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王昌龄的翻译
古诗从军行翻译赏析
古诗从军行翻译赏析《从军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前言】《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第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第二首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翻译】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黄昏时我独自坐在那里,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
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鉴赏】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古诗从军行·玉门山嶂几千重翻译赏析
古诗从军行·玉门山嶂几千重翻译赏析
《从军行·玉门山嶂几千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全文如下: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前言】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注释】
①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②烽:指烽火台
【翻译】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
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鉴赏】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的是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用笔隐曲,语浅意深,余味不尽。
诗的前三句写山多、烽火台多,以及边塞将士对烽火的依赖,均属静态描述,突出了唐军在玉门关一带边防设施的完善和布防的到位。
至第四句笔锋一转,引入的动态画面,视野之中闯入了一匹马儿,但转瞬又消失在深山密林里。
动静结合,形成叙述力度上的张弛美感。
而“不见踪”则又将马行之疾,山林之深准确地刻画了出来。
虽oRg 然已经看不见马了,但仍然能使人产生不尽的联想,让读者隐约地感到边防健儿身手的敏捷。
这种结尾,颇为耐人寻味,正如作者在《诗格》中谈到结尾一句如何处理时所写的那样:“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令语尽思穷。
”全诗起笔突兀,收笔婉转,而又似乎绵里藏针,读来颇感意味深长,值得玩味。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从军行王昌龄1~7首原文和译文
从军行王昌龄1~7首原文和译文古诗原文:【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古诗译文:【其一】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其二】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其三】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其四】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其五】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其六】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
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经典诗句】“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翻译赏析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译文] 晚风中传来了羌笛悲凉的《关山月》曲,遥想万里家乡闺中人无奈愁绪满怀。
[出自] 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七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注释:《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
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烽火:又称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
白昼报警燃烟,称为燔燧,因常用薪草及狼粪,故又称狼烟;夜晚则燃火,称为“烽”。
海:指青海湖。
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无那:即无奈。
译文1:烽火连天,城西的百尺高楼上,黄昏薄暮里秋风飒飒,我独坐楼中。
晚风中传来了羌笛悲凉的《关山月》曲,遥想万里家乡闺中人无奈愁绪满怀。
译文2: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黄昏时我独自坐在那里,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
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译文3:西北边陲,烽火城西面,四顾苍茫,原野荒寂,只有这座危矗云空的百尺戍楼。
时令正值深秋,又是黄昏黯黯的时候,凉气袭人,久戍不归的戍卒孤零零地坐在戍楼上,阵阵秋风正从青海湖方向吹来。
四顾沉沉暮霭,重重关山,一勾凄清的残月,在这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断断续续呜呜咽咽的笛声。
在这一阵阵的呜咽声里,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之情,实在无法消除了,那故乡闺里的愁苦,那遥隔万里的相思便一起涌上了心头。
赏析:《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是第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望台上。
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
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从军行诗意是:第一首诗描绘了边疆思乡、乡愁的景象;第二首诗描写的是民团在部队里听乐观舞曲而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了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了将军要求埋葬阵亡将士的遗骨,表现了将军对将士的爱戴。
第四首诗表现了战士们保卫祖国坚定不移的崇高精神。
第五首描写了奔赴前线的边防军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高兴心情,体现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渴望去边境杀敌立功;第七首诗主要描写了有山有篝火的边塞景观。
诗的意境苍凉慷慨,充分展现了盛唐气象。
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译文:在烽火台的西侧,有一座瞭望塔。
黄昏时分,我独自坐在瞭望塔上,让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我的衬衫。
这时,传来一阵凄苦的羌笛声,奏出的曲调,但笛声却增添了对千里之外妻子的思念。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进,高高秋月照长城。
译文:在部队跳舞时,琵琶伴随着它奏出一种新的声音。
无论怎么翻修,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总会勾起边防官兵的伤感。
杂乐乱舞交织着思乡之情,对理智的渴望混乱而无止境。
此时,秋月高照滚滚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译文:城市边缘的榆树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
晚上,一场战斗刚刚结束。
环顾战场,只见薄暮云低,荒山起伏。
将军让皇帝把小分队请来,让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将士们也不能为埋葬在外地的战友而悲伤哭泣。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蒸腾而起的长云覆盖着连绵的雪山,古城与玉门接壤,相隔千里。
在黄沙湾里,频繁的战斗磨破了戍边战士的盔甲,但他们决心不打败来犯之敌,誓不还乡。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译文:北方沙漠,狂风肆虐,尘土飞扬,天空一片漆黑。
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昨晚,先头部队在洮河北岸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从军行三十遴骁勇,从军事北荒。
流星飞玉弹,宝剑落秋霜。
书角吹杨柳,金山险马当。
长驱空朔漠,驰捷报明王。
注释遴:谨慎选择。
骁勇:犹勇猛。
秋霜:秋日的霜。
马当:山名。
在江西省彭泽县东北,北临长江。
山形似马,故名。
相传唐王勃乘舟遇神风,自此一夜达南昌。
朔漠:北方沙漠地带。
注释遴(lín):谨慎选择。
骁xiāo勇:犹勇猛。
秋霜:秋日的霜。
马当:山名。
在江西省彭泽县东北,北临长江。
山形似马,故名。
相传唐王勃乘舟遇神风,自此一夜达南昌。
朔漠:北方沙漠地带。
鉴赏本诗描写了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艰苦危险的守边生活,歌颂了他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守边卫国的牺牲精神。
一、二句写对戍边将士严格挑选,主人公因骁勇敏捷,在三十岁时便远离故乡来到荒凉的北疆。
三、四句用比喻的手法慨写征战生活的艰辛,并说明在边境上已度过无数年头。
用“流星”比喻“玉弹”,生动形象;“宝剑”上落满“秋霜”,说明宝剑的锋利,“秋霜”也蕴含着岁月悠悠、思乡念家之感。
五、六句借反映边关生活的《折杨柳》曲调衬写边关荒凉,没有春意,只能从笛曲中想象出杨柳的风姿,并极力烘托边关的险峻。
“书角”、“杨柳”有着浓重的军旅色彩,在此更突出诗的主题。
末二句着重突出了将士的精神风貌,“长驱”、“驰捷”与首句之“骁勇”遥呼,照应了开头,又表现出守关者杀敌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篇2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及注释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王昌龄从军行翻译
王昌龄从军行翻译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昌龄《从军行》翻译是怎样的呢?了解王昌龄《从军行》翻译是学习《从军行》的前提。
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王昌龄《从军行》翻译,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是叙述军旅战争的歌辞。
行,古诗中的一种体裁。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从军行》赏析: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从军行唐王昌龄诗意思
《从军行唐王昌龄诗意思》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王昌龄的《从军行》这首诗的意思。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两句说的是,青海湖上空的乌云把雪山都遮得暗暗的,在这座孤零零的城池里,远远望着玉门关。
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那画面是不是有点孤单和苍凉?就好像一个战士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心里想着家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两句可厉害啦!在漫天的黄沙中,战士们经历了无数次战斗,身上的铠甲都被磨破了。
但是他们下定决心,不打败敌人,就绝不回家。
比如说,有个勇敢的战士,一次次在战场上冲锋,身上满是伤痕,可他的眼神依然坚定,一定要保卫国家。
同学们,这首诗写出了战士们的英勇和坚定,是不是很让人敬佩呀?《从军行唐王昌龄诗意思》同学们,咱们接着来理解王昌龄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那长长的云彩把雪山都挡住了,感觉特别压抑。
就像我们有时候遇到困难,心情也会变得沉重。
“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座孤城远远地望着玉门关,那种孤独和思念家乡的感觉,就像我们离开家很久,心里特别想念爸爸妈妈。
“黄沙百战穿金甲”,战士们在沙漠里打了好多好多仗,铠甲都破了。
这让我想到我们学习的时候,遇到难题一次次去攻克,也会觉得很辛苦。
“不破楼兰终不还”,战士们不打败敌人就不回去,这种决心就像我们考试前,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个好成绩。
同学们,从这首诗里,我们能感受到战士们的不容易和勇敢。
《从军行唐王昌龄诗意思》同学们,咱们继续来体会《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想象一下,那大片的云彩,暗暗的雪山,多壮观又多让人觉得紧张。
“孤城遥望玉门关”,这座城孤单地在那里,战士们望着远方,心里充满了对家乡的牵挂。
“黄沙百战穿金甲”,战士们在黄沙中战斗,那得多累多危险呀。
“不破楼兰终不还”,他们的决心就像石头一样坚定。
比如说,有个小战士受伤了,可他还是咬着牙继续战斗,因为他心里想着一定要胜利。
同学们,这首诗让我们知道了战士们的伟大,我们要向他们学习那种勇敢和坚持的精神。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翻译赏析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翻译赏析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9-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说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
唐代着名边塞诗人。
他擅长七言绝句,作品多写边塞、送别,气象雄浑,情意隽永,语言精炼生动,音律铿锵悠扬。
[注释] 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
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
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
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磨破。
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
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译文]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鉴赏]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从军行王昌龄其一译文及注释
从军行王昌龄其一译文及注释一、原文从军行七首(其一)唐-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翻译烽火台西面百尺高的楼上,黄昏时分我独自登上,感受着海上吹来的秋风。
耳边又响起羌笛吹奏的《关山月》曲调,无奈这乐声勾起了远在万里的深闺中无限的忧愁。
二、注释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信号。
城西:城池西侧。
百尺楼:形容楼很高。
黄昏:傍晚时分。
海风秋:从海上吹来的带有秋意的风。
更吹:再吹,又吹起。
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征人思乡之情。
无那:无奈,无法忍受。
金闺:指华美的闺房,这里借指思妇。
万里愁:形容愁绪之深,仿佛跨越万里。
三、鉴赏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一》,其中描绘了一种边塞战事的氛围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这里,"烽火城西百尺楼"设定了场景,烽火台是古代用于军事通讯的建筑,而"百尺楼"则突出了其高耸的特点;"黄昏独上海风秋"则通过黄昏时分和上海(意指边塞之地)的秋风,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同时也寓含了诗人对远方家园的思念。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更吹羌笛关山月"中,羌笛是古代边塞地区常用的乐器,这里的"吹羌笛"则表现了军营中的夜晚,是一种特有的战争氛围;"关山月"则让人联想到广袤的边疆和清冷的月光。
"无那金闺万里愁",这里的"金闺"通常指皇宫或深宅,而"万里愁"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与思乡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景象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边塞将士孤独而又沉重的心境,同时也映射出诗人对于远方家园的无限思念。
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
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从军行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欢迎阅读。
从军行作者: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代表作,借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实际为一首五律,反映从军的辛苦。
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主要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系。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因此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从军行》唐王昌龄的意思
《从军行》唐王昌龄的意思
自古以来,边塞诗就是中国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雄浑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深受人们喜爱。
《从军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作品,描绘了壮士从军边疆的豪迈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深切同情和崇高敬意。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读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从军行》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的大意如下:
第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青海地区的天空常常被浓密的云层笼罩,使得远方的雪山显得更加阴沉。
这句话描绘了一幅辽阔、壮观的边塞自然景象,暗示了边塞环境的艰苦。
第二句“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在孤城之中,远望着著名的关隘——玉门关。
玉门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象征着边塞与内地的联系。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边塞将士守卫边疆的敬意。
第三句“黄沙百战穿金甲”,形象地描绘了边塞将士在沙场上英勇作战的场面。
黄沙代表边塞地区的恶劣环境,百战穿金甲则意味着将士们身经百战,英勇顽强。
金甲是古代将士的防护装备,穿金甲意味着在战场上屡建战功。
第四句“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这里代指敌人。
这句话表达了边塞将士誓死保卫边疆的决心和信念,即使战斗再艰苦,也要坚持到底,打败敌人,保卫家园。
总的来说,《从军行》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壮丽景色和将士们的英勇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边塞将士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边塞将士为保家卫国而誓死拼搏的精神风貌。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翻译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翻译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翻译《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以内容相关的七首诗形成连章,反映了复杂丰富的边塞生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翻译篇1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一作“谁解”。
翻译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自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是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鉴赏这首诗以久戍边关的士卒口吻抒写的军中思归之情。
首句中的`“烽火城”,代指设置烽火台的边城;古时的边境上筑高城以御敌,一旦敌人入侵,便于城垛上燃狼粪或柴草,白天以烟、夜间以火来报警。
“百尺楼”,也指边地戍楼。
这两种景物,都是边境上所特有的;它既点明了地理环境,又给这首边塞诗笼罩上一层浓浓的沙场氛围。
次句则点明这是秋天的一个傍晚,在苍茫暮色中,一名兵士正孤零零地坐在戍楼上;迎着从青海湖上吹来的阵阵寒风,默默无语,神驰他乡。
“黄昏寂寞,独坐凄凉;海风入楼,秋夜怀远。
只一句,而层次之中,无穷边思。
”(清人王尧衢语)耳边又传来呜呜咽咽的羌笛声:“ 更吹羌笛关山月。
”关山月,乐府曲调,属《鼓角横吹曲》,内容大都表达征戍离别之情。
本来心绪已十分悲凉的征人,伤离别的乐曲又引发了他无穷的思亲之情。
禁不住心驰万里而涌起滔滔愁思。
“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指无奈。
金闺,女子闺阁的美称;这里借指家室。
这一句不写自己正思念金闺中人,而想象此时闺人正在万里之外念及自己。
因边城闻笛而代为金闺之愁;自己之愁已经不堪,而闺中之愁,更将奈何?这一曲笔使得感情倍深一层。
从军行王昌龄原文、注释、翻译、在线朗读及赏析
从军行王昌龄原文、注释、翻译、在线朗读及赏析从军行王昌龄原文、注释、翻译、在线朗读及赏析【原文】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
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
3.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4.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5.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
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6. 穿:磨破。
7.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8.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
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9.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韵译】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甲,不打败西边的敌人誓不回来。
【翻译一】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翻译二】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在线朗读】点击播放器上按钮即可开始朗读ARAM NAME="URL" VALUE="/d/file/201109/2011091623294363.mp3">ARAM NAME="rate" VALUE="1">ARAM NAME="balance" VALUE="0">ARAM NAME="currentPosition" VALUE="-1">ARAM NAME="defaultFrame" VALUE="">ARAM NAME="playCount" VALUE="1">ARAM NAME="autoStart" VALUE="0">ARAM NAME="currentMarker" VALUE="0">ARAM NAME="invokeURLs" VALUE="-1">ARAM NAME="baseURL" VALUE="">ARAM NAME="volume" VALUE="70">ARAM NAME="mute" VALUE="0">ARAM NAME="uiMode" VALUE="full">ARAM NAME="stretchToFit" VALUE="0">ARAM NAME="windowlessVideo" VALUE="0">ARAM NAME="enabled" VALUE="-1">ARAM NAME="enableContextMenu" VALUE="-1">ARAM NAME="fullScreen" VALUE="0">ARAM NAME="SAMIStyle" VALUE="">ARAM NAME="SAMILang" VALUE="">ARAM NAME="SAMIFilename" VALUE="">ARAM NAME="captioningID" VALUE="">ARAM NAME="enableErrorDialogs" VALUE="0">ARAM NAME="_cx" VALUE="9313">ARAM NAME="_cy" VALUE="7620">【鉴赏】“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军行》王昌龄诗意
《从军行》王昌龄诗意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提供了《从军行》王昌龄诗意,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从军行》王昌龄诗意篇1《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队务旅征战之事。
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
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
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磨破。
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
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译文]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的眺望只看见了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鉴赏]“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导读:【原诗】: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注释】:王昌龄(约690―约756),字少伯,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翻译】:大漠之上狂风大作,尘土飞扬日色昏暗。
战士们迎着朔风半卷红旗迅猛出击。
前军在洮河北夜战末归,后军增援,刚刚开拔,前军捷报已到:一夜奋战,击溃敌军主力,生擒敌酋。
【赏析】:这首诗描写的是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歌颂了他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这首诗气魄宏大,热情洋溢,一扫边塞诗凄婉悲凉的一贯风格。
题目“从军行”中的“行”的意思是指(表示诗歌体裁,“歌行体”的意思)。
说明这首诗的体裁是歌行体。
这首诗写“夜战”的前军用侧面描写,而写增援的后军则是用(正)面描写。
从诗中的描写来看,增援的后军出发的时间是在(第二天清晨)。
这首乐府诗描写边塞战斗生活的一个片断,寥寥数笔,即写出一次夜袭战的过程、将士们的勇武和取得胜利的豪情――大漠之上,狂风大作,尘土飞扬,日色昏暗,军情紧迫,战士们迎着朔风,半卷红旗,迅猛出击;前军在洮河北夜战末归,后军增援,刚刚开拔,前军捷报已到:一夜奋战,击溃敌军主力,生擒敌酋。
一场夜战写得有始有终,有声有色,大处落墨,声情激昂,精炼传神,艺术形象完整,不愧为佳作。
【阅读训练】:一:(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二:(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2分)(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2分)(3):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4分)【参考答案】:一:(1)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从军行王昌龄注释及翻译
从军行王昌龄注释及翻译
译文:在玉门关从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
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
鼓声在大漠荒海上鸣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可以充斥在云间。
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
注释:
玉门:指玉门关。
金微山:即今天的阿尔泰山。
东汉窦宪曾在此击破北匈奴。
梅花曲:指歌曲《梅花落》,是横吹曲辞。
海上:瀚海,大漠之上。
单于:匈奴称其王为单于。
铁关:指铁门关。
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
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经典诗句】“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全诗翻
【经典诗句】“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王昌龄《从军行》全诗翻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译文] 弹起琵琶跳起舞,乐曲已换成新制的调子,只是这新调所唱依然是旧时关山难度的离别之情。
[出自]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是第二首,是一首格调沉郁的边塞诗。
新声:新的乐曲。
关山:山川关隘,借指山川阻隔的征人故乡。
缭乱:纷乱。
边愁:远戍边塞的离愁别恨。
长城:借指边塞。
译文:琵琶所奏的音乐已经换了新的了,但是思乡之情却一直都没有变,缭乱的边关愁绪无数倾诉,总也听不完,只有那秋月高高在上照耀着长城,此景亘古不变。
王昌龄为唐代著名诗人,因擅长写七言绝句,因而被称为“七绝圣手”。
赏析:此诗只抓住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透过军中饮宴一个镜头,跌宕起伏地表现出当时边塞军士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思想的苦闷无聊,也使征戍者的深沉、复杂的感情跃然活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是令人陶醉的千古绝唱,然而在久戍边关的军士眼中,又是使人厌倦而单调的景象。
天天都是那连绵不断的乱山、长城,白天与“大漠”、“落日”为伴,晚上又是“寒光照铁衣”的荒野。
即使军中作乐,通宵尽欢,乐声嘹亮,也难以消除军士们积郁内心的惆怅。
“琵琶起舞换新声”。
琵琶不断奏出新的曲调,随着旋律的变化,人们翩翩起舞。
琵琶是富于边地色彩的乐器,而军中作乐,离不开胡琴、羌笛和琵琶的伴奏,这些乐器,对戍边者来说,带有异域的情调和征战的音律,易唤起战士们强烈的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应该给人以新的感受,带来新的欢乐吧。
然而“总是关山旧别情”。
“总是”二字,转折得有力,巧妙。
此句的“旧”与上句的“新”二字相承应,意味无穷。
“新声”与“旧别情”互相影射,形成诗意的波折,造成抑扬顿挫的音情,尤显出“意调的酸楚”,边愁的深重。
从军行王昌龄的译文
从军行王昌龄的译文
哎呀呀,咱来看看王昌龄的《从军行》哈。
“青海长云暗雪山”,这就是说青海湖那片上头呀,长长的云彩把雪山都给弄暗喽。
“孤城遥望玉门关”,孤零零的一座城远远地瞅着玉门关呢。
“黄沙百战穿金甲”,那黄沙漫天的,打了好多好多仗啊,把那金甲都给磨破啦。
“不破楼兰终不还”,不打败楼兰呀,就坚决不回家。
整体这么一翻,就成了:青海湖那上边呀,云彩老长了,把雪山都给遮得暗暗的。
有一座孤零零的城,在那远远地瞧着玉门关呢。
在那黄沙漫天的地儿,打了不知道多少仗啊,连那金甲都给磨坏咯。
要是不把楼兰给打败喽,就绝对不回去。
哈哈,是不是读起来挺带劲的呀。
这首诗可是出自唐代王昌龄之手哦。
王昌龄可是个大诗人呢,他的诗那叫一个厉害。
这首《从军行》那是相当有名气,把边疆战士们的那种豪迈和坚定都给写出来啦。
你想想,在那环境恶劣的边疆,战士们穿着破了的金甲还在拼命打仗,就为了打败敌人,保卫国家,多了不起呀。
咱这译文就是要让大家一读就明白,就好像咱平时聊天一样,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和意境嘛。
怎么样,我这译文翻得不错吧,通俗易懂又好玩,哈哈。
从军行王昌龄原文与翻译
从军行王昌龄原文与翻译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是中国古代传世名篇之一。
诗中以深沉的感情和雄浑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男子因为赴边防从军而离别爱妻的情景,表现了他的忧思与无奈,歌颂了边疆军民的英勇无畏和牺牲奉献。
现在就来看看《从军行》的原文及翻译。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两句)河西白银的地方,群山环抱,长云轻缭,雪刚好落满山头,美景尽收眼底。
孤城高耸,玉门关屹立于此。
城中的人远远地望着玉门关,无法到达。
眼前的景色美好之极,可毅然决然赴边防,只因从军保家卫国。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后两句)北方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扬扬地飘落,漫天遮蔽。
漫天飞雪,吹得树叶、房屋摇曳,像是玉皇大帝在上传旨,雪夜骑士在追杀。
他想执起轻骑,穿越大雪,寻找那个与他相依相偎的女子,但冻结的大地,缚住了他的脚步,大雪医盖大家长。
将军百战身名裂,五花马、千金裘。
换了人间,白首却相思。
(全诗核是。
)这位从军将军,曾经百战而身名断裂,从战场上换回了五花马、千金裘。
不忘伴侣,白首仍坚持相思之情。
他又暗流涌动、热泪盈眶,那段青春岁月,就像那匹马和
那件氅,深深地格在他的印象中,让他时常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无比的痛苦。
这真是一首深情款款的诗篇,文艺才子王昌龄将他多年边防从军时的切身感受,汇成了这篇名篇《从军行》。
作为一个唐代诗人,王昌龄在此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等,从而更好地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从军行王昌龄的翻译,欢迎阅读。
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的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创作背景
在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七首》就是盛唐诗
人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此类边塞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