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中考题(附答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爱莲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爱莲说》对比阅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13929b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77.png)
实为花中仙子也
1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②香远益清:
③荷花为雨所洗:④余以为妙绝: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②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16.莲,自古深受文人雅士喜爱,请简要概括周敦颐和李盛仙各自爱莲的原因。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
【注释】①强项:此处指刚正不为威武所屈。②动:萌发。③后:指武则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可爱者甚蕃( )(2)陶后鲜有闻( )
(3)宜乎众矣( )(4)予初不服是论( )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谓其色其香权谓吕蒙曰
B.可强鸡人使昼鸣乎吾射不亦精乎
27.下列句中加点词前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为俗屈/自以为大有所益B.依于石而不囿于石/出淤泥而不染
C.竹其有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必能谓余为解人/每字有二十余印
28.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
29.清代学者符曾说:“凡花之妙,在于香色。而竹则无色无香,独妙于韵。盖香色易知而韵难知,宜赏韵者鲜矣。”而莲、竹皆非“凡花”,周敦颐盛赞莲是“花之君子者”,郑板桥称竹“有士君子豪气凌云”。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如果周敦颐和郑板桥在同一个时代,能否成为朋友?
③今夫不善内⑥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柳宗元《罴说》)
【注释】①貙(chū):一种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野兽。罴(pí):哺乳动物,亦称“棕熊”“马熊”。③罂(yīng)火:装在瓦罐中的灯火。罂罐子。④发火:去掉灯火的掩盖物,以便照明射击。⑤摔(zuó):揪住。搏:搏击。挽裂:拉着撕开。⑥善内:改善内部。
最新人教部编版中考文言文复习练习精编:爱莲说(含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中考文言文复习练习精编:爱莲说(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98991ebd64783e09122b74.png)
爱莲说(北宋·周敦颐)素养提升把握物象特征,类比作者思想。
文中作者赋予了莲花丰富的象征意味。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
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不蔓.不枝.原意为:枝蔓,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原意为:枝节,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清:①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___②香远益清.______________③回清.倒影(《三峡》) ______________3.重点实词(1)可爱.者甚蕃..爱:____________甚:____________蕃:____________(2)晋陶渊明独.爱菊独:__________(3)自.李唐来自:__________(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____________(5)濯.清涟.而不妖.濯:____________涟:____________妖:____________(6)中通.外直通:____________(7)香远益..清远:____________益:__________(8)亭亭净植.植:__________(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____________亵:____________玩:____________(10)予谓.菊谓:____________(11)陶后鲜.有闻.鲜:__________闻:____________(12)同予.者何人予:__________(13)宜.乎众.矣宜:____________众:____________4.文言虚词(1)者①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__②花之君子者也____________③同予者何人____________(2)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__(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____(4)花之隐逸者也.________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爱莲说》历届中考默写试题汇编
![《爱莲说》历届中考默写试题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d7973b18bd64783e09122b63.png)
整理编辑:谯城区十河中心中学刘兵舰一、课文默写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3)余谓菊,。
(周敦颐《爱莲说》)『参考答案』(1)濯清涟而不妖;(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花之隐逸者也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1)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两句写出了莲花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精神品质。
(2)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其实,近朱者未必就赤,近墨者未必就黑。
周敦颐《爱莲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3)《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这让我们联想到周敦颐《爱莲说》中与之意义相近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二、理解性默写荟萃(1)当身处污浊的环境时,我们应当像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莲那样“,“,始终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周敦颐《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意相反的语句: ,。
(3)《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人们心目中的君子洁身自好,应当具有“,”的美好品质。
(4)周敦颐《爱莲说》中“,”是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超然脱俗,保持高风亮节的真实写照。
(5)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用“予独爱莲之,”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好节操。
(6)《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的角度赞美莲品质高洁的句子是,。
花,的高尚品格。
(8)中国人都喜欢用《爱莲说》中的“,”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
(9)避世往往是古代部分知识分子保持独立高洁人格的一种选择,但是也有不少人则选择了像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写的那样“,”, 成为不随俗浮沉的君子。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中考题(含答案)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中考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18cbb8e53a580216fcfe3b.png)
《爱莲说》【重庆市A卷】三(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9—12题。
(15分)【甲】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爱莲说(节选)周敦颐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⑴斯.是陋室斯.:.⑵可以调.素琴调.:.⑶陶后鲜.有闻鲜.:.⑷宜乎众.矣众.:.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4分)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1.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3分)12.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
(4分)【答案】9.(4分)⑴这⑵调弄,这里指弹奏(只答“调弄”不给分)⑶少⑷多10.(4分)⑴苔痕碧绿,长到台阶;草色葱茏,映入帘里。
⑵对于莲花的喜爱,像(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每小题2分)11.(3分)安贫乐道(或“高洁傲岸”,意合即可)12.(4分)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分);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分)【重庆市B 卷】二(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5分)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⑵濯清涟而不妖妖..:.⑶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亭亭..:.⑷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谓.:.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中考语文专题3爱莲说对比阅读(解析版)
![中考语文专题3爱莲说对比阅读(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a25bfe17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64.png)
爱莲说(一)(2022·四川广元·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材料二:①群葩①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②则不然。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②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予夏季倚此为命者,其可人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蕖》,有删改)【注释】①葩:花。
②芙蕖(qú):即荷花,又称菡萏(hàn dàn)、芙蓉、莲花等。
③迨(dài):及,等到。
1.古代汉字意蕴丰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文解字注》“盖大叶骇人,故谓之荷”与“自荷钱出水之日”中“荷”的意思相同。
B.《说文解字》“莲,芙蕖之实也”与“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中“莲”的所指相同。
C.《说文解字》“菡也,实为菡萏,未发为菡萏”与“迨至菡萏成花”中的“菡萏”意思相同。
D.《尔雅》:“芙蓉之含敷蒲也。
”李时珍也说芙蓉是“敷布容艳之意”,所以常用“出水芙蓉”来形容天然艳丽的年轻女子。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水陆草木之.花避暑而暑为之.退B.出淤泥而.不染乃摘而.藏之C.长跪而谢.之及花之既谢.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3.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B.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C.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D.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59968e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2d.png)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芙蕖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②矣。
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注释:①荷钱:初生的荷叶。
①逸致:情趣。
①迨:及,等到。
(选自李渔《芙蕖》,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濯.清涟而不妖( )(2)亭亭净植.( )(3)日.上日妍( )(4)及.花之既谢(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1)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请从乙文中找出表现荷花精神品质的句子,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不蔓.不枝蔓:①香远益.清益: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①结庐.在人境庐: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甲】文中揭示菊的象征意义的句子是:;【乙】文中能印证“晋陶渊明独爱菊”的句子是。
专题09 爱莲说(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9 爱莲说(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8fa654c5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c7.png)
专题09 爱莲说(2023·湖南怀化·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文】君子亭记(明)王守仁阳明子①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营,架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
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
外坚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
应蛰②而出,遇伏③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明。
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洙、泗④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⑤,而列于堂隆之侧,有君子之容。
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受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节选自《王阳明散文选译》)【注】①阳明子:即王守仁,明代哲学家,被贬至贵州龙场,自建居所,命名为何陋轩。
②蛰:二十四节气之“惊蛰”。
③伏:暑天。
④洙、泗:二水名,流经山东曲阜,孔子与弟子习礼之地。
⑤正笏:恭敬地拿着上朝的笏板。
1.用“/”给乙文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两处)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2.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濯.清涟而不妖(洗)B.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四季)C.陶后鲜.有闻(新鲜)D.无所不宜.(合适)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2)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请用自己的语言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至少提出三点)【答案】1.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2.C 3.(1)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及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8036b6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af.png)
爱莲说文言文翻译及阅读答案爱莲说文言文翻译及阅读答案「篇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可爱者甚蕃____(2)陶后鲜有闻____(3)香远益清____(4)濯清莲而不妖____2.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借陋室,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借“莲”表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陶渊明”你了解他多少? 请你写出最能反映他性格的一句诗或者能够反映他性格的小故事(故事要相对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爱莲说》中“爱菊、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周敦颐说莲“出淤泥而不染”,请你从环境与人的关系的角度,提炼出这句话蕴含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作者钟情于莲花,并以莲自况来表白他的生活态度。
请你以“莲,不求富贵乃花中君子”,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莲,不求富贵乃花中君子下句:松,_____________是树中勇士参考答案:1.①多②少③更加④美丽而不庄重2.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3.示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4.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
《爱莲说》中考试题汇编
![《爱莲说》中考试题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dfcc142a55270722182ef702.png)
《爱莲说》中考试题汇编1.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答: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
2.《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4分)答: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2分);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
(2分)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3分)示例: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慨叹),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批判,嘲讽)。
3.文章题目为“爱莲说”,为何还写了“菊”和“牡丹”?(3分)答:运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了莲的高尚情操。
4.【甲】文从莲的、、、品性四个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答:.【甲】生长环境、外形、香气5.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上看,【甲】文相同之处各是什么?答:托物言志(象征)议论6.【甲】文主要采用________、以花喻人的手法,赞扬了君子______________的高尚品质答:托物言志(咏物抒情、托物寓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胸怀磊落,行为端正)7.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8.两则选文均用了对比的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
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分)9.“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3分)示例: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慨叹),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批判,嘲讽)。
爱莲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爱莲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885558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bb.png)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荷(hé)花B. 莲(lián)蓬C. 疵(cī)点D. 莲(liǎn)藕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者,濯清涟而不妖也。
C.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 下列对《爱莲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通过描绘莲花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B. 文章中“出淤泥而不染”体现了莲花的高洁品质,也暗示了作者对世俗污浊的厌恶。
C. 文章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莲花的高洁品质。
D. 文章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莲花的审美态度。
4. 下列关于《爱莲说》的作者和背景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爱莲说》是宋代文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B. 周敦颐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哲学家,被誉为“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C. 《爱莲说》创作于北宋仁宗年间,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
D. 《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下列关于《爱莲说》的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A. I love the lotus because it grows out of the mud but is not stained, and it is washed clean in the clear water but does not become cunning.B. I love the lotus because it grows out of the mud but is not stained, and it is immersed in the clear water but does not become cunning.C. I love the lotus because it grows out of the mud but is not stained, and it is washed clean in the clear water but does not become cunning.D. I love the lotus because it grows out of the mud but is not stained, and it is immersed in the clear water but does not become cunning.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6. 简述《爱莲说》中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项训练《爱莲说》(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项训练《爱莲说》(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e58ac3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51.png)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项训练《爱莲说》一、课内阅读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初,权谓.吕蒙曰B.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益.C.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D.晋陶渊明独爱.菊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丝竹之.乱耳B.自.李唐来公亦以此自.矜C.花之君子者.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二石兽并沉焉.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花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
B.文章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高尚品质,其中“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阿,豁达大度。
C.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出自己对菊花的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作者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之情,以及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周敦顾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可爱者其蕃.(繁)B.濯清涟.而不妖(清水)C.香远益.清(更加)D.亭亭净植.(耸立)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共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B.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花之.隐逸者也D.花之.君子者也7.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
《爱莲说》(含答案)
![《爱莲说》(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e3f7e152d380eb63946d78.png)
中考文言文:《爱莲说》一填空题1.《爱莲说》中的“说”是一种体裁,既可以,也可以都是为了.2.《爱莲说》作者,是道州人,字家,因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著有.《爱莲说》是他的名文.二解释下列字词1.讨厌者甚蕃() 2.世人盛爱牡丹()3.出淤泥而不染() 4.濯清涟而不妖()()()5.中通外直()6.不蔓不枝()()7.喷鼻远益清()8.亭亭净植()()9.可远不雅而不成亵玩焉()10.花之隐逸者也()11.花之正人者也( 12.陶后鲜有闻()13.同予者何人()14.宜乎众矣()三原文填空1.点明文章宗旨的句子是,.2.描述莲花既不合流合污又不自命不凡的名句,.3.作者感慨真正的山人异常少的语句是, .4.作者感慨真正的正人很少见的语句是5.讥讽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语句是6.点明牡丹喻义的语句是7.凸起莲花朴素品德的语句是8.标明莲花稳重而文雅的语句是9.赞赏莲正派而通晓事理语句是10.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类似的语句是11.最能归纳综合莲花高洁品德的语句是12.分散表示莲高洁品德的语句是13.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语句是14.隐喻社会上趋炎附势之风风行的语句是15.写正人行动朴直,通晓事理,不攀援显贵的名句是16.比方正人志洁行廉,又有稳重的仪态,令人敬佩而不敢轻侮的语句是17.鲁迅青年时代在《莲蓬人》在写到“清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他的立意和说话受益于《爱莲说》中的名句四问答题1.划分第一段的层次,并归纳综合层意.2.作者从哪几方面来描述莲的形象,付与莲的哪些美妙品德?表达作者如何的情操?3.文章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菊和牡丹?有什么用意?4.第二段应用了如何的表达方法?和上一段又如何的关系?5.第二段句式有哪些变更?如许写有什么利益?6.“莲之爱,同予者和人”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各表达出作者如何的思惟情绪?7.文章前后照顾,“予独爱莲”和句相照顾,“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与句相照顾.个中“众”和词形成倒映应.8.“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陶渊明就是时代有名表现他爱菊的诗句是,.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是,学过他的诗是.9.作者以为,正人应具备如何的品德?10.“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说清楚明了什么?11.“陶渊明独爱菊”和“予独爱莲”中两个“独”的感化是什么?12.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人,本文各是什么情绪和立场?13.请说出文中菊.牡丹.莲的象征意义14.文中对莲花的描述有什么感化?15.第二段中的“噫”有什么感化?可否删去?16.陶渊明以“逸”来保持本身的气节,本文作者不肯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那他寻求什么?17.“孟母三迁”以求不受情况的影响.孟子也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不雅点,都解释情况对人的影响.而周敦颐却倡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对此你有什么意见?18.请写出古诗词中描述莲花的随意率性持续的两句诗,并注明作者和出处19.你知道莲花还有哪些别号吗?20.古今中外,有很多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的人,你知道有谁吗?21.你以为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须要具备哪些前提?22.《爱莲说》是一篇到处颂扬的名篇,濡养了千切切万的文人,把莲花式的崇高品德作为为人处事之道,读完此文,请谈谈你的感触感染.23.作者在文中为表达本身的思惟情绪,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接洽你本身的志趣和寻求,写出你爱好的一莳花,并用一句话来归纳综合爱好的原因爱好的花爱好的原因【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爱莲说》中的“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既可以记叙 ,也可以群情都是为了解释一个道理 .2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 ,是宋代道州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师长教师著有《太极图说》 .《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名文.二解释下列字词1讨厌者甚蕃(多) 2世人盛爱牡丹(异常) 3出淤泥而不染(感染) 4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俏丽而不稳重)5中通外直(贯通,通晓)6不蔓不枝(牵连累连)(枝枝节节)7喷鼻远益清(加倍)8亭亭净植(矗立的样子)(立)9可远不雅而不成亵玩焉(玩弄. 亵,亲近而不稳重)10花之隐逸者也(指隐居的人)11花之正人者也(指品德崇高的人)12陶后鲜有闻(很少)13同予者何人(我)14宜乎众矣(应该)三原文填空1 点明文章宗旨的句子是莲花之正人者也 .2 描述莲花既不合流合污又不自命不凡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3 作者感慨真正的山人异常少的语句是菊之爱 , 陶后鲜有闻.4 作者感慨真正的正人很少见的语句是莲之爱 , 同予者何人 .5 讥讽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语句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 点明牡丹喻义的语句是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 .7 凸起莲花朴素品德的语句是濯清涟而不妖8 标明莲花稳重而文雅的语句是亭亭净植 , 可远不雅而不成亵玩焉 .9 赞赏莲正派而通晓事理语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0 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类似的语句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1 最能归纳综合莲花高洁品德的语句是莲花之正人者也.12 分散表示莲高洁品德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4 隐喻社会上趋炎附势之风风行的语句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5 写正人行动朴直,通晓事理,不攀援显贵的名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6 比方正人志洁行廉,又有稳重的仪态,令人敬佩而不敢轻侮的语句是亭亭净植可远不雅而不成亵玩焉.17 鲁迅青年时代在《莲蓬人》在写到“清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他的立意和说话受益于《爱莲说》中的名句亭亭净植可远不雅而不成亵玩焉 .四问答题1 划分第一段的层次,并归纳综合层意.一.世人爱花的不合和人的思惟情绪的不合. 二.描述莲的形象和品德,解释爱莲的启事.2 作者从哪几方面来描述莲的形象,付与莲的哪些美妙品德?表达作者如何的情操?作者从莲的发展情况.身形喷鼻气.高傲风姿来描述莲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布幕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操.3 文章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菊和牡丹?有什么用意?作者用菊来正衬,用牡丹来反衬 ,以凸起莲的现象作者对于菊,确定其不合流合污,但否认其消极避世. 对于牡丹,批评其妄想富贵,追名逐利.赞赏了莲的不慕名利,洁身自好.4 第二段应用了如何的表达方法?和上一段又如何的关系?第二段应用了群情.抒情的表达方法是以上段记叙.描述为基本,是上段在思惟内容的深化.5 第二段句式有哪些变更?如许写有什么利益?一.三句式陈述句,二.五句式感慨句,四句是反问句活泼深入的表达作者庞杂的思惟情绪.6 “莲之爱,同予者和人”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各表达出作者如何的思惟情绪?表达了作者对知音甚少的无穷感慨,对趋炎附势.寻求富贵的俗气世风的鄙弃.7 文章前后照顾,“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句相照顾,“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与世人盛爱牡丹句相照顾.个中“众”和独词形成倒映应.8 “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陶渊明就是东晋时代有名诗人表现他爱菊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是《桃花源记》 ,学过他的诗是《归园田居》 .9 作者以为,正人应具备如何的品德?鄙弃妄想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毅气节和崇高品德.10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说清楚明了什么?唐人妄想富贵,趋炎附势之风风行.11 “陶渊明独爱菊”和“予独爱莲”中两个“独”的感化是什么?两个“独”字标明他们遗世自力,不与世俗与世浮沉,不与世浮沉的人生立场,同时也标明作者不合于陶渊明的生涯立场.12 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人,本文各是什么情绪和立场?对“菊”确定并可惜.对“牡丹”讥讽对“莲”赞赏13 请说出文中菊.牡丹.莲的象征意义菊-----隐逸者牡丹------- 妄想富贵者莲---------正人14 文中对莲花的描述有什么感化?经由过程描述莲的形象,付与了莲以人的美妙品德,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德.15 第二段中的“噫”有什么感化?可否删去?不克不及.用叹词表达深邃深挚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二叹爱莲者甚少,三叹爱牡丹者众.16 陶渊明以“逸”来保持本身的气节,本文作者不肯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那他寻求什么?在浑浊的世间,志在坚毅不渝的保持本身正派的操守.17 “孟母三迁”以求不受情况的影响.孟子也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不雅点,都解释情况对人的影响.而周敦颐却倡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对此你有什么意见?18 请写出古诗词中描述莲花的随意率性持续的两句诗,并注明作者和出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19 你知道莲花还有哪些别号吗?莲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莲 ,荷花,芙蓉,菡萏20 古今中外,有很多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的人,你知道有谁吗?司马迁 . 因为他能做到行动朴直,据实写史.21 你以为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须要具备哪些前提?建立准确的人生目的,自力的意见,高洁的品德. 22《爱莲说》是一篇到处颂扬的名篇,濡养了千切切万的文人,把莲花式的崇高品德作为为人处事之道,读完此文,请谈谈你的感触感染.无论何时都应抵制不良情况对人的影响,要保持崇高的人格高洁的操守,不与世浮沉,不与世俗与世浮沉.23 作者在文中为表达本身的思惟情绪,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接洽你本身的志趣和寻求,写出你爱好的一莳花,并用一句话来归纳综合爱好的原因爱好的花爱好的原因。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爱莲说》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爱莲说》专项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0bde08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1a.png)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爱莲说》一、课内阅读1.(2022·重庆·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B.自.李唐来自.三峡七百里中C.出.淤泥而不染出.则无敌国外患者D.中通外直.系向牛头充炭直.(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之情。
B.文章句式骈散结合,以散句为主,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读起来音节和谐、顿挫有致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与前文“予独爱”相照应,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慨叹世间与自己志趣相同的人太少。
D.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高尚的品质。
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4)下列链接资料与原文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链接资料】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
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③是而无闷”者也。
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
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④也。
(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注释:①楚之逐臣:屈原。
爱莲说中考题
![爱莲说中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e275ab828762caaedc33d407.png)
1. 找出文中描写莲花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 找出文中描写莲花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的语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3. 找出文中描写莲花成长环境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 找出文中描写莲花体态,香气的语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5. 找出文中描写莲花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而不敢侵犯的语句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 找出文中描写莲花风度,气质的语句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总理全文的句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说明莲身处污浊环境不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庸俗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
说明莲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濯清涟而不妖。
说明莲正直不屈.豁达大度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说明莲有美好的姿质.美名远播的句子: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总说莲品格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
![《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579268a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e8.png)
《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
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共11分)(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1)为:(2)宜:2、翻译下列语句。
(2分)(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译文:3、指出(甲)(乙)两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修辞方法上的不同点,并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
(3分)4、找出(甲)(乙)两段中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分别抄写下来。
(2分)5、两段文字中哪句话触动了你的心灵,说说你感悟。
(2分)答案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
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2、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
3、此题考查的是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修辞方法的作用要结合具体内容来答。
4、此题考查的是筛选信息的能力。
先理解文段内容,再根据要求筛选文中的句子即可。
5、此题属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专题11《爱莲说》(最新模拟)(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11《爱莲说》(最新模拟)(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807999e0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4f.png)
专题11:《爱莲说》(原卷版)最新模拟1.(2023•北京市丰台区二模)阅读两篇短文,完成问题。
爱莲说周敦颐ㅤㅤ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ㅤ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陋室铭刘禹锡ㅤㅤ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香远益.清精益.求精相得益.彰老当益.壮B.中通.外直通.情达理水泄不通.无师自通.C.陶后鲜.有闻鲜.为人知屡见不鲜.寡见鲜.闻D.有仙则名.莫名.其妙名.副其实举世闻名.(2)对“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赋闲在家,无事可做,所以陋室里的生活是悠闲自得、不会被打扰的。
B.忘记处理官府的公文,难以听到世俗的音乐,作者在陋室中感到身心舒畅。
C.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些行为表现出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D.丝竹之声、官府公文会扰乱身心,所以一定要排除杂念,彻底地归隐山林。
(3)根据上面两篇短文和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①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②,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节选自《论语•泰伯》)材料二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
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③。
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
仲连不忍为也。
”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中考题(2013-2016)一、2013重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2题。
(15分)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濯清涟而不妖.()(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1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4分)(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12.《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4分)二、【2013年·湖北省荆门市】水陆草木之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宜乎众矣。
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可爱者甚蕃.(多)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C.不蔓不枝.(长枝) D.亭亭净植.(种植)1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濯清涟而.不妖水落而.石出者12.对《爱莲说》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13.将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分) ?三.【2013年·山东省德州市】(二)爱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②陶后鲜.有闻 ( )14.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5.文章题目为“爱莲说”,为何还写了“菊”和“牡丹”?(3分)四、2014枣庄市二、阅读(共50分)(一)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8——13题。
(18分)(甲)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⑴侵晓..窥檐语⑵可爱者甚蕃.⑶芙蕖则不然.⑷自夏徂.秋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1分)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濯清涟而不妖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10.(乙)段以莲象征君子美德,下列叙述莲与君子特质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A.出淤泥而不染:君子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
B.不蔓不枝:君子不随便说他人短处,以免横生枝节。
C.香远益清:君子德行芬芳,可以远播各地。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君子人格高洁令人景仰,不受人狎利用。
11.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⑵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12.(甲)词是写作者见到荷塘景象,而生出的情感。
(乙)段借对莲花形状的叙写,阐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
(丙)段按照顺序来写芙蕖,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4分)13.(甲)词中“一一风荷举”为什么比同样写荷叶的(丙)段中“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显得更为形象、传神?(3分)五、2014年安徽省【三】(15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宜乎众矣!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可爱者甚蕃蕃:(2)濯清涟而不妖濯:(3)香远益清益:(4)亭亭净植植:(5)宜乎众矣宜:15.翻译下列句子。
(4分)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6.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分)17.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分)六、【2015·山东省菏泽卷】(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14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习惯说(清)刘蓉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
②浸淫:渐渐扩展。
③踬:跌绊。
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增加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C.每履之,足苦踬焉履:踩 D.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语:告诉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B.丹之爱,宜乎众矣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C.命童子取土平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D.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①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用“/”给《习惯说》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
(限标两处,不含句末)(2分)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10.《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__________________ ;《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__ 。
(2分)七、【2015·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卷】文言文阅读(13--15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16--19小题,共10分;本大题共16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宜乎众矣!13。
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晋陶渊明独爱菊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B.香远益清自己以为大有所益C.隋后鲜有闻娟然如拭,鲜妍明媚 D.同予者何人予观夫巴陵胜状1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宋何罪之有 B.自李唐来屠自后断其股C.濯清涟而不妖丁壮者引弦而战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15.下列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陪笔,引入下题,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惜景抒情;“借花自以为写照”。
B.文章品评菊花、牡丹、莲花,意在慨叹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贪爱富贵者居多。
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感。
C.文章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为强烈。
D.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16、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二)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①,施②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③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注释:】①牖(yòu):窗户。
②施(yí):延伸。
③还(xuán):掉转。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1)施尾于堂于:(2)弃而还走走: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19.叶公“弃而还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叶公好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什么?(2分)答:八、【2016·山东省济南卷】(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爱莲说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 分)A.可爱者甚蕃.蕃:繁多 B. 不蔓不枝.枝:长枝节 C.亭亭净植.植:种植 D. 陶后鲜.有闻鲜:少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醉翁之.意不在酒 B.濯清涟而.不妖人不知而.不愠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 D.同予者.何人陈胜者.,阳城人也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 分)A.《爱莲说》作者周敦颐。
“说”是一种古代文体。
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
C.文章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孟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
鲁连②谓孟尝君日:“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③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④。
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
故物舍其所长,之⑤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⑥;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
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⑦?”孟尝君曰:“善!”乃弗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