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第06章_中国的太古宇+元古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太古宇 (Archean Eonothem) 元古宇 (Proterozoic Eonothem)
一、太古宙常见的岩石类型
1、高级变质岩区(high-grade region)
以变质程度较深的麻粒岩、 各类片麻岩及变粒岩为主 要特征,为高温(600-700℃) 高压(0.2-1.0 GPa)环境下的 产物。原岩由两大岩类组 成:
可划分为两种建造类型
1、沉积变质型代表(五台一太行区)
上太古代界自下而上由阜平群、 龙泉关群及五台群组成,主要有四 种岩石类型:
A、陆源碎屑岩类:富含长石、石英 (快速堆积的近源盆地环境)
B、条带状铁质岩类:代表具有火山 活动的沉积盆地环境
C、பைடு நூலகம்铝质岩类:代表富铝浅水盆地 沉积
D、碳酸盐岩类:为富含Ca、Mg的 浅水盆地沉积环境
GPa)环境下的产物。
板岩 千枚岩
(2)、花岗-绿岩区
由绿岩带与花岗质围岩共同组成
TTG岩:高级和低级变质区内的 侵入岩主要由云英闪长岩(tonalite)、 奥长花岗岩(trondhjemite)以及花岗闪 长岩(granodiorite)组成,简称TTG岩。
该岩石构成了太古宙基底的主体, 也是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低密度陆壳, 直接漂浮在地幔之上,成为太古宙地 壳结构的显著特征。是研究早期大陆
侵入岩类:深成花岗岩类和云 英闪长岩。
层状岩类:层状火山岩和沉积 岩。
变粒岩
麻粒岩
2、低级变质岩区(low-grade region)
(1)、绿岩带
(greenstone belt)
以变质程度较低的片 岩、千枚岩、板岩、变质 砂岩、大理岩和变质火山 岩组成,可见残留的原始 沉积结构和构造,为低温 (200-600℃)低压(0.2-0.6
凝灰岩+磁铁石英岩+泥质岩
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
原岩:巨型火山-沉积旋回。下部以拉 班玄武岩为主,夹少量中、基性火山 岩,向上过渡出现中酸性火山岩及其 碎屑岩夹粉砂质和硅铁质沉积物。
变质相:麻粒岩相为主,伴有黑云紫 苏花岗质的混合岩化以及成分相当于 英云闪长岩或花岗闪长岩等的侵位。
(三)、华北地区的 上太古界(Ar3) 出露面积更
五台运动
由马杏垣等(1955)创名,是太古 宙末的一次褶皱运动。
根据五台山地区上太古界五台群 与下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 整合接触关系确定的。
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 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 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 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 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 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 同位素年龄数据。
普遍遭受花岗岩侵位:侵 位面积约占出露面积的 70%-80%。
内生岩浆型 代表:北带 上吉辽地区 的上鞍山群
阜平(铁堡)运动
阜平运动是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 时限为距今大约2900Ma。 根据五台—太行山地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
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确定。 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
加广泛(占太古宇 出露面积的85%
左右)。
可划分为三个带
北带:辽宁-冀东-冀西北-内蒙-宁夏一线; 中带:五台-太行-胶东; 南带:华北板块南缘(豫西-小秦岭地区)。
沉积变质型:辽宁-冀东-冀西-内蒙古-宁夏; 五台-太行-吕 梁-豫西-胶东;华北地台南缘。以中带上的五台-太行区为 代表。
内生岩浆型:鞍山、冀东、鲁西等地。以北带的上鞍山群、八 道河群、以及中带的泰山群为代表。
五台一太行区上 太古界主要是陆源碎 屑岩-泥质岩-富AlCa-Mg质岩类组成的 多韵律沉积,其中包 括小规模的火山活动 及火山-沉积作用。
2、内生岩浆型代表
内生岩浆型上太古界可以 冀东八道河群为代表。
主要岩性:角闪斜长片麻 岩为主,并与变粒岩和磁 铁石英岩互层。
原岩:主要为基性火山岩 (拉班玄武岩)、中基性火 山岩、火山凝灰岩以及硅 铁岩类。
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
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 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 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 约1.5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铁堡运动”。 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 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 角度不整合等。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 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
(二)、华北地区的中太古界(Ar2) 分布范围:在早太古代地层分布基础上进一步扩大,
主要见于北带和中带。
吉辽地区 燕山山脉 鲁中-胶东
地区
华北地区的中太古界以辽北-吉南地区较为典型
1、辽北-吉南地 区的中太古界
以下鞍山群为代表。
变质相:主要为角闪岩相,其下部可 出现低级麻粒岩相。
原岩:下部以硬砂岩或凝灰质粘土岩 为主,夹有基性火山岩;上部以基性 火山岩及粉砂质岩石为主,均夹有硅 铁沉积,中上部厚度较大。
可能代表了古陆壳开裂产 生的狭长构造盆地环境
斜长角闪岩
磁铁石英岩+斜长角闪岩
斜长角闪岩
2、冀东地区的中太古界 以迁西群为代表,其原岩由两个大旋回构成。
迁西群中的磁铁石英岩构成我 国重要的铁矿基地
迁西群可能代表了火山 盆地与大陆边缘浅水盆
地的过渡环境
凝灰岩+磁铁石英岩+泥质岩
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
年龄在37-34.5亿年之间,为我国 出露最老的岩石。
主要由奥长花岗岩和云英闪长岩 组成(后期侵入岩)。
原始地层:局部地区可见我国已知 最早的表壳岩。
表壳岩(supracrustal sequences): 也称上壳岩系或上地壳岩系。指分 布在地壳表面的层状火山岩和沉积 岩(包括火山碎屑岩)。
形成及演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绿岩
二、中国的太古宇
中国的太古宇仅分布于中国北部的华北(中朝)地台和塔 里木地台两个区域。
主要分布在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一带及其以北、天山 -阴山-燕山-长白山南段一带及其以南的广大地 区。
(一)、华北地区的下太古界(Ar1):曹庄岩系 分布范围局限,仅见于冀东迁安及 辽吉地区的北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