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调查的研究的报告共23页文档

合集下载

近年来我国网络暴力问题研究综述

近年来我国网络暴力问题研究综述

近年来我国网络暴力问题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暴力问题在我国日益凸显,对个体权益和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学者和实务界对网络暴力问题的研究逐渐深入,旨在揭示其成因、特征、危害及防治策略。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我国网络暴力问题的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以期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对网络暴力的定义和类型进行界定,明确网络暴力的内涵和外延。

在此基础上,综述了我国网络暴力问题的研究现状,包括网络暴力的成因分析、影响评估、防治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同时,本文也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研究方法单研究视角局限等。

通过综述分析,本文认为,网络暴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对网络暴力行为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到网络暴力的防治工作中,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个人应提高网络素养和道德意识,自觉抵制网络暴力行为。

本文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包括加强跨学科研究、拓展研究视角、丰富研究方法等,以期为我国网络暴力问题的防治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网络暴力的类型与特点网络暴力作为一种新型的暴力形式,近年来在我国社会中呈现出愈发严重的趋势。

其类型多样,特点鲜明,对社会和个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类型上看,网络暴力主要包括网络谩骂、网络谣言、网络人肉搜索、网络欺凌等多种形式。

网络谩骂表现为在网络空间中对他人进行恶意辱骂、攻击,严重损害他人名誉。

网络谣言则是指通过网络平台散布虚假信息,误导公众,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网络人肉搜索则是指通过网络技术手段,非法获取并公开他人的个人信息,侵犯他人隐私权。

网络欺凌则主要表现为在网络空间中对他人进行恶意恐吓、威胁,造成他人心理压力。

从特点上看,网络暴力具有匿名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匿名性使得网络暴力行为者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从而逃避法律和道德的制裁。

网络暴力调查结果报告

网络暴力调查结果报告

.对网络暴力的调查报告【前言】次《中国互联39CNNIC)完成的第据201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亿,全年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截至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1253.2%4299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共计新增网民什么是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一种暴力形式,它是一类在网上发表具有“网视频的行为现象,人们习惯称之为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络暴力”。

网络暴力能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而且它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亟待运用教育、道德约束、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

网络暴力是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正文】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主要在于了解不同年龄的人群对于网络暴力的理解和对待网络暴力的态度,探究正确网络用语的使用。

二、调查对象及一般情况网络用户岁为中心的正态分布,网龄20之间,其中年龄以这部分人年龄在10-30 年都为6-10 三、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是在上海市徐汇区美罗城地下一楼随机选择网民当场发卷填 100% 10份,回收率达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

共发出调查问卷四、调查时间:日月42017年8 五、调查内容主要调查了不同年龄人群对于网络暴力的理解和对待网络暴力的态度。

个问题。

(见附一)问卷共向投资者提出了9 六、调查结果的填写者很少遭遇过的填写者有时遭遇过网络暴力,20%通过调查,70% 的人则没有遭遇过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而剩下的10%的人对于网络暴力的理解较肤浅,对于较严40%在这些受调查者中,有的人对于网络暴力非常理解。

重的网络暴力行为认为理所当然;剩下60%的人在影50%100%的人选择举报,其中还有对于网络暴力的解决方法, 50%的人选择抓住对方纰漏给予打击。

响轻微时选择置之不理,还有的人认为政府需颁布的人认为网络秩序需靠个人自觉,另有50%有50% 网络法律、网络维护者需加强监督。

对于网络用语,网民一致认为,对于咒骂家人、本人的语言是令人讨厌的人承认,若喜爱的明星、作品等被拿来对比、贬低,自己都会70%的,另有非常生气。

大学生网络欺凌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网络欺凌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网络欺凌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网络欺凌问题日益突出。

网络欺凌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网络欺凌问题的现状调查1.1 大学生网络欺凌的定义网络欺凌指的是通过网络媒介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诋毁、侮辱或威胁等行为。

这种行为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对受害者造成了心理困扰和伤害。

1.2 大学生网络欺凌的表现形式大学生网络欺凌主要表现为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辱骂和网络恶作剧等。

这些行为通常在社交媒体、论坛和电子邮件等网络平台上进行。

1.3 大学生网络欺凌对受害者的影响网络欺凌给大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带来了诸多问题。

受害者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导致自杀倾向。

同时,网络欺凌还可能对受害者的学业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二、网络欺凌问题的原因分析2.1 成长环境因素大学生网络欺凌问题与他们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

在社交网络中,许多年轻人习惯于以攻击、讽刺和挖苦他人来获得快感,这种行为缺乏社会责任感。

2.2 技术发展因素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更便利的网络交流方式,但同时也为网络欺凌行为提供了更多机会。

匿名性和虚拟身份给欺凌者提供了遮掩行为的平台。

2.3 心理因素有些大学生出于自卑、嫉妒等心理原因,利用网络渠道发泄负面情绪,通过对他人的伤害来提升自己的满足感。

三、应对大学生网络欺凌的对策3.1 加强教育宣传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教育宣传,提高他们对网络欺凌的认识和警惕,培养正确的网络行为和价值观。

3.2 完善法律保护措施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欺凌行为的法律责任,提高对网络欺凌的威慑力。

受害者可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3.3 建立治理机制学校和社会组织应建立网络欺凌的问题反馈和处理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网络欺凌事件,为受害者提供支持与帮助。

3.4 加强心理辅导大学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受害者克服网络欺凌带来的心理困扰,增强心理抵抗能力。

开展“网络欺凌和暴力事件”摸底排查的情况汇报

开展“网络欺凌和暴力事件”摸底排查的情况汇报

开展“网络欺凌和暴力事件”摸底排查的情况汇报概述:本汇报旨在总结和汇报“网络欺凌和暴力事件”摸底排查的情况,以便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网络欺凌和暴力事件在我们社会中的现状、频率和影响,并为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教育措施提供依据。

调查方法:为了收集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我们采取了以下方法:1. 网络调查:通过在线问卷和社交媒体平台,我们收集了大量的问卷答案,涵盖了不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参与者。

2. 口头访谈:我们组织了一些面对面的访谈,与受访者深入探讨他们在网络上遭遇的欺凌和暴力事件。

调查结果: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以下是我们的主要发现:1. 频率:网络欺凌和暴力事件在我们社会中普遍存在,占据了网络犯罪的一定比例。

2. 影响:这些事件给受害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并可能导致自尊心下降、抑郁情绪等负面影响。

3. 被害人特征:调查显示,网络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受害者多为青少年和年轻人,尤其是女性。

而加害者多为年龄较小的男性。

解决方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和解决网络欺凌和暴力事件:1. 网络安全教育:通过在学校和社区开展相关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大众对网络欺凌和暴力的认识和预防能力。

2. 增强监管力度: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和管理,维护网络环境的清朗。

3. 心理辅导和支持:为受害者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应对并克服心理创伤。

结论:网络欺凌和暴力事件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多方合作,共同推动解决。

通过加强预防教育、加强监管和提供适当的支持,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并为受害者提供帮助和支持。

感谢各位对此次调查的参与,我们将持续关注和研究网络欺凌和暴力事件,为打造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努力不懈。

此致,XXX。

调研报告格式 网络语言暴力调研 精品

调研报告格式 网络语言暴力调研 精品

调研报告格式络语言暴力调研语言暴力是一种对青少年危害极大的现象,近来随着互联的快速发展,其新的表现形式络语言暴力也逐步走入我们的视野.针对这种情况,调查和研究都是十分具有紧迫和严重性的.一、调查目标及方法本次调查的目标在于通过对暴行为的次数、类型、使用环境及反应的调查,找出其成因及符合实际的定义,分析暴现象的影响,归纳暴行为的一般特点和规律,由于暴现象发生在络上,这给调查带来了极大的限制.几种传统的调查方法的效用(例如调查报告、实地采访等),在此都受到质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一般的调查内容都是直接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有关,且提出问题大多类似与日常谈论内容,因而刻意隐瞒或故意做出与实际情况不相同的回答的情况较为少见.由于本次实践主题涉及的群体范围极广,要做到问卷的有效发放和回收难度很大.若是实地调查则容易引起受访者的心理防御机制,难以确保样本的有效性.综合考虑之后,本次调查采取了较为特殊的调查方式.选取任意时间点浏览各大门户的评论及文章,并注意友评论中的暴词汇,记录下使用频次较高的词汇并注意其他友对这些词汇使用的反应.活用搜索引擎的限时搜索功能,分别搜索特定词汇在一天,一周中出现的频次并记录.寻找权威机构公布的相关统计数据.如热词使用统计,年度汉字等.查阅语言暴力相关资料,如《络低俗粗鄙语言报告》等.二、定义络语言暴力(以下简称暴)作为一个新生现象,并没有准确并为大众广泛接受的定义,准确来说还并为被大众熟知.值得注意的是,语言暴力现象和络却有相对准确和广泛接受的定义可供参考.络是由节点和连线构成,表示诸多对象及其相互联系.在数学上,络是一种图,一般认为专指加权图.络除了数学定义外,还有具体的物理含义,即络是从某种相同类型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模型.在计算机领域中,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通过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属精神伤害的范畴.——以上内容均引自百度百科由此我们暂时给与暴以下定义:络语言暴力,是指就是在络上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但给出暴的定义却并不是1+1那么简单的事.按照以上定义,泼妇骂街的内容若录入到上也算是暴了.并且暴的形式多样,它的作用也不仅局限于使他人精神和心理收到伤害,同时还应包括对自身情感的宣泄等.但准确的定义都是在充足的调研下产生的,为了方便调研,我暂时使用以下定义.络语言暴力,是指就是发生在络上使用络语言进行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行为,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现象.产生原因与表现形式暴现象归根结底还是一种语言暴力现象,所以其成因与语言暴力现象相类似,而络在其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1、络与言论自由扮演的角色我国宪法上明确规定有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权.但在过去,个人言论很难得到广泛传播并产生重大影响.通过著书立说则在言论的自由上加了一道编辑的把关,使得书中之言不至于低俗暴力.然而络和自媒体的兴起使得个人言论的力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扩张.食盐抢购,burndown等事例正是这种言论自由脱缰的代表.谣言名目张胆的扩大着影响,络语言暴力却隐蔽地多.因为民群体组成十分复杂,暴力语汇通常是从一个小群体中逐步拓展到大众眼中.这些语汇主要有以下:、不同地区的方言通过音译的方式转化.如矮矬穷.、将原有脏话进行二次加工.如尼玛.、中英文互换.如装逼=zhuangbility’、友的集体创作.如钛合金狗眼由此可见络成为了这些语汇的温床,匿名的络环境,于各地的零散暴力语汇产生了富集效应,而试图吸引眼球的媒体个人也使得新的语汇产生地更快.同时,言论自由则是可以倚仗的黄马甲,让这些言论产生的时候更加有恃无恐.语言暴力的形式语言暴力有多种类型,按照场所来分有:校园语言暴力,家庭语言暴力,社会语言暴力.暴按照以上类型应属于社会语言暴力.同时暴按照性质划分并非单一形式,而主要有:歧视、辱骂、嘲讽、威胁等形式.如果按照对象划分则又分为:群体相互、群体对个人、个人对群体、个人对个人实施四种形式.现状根据2019年6月2日,人民舆情研究室发布了《络低俗粗鄙语言报告》显示指出:近年来,随着互联技术的不断进步,络舆论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的扩大加深.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微博账户已达到12亿个,新浪、腾讯微博平台每日新增帖文2.3亿条;已经发展多年的即时通讯软件日均发送信息60亿条;异军突起的用户达到6亿,其中境外账户达到1亿、系统日均发送信息更达到160亿条.而人民舆情监测室根据民用到的低俗词语,进行简要的筛选统计,选取25个(组)络词语进行信息检索,可以发现2019年全年,16个(组)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千万次以上,其中4个(组)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了亿次以上.检索中文报刊媒体发现,媒体在标题中使用最多的三个用词是屌丝,逗比和叫兽.而根据民检索情况分析,络低俗用词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性,尼玛你妹蛋疼,绿茶婊碧池小婊砸有明显的民搜索相关,——以上摘自《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但时至今日这篇文章的内容已经稍显陈旧了.所以今天要重新审视这些数据.以下2019年3月通过搜索引擎得到的结果,搜索内容是络低俗语言报告特别提到的几个词语.根据页搜索结果,尼玛在一天出现了466000次、逗比559000次、蛋疼167000次、装逼113000次.由此可见这些语汇使用的普遍程度.关于此现象的讨论和个人看法尽管暴还是一个新生的现象,在络上关于它的讨论却也不是难觅踪影的.在一篇名叫《络语言暴力形成原因透析》的文章中主要从互联、言论.自由的角度分析了暴的形成.其中有一点非常值得关注:近20年互联的兴盛,恰逢中国社会经济的变革转型期,意识领域的强烈碰撞、心态的不平衡、恣意情绪的宣泄制造了一批又一批络语言暴力主体.部分民使用大量夸张、刺激、怪癖的语言,意在哗众取宠或纯粹性的宣泄.络语言暴力主体又以为数不少的微博大V,如秦火火、立二拆四、薛蛮子为典型代表.这些暴众高扛和平、理性、仁义关爱的大旗,批社会热点,爆料生猛消息,发布或扬言发布负面帖文,揭露对方隐私,无中生有编造故事,恶意造谣抹黑中伤,使用渲染、煽动语词,他们以实现公平正义为策略,召集民围观,挑动民众的不满情绪.这套策略背后是实现谁不服我,我整谁的野心与非法攫取经济利益的机心.以上从互联本身带来的冲击来阐释暴原因.在文章后面还提到了应对与解决之道.主要有立法、提高国民素质、加强行业自律三条.上文只是内容比较集中的一篇,关于暴,很多友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也认为暴很多时候只是朋友间的互相调侃,实际上并没有谩骂,侮辱的意思,更难和暴力沾上边了.其实这种看法在语言暴力事件(非暴)上也是常常出现的.。

关于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与探究【摘要】为响应共青团中央向全国团员青年发出“清朗网络、青年力量”的号召,动员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构建清朗网络空间,我们开展此课题进行调查。

但是,调查发现网络暴力”的形式多样化;我校大学生对“网络暴力”了解不够,接触甚少,并且维权意识也不够,迫切需要引起关注并为大学生传播网络正能量,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建立一个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网络暴力责任解决方法目录一.“网络暴力”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1)二.分析“网络暴力”产生的根源 .......................... .1三.应对“网络暴力”的措施 (3)四.“网络暴力”相关案例分析思考 (3)五.总结 (4)六.参考文献 (7)附录:调查问卷数据详细分析结果 (8)关于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与探究在本次实践中,小组成员前期通过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制作了以网络暴力为主题的问卷。

鉴于25岁以下的青少年是上网的主力人群,接触和了解网络暴力的机会比较多,对网络暴力的了解也相对深刻,本次调查问卷全部以网络问卷的形式发布。

在问卷调查结束后,小组成员结合查找到的相关文献资料,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以下是我们的分析结果。

1.“网络暴力”的定义和表现形式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讨伐与攻击。

虽然是“虚拟”的攻击行为,但也会对当事人造成巨大的伤害。

这些恶语相向的文字,往往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因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的言论。

这些语言文字刻薄、恶毒甚至残忍,已经超出了对于这些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不但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将这种讨伐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其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

关于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报告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内容主要包括样本特征、调查结果、分析和结论四个部分。

一、样本特征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5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0%。

样本特征如下:1、性别分布:男性209人,女性241人。

2、年龄分布:18岁以下5人,18-20岁140人,21-23岁259人,24岁及以上46人。

3、学历分布:本科生380人,研究生70人。

4、学科分布:文科生264人,理科生186人。

二、调查结果在对网络暴力的认知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网络暴力指的是在网络上发布侮辱、恐吓、谩骂等言论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78.4%)。

同时,也有29.1%的人将网络暴力等同于网络欺凌,将其定义为在线上对他人进行骚扰和威胁的行为。

此外,还有少数人将掌握他人网络账号、发布不实性言论等也视为网络暴力。

在对网络暴力的态度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网络暴力持反对立场(68.9%),认为网络暴力行为严重违背公序良俗、侵犯他人权利,需要严格打击。

同时,也有18.9%的人表示对此持中立或无所谓态度,他们认为网络暴力并未对自身及周围人造成过大影响,不愿为此付出额外努力。

另外,也有少数人持支持网络暴力的立场,认为在网络上表达自己观点、维护自身权益是正当行为。

3、大学生遇到网络暴力后的应对方式在遇到网络暴力后的应对方式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会选择通过巨量投诉、发表正式声明等方式进行应对(70.7%)。

此外,还有27%的人表示会选择主动远离线上争端,消除矛盾。

仅有2.3%的人表示会以暴制暴,采取报复行为。

4、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预防与根治意见在预防与根治网络暴力的意见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认为需要从法律、教育、舆论等多方面入手(78.2%),加强网络管理和监管,提高个人网络素养。

同时,也有部分人认为需要建立开放、包容、公正的网络环境,提倡尊重、理解和包容他人。

《网络暴力游戏》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网络暴力游戏》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网络暴力‎游戏》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200‎7-05-‎22 12‎:05《网‎络暴力游戏‎》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选题依‎据‎国‎际在线消息‎:当“老鹰‎抓小鸡”、‎“老虎钻圈‎”、“捉迷‎藏”等传统‎游戏从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身边走远‎,现代科技‎凭借自身优‎势赋予他们‎更多新奇的‎游戏。

然而‎,这种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游戏早‎已远远超出‎了它应有的‎功能,正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从课‎堂拉向游戏‎的“深渊”‎,越陷越深‎。

很多青少‎年为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甚至不‎惜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研究‎的意义‎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自己亲身‎体验一次网‎络暴力游戏‎的危害,从‎而提醒青少‎年远离暴力‎游戏。

而家‎长们也要注‎意,在允许‎孩子适度游‎戏的同时,‎严格限制游‎戏时间,坚‎决避免沉迷‎网络游戏。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1、指出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性2‎、总结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3、对‎沉迷网络游‎戏的青少年‎提出建议‎研究的‎创新点及重‎点、难点‎1、如‎何了解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性‎2、‎怎样引导青‎少年正确选‎择游戏种类‎3、‎人们对青少‎年沉迷游戏‎的关心程度‎研‎究调查报告‎一、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性‎当今‎社会,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而网络游戏‎像毒品一样‎正慢慢“侵‎蚀”着我们‎的青少年,‎他们的脑子‎里灌满了可‎怕的思想。

‎资料显示,‎目前在中国‎市场销售的‎网络游戏大‎约有95%‎是以刺激、‎暴力和打斗‎为主要内容‎的,而且越‎“刺激”的‎游戏上网参‎与的人数就‎越多,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2‎004年1‎0月13日‎下午,成都‎市青龙场的‎一个居民点‎发生一起学‎生斗殴事件‎,一名高中‎生被另一名‎高中生杀死‎。

据了解,‎行凶者酷爱‎网络暴力游‎戏,一昧模‎仿游戏世界‎的暴力行为‎,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网络暴力游戏》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网络暴力游戏》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网络暴力游戏》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第一篇:《网络暴力游戏》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网络暴力游戏》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选题依据国际在线消息:当“老鹰抓小鸡”、“老虎钻圈”、“捉迷藏”等传统游戏从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身边走远,现代科技凭借自身优势赋予他们更多新奇的游戏。

然而,这种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游戏早已远远超出了它应有的功能,正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从课堂拉向游戏的“深渊”,越陷越深。

很多青少年为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甚至不惜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研究的意义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自己亲身体验一次网络暴力游戏的危害,从而提醒青少年远离暴力游戏。

而家长们也要注意,在允许孩子适度游戏的同时,严格限制游戏时间,坚决避免沉迷网络游戏。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1、指出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性2、总结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3、对沉迷网络游戏的青少年提出建议研究的创新点及重点、难点1、如何了解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性2、怎样引导青少年正确选择游戏种类3、人们对青少年沉迷游戏的关心程度研究调查报告一、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性当今社会,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而网络游戏像毒品一样正慢慢“侵蚀”着我们的青少年,他们的脑子里灌满了可怕的思想。

资料显示,目前在中国市场销售的网络游戏大约有95%是以刺激、暴力和打斗为主要内容的,而且越“刺激”的游戏上网参与的人数就越多,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2004年10月13日下午,成都市青龙场的一个居民点发生一起学生斗殴事件,一名高中生被另一名高中生杀死。

据了解,行凶者酷爱网络暴力游戏,一昧模仿游戏世界的暴力行为,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郑州某高校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孤独开始到网吧上网,玩游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并在网吧里结识了一些所谓的“朋友”,最终,该学生由于缺钱上网玩游戏而走上了抢劫的道路,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到底是什么导致他们如行尸走肉般残酷、肆虐和无视生命的珍贵?我们想就只有网络游戏能给予我们正确的答案吧。

网络暴力调查报告

网络暴力调查报告

网络暴力调查报告网络暴力浅析网络暴力浅析前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互联网时代产生之前没有出现过的新问题——网络暴力。

暴力是一种激烈而强制性的力量。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暴力行为是一直存在的,而自从大众媒介普遍产生并发展以后,暴力文化应运而生并得到推广,它对人们的心理、认知及行为方式产生这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网络暴力问题是近年来新生的一种网络现象,它同时反映着社会的发展状态和人们的心理素质水平。

网络暴力是由于网民的非理性,网络的匿名性和网络传媒把关人的责任缺失造成的。

关键词: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网络谣言、人身攻击、非理性、匿名性、责任缺失主题研究归纳:(一)网络暴力定义和表现形式:网络暴力, 是指网民在网络中的暴力行为,它是现实社会中的暴力行为在网络中的延伸。

[ 1] 相对于现实社会中的暴力,网络暴力的特殊性在于借助了互联网这一传播媒介, 传播速度更快, 影响范围更广。

网络暴力由一开始的人身攻击慢慢发展出越来越多的形式,具体而言, 网络暴力包括侵犯别人隐私的人肉搜索,对别人进行恶意攻击的网络谩骂以及网络谣言等,对网络安全造成了巨大影响。

(二)“人肉搜索”的类型:(1)人肉搜索是由猫扑网的提问解答形式发展而来,如今已形成更多类型。

1. 友好帮助型。

主要是网友们自发形成的对那些国家无法进行救济的个人提供安全或利益帮助。

或者是需要帮助的个人在网络平台上发布自己的信息,从而得到帮助。

比如某网民得了高血压,想知道吃什么药效果好,就可以把自己的问题放到网上,会有许多人回复。

2.监督型。

它是指网友对政府官员或国家领导人的收入、资金投放、权力行使以及道德行为等的监督。

3.伦理批评型。

主要是指网友集合起来对一些违背道德人伦的事情进行调查抨击。

如虐猫事件中,网友因不满动物被虐待而对当事人进行疯狂的“人肉搜索”和猛烈的人身抨击。

4. 犯罪调查型。

主要是指网友在网上对犯罪分子进行“人肉搜索”,调查事实真相,声讨违法犯罪的行为。

关于网络暴力的问卷调查报告

关于网络暴力的问卷调查报告

关于网络暴力的问卷调查报告【前言】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讨伐与攻击。

这些恶语相向的文字,往往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因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的言论。

网络暴力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亟待运用教育、道德、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

同时,网民们若想获得自由表达的权利,也要担当起维护文明与道德的使命,至少,要保持必要的理性、客观。

【正文】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主要在于了解大学生关于网络暴力的认识和网络暴力对大学生影响,探究网络暴力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网络暴力的方法。

二、调查时间:2011年4月25日—30日三、调查对象:海大学生四、调查方式:问卷、访问五、在校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识根据这几天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粗略了解在校大学生对对网络暴力的认识。

问卷调查中,有20%的学生认为对网络暴力有深入了解的,58%的学生只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而调查表明,对网路暴力完全理解的学生不足20%。

在问卷中列举的事件中,大部分人对于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许多人却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网络暴力事件。

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有超过7成的学生对其抱有好奇心,并通过各种方式了解。

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识还不足够,甚至自己在论坛,贴吧留的言已属于网络暴力,自己却不知道。

因此,学校有必要加强宣传网络暴力的力度,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网络暴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预防学生的言论等在网络上触犯网络暴力。

六、网络暴力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调查,大部分大学生承认,虽然网络暴力没有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但是给他们带来的影响还是存在的。

绝大多数人认为网络暴力是人们宣泄对现实不满的一种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确实可以达到宣泄与解压的效果。

但是,不可忽略的是,网络暴力给他人带去了压力与伤害,给当事人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网暴分析报告

网暴分析报告

网暴分析报告引言网暴是指在网络上进行的恶意行为,通过言语、图像或其他手段对他人进行攻击、恐吓或引发争议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暴现象日益严重,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网暴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以期理解并应对这一问题。

网暴的定义和影响网暴是指在网络上针对他人的无理批评、人身攻击、谣言散布、言语恐吓等恶意行为。

这些行为往往导致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受损,甚至引发自杀等严重后果。

同时,网暴还会对社会秩序产生负面影响,破坏了社交关系,导致社会分裂和紧张氛围,伤害了社会的整体利益。

网暴的原因分析匿名性的影响互联网的匿名性是网暴现象不断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网络上,使用者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并通过虚假账号进行攻击,而无需承担任何责任。

这使得网暴者可以逃避惩罚,放心地进行恶意言论,从而增加了网暴的发生频率。

社交媒体的特点社交媒体作为网暴的主要平台之一,具有信息传播快、用户互动高的特点。

这也使得谣言和恶意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进而引发更大规模的网暴。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用户往往更加情绪化,容易受到情绪影响,从而更容易参与网暴行为。

社会问题的放大网暴现象的出现也与社会问题的存在有一定关系。

例如,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歧视、偏见和仇恨情绪,使得网暴者可以利用这些情绪进行攻击。

此外,一些社会问题本身就与互联网有关,例如政治争议、名人八卦等,也为网暴行为提供了充分的话题和契机。

网暴的应对措施建立法律法规加强对网暴行为的打击力度,明确网暴行为的法律界定,并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

同时,应对网暴的执法工作要加强,建立更加完善的举报机制,确保受害者能够及时获得帮助和保护。

加强教育宣传通过教育宣传,加强对网暴行为的认知和警惕,提高大众的网络素养和防范意识。

特别是对青少年群体,应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避免参与到网暴行为中。

增强平台责任感社交媒体平台应加强自身的管理和监管,建立更加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尽量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

关于网络暴力的问卷调查报告

关于网络暴力的问卷调查报告

关于网络暴力的问卷调查报告【前言】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讨伐与攻击。

这些恶语相向的文字,往往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因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的言论。

网络暴力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亟待运用教育、道德、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

同时,网民们若想获得自由表达的权利,也要担当起维护文明与道德的使命,至少,要保持必要的理性、客观。

【正文】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主要在于了解大学生关于网络暴力的认识和网络暴力对大学生影响,探究网络暴力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网络暴力的方法。

二、调查时间:2011年4月25日—30日三、调查对象:海大学生四、调查方式:问卷、访问五、在校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识根据这几天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粗略了解在校大学生对对网络暴力的认识。

问卷调查中,有20%的学生认为对网络暴力有深入了解的,58%的学生只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而调查表明,对网路暴力完全理解的学生不足20%。

在问卷中列举的事件中,大部分人对于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许多人却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网络暴力事件。

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有超过7成的学生对其抱有好奇心,并通过各种方式了解。

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识还不足够,甚至自己在论坛,贴吧留的言已属于网络暴力,自己却不知道。

因此,学校有必要加强宣传网络暴力的力度,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网络暴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预防学生的言论等在网络上触犯网络暴力。

六、网络暴力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调查,大部分大学生承认,虽然网络暴力没有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但是给他们带来的影响还是存在的。

绝大多数人认为网络暴力是人们宣泄对现实不满的一种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确实可以达到宣泄与解压的效果。

但是,不可忽略的是,网络暴力给他人带去了压力与伤害,给当事人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网络事件调研报告范文

网络事件调研报告范文

网络事件调研报告范文网络事件调研报告1. 研究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前社会上发生的网络事件情况,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以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式。

问卷调查对象包括不同年龄段、职业和教育程度的人群,访谈对象包括网络从业人员、法律专家和安全专家等。

调研时间为一个月。

3. 调研结果(1)网络欺凌事件是当前较为普遍的网络事件,特别是在学校和社交媒体上更加突出。

大部分受访者认为网络欺凌对受害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甚至导致了一些不可挽回的后果。

(2)网络病毒感染事件较多发生在个人电脑和手机上,主要是因为用户对安全意识的缺乏和过度依赖不安全的软件和应用。

(3)网络诈骗事件包括钓鱼网站、虚假购物平台和假冒高校录取等,受到了大部分用户的关注。

对于这类事件,用户呼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以给予受害者更大的保护。

(4)网络侵犯个人隐私事件对用户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包括个人信息泄露、网络偷拍和网络敲诈等。

用户认为应该加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提高相关机构的安全措施。

4. 调研分析(1)网络事件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网络安全意识的缺乏和技术的滥用,用户需要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使用正规的软件应用和出售渠道。

(2)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和机构的监管,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渗透到用户生活中,给用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应当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增加对网络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3)教育机构和家庭应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和家庭成员的网络安全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

5. 应对措施(1)加强互联网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2)提升用户的安全意识,宣传网络安全知识,加强对个人电脑和手机的安全防护措施。

(3)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包括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培养学生和家庭成员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知识。

(4)加强相关机构的安全措施,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网络暴力”调查分析报告

“网络暴力”调查分析报告
民通过不同网络载体微博博客等针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某些网络事件使用尖酸刻薄的言语抱着不负责任不负责任的态度在网上发表极具个人感情色彩的攻击性侮辱性的语言图片等信息通过网络虚拟世界对事件的当事人进行讨伐与攻击恶意诋毁他人侵犯他人隐私造成当事人人身伤害的行为
1、张巧、谢怡、尧娟、魏书婷:上网查阅资料, 收集信息
网络暴力根源很多,一有网民的匿名性,网络上缺乏制
度和道德约束,二有一些网民的素质原因,三有社会的 不公,四有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等等。
网络暴力根源很多,一有网民的匿名性,网络上缺乏制 度和道德约束,二有一些网民的素质原因,三有社会的 不公,四有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等等。
中国网络暴民的出现,与中国网民年轻化、网络的商业 化运作以及中国民主环境都有极大的关联。
全精等暴民互现是网 社神合力不性实一络 会伤法”负、世个是 的害权,责匿界和一 高和益侵任名;真个 度心,犯的性互实虚 重理给了言,联世拟 视伤他当行很网界的 。害们事演容的并世 专,造人化易开行界 家必成的为使放、, 们须极隐“有性交同 认引大私网些、融时 为起的权络网交的也 ,
净过制立能明和文的少传综防全精等暴民互现是网
图画信息暴力在网络暴力事件中也并不鲜见。我国发生过很多例子,例如篡
改他人传上网络的照片,通过照片的篡改进行侮辱、诽谤、攻击等。韩国网络 发达,因特网宽带连接居世界第一,但是也并未发展成一个成熟的网络社会, 网络暴力问题此起彼伏,
图画信息暴力在网络暴力事件中也并不鲜见。我国发生过很多例子,例如篡
改他人传上网络的照片,通过照片的篡改进行侮辱、诽谤、攻击等。韩国网络
2、田园、刘娜、赵菊:整理,汇总内容,制成 PPT
3、赵茜:讲解PPT
什么是

目前,我国在法律层面尚无对网络暴力的明确定义,在学术界也

网络暴力调查结果报告

网络暴力调查结果报告

对网络暴力的调查报告【前言】据201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完成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53.2%什么是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一种暴力形式,它是一类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的行为现象,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能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而且它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亟待运用教育、道德约束、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

网络暴力是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正文】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主要在于了解不同年龄的人群对于网络暴力的理解和对待网络暴力的态度,探究正确网络用语的使用。

二、调查对象及一般情况网络用户这部分人年龄在10-30之间,其中年龄以20岁为中心的正态分布,网龄都为6-10年三、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是在上海市徐汇区美罗城地下一楼随机选择网民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

共发出调查问卷10份,回收率达100%四、调查时间:2017年8月4日五、调查内容主要调查了不同年龄人群对于网络暴力的理解和对待网络暴力的态度。

问卷共向投资者提出了9个问题。

(见附一)六、调查结果通过调查,70%的填写者有时遭遇过网络暴力,20%的填写者很少遭遇过网络暴力,而剩下的10%的人则没有遭遇过网络暴力。

在这些受调查者中,有40%的人对于网络暴力的理解较肤浅,对于较严重的网络暴力行为认为理所当然;剩下60%的人对于网络暴力非常理解。

对于网络暴力的解决方法,100%的人选择举报,其中还有50%的人在影响轻微时选择置之不理,还有50%的人选择抓住对方纰漏给予打击。

有50%的人认为网络秩序需靠个人自觉,另有50%的人认为政府需颁布网络法律、网络维护者需加强监督。

对于网络用语,网民一致认为,对于咒骂家人、本人的语言是令人讨厌的,另有70%的人承认,若喜爱的明星、作品等被拿来对比、贬低,自己都会非常生气。

网络暴力形成分析报告

网络暴力形成分析报告

网络暴力形成分析报告网络暴力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的侮辱、恐吓、威胁等一系列言语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仅是一种针对个体的攻击,更是一种对整个网络环境和社会文明秩序的破坏。

以下是对网络暴力形成的分析报告。

首先,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使用导致网络暴力的出现。

如今,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这个平台上,人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个人情感。

然而,由于网上匿名性和言语自由度的扩大,有些人滥用这些自由,进行了各种恶意攻击和辱骂他人的行为。

其次,网络暴力的形成也与网络健康教育的不完善有关。

很多人对于网络使用规范和行为准则了解不够,缺乏正确的网络素养。

他们可能对自己的言行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对他人的攻击和伤害。

另外,网络暴力形成还与人们的心理因素有关。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些人存在攻击性倾向,虽然这种攻击性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明显,但是在匿名、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他们找到了发泄情绪的出口。

他们可能因为某种原因对某个人持有偏见,通过网络暴力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最后,网络暴力形成也与法律监管的不足有关。

虽然现在有些国家和地区出台了相关法律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打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网络空间巨大,监管成本高,很多时候相关法律难以完全执行。

这也使得一些参与网络暴力的人认为他们可以逍遥法外,更加放肆地进行攻击。

综上所述,网络暴力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包括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使用、网络健康教育的不完善、个体心理因素以及法律监管的不足。

针对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对网络素养的教育,提高人们对网络言论的责任意识。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健全的法律监管机制,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够减少网络暴力对个体和社会造成的伤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