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试讲稿
游褒禅山记试讲稿
![游褒禅山记试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e4fe79cf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51.png)
游褒禅山记试讲稿第一篇:游褒禅山记试讲稿<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前我先提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初中我们学过的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都有哪些篇目呢?(《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那么,谁能告诉我:这类文章有何特点?(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基础上看看它与以往的游记有何区别?检查诵读效果,及时正音(详见幻灯片)<五>、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句式1、学生讨论交流预习题目(下面我们来疏通文意,首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重点文言字词、句式。
)2、学生代表前面展示交流成果(现在,请各个小组选派代表上前展示交流成果。
)3、师生共同点评展示的交流成果<六>、在理清整体行文思路的基础上感知本文的写作手法。
(大家疏通了文意之后,现在让我们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并感知本文在写法上与初中所学游记有何区别?)1、本文的标题是《游褒禅山记》,那么那些段落写游山的经过?其余段落又写什么呢?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2、从行文思路上分析并感知本文的写作特点(叙议结合,因事说理,叙为辅,感为主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相关文言知识疏通了文章大意,并理清了文章的整体结构。
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游褒禅山记》,看看作者游褒禅山的心得到底是什么呢?1、2、3、文章第三段说“于是余有叹焉”,请问:作者“叹”的是什么?人们要领略到“非常之观”,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第三段末尾说“此余之所得也”,那么作者最后总结出来的“得”是什么呢?结构古人求思之深余有叹焉奇观常在险远有志有力有物尽吾志无悔矣此余之所得也4、作者针对“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件事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治学之理5、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96665bb284ac850ad0242be.png)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说课者:叶喜玲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号说课选手叶喜玲,我说课的内容是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下面我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游褒禅山记》是必修5 高二第一学期第四单元第17课的文章。
本单元是古代实用性文章,重在展现古人重视文章的实用性,启发我们用现代的意识去评价历史人物、反思历史事件和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古代文言文的语言艺术、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
本文是北宋时期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
宋代散文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又有所发展,最鲜明的特点是善于议论。
本文的前半部分是记叙游山过程,后半部分是阐发游山的心得。
集记游、说理、实用于一体,借景生论,即事明理,其讲学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二、说学生我任教的班级是高二理科重点班,经过高一一年和本单元前三篇文言文的的学习积累,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具备初步的文言文思维,学生基本能读懂文章大意。
但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这些难点仍有待突破。
同时理科学生对语文科目兴趣一般,中上层学生为数较多,尖子生较少,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一般。
三、说教学目标(第一课时)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2、诵读课文,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明确游洞经过。
3、掌握1、2段的常用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辨别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
(重点,难点)四、说教法、学法教法:主要:诵读法、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
辅助: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讨论法。
学法: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具体做法:引导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
课上重视诵读感悟,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仔细分析课文内容,讨论互助学习。
五、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1)什么是“记”。
(2)借助参考资料和工具独立完成对文段大意的理解,标记出不懂的字词句。
划分“记游”和“议论”的结构层次。
高中语文说课稿:游褒禅山记
![高中语文说课稿:游褒禅山记](https://img.taocdn.com/s3/m/35c8ed9e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07.png)
高中语文说课稿:游褒禅山记一、课程背景介绍《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现为唐代文言小品的代表作之一。
文章描述的是王之涣从羽山宿直到褒禅山的旅途,途经山中林木、溪流和庙观,自然景色独具魅力,令人流连忘返。
同时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也在文章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课程为普通高中语文教育的一节课,属于延伸阅读教学范畴,适合高二和高三的学生。
通过阅读本文,可以引导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深刻体会文言文的魅力,感受文学之美,感受人生之道。
同时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课文阅读能力,加深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学习和理解《游褒禅山记》的文本内容,掌握文章的主旨、结构、情感表达等基本知识和技能;2.通过文言文阅读的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语法和文字特点,扩展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3.通过对《游褒禅山记》的学习,让学生领略王之涣的人生哲思,感受其对人生、自然、宗教信仰的深刻思考。
能力目标1.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课文阅读的速度和准确性;2.培养学生对于古文的独立思考和理解能力,提高其文学审美和人生阅历;3.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热爱和情感投入;2.增强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3.提高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和人生体验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游褒禅山记》的文本内容分析和解读;2.文言文阅读方法的介绍和实践;3.人生哲思的感悟和思考。
教学方法1.教师用PPT或白板进行文本分析,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2.小组或个人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语法和结构特点,进行语法补充和词汇积累;3.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4.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学素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生阅历。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部分:导入1.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唐代诗人王之涣、他的代表作以及《游褒禅山记》的写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2.教师也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褒禅山的风景、庙宇等特点,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中所写的自然景色和历史背景。
【公开课说课稿】《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公开课说课稿】《游褒禅山记》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f6f868e26fff705cc170aa9.png)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首先我说一下教材。
《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三课。
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的山水游记类散文。
这类散文往往在写景叙事的同时注入了抒情、说理、议论等因素。
因此,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联系作者,理解文章内涵。
《游褒禅山记》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一篇叙事与议论相结合的名作。
因此,学生在学习时要联系实际领会作者所阐发的“理”。
接下来我谈谈学情。
此前学生已经接触过游记类的散文,对此类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另外本文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字词并不难理解,学生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一般能疏通文意。
因此我旨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只对关键字词及文章大意进行必要点拨。
语文《课标》指出“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定如下教学目标:1.归纳整理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和含义(重点)2.抓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领会文意(重点)3.了解本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把握文章主旨(难点)教学方法是:串讲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前面已经学习过《兰亭集序》,知道王羲之由兰亭集会引发欢乐有尽,人生苦短的感慨,《赤壁赋》由泛舟赤壁想到人生须臾,宇宙无穷。
今天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又要给我们讲什么呢?(这是导语部分)二,字词点拨,归纳总结:先请同学指出在预习中遇到的无法理解的字词句,并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一起解决。
(无形中促进共同学习)。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一个关键点在于要学会归纳、积累常见文言字词的用法。
因此,教室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句进行解析。
如本文词类活用现象如“相”“舍”等,古今异义现象,另外,重点住处虚词“其”“以”的用法。
(“其”字的用法通过它在句中出项的位置来判断)三,细读文本,理解文意:先请学生诵读,并借此纠正发音。
文章特点:叙议结合,因事明理,前后呼应。
基于这点,抓住文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呼应之处,采用问题设计层层引入。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_4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_4](https://img.taocdn.com/s3/m/8dff7a52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5e.png)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游褒禅山记》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游褒禅山记》,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__语言难度适中,内容有很好的针对性,适合对高二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编入同一单元,前者是教读课文,后者是自读课文。
两者都是即事说理的游记。
《游褒禅山记》的教学应是对《石钟山记》自读教学的引领和铺垫。
(二)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
2学生结合实际领会处世治学皆须坚定意志、深思慎取的道理,借鉴__即事说理的写法。
3指导诵读,培养学生借助注解、依据上下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重点:积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
(积累“卒、道、极、观、得、悲”等实词,“以”、“其”两个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难点:领会__所阐述的道理以及即事说理的写法。
二、教法学法1.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2.学法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3.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多媒体辅助三、教学过程(一)准备阶段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做好PPT课件。
游褒禅山记讲义
![游褒禅山记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bc99fadfe45c3b3566ec8b8e.png)
《游褒禅山记》教学讲义一、基本情况二、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技能】1、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熟悉叙述议论结合的写作特点。
2、掌握文中重点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熟悉文言文中活用、古今异义、变式句。
【过程与方法】1、通过逐字逐句阅读翻译,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
2、通过讲解法,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通过引导,促进学生理解“物”、“力”、“志”的辩证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鼓励学生逐渐形成深邃的思想、高远的志趣、坚毅的品格。
2、引导学生将文中为人、学习、做事的道理应用到实际中去。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翻译与理解。
2、文言文中重点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四、讲义【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二)创作背景本文是王安石在公元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
12年后(1070年)罢相。
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三)文言现象一词多义1. 然(1)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2)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2.观(1)古人之观与天地、山川……(欣赏)(2)而世之雄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3. 其(1)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 讲义
![《游褒禅山记》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f11eb1f5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ec.png)
《游褒禅山记》讲义一、作者及作品背景王安石(1021 年 12 月 18 日-1086 年 5 月 21 日),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 年)任舒州通判时所写的一篇游记。
这一时期,王安石正处于仕途的上升阶段,他满怀政治抱负,积极思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二、文章内容解读(一)第一段“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一段主要介绍了褒禅山名字的由来以及华山洞得名的原因,同时指出了碑文中“花山”被误读为“华山”的错误。
通过对山名和碑文的描述,为下文的游览埋下伏笔。
(二)第二段“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段详细描述了游览褒禅山的经过。
先介绍了前洞,平坦开阔,游览的人很多。
而后重点描写了后洞,洞内幽深寒冷,前进艰难但景象奇异。
由于有人担心火把即将燃尽而提议退出,作者也随之而出,出来后又后悔没有极尽游览的乐趣。
这一段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揭示了“力足”“火明”却未能深入探究的遗憾。
(三)第三段“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鲁人版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鲁人版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5073e11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4f.png)
鲁人版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说课稿一、引入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授课老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鲁人版必修二的《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这是一篇由宋代文人苏轼所写的游记体散文,通过描写他游历褒禅山的经历,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讲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吧。
二、文章概述《游褒禅山记》是宋代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写游记为主线,通过描写作者游览褒禅山的经历,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思考。
文章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真挚热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三、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希望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游褒禅山记》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3.学习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模仿和改写文章进行创作。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4.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学习模仿文章进行创作。
4.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意义。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结构。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并保持与原文的连贯性。
五、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导入讨论法、批判性思维教学法和创造性教学法。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文本、模仿创作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并通过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过程6.1 导入讨论在课堂开始时,我会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你们有没有去过褒禅山?”“有没有读过与自然景观有关的文章?”等等。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进入到本文的话题,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6.2 分析文章结构和主题在导入讨论之后,我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仔细揣摩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首先,我们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如开头、中间和结尾的内容安排。
然后,我们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即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意义。
游褒禅山记试讲逐字稿-精品
![游褒禅山记试讲逐字稿-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62d1a648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ab.png)
《游褒禅山记》、导入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学过游记类的文章?谁来说说你学过的文章?有的同学说,学过《小石潭记》、《醉翁亭记》。
还有同学说,《岳阳楼记》、《桃花源记》。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篇游记类的文言文,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说到文言文的学习,大家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分享一下吗?有同学说,要了解作者,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内涵。
还有同学说,由于文言文距离我们时间比较久远,因此要注意重点字词句段的读音和含义。
文言文的思想感情也比较重要,也要进行体会感悟。
那我们就根据大家说的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吧。
二、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注意在听的过程中标注出不认识的生字词,一会我们看看谁听的最认真。
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用开火车的方式来读读大屏幕的生字词。
真是读的既准确,又洪亮。
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篇课文的生字词了。
三、深入研读这篇文言文的作者是王安石,说到王安石,我们已经学习了他的很多文章, 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小A说,王安石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也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
小C说,王安石主张改革变法,他是一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但是毫不动摇退缩。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作者辞职回家的途中写下的。
请同学们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组内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读完之后,根据课下的注释翻译课文。
一会看看哪个小组翻译的更准确。
一组的同学翻译的真好,不仅说出了这一段的意思,还简单概括了第一段的大意。
第一段简单介绍了褒禅山的概况,说明了其名字的由来。
哪个小组的同学继续分享呀?三组的同学说,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游华山洞的经过,他分别来到了前洞和后洞。
前洞是平旷的,游者甚众;而后洞特点是:寒、深;游者也较少。
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前洞和后洞。
三组的同学翻译的真到位!你们组的哪位同学能分享一下你们的翻译小秘诀呀?小J说, 在翻译的时候要着重注意关键字词,不仅可以结合注释进行翻译,而且还可以结合字典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比如“穷”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的意思。
游褒禅山记试讲稿范文
![游褒禅山记试讲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eef667e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b5.png)
游褒禅山记试讲稿范文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够站在这个讲台上,与大家一起分享一篇经典的文章——《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陈抟所写的一篇游记,以其清新、朴实的笔调和深入浅出的描写方式而闻名。
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一面窗户,让我们瞥见大自然的壮丽与内涵。
今天,我将从四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解读:风景、禅修、意境和思考。
首先,风景。
《游褒禅山记》以其生动的描写方式,将褒禅山的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
文章开篇就写到:“劳生者与此溪久矣”、“得阅者幸而至焉”,这两句文字便酣畅淋漓地勾勒出了不同人对褒禅山的不同体验。
接下来,文章细致地描绘了山川的壮丽景色、清澈湖泊、茂密的林木和奇峰怪石,使我们仿佛置身其中。
而在描写飞鸟的部分,作者用“窃得二鸟于山南,此鸟饰以白羽,持一竹以距人”来表达,使得我们感受到作者亲近自然和自然的美好。
通过这样的描写,作者将我们引入了褒禅山的美景之中,并唤起了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其次,禅修。
《游褒禅山记》不仅描绘了褒禅山的外在景色,更关注了禅修的内在境界。
文章中写到:“折而辞,将反其宅,路逢二儿辈,问曰:“山有仙人否?”其中的“山有仙人否?”这句问话凸显了作者对禅修与仙人的向往,也让我们对仙人的存在感到好奇和向往。
而接下来的描述中,作者详细地叙述了禅修者的种种功夫,如修行者读书充实真理、多行善事以积德行等。
通过描写禅修者的态度和行为,作者传递了对修道人的敬重和对修炼的认同,使我们感到修道之路是值得追求的。
第三,意境。
《游褒禅山记》通过精心构建的意境,让我们对褒禅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
文章将禅山简单地描绘为“远梦溪、碧落深”,这个简单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禅山的宁静与深远。
而后续的描写中,褒禅山的绚丽与奇特通过眼前的描绘而展现。
特别是最后一段的描写让人印象深刻,作者写道:“及当视野之所蔽,敢志于其后先,将何东西而指之!”,这样的表达给人以豁达和超凡的感受,也让我们仿佛目睹了作者面临未知而无惧的精神。
2024年游褒禅山记试讲稿(2篇)
![2024年游褒禅山记试讲稿(2篇)](https://img.taocdn.com/s3/m/21091e76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37.png)
2024年游褒禅山记试讲稿尊敬的评委、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要为大家讲解的题目是《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是一篇描述苏轼游历褒禅山的游记。
褒禅山位于江西婺源县,是一座著名的名山胜地,也是佛教胜地之一。
这篇文章以优美的语言、精致的描写展示了苏轼在山水之间的欢愉与感慨,寄托了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首先,我们来看看苏轼在文章中对褒禅山的描写。
苏轼以“莽莽苍苍”来形容山林的茂密和广袤,以“翠巘如簇”来形容山峦的层叠和翠绿,以“岩峦嶙嶙,势石如块”来形容山石的险峻和雄伟。
通过这些描写,苏轼成功地将褒禅山的壮丽景色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仿佛置身于山中,感受到了山水之间的壮美与壮丽。
其次,苏轼的文章还描写了自然景观对人们的影响。
苏轼在文章中写道:“登山而登山者众,至于庐山者寡。
何则?以其险峭也。
”他通过对比褒禅山和庐山的险峭程度,表达出登山者对褒禅山的敬畏和敬仰之情。
褒禅山的险峻和雄伟赋予了登山者勇气和毅力,同时也让人们在攀爬过程中体验到了身心的磨砺与挑战。
这种与自然亲近、与自然对话的经历,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生命的无限可能和内心的自由。
最后,苏轼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的关系的描写,寄托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苏轼在文章中写道:“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他以自然万物为背景,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和人生的渺小与短暂。
他认为人类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关系,只有谦虚地面对自然,才能获得真正的心灵寄托。
他还提出“以心似清江水,而以形若致芙蕖”的理念,通过将心灵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达到自然与人互动的境地。
总之,《游褒禅山记》是苏轼的一篇优秀的游记作品。
通过对褒禅山的描写,展示了山林蔚茂、峰巘险峻的壮美景色;通过对自然景观与人的关系的描写,寄托了作者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这篇文章以其优美的语言、精致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同时也思索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谢谢大家!2024年游褒禅山记试讲稿(2)尊敬的评委和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是来自XX学院的XXX,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为大家带来关于《游褒禅山记》的试讲。
(精选模板)《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精选模板)《游褒禅山记》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60d8b92011ca300a7c3903f.png)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游褒禅山记》说课稿1教学目的:1、学习__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__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目的2、3教学难点:目的1、4。
教学设想:1、__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__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总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入《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
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由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板书):褒冢华相谬窈父五、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九、作业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
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教学步骤:一、检查上节的重点词语的用法。
二、积累词义。
指定几位学生把自己所归纳的词义及例句抄写在黑板上,并讲解。
三、齐读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讨论,明确__结构。
第三部分(1、2):记游山所见及经过。
第二部分(3、4):写游山的心得。
《游褒禅山记》试讲教案(共五篇)
![《游褒禅山记》试讲教案(共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e2bb08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b7.png)
《游褒禅山记》试讲教案(共五篇)第一篇:《游褒禅山记》试讲教案《游褒禅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弄清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2.掌握作者写作本文所运用的技巧二、教学过程 1.导入:(1)上课,同学们好!上一节课我们对《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中的主要字词作了解释,对本文的意思作了大致的梳理,大家应该对这篇文章有了一个整体感知。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两个内容:一是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二是本文在写作上运用的技巧(2)板书课题2.解读一、二自然段:(1)提问:首先我来提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文章的题目是游褒禅山记,大家就第一、二自然段来看,既然是游记,作者游的结果是什么?(2)回答:先来看第一段,游的结果是什么?——诶,有个同学找到了。
这一段其实就是作者知道了“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原来啊,这座山本该称之为“花山”,而流传到现在称为“华山”,这大概是读音有误了。
那第二段中,哪里写到了游的结果呢?—回答得很好,也是最后一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板书:所以我们来看,作者在一、二段写出了自己游到最后的结果,前者可以说是一种收获:华为花;后者可以说是一种沮丧的心情:悔(4)追问:那么我们再来看,作者到底为何而“悔”?游到最后为什么后悔?到第二段中去找找。
(5)回答:看来大部分同学都理解到了。
这一段中作者告诉我们:后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本来可以继续往前欣赏的,但是呢出现了“有怠而欲出者”,“遂与之俱出”,其实那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明还有力气,明明还有火,可就是出来了。
所以他因此而悔,错失了更奇特的景色,游得很不尽兴。
(6)分析追问:请同学们注意,本文无论是从题目还是从一、二段的内容上看,都是一篇游记。
大家想想,要写游记,重点是不是应该写游的经过、应该描绘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等这些内容啊?但是我们来看本文的一、二段,确实是记叙了游览的经过,但都非常简单,既没有描写华山如何美,更没有描写后洞之中如何奇。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9篇)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9篇)](https://img.taocdn.com/s3/m/919d3846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9a.png)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9篇)《游褒禅山记》说课稿(9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游褒禅山记》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1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游褒禅山记》,为了更好的体现我的教学设计,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这篇课文记叙了王安石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学习本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说学情高二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的领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这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是通过疏通文本,学习文中文言文知识,从而领会作者阐述的“深思慎取”的道理。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再结合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②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治学处世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再次,我来说说教学重点和难点:高中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不必对艺术特色等做过多的分析,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体会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游褒禅山记试讲稿范本
![游褒禅山记试讲稿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56aa0b62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53.png)
游褒禅山记试讲稿范本标题:游褒禅山记尊敬的评委和观众们:大家好!我今天将为大家带来一篇名篇《游褒禅山记》的试讲。
这篇文章是唐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作品,以其流畅的文字、深沉的意境和独特的思想而广为传颂。
让我们一起进入禅山的世界,感受王安石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这篇文章以作者亲身体验的方式描绘了褒禅山的美丽景色,并通过与禅山僧人的对话,展开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入探讨。
文章开篇即写道:“殷勤花下,有僧来攀我”、“待到船行三山巅,千里鹤鸣换客船”。
以开篇就点明自己的目的地——褒禅山,并以与僧人相遇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禅山的世界。
在禅山的山间溪流、古寺庵堂中,作者和僧人展开了一段深入而意味深长的对话。
诸如:“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但欺我尽信,如同受骗”等句子,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困境与希望的思考。
作者用二货之见,揭示了一种含辛茹苦中寻找希望的积极态度。
同时,作者在描写禅山景色的同时,也渗透了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如“再游褒禅,当真得佛身”、“云霞出海曙,梦觉寒生梦”等句子,表达了作者对于追求内心宁静与升华的渴望。
这些句子流畅优美,读来令人心生向往。
此外,在整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比如,开篇的“千里鹤鸣换客船”、“葑门答。
”以及结尾的“既乐天人矣,又睹物华”等句子,运用了对偶、倒装和象征等手法,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加鲜明生动,富有诗意。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深深地烙印了他的个人感受和处世哲学。
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对禅山的描摹,更展示了作者对美景、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在他笔下,禅山成为了一种情感和精神的寄托,一种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在现代社会,我们经常面对各种困境和无奈。
《游褒禅山记》告诉我们,无论面临如何的困境,我们都需要保持积极的态度,以平和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去寻求光明和希望。
正如文中所说:“再游褒禅,当真得佛身”、“云霞出海曙,梦觉寒生梦”,只有心怀信念,守望希望,才能在逆境中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优秀试讲稿范文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优秀试讲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be8bfb1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80.png)
第3页 共4页
的女生,请你来。嗯,你读的很棒,读音、停顿把握的很好,并 且感情饱满。我们为她鼓鼓掌。
四、小结作业 今日我们一起学习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哪位同学能来 给我们做一个总结呢?好,请你来吧。嗯,你说,这节课,我们一 起学习了《游褒禅山记》的重点字词,了解文章大意后,学习了 作者发出的感慨,其实我们做事情必需有坚毅的意志、百折不挠 的精神,有深思而慎取的看法,意志不坚,浅尝辄止是不行能取 得胜利的。你的语言表达实力特别好,请坐。以上就是我们本节 课所学的内容,课下同学们翻阅资料,学习一下苏轼的《石钟山 记》,看看和本篇课文有何异同?下课,同学们再见。
第4页 共4页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优秀试讲稿范文
中学语文《游褒禅山记》优秀试讲稿范文 各位考官,上午好,我是面试中学语文组的 X 号考生,今日
我试讲的题目是《游褒禅山记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哪位同学知道,这首诗的作 者是谁?在什么背景下写的呢?你的眼神里充溢了自信,请你来说 吧。哦,你说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安石,北宋的改革家。特别好, 请坐。谁再来补充呢?好,同桌,你来。嗯,你说这首诗是王安石 因登山有所感而写下的。是的,请坐。古人游历完名山大川之后, 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样《游褒禅山记》也是王安石和兄弟、 挚友登山后有所感悟而写下的。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王安石 在《游褒禅山记》,体会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
二、初读 同学们先来快速朗读课文,留意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依据 课下注释尝试着翻译课文。解决这两个问题:1.读音问题。2.词 语的说明。大家先独立解决然后小组探讨,拿不准的提出了我们 一起解决。好,起先吧。同学们都读的特别仔细,好,我听到同 学们的声音慢慢小下来了,哪位同学身先士卒来示范一下朗读?
2024年游褒禅山记试讲稿模板
![2024年游褒禅山记试讲稿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4afd6ab9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31.png)
2024年游褒禅山记试讲稿模板标题:2023年游褒禅山记试讲稿模板开场白:尊敬的评委们,大家好!我是来自XX学校的XXX,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分享我的游褒禅山的经历。
今天,我将以游记的形式,为大家呈现一场关于2023年游褒禅山的精彩旅程。
段落一:导语亲爱的评委们,褒禅山位于XX省,是我国著名的佛教胜地之一。
2023年,我带着对佛教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对自然风光的向往,开始了我在褒禅山的探索之旅。
接下来,请听我为大家展开这段旅程的点滴回忆。
段落二:初抵褒禅山抵达目的地时,我立刻感受到了褒禅山的神秘和庄严。
通过导游的讲解,我了解到这里传承着千年的佛教文化和历史。
褒禅山被誉为“佛国”,山上的寺庙、佛像和香炉,都让我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段落三: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在褒禅山的行程中,我还发现了它美丽的自然风光。
褒禅山景区景色如诗如画,湖光山色让人陶醉其中。
我还参观了当地的茶园,品尝了茶农亲手炮制的香醇茶叶。
这个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山中无柏檐,寺下层云起”的意境。
段落四:感悟褒禅山的佛教文化在游玩的过程中,我结识了一位慈祥的老和尚。
他耐心地为我解释了佛教的基本原理和褒禅山的佛教文化。
他告诉我,褒禅山的佛教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
通过与他的交流,我感受到了佛教的智慧和慈悲。
段落五:心灵的洗礼与启迪在褒禅山的每一个角落,我都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和力量。
登上山顶,俯瞰众生,我体悟到人生的无常和自己微不足道的小小。
这次旅行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观光,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启迪。
结尾:通过这次褒禅山之旅,我领略到了佛教的博大精深、褒禅山的壮美风光。
我深深地意识到,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物质的丰富,更在于内心的富足与善良。
褒禅山的探索之旅,让我更加深刻地明白了这个道理。
谢谢评委们!以上是2023年游褒禅山记试讲稿模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祝您赢得成功!。
2024年游褒禅山记试讲稿模版(二篇)
![2024年游褒禅山记试讲稿模版(二篇)](https://img.taocdn.com/s3/m/849d2646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79.png)
2024年游褒禅山记试讲稿模版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文知识及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关联的写作方法。
3、理解“尽志而为”、“深思慎取”的道理。
4、熟练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文知识及词类活用现象。
2、文中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
3、理解“尽志而为”、“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叙议结合的巧妙过渡。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诵读熟悉课文,理解课文。
2、点拨法,通过抓住关键词,来全文构思之妙。
3、先学后教法,通过学生的先学,确定教的内容及策略。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分析课文1、赏读第一段(1)作者游褒禅山,介绍褒禅山的由来引出慧空禅院,又引出要游华山洞,可写那些仆碑以及仆碑上的文字好似可有可无,好象作者的闲笔,是不是因该删去呢。
(2)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
(3)引领学生背诵这一段。
本段背诵思路。
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2、赏析课文(1)、二段略写什么。
详写什么。
运用了哪些对比。
有哪些作用。
明确:略写前洞(____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这一段中有那些对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
“后悔”____后悔。
明确。
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
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3、赏析课文第三段(1)本段着重写了什么。
明确。
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试讲稿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前我先提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初中我们学过的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都有哪些篇目呢(《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
那么,谁能告诉我:这类文章有何特点(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基础上看看它与以往的游记有何区别
检查诵读效果,及时正音(详见幻灯片)
<五>、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句式
1、学生讨论交流预习题目
(下面我们来疏通文意,首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重点文言字词、句式。
)
2、学生代表前面展示交流成果
(现在,请各个小组选派代表上前展示交流成果。
)
3、师生共同点评展示的交流成果
<六>、在理清整体行文思路的基础上感知本文的写作手法。
(大家疏通了文意之后,现在让我们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并感知本文在写法上与初中所学游记有何区别)
1、本文的标题是《游褒禅山记》,那么那些段落写游山的经过其余段落又写什么呢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2、从行文思路上分析并感知本文的写作特点
(叙议结合,因事说理,叙为辅,感为主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相关文言知识疏通了文章大意,并理清了文章的整体结构。
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游褒禅山记》,看看作者游褒禅山的心得到底是什么呢
1、文章第三段说“于是余有叹焉”,请问:作者“叹”的是什么
2、人们要领略到“非常之观”,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3、第三段末尾说“此余之所得也”,那么作者最后总结出来的“得”
是什么呢
4、作者针对“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件事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治学之理
5、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四>、在理清行文思路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第三段。
1、教师引导学生背诵
2、学生展示背诵成果
3、师生评价学生的背诵情况
<五>、练习:请同学们用几句话来总结一下学习这篇课文的心得体会。
<七>、结语:
最后,请大家跟我一起来读一篇学生的学习心得,并以此作为学习这篇游记的结语。
(师生诵读)
几乎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远大志向,但真正可以踏上成功彼岸的人却为数不多,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探寻“志”的过程正如入华山洞的过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当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时,会发现路会变得越来越窄,兴许有时还会碰上电闪雷鸣的坏天气。
大多数人会被这样的情景吓坏,或是埋怨暴雨后的小路过于泥泞,因此不愿再前进,于是,他们就这样背离成功而去。
而那些“不怠”的人终会在黑暗中发现那个代表着希望的小光点,然后在柳暗花明中找到落脚的终点站。
(选自高中生优秀作文《志当存高远》)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征途中百折不挠、永不言“怠”。
六、复习巩固和作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