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空题

1.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理论的医家分别是叶天士、吴鞠通。

2. 吴鞠通撰写的温病代表作是温病条辨、叶天士撰写的温病代表作是温热论。

3. 薛生白撰写的温病代表作是湿热病篇、王孟英撰写的温病代表作是温热经纬。

4. 温病根据发病类型分为新感温病、伏气温病两大类。

5. 温病根据性质分类,分为温热和湿热两大类。

6. 温毒除具有一般温病的临床表现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出血等特征。

7. 从温病的特点中,可知温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8. 温疫是具有强烈传染性性和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9. 营分证的辨证要点是:身热夜甚,舌质红绛,心烦不寐。 10. 邪入中焦为病,病变部位包括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等。 11. 邪在上焦包括手太阴肺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

12. 邪入下焦为病,病变部位包括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

13. 风温后期多伤肺胃之阴,治疗主方为沙参麦冬汤、竹叶石膏汤。 14. 宣白承气汤是肺脏和肠腑同治方。

15. 小陷胸加枳实汤是治疗痰热结胸证的主方,小陷胸汤中加入枳实是为了增强通腑开结之功。

16. 白虎汤是治疗阳明热盛证的主方,若津伤明显,可加鲜石斛、鲜芦根、天花粉等药。

17. 春温为感受伏寒化温病邪而致病,体质的素体阴精亏损是致病的内因。

18. 春温的发病形式:新感引发和伏邪自发。 19. 春温里热证,有郁发气分和郁发营分的不同。

20. 春温的治疗,当以清泄里热为原则,并注意顾护阴液。 21.暑温为感受暑热病邪引起,初起即见阳明气热证候。 22. 湿温病变过程中稽留时间最长的是气分阶段。 23. 吴鞠通认为湿温初起有汗、下、润三大治禁。

24. 湿温病机演变虽有卫气营血浅深层次变化,但主要稽留于气分。 25. 伏暑因感邪性质和邪伏部位不同,初发证候有不同的类别。 26. 王纶指出:“冶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27. 伏暑湿热郁蒸少阳证应选方剂蒿芩清胆汤治疗,其中青蒿、黄芩共同畅利少阳枢机。

28. 秋燥初、中、末期的治疗大法是:“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29. 秋燥有温燥、凉燥之分,前者治宜凉润或清润法,后者治宜温润法。 名词解释

1.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 风热病邪:病因。指风和热相结合而形成的病邪,又称风热。多产生于阳气升发,气候温暖多风之春季,或冬令气候失常,应寒反热之时。此邪具有升散,疏泄的特点,先犯上焦肺卫;易化燥伤阴,后期多见肺胃阴伤;来势较急,变化较快,并可有“逆传心包”之变。

3.暑热病邪:病因。指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生的一种致病温邪,其致病特点有:初起即径入阳明气分而出现壮热,汗多,烦渴,脉洪大等阳明气分征候,故有“夏暑发自阳明”之说;在病变过程中易于伤津耗气,甚则致津气外脱;因夏季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故暑多兼湿。

4. 湿热病邪:病因。指湿和热相结合的病邪,又称湿热。此病邪四季均有,但以气候炎热,雨水较多的长夏为甚。其特点是:病位常以脾胃为中心;具有重浊粘滞的特点,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病势缠绵,传变较慢,湿热致病,留恋气分阶段较长,整个病程亦长;其湿邪困遏日久,易导致阳气受损,即所谓“湿胜则阳微”。

5. 卫分证:证候。是指温邪初袭人体,引起卫外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证候类型。以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为辨证要点。

6.气分证:证候。是指病邪入里,邪热亢盛于气分阶段,影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所产生的征候。主要症状有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脉数有力等。本征多从卫分证发展而来,也可因病邪发自气分而致。

7. 营分证:证候。温病邪热盛于营分而耗伤营阴的阶段,症见身热夜甚,斑疹隐隐,心烦不寐,或时有谵语,舌绛,脉细数等。本证可从气分证发展而来,或因病邪发自营分而致。

8. 血分证:证候。温病邪热盛于血分而导致动血,热瘀交结,是卫气营血证候中病情最深重的阶段,症见身灼热,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肌肤斑疹透发,昏狂,舌深绛等。

9.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自觉发热不甚的一种热型,为湿重于热,湿为热郁,湿热蕴蒸的一种表现。

10.日晡潮热:症状。日晡,即申酉时,相当于下午3-5时。指发热于下午益甚。多由热结肠腑所致。

11.壮热:症状。指发热热势壮盛,不恶寒,但恶热,多伴面色红赤,口大渴,脉洪大等症状。为热入气分,邪正剧争,里热蒸迫所致。多见于热炽阳明证。

12.身热夜甚:症状。指发热入夜更甚,多因热灼营阴所致。卫阳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营本有热,阳入于阴,则抗邪于外而身热,故发热夜更甚,可见于温病营分阶段。

13.夜热早凉:症状。指至夜发热,天明则不热,多见于温病后期,余邪留伏阴分所致。入夜营气抗邪达于阳分则发热,清晨邪复归于阴分而不外解,故热退时无汗。

14.战汗:多系邪气留连气分,邪正相持,正气蓄积力量,奋力鼓邪外出,而突然发生战栗,然后全身大汗出的现象。

15.昏谵:神昏谵语的简称,有神志不清,意志丧失,语无伦次的表现.为热闭心包或其他脏腑邪热扰于心神所致。

16.昏愦: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呼之不应,甚或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是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多为邪闭心包,痰热闭阻心窍,或瘀热闭阻心包所致。

17.昏蒙:表情淡漠、神呆意识模糊、时清时昧等神志异常表现,为湿热酿蒸蒙窍所致。身 热不扬

18.昏狂:症状。即神昏、狂乱,指严重的神志异常改变,如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等。多因热闭心包,痰热闭阻心窍,或瘀热闭阻心包所致。 19.实证动风(实风内动):又称热极生风,或实证动风。指临床见到手足抽搐,两目直视,牙关紧闭,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等表现,多见于温病极期,因邪热炽盛,热极生风,肝脉拘急所致。 20.虚证动风(虚风内动):又称虚证动风。指临床见到手足蠕动,或口角震颤、心中憺憺大动,或瘛疭,舌绛枯萎、脉细数等。多见于温病后期。因肝肾阴竭,水不涵木,筋脉失养所致。 21 :是在湿热性温病发展过程中,皮肤上出现的细小白色疱疹,内含少量浆液。 22.斑疹:症状。在热病过程中发于肌表的红色皮疹。斑:点大成片、摸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斑退不脱屑,为阳明热毒炽盛,内迫于血,外溢肌肉所致;疹:点小如粟,摸之碍手、压之褪色,疹退脱屑,为太阴风热炽盛,内窜于营,外溢肌肤所致。

23.分消走泄: 治法。指宣畅气机,泄化痰热,分消三焦气分之邪的治法。主治邪留三焦,气化失司而致痰热阻遏之证。代表方如温胆汤加减。 24.开达膜原: 治法。指用疏利透达之品开达盘踞于膜原的湿热秽浊邪气的一种治法。主治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者,代表方如雷氏宣透膜原法。

25. 凉血散血:治法。是用凉解血分邪热,活血散血之剂以清散血分瘀热的一种治法。主治血热炽盛,热瘀互结,迫血妄行者。代表方犀角地黄汤。

26. 辛开苦降:治法。指用辛散化湿、苦寒泄热相配合的治法。主治疗湿热俱盛而蕴伏中焦的病证。代表方如王氏连朴饮。

27.风温:是好发于冬春季节,感受风热病邪引起的,初起以风热肺卫证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28.春温: 发生于春季或冬春之交,初起以里热证为主的伏邪温病, 临床常见发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等表现,严重者可见神昏、痉厥、斑疹等。

29.气营(血)两燔:气分热未罢,营血分热又起,或气分热与营血分热同起,就称气营(血)两燔。此证是温病极期的证候,既有气分的壮热、烦渴,又有营血分的心烦躁扰、发斑出血等。燔,即烧。 30.瘛疭: 动风的表现,瘛,是筋脉拘急而挛缩;疭是筋脉弛张而舒缓。手足伸缩交替即为瘛疭。

31.暑温:是好发于暑季,感受暑热病邪引起的,初起即见阳明气分热盛证的急性外感热病。

32.湿温: 感受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以身热不扬,恶寒头痛.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为主要临床见症。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好发于雨湿较盛的夏秋季节。

33.开上、畅中、渗下:是分别针对上焦肺、中焦脾胃、下焦膀胱的湿热证而采用的芳化湿邪、燥化湿邪、渗利湿邪的治疗方法。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化则一身之气化;脾主运化,脾气畅则水湿运化无阻;膀胱为水道,水道通畅则水湿下行。

34. 伏暑:由暑热病邪或暑湿病邪引起而发于秋冬季节,初起可见暑热伤阴或暑湿阻气证候,且兼有时令之邪客表的一种急性热病。

35.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引起的,以初起邪在肺卫时即有津液干燥见症,病程中阴液耗损较显著为主要特点的一种外感热病。

36.中燥增液:为秋燥病的治疗大法之一。秋燥中期,燥热病邪损伤胃肠津液更为明显,常见口干、咽燥、渴饮、便秘等症,治宜清气泄热,滋养胃津,常用增液汤、五汁饮等。

37.上燥治气:为秋燥病初期的治疗大法。秋燥初起必先犯肺,治宜轻宣肺燥,以肺主气而居上焦,治肺即是治气,故曰“上燥治气”。 38.下燥治血:为秋燥病末期的治疗大法。此时燥伤肝肾之阴,治宜滋填真阴,以肝肾同居下焦,且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生,滋养血即是滋填真阴之意,故曰“下燥治血”。

39.大头瘟:感受风热时毒引起的以头面锨赤肿痛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简答题

1.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的临床表现有何不同?

答:其临床表现的不同处主要表现在温热类温病起病较急,热象显著,易伤阴津,传变较快,病程较短。湿热类温病起病较缓,临床表现兼备湿、热两方面的特点,初起时热象可以不十分显著,当湿邪偏盛或转化为寒湿时,易伤阳气;如湿热化燥化火,可耗伤阴津。湿热类温病传变较慢,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2.风热病邪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其致病特点是什么?

答:风热病邪是发生于冬春季节,具有风热性质的一种外感病邪。春季阳气升发,气候温暖多风,或冬令气候失常,应寒反热,易产生风热病邪。其致病特点主要有;多从口鼻而人,首先犯肺;易损伤肺胃阴津;变化迅速,易逆传内陷。

3.暑热病邪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其致病特点是什么?

答:暑热病邪是在炎夏酷暑的高温条件下形成的,属于具有强烈火热性质的一种致病温邪。暑热病邪的主要致病特点:伤人急速,径犯阳明;暑性酷烈,耗气伤津;易犯心肝,闭窍动风;易夹湿邪,郁阻气分。 4.湿热病邪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其致病特点是什么?

答:湿热病邪是兼具湿与热两重特性的一种外感病邪。湿热病邪四时均有,但以长夏为多见。湿热病邪主要的致病特点:发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位以脾胃为主,而平素脾胃湿盛者,更易感受湿热病邪而发病。这种发病特点,又称为里湿与外湿“内外合邪”。湿邪易困阻清阳,闭郁气机,湿热病邪除了化燥伤阴外,还有部分湿邪久困时,可损伤阳气,甚至发生湿胜阳微的病理变化。

5.燥热病邪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其致病特点是什么?

答:燥热病邪发生于秋季,既具有干燥之性,又具有温热之性的一种致病温邪。燥为秋令之主气,每逢久晴无雨,气候干燥之时,容易发生燥邪为患。特别是在夏末秋初,秋阳以曝,则易形成燥热病邪,其性质近于风热。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主要有:病位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易从火化。

6.卫分证的病理特点、证候表现及辨证要点是什么?

答:卫分证病理特点是:邪袭肺卫,肺卫失宣。主要证候表现有: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 口微渴,舌边尖红,舌苔薄黄,脉浮数等。其中以发热与恶寒并见,口微渴为辨证要点。 7.气分证的病理特点、证候表现及辨证要点是什么?

答:气分证的病理特点是:正邪剧争,里热蒸迫,热盛津伤。气分证的主要证候表现因病变部位及其证候类型不同而各有不同。在气分证复杂多样的症状中,有其共同的特点,如壮热,不恶寒,汗多,渴喜饮凉,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等。其中以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为辨证要点。

8.营分证的病理特点、证候表现及辨证要点是什么?

答:营分证病理特点是:营热阴伤,扰神窜络。营分证的主要证候表现是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等。其中以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质红绛为辨证要点。 9.血分证的病理特点、证候表现及辨证要点是什么?

答:血分证病理特点是:动血耗血,热瘀内阻。血分证的主要证候表现是身热,躁扰不安,或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其中以斑疹、出血及舌质深绛为辨证要点。 10. 温病口渴的类型及其主要病机是什么?

答:口渴欲饮,为热盛津伤的表现;口渴不欲饮,多为湿郁不化,阻于中焦,脾气不升,津液不布所致;温病如兼夹痰饮。亦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另外,还有一种是邪热传营后,见口干而反不甚渴饮,系邪热深入营分之象。口苦而渴,是胆火内炽,或热郁化火,津液受伤。 11. 温病辨汗的主要类型及病机是什么?

答:温病辨汗,主要辨无汗、时有汗出和大汗、战汗等。如无汗的主要病机为卫阳闭郁,腠理闭塞或热入于营,营阴受损。前者多伴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后者多伴有身热夜甚,时有昏谵,口干而不甚渴饮,舌绛、脉细数等。时有汗出者主要因感受湿热或暑湿之邪,热蒸湿动,湿遏热伏,气机不畅所致。多在高热时出汗,汗出则热减,继而复热。大汗者如见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表现,主要因气分热盛,迫津外泄。如见骤然大汗,淋漓不止,汗出粘稠,唇干齿槁,舌红无津,神识恍惚,脉散大,则为津气外泄,亡阴脱变。若见冷汗淋漓,肢冷肢厥,面色青惨,舌淡无华,神气衰微,脉伏或细欲绝等症,则为气脱亡阳。战汗者主要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常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 12. 春温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答:其诊断要点:(1)多见于春季或冬春之交、春夏之际;(2)发病急骤,热象偏盛,初起即见里热证候,有发于气分、发于营分之别;(3)素体阴虚,病程中伤阴突出,后期以肝肾阴亏为著;(4)易出现神昏痉厥动风动血的证侯。

13. 暑温是一种什么样的温病?“夏暑发自阳明”的含义是什么?

答:暑温是夏季感受暑热病邪,初起以壮热、烦渴、多汗、脉洪大等阳明气分热盛证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暑温的特点是发病急,传变快,易耗气伤津,并多内陷营血而有闭窍动血动风之变。“夏暑发自阳明”是对暑温发病特点的概括。暑热病邪炎热酷烈,侵犯人体之初即热象明显,多无卫分证而径见阳明里热证,表现为壮热、烦渴、汗多、脉洪大等。

14. 如何辨别湿温病的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

答:湿偏重者,多身热不扬,头身重痛,便溏,口不渴,苦白腻或白滑;湿热并重者,发热伴有汗山,脘痞呕恶与心烦口渴并见,苔黄腻,脉濡数;热偏重者,多热势较高,汗出不解,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下利臭秽,舌红苔黄腻。

15. 说说湿温的治疗原则和主要治法。

答:治疗原则为湿热兼祛并分离之。要分辨湿与热的孰轻孰重和湿热病邪在上、中、下的所偏。湿偏重者,治宜芳香宣透,苦温燥湿为主;湿热并重者,治以辛苦温燥、清热化湿并举;热偏重者,治以辛寒苦寒清热为主。上焦湿热证,治以宣肺化湿、芳香透邪为主;中焦湿热证,治以疏运化湿为主;下焦湿热证,治以渗利为主。 论述题

1.温病的病理特点是什么?

答:多数温病具有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致虚的外感病的基本发展趋向。同时,温病的病理变化主要体现在卫气营血和三焦阶段性病理演变。温病前期阶段以卫气分病变为主,多属机体功能失调;病情严重或发展至后期,侵犯营血、下焦,则有明显的实质损害,尤其可引起阴液耗伤,甚则阴竭阳脱。

2. 试述斑、疹的辨别和形成机理,并从形态、色泽、分布等谈谈斑疹的临床诊断意义?

答:斑、疹的鉴别:点大成片、扪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退后不脱屑。疹:点小成粟、扪之碍手、压之褪色,退后有脱屑。 病机上:陆子贤说:“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斑:外感热邪,阳明炽热,灼伤血脉,血溢肌肉。疹:外感热邪,太阴受邪,内窜于营,外溢肌肤。

临床意义:形态:如松浮洋溢,如洒于皮表者邪气较轻;如紧束有根,如履透针,如矢贯的者邪气较重。色泽:如色泽红活荣润者,为气血流畅、邪热外达;如红如胭脂者,为血热炽盛;如色紫赤如鸡冠花者,热毒深重;如晦暗枯槁者,为邪气深入,气血郁滞,正气衰退;如黑而光亮者,为火毒极盛,气血尚充;如黑而隐隐,四旁赤色者,为火郁于内,气血尚活;如黑而晦暗,为热毒锢结,正气衰败;如色淡红,为气血不足,无力透发。分布:如斑疹发出量少,稀疏均匀者,为热毒较轻,邪热有外达之机;若发出量多,甚稠密融合成片者,为邪热过盛;如从胸腹沿躯干到四肢,再到手足掌心骶尾部,并依次消退者为顺,反之为逆。结合全身症状,如斑疹透出后,身热渐退,脉静身凉,神志转清,呼吸平稳者,为外解里和,正胜邪退;如斑疹已出,身热不退,烦躁不安,或斑疹刚出即隐,神昏谵语者,为正气内溃;若斑疹已出,二便不通或腹泻不止,或呼吸急促,鼻煽痰鸣,或痉厥,或体温骤降,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者,均为正不胜邪,阳气暴脱。

3. 温病的常见发热类型有哪些?各自的主要形成机理如何?

答:发热恶寒:主要病机为邪袭肺卫;寒热往来:主要病机为邪在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壮热:主要病机为邪正剧争,里热蒸腾;日晡潮热:主要病机为热结肠腑,热盛伤津;身热不扬:主要病机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掩;身热夜甚:主要病机为热入营分,营阴受损;夜热早凉:主要病机为温病后期,邪热未净,留伏阴分;低热:主要病机为温病后期,邪少虚多,阴虚阳亢。

4. 怎样理解“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辛凉”、“甘寒”“酸泄酸敛”的代表方及其所治证候是什么?

答:“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概括了暑温气分阶段的治疗大法。暑温初起多为暑热病邪径入阳明气分的证候,应治以辛寒清气,清涤暑热;进一步发展,暑热仍盛而津气两伤,应治以清涤暑热,益气生津;暑温后期,暑热已去而津气欲脱,应治以益气敛阴,生脉固脱。“辛凉”是针对暑温初起的用药,代表方为辛凉重剂白虎汤,治疗暑温初起阳明热盛证;若兼有气阴两伤,可用白虎加人参汤。“甘寒”针对暑温发展期暑热仍盛而津气两伤的用药,代表方为王氏清暑益气汤,治疗暑热仍盛津气两伤的虚实相兼证。“酸泄酸敛”针对暑温后期暑热已退,津气欲脱或余热未尽,阴液未复的用药,代表方为生脉散或连梅汤。生脉散用于暑热已退,津气欲脱证,连梅汤用于余热未尽,阴液未复证。

5. 湿温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答:本病的病因是湿热病邪。湿温病由于其病邪性质的特异性,因此病机传变较之一般温热为病有所不同。因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腻滞,与热相合,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故本病传变较之一般温病缓慢,病程较长,往往缠绵难愈。其发展演变,一般亦不外由表入里,由卫气而及营血。湿温初起,以湿遏卫气为主要病理变化,属湿中蕴热,湿重热轻证。其后,随本病湿热郁蒸气分,虽然以中焦脾胃的病变为主,但湿邪具有蒙上流下的特性,故又能弥漫三焦,波及其他脏腑。如湿热郁蒸,蒙蔽于上,清窍壅塞,则引起神志昏昧;如湿邪下注小肠,蕴结膀胱,则致小便不利;湿热内

蕴肝胆,则身目俱黄;湿热外蒸肌腠,则 等。湿热郁阻中焦日久,其热偏盛者,易耗损阴津;其湿偏盛者,易损伤阳气。本病经过顺利者,病变可停留于气分而不再发展。在湿热消解时,或有胃气未醒,或有脾虚不运,至正气渐复,或经适当调治则逐渐痊愈;若感邪严重,湿热化燥化火,即可深逼营血,除有斑疹、昏谵等营血分一般见证外,多见肠络损伤之便血,甚至因气随血脱而阳气外脱。此外,亦有因湿困日久,阳气受损而致肾阳虚衰水湿内停的变症,此时其证治可参内科心悸、水肿等有关疾病。 6. 试述湿温初起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 答:湿温病多是由于脾胃内伤,湿饮停聚,复感湿热病邪,内外合邪而为病。即薛生白谓:“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故本病初起与其他温病不同,一发病即呈邪遏卫气,湿重于热的病理特点,其临床表现:身热不扬,午后热象较显,恶寒少汗,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白腻,脉濡缓等卫气同病、内外合邪之候。治宜宣气化湿。用藿朴夏苓汤加减。 7. 如何理解“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答:这是根据秋燥上、中、下三焦的主要病理变化提出的治疗大法。秋燥初期,病在上焦肺,治宜清宣肺燥。秋燥中期,病在中焦胃,治宜甘寒滋液。秋燥末期,深入下焦肝肾,治宜滋养精血。 病例分析

例一:刘某某,女性,14岁,学生。于1983年2月5日下午,因高热、头痛伴剧烈呕吐1天,由急诊入院。

患者于两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头痛、微恶寒、口渴、心烦等,在门诊治疗未见好转,今晨起诸症加重,呕吐频频,由其父送来急诊。

接诊时体温40○

C ,神情烦躁,面色红赤,头痛难忍,汗出湿衣,肌肤斑点,颈项强直,呼吸气粗,口渴欲饮,呕吐时作;查克氏征(+),布氏征(+),脑脊液混浊,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舌红绛苔黄干,脉弦数。

答:1.病名:春温;病证:热盛动风动血证;病因病机:温热病邪自内而发,热极生风,热盛动血。治法:凉肝熄风,凉血化斑。处方:羚角钩藤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用药:水牛角30g (先煎),羚羊角片(先煎)3g ,玄参15g ,生石膏45g (先煎),桑叶12g ,菊花10g ,生地10g ,钩藤12g (后下),地龙10g ,竹茹10g ,赤芍12g ,丹皮10g 。水煎服。

例二:郑某,男,50岁,1986年5月3日来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