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
脑卒中功能障碍评定病损
![脑卒中功能障碍评定病损](https://img.taocdn.com/s3/m/73b7d888bb68a98271fefacb.png)
言语功能评定
1.观察; 2.交流; 3.量表:
波士顿失语检查法; 汉语失语检查法:象形文字、四声 构音障碍评定量表
认知障碍
意识障碍 智力障碍 记忆力 知觉障碍
认知功能评定
智力障碍
智力:记忆力、定向力、计算力、想 象力、观察力等思维能力。抽象思维和创 造性解决问题能力。 • WAIS,韦氏
• MMSE
记忆力障碍
认知功能评定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 动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瞬时记忆
• 韦氏记忆量表
言语失用
有目的、主动说话不能。 无意识说话清楚; 有意识表达不出。
Hale Waihona Puke 吞咽困难评定1.一般评定 2.洼水试验 3.辅助检查
心理障碍评定
➢两次:
1.直接因脑损; 2.反映性或精神创伤
➢表现:抑郁、焦躁、情感障碍
抑郁量表
其他障碍
➢ 失用综合症:肩手综合征、骨质疏松、压疮等 ➢ 误用综合症:偏瘫步态、骨折、肩髋痛等 ➢ 大小便、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 面神经功能:额纹消失、鼻唇沟浅、口角歪斜等
图形拼凑测试
图片排列实例
知觉障碍
认知功能评定
• 失用症:
• 无意识可以用,拧螺丝刀旋螺丝, 有意识,说不出螺丝刀用处
言语障碍
➢构音障碍 ➢失语症 ➢言语失用
(speak)
发病率:40-50%
构音障碍
构音器官肌力减退、肌张力改变、 协调 • 发音不清 • 音量小
合并吞咽障碍
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精品ppt
![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精品ppt](https://img.taocdn.com/s3/m/b04c3ca7b307e87100f69655.png)
神经康复学
运动控制
运动控制障碍
运动控制障碍是神经系统损伤或肌肉骨骼系统损伤引起的姿势控制与 运动功能障碍,评定包括所有与运动功能有关的内容:关节的灵活性与 稳定性、肌张力、反射、肌力、运动模式、协调性、平衡、步态等。
运动控制模型 反射模型(reflex model)
核心思想:反射是运动的基本单位,人 体运动是各种反射的总和或整合的结果。
强调运动的外周型中枢控制即依赖感觉输 入来控制运动的反应。
局限性:不能解释快速运动是如何发生的, 新的运动技能是如何学习的等。感觉输入 并不是所有类型的运动行为所必须的。
应用:感觉运动疗法(如诱发平衡反应)。
sir charles sherrington
运动控制
运动控制模型 等级模型 核心思想:自上而下的中枢性方式控制 运动,即大脑皮质、脑干和脊髓按照高、 中、低水平由上一级水平对下一级水平依 次进行控制。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运动程序 管理正常运动。 假设较高级水平的反射抑制较低级水平 的反射。 应用:神经发育疗法。
② 肌肉在错误的时间兴奋。如偏瘫患者进行进食动作时,提肩胛肌 和肱骨外展肌错误地用力收缩,引起肩关节上抬,同时外展、外旋, 致使动作不能完成。
③ 出现同时收缩。主动肌群和拮抗肌群同时收缩导致肢体僵硬而不 能完成选择性动作。
治疗理论框架:在分析各种运动和功能活动的重要成分或因素 (如肌张力、姿势控制、运动模式等)的基础上进行选择设计。
运动控制
运动控制障碍
Bobath的观点
总结了导致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的三种因素。
1.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正常是维持各种姿势和正常运动的基础,而几乎所有的中
枢神经系统损伤患者都存在肌张力异常。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https://img.taocdn.com/s3/m/45cd0945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4e.png)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较高,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脑卒中后的运动功能受损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被广泛用于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是一种系统评定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工具,旨在评估患者的肌力、协调性、平衡能力等方面的功能情况。
通过该评定量表,医生可以全面了解患者运动功能的受损程度,帮助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和康复方案。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通常包括多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相应的评分标准。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在每个项目上的表现,根据评分标准给出相应的分数,从而得出患者整体的运动功能评分。
常见的评定项目包括肌力测试、协调性测试、平衡能力测试、步态分析等。
肌力测试是评定患者肌肉力量的重要项目之一。
通过观察患者在进行特定肌肉动作时的表现,如握力、屈膝屈髋等,可以评估患者的肌肉力量情况。
肌力测试结果可以反映患者的肌力受损程度,为制定康复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协调性测试是评定患者运动协调能力的重要项目之一。
脑卒中患者常常伴有运动协调功能障碍,表现为手眼协调能力下降、动作不协调等。
通过协调性测试,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协调功能受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训练。
平衡能力测试是评定患者平衡感觉和控制能力的重要项目之一。
脑卒中患者常常伴有平衡感觉受损,容易出现摔倒等意外。
平衡能力测试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平衡功能,制定相应的康复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步态分析是评定患者步行能力的重要项目之一。
脑卒中患者常常伴有步态异常,如拖脚、跛行等。
通过步态分析,医生可以了解患者步行功能的受损情况,制定有效的康复训练计划,帮助患者恢复步行能力。
第二篇示例: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对运动功能的影响可能是脑卒中患者最为明显的症状之一。
脑卒中患者常常出现机体肌肉协调功能障碍、肌肉力量减退、步态不稳等症状,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8e64237cccbff121dc36831e.png)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作者:张其乐等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3年第46期脑卒中病情稳定48小时后尽早接受全康复治疗脑卒中的早期康复一直是康复领域专家推崇的理念,但是过去对康复介入的时机存在争议,现通常主张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以后开始介入康复治疗(脑出血患者脑水肿程度相对较重,一般主张发病后1~2周,病情稳定后开始康复治疗)。
对伴有严重的并发症或者合并症,如血压过高、严重的精神障碍、重度感染、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功能不全、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或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应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待病情稳定48小时后方可逐步进行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治疗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床上良肢位摆放和体位改变、呼吸训练等,还应当包括鼓励患者重新开始肢体活动和参与社会活动。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早期康复可以防止深静脉血栓、皮肤病变、关节挛缩、便秘和肺炎等并发症,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受损的功能,减轻残疾的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
康复介入得越早,功能恢复越好。
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研究结果提示,在脑卒中后2周内开始康复,可以获得较好的康复效果。
因此,脑卒中患者在病情稳定48小时后应尽早接受全康复治疗,循序渐进,促进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最常见的类型是偏瘫,主要是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病灶所致。
此外,瘫痪类型还包括单瘫、交叉瘫、四肢瘫、颅神经麻痹等。
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的运动障碍。
偏瘫的程度大致可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和完全性瘫痪。
依照病程和病情发展可大致分为迟缓性瘫痪和痉挛性瘫痪,可细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或恢复早期、恢复中后期和后遗症期4个时期。
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而且使患者产生相应的心理障碍。
控制痉挛、纠正异常运动模式痉挛是一种因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赖性肌张力增高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由脑卒中引起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而发病。
脑卒中常见功能障碍分类
![脑卒中常见功能障碍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c03f7e45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6f.png)
脑卒中常见功能障碍分类
脑卒中常见功能障碍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偏瘫、单瘫或四肢瘫,肌力下降
和肌群协调障碍。
2.感觉功能障碍:触觉、痛觉、温度觉减退,或感觉异常
和不适。
3.认知障碍:学习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功能等方
面的障碍。
4.言语障碍:语言理解与表达障碍,如失语、表达不清等。
5.吞咽障碍:流口水、喂食困难等。
6.尿便排泄障碍:大小便失禁或排泄困难。
7.心肺功能障碍:反复咳嗽、咳痰、肺部感染等。
8.情绪障碍:情绪波动、焦虑、抑郁等。
这些功能障碍可能单独或同时出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探讨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治疗临床体会
![探讨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治疗临床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73f8ff6c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7f.png)
探讨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治疗临床体会【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脑卒中患者运动障碍的早期康复方法,总结临床体会。
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存在运动障碍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观察患者康复治疗的方法和效果。
结果:观察患者治疗前后NIHSS等各项评分差异,患者治疗后NIHSS,HAMA,HAMD均较治疗前降低,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治疗后患者ADL评分明显较治疗前升高,上肢运动、下肢运动、FMA评分均明显较治疗前降低,和治疗前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观察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几率和患者满意度,干预后不良并发症发生几率为4%,患者总体满意率为95%。
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情绪状态产生积极影响。
在对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需要关注患者个体差异,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给予患者综合全面的康复治疗。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障碍;早期康复;临床体会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发病时常表现为脑血管骤然出现破裂、血管堵塞等症状,此时,血液无法正常的进入患者的大脑,导致大脑出现组织损伤,该病发病急,预后差,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患者发病后常会出现手臂、腿部无力,口眼歪斜等症状,致残率较高,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均会有不良的影响。
且近年来受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等因素影响,该病具有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结合大量脑卒中康复治疗研究发现,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对于恢复患者脑部神经及运动功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及作用[1]。
本文以我院收治的患者为例,分析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疗效,总结康复治疗体会,现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100例患者男58例,女42例,年龄40-70岁,平均55.63±3.53岁,脑梗死78例,脑出血22例。
脑卒中患者运动障碍早期康复
![脑卒中患者运动障碍早期康复](https://img.taocdn.com/s3/m/db08ae45dd36a32d7275811e.png)
2
BrunnstromⅠ期康复目的
1 防止可能引发的各种并发症
2 增加对患侧的感觉刺激,使患者体会正确的运动感觉 并使肌张力逐渐提高,及时引导出肢体的合理随意运动
3 在软瘫期时即开始神经生理疗法运用有助于预防和减轻痉挛
模式的出现,缩短痉挛期和共同运动期早日进入分离运动阶段
3
具体治疗项目
正确体位的摆放(良肢位) 患肢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 改善软瘫,诱发肢体的随意运动
《常见疾病康复》
主题:脑卒中患者运动障碍 早期康复
目录
CONTENTS
01 运动障碍特点 02 康复治疗目的 03 具体治疗项目
1
BrunnstromⅠ期运动功能障碍特点
BrunnstromⅠ期 为弛缓期,相当于临床的急性期,又称软瘫期
此期的特点: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肌张力低下 随意运动丧失
谢谢观看
治疗手法要轻柔、缓慢 避免用暴力
被动活动宜在无痛的范围内 进行,以免造成软组织损伤
01
03
注意点
02
04
活动速度以上肢完成一个动作 3~5秒为宜,每次每个关节活 动 5~10 遍 , 每 日 2~3 次 , 直 至患肢主动运动恢复
在正常关节活动范围内,应由 小逐渐增大至全范围活动顺序 从近端大关节到远端小关节
在此基础上逐渐增加 坐位训练的次数,并 开始床边和轮椅坐位 训练,争取尽早离开 病房到训练室
进入训练室之后应用 电动起立床依照上述 方法继续训练
3
具体治疗项目——体位性低血压的适应性训练
注意
训练过程中如患者出现头晕、心慌、出汗、面色苍 白等体位性低血压症状,应立即将床头放平或调回 原角度,待患者适应后再缓慢增加角度和时间
卒中运动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
![卒中运动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3678cf91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e1.png)
卒中运动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脑血管疾病。
在中国,每年有将近200万的新增脑卒中患者,且发病率在以每年近9%的速度增加。
脑卒中的致残率为75%,是致残率最高的单病种疾病。
其中,运功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70%~80机运动功能障碍给患者生活、工作学习、社交等带来诸多问题,同时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一定的压力与负担。
研究证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恢复主要通过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和建立代偿功能217—221来实现。
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脑卒中发病后,康复训练可以促进大脑损伤灶周围的神经细胞突触“再生”、“发芽”,进而促进脑损伤后脑卒中功能重组。
卒中后的运动功能障碍,多表现为一侧肢体不同程度的瘫痪或无力,即偏瘫。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一般经过弛缓期、痉挛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
早期康复开始时机和康复强度1.早期康复时机: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卒中康复管理)中指出急性卒中患者在发病后24h根据康复评定情况,开展康复护理、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逐渐体位转移离床训练。
2.康复训练强度:要考虑到患者的体力、耐力和心肺功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开始阶段每天至少45分钟,能够改善患者的功能,适当增加训练强度是有益的(∏级推荐,A级证据)运动功能评估主要是评估肌力、关节活动度、肌张力、痉挛、步态分析、平衡功能等,常用的有BrUnnStron)6阶段评估法、简化FUg1-Meyer法、Bobath方法、上田敏法、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运动评估量表等。
Brunnstrom6阶段评估法是评估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一种定性或半定量的评估方法。
Brunnstrom6阶段评估法,根据脑卒中恢复过程中的变化,将手、上肢及下肢运动功能分为6个阶段或等级。
应用其能精细观察肢体完全瘫痪之后,先出现共同运动,以后又分解成单独运动的恢复过程(表1)表阶段评估法阶段运动特点上肢手下肢1无随意运动无任何运动无任何运动无任何运动2引出联合反应仅出现协同运动模式仅有极细微的屈曲仅有极少的随意运动、共同运动3随意出现的共同运动可随意发起协同运动可有勾状抓握,但不能伸指在坐和站立位上,有鼓、膝、踝的协同性屈曲4共同运动模式打破,开始出现分离运动出现脱离协同运动的活动:肩0°,肘屈90。
老年人发生脑卒中,并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如何预防跌倒呢?
![老年人发生脑卒中,并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如何预防跌倒呢?](https://img.taocdn.com/s3/m/44de9279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4f.png)
老年人发生脑卒中,并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如何预防跌倒呢?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老年人由于自身身体机能老化,脑血管和神经系统易出现问题,是脑卒中的高发人群。
当老年患者发生脑卒中后,有部分预后恢复效果较差,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从而影响自理能力和肢体行动,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若患者在此期间由于病情影响而出现跌倒,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故在老年患者发生脑卒中并产生运动功能障碍后,除了为患者进行康复,预防老年人跌倒是关键。
本文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了脑卒中的相关知识,教大家如何保护脑卒中老年患者,以免患者出现跌倒风险。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1 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也称作“中风”,是临床常见脑部血管疾病。
其发病原因多由于脑血管突然破损或堵塞,使得脑部血液供给不足,从而使得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影响而出现损伤。
老年人群由于自身的心脑血管老化,极易出现脑血管破损和堵塞的问题,从而引发脑卒中。
脑卒中的发病率较高,由于脑血管长时间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即使经过抢救治疗,患者的神经受影响,易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从而使得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受到影响。
同时,如若患者未接受及时的治疗,还会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从而引发患者死亡。
年龄的增加、心血管疾病以及不良生活习惯都会使患者出现脑卒中风险。
当患者出现脑卒中时,其会短时间内感受到一侧脸部、四肢出现无力感,说话困难或口眼外歪斜,进而出现昏迷。
脑卒中的发生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从发病类型上讲,脑卒中大致可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而针对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其治疗方式也不相同。
缺血性脑卒中也被称作脑梗死,其主要由于脑部组织缺血而形成,脑血栓是该类脑卒中的常见发病类型。
缺血性脑卒中的形成主要是脑部动脉出现粥样化,从而使得血液难以到达脑部。
出血性脑卒中则在临床中被称为脑出血,约占所有脑卒中的20%~30%。
其主要由于脑部血管在非外力作用下而出现破裂。
该类脑卒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突发率。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干预效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7383b64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04.png)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干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就康复护理干预在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究。
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康复护理,对比护理结果。
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状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康复护理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能够提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预后更理想。
关键词:康复护理;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干预效果引言:当前,尚未明确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脑组织缺血、血氧,进而造成神经功能缺损,此类患者多伴有运动、神经、认知等方面功能障碍,治疗不及时,则预后也较差。
脑卒中临床并发症很多,运动功能障碍也是症状表现之一。
为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加强护理干预,然而,常规护理效果欠佳,未能从根本上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
研究发现,科学的康复护理能够满提升护理效果,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有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1]。
基于此,本文于本院2021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中,随机选取66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分组,观察组(n=33),男性/女性:19例/14例,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72(62.34±1.35)岁。
对照组33例患者中有18例男性和15例女性,年龄区间为46~74(63.46±1.38)岁。
纳入标准:①确诊为脑卒中且伴有运动障碍者;②资料信息完整者。
排除标准:①中途退出者;②有精神系统疾病者。
上述研究人员的有关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课题取得了患者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得到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认可。
1.2 方法对照组用常规护理,包括病情监测、健康教育等,为患者提供基础化的护理服务。
反复促通疗法(川平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反复促通疗法(川平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dde71e0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fb.png)
反复促通疗法(川平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脑卒中在中医学上称为“中风”,在西医学上可称为“脑血管意外”,指的是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分为出血型脑卒中和缺血型脑卒中,进而可导致患者出现以偏瘫为主的运动功能障碍。
从而严重限制病症的正常生活。
众所周知,脑卒中典型特点是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近些年来,脑卒中的发病年龄也逐渐年轻化。
上肢功能障碍作为主要的运动功能障碍之一,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一些系统综述研究表明,在康复治疗中延长干预时间或增加康复训练重复次数对改善患者功能障碍有较为积极的作用。
而反复促通疗法(川平法)是一种基于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理论,主张运用高重复率目标导向性训练和神经促通技术相结合的徒手治疗方法[2]。
因此,使用川平法治疗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已被认定为脑卒中病症的最佳治疗方案,并且也是治疗过程的关键环节。
根据神经可塑性的原则,病症的治疗过程包括:将多种信号传递给病症的感官,病症的感觉传导器会接收来自外界的多种刺激,包括模拟、重复、适当的视觉反应等,从而使病症得到缓解,从而达到恢复正常的身心状态的最终结果[1]。
一、国外研究现状近年来,日本的反复促进性治疗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神经康复方式。
日本鹿儿岛大学的川平和美教授,凭借几十年的临床实践,汇集数千例偏瘫病例的病例,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有效的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方案。
川平法是一种有效的神经系统修补技术,特别是针对那些因脑卒中导致的单侧麻痹或脊髓损伤导致的四肢麻痹的患者[3]。
它不仅能够帮助那些在想6个月内完成康复并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患者,还能够帮助那些想要更好地缓解他们的痛苦实现生活自理的患者。
目前“川平法”在日本已经受到了广泛的认可,日本国家电视台NHK专门为此拍摄了纪录片,并于于2018年登陆日本全国电视台,川平法与传统的功能性治疗方法相比,拥有更加出色的疗程和更高的安全性[46],因此已成为当前脑卒中患者的首要治疗方案。
脑卒中的康复
![脑卒中的康复](https://img.taocdn.com/s3/m/d9a4a5b0e45c3b3566ec8bc0.png)
目标:抑制痉挛,改正异常运动模式,改善 运动操作能力,促进精细运动,提高 运动速度和有用性步行能力,掌握日 常生活活动技能。
顺序:由近到远,由粗到细。
学习文档
1.上肢和手的医治性活动 (1)反射性抑制模式降低上肢屈肌张力
学习文档
(2)主动或被动地进行肩胛骨的前伸运动降低 上肢屈肌张力
学习文档
学习文档
学习文档
7.传统方法 针刺和按摩等,部位选择偏瘫侧上肢伸肌 和下肢屈肌,以改善相应的功能。
学习文档
〔五〕恢复中后期的康复 指发病4周后-6个月,相当于 Brunnstrom3-6期。此期患者从偏瘫侧肌 肉痉挛明显,能以共同运动的方法主动运 动,到肌痉挛减弱,出现选择性肌肉活动, 直至别离运动平稳,协调性良好。
患肩前伸,肩屈曲90度,肘、腕伸展,上 肢放在前面的枕头上。患腿屈曲向内放在身前 的另一支撑枕上呈迈步状。
学习文档
患侧卧位的正确姿态
患肩前伸,患肩屈曲90-130度,患肘伸直, 前臂旋后,手自然呈背伸位。健腿屈曲向前放置 于体前支撑枕上。患髋伸展,膝微屈。
学习文档
4、床上活动 〔1〕双手叉握上举运动〔Bobath握手,伸
能全指屈曲,钩状抓 握,但不能伸展
痉挛加剧:
1.随意引起共同运 动或其成分
2.坐位和立位时髋、 膝可屈曲
学习文档
▪ 第四阶段:出现一些脱离共同运动的运动, 痉挛开始减弱。
▪
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价〔Ⅳ
分级阶段上〕肢ຫໍສະໝຸດ Ⅳ▪级痉挛开始减弱,出 现一些脱离共同运
动模式的运动。
1.手能置于腰后
2.上肢前屈90°
▪ 第六阶段:共同运动及肌肉痉挛消逝,协 调运动大致正常。
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障碍的康复护理
![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障碍的康复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26e644f6eff9aef8951e06c4.png)
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障碍的康复护理-权威资料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目的: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病情诊断后,制定有效的康复措施,帮助病人尽快恢复肢体运动功能。
方法:选择55例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肢体功能障碍程度,在神经系统缺损体征不再进展后24~48小时内即对患者肢体功能进行康复护理。
结果:55例脑出血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高。
结论:以促进技术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并配合心理疗法,可以使脑卒中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全面的治疗,最大程度地改善运动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脑卒中;运动障碍;康复护理【】R473.5【】A【】1672-3783(2012)11-0384-01脑卒中在我国不仅发病率逐年增加,而且后遗症较多。
其中最主要的后遗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认知功能及语言功能障碍等,这些功能障碍将会给社会、家庭及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1]。
因此,尽早实施康复护理,改善其运动功能,预防并发症,增强机体抵抗力,对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恢复社会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住院患者55例,男34例,女21例。
年龄最大80岁,最小46岁,平均63岁。
其中脑出血15例,脑梗死40例,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初发病例,存在明确的肢体功能障碍。
1.2方法:患者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如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抗凝、溶栓、使用脑保护剂)的基础上,在意识状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基本稳定、神经系统缺损体征不再进展后24~48小时内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
2结果康复训练2个月后采用肌力恢复评定法进行康复评定:肌力达到Ⅳ-Ⅴ者33例(60%),肌力达到Ⅲ~Ⅳ者18例(30.9%),肌力为0~Ⅱ级或无恢复者4例(9.1%)。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93ec3335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50.png)
三.脑卒中的功能障碍和康复治疗
1.运动功能障碍 2.感觉功能障碍 3.认知障碍 4.情绪障碍 5.言语和语言障碍 6.吞咽障碍 7.排泄障碍
8.心肺功能障碍
加强监测 适度训练
二.脑卒中康复的管理
一.脑卒中后康复治疗机构 1.医院及康复中心:卒中单元的康复治疗较普通病房的
常规康复明显降低了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推荐意见:所有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都应进入卒中 单元并进行正规治疗;
2.社区康复机构:三级康复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运动 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和更少的并发 症. 推荐意见: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在家或社区内进行康 复治疗,同样具有康复疗效.
A:非药物治疗
如果不进行运动治疗,单 纯应用抗痉挛药物,只能 暂时降低肌张力,而不能 改善肢体功能.
肢体摆放、被动伸展和 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缓 解痉挛,而且每天应该进 行数次训练.
三.脑卒中的功能障碍和康复治疗
Hale Waihona Puke 1.运动功能障碍 1康复治疗开始时间 2康复治疗强度 3肌力训练 4痉挛的防治 5康复训练方法的选择 6强制性运动疗法 7减重步行训练
行的康复治疗; 3.三级康复:指在家或社区的继续康复治疗.
二.脑卒中康复的管理
卒中单元:是脑卒中患者的组织化医疗管理 模式,采取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的团队工作 方式,强调早期康复治疗.除脑卒中常规治疗 外,能够为卒中患者提供肢体功能训练、认 知训练、语言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心 理治疗和健康教育等全面的管理和系统的康 复.
卒中后抑郁PSD:是脑 卒中后以持续情感低 落、兴趣减退为主要 特征的心境障碍.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https://img.taocdn.com/s3/m/46c419a5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f0.png)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导致患者出现运动功能障碍。
为了了解和评估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医学界提出了一系列的评定量表,其中最为常用和权威的是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是一种全面评估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专业工具,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肌张力、肌力、协调性、平衡能力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这些评定,医生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康复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通常包括多个部分,如肌张力评定、肌力评定、协调性评定、平衡能力评定等。
在进行评定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表现,采用相应的检查方法和评定标准,进行全面系统的评定。
在肌张力评定方面,医生通常会通过触摸和观察患者的肌肉,在不同部位施加力度,评估患者的肌肉张力情况。
正常情况下,肌肉张力是弹性适中的,而在脑卒中患者身上,肌张力常常会出现异常增高的情况,表现为肌肉僵硬、抵抗性增强等。
在肌力评定方面,医生则会通过让患者做一些简单的运动动作,如握力、屈膝等,评估患者的肌肉力量情况。
脑卒中患者常常会出现肌肉力量减弱的情况,从而导致日常生活中的功能障碍和活动受限。
在协调性评定方面,医生会让患者做一些需要协调运动的动作,如抬腿、双手对握等,评估患者的运动协调能力。
脑卒中常常会影响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导致协调能力下降,表现为运动不灵活、不协调等。
在平衡能力评定方面,医生通常会让患者尝试站立、行走等动作,评估患者的平衡能力。
脑卒中患者常常会出现平衡能力下降的情况,导致站立不稳、行走困难等问题。
第二篇示例: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或中断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脑卒中后,患者常常会出现运动功能受损的情况,包括肢体肌力减退、协调能力下降、步态障碍等。
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十分重要,可以为康复治疗和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提供重要参考。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03092c8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2.png)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突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由于脑血管破裂或者脑血管阻塞引起。
脑卒中后,患者常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肢体无力、肌张力异常、协调性运动障碍等。
评估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对于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和评估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是一种常用的评估工具,用于测量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和康复进展。
这个评定量表基于临床观察和量化测量,通过对患者的动作、力量和协调性进行评估,可以客观地了解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情况。
评定量表的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和康复师判断患者的康复潜力和康复方案的制定,以及随着治疗的进行进行进一步的跟踪评估。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开发旨在提供一个标准化的评估工具,使医生和康复师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状况,并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同时,评定量表的使用可以增强康复治疗的客观性和可比性,为患者提供更科学、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今后,我们希望通过进一步优化和改进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提高其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临床和康复实践的需求。
我们期待该评定量表的广泛应用,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描述和分析:1. 引言:首先,我们会对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背景和意义进行概述。
通过介绍脑卒中的定义和发病情况,说明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在脑卒中康复中的重要性。
2. 正文:正文部分会围绕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展开。
首先,我们将介绍该量表的特点和分类情况。
然后,具体阐述该量表在评估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方面的应用,并详细解释评估过程和参数。
最后,我们还会讨论该量表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
- 第一个要点:我们将详细介绍脑卒中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内容和结构。
通过具体列举评估项目和指标,说明该量表可以全面评估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各个方面,包括肢体活动、平衡和协调等。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发展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7343790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a7.png)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发展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较高水平。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每年全球有数百万人因脑卒中而死亡或变得残疾。
脑卒中患者在脑血管病变导致脑组织受损后,常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何进行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成为医学界和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以下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发展进行详细阐述。
一、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特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协调能力下降、步态不稳等症状。
这些症状常常导致患者失去正常的生活能力,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家庭生活质量。
运动功能障碍还会给患者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引发抑郁、焦虑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至关重要。
二、传统康复治疗方法在过去的康复治疗中,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运动训练、功能训练等。
物理治疗主要通过按摩、热敷、理疗等手段来促进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但这些方法效果有限,不能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
而运动训练和功能训练主要通过锻炼患者的肌肉和协调能力来改善运动功能障碍,但由于脑卒中患者往往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导致他们难以完成复杂的运动训练,因此传统康复治疗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
三、新兴康复治疗技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兴的康复治疗技术不断涌现,为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康复训练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通过模拟各种场景和情境,让患者在虚拟环境中进行运动训练,提高训练的趣味性和逼真度,从而更好地激发患者的康复动力。
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提高康复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功能性电刺激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
功能性电刺激技术通过刺激患者的神经肌肉,促进肌肉的活动,改善肢体无力和协调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体表现—共同运动
表现
(1)上肢共同运动:上肢屈肌功能占优势, 屈曲共同运动出现早且明显
①上肢屈曲共同运动:肩胛骨回缩、上提, 肩关节后伸、外展、外旋, 肘关节屈曲, 前臂旋后,腕和手指屈曲
②上肢伸展共同运动:肩胛骨前伸,肩关节 前屈、内收、内旋,肘关节伸展,前臂 旋前,腕和手常为伸腕、屈指
具体表现—共同运动
具体表现—联合反应
表现
(3)同侧联合反应: ① 患侧上肢抗阻力屈曲,引发患侧下肢伸肌张力增
高或伸展 ② 患侧上肢抗阻力伸展,引发患侧下肢屈肌张力增
高或屈曲
具体表现—共同运动
定义:
是在脑组织损伤后出现的一种病理性的异常运动 模式
表现为患侧肢体某一关节进行主动运动时,会引 发相邻的关节甚至同一肢体的所有关节出现不可 控制的运动,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
具体表现—联合反应
定义:
偏瘫患者在进行健侧肢体的抗阻力收缩运动时,其 兴奋可波及患侧而引起患侧肢体相应部位的反射性 肌张力增高。
常表现为对称性和不对称性两种反应状态。
具体表现—联合反应
表现
(1)上肢联合反应: ① 健侧上肢进行外展抗阻力运动,当阻力达到一定
强度后,患侧肩可以出现外展动作 ② 健侧肘关节抗阻力屈曲或伸展,患侧肘关节可出
表现
(2)下肢共同运动:下肢由于伸肌功能占优势,主 要为伸展共同运动
①下肢伸展共同运动:髋关节后伸、内收、内旋,膝 关节伸直,踝跖屈、内翻,足趾背屈;
②下肢屈曲共同运动: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膝 关节屈曲,踝跖屈、内翻,足趾跖屈。
具体表现—步态异常
为使瘫痪侧下肢向前迈步, 迈步相时患侧肩关节下降, 骨盆代偿性抬高,髋关节外 展、外旋,偏瘫下肢经外侧 画一个半圆弧以代替正常的 足趾廓清动作。
划圈 步态
偏瘫患者患侧下肢支 撑力降低,患侧站立 时间较健侧缩短,故 健侧步幅缩短。
表现
长短 步态
膝过伸 步态
在支撑相,由于足 下垂,限制胫骨前 向运动,因此往往 采用膝过伸的姿态 代偿。
Thank You !
《常见疾病康复》
主题: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
目录
1
总体特点
2
具体表现
总体特点
运动功能恢复六阶段理论
弛缓性瘫痪
联合反应、 痉挛加重、 肌张力增 共同运动 高、痉挛、 达高峰 共同运动 开始出现
痉挛开始 减弱,出 现部分分 离运动源自痉挛明显减 弱,分离运 动为主
痉挛基本 消失,分 离运动基 本正常
具体表现
联合反应
典型痉挛 模式
共同运动
步态异常
具体表现—典型痉挛模式
头 屈向患侧 面部 转向健侧
躯干 向患侧侧屈 并向后方旋转
患侧上肢(屈肌模式) 肩胛骨:后缩,下沉 肩关节:内收、内旋 肘关节:屈曲 前 臂:旋前 腕关节:屈、尺偏 手 指:屈曲、内收
患侧下肢(伸肌模式) 骨 盆:前倾 髋关节:伸展、内收、内旋 膝关节:伸展或过伸 踝关节:跖屈内翻
现相同的屈曲或伸展动作 ③ 健侧腕关节抗阻力屈曲或伸展,患侧腕关节可出
现相同的屈曲或伸展动作
具体表现—联合反应
表现
(2)下肢联合反应: ① 非对称性联合反应是健侧下肢抗阻力屈曲时,患
侧下肢出现相反的伸展; 健侧下肢抗阻力伸展时,患侧下肢出现相反的屈 曲 ② 对称性联合反应是健侧下肢抗阻力外展或内收时, 患侧下肢可出现相同的外展或内收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