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74031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绪论一〉、整体观念1、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2、内容:(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观是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各部分结构、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观点。
形神一体观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观点。
(2) 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自然界对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防治存在重要影响(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因素对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防治产生重要影响。
二〉、辨证论治1、辨证论治概念: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论治,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2、症、证、病的概念病:即疾病,病邪侵袭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生命过程。
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包括主观异常感觉和客观体征。
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由症状和体征构成,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病性和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的运用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亦异。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第二章:阴阳五行一〉、阴阳的概念基本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阳相对为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阴相对为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2、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又称“阴阳相成”互根为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互用为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3、阴阳的消长平衡:指事物对立的双方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2
针灸疗法
中医针灸疗法通过刺激身体的穴位来调节血流通,平衡人体的阴阳。3
推拿按摩
中医推拿按摩通过按摩人体的经络,以达到舒缓病症的效果。
中医药理学理论
中医药理学理论研究草药的性味归经,以及草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药 效学等方面的作用。
中药的种类和性质
草药
草药是中药中最常见的种类, 具有不同的药性和功效。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本课件将全面介绍中医的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的病因病机、诊断学、治疗学、 药理学,以及各种种类和性质的中药,中医的针灸和推拿理论,养生保健和 预防疾病的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理论和脏腑经络理论等。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
草药丸剂
草药丸剂是将草药研磨成粉末后 再制成丸剂,方便携带和使用。
贴剂
中药贴剂是将草药制成贴剂,贴 在患处来治疗病症。
中医针灸学理论
中医针灸学理论包括经络学说、穴位学说、针刺方法和调气法等,针灸疗法 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
中医推拿理论
中医推拿理论包括经络推拿、穴位推拿、手法和技巧等,推拿按摩可以改善人体的循环和调理生理功能。
中医养生保健理论
中医养生保健理论通过调理饮食、运动和作息等方面来保持身体的健康,延缓衰老。
中医预防疾病的理论
中医预防疾病的理论包括饮食调理、药膳疗法、锻炼养身等,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植物类药物
植物类药物主要来自植物的 根、茎、叶、花等部分,具 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动物类药物
动物类药物包括珍珠、牛黄、 麝香等,具有特殊的药用效 果。
中药的配伍禁忌
中药的配伍禁忌是指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避免不适当的组合导致不良 反应。
中医基础理论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简介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是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的哲学思想、医学原理、病因学、病机学、诊断学以及治疗学等内容。
本文将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简要介绍。
一、中医的哲学思想中医学以道家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界密切相连。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阴阳失调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此外,中医还注重个体差异和辩证施治,强调治疗要因人而异。
二、中医的医学原理中医的医学原理主要包括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主要依赖于气血津液的运行调节,而疾病的发生则是由于人体的气血津液失衡。
脏腑经络学说指导中医的诊断与治疗,认为人体的功能活动主要通过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经络的运行来实现。
病因病机学说则是指导中医疾病分析与治疗的关键,强调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病程的演变。
三、中医的诊断学中医的诊断学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脉象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声、咳嗽声等来获取病情信息。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主诉、病史以及一些特定的问题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来判断体内的病理变化。
四、中医的治疗学中医的治疗学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中药汤剂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最主要的治疗手段,通过中药的药物成分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津液的运行。
针灸治疗是利用针刺穴位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推拿按摩则是通过按摩人体的穴位和经络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它的研究和应用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的独特理论系统和治疗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与西医不同的疾病防治方式,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和复杂病症有一定的优势和独特的效果。
综上所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和核心,其中的哲学思想、医学原理、诊断学与治疗学等内容为中医的诊疗提供了理论指导。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版(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医药大学绪论一、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 是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理论和诊疗方法的传统医学。
二、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科, 为专业基础课性质。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理论体系的形成1、形成标志2、《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
3、体系的确立《难经》: 阐释并发展《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第一部临床辨证论治专著。
(《伤寒论》)、(《金匮要略》)。
(二)《神农本草经》: 第一部中药学专著。
(三)理论体系的发展1、魏、晋、隋、唐时期《针灸甲乙经》: 针灸学专著。
《脉经》: 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 病因学专著。
2.宋、金、元时期《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学专著。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 寒凉派张从正: 攻下派李杲: 补土派朱震亨: 滋阴派3.明清时期温病学: 温热邪气导致的外感热病理论。
《瘟疫论》: 戾气导致外感热病理论。
《医林改错》:重视实践, 发展瘀血致病理论。
4.近现代时期四、中西汇通: 主张西学中用。
五、中西医结合: 中医现代化。
六、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 指一个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在组织结构上不可分割。
➢在生理上互相联系。
➢在病理上互相影响。
➢在诊断上要综合分析。
➢在治疗上要整体考虑。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联系(1)季节气候的影响生理: 夏季多汗而少尿, 冬季少汗而多尿。
病理:冬春季多呼吸道疾病, 夏秋季多消化道疾病。
(2)昼夜晨昏的影响生理: 白天人体阳气盛, 夜晚阳气较衰。
病理:白天病情较轻, 夜晚病情较重。
(3)地方区域的影响(二)生理: 南方人腠理多疏松, 北方人腠理多致密。
(三)病理:地方病, 如瘿病(地方性甲状腺肿)。
(四)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辨别证候, 讨论确立治则、治法。
➢证候: 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状: 疾病过程中的临床表现。
中医基础理论
表现
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三、)阴阳失调
1.含义: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的简称。是指在疾病的发生过 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 相对的平衡而出现的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 一系列病理变化。
(一)阳偏盛
(二)六腑及其主要功能
胆:有贮藏和排泄胆汁,促进饮食消化的作用,并主决断。 胃:胃的生理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 小肠:一是,受盛和化物,二是,分别清浊。 大肠:主要为传化槽粕和主津等方面。 膀胱:贮存尿液和排出尿液。三焦的生理功能:其总体生理 功能是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
三、精、气、血、液
(一)精
(二)十二经脉
1.走向
头 手三阳经
胸
手三阴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二)十二经脉
2.组成
手足阴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经脉名称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火曰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升
腾、明亮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均归属于火。
土曰稼穑:是指吐具有播种和收获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收
纳等性质或作用的物质和想象,均归属于土。
金曰从革:是指金属具有刚柔相济并能变革之姓。引申为凡具有肃杀。收
敛沉降等性质或作用的物质和想象,均归属于金。
久病重病 劳累过度 年老脏弱 元气自衰 先天不足 后天失调
元气亏虚 机能减退
脏腑衰退——气弱声低(弱) 神疲懒言(疲)
不荣于上——舌质淡嫩(淡) 头晕目眩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一、阴阳五行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对宇宙万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总结。
阴阳学说描述了宇宙中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事物和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五行学说则阐释了宇宙万物的构成和变化,以及人体脏腑器官的相应属性和相互关系。
在中医中,阴阳五行学说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二、脏腑经络脏腑经络是中医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基本认识。
脏腑包括心、肝、脾、肺、肾等器官,各有不同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经络是人体气血流动的通道,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等。
经络畅通,气血充盈,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当脏腑经络出现病变时,会出现不同的症状,需要进行相应的调理和治疗。
三、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中医常见的病理变化之一。
气滞是指气机不畅,导致身体局部或全身胀痛、胸闷、呼吸不畅等症状。
血瘀是指血液流通不畅,导致身体局部或全身疼痛、肿块、肤色晦暗等症状。
调理气滞血瘀的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运动等,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症状。
四、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中医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重要认识之一。
气血津液是指血液、气、精液、唾液等,它们在人体内各有不同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当气血津液出现病变时,会出现面色萎黄、乏力、气短、头晕、口干等症状。
调理气血津液的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以补充气血,平衡阴阳,促进气血流通。
五、六淫邪气六淫邪气是中医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等六个方面。
六淫邪气侵入人体,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例如,风寒邪气会导致感冒、咳嗽等症状,暑湿邪气会导致中暑、肠胃不适等症状,燥火邪气会导致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
调理六淫邪气的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等,以祛除邪气,平衡阴阳,恢复身体健康。
六、痰饮淤血痰饮淤血是中医常见的病理变化之一。
痰饮是指体内水湿停滞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淤血是指体内血液流通不畅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痰饮淤血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眩晕、头痛、痹证等。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一、引言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具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防治原则等方面。
本课件旨在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帮助学习者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阴阳五行1.阴阳阴阳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指的是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特点。
在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五行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之间具有相生、相克、相侮、相乘等关系。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等方面。
三、脏腑经络1.脏腑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脏腑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
2.经络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具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传导感应、抵御病邪等作用。
四、病因病机1.病因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包括情志、饮食、劳逸等;外因主要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病等。
2.病机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病机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常等。
五、诊法辨证1.诊法诊法是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四诊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共同为辨证提供依据。
2.辨证辨证是中医学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分析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辨证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关键环节。
六、防治原则1.预防预防是中医学的重要理念,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强调调养身体、增强正气、避免病邪;既病防变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传变。
2.治疗治疗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治则和治法。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doc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第10楼)第一节五脏(第11楼)第二节六腑(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17楼)第一节精(第18楼)第二节气(第19楼)第三节血(第20楼)第四节津液(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22楼)第五章经络(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29楼)第六章体质(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34楼)第七章病因(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第39楼)第八章病机(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第48楼)第一节养生(第49楼)第二节预防(第50楼)第三节治则(第51楼)[附]五运六气(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为中医临床各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些关键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相互对立,如天与地、昼与夜、热与寒等;阴阳的相互依存,如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寒就无所谓热。
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阴阳之间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消长变化之中。
比如,四季的气候变化,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这是“阳长阴消”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这是“阴长阳消”的过程。
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比如,“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在人体生理方面,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
就组织结构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
就生理功能而言,兴奋、亢进属阳,抑制、衰退属阴。
在病理方面,阴阳的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阴阳偏盛,包括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阳偏衰,包括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二、五行学说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关系。
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比如,木燃烧生火,火燃烧后的灰烬成为土,矿石在土中经过冶炼成为金属,金属熔化成为液体即水,水滋润树木生长。
相克是指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比如,木扎根于土中,土能阻止水的流淌,水能够灭火,火能熔化金属,金属制成的工具可以伐木。
五行学说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在生理方面,五脏对应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五脏之间也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在病理方面,如果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失调,就会产生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完整版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A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精品】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全108讲)
舌诊
问诊
舌头可以反映身体的状态。 中 医师甚至会问患者的饮食谈吐 等情形,这也有助于确立诊断。
问诊是中医理解患者病情的重 要步骤。中医师会问很多细节, 例如生活方式,卫生习惯,和 症状的情况。
中医的病因病机学
1 病因
中医理论中,疾病的形成和许多因素有关,例如气候,饮食,生活方 式等。
2 病机
中医将病因和疾病的形成毛有关系,即所谓的“病机”,可以通过辨证 来确定。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全 108讲)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习的基石。它涵盖了从整体的观念到各种具体疾病 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本课程将为您呈现中医基础理论的全局认识。
中医四大基本理论
1 辩证论治
辩证论治是中医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它强调的是整体性看待人体疾病,理解五脏 六腑之间的关联。
2 整体观念
中医将人的身体看作一个整体,对每个系统的疾病都会考虑到其他系统对其的影 响。
膳食疗法
食物与中草药在中医理论中 并列着。根据患者的身体需 求,选择特定的食物可以帮 助提高身体健康。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
辨证
辨证是中医术语,是指通过综合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论治
论治是中医术语,是指根据病人的辨证结果,选择特定的治疗方法。
中医的诊断学
脉诊
在中医中,脉搏被认为是身体 状况的反映。通过脉诊,中医 师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这有 助于诊断。
3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许多理论的基础。这个理论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也是基础医学中 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
4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另一个起源于中国哲学的理论。它和阴阳学说一样,在中医学习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五脏六腑理论
五脏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精选
2024/2/2
21
闻诊:听声音、嗅气味辅助诊断方法
听声音
包括语言、呼吸、咳嗽、呕吐等声 音,可判断正气盛衰和病情轻重。
嗅气味
包括口气、汗气、痰涕之气等,可 辅助判断脏腑病变和病邪性质。
2024/2/2
22
问诊:详细询问病史和症状表现
询问一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以了解患者基本情况。
小柴胡汤
3
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七味药组成,具有和解少阳的功效,是治疗少阳 病的基础方剂。
2024/2/2
31
方剂加减变化规律探讨
2024/2/2
药物加减原则
01
根据病情变化和体质差异,遵循“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进行
药物加减。
常用加减药物
02
如气虚加黄芪、党参;血虚加当归、白芍;阴虚加麦冬、五味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精 选2024
2024/2/2
1
目 录
2024/2/2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阴阳五行学说 • 脏腑经络理论 • 病因病机理论 • 诊断方法与技巧 • 防治原则与养生方法 • 经典方剂介绍及运用 • 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前景展望
2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2024/2/2
3
中医的起源与发展
2024/2/2
根据个人体质和年龄特点,选择适宜 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29
07
经典方剂介绍及运用
2024/2/2
30
常见经典方剂组成及功效分析
1
四君子汤
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益 气健脾的功效,是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剂。
2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其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支撑,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将从中医基础理论的概述、中医辩证施治理论、中医经络理论和中医五行学说等方面进行阐述。
概述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了许多方面,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等。
这些理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
中医辩证施治理论中医辩证施治理论是中医的核心理论。
中医认为人体内外的疾病是由于阴阳失调或五脏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等方法,中医可以辨证施治,即根据病情和辨证结果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经络理论中医经络理论是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十四经络,贯穿全身,它们的运行和畅通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经络不仅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疾病发生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中医五行学说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自然界五行火、土、金、木、水为基础的理论。
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与五行有对应关系,相互影响,通过调节五行的关系来平衡人体的阴阳和脏腑功能。
总结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医辩证施治理论、经络理论和五行学说等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只有深入理解和运用这些基础理论,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的疗效,保护人们的健康。
以上是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简要阐述,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探索。
通过不断加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的精髓,造福更多的人群。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的哲学思想、经络学说、五脏六腑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本文将以这些主题为中心,探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中医哲学思想是中医学的根本思想基础。
中医学以整体观念为核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受到自然界阴阳、五行变化的影响。
中医学还注重疾病的预防,主张“上医治未病”,即在人体尚未出现疾病前,预防疾病的发生。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认为人体内有多条经脉贯穿全身,通过经脉可以调节人体内部的气血运行。
中医通过经络诊断,可以判断人体的气血运行是否正常,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五脏六腑学说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认为人体内有五脏六腑的功能相互协调,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中医将五脏(心、肝、脾、肺、肾)与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相互关联,通过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个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方面组成。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注重调节阴阳的平衡,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五行学说是中医学中的一种方法论,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划分为五个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而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
在中医中,五行学说被用来解释人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根据五行学说的思想,进行治疗。
气血津液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认为人体内的气、血、津液是维持生命运行的重要物质。
气血津液的不足或紊乱可能导致人体发生疾病。
中医学通过调节气血津液,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上就是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简要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对于理解和应用中医学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学习和探索中医基础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治疗方法和理论体系,从而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
中医基础理论
综合调理
中药方剂和针灸疗法结合应用还 可以综合调理身体内部功能。通 过中药方剂的调理和针灸的刺激 ,可以改善身体内部的气血平衡 和功能状况,提高身体的自愈能 力和抵抗力。
06
中医预防与养生保健
中医预防的基本原则
适应自然环境
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因此 要顺应四季变化,合理安排起居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情 绪波动。
治则治法
治则治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和方 法,包括扶正祛邪、调理阴阳等。
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的比较
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在理论 体系上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强调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后者注重
解剖、生理和病理学。
治疗方法
中医和现代医学在治疗方法上也存 在不同,中医注重调理身体、预防 疾病,而现代医学更注重药物治疗 和手术治疗。
指导治疗
中医根据五行学说的基本原理,制定了一系列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如“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预防疾病
中医强调通过调理五脏平衡来预防疾病,如饮食调理、锻炼等。
03
中医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的基本功能
心
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 面。
肺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 在志为忧,在液为痰,在体合 皮,其华在毛。
虚实
反映患者正邪盛衰和病情轻重的情 况。
03
02
表里
反映患者病位深浅和病势轻重的情 况。
阴阳
反映患者整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 的情况。
04
八纲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判断疾病性质
通过八纲分析,判断疾病性质是寒证还是热证,是虚证还是实证,从而为治疗 提供依据。
指导治疗
中医基础理论(全)
绪论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2.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
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主张“火热论“,属寒凉派;李东垣,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属补土派;张从正,主张“治病先以驱邪为要”,属攻邪派;朱丹溪,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属滋阴派。
4.中医四大经典丛书: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伤寒杂病论》④《神农本草经》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病及证的区别)6.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各异,这叫做“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叫做“异病同治”;它们的判断依据是“证”的异同。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精气学说1.精及气的基本概念:精及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源,也是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及变化的动力源泉。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运动是精气的基本属性;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阴阳学说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阴阳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可分性。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1.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注:色脉相符其病顺,反之,得克之脉则死,得生之脉则生。
4.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⑴五行的相生相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根据相生规律可确定“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之法,一般认为,疾病按相生规律转变时,母病及子病情较轻,反之,病情较重;根据相克规律可确定“抑强”及“扶弱”之法。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是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其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研究的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学说以及中医诊断方法等内容,这些理论为中医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相对的方面。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维持着生命的正常运转。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阴阳学说被运用到疾病的辨证论治中。
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情况,判断患者体内阴阳平衡的状态,从而确定治疗方法。
五行学说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间的相互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内脏、经络、气血与五行关系密切,相互作用、相互调节。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五行关系的失调有关,通过调整五行关系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患者如果出现心脏病症状,可以通过调整火元素,如辅助运用冷镇心的草药来治疗。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经脉的分布和功能。
中医认为人体有12个经脉和8条奇经八脉,通过这些经脉和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和身体的阴阳平衡。
针灸和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都是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血学说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气是人体的生命之源,血则是气的载体和营养物质的运输通道。
中医认为,气血不足或者阻滞是疾病出现的主要原因。
因此,中医治疗中通常通过调整气血的运行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观念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内外环境、脏腑经络、气血阴阳都是相互关联而不可分割的。
在诊断和治疗时,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综合分析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采用个性化的辨证施治方法。
综上所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学说等内容。
这些理论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和依据,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维护人体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是提高中医技术水平的关键,也是中医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
发展、 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辩证论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辩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
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病 性以 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根据辩证的结果 ,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整体观念 辩证论治
整体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 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 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同时也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也是息息相关的,这种 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导论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
学科属性
自然科学的范畴 社会科学的特性 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导论
中医学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 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 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体是一个 有机的整体
整 体 观 念
结构上——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功能上——相互协调、彼此为用 病理上——相互影响 诊断上——察外知内 治疗上——相互联系
人与自然界 的统一性
季节气候变化 昼夜晨昏变化 地理区域不同
人与环境有 密切的关系 人与社会关
系的密切性
社会进步 社会动乱 社会地位 社会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重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细目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
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
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自身在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五脏一体观;二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体观。
注意: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
这种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天”,此指整个“自然环境”而言,包括气候和地域环境.若“天”与“地”相对而言,则主指“气候”。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不单是生物个体,而且是社会中的一员,具备社会属性。
人体的生命活动,不仅受到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制约。
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婚姻、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必然通过与人的信息交换影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而人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交流中,维持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序、平衡、协调,此即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细目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学在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例:中医对感冒的辨证论治1.风寒型感冒:恶寒重,发热轻,头痛、关节疼痛明显,鼻塞声重,流清鼻涕,口不渴,咳嗽时吐白稀痰,咽喉疼痛不明显,或仅见咽痒,舌不红,苔薄白。
治法:辛温解表。
中成药如风寒感冒冲剂等可以选用。
还可用葱白30克、淡豆豉9克、生姜9克煎服。
2.风热型感冒:发热重,恶寒轻,或微恶风,咽干而疼痛,甚至咽喉、扁桃体红肿疼痛,鼻塞、流黄鼻涕,口渴,咳嗽吐黏痰,舌边舌尖色红,苔薄黄。
治法:辛凉解表。
可选用风热感冒冲剂、羚翘解毒丸、羚羊感冒片或板蓝根、桑菊感冒片(冲剂、感冒丸)、银翘解毒片、双黄连口服液等。
3.暑湿型感冒:多因受暑湿引起,头晕、烦渴、呕吐或腹泻,可伴有发热、恶寒、头痛或全身疼痛,不思饮食,舌苔白腻。
治法:清热祛暑,芳香化浊。
可选用藿香正气水(胶囊、浓缩丸)、或口服仁丹,外用清凉油、薄荷锭。
4.气虚感冒:身体素虚,平时易出汗,不耐风寒,怕风、身倦乏力,食欲不振,轻度发烧,鼻流清涕,常缠绵日久不愈,或反复感冒。
此型用一般感冒药疗效不好,当扶正祛邪,益气解表。
可加用补中益气丸治之。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损伤、障碍与修复、调节的矛盾斗争,亦即邪正斗争。
疾病一般都有一定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演变规律,有较固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诊断要点和与相似疾病的鉴别点。
因此,疾病的这一概念反映了某一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
如麻疹、感冒、肠痈、痢疾等,皆属疾病的概念。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证候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候的内在本质。
由于病机的内涵中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和邪正盛衰变化,故证候能够揭示病变的机理和发展趋势,中医学将其作为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如风寒感冒、肝阳上亢、心血亏虚、心脉痹阻等,都属证候的概念。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等(称症状),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如舌苔、脉象等(称体征)。
2.辩证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辨证,即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
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因此,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
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小结【A型题】1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阴阳五行学说为其理论框架B.藏象学说为理论核心C.生理学与病理学不能截然分开D.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E.望、闻、问、切为诊病方法[答疑编号700336010101]【正确答案】D2.中医学整体观念最基本的内容指的是()A.人自身结构的完整性,脏腑功能的整体性B.人体生理功能的整体性C.机体与外环境的统一性和自身的整体性D.人体病理的相互影响E.内外环境的一体性,情志与脏腑的相关性[答疑编号700336010102]【正确答案】C3.临床上崩漏,肌衄,胃下垂等病,辨证为气虚时,都可以采取补气的治疗方法其理论依据是()A.辨证论治B.同病异治C.辨征而治D.异病同治E.辨病而治[答疑编号700336010103]【正确答案】D4.同样是感冒,但是所采取的治疗方法可不一样,其理论依据是().A.辨证论治B.同病异治C.辨征而治D.异病同治E.辨病而治[答疑编号700336010104]【正确答案】B【B型题】A.疾病B.证候C.症状D.体征E.体态5.能反映和概括病变全过程的是()[答疑编号700336010105]【正确答案】A6.为疾病某一阶段病理概括的是()[答疑编号700336010106]【正确答案】B精气学说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1.精的概念(1)哲学中的精、气二字内涵经常相同,是指构成宇宙的极细微的物质。
但就其意味而言,“精”常指气中“精粹”的、能变的部分。
(2)精的概念首见于《道德经》:“道之为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3)源于“水地说”。
2.气的概念(1)气在哲学中的概念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2)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3)“元气一元论”。
(4)气在中医学中的概念气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在不断运动与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2.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A1型题】1.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构成宇宙世界万物的本原是()A.原子B.电子C.物质D.精气E.神气[答疑编号700336020101]【正确答案】D2.精气的运动形式是()A.气机B.气化C.气滞D.气脱E.气郁[答疑编号700336020102]【正确答案】A3.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人体生命的本原指的是()A.原子.B.电子C.精神D.精气E.神气[答疑编号700336020103]【正确答案】D4.能联系天地万物的中介指的是()A.原子B.电子C.物质D.精气E.神气[答疑编号700336020104]【正确答案】D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重点1.阴阳的基本含义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的内涵:(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2)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如天地、日月、上下、内外等。
阴阳和矛盾的关系阴阳说明的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
阴阳≠矛盾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相对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比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事物阴阳属性也会变化。
(2)绝对性:当对立面固定不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消长6.阴阳转化7.阴阳自和平衡1.阴阳一体含义: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表现:①阴阳虽然对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②统一体中的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2.对立制约含义: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举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3.互根互用含义: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又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举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4.交感互藏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
5.阴阳消长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或比例上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阴阳之间的消长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动态平衡。
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即是“阴消阳长”的过程。
6.相互转化含义: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内在因素: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
消长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
条件:“极”、“重”、“甚”。
即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
重点:“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甚生热,热甚生寒。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体现的是阴阳转化7.自和平衡含义:自和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平衡阴阳之间的消长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动态平衡。
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之间的关系图示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在病理方面的应用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①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胃气-气血津液)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胃气)②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③功能与功能的矛盾运动兴奋(阳)抑制(阴)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1)指导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确定治疗原则——调整阴阳为总则(3)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四气温、热——阳寒、凉——阴五味辛、甘、淡——阳酸、苦、咸——阴作用方向升、浮——阳沉、降——阴【A1型题】1.《内经》中关于区分事物阴阳属性的“征兆”指的是()A.寒与热B.水与火C.明与暗D.左与右E.动与静[答疑编号700336030201]【正确答案】B2.阴阳的相互转化是()A.绝对的B.有条件的C.必然的D.偶然的E.量变[答疑编号700336030202]【正确答案】B3.“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其说明的阴阳关系是()A.相互转化B.互根互用C.消长平衡D.对立制约E.交感互藏[答疑编号700336030203]【正确答案】D4.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从冬至到立春为()A.阴消阳长B.重阴必阳C.阴长阳消D.重阳必阴E.阴阳互用[答疑编号700336030204]【正确答案】A6.下列各项中,对人体阴阳划分不确切的是()A.上部为阳,下部为阴.B.体表为阳,体内为阴C.六腑为阳,五脏为阴D.腹部为阳,背部为阴E.心为阳,肾为阴[答疑编号700336030206]【正确答案】D7.导致虚热证的阴阳失调是()A.阳偏盛B.阴偏盛C.阳偏衰D.阴偏衰E.阴盛阳病[答疑编号700336030207]【正确答案】D8.所谓“阴中求阳”的内涵是()A.壮水之法,以制约阳亢B.扶阳益火之法,以制约阴盛C.在补阴剂中适当佐用补阳药D.在补阳剂中适当佐用补阴药E.阴阳双补[答疑编号700336030208]【正确答案】D9.属于阳的症状为()A.语声低微无力B.少言而沉静C.呼吸微弱D.多言而躁动E.身寒喜暖[答疑编号700336030209]【正确答案】D10.下列药用五味中属阳的是()A.辛、甘、酸B.酸、苦、咸C.辛、苦、甘D.辛、甘、淡E.辛、淡、咸[答疑编号700336030210]【正确答案】D【B型题】A.阴阳对立B.阴阳互根C.阴阳消长D.阴阳转化E.阴阳平衡1.“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理论根据是()[答疑编号700336030211]【正确答案】B2.“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理论根据是()[答疑编号700336030212]【正确答案】DA.寒甚生热B.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C.阴在内,阳之守也D.阳胜则阴病E.重阴必阳,重阳必阴3.可以用阴阳互根说明的是()[答疑编号700336030213]【正确答案】C4.可以用对立制约说明的是()[答疑编号700336030214]【正确答案】D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1.五行的含义木、火、土、金、水五类(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事物属性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