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稳定系数

合集下载

滑坡稳定性定量分析法(最新)

滑坡稳定性定量分析法(最新)

打造最便宜滑坡稳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目前,滑坡稳定性分析和工程治理主要是依据工程地质类比、自然历史分析、工程地质力学分析、极限平衡力学计算、弹塑性有限元计算等进行的,且在一定的程度上都有一定的实效性和可靠性。

滑坡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动态系统,且大型滑坡规模大、机制复杂、破坏性强,不仅失稳影响范围广,而且防治难度高、治理措施复杂。

采用工程地质类比、历史反演和地质力学分析,需弄清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地壳演化历史等问题。

通过对滑坡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影响因素、变形破坏及形成机制等特征的综合性分析,滑坡堆积体在天然状态下处于稳定状态, 在连续降雨、暴雨影响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在连续降雨、暴雨及地震等影响下处于欠稳定状态。

一、传统的稳定系数法。

稳定系数预测法是最早的滑坡空间预测方法,它是基于极限平衡法理论提出来的,是将有滑动趋势范围内的边坡土体沿某一滑动面切成若干竖条或斜条,在分析条块受力的基础上建立整个滑动土体的力或力矩平衡方程,并以此为基础确定边坡的稳定安全系数。

这些方法均假设土体沿着一个潜在的滑动面发生刚性滑动或转动。

简化的极限平衡法有瑞典法,Bishop法、Spencer法,Janbu法, Sarma法等。

通过计算滑坡体的安全系数Fs,来预测边坡的稳定性。

Fs=F抗滑力/F下滑力当Fs<1.0,不稳定状态;当Fs=1.0,临界状态;当Fs>1.0,稳定状态。

二、数值分析方法。

①有限单元法有限元法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值分析方法。

优点是部分地考虑了边坡岩体的非均质和不连续性,可以给出岩体的应力、应变大小与分布;避免了极限平衡分析法中将滑体视为刚体而过于简化的缺点;能近似地从应力应变去分析边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分析最先、最容易发生屈服破坏的部位和需要首先进行加固的部位等。

但是对于大的变形和位移不连续问题的求解还不理想。

②离散单元法离散单元法是处理结构控制型岩体工程问题较成熟方法。

该程序不但允许有限位移和离散体的转动及脱离,而且在计算过程中可以自动判别块体之间可能出现新的接触关系,因此它可以方便地实现对复杂结构体变形破坏的模拟,可以将所研究的区域划分为一个个多边块体单元,单元之间通过接触关系,建立位移和力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迭代使得每一个块体都达到平衡状态。

不同滑面形态的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

不同滑面形态的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

不同滑面形态的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A.0.1 圆弧形滑面的边坡稳定性系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图A.0.1):式中:F s——边坡稳定性系数;c i——第i计算条块滑面黏聚力(kPa);φi——第i计算条块滑面内摩擦角(°);l i——第i计算条块滑面长度(m);θi——第i计算条块滑面倾角(°),滑面倾向与滑动方向相同时取正值,滑面倾向与滑动方向相反时取负值;U i——第i计算条块滑面单位宽度总水压力(kN/m);G i——第i计算条块单位宽度自重(kN/m);G bi——第i计算条块单位宽度竖向附加荷载(kN/m);方向指向下方时取正值,指向上方时取负值;Q i——第i计算条块单位宽度水平荷载(kN/m);方向指向坡外时取正值,指向坡内时取负值;h wi,h w,i-1——第i及第i-1计算条块滑面前端水头高度(m);γw——水重度,取10kN/m3;i——计算条块号,从后方起编;n——条块数量。

图A.0.1 圆弧形滑面边坡计算示意A.0.2 平面滑动面的边坡稳定性系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图A.0.2):图A.0.2 平面滑动面边坡计算简图式中:T——滑体单位宽度重力及其他外力引起的下滑力(kN/m);R——滑体单位宽度重力及其他外力引起的抗滑力(kN/m);c——滑面的黏聚力(kPa);φ——滑面的内摩擦角(°);L——滑面长度(m);G——滑体单位宽度自重(kN/m);G b——滑体单位宽度竖向附加荷载(kN/m);方向指向下方时取正值,指向上方时取负值;θ——滑面倾角(°);U——滑面单位宽度总水压力(kN/m);V——后缘陡倾裂隙面上的单位宽度总水压力(kN/m);Q——滑体单位宽度水平荷载(kN/m);方向指向坡外时取正值,指向坡内时取负值;h w——后缘陡倾裂隙充水高度(m),根据裂隙情况及汇水条件确定。

A.0.3 折线形滑动面的边坡可采用传递系数法隐式解,边坡稳定性系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图A.0.3):式中:P n——第n条块单位宽度剩余下滑力(kN/m);P i——第i计算条块与第i+1计算条块单位宽度剩余下滑力(kN/m);当P i<0 (i<n)时取P i=0;T i——第i计算条块单位宽度重力及其他外力引起的下滑力(kN/m);R i——第i计算条块单位宽度重力及其他外力引起的抗滑力(kN/m)。

(水电、岩土)滑坡稳定性计算

(水电、岩土)滑坡稳定性计算

Si水上
m
2
Si水下
γ
i水上
γ
3
i水下
hi
m
α
i
β
i
Li
m 51.1 50.3 45.8 50.9 34.1 34.4 21.8 17.7 25.0
KN/m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Ⅰ-⑤ 527.65 Ⅰ-⑥ 561.42 Ⅰ-⑦ 178.63 Ⅰ-⑧ Ⅰ-⑨ 31.85 15.80
下 滑 力 ( Ei ) 和 稳 定 系 数 ( K ) 的 计 算
水Cos(β i -α i )+K h W i Cosα i ]-{[W i Cosα i +P i水Sin(β i -α i )-K h W i Sinα i ]tgφ i +C i L i }+
1.0000 0.8799 0.8937 0.9508 0.9708 1.0425 1.0000 0.9973
2520.78 501.94 -2590.84 -6551.25 -11328.88 -13061.11 -13284.05 -13360.00
Sin(β i-α i)-KhWiSinα i)tgφ i]/{[WiSinα i+Pi水Cos(β i-α i)+KhWiCosα i+CiLi]+Ei
第i块段 第i块段 的 的 地震系数 凝 聚 力 内摩擦角 第i块段的 重 量 第i块段的 下滑分力 第i块段的 抗滑分力 稳 定 系 数

滑坡稳定性及推力计算表

滑坡稳定性及推力计算表

71.8073 270.1833 445.9729 603.0760 431.3099 825.2492 507.9058 643.1863
1.027
工况
条 天然
块 编
重度
号g
饱和 重度
gsat
水重 度
gw
总iu1
浸润线 以上体

Viu2
浸润线 下体积
Vid
浸润线 上土重
Li bi
ai
pwi
c
内摩 擦角
j
条块重 Wi
条块下 条块抗 滑力 滑力
Ti
Ri
传递系数 yj Πψj
传递抗力 Ri*Πψj
传递下滑力
稳定系 数
Ti*Πψj
Fs
1 19.0 20.0 10.0 6.70 0.00 2 19.0 20.0 10.0 23.50 0.00 3 19.0 20.0 10.0 39.10 0.00 正常 4 19.0 20.0 10.0 55.90 0.00 工况 5 19.0 20.0 10.0 43.40 0.00 6 19.0 20.0 10.0 101.80 0.00 7 19.0 20.0 10.0 63.20 0.00 8 19.0 20.0 10.0 79.80 0.00 9 19.0 20.0 10.0 79.50 0.00
6.70 0.00 23.50 0.00 39.10 0.00 55.90 0.00 43.40 0.00 101.80 0.00 63.20 0.00 79.80 0.00 79.50 0.00
127.30 0.00 446.50 0.00 742.90 0.00 1062.10 0.00 824.60 0.00 1934.20 0.00 1200.80 0.00 1516.20 0.00 1510.50 0.00

关于滑坡稳定性评价的几个问题-文档资料

关于滑坡稳定性评价的几个问题-文档资料
j i i 1 i i 1 i 1
Fs Ri i Ti i
j i 式中: ―滑坡稳定系数; ―作用于第块段的抗滑力(kN/m); ―第块段滑带土的内摩擦角(°); ―作用于第块滑动面上的滑动分力(kN/m); ―传递系数。

j i i 1 i 2
2.5 地面荷载
地面荷载作用方向为垂直向下,作用点(面) 为滑坡地表面。 集中荷载p(kN) 线荷载p(kN/m)
2.6 水压力计算
(1)孔隙水压力
N iw
N w h L wi iw i
(2)裂隙水引起的静水压力Vi
1 2 V H i w W i 2
(3)(渗透压力)动水压力
P V I wi w ir m
1 Im sin i i 2
图2-1 作用在滑块上的附加力
2.7
水平地震力计算
根据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2019,12), 《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技术要求》,地震烈 度为Ⅵ度时,不计入地震力;大于Ⅵ度时,灾害体稳定计算 应计入地震力。 地震荷载一般只考虑沿滑动主滑轴线方向的水平向地震 作用,整体稳定分析一般不计入地震动水压力。 作用于质点的水平地震惯性力 p i 按下式计算:
p k C W i H Z i i
三、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方法
工程地质类比法

定量评价方法:
传递系数法 改进圆弧法 单平面法 Fellenius 法 Bishop 法 Janbu 法
3.1 传递系数法(推荐方法1)
假设: 1. 条块推力作用方向平 行于滑面。 2. 条块划分为竖直方向, 忽略两相邻条块间的摩 擦力。
表2-1 一般滑坡分类表

基于传递系数法的某滑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基于传递系数法的某滑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基于传递系数法的某滑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一、绪论滑坡作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滑坡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对滑坡稳定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滑坡稳定性分析是滑坡防治的基础,通过对滑坡稳定性的研究,可以为滑坡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减少滑坡灾害的发生,降低灾害损失。

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力学原理的方法、基于土体力学的方法、基于地质力学的方法等。

传递系数法是一种基于土体力学的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国内外学者在传递系数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完善,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由于滑坡场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现有的研究成果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传递系数法模型,对某滑坡场地进行稳定性分析及评价,为滑坡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内容包括。

评价该滑坡场地的稳定性;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现场调查法、传递系数法等。

技术路线如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滑坡稳定性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某滑坡场地进行现场调查,收集相关数据;采用传递系数法对该滑坡场地进行稳定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评价该滑坡场地的稳定性;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

1. 研究背景和意义滑坡作为一种典型的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滑坡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从传统的地质力学方法逐渐发展到现代的数值模拟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基于传递系数法的滑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为滑坡防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某地区滑坡场地的实地调查和数值模拟,建立基于传递系数法的滑坡稳定性分析模型,以期为滑坡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滑坡场地的地质条件、历史灾害记录等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了解滑坡场地的基本特征和潜在危险因素。

滑坡稳定性计算书

滑坡稳定性计算书

第一部分参数选取根据钻探揭露,滑带土为黄褐色粉质亚粘土夹少量砂板岩角砾,位于人工堆积层与下层基岩之间,深度在2-7m不等,厚约,断面光滑。

2、滑带土参数的取值(1)参数反演滑坡中的滑带土为基覆交界面的亚粘土层,由于野外取样时,所取滑带土样为已经扰动过的土样,因此在进行岩土试验参数统计及经验类比的取值时,滑带土的C、φ值采用滑坡在暴雨工况下,取稳定系数为时反演取值,其反演计算模型,选定H1滑坡的2-2’剖面。

反演计算剖面及内容见计算书。

采用反演公式和经反演,滑坡滑带土在暴雨条件下C、φ值见下表。

(2)工程类比经验:借鉴蜀通公司对H2滑坡所做的勘查工作,天然条件下C值为,φ为°,暴雨条件下C值为,φ为°。

(3)试验值:(4)综合取值:根据滑带土的试验、剖面反演及工程类比的结果,滑带土而天然工况下的取值主要依据试验结果,在暴雨工况下参数取值主要采取加权平均,对试验值、反演值和工程类比值采取加权平均方法从而得出暴雨工况下的滑带土的c、φ值。

目前各滑坡处于蠕动变形阶段,因此对试验值取较高的权重。

三种取值的权重分别是、、。

据此得出暴雨工况下的滑带土的参数值。

滑带土参数取值为天然重度为 kN/m3,饱和重度为m3,天然条件下C值为,φ为°;饱和条件下c值为,φ为°。

第二部分参数反演一、2-2’反演滑坡剩余下滑力计算计算项目: 2-2暴雨=====================================================================原始条件:滑动体重度= (kN/m3)滑动体饱和重度= (kN/m3)安全系数=不考虑动水压力和浮托力不考虑承压水的浮托力不考虑坡面外的静水压力的作用不考虑地震力坡面线段数: 41, 起始点标高 (m)段号投影Dx(m) 投影Dy(m) 附加力数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010 011 012 013 014 015 016 017 018 019 020 021 022 023 024 025 026 027 028 029 030 031 032 033 0 34 035 036 037 11 定位距离= (m) Px= Py= (kN)38 039 040 11 定位距离= (m) Px= Py= (kN)41 0水面线段数: 3, 起始点标高 (m)段号投影Dx(m) 投影Dy(m)123滑动面线段数: 13, 起始点标高 (m)段号投影Dx(m) 投影Dy(m) 粘聚力(kPa) 摩擦角(度)1 ---2345678910111213计算目标:已知安全系数计算反算C,值幕吆 = 1变化因素:改变?最大的(度):--------------------------------------------------------------反算结果:滑动面线段数: 13, 起始点标高 (m)段号投影Dx(m) 投影Dy(m) 粘聚力(kPa) 内摩擦角(度)1最不利的滑面数据:第 1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2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3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4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5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6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7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8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9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10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11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12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13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三部分 H1稳定性计算一、1-1’稳定性系数计算1、工况1稳定性系数计算滑坡剩余下滑力计算计算项目: 1-1天然=====================================================================原始条件:滑动体重度= (kN/m3)滑动体饱和重度= (kN/m3)安全系数=不考虑动水压力和浮托力不考虑承压水的浮托力不考虑坡面外的静水压力的作用不考虑地震力坡面线段数: 30, 起始点标高 (m)段号投影Dx(m) 投影Dy(m) 附加力数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010 011 012 013 014 015 016 017 018 019 020 021 022 023 024 025 026 027 028 029 030 0水面线段数: 4, 起始点标高 (m)段号投影Dx(m) 投影Dy(m)1234滑动面线段数: 14, 起始点标高 (m)段号投影Dx(m) 投影Dy(m) 粘聚力(kPa) 摩擦角(度)1234567891011121314计算目标:按指定滑面计算推力--------------------------------------------------------------第 1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2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3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4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5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6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7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8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9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10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11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12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13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14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2、工况2稳定性系数计算滑坡剩余下滑力计算计算项目:雅江1-1暴雨=====================================================================原始条件:滑动体重度= (kN/m3)滑动体饱和重度= (kN/m3)安全系数=不考虑动水压力和浮托力不考虑承压水的浮托力不考虑坡面外的静水压力的作用不考虑地震力坡面线段数: 30, 起始点标高 (m)段号投影Dx(m) 投影Dy(m) 附加力数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010 011 012 013 014 015 016 017 018 019 020 021 022 023 024 025 026 027 028 029 030 0水面线段数: 4, 起始点标高 (m)段号投影Dx(m) 投影Dy(m)1234滑动面线段数: 14, 起始点标高 (m)段号投影Dx(m) 投影Dy(m) 粘聚力(kPa) 摩擦角(度)1234567891011121314计算目标:按指定滑面计算推力--------------------------------------------------------------第 1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2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3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4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5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6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7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8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9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10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11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12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13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14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3、工况3稳定性系数计算滑坡剩余下滑力计算计算项目: 1-1地震=====================================================================原始条件:滑动体重度= (kN/m3)滑动体饱和重度= (kN/m3)安全系数=不考虑动水压力和浮托力不考虑承压水的浮托力不考虑坡面外的静水压力的作用考虑地震力,地震烈度为8度地震力计算综合系数 =地震力计算重要性系数 =坡面线段数: 30, 起始点标高 (m)段号投影Dx(m) 投影Dy(m) 附加力数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010 011 012 013 014 015 016 017 018 019 020 021 022 023 024 025 026 027 028 029 030 0水面线段数: 4, 起始点标高 (m)段号投影Dx(m) 投影Dy(m)1234滑动面线段数: 14, 起始点标高 (m)段号投影Dx(m) 投影Dy(m) 粘聚力(kPa) 摩擦角(度)1234567891011121314计算目标:按指定滑面计算推力--------------------------------------------------------------第 1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本块地震力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2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本块地震力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3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本块地震力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4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本块地震力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5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本块地震力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6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本块地震力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7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本块地震力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8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本块地震力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本块下滑力角度 = (度)第 9 块滑体上块传递推力 = (kN) 推力角度 = (度)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本块滑面粘聚力 = (kPa) 滑面摩擦角 = (度)本块总面积 = (m2) 浸水部分面积 = (m2)本块总重 = (kN) 浸水部分重 = (kN)本块总附加力 Px= (kN) Py = (kN)本块地震力 = (kN)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m)下滑力 = (kN)滑床反力 R= (kN) 滑面抗滑力 = (kN) 粘聚力抗滑力 =(kN) --------------------------本块剩余下滑力 = (kN)。

传递系数法在滑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传递系数法在滑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传递系数法在滑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摘要:传递系数法是一种较为常用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其优点是借助于滑坡构造特征分析稳定性及剩余推力计算, 可以获得任意形状滑动面在复杂荷载作用下的滑坡推力,且计算简洁,本文简要地介绍传递系数法及其在某滑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关键词:滑坡稳定性分析;传递系数法1.引言滑坡治理是一项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的灾害防治工程,而滑坡稳定性分析又是滑坡治理的前提和基础。

目前边坡稳定性定量分析有以静力学分析为基础的极限平衡分析法。

传递系数法是极限平衡分析法中的一种,又称不平衡推力法或折线法,它适用于刚体极限平衡边坡稳定性分析。

该法计算简单,能判断边坡的稳定状态,且能为滑坡的治理提供下滑推力的计算,因此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传递系数法简介2.1传递系数法属刚体极限平衡分析法, 计算方法基于如下6点假设[1]::(1) 将滑坡稳定性问题视为平面应变问题;(2)滑动力以平行于滑动面的剪应力T 和垂直于滑动面的正应力a 集中作用于滑动面上;(3) 视滑坡体为理想刚塑材料, 认为整个加荷过程中, 滑坡体不会发生任何变形, 一旦沿滑动面剪应力达到其剪切强度, 则滑坡体即开始沿滑动面产生剪切破坏;(4) 滑动面的破坏服从M oh r 一Co ul o m b 破坏准则, 即滑动面强度主要受粘聚力及摩擦力控制;(5) 条块间的作用力合力(剩余下滑力)方向与滑动面倾角一致, 剩余下滑力为负值时则传递的剩余下滑力为零。

(6) 沿整个滑动面满足静力的平衡条件, 但不满足力矩平衡条件。

2.2其计算式如下[2] :Fs在主滑剖面上取序号为i的一个条块,几何边界与受力如图1-1、图1-2所示。

其上作用有垂直荷载(Wi)和水平荷载(Qi),前者诸如重力和工程荷载等,后者为指向坡外的水平向地震力KCWi及水压力PWi等。

①基本荷载(仅考虑重力)第i条块的下滑力:第i条块的抗滑力:图1-1滑坡稳定计算力学分析图剩余下滑力:其中:稳定性系数为:图1-2滑坡稳定性计算力学分析图第n块的推力为:②组合荷载(主要考虑重力、静(动)水压力和地震力的作用)第i块的下滑力:第i块的抗滑力:稳定系数为:其第n条块的下滑推力为:式中:Ei-1:i-1条块作用在i条块的剩余推力;Ei:i条块剩余下滑力的反力;αi-1:i-1条块滑面倾角;αi:i条块滑面倾角;Ui-1、Ui+1:i条块水压力;Ui:i条块扬压力;Wi:i条块滑体重力;ci:i条块滑面内聚力;li:i条块滑面长度;φi:i条块滑面内摩擦角;PDi:作用于i条块的动水压力;βi:i条块所作用的动水压力(PDi)与滑动面之间的夹角。

滑坡稳定性计算及滑坡推力计算

滑坡稳定性计算及滑坡推力计算
∑Ti
抗滑力(KN/m) 累积抗滑力(KN/m) 传递系数 稳定系数
Ri
∑Ri
Ψi
Kf
1-1
18.00
0.00
0.00
8.00
0.00
0.00
5.7848
0.00
0.00
0.00
0.00
0.00
1-2
18.00
0.00
0.00
8.00
0.00
0.00
40.9873
0.00
0.00
0.00
0.00
0.00
a
Fi
Ni
Ti
累积下滑力 (KN/m)
∑Ti
抗滑力(KN/m) 累积抗滑力(KN/m) 传递系数 稳定系数
Ri
∑Ri
Ψi
Kf
1-1
18.00
0.00
0.00
8.00
0.00
0.00
5.7848
0.00
0.00
0.00
0.00
0.00
1-2
18.00
0.00
0.00
8.00
0.00
0.00
40.9873
1-3
18.00
0.00
0.00
8.00
0.00
0.00
37.7594
0.00
0.00
0.00
0.00
0.00
1-4
18.00
0.00
0.00
8.00
0.00
0.00
33.5663
0.00
0.00
0.00
0.00
0.00
1-5
18.00

滑坡抗剪参数反算时稳定系数选择

滑坡抗剪参数反算时稳定系数选择

滑坡抗剪参数反算时稳定系数选择定性系数的计算,离不开滑坡抗剪参数的选取。

通常取得抗剪强度指标的方法有仪器测定法、反算法和经验数据对比法。

由于滑带岩土介质的多样性,成因、成分和结果的复杂性和不均匀性,以及强度随外界因素变化的可变性,加之滑动过程本身多样性和复杂性,使仪器测定法很难准确模拟滑带岩土的实际受力状态和变化过程,因此,试验数据很难直接用于计算。

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多采用以反算为主,参考试验数据和经验指标的综合方法。

今天我将谈谈我在实际工作中,使用反算法时,对滑坡稳定系数取值的理解及应用。

反算法可分为恢复山体平衡和不恢复山体平衡两种情况。

恢复山体平衡法使用于近期滑动过的滑坡,而且可以恢复滑动瞬间的形状,我们认为其处于平衡状态,反算时其稳定系数取1当然合适。

但是,在我所遇到的滑坡勘察中,古滑坡或老滑坡较多,恢复其原始地非常困难,因此,我们一般根据滑坡所处的发育阶段(定性分析),判断当前相应的稳定性,给出一个稳定性系数,假定一个参数,用现有的一个断面反算,或利用二个断面联立进行反算,其公式在此我就不列举。

如何判断其稳定性和所处的发育阶段其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我查阅了部分书籍及论文,其对滑坡的发展划分阶段及稳定系数取值的阐述均有所不同,使我在反算时,取滑坡稳定系数,产生了困惑。

现将我查阅的资料分述如下:1、《铁工程不良地质勘查规程》中将滑坡发育阶段分为三阶段,见表1.1。

这本规范是铁老大所编,应该是比较权威的,其表中滑坡主要标志的描述非常详细,值得借鉴,但其对各阶段的稳定系数的取值叙述的较为模糊,并给出一个确定的区间。

见下表。

阶段判别式主要标志蠕动阶段Ks1>Ks≥1斜坡面上出现不连续裂缝,局部有起,错台或向坡下微量移动现象。

在蠕动、挤压剧烈地段,可见垂直裂缝或呈弧形展布的裂缝并有局部的小规模坍塌。

滑动阶段Ks<1滑坡周界已形成,主裂缝贯通,错台清晰,滑动面已形成。

滑坡体沿滑动面缓慢或快速整体向坡下移动。

滑坡稳定系数与安全系数的异同

滑坡稳定系数与安全系数的异同

Vo 1 . 3 4 No .6
De c . 2O 15
D 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 4 3 7 3 . 2 0 1 5 . 0 6 . 0 0 7
滑 坡 稳 定 系数 与 安 全 系 数 的 异 同
黄 先 光
( 兰州 铁 路 局 建 设管 理 处 , 甘 肃 兰 州 7 3 0 0 0 0 )
全 系数 的异 同 点 , 最 后 分 析 了安 全 系数 应 该 考 虑 滑 坡 体 积 、 地震 烈度 、 计 算 方 法 等 因素 , 为 滑坡 推 力计 算 时 安 全 系
数 的合 理 取 值 提 供 了参 考.
关键 词 : 滑坡 ; 稳 定 系数 ; 安 全 系数 ; 传 递 系数 法
中图分类号 : P 6 4 2 . 2 2
文献标志码 : A
S i mi l a r i t i e s a n d Di f f e r e n c e s b e t we e n S t a b i l i t y Fa c t o r a n d S a f e t y F a c t o r o f La nd s l i d e

要: 针 对 包括 现 行 规 范 在 内的 岩 土 界 将 滑 坡 稳 定 系数 与 安 全 系数 混 为 一 谈 的 现 象 , 以及 安 全 系数 规 范值 有 些
偏 高 影 响 设计 的情 况 , 首 先 说 明 了稳 定 系数 和 安 全 系数 的物 理 意 义都 是 滑 性 计 算 方 法 和推 力 计 算 方 法 必 须 一致 、 安 全 系数 与 计 算 方 法 必 须 配 套 , 指 出 了 比 较 严 谨 的 稳 定 系数 定 义是 抗 滑 力 与 下 滑力之比 、 比较 可 靠的 稳 定 性 和 推 力 计 算 方 法 是 传 递 系数 法 , 再 从 参 照 物 和 时 间 的 角 度 出发 阐述 了稳 定 系数 与 安

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

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边坡稳定性计算
煤炭系统规定
边坡岩体可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或者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或者处于运动状态。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边坡是稳定的;处于运动状态的边坡岩体称为滑坡体,边坡岩体的运动过程称为滑坡。
在进行稳定性计算时,通常将滑体分为若干条块(可以用竖直界面划分,也可以用倾斜界面划分)。
双折滑面
任意曲面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边坡岩体被纵横交错的地质断裂面切割,由这些断裂面形成的滑面,往往不是平面或圆弧等规则形状的,而是具某一曲折形状。
楔形体滑坡的E. Hoek图解法
楔形体滑坡的E. Hoek图解法
楔体的稳定系数为:
根据测得的角度,求出楔体的几何形状参数: 如果Ca=Cb=C、φa=φb=φ,又没有水的情况下:
用赤平极射投影定量地分析边坡的稳定性的方法称为球投影法。
基本知识 摩擦锥 摩擦圆 广义摩擦锥 裂隙组的摩擦圆 平面滑坡分析 折面滑坡分析 楔体滑坡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曲折滑面滑坡的稳定性计算
________________定性计算1

单平面滑坡稳定性计算

单平面滑坡稳定性计算
单平面滑动稳定性计算
T G sin
则岩体稳定安全系数为
滑动面的粘聚力
F Ntg j c j L G cos tg j c j L
滑动面(结构面) 的内摩擦角 T h G tg j c j L tg j K T G sin tg G sin
设滑动体高度为h
1 G Lh cos 2
A

K=1时,对应的滑动体高度为极限高度 hv
单平面滑动计算简图
1
tg j tg

cjL G sin

tg j tg

cjL 1 Lhv cos sin 2
hv
2c cos 2 ( tg tg )
K=1时,对应坡角为极限稳定坡角 v
作图法得到
作图求极限稳定坡角 v 以坡顶面为水平面为例, 结构面AB的倾角为 ,需 要开挖的深度为H,在坡顶 面OB上选C点作垂线与结构 面相交于D点,恰好使CD等 于滑动体极限高度hv,联 结AC,即为所求的开挖边 坡线,它与水平线的夹 角 稳定坡角。
O
C
B
hv
H D A
v

v ,即为求得的极限

滑坡稳定性系数计算

滑坡稳定性系数计算

滑坡稳定性系数的计算稳定性计算公式:Fs =∑∑-=-==-=+∏+∏1111-n 11)()(n i jn i j i in i j Tn Ti Rn Ri ψψ其中:Ri = (i=1,....,n )Ti = (i=1,....,n )ψi =cos(i- i+1)—sin(i- i+1)tan i+1 ψj=ψi ×ψi + 1×ψi +2…………×ψn-1 R n =N i tanΦi +c i L i 第i 块土体滑坡推力计算基本公式如下:P i =P i -1×ψi + F st ×T i —R i 式中:Fs —稳定系数W i -第i 块段滑体所受的重力(kN/m );R i —作用于第i 块段的抗滑力(kN/m );Rn —作用于第n 块段(最模块段)的抗滑力(kN/m );T i —作用于第i 块段的滑动面上的滑动分力(kN/m );Tn —作用于第n 块段(最模块段)的滑动面上的滑动分力(kN/m ); Q i ----地震水平力,=W i *aD i ----渗透力=γw *L i * H i *cos αi *sin βi ,βi 为水面倾角ψi —第i 块段的剩余下滑力传递至i+1块段的传递系数(j=i ); i —第i 块段滑动面倾角(º)N i —第i 块段滑动面的法向分力(kN/m );i —第i 块段土的内摩擦角(°);c i —第i 块段土的粘聚力(kPa );)cos(cos sin i i i i i i i D Q W αβαα-++ααααϕ11-=∏n j αϕi i i i i i i i i i l c D Q W + - - - ϕ α β α α tan )] sin( sin cos [L i—第i块段滑动面的长度(m);P i、P i-1—分别为第i块、第i-1块滑体的剩余下滑力(kN/m)F st—滑坡推力计算安全系数天然状态下稳定性系数计算表见表1-1。

边坡与滑坡稳定分析传递系数法

边坡与滑坡稳定分析传递系数法

5 隐式解法和显式解法稳定系数计算 误差


2. 滑坡无外加水平荷载作用且滑面为圆弧形时。 n 此时 cili ( N i U i ) tan i
Fs
i 1
(W
i 1
n
i
Qi ) sin i

形式与瑞典法根据整体力矩平衡方程写出的包含条底法向力的稳 定系数公式相同,因此,传递系数法稳定系数与瑞典法的差异完 全取决于式中条底摩擦力总和 N tan 的差异。在传递系数法中, 第i土条下侧推力因与第i土条底面平行而对第i土条条底法向力没有 贡献,故相对于瑞典法而言传递系数法第i土条条底法向力增量完 全由第i土条上侧推力引起,因此有
Ni Wi cos i KWi sin i Qi cos( i i ) Pi1 sin( i1 i )

稳定系数定义不是毕肖普定义而是重力等外力引起的包括负值下滑力的下滑力调 整系数。这一定义的特点是:稳定系数调整的不是抗剪强度指标而是重力等外力 沿条底的分量。由于重力等外力沿土条底面的分量被乘上了调整系数,对重力等 外力而言,力的分解和合成原理未被遵守,因此, 上述二式不是力平衡方程的解.
2 传递系数法的稳定系数定义和所满 足的静力平衡方程

初期显式解法采用的稳定系数定义也是重力等 外力引起的下滑力调整系数,但这里的下滑力 不包括负值下滑力。这一定义的特点是:稳定 系数调整的不是抗剪强度指标而是重力等外力 沿条底且与滑向相同的分量。同理,初期的显 式解法也不满足力平衡方程.
3 传递系数法稳定系数计算公式的表 达方式
4 隐式解法和显式解法稳定系数大小 关系


当滑面为圆弧形且土条数量趋于无穷大时,因 土条底面倾角差趋于0,两种解法的传递系数 趋于1,故隐式解法和显式解法稳定系数趋于 相等。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隐式解法和显式解法稳 定系数大小关系是不固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s= 1.10
8个条块 个条块
参 数 条块1 条块2 条块3 条块4 606 41 40 12 12 18 3907.90 2267.90 1.000 条块5 272 24.5 40 12 12 18 1997.94 1017.94 0.967 条块6 条块7 条块8 稳定系数 191.556 31.2 滑面长Li(m) 40 粘聚力c(kPa) 12 内摩擦角φ(°) 32.5 滑面倾角θ(°) 重度(kN/m3) 18 1866.12 Ri 1852.61 Ti ψj 0.964
Fs= 1.45
Ri Ti ψj
753.778 164.889 53 9 40 40 12 12 25 25 18 18 4733.76 931.76 5734.09 1254.33 1.000 0.927
Fs= 1.04
5个条块 个条块
参 数 条块1 条块2 条块3 条块4 606 41 40 12 12 18 3907.90 2267.90 1.000 条块5 272 24.5 40 12 12 18 1997.94 1017.94 稳定系数 191.556 滑块面积(㎡) 31.2 滑面长Li(m) 40 粘聚力c(kPa) 12 内摩擦角φ(°) 32.5 滑面倾角θ(°) 重度(kN/m3) 18 1866.12 Ri 1852.61 Ti ψj 0.964 753.778 164.889 53 9 40 40 12 12 25 25 18 18 4733.76 931.76 5734.09 1254.33 1.000 0.927
Fs= 1.24
7个条块 个条块
191.556 31.2 滑面长Li(m) 40 粘聚力c(kPa) 12 内摩擦角φ(°) 32.5 滑面倾角θ(°) 重度(kN/m3) 18 1866.12 Ri 1852.61 Ti ψj 0.964
滑块面积(㎡)
753.778 164.889 53 9 40 40 12 12 25 25 18 18 4733.76 931.76 5734.09 1254.33 1.000 0.927
边坡稳定性的传递系数法求解(4~8条块)
参 数 条块1 191.556 31.2 40 12 32.5 18 1866.12 1852.61 0.964 条块2 条块3 条块4 606 41 40 12 12 18 3907.90 2267.90 稳定系数
滑块面积(㎡) 滑面长Li(m) 粘聚力c(kPa) 内摩擦角φ(°) 滑面倾角θ(°) 重度(kN/m3)
606 41 40 12 12 18 3907.90 2267.90 1.000
272 24.5 40 12 12 18 1997.94 1017.94 0.967
199.556 199.556 22.2 22.2 40 40 12 12 5 45 18 18 1648.60 ####### 313.06 ####### 0.903
滑块面积(㎡)
753.778 164.889 53 9 40 40 12 12 25 25 18 18 4733.76 931.76 5734.09 1254.33 1.000 0.927
199.556 199.556 199.556 22.2 22.2 22.2 40 40 40 12 12 12 5 5 5 18 18 18 1648.60 ####### 1648.60 313.06 313.06 313.06 1.000 1.000
Fs= 1.12
6个条块 个条块
参 数 条块1 条块2 条块3 条块4 606 41 40 12 12 18 3907.90 2267.90 1.000 条块5 272 24.5 40 12 12 18 1997.94 1017.94 0.967 条块6 199.556 22.2 40 12 5 18 1648.60 313.06 稳定系数
191.556 31.2 滑面长Li(m) 40 粘聚力c(kPa) 12 内摩擦角φ(°) 32.5 滑面倾角θ(°) 重度(kN/m3) 18 1866.12 Ri 1852.61 Ti ψj 0.964
滑块面积(㎡)

753.778 164.889 53 9 40 40 12 12 25 25 18 18 4733.76 931.76 5734.09 1254.33 1.000 0.9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