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药物监测概述

合集下载

药师的药物治疗监测方法

药师的药物治疗监测方法

药师的药物治疗监测方法药师在临床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了负责药物的发放和用药指导外,药师还要进行药物治疗的监测。

药物治疗监测是指药师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对患者进行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评估,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本文将介绍药师常用的药物治疗监测方法。

一、药物浓度监测药物浓度监测是药师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通过测定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来评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

药物浓度监测适用于那些药物具有明确的治疗剂量范围和血药浓度与疗效和安全性相关的药物,如抗生素、抗癌药物等。

通过监测药物浓度,药师可以调整药物的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临床症状监测除了测量药物浓度外,药师还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例如,某些药物会引起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痛等,药师可以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和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来判断药物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同时,药师还要对患者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等,以评估药物对机体的影响。

三、心电图监测对于某些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物,药师可以通过心电图监测来评估药物的治疗效果。

心电图监测是一种常见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通过记录患者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判断药物对心律的影响。

药师可以利用心电图监测的结果,调整药物的剂量和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四、血压监测对于某些具有明确治疗目标的药物,如降血压药物,药师可以通过血压监测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血压监测可通过使用自动血压计或手动测量的方法进行,药师可以根据监测结果,判断药物对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并相应地调整治疗方案。

五、药物相互作用监测在临床应用中,患者可能同时使用多种药物,这些药物之间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师可以通过药物相互作用监测来评估患者所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

药师可以通过查阅药物信息数据库,了解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与患者进行沟通,以减少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精神科药物之治疗药物监测(TDM)

精神科药物之治疗药物监测(TDM)

精神科药物之治疗药物监测(TDM)作者: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主任药师高永双治疗药物监测治疗药物监测(TDM)是一门研究个体化药物治疗机制、技术、方法和临床标准,并将研究结果转化应用于临床治疗以达到最大化合理用药的药学临床学科。

通过测定患者体内的药物暴露、药理标志物或药效指标,利用定量药理模型,以药物治疗窗为基准,制订适合患者的个体化给药方案。

具体来讲,患者在临床进行药物治疗的过程当中,观察药物疗效的同时,定时采集患者的血液,测定其中的药物浓度。

以药代学和药效学基础理论为指导,评价疗效或制订适合患者的个体化给药方案。

其核心是个体化药物治疗!精神科药物开展TDM意义在精神科,过去60年间相继开发出来的可以使用的药物大约有130种。

这些药物已经成为治疗精神障碍和精神症状有效且必不可少的药物。

尽管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医学价值和经济效益,但是对许多患者的治疗效果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TDM指导精神药物治疗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在药代动力学方面所存在的显著个体差异。

在药物剂量几乎相同的情况下,不同个体的体内稳态药物浓度可以相差20倍以上,其原因可能是患者在共患疾病、年龄、合并用药和遗传特性方面的不同导致的药物在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方面的差异。

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也会因吸收程度和吸收方式不同,造成体内药物浓度不同。

TDM采用定量测定血浆或血清中药物浓度来进行患者个体的剂量滴定,以便获得最佳的疗效、更好的耐受性,同时还可以降低中毒的风险。

此外,TDM还具有提高精神药物治疗成本-效益的可能,以及其他尚未充分挖掘的巨大潜力。

目前临床上已经有相当数量的精神药物可以根据其血浆浓度来调整用药剂量。

TDM用于新老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以及传统情感稳定剂治疗的优势均已得到证实。

特别是治疗窗窄的锂盐,TDM已成为其标准治疗方案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我院精神科TDM开展情况我院从2009年开始开展精神科药物治疗药物监测,建立了完善的治疗药物监测体系。

执业药师的药物治疗监测

执业药师的药物治疗监测

执业药师的药物治疗监测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药物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执业药师作为专业的药物专家,起着监测、评估和优化药物治疗的关键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执业药师在药物治疗监测方面的重要性,以及执业药师需要具备的相关技能。

一、药物治疗监测的重要性药物治疗监测指的是通过对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以确保药物疗效的最大化和安全性的保证。

药物治疗监测对于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药物治疗监测可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合理性。

每个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都不尽相同,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

执业药师在药物治疗监测过程中,可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药物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方案,以提高疗效并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其次,药物治疗监测可以防止药物治疗的不当使用。

有些患者可能因为自身原因或者误解药物使用说明而出现用药不当的情况。

执业药师可以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相关的教育和指导,帮助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并提醒患者注意药物的潜在风险和不良反应。

最后,药物治疗监测可以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往往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

通过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监测,执业药师可以及时评估患者是否出现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患者的风险。

二、执业药师在药物治疗监测中的角色执业药师在药物治疗监测中起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具备以下相关技能和能力。

首先,执业药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药物知识和临床经验。

他们需要了解各种药物的性质、剂量、适应症和不良反应等信息,以便对患者的药物治疗进行评估和优化。

其次,执业药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他们需要与医生、护士和患者进行密切的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药物治疗方案,并及时沟通和交流相关信息,确保患者的药物治疗能够得到及时的监测和调整。

另外,执业药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数据分析和解读能力。

在药物治疗监测过程中,执业药师需要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药物反应。

治疗药物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
right patient
right dosage
3R
right drug
TDM在国外的发展
1927年 近30年 现在
Wuth建立了 为精神病患 者测血清内 溴化物浓度 的试验
进入医学 领域 迅猛发展
临床广泛 应用
4
TDM在国内发展

我国1979年开展TDM 1989年国家卫生部在医院等级评审中规定三甲医院必须 开展TDM
20
胺碘酮的药物浓度监测
1、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2、检测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 3、检测原理:血浆中的胺碘酮经色谱柱分离,利用紫外 检测器,可以得到胺碘酮的浓度。
21
血浆中的胺碘酮色谱图
22
胺碘酮的药物浓度监测



目前,已为三位患者共四人次检测了胺碘 酮的含量; ICU患者是泵退+口服,另外两位患者均为 口服bid; 结果显示,只有ICU患者达到了治疗浓度 (1.06 μg/ml),另外两位患者距离治疗浓 度较远(0.28 μg/ml ;0.13 μg/ml )。


据此结果,我们建议医师可以适当增加剂 量或(和)服药频率,以使其达到治疗浓 度; 接下来,我们还将开展地高辛、丙戊酸钠、 万古霉素、卡马西平、甲氨蝶呤等的浓度 监测
谢谢
治疗药物监测
药剂科
目录
治疗药物监测概述
TDM必要性 我院TDM情况
治疗药物监测(TDM)

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 以生物药剂学和临床药理学为基础,运用现代分析手 段测定血液或其他生物体液中的药物浓度,再根据药 代动力学原理来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以达到提高疗 效、避免或减少毒副反应的目的

治疗药物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

实施TDM的必备条件
确切的量效关系,即血药浓度与临床效果 (疗效或不良反应)有良好相关性;
明确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窄治疗窗); 灵敏可靠,质量可控的血药浓度测定方法; 要有明确的监测目的。
目前临床常规实施TDM的主要药物
免疫抑制剂:
环孢素(CsA)、他克莫司(FK506)、霉酚酸酯(MMF)等;
借鉴文献方法,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待测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体内处置过程 生物介质和预期的浓度范围 实验室具备的条件,能够使用的仪器设备
优先选择色谱法
建立色谱法应考虑的内容
色谱条件的选择
色谱柱类型 常用C18柱 流动相的组成及流速 检测波长 柱温
样品处理方法
萃取、沉淀
建立一种有效方法的基本原则
生物样本定量分析常用方法
色谱法 可完成90%药物的浓度分析
HPLC,LC-MS,LC-MS/MS,GC,GC-MS
免疫学方法 主要用于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
放免法(RIA)、酶免法(EMIT,ELISA, CMIA)、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
微生物学方法 主要用于抗菌药物监测
生物样本测定方法的选择
Commonly the measurement is in a biologic matrix of a prescribed xenobiotic, but it may also be of an endogenous compound prescribed as replacement therapy in an individual who is physiologically or pathologically deficient in that compound
a posteriori TDM:

治疗药物监测(一)

治疗药物监测(一)

治疗药物监测(一)治疗药物监测是指在患者接受治疗药物的过程中,进行药物浓度监测及副作用评估,以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它是临床治疗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保证患者安全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监测对象治疗药物监测主要是指对于需要严格监测的临床药物的监测。

比如抗生素、抗癌药物、免疫抑制剂等。

需要根据药物的药动学参数来确定监测时间、监测指标和监测方式。

二、监测指标1.浓度指标:药物的血药浓度是影响药物疗效和毒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代动力学参数确定监测时间和监测方式,以达到药物疗效最大化,毒性最小化的效果。

2.生化指标:比如肝肾功能等方面的生化指标,当患者接受治疗药物时,药物会对肝肾等器官产生影响,需要对患者的生化指标进行相应的监测。

3.病理指标:如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这些指标与患者体内炎症反应、血液凝血等病理状况有关,常作为治疗效果的评价依据。

三、监测方法1.静脉采血:血液是药物到达器官和组织的主要途径,药物血浓度的监测需要进行静脉采血,以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

2.口腔采样:口腔采样是一种便捷的监测方法,但需要考虑到存在代谢活性差和口腔分泌物等因素可能会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3.尿样采集:尿液排泄是药物代谢和清除的主要途径,尿样采集是一种常见的监测手段,但需要考虑到尿量、排泄率及药物代谢等情况的影响。

四、监测周期监测时间需要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和总体的治疗方案来制定,有些药物需要每天或每周监测,有些则需要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

五、监测应用通过药物监测可以评估药物对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便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针对不同患者和不同药物,需要制定不同的监测方案。

六、总结治疗药物监测是现代临床医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要进行科学规范的操作,以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

随着科技和医学的不断发展,药物监测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和改进,将为临床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加可靠和高效的支持。

治疗药物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治疗药物监测(1)概念掌握(2)工作内容了解(3)范围掌握一、概念(记住缩写)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是临床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采用现代分析测定技术,定量测定生物样品中的药物或其代谢物的浓度,并将所得的数据以药动学原理来探讨体液中药物浓度与药物疗效和毒性的关系,制订合理的给药方案,使给药方案个体化,以提高药物的疗效,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同时也为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和处理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室依据。

TDM历程如下(了解):治疗决策→处方剂量→初剂量设计→调剂→给药→观察→抽血→血药浓度监测→药动学处理→调整给药方案二、工作内容(一)实验室的工作内容1.血药浓度的测定多种药物的测定一种药物的多种测定方法在测定中注意质控2.数据的处理(峰谷浓度法)峰浓度谷浓度剂量给药间隔预期预期不变不变高高减少或不变增加低高增加增加低低减少或不变减少高低减少减少高预期减少不变3.结果的解释在取得异常结果时,应该分析原因,提出造成异常的可能原因及处理意见。

4.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进行常规TDM情况下,实验室还可结合临床特点开展多种科研,如疾病对药物处置的影响、活性代谢物、药物相互作用等研究。

(二)TDM的咨询服务一般可分为二类:(1)简单测定和报告测定结果(2)提供测定结果,解释结果,设计个体化给药方案TDM咨询服务的内容:两个层次初级:(1)向临床提供合适的抽血时间(2)提供病人可接受的治疗浓度范围(3)影响所报告浓度的病理因素(4)药代动力学参数(5)测定结果的精确度高级:(1)推荐给药剂量、剂型、给药间隔(2)其他咨询服务:下一步合适的抽血时间、预期的血药浓度范围、治疗中有可能影响血药浓度的病理生理变化等。

三、适用范围(理解并掌握)1.治疗指数低/治疗窗窄、毒性大的药物常见于:地高辛、洋地黄毒苷、锂盐、茶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某些抗心律失常药(如利多卡因、奎尼丁)等等。

患者用药情况监测

患者用药情况监测

患者用药情况监测患者用药情况监测是指对患者使用的药物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性。

通过定期的用药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用药的问题和不良反应,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患者的用药效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患者用药情况监测的重要性、监测内容和方法。

1.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用药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良反应,从而及时采取措施来解决,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2.提高患者用药的效果:通过监测患者用药情况,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提高患者用药的效果。

3.促进患者合理用药:用药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用药不规范和滥用药物的情况,及时加以干预和教育,促进患者合理用药。

监测内容:1.用药依从性监测:通过询问患者是否按照医嘱规定使用药物,检查药物剩余量等方式,了解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2.药物治疗效果监测:通过对患者的疾病状况、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监测,评估药物的治疗效果。

3.药物不良反应监测:通过询问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等方式,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

4.药物相互作用监测:通过查询药物相互作用数据库、分析患者的用药情况等方式,监测是否存在药物相互作用。

5.用药费用监测:通过了解患者用药的费用情况,评估药物治疗的经济性。

监测方法:1.面对面访谈:医生可以通过面对面的访谈方式,询问患者是否按照医嘱规定使用药物,是否存在不良反应等情况。

3.药物剩余量监测:通过检查患者的药物剩余量,可以了解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4.疾病状况监测:通过对患者的疾病状况进行观察和评估,可以评估药物的治疗效果。

5.实验室检查:通过对患者的生化指标、血液指标等进行监测,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6.药物相互作用数据库查询:医生可以通过查询药物相互作用数据库,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药物相互作用。

总之,患者用药情况监测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和有效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患者用药的问题和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15. 治疗药物监测

15. 治疗药物监测
式中:F为生物利用度; ka为吸收速率常数; X0为用药量
1.生物利用度
血管外用药时,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速度和 程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与给 药剂量的比值。 相对生物利用度:同一药物一种剂型和另一种剂 型之间比较吸收程度与速度而得到的生物利用度。 主要用于药剂等效性研究。
2.零级消除动力学
N=0, 表达式为:
dC k 积分得 C C 0 kt dt
最基本特点:药物浓度随时间以恒定量 (k)衰减,即恒量消除。
必需指出,苯妥英钠、阿司匹林、氨 茶碱等常用药,在治疗血药浓度范围内就 存在这种消除动力学模型转换现象。
二、单室模型一级消除动力学
(一)单剂静脉注射
多剂静脉用药: Css C 0(
1
k
1 e
)e
kt
X0 1 kt ( ) e V 1 ek
F ka X 0 多剂血管外用药: Css (
1 1 kt kat ) e e k ka V (ka k ) 1 e 1 e
多剂稳态达峰时间:
AUC代表一次用药后药物的吸收总量,反映药物的
吸收程度。
AUC主要用于测定生物利用度,以及用于其他药物
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AUC常用积分法公式和梯形法计算。
5.药物清除率(DC)
其定义为单位时间内机体清除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 DC表示药物从机体内清除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单位为ml/min。 DC表示从血液或血浆中清除药物的速率,反映药物
2.303 ka(1 e ) t'p lg ka ka k k (1 e )
k
多剂用药时的药-时关系曲线示意图
• 对于半寿期长的药物为能立即达到治疗药物浓度则

抗菌药物治疗药物监测

抗菌药物治疗药物监测
4
治疗药物监测的目的
给药方案个体化 提高药物疗效 避免或减少毒副反应 为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和处理提供实验室依据
5
下列情况可进行TDM
1.治疗指数低的药物 2.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 3.治疗作用与毒性反应难以区分的药 4.肝肾功能不全者 5.合并用药
6
目前临床开展TDM的药物分类
免疫抑 制剂
• Cmax (血药峰浓度) • Tmax (达峰时间) • AUC24h (药时曲线下面积) • T1/2 (半衰期) • V (表观分布容积) • CL (清除率)
抗菌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参数
Pharmacodynamic (PD):考察抗菌药的浓度与抗菌效应的关系。 MIC :最低抑菌浓度 MBC:最低杀菌浓度 PAE:抗生素后效应 MPC:防耐药突变浓度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目标值
谷浓度
峰浓度
• 10-20ug/mL
• 对复杂性感染(心 内膜炎、骨髓炎、 脑膜炎、医院获得
性肺炎)推荐1520ug/mL
• 20-40ug/mL
<10ug/mL:耐药风险增加 >20ug/mL:肾毒性风险增加
2018年我院572例万古霉素监测回顾性分析
谷浓度 <10μg/mL 10-15μg/mL 15-20μg/mL >20μg/mL
综合因素考虑 血药浓度、感染靶组织浓度、药敏结果、免疫功能、蛋白结合率等
检测方法的创建及标准化 新检测方法的建立、方法学验证及质量控制、中心实验室
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应用于TDM临床实践中 PK/PD研究应用于抗菌药物TDM
确定适应症、治疗范围和中毒浓度靶值
二、PK/PD研究应用于抗菌药物 治疗药物监测
采集患者信息
• 患者血药谷浓度 采血时间:稳态谷浓度 • 患者基本信息 性别、年龄 肾功能(内生肌酐清除率) 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 病原学和药敏试验(MIC) 目前给药方案 合并用药

治疗药物监测TDM

治疗药物监测TDM
淀剂250ul,振荡混悬1min,高速离心(13000r/min)12min。 沉淀剂:10%的硫酸锌(未检出万古霉素峰)
5%高氯酸 15%高氯酸 沉淀离心时间:8min、10min、12min
3.免疫法:放射免疫法(RIA)、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受体结合法(RBA)、 微粒子酶免分析法(MEIA) 优缺点:样品处理简单、检测时间快;价格较贵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
万古霉素是20世纪50年代从链霉菌中分离得到的糖肽类 抗生素,
主要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对革兰阳性球菌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
目前医院开展情况
北京市朝阳医院开展的血药浓度监测的药物: 他克莫司(KF506)、环孢素A、雷帕霉素、地高辛、万古霉素、甲 氨喋呤、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英9个药物。
衡阳市中心医院开展的血药浓度监测的药物: 万古霉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5个药物。
监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收费标准:100元(峰浓度或谷浓度)
我院住院患者药品使用量排名
4
盐酸普萘洛尔
286
利巴韦林注射液
39
华法林钠
326
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
47
氨茶碱片
438
去乙酰毛花注射液
65
地高辛片
483
盐酸去甲万古霉素
99
盐酸利多卡因片
524
注射用丙戊酸钠
120
卡马西平片
544
苯巴比妥片
125
异烟肼
563
苯妥英钠片
173
二羟丙茶碱注射液
656
丙戊酸钠缓释片
TDM的临床指征
⑴药物的有效血浓度范围狭窄:地高辛,氨基糖苷类、茶碱、环孢素 ⑵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的血药浓度范围差异的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

治疗药物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

第一节 TDM的理论基础 TDM的理论基础
一、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 二、有效浓度范围与目标浓度策略 三、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
一、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
1、 药物与受体可逆结合,产生药理作用。 大多数药物,药理作用的强弱和持续时 间,与药物在受体部位的浓度成正比, 而血液中药物浓度间接的反映了药物在 受体部位的浓度。 2 、研究表明,药理作用与血药浓度之间 研究表明, 研究表明 药理作用与血药浓度之间 的相关性比药理作用与剂量 药理作用与剂量的相关性要 的相关性比 药理作用与剂量 的相关性要 好。
第二节 TDM的临床应用 TDM的临床应用
一、TDM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二、哪些情况下需要进行TDM 哪些情况下需要进行用 TDM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1.判断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病人是否按医嘱上的 . 剂量方案用药? 剂量方案用药? 2.生物利用度的差异:不同厂家或不同批号的 .生物利用度的差异: 药品,因生物利用度差异而影响临床疗效。 药品,因生物利用度差异而影响临床疗效。 3.药代动力学的差异: 以生物转化的差异最为 .药代动力学的差异: 重要。 重要。 4.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药酶的诱导或抑制, .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药酶的诱导或抑制,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被另一药置换,药物从肾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被另一药置换, 小管的主动分泌被另一药抑制等等 。
1.血药浓度不能预测药理作用强度时。 .血药浓度不能预测药理作用强度时。 2.作用于局部的药物 , 但测定局麻药血浓可了解药 . 作用于局部的药物, 物自局部消失和全身中毒情况。 物自局部消失和全身中毒情况。
3 表3-1中列出了目前临床上较多进行监测的药 物,表中药物在确定是否监测时,仍应考虑是否 有临床意义。

治疗药物监测概念

治疗药物监测概念

治疗药物监测概念
治疗药物监测是指对患者接受某种药物治疗时,监测其血液中药物浓度或其他相关参数的过程。

这个过程旨在确定药物是否达到了疗效的目标浓度,以及避免可能的毒副作用。

治疗药物监测的概念源于个体化药物治疗的需求。

不同患者对同一药物的反应可能会存在差异,因此通过监测药物浓度可以个体化调整用药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

此外,有些药物的疗效与血药浓度之间存在明确的关联,通过监测药物浓度可以评估药物是否达到了治疗效果所需的浓度范围。

治疗药物监测的具体方法包括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然后使用特定的技术分析药物浓度。

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药物浓度监测、药物代谢率监测、药物致死浓度监测等。

根据监测结果,医生可以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总之,治疗药物监测的概念是为了个体化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以确保正确的药物浓度,并避免可能的不良反应。

药物的用药监测

药物的用药监测

药物的用药监测药物的用药监测在临床医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患者在服用药物后的药物浓度和生物学效应进行监测和评估,医生可以更好地指导药物治疗方案,确保药物疗效的最大化同时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1. 药物监测的意义药物监测的主要目的是确保患者获得恰当剂量的药物,以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通过监测药物浓度,医生可以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间隔,以确保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始终维持在治疗范围内,避免因过高或过低的药物浓度而导致治疗失败或药物中毒。

除此之外,药物监测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对药物的代谢情况,特别是对于那些存在遗传药物代谢差异的患者来说,监测药物浓度可以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 常见需要监测药物一些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消除速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肝功能、肾功能、年龄、性别等,因此需要进行药物监测。

常见需要进行药物监测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抗癫痫药、抗凝血药物、免疫抑制剂等。

例如,抗生素是治疗感染症的重要药物,但不同的患者对同一种抗生素的代谢速度可能存在差异,有些患者可能需要更高的剂量才能达到治疗效果,而有些患者可能会因为药物浓度过高而出现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症时,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药物浓度监测结果来调整药物的剂量,以确保疗效和安全。

3. 药物监测的方法药物监测通常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样、尿样或口腔黏膜等生物样本,经过化验室检测得到药物的浓度数据。

根据不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和检测方法,药物监测可以分为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

定量方法是指通过检测样本中药物的确切浓度来评估药物在体内的水平,通常是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质谱法等现代仪器方法进行检测。

而定性方法则是通过观察药物的生物学效应(如凝血时间、免疫学反应等)来评估药物的疗效,适用于一些难以测定浓度的药物。

4. 药物监测的临床应用药物监测在临床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除了调整药物剂量外,药物监测还可以用于预测药物的药效、评估患者对药物的应答情况、监测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变化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生素的治疗药物监测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如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甙类, 其疗效取决于单位时间内的高浓度,所以一日 量一次用疗效好,不必分次给药(但重症者例 外)。 浓度依赖性:氨基糖苷类 氟喹诺酮类 甲硝唑 两性霉素
建议TDM的抗生素
澳洲《抗生素治疗指南12th》 具有潜在毒性,特别是氨基糖苷类药物 氟胞嘧啶、万古霉素 严重深部感染长期使用抗生素 胃肠外给药改为大剂量口服给药

若其他易于获取的体液药物与血液或靶位 药物浓度间,也同样存在恒定比值关系, 亦可通过检测这些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进行 TDM 必须指出,上面提到的治疗血药浓度范围 和中毒水平,仅是得自群体资料的参考值, 由于个体间靶器官、组织或细胞对药物反 应性存在差异等原因,因此在解释判断 TDM结果时,不能仅拘泥于上述标准,必 须结合病人的具体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 作出结论
TDM的专业轮廓

是药学为临床医学提供专业技术支持的一门应 用学科 采用现代分析技术测定以血药浓度为主的人体 生物样本 运用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的理论计算 考虑人体生理病理综合因素,制订出个体用药 方案,使病患用药达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有效 其核心就是用药个体化,理论基础是疗效与药 物曝露程度密切相关
TDM定义
是根据临床药理学理论及药物治疗学 理论,结合药物分析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和 方法,运用流行病学归纳总结,多学科交 融进行药物治疗个体化研究和应用的一门 药学临床学科。其研究对象为实施药物治 疗的人体,治疗方案个体化是核心
临床意义
临床治疗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 说 是一个合理用药过程。只有对药物 特性、体内规律及机体生理病理状况具 有较为客观、全面的认识基础上,才能 合理选择和使用药物,进而获得最大化 的疗效和最小化的毒副反应
血药浓度(ng/ml)
8
9
10
环孢素监测峰线 环孢素监测谷线
5
10
15 20 术后监测时间(天)
25
30
35
35 30
血药浓度(ng/ml)
他克莫司监测峰线 他克莫司监测谷线
25 20 15 10 5 0 0 10 20 30 40 监测时间(天) 50 60 70
抗生素的治疗药物监测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如β-内酰胺类,体内血药 浓度超过MIC(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越长,则 疗效越佳,因此一日剂量分为2-4次给药可充 分发挥疗效。 时间依赖性(短PAE):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氨曲南 碳青霉烯类 大环内酯类 复方磺胺甲 恶唑 克林霉素类 时间依赖性(长PAE):四环素 万古霉素 替 考拉宁 氟康唑 新型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




受体(receptor):是糖蛋白或脂蛋白构 成的实体,存在于细胞膜、胞浆或细胞核 内。不同受体各有特异的结构和构型,受 体上有多种功能部位。 药物是配体(ligand),其活性强弱由两 方面因素决定:其一,药物与受体结合的 量;其二,药物内在活性大小。 受体在与激动药结合而产生生理效应过程 中,受体对激动药的敏感性降低,这一现 象叫做减敏(desensitization)。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欧美兴起,80年代伊始 形成TDM •我国约1979年开展TDM为主的临床药学, 80年代中期随着器官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 疗的开展TDM迅速发展兴起 •现国内监测单位超过200多家,检测为主, 药学、检验、临床实验室交叉参与。
国际治疗药物监测和临床毒理学会主办杂志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肺移植术后血药浓度监测
35 30
血药浓度ng/ml)
他克莫司药时监测峰线 他克莫司监测谷线
25 20 15 10 5 0 0 1 2 3 4 5 6 监测时间(天) 7 8 9 10
肺移植术后血药浓度监测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0 5 10 15 20 术后监测时间(天) 25 环孢素监测峰线 环孢素监测谷线
TDM临床解决的问题

药品在人体的曝露量 与给药方案的关系 与治疗效应的关系 通过对药量的动态研究,调整个体化用 药方案,调整个体化治疗靶浓度,提高 疗效,降低毒性
临床应用

免疫抑制剂的治疗药物监测 抗癫痫药品的治疗药物监测 茶碱类制剂的治疗药物监测 抗生素制剂的治疗药物监测 肿瘤化疗方案的治疗药物监测
药效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s, PD)



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的性质、机制及量效规律 的科学 药物作用的“量”的概念包括两方面:一是作 用强度,作用有强弱,幅度有宽窄;二是作用 时间,起效时间有早迟,维持时间有长短 研究药物量效关系
药效学名词




量效曲线图:以药物剂量(或其对数)为横坐标, 以药物效应(实际数值或百分率)为纵坐标作图, 表示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的曲线图 最大作用强度(maxinum efficacy):药物效应 达到最大高度,此后继续增大剂量时效应不再增 强 效价强度(potency):药物产生某一定强度的效 应(一般指达到治疗有效的效应)时所需要的剂 量 曲线斜率:斜率大表示当剂量增加时效应增强的 幅度大,反之效应变化的幅度小
我国治疗药物监测工作开展的先驱-吴莱文教授, 陈刚教授


《治疗药物监测》吴莱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 社,1987年 《治疗药物监测理论与实践》陈刚主编 1989年国家卫生部在医院等级评审中规定三级 甲等医院必须开展TDM



我院1984年开展TDM工作 紫外分光光度双波长测定法测定血清茶碱 浓度 1987年TDx(FPIA法)测定全血CsA浓度 20世纪90年代早期人民医院开展的首例及 前期骨髓移植、安贞医院开展的首例心脏 移植皆是在我院进行TDM 建院来本室计开展20余项药品TDM,现有 常规13项
例:心血管系统感染TDM
澳洲《抗生素治疗指南12th》 应特别关注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药物监测,推 荐剂量仅作为初始治疗剂量,抗生素剂量需根 据患者血浆药物浓度加以调整 庆大霉素:谷浓度0.5-1mg/L 万古霉素:10-20mg/L,达最大疗效 替考拉宁:>20mg/Lຫໍສະໝຸດ 据参数调整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t1/2小,治疗指数大,可剂量大,间隔长,可 承受波动 t1/2适中(<8h),治疗指数大,间隔1-3个t1/2; 治疗指数小,间隔1个或小于1个t1/2。 t1/2较长(8-24h),间隔1个t1/2给药;如希速 效,首剂量加倍 t1/2大于1天,可每天给药1次。


如何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有效 而安全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长期以来 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一个难题。虽然试 图通过按体重、体表面积、不同年龄等方 法,计算调整用药剂量,但由于影响药物 体内过程的因素众多,具体病人情况千差 万别,因此仍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药物治疗方案个体化是TDM的核心,也是 其临床意义所在
我们临床认识治疗内在规律的媒介



影像,检验,病理,起诊断和评价作用 治疗药物监测,调控治疗过程,重在及 时性 个体化治疗是系统性医疗活动,药物治 疗个体化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量最大化,有助于治疗利益最大化
药物治疗过程-四阶段
药物制剂剂量
吸收 药时预测 分布 消除(代谢和排泄)
体循环药物浓度


无论是药物的治疗作用还是不良反应,从 本质上说,都是通过药物和靶位上的受体 等大分子物质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这 种相互作用符合质量作用定律,因此,药 物效应是否出现及其强弱,取决于靶位的 药物浓度。从这点上讲,理想的TDM应直 接检测靶器官或组织的药物浓度。 但大多数药物都是作用于心、肝、肾、胃 肠道、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等,从这些部 位以损伤性手段取样,在现阶段是困难且 不能为病人所接受的。
浓度(n g / m l )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0 5 10 时间(h) 15 20
T R
25
药动学参数

药时曲线下面积(AUC):用数学方法求算出 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值,表示一次 用药后的吸收总量,反映药物的吸收程度 峰值血药浓度(Cmax):药物吸收后在体内大 循环所达到的最大血药浓度,既药时曲线上的 峰值 达峰时间(Tmax):药物吸收进入大循环达到 峰值血药浓度所需的时间
时效曲线与血药浓度曲线的关系: 多数情况下血药浓度曲线可反映药物效 应的变化,但二者变化在时间上不一致: 效应有饱和性,并不能随血药浓度升高 而一直增大;由于活性代谢物半衰期长, 药效作用时间也长,原药已降低而仍能 保持药效

半数有效量—ED50;半数中毒量—TD50; 半数致死量—LD50 药物安全性:通常以药物的治疗指数大小 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药物LD50/ ED50之 比值叫作该药的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
治疗药物监测概述
Overview of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中日友好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学室 张相林 主任药师 2010-07-20
内容

概念及发展 临床意义 学科基础 临床应用 项目开展 最新动态
概念及发展

治疗药物监测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通常缩写:TDM 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临床药理学、药代动 力学和临床化学基础上,结合现代分析检测 技术,形成和发展的一门应用性边缘学科。 给药方案个体化是治疗药物监测的核心。


药动学参数

半衰期(t1/2)—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
时间,或者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t1/2=0.693/k。当经过3.32、6.64、9.96个生物 半衰期时,药物在体内消除分别为总量的90%、 99%及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