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之理念论

合集下载

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思想

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思想

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思想柏拉图的哲学理论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其宇宙论、知识论、国家说等都是建立在理念论上的,理念论是其全部思想体系的核心,基本思想大致有:(1)理念的概念。

柏拉图认为,我们的感官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动不定的,因而都是不真实的,真正实在的东西(存在)是不动不变的;这种真实的存在就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概念。

柏拉图把这种一般概念称之为“理念”,这种“理念”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

所有的理念构成一个客观独立存在的世界,即理念世界,这是唯一真实的世界。

至于我们的感官所接触到的具体事物所构成的世界,是不真实的虚幻的世界。

这样,在柏拉图那里就出现了真实世界(理念)与幻影世界(个别事物)之间的对立。

(2)理念和具体事物的关系。

柏拉图提出,理念也是具体事物所追求的目的,具体事物要想达到它,但永远不能达到,因为它是绝对的、永恒的,而具体事物总是相对的、流逝的。

他把理念看作永恒不变的“真正的实在”,个别事物有生有灭,但理念则永存无息。

柏拉图认为,各类事物都有其理念,他把事物的理念分为最低级、较高一级、更高级、最高级四个层次:具体事物的理念是最低级的理念;数学或科学的概念或范畴是较高一级的理念;艺术和道德的理念是更高级的理念;在所有理念之上,最高级的理念就是“善”。

善是至高无尚的理念,是认识和真理的源泉,是超乎一切之上的,没有其他理念能与之相比。

各种理念在善的理念的统辖下,形成一个有条理的、真实的世界。

又因为善的理念是最高的理念,所以它也是其他理念追求的目的,是宇宙最高的目的。

这样,以善的理念为最高级的理念世界就形成为一个目的论的体系。

柏拉图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用逻辑思维来把握这个理念世界的本质和内在秩序。

(3)理念论在自然观方面的表现──宇宙生成说。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真实的存在,具体事物则是不真实的。

巨匠或造物主以理念世界为蓝图或模型,以善的理念为指导,将各种理念的模样加诸原始混沌的“物质”,使之成为一个有序的世界。

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理念论的提出柏拉图在《国家篇》中说,唯有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量,使政治的伟⼤和智慧合⽽为⼀,并把那些只追求两者之⼀的庸⼈驱除到⼀旁去的时候,国家才有获得⽣命并见天⽇的可能。

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必须确定构成哲学家的是什么,以及什么是我们所谓的哲学。

什么是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是⼀个爱智慧的⼈,是与那些庸俗的追求趣闻者不同的⼈,是爱“洞见真理”的⼈。

什么是哲学?柏拉图认为:哲学是⼀种洞见,是对真理的洞见。

在柏拉图看来哲学是⼀个动词,哲学是爱智慧、爱真理的⼈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洞见真理的⾏为。

柏拉图说,假如⼀个⼈爱好美的事物,爱看新悲剧、新图画、爱听新⾳乐,这样的⼈不是哲学家。

因为他只是爱好美的事物,⽽哲学家则是爱好美的⾃⾝。

仅仅爱好美的事物的那个⼈是在做梦,⽽认识绝对美的那个⼈则是清醒的,前者只不过有意见,⽽后者则有知识。

什么是意见、什么是知识呢?柏拉图认为:意见就是关于既存在⼜不存在的事物的意见,知识就是关于绝对、永恒、不变事物的知识。

柏拉图认为,⼀切可感觉的个别对象都具有既存在⼜不存在的⽭盾性质,仅适于作意见的对象,⽽不适于作知识的对象。

不可被⼈感觉到但可被⼈知道的绝对永恒与不变的事物是知识的对象,那些看到绝对永恒与不变事物的⼈是有知识的,⽽不仅仅有意见。

柏拉图由此提出了⼈可感觉的、既存在⼜不存在的事物和绝对永恒与不变事物的话题,他把⼈可感觉到的、既存在⼜不存在的个体事物称为假象,把不可被⼈感觉到但可被⼈知道的、绝对永恒与不变的⼀般事物称为理念。

柏拉图的理念论哲学是建⽴在实在与现象相互区别基础之上的,这种区别最初是由巴门尼德提出来的,后来得到了柏拉图的⽼师苏格拉底的继承,继⽽影响了柏拉图。

⼆、理念论的内容柏拉图在《国家篇》中说:对于许多相似的个体动物,我们都能够指着它真切地说这是⼀只猫。

我们所说的“猫”这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显然那是与每⼀个个体的猫不同的东西。

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

四、论述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在《国家篇》中说唯有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一,并把那些只追求二者之一的佣人驱逐到一旁去的时候,国家才有获得生命并见天日的可能。

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是爱智慧的人,与那些庸俗的追求趣闻者不同,是爱“洞见真理”的人。

而哲学是爱智慧、爱真理的人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洞见真理的行为。

一个爱好美的事物的人不是哲学家,只有爱好美的自身的人才是,因为前者只不过有意见,后者却有知识。

意见是关于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事物的意见,知识是关于绝对、永恒、不变事物的知识。

柏拉图由此提出了人可感觉的、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事物和绝对永恒与不变事物的话题,他把人可感觉到的、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个体事物称为假象,把不可被人感觉到但可被人知道的、绝对永恒与不变的一般事物称为理念。

凡是若干个体有着一个共同名字的,它们就有着一个共同的“理念”或“形式”,例如一只猫之所以称之为“猫”是因为它分享了一切猫所共有的性质。

如果这个“猫”是有含义的,它就不是指这只猫或那只猫,而是指普遍的猫性,这种猫性不随个体的出生消亡而出生消亡,它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没有定位的,是永恒的。

柏拉图认为:人们日常感觉到的个别事物,“总是变化不居的、不真实的” ,只有通过理性所认识的永恒不变的一般事物,才是真实的“绝对存在” 。

柏拉图把世界分成两个:一个是由个别事物组成的、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的现象世界,他称之为“可感世界” ,一个是由理念组成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理念世界,他称之为“可知世界”。

他认为这两个世界的关系是原本和慕本的关系,理念世界是原本、模型,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慕本。

理念论的产生标志着西方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开创了强调共相、追求普遍性和形而上学者的哲学道路。

柏拉图理念论的名词解释

柏拉图理念论的名词解释

柏拉图理念论的名词解释柏拉图(Plato)理念论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一个重要学说,也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柏拉图在其哲学对话篇《理想国》中详细阐述了理念的概念以及理念在人类认识和行为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柏拉图理念论进行名词解释和深入探讨。

一、理念的含义柏拉图所说的理念,或称理念世界,是指存在于超越感知世界之外的一种超验实体。

它被认为是真实与永恒的存在,而我们所见到的世界则只是理念的投射或映象。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各种事物的本质和真实形态,而感知世界则只是理念的不完美呈现。

二、理念与形而上学理念与形而上学密切相关。

在柏拉图看来,物理世界是理念的影子,而真实世界则是由各种完美的理念构成的。

理念在形而上学中被视作存在于现实世界以外的实体,它们超越了感官经验和个体的认知,是真正的真理和存在。

三、理念与认识论柏拉图认为,人类认识的最高境界是逐渐抵达理念的境地。

人通过思考和思维上的努力,可以超越感知世界中的种种变化和不确定性,从而接触到理念的真实性。

理念是人类认识的终极目标,也是认识活动的最终依据。

四、理念与道德在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中,理念起着重要的道德指引作用。

他认为,只有通过抵达理念的境地,才能找到道德和伦理的真正准则。

柏拉图主张人们通过追求真理和理念的完美,来达到道德美的境界,从而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五、理念的分类柏拉图将理念划分为智慧理念和世界理念两个层次。

智慧理念是对形而上学概念的认识,例如美、真、善等,它们是最高级别的理念。

而世界理念则包含了更具体的概念,例如树、人、房子等。

不同的概念属于不同的理念层次,智慧理念是世界理念的归纳和总结。

六、理念的联系与参照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理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参照。

理念之间的联系决定了它们的排列和关系,如何从理念系统中推演出更具体的概念。

同时,理念也是认识和行为的参照标准,通过对理念的追求和实践,人们可以实现理念的相关价值和目标。

总结:柏拉图理念论以其架构完整、思想深邃和哲学意义深远而闻名于世。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他哲学思想中最为重要和影响深远的理论之一。

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世界上最真实、最完美、最高尚的存在形式。

这个理念的本质是无形的,不可见的,只有通过内心的心灵目睹才能体验到。

他认为人类应该努力追寻这些理念,并在这种追求中达到真正的幸福和解脱。

柏拉图的理念论有三个基本理念:真理、美和善良。

这些理念代表了世界上最高尚的存在,同时也反映了柏拉图关于人类目的和价值的看法。

在柏拉图看来,真理是不可改变的、绝对的存在。

这个理念是从无限智慧的上帝之中派生而来。

真理就像是一种受到众神保护的宝藏,人类必须不断地追寻它才能得到启示。

美是另一个基本的理念。

柏拉图认为,美是对智慧和真理的一种表达,它是人类心灵的某种形式,人类必须通过追求美来找到幸福的道路。

最后,善良是柏拉图的第三个基本理念。

他认为,所有的行动都应该以善良为目的,这是一个基于上帝智慧的伦理原则。

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人类的灵魂是不朽的。

这个灵魂被分为三个部分:理性部分、情感部分和欲望部分。

理性部分代表人类思考、判断、决策和追求理想的能力;情感部分代表人类情感和内心感受的能力;欲望部分代表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物质欲望的追求。

柏拉图认为,理性部分应该支配情感和欲望部分,这样才能实现心灵的完美和幸福。

总的来说,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人类必须通过追求智慧、真理、美和善良来找到真正的幸福和解脱。

他鼓励人类在修行中寻找理性的支配地位,希望每个人都能得到一个完美的灵魂。

这个理念的思想非常适合在当今被各种诱惑和欲望所支配的世界中,引导人们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的理念论摘要: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

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为理念。

“理念”来自动词“看”,原意是“看到的东西”。

柏拉图把其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镜看到的东西”。

本文主要讲述柏式哲学以及对此的看法,包括柏拉图的生平,学说的背景,以及影响整个哲学领域的理念论,以及对于柏拉图理念论的影响做出一些粗略的分析。

关键词:哲学;柏拉图;理念论;影响一.柏拉图式哲学的定义(一)知行两方面极高的理想;(二)知行的合一。

我说,西方几千年的的文化就是走它的路,成就它的梦想。

你看,西方人对于科学的苦心研究,不就是向知的最高理想而追么关于政治、社会、经济的努力改良,不就是向行的最高理想而追么至于科学研究的结果,处处应用于人事,这不是知而不行,不是知行合一么此外西方人还有个特点:自然界的研究既有成绩,自然的公例即有所发现,因为要应用到人事,便成立了许多应用的自然科学;关于政治上、社会上、经济学上学理的讲究既有成熟,原则的探索既有所创获,因为要实行出来,便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之外,还产生不少使用的政治学、经济学等等,统称之为社会科学。

这种办法,无非讲究如何应用的道理、怎样应用的方法种种,都是把应用的问题转化为学理的问题,实践的问题归到理论的问题;一切从求知出发,求知之效归于致用,致用的大成又变成知识和学理,于是什么都成科学,这便是寓行于知的结果。

于是柏拉图式哲学影响西方文明的深处,西方人如今还不断研究它!二、柏拉图理念论的背景(一)家庭方面柏拉图出身于名门之后,对于物质生活,当然无忧无虑,所以能够从他对事于理想的追求。

这点便决定了他的学说的根本精神——理想主义。

此外他的学说的枝叶,也受家庭影响不少——他对政治方面,及其反对民主,拥护尚贤士的贵族政治,便是一例。

(二)社会方面当时社会上有一派很占势力的学者,所谓辩士之徒。

他们对于一切知识,下个总攻击,把知识的可能性,几乎全部推翻了。

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

四线段的比喻 柏拉图用“四线段”的比喻形象地说 明了两种认识,两个领域的区分。
是者

可感事物
1/2
非是者

(世界)
知识
意见
无知
(认识)
分离学说 1、两个领域的划分 可感领域 可知领域
认识源泉: 认识对象: 认识结果: 认识阶段: 太阳 影象 自然物 幻想 信念 感性认识 意见之路 现象 幻影世界 洞穴比喻: 锁着的囚徒 物质的世界 善的理念 数学型相 本原 数学知识 理性 理性认识 真理之路 本质 真实世界 解放的囚徒 精神的世界
正义
二、柏拉图的理念论
1、洞穴比喻 2、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 3、回忆说与灵魂转向说 4、对理念论的反思 5、通种论
1、理念的来源:数、是者、逻各斯。 2、含义:理念与个别事相分离; 先于可感知个别事物的存在 ; 是万物的本原和模型。 3、意义:——形成了二元对立的局面
1、洞穴比喻
假设人类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有一条长长的 过道通向外面。人类从一开始就住在这里,像囚徒 一样双腿和脖子都被锁链锁住了,所以他们不能回 头,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在他们之后有一堆火在 燃烧,在火与囚徒之间有一条路和一道矮墙,简直 就像是木偶戏的舞台。沿着矮墙,有一些人举着各 式各样动物和人的雕像走来走去,火光把这些雕像 投射到洞壁上,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影子。由于那些 囚徒生来就不能转身掉头,所以他们就把洞壁上的 影子看作是真实的存在。
第四讲 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 (Platon,公元前427-347年)
《申辩》 《斐多》 《会饮》 《国家》 《斐德罗》 《美诺篇》 《巴门尼德》 《蒂迈欧》 《法律篇》
柏拉图的哲学理论体系:
1、理念论(本体论) 2、分离学说(分有说和摹仿说) 3、灵魂说(三重区分) 4、认识论(灵魂回忆说) 5、政治学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的理念论,是指其哲学体系中关于真理、知识和现实的核心观点。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只是理念(Idea)的影子,真理和知识则来自于理念世界。

理念是超越感知世界的绝对真实,是不变、永恒且完美的存在。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一种映射或投射,是理念世界的倒影。

他以“洞穴寓言”形象地描述了现实世界的限制性和虚假性。

在这个寓言中,人们生活在一个洞穴里,只能看到墙上的影子,而不知道外面的真实世界。

柏拉图通过这个寓言表达了他对感知世界的怀疑和批判,提出只有从理念世界中解脱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真实的形式,而感知世界中的事物只是这些形式的复制。

他提出了“世界之魂”(World Soul)的概念,将宇宙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包含了各种形式的理念。

人类的灵魂是一部分宇宙的灵魂,通过思考和观察感知世界,可以激发灵魂中对理念的记忆和认识。

柏拉图认为真理和知识只能通过理性来获得。

他区分了两种知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感性知识只能获得感知世界的表面现象,而理性知识则是对理念的真正认识。

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哲学的思考和理性的推理,人们才能抵达理念世界,获得真正的智慧和知识。

柏拉图将理念作为伦理和政治的基础。

他认为理念是美、善和真理的源泉,只有通过真正认识和追求理念,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公正。

他提出了理念国家的理想,认为只有在理念国家中理智和智慧统治下,人们才能摆脱现实世界的烦恼和欲望,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完美。

柏拉图的理念论体现了他对理想、真理和智慧的追求,强调了哲学和理性的重要性。

他通过对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进行区分,揭示了感知世界的局限性和虚假性,提出了通过哲学思考和理性推理来获得真理和知识的方法。

他将理念作为伦理和政治的基础,主张通过追求理念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幸福和公正。

柏拉图的理念论为后世哲学和政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人们的思考和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有很多方面,其中包括他的理念论。

理念论是柏拉图对于真理、智慧和意义的理解,它的核心是对于真实的世界的一个猜想。

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真实的世界是由永恒的理念和变化多端的现象组成的。

他将真理和智慧看作是可得到的理念,而现象只是理念的阴影或者表现。

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天堂的理念是完美的,而物质的世界则是有瑕疵的。

他认为只有掌握了理念,才能获得真实的认识和智慧。

柏拉图的理念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理念是永恒的。

这意味着理念不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改变,它们不存在于物质的世界中。

二是理念是完美的。

因为理念是在天堂的存在,所以它们是不受任何瑕疵的。

它们是比现象更为真实和美好的。

三是现象是理念的影子。

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理念是对于真实的物质世界的模型。

现象只是它们的表现和影子,不是真正的实体。

四是理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柏拉图的理念论主张认识应该从理念中开始。

只有通过理念,人们才能真正地认识世界和自己。

五是理念具有层级关系。

柏拉图认为,存在很多个不同的理念,它们彼此之间有一定的层级关系。

每个更高层次的理念都包含着之前所有较低层次的理念。

柏拉图的理念论对后来的哲学、宗教、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哲学思想提供了一种更加基础和纯粹的基础,同时也为人类的文化和精神生活提供了启迪和指导。

例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都受到了柏拉图的思想启示。

在科学方面,柏拉图的理念论为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哲学基础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总之,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哲学体系。

它对于理解真理、智慧和人类存在的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于整个西方哲学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拉图的理念论内容及其影响

柏拉图的理念论内容及其影响

柏拉图的理念论内容及其影响柏拉图的理念论内容及其影响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在各个千差万别的不同的事物之后,其实是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变的规律性认识的,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柏拉图理念论内容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一、理念论的提出如果说,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什么里程碑式的人物,那一定非苏格拉底莫属了,之前的西方哲学家主要都在探索自然的本原,而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家们不只是关注像本源那种自然哲学了而开始去探讨和关注道德的哲学,也就是"美德即知识"。

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关注度也大大提高了,如"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认为对自己的认识就是德性的知识,要提高人的内心境界,就必须要分清和辨别真伪,美丑和善恶,但是,具体的美德因为个人,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同,所以那种最真实的,永恒的美德,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努力的去寻找,这继承而且深刻揭示了苏格拉底的心灵内在原则、定义,所以最后,柏拉图创立了理念论。

柏拉图在充斥着民主派与贵族派你争我夺轮番执政的战争中长大,目睹了他们之间彼此厮杀的场面,这深深的影响了他,战争之后民主政体被废除了,暴力镇压人民的政权让柏拉图感到失望,民主政权复辟后,这个政权又残忍的处死了苏格拉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他开始产生了"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志向,认为只要人变得善良了心灵得到净化了,社会和国家才会稳定和安宁,所以他企图"以德治国",主张哲学家去统治和改造国家,为"理想国"而奋斗,柏拉图的理念论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二、理念论的内容柏拉图认为,真实的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我们平时感知到的一切都是变动的,所以是不真实的;这种真实的存在就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概念,而概念并不只是说是只存在于人的心中的思想抑或道德的领域,它是独立存在于事物和人心之外的,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

一般概念也可以叫做"理念"。

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

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多数时候用的是前者),它们均出自动词idein(看),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

希腊人从事哲学思考的过程,也是哲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这些概念不仅大多有其感性的来源,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含义,那是后来被逐渐抽象化了的概念所无法表达的。

因此,有的学者主张将这一概念汉译为“相”是很有道理的,不过我们遵从约定俗成的原则,仍然沿用“理念”这个译名。

“理念”显然是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的定义而来,它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不过“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它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

所以,理念不仅不会受事物的影响,而且理念与理念之间也没有任何联系,因为理念是绝对的自身存在而不可能变为他物。

个别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它们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而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它们是普遍、绝对和必然的存在。

因此,个别事物是感觉的对象,而它们的类是知识的对象。

至于理念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柏拉图曾经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

一是“分有”。

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

“如果在美自身之外还有美的事物,那么它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它分有美自身。

每类事物都是如此。

”[3]所谓“美自身”或“某某自身”,意指美的理念或某某理念。

二是“摹仿”。

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

“木工是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所使用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子。

其它事物亦同样。

”[4]就此而论,有三种桌子存在,即作为理念的桌子自身,因摹仿理念而存在的可感的桌子,以及因摹仿可感的桌子而存在的画家所描绘的桌子。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一、引言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影响深远,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其著作《理想国》中阐述了其理念论,这一理论对于后世的哲学和政治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分析和解读,旨在深入探讨其思想内涵以及对今天世界的启示。

二、柏拉图的理念观1. 理念的本质柏拉图所谓的理念,指的是无形、永恒、完美之物。

在他看来,现实世界中的一切都是无常、变化、不完美的,而真正的实在只存在于理念之中。

对于美、善、公正等概念,柏拉图认为它们不是通过感官获得的,而是超越感官世界的存在。

这些理念是绝对的,它们超越了我们的现实经验,包含了所有事物的本质和真理。

柏拉图按照理念的层次将其分为多个层次,最高层次的理念是善,它是其他一切理念的根源和支配者,而下一层次则是真理、美、公正等。

这些理念之间有一定的层次关系,善是万物的根源,其他理念都是善的表现和体现,所有理念都回归到善这个最高理念之中。

3. 理念的认知方式柏拉图认为,人们通过哲学的思维和智慧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理念。

他提出了一种理念的认知方式——直观的知识,即通过内在的直觉和理性来感知理念,而不是通过感官来认识。

只有开启内在的智慧之眼,深入理念的内在本质,才能真正领会理念的本质和真理。

4. 理念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现实世界的原型和模板,现实世界中的一切都是理念的影子和副本。

他使用了著名的“洞穴寓言”来说明这一观点,称现实世界就像一个洞穴,人们只能看到一些物体的影子,而无法看到真正的事物。

真理和真实只能在超越洞穴、回归理念之中实现。

唯有超越现实世界,回归理念,才能找到真正的智慧和真理。

三、柏拉图的理念论对现实世界的影响柏拉图的理念论对今天的哲学、政治学、道德学等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对哲学的影响柏拉图的理念论对后世的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

柏拉图理念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柏拉图理念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柏拉图理念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柏拉图,生于雅典,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其主要的哲学思想,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并且深深影响了后世。

一.“理念论”思想的提出及“理念”的含义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

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

在他看来,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界。

柏拉图一方面论证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理念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分离和对应关系,另一方面用“分有”和“摹仿“说明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的联系。

1.分离学说柏拉图认为在可感的个别事物组成的世界之外和世界之上,还有一个真实普遍的理念世界,并且通过逻辑论证得出结论说,作为意见对象的感性世界和作为知识对象的理念世界必定是两个分离的领域。

2.知识与存在的对应关系柏拉图不只是从逻辑上论证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知识与意见相分离,而且使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两个世界与两种认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和差异程度。

(1)线喻:线喻即线段之喻,柏拉图用“线喻”形象而明晰地说明了两个世界及其关系:“用一条线来代表它们。

将这一条线分成二个不相等的部分,一部分相当于可见世界,另一部分相当于可知世界。

然后按同一比例将各个部分再行划分,一部分是比较清晰的,另一部分比较模糊”。

可见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第二部分是影像的原本,即具体事物,这“两部分有不同的真实程度,摹本之于原本,正如意见领域之于知识的领域”。

可知世界的第一部分是数理理念,即几何、数学及相近学科的研究对象,第二部分是伦理理念,包括美、正义、勇敢等,最高的理念是善。

与上述两大世界四个层次相适应,人的灵魂也有四种不同的功能,从低到高依次为猜想、相信(信念)、推论和理智。

柏拉图哲学中的理念论

柏拉图哲学中的理念论

柏拉图哲学中的理念论柏拉图哲学中的理念论是指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所提出的关于理念(Idea)的哲学理论。

根据柏拉图的理念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对应的理念存在于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界中。

理念是绝对、不变、永恒的,是真实世界的本质,而感官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只是理念的影子或拟象。

在这一理论中,柏拉图试图揭示理念对于人类认识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性,以启示人们应该追求真理、美和善的理念。

首先,柏拉图认为理念是超越感官世界的真实实体。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通过描绘一个被称为理想国的理念社会来阐述他对真实世界的理解。

在这个理念国家中,人们通过不断追求智慧和美德来实现自己的完美,而不受感官世界中人为利益和欲望的干扰。

这种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国家被柏拉图视为真正的理若,代表了真理、美和善的本质。

其次,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不变的。

在柏拉图看来,感官世界中的事物是一直变化的、有限的,而理念是不变的、永恒的。

他认为事物的变化是由于它们仿照着理念的变化而产生的,而真实的事物是理念的完美表现。

因此,只有通过超越感官世界的表象,世界才能接近理念的真实。

最后,柏拉图认为理念对于人类认识和道德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理想国》中,他强调了哲学家的重要性,认为哲学家是能够洞悉理念的智者,他们应该引领整个社会追求真理和美德。

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哲学的思考和实践,人类才能摆脱感官世界的干扰,接近理念的本质。

理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也是道德规范的根源,只有追求理念的完美,人类才能实现自身的完善和幸福。

总的来说,柏拉图哲学中的理念论是一个关于真理、美和善的哲学体系,它试图揭示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对人类认识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通过理解理念的本质和意义,人们可以超越现实世界的表象,追求真理的永恒之光,实现自身的完美和幸福。

在当代,尽管柏拉图的理念论并非现代哲学的主流,但它仍然为我们思考认识和道德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柏拉图的理念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识和道德实践,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思考和行为。

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

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

“理念”(eidos,idea)来自动词“看”(ide),原意是“看到的东西”。

柏拉图把其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可以翻译为“理念”(相当于英文Idea)或“型相”(相当于英文form )。

“理念”的译法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的译法强调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

理念或型相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

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

在柏拉图看来,前者是可感的世界,后者是可知的世界。

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柏拉图通过两种方式来说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

他用“分有”说明个别事物与型相之间的隶属关系,用“摹仿”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柏拉图认为,事物的类别是型相,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这个型相的一部分,每一个事物都分有一个型相。

理念型相是可感事物的原因,因为可感事物分有了理念型相。

由于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型相之间的关系相当于个别概念和它所归属的普遍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但不可能达到等同的程度。

一个东西分有了什么样的理念型相,它就是什么样的存在;分有到什么程度,就与理念型相相似到那种程度。

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

“摹仿”(mimesis/imitate)是一种技艺活动,摹仿的复制品和被摹仿的原型之间没有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之间那种逻辑关系。

柏拉图把技艺的观念引入摹仿说,解决了一个逻辑分析解决不了的问题:认识内容何以能与认识对象相似?柏拉图把技艺分为神圣的与人工的两种,制造者也分为造物主和工匠两种。

不论造物主还是工匠,他们所制造的产品都是对思想中一个原型的摹仿。

理念论

理念论

理念论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347年)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原名叫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 kles),后因强壮的身躯和宽广的前额,改名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等意思)。

他出生于雅典,父母为名门望族之后,从小受到了完备的教育。

他早年喜爱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并且对政治感兴趣,20岁左右同苏格拉底交往后,醉心于哲学研究。

苏格拉底之死,使他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离开雅典到埃及、西西里等地游历,时间长达十多年。

公元前387年,已届不惑之年的柏拉图回到雅典,在城外西北角一座为纪念希腊英雄阿卡德穆而设的花园和运动场附近创立了自己的学校。

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因此而得名。

创立学园后,他除了两次赴西西里岛企图实现政治抱负之外,一直在学园里忙于研究、教学、著述和领导等工作。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以80高龄去世。

柏拉图才思敏捷,研究广泛,著述颇丰。

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书信。

经过后世一代代学者艰苦细致的考证,其中有24篇和4封书信被确定为真品,主要有:《申辩》、《普罗泰戈拉》、《曼诺》、《斐多》、《会饮》、《国家》、《斐德罗》、《泰阿泰德》、《巴门尼德》、《智者》、《政治家》、《蒂迈欧》、《斐利布》、《法律》(未完成)等篇。

柏拉图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华丽,论证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深刻,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由于家庭背景和所处时代的关系,柏拉图一生都对政治报有很高的热情。

他创立学园的目的既是为了学术,也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针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柏拉图不仅勾勒出一幅改造现实的理想国家蓝图,而且三赴西西里,企图将这一理想付诸现实。

符合柏拉图对事物和理念关系的解释

符合柏拉图对事物和理念关系的解释

符合柏拉图对事物和理念关系的解释
1、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是“理念”,他的哲学因此而被成为理念论,含义: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

2、“理念”是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定义而来,它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一种特殊性质所表现的“类”,不过“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

3、个别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它们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而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它们是普遍、绝对和必然的存在。

因此,个别事物是感觉的对象,理念是知识的对象。

4、可知理念是可干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5、柏拉图的理念论具有多重意义: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再次理念是事物模仿的模型。

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

6、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他们的理念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在他看来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界。

柏拉图看到了理念与事物的区别,认识到了普遍的共相知识的重要性。

柏拉图理念——精选推荐

柏拉图理念——精选推荐

柏拉图理念柏拉图理念理念论的提出及内容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战争不断,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盾尖锐。

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柏拉图研究哲学有直接的实践⽬的,并通过⾃⼰的实践极⼒去实现其理想的⽬标。

柏拉图不仅勾勒出⼀幅改造现实的理想国家蓝图,⽽且三赴西西⾥,企图将这⼀理想付诸现实。

理念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与完善、并为这个⽬标服务的。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以先师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为基础的。

苏格拉底认为,具体的美德是因时、因地、因⼈的不同⽽不同的,必须找到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这就美德(真、善、美、正义等)的概念(定义),它是美德的最真实的东西(或称美德的本质)。

柏拉图把苏格拉底所说的存在于具体的事物中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变成了脱离具体事物⽽存在的东西,并把它们叫做理念。

在希腊语中,“理念”(eidos,idea)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

理念就是⼀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柏拉图在《理想国》第⼗卷中给出了“理念”的定义,他解释道:凡是若⼲个体有着⼀个共同名字的,它们就有着⼀个共同的“理念”或“形式”。

柏拉图把它们变成与具体事物相分离的单个的存在物。

在这⾥,我们可以看出,理念最根本的特性是它的单⼀性和⾃我的同⼀性,即理念是⼀个⾃我完善的整体,所有的理念都是单⼀⽽等同的。

既是⼀⼜同⼀。

⼀类事物有⼀个理念,许多事物有许多理念,由这些事物所构成的整体即理念世界。

柏拉图认为,在所有的理念中,善的理念是最⾼的,它在理念世界的地位就象太阳在可见世界的地位,柏拉图把善⽐作太阳他说:“我称太阳为善的产物善把太阳造得和⾃⼰⼀样”。

太阳是可见世界中万物⽣长的源泉,那么善理念则是理念世界中⼀切理念得以存在和可知的原因。

(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美学体系的核⼼。

在早期的对话中,柏拉图主要是接受赫拉克利特和苏格拉底的影响,承认可感个体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要求从可感的个体事物出发,获得其⼀般定义,但并没有明确⼀般究竟是什么和⼀般与个别的关系。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以对理念的探究为主要内容,可以称为理念论。

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超出感性世界的一种原型,是智慧之源。

本文将从柏拉图的理念论角度,分别从理念的本质、理念的分类以及理念的认识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理念的本质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真正存在的,而物质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投射。

他以“理念”一词表达了他对现实世界的反思,认为现实只是完美理念的影子或拷贝,即“影子世界理论” 。

他认为,理念是不可知、不可见和不可感知的,唯有在思维中才能认识它。

柏拉图将人类的存在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身体,另一个是灵魂。

身体属于感性世界,灵魂属于理念世界。

身体是世间事物的外在表现,而灵魂则是人们对事物的内在认识和理解。

他认为,只有通过灵魂来了解事物的真正本质,才能够获得永恒和不变的真理。

二、理念的分类柏拉图将理念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自然界的理念、哲学的理念和神圣的理念。

其中,自然界的理念又称为感性世界的理念,包括树木、河流等自然界中的事物。

哲学的理念涉及到人类智慧的领域,包括道德、正义等抽象的事物。

神圣的理念是最高层次的理念,也是最为完美、最为高尚的理念。

这些理念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指导,更是人类的关爱和追求的对象。

三、理念的认识方法柏拉图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感性认识,一种是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来感知世界,获取常识性的知识;而理性认识则是通过思维来认识世界,获得更加深刻的知识。

对于理性认识,柏拉图提出了“回忆说”和“启示说”两种理论。

回忆说认为,人类的灵魂在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且拥有所有的知识。

因此,人只需要唤起这些已有的知识点,即可获取真理。

而启示说则认为,人类的灵魂能够通过与神灵接触,获得灵感和启示,从而认识真理。

综上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一个极具思想深度和哲学高度的哲学体系,对后世哲学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对理念的探究,提出了一种“上帝孤独”的概念,认为真理和理念是超越人类的智慧和永恒的存在。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其主要思想是存在一个超越物质世界的理念世界,这个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实和可信的存在。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分析和探讨:一、理念论的核心思想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了一个至高的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由无形无色的灵魂和抽象无形的构成的。

灵魂是指任何可以感受到的事物,比如美、善、真、爱等等,而构是指任何可以被智力理解的东西,比如数字、几何图形等等。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实的世界,而物质世界则是由理念世界的影子构成的幻象。

柏拉图将这个理念世界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理念世界的最高层次,是至高的智慧之神所居住的地方,他是宇宙的缔造者和支配者,是一切的根源和终极目的。

第二层是智慧之神所创造的理念世界,其中包括万物的真正本质和精华,比如女性、男性、动物、植物等等。

第三层是物质世界,是由理念世界的影子所构成的,是不真实、不可靠且不完美的。

二、理念论的意义与价值柏拉图的理念论对于古希腊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时希腊哲学界对于真相的认识。

在柏拉图看来,物质世界并不是唯一可信的世界,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可靠的,而物质世界则只是这个真实世界的影子和表现。

这一观点对于古希腊哲学的后世影响深远,将不可见的世界提升为理念世界,其思想贡献远比智慧之神所在的第一层理念世界更具意义。

柏拉图的理念论也表现出哲学的价值。

在当时,人们仍然没有弄清什么是好和什么是不好,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

理念论的主张为哲学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对真正的本质是什么。

通过思考和研究理念世界,人们可以找到身体和心灵之间的关联,能以一种更深层次的方式理解和解释这个世界。

另外,柏拉图的理念论对于现代哲学也有深远的影响。

现代哲学认为,大部分的人类结论都来自于感官的经验,但这些经验是不稳定的和变幻莫测的。

从柏拉图的角度来看,通过超越物质世界,识别意识本质,人们才能合理地洞察世界,从而更加容易理解人类存在的本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期理念论的批评高建华(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2009级00904021 )内容摘要: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

“理念”(eidos,idea)来自动词(ide)原意“看到的东西”。

在荷马和早期自然哲学家恩培多克勒,德謨克利特等人的著作中,这个词都指有型事物的“显相”“形状”等。

他把希腊文“显相”的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可译为“理念”或“型相”。

“理念”的译法强调它是人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的译法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

尽管这两个角度是相关互补的,我们仍能够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采用“理念”或“型相”的不同译法,以便突出柏拉图所要强调的意义。

根据上述分析,理念或形象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

主张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这是柏拉图学说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关键词:理念分有说摹仿说批评1理念论之分有说和摹仿说介绍柏拉图在区分两个区域,两种认识的同时,用“分有”说明个别事物与型相之间的隶属关系,用“摹仿”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

“分有”一词的意义由“部分”演变而来,表示“具有一部分”之义。

柏拉图认为,事物的类别是型相,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这个型相的一部分,用他的话来说,每一个事物都分有一个型相。

他在《斐多篇》中首先详细说明了“分有”的意义。

他指出:理念型相是可感事物的原因,因为可感事物分有了理念型相,比如,美的东西之所以美,只能因为它分有了美的型相;同样,大的东西分有“大”,小的东西分有“小”······事物要分成两个,就必须分有“二”,要分成一个,就必须分有“一”。

【1】不难理解,“分有”一开始是一个解释事物存在的原因的概念,柏拉图的解释方法实际上是一种语言分析。

“为什么美的东西存在”的问题被他转变为“为什么‘美’的概念适用于这个东西”答案显然是;这个东西具有“美”的概念的规定性。

对于柏拉图来说,“美”的概念指示“美”的理念型相,因此,具有“美”的概念规定性的东西必然分有“美”型相。

由于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型相之间的关系相当于个别概念和它所归属的普遍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但不可能达到等同的程度。

一个东西分有了什么样的理念型相,它就是什么样的存在;分有到什么程度,就与理念型相相似到那种程度。

一个美的形体具有最小程度的美,一切美的事物的可感性质具有稍多的美,本行为善良的灵魂具有更多的美,体现了善的法律制度最美,或者说,最接近于“美”的理念型相,但不等同于它。

【2】“摹仿”是一种技艺活动,摹仿的复制品和被摹仿的原型之间没有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之间那种逻辑关系。

柏拉图把技艺的概念引入摹仿说,解决了一个逻辑分析解决不了的问题:认识内容何以能与认识对象相似?柏拉图把技艺分为神圣的与人工的两种,制造者也分为造物主和工匠两种。

不论造物主还是工匠,他们所制造的产品都是对思想中一个原型的摹仿。

于是有了四种区分:神圣的原型,神圣的摹仿物,人工的原型,人工的摹仿物。

关键在于,神圣的摹仿物就是人工的原型。

这样,柏拉图便可以证明:人的意见只是对理念型相的摹仿,按照意见制造的人工产品则是摹仿的摹仿。

在《蒂迈欧篇》中,可感世界被造物主说成是造物主摹仿理念世界的原型而创造出来的。

【3】2对分有说和摹仿说的疑问柏拉图尽管提出分有说和摹仿说,想以次来沟通彼此分离的可知的理念世界和可感的事物世界。

但是他对可感事物为什么和如何能够分有或摹仿理念,却未曾加以讨论。

他在《巴门尼德篇》中进行了自我批评。

指出:“企图把一切和一切分离,不仅是不恰当的,而且也是对哲学女神的粗暴的挑衅。

”【4】柏拉图之所以在前苏格拉底学派中,挑选巴门尼德,以他的名义来进行这种批评和自我批评,绝不是偶然的。

除了他推崇巴门尼德以外,还由于它的中期理念论是深受巴门尼德的影响。

正是巴门尼德在欧洲哲学史上第一次有意识地,把永恒不变的实在的可知世界和变异的现象的可感世界,彼此截然划分开来和绝对地对立起来。

柏拉图的自我批评,正是从以巴门尼德为代表的典型的埃利亚学派的基本观点出发的,设身处地地向以中期对话为代表的理念论的主张者即青年苏格拉底提出了三个尖锐的问题。

【5】(1)有没有统摄杂多的可感事物的同名理念,要是有的话,那么有多少种理念?(2)假使现象世界在实在世界即理念世界中有某种根据的话,那么把这两个世界结合起来的关系是什么?(3)假使对这种关系不能提供合理的说明,那么实在的理念世界是否是和现象的可感世界完全隔绝?把这三个问题进一步提炼,即:(1)和可感事物分离的理念世界的范围问题?(2)可感个体事物如何分有同名理念?(3)能否认识分离的理念?《巴门尼德篇》的自我批评,正是针对这三个问题进行的,这里基本上遵循和柏拉图本人的论证程序,剖析这种自我批评。

3理念和可感事物相互之间并不是彻底对应关系根据《巴门尼德篇》页130A-B的说法,它和《斐多篇》一样,指出理念和可感个体事物之间有三种不同的关系:(1)理念和同名可感个体事物是彼此分离的;(2)理念是先验的,可感事物是感官能感觉到的:(3)可感个体事物是由于分有同名理念而存在的。

也就是说,可知的理念世界和可感的事物世界是彼此分离的,后者由于分离前者而存在,前者被后者所分有;把这种分离,分有说贯彻到底,这两个世界应该是严格的彼此对应关系,即有多少种理念,就应该有多少种同名可感个体事物,反之亦然。

【6】这时从本体论出发必然导致的结论。

但是,出自青年苏格拉底之口的理念论,却是目的论价值论意义上的理念论,因此可感个体事物和同名理念之间,不可能是严格的对应关系。

第一,无疑地肯定承认的只是数学领域的理念,如“相似”“一”以及道德伦理领域的理念。

第二,对自然物如生物“人”“火”等元素是否有同名理念是犹豫不决的。

这里柏拉图深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而且和《国家篇》中的论断相矛盾。

他经常用一个理念来统摄杂多的同名个别事物,强调指出:“每一类杂多的个别事物各有一个理念。

”【7】可他对《国家篇》中自己的主张表示怀疑。

他在《巴门尼德篇》中对自然物是否有相应的同名理念也是表示怀疑的。

但在此以前的《国家篇》以及在以后的《蒂迈欧篇》却从理论上和实际上肯定了自然物是有相应的同名理念的。

这样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困境。

第三,绝对否认卑贱的事物,如头发、污泥、秽物等同名的理念。

这也就是说,尽管可感的秽物等个体事物是存在的,却没有相应的分离的理念。

这样一来,分离分有说也就难成立。

由此可见通过自我批评表明,彼此分离的理念世界和可感事物世界,并不是严格地两相对应的,只承认数学和道德理论价值的东西有相应的分离的同名理念,自然物究竟有没有理念是可疑的,卑贱事物是肯定没有理念的,也就是说可知的理念世界的范围要比可感的事物世界小得多,自然物乃至人工制品可以没有相应的分离的理念而存在。

在这个意义上,理念论是难成立的。

【8】4“分有说”“摹仿说”无法解释理念和事物的结合青年苏格拉底认为,理念和同名可感个体事物是彼此分离的,个体事物是由于分忧同名理念而产生的。

巴门尼德指出,这种分有说是难成立的,可感事物分有同名理念的结果,势必破坏被分有的理念的单一性和完整性,理念也就不称其为理念了。

柏拉图对分有说及其变种的摹仿说的自我批评有三点(1)不能把理念理解成内在于同名可感个体事物中的本体,否则理念就物体化了,就像物体那样作为组成部分混合或分布于可感事物。

这样理念就被降低为与可感事物等同,失去了它的单一性、完整性、永恒性,成为和可感事物那样处于运动变异生灭过程中。

(2)理念是客观外在独立存在的,它不是主观的“心灵中的一种思想”(3)要是肯定可感事物是由于摹仿分离的理念而存在,那就和分有说一样,导致“第三者”、“无穷倒退”。

5分离的理念是无法认识的上述内容是从本体论上来批评分有说是不能成立的,接下来是从认识论来进行自我批评。

柏拉图从认识论上批评分离说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分离说从前提上就根本否认理念的可知性【9】(2)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各自有根本对立和彼此分离的对象,凭借感官无法认识理性认识的对象——理念。

【10】(3)从以理念为对象的理性认识出发同样也不可能认识可感个体事物世界。

【11】最后指出,柏拉图尽管在《巴门尼德篇》第一部分中,就中期的理念论进行了自我批评,但并未放弃理念论。

在这场自我批评告一段落时,柏拉图指出要是由于上述种种困难从而否定事物的理念,那么人就没有思想的对象。

柏拉图的这种说法不是完全没有理由的,人们的确是凭借一般概念来进行思考的,进行探讨的双方要是在进行思考和交谈时没有含义一致的一般概念的确难以进行。

但不能因此把这种来自个别可感事物的概念、共相夸大成为先于同名可感事物的永恒不变的分离的理念。

参考文献:【1】柏拉图:《斐多篇》,101c【2】柏拉图:《会饮篇》,210a-212a【3】柏拉图:《理想国》,596b;《智者篇》,265c-d;《蒂迈欧篇》,30c-31b 【4】柏拉图:《智者篇》,259E。

译文根据F.M.康福德的英译。

【5】《柏拉图哲学述评》,范明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91页。

【6】《柏拉图哲学述评》,范明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92页。

【7】柏拉图:《国家篇》,596A6【8】《柏拉图哲学述评》,范明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94页【9】柏拉图:《巴门尼德篇》,133A-134A【10】柏拉图:《巴门尼德篇》,134A-134C【11】柏拉图:《巴门尼德篇》,134C-134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