼痛,乏力, 嗓子疼,持续约3-5天,他们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被网络上找的 性伴传染了HIV,于是在那次高危行为后2周,到我门诊检测。
急性感染阶段各项检测结果随访变化
20
6
lgVL
p24 s/co
5
15
3ELISA s/co
4ELISA s/co
4
s/co lgVL
10
3
2 5
1
感染时间(天) P24抗原
14
+ 3.95
33
+ 3.79
41
+ 1.26
47
+
1.18
55
- 0.78
0
0
30
60
四代试剂
+ 1.23 + 11.3
三代试剂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修订版)
HIV抗体确认实验结果
a
b
c
d
蛋白印迹实验(WB)基本
原理
gp160
gp120
p66 p55
HIV全病毒抗原,经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 泳, 分子量大小不
p51
gp41 p39
建议二次采样
等的HIV抗原蛋白带 被分离开来,然后转 移到硝酸纤维素膜
p31 进行复检及确证实验 上。
急性感染期 HIV阳转后3个月内
无症状期8-10 年
无症状期
AIDS期 10-19 个月
AIDS期
数学模型和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急性感染期HIV传播的风险性是无症状期的26-43倍
集合核酸定性检测 (Pooling PCR)
多样品集合对采供血机构血浆以及HIV抗体阴性的
高危人群进行集合核酸检测,及时发现窗口期感染, 降低“残余危险度”,减少二代传播。
HIV临床检测研究
卫生部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 姜拥军
Ag
Ag
CD4+T
HIV抗体检测 HIV P24检测 HIV 核酸检测
病毒储存库检测
CD4+T细胞检测 HIV 耐药检测
一.感染后机体反应----HIV 抗体检测 二.病原体抗原---------HIV P24检测 三.病原体核酸---------HIV RNA检测 四.免疫状态---------CD4+T细胞检测 五.治疗后病原体耐药---HIV耐药检测 六.功能性治愈------病毒储存库检测
HIV-1 P24抗原筛选试验有反应的标本必须经过中和试验 确证以后才能判断阳性或阴性。 HIV-1 P24抗原阳性仅作为HIV感染的辅助诊断依据,不能 依此确诊。
HIV-1 P24抗原阴性结果只表示在本试验中无反应,不能 排除HIV感染。
HIV核酸定性定量检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