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合集下载

2020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范文

2020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范文

2020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范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2020高中历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范文一整体设计本节概述西汉是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西汉初年,天下初定,需要确定皇朝的正统地位和统治基础,儒家思想开始受到重视。

董仲舒结合百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得出了“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权神授”,倡导“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确立了三纲五常。

至此,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思想,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本课重点讲述了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本课三目,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阐述了汉初统治思想的变化,实际介绍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客观需要。

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着重介绍了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它适应了当时汉朝统治的需要,因而被汉武帝采纳。

第三目“儒学成为正统”,教材重点介绍了汉武帝尊儒的措施,同时叙述了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概括了“独尊儒术”的结果。

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便于系统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教学难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教具准备(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本课以材料教学法为主,通过引用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以及一些图片,提供有效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识读、归纳、置疑、比较。

一方面,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养成思考、质疑的习惯,了解由史到论的历史研究方法。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内容及实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等史实。

课件3: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件3: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社会 地位
代表 人物
①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 受到各诸侯国的冷落 ②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 坑儒”,儒家学说受到沉重 打击
孔子、孟子、荀子
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 正统思想
董仲舒
5.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①新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五行家、 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 的。 ②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思想被 新儒学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③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巩 固中央集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3.法家 (1)战国:韩非子。 ①主张:主张君主要_以__法__治__国_,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②影响: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学法引领] 归纳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一个根源:生产力的发展。 二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三个阶级:新兴地主阶级;没落奴隶主贵族;小生产者。 五大派别:儒、墨、道、法、兵。
4.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本 质上都是一种思想专制。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本质上 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 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5.诸子百家中德治思想的异同 孔子的德治思想“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孟子的 “仁政”思想则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墨家思想是从小生 产者的利益出发的。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01
目标定位
明确考向
把握主线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 本讲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
课 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起、发展及成为正统思想的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II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II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4.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文献资料、图片等资源,自主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影响及其在汉代政治、文化、思想领域的地位,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合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3.教学评价:
(1)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合作探究、习题练习等环节的表现,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口头提问、书面作业、小组讨论报告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理论的核心观念,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在汉代政治、文化、思想领域的影响。
2.难点:
(1)董仲舒新儒学理论的内涵及其在汉代政治、文化背景下的提出。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后世政治、文化、思想发展的深远影响。
(3)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评价这一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观点。
4.视频观看与反思:
推荐学生观看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中华文明·汉代篇》等,要求学生在观看后撰写观后感,反思这一历史事件在现代社会中的启示。
5.口头作业:
鼓励学生在课后与家人、朋友分享本课所学内容,讨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在当时的意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作业布置注意事项:

《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x-历史教案

《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学设计(广西县级优课)x-历史教案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5.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利用图片情景生成进入本课内容,学生浏览课文,对照高考考试说明 以及考点对有关的基础知识基础史实内容进行学习和复习,
设计意图: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儒家思想的传承和传播,引学生兴趣并能直入主题。
步骤2:启发式教学讲解内容并引导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认识、记忆、加以理解。
设计意图:掌握基础知识是高考所需,经过自学、再经过老师解惑启发,使学生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日的,同时也能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渗透教学。
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对儒家思想和百家争鸣的史实都已基本掌握。但他们未能整体地把握历史的前因后果、来龙支脉。因此要引导学生明白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同时结合史实使学生明白不同朝代儒学的地位或待遇不同。直到汉朝汉武帝儒学才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学生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拓展学生知识面是很必要的。
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备课深度不够,乡镇学生能力不够
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而可行的措施及办法加强备课
二.制作幻灯片具体详细地介绍诸子百家使学生掌握百家争鸣的史实及历史意义。达到提高 学生学科素养、学会历史描述和历史解释的目的。
三.拓展学生思维、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加强学生的高考意识要求学生能进行中西比较----“仁”与人文主义的不同;也更能使学生了解仁的实质和特征。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学设计《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介绍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本科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正统”三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的过程。

2、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上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新儒学随之被汉统治者尊崇,去的正统地位。

3.汉代尊儒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至深。

学情分析:1.普通高中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高中历史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

所以,教学中能力要求不能过高,要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调查,学生对儒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属于知其皮毛的层次。

历史思维能力低。

3.学生对“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初“无为而治”的情况;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倡儒的措施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归纳内容,展示并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思想统一、文化统一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教学环节:共五个环节:第一环节:学生完成学案,时间5分钟。

第二环节:简介董仲舒;对新儒学的思想、汉武帝尊儒的措施和西汉教育状况等内容进行归纳及必要的分析、说明。

突破重点。

时间15分钟。

第三环节:问题探究。

突破难点。

时间15分钟。

第四环节:教学评价。

问题探究也包括了评价。

另外,可以通过课堂练习进行检查评价。

时间5分钟。

(二)教师活动:教师课前要准备学案。

多媒体展示董仲舒及其代表作简介;展示鲁壁、汉武帝、五经书影、授经讲学图等资料。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提要:新文化运动对以“孔学”为代表的封建主义思想给予了坚决有力的抨击。

但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作为封建统治正统学说的封建理论,虽然贴上的是“孔孟儒学”的标记,其实质,却决非孔子所创立的正统儒学,而是融合“百家争鸣”各种学说的产物。

将封建统治思想标榜为“孔孟儒学”,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统治;主张讲“仁”讲“孝”讲“忠”讲“义”的“孔孟儒学”,对稳定社会是有作用的;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孔孟儒学”实际上是“外儒内法”,但却比韩非赤裸裸主张镇压、权术的理论,具有了更大的欺骗性。

关键词:封建理论,孔孟儒学,外儒内法。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就一直宣扬是以讲“仁”讲“孝”的“孔孟儒学”作为统治思想的。

孔子的地位也因此不断地被拔高。

辛亥革命后,面对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又搬出的“孔学”,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发起了一次比辛亥革命还要激烈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并具体围绕复辟与尊孔问题,对以“孔学”为代表的封建主义思想给予了坚决有力的抨击。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在1921年,为曾抨击孔子最力者吴虞出版《吴虞文集》写“序言”时,称吴虞是“‘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位领袖陈独秀在距新文化运动已经20年之后的1937年发表的《孔子与中国》中说:“五四运动之时,我们提出‘打倒孔家店’。

”(紧转第36页)其实,翻遍新文化运动的所有资料,可以确认当时并无“孔家店”和要对其“打”或者“打倒”的提法。

[1]但是,胡适、陈独秀等人之所以要把新文化运动概括为是对以孔学为代表的封建主义思想的批驳,显然是把封建统治思想等同于孔孟儒学思想了;而这却是与历史实际不相符合的,因为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后所确立的封建统治思想,虽然是打着“孔孟儒学”的旗号,却并不等同于孔孟儒学思想;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不容低估,但是将猛烈批判的对象认定为是孔子及其儒学思想,可以说是找错了庙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案

第1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1 课时总第2个教案教师用:⊙【学思之窗】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答案提示: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③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本课测评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答案提示: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

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学习延伸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答案要点提示: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

②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③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

④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

[学习延伸]属于开放性题目,是对学生开放性思辨能力的培养。

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均可认同。

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答案。

选择题:1——5DBDBA 6——10DBCCB材料题:(1)焚书坑儒。

摧残了文化,禁锢了思想。

(2)(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府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文教的发展;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3)相同之处:都主张统一思想,禁绝异端邪说。

不同之处:前者主张“以吏为师”,后者主张“独尊儒术”;前者手段残暴,采取焚书的幸事,后者手段温和,采取国家扶持的方式。

(4)。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案大象版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案大象版
2. 对学生的法家思想应用文章进行批改,指出学生在理解法家思想在现代社会应用方面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如加强对法家经典著作的阅读和理解,提高对法家思想的认识。
3. 对学生的墨家思想文章进行批改,指出学生在理解墨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作用方面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如加强对墨家经典著作的阅读和理解,提高对墨家思想的认识。
2. 题型二:简述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案:仁爱、礼仪、孝道、忠君、重农抑商、重视教育等。
3. 题型三:分析秦始皇选择独尊儒术的原因。
答案:法家思想的实用性,儒家思想的道德规范和治国理念,儒家思想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儒家思想有利于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
4. 题型四:阐述独尊儒术对其他学派的影响。
答案:独尊儒术使得其他学派受到压制,学术研究受到限制,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其他学派逐渐衰落。
4. 观看一部有关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纪录片,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观后感,谈谈你对秦始皇选择独尊儒术的理解。
5. 查阅有关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研究资料,以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论述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作业反馈:
1. 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批改,指出学生在理解仁爱礼仪方面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如加强对儒家经典著作的阅读和理解,提高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文化素养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运用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文明史观等,深入理解百家争鸣和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增强文化素养,深刻领会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提升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案 大象版

第一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第一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第一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来宾高级中学廖丽萍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代表和核心思想;知道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文化意义;知道董仲舒发展新儒学和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能力目标:通过认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形成的社会背景,学会联系的看待历史文化现象;通过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学会联系古今认识中华民族的精神。

通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能够明白思想的发展要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政治发展的需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探究儒家思想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认识到批判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文化的必要性。

活动设计:分成四个小组,整理诸子百家的思想,派代表作思想发言。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通过孔庙、孔林、孔府、孔子文化节等重视孔子文化现象,吸引学生对儒家思想认识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内容。

提问:孔子受到如此推崇说明了什么问题?回答:儒家思想在当今中国和世界仍产生很大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提问:儒家思想产生在怎样的时代?在那个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思想?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回答: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共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参加一场思想的盛宴,给各位诸子提供一个发表和宣传自己主张的舞台。

(课前安排好小组准备发言人)一、合作学习:百家争鸣的表现第一组:儒家学派1、提问:孔子思想的核心主张是什么?为什么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回答:儒家的核心主张是“仁”;因为孟子主张“仁政”,主张“轻徭薄赋”,提出了“仁”的具体措施。

第二组:道家学派2、提问:老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老子思想中的精华是什么?说说庄子和老子思想上的共同点。

高中历史3第1单元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教案2)

高中历史3第1单元第1课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教案2)

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学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中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代表人物及他们的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培养材料阅读能力,归纳思想家的主要观点.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4、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具有时代特色。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观点,以及儒学在西汉成为正统思想。

难点:本课涉及多位思想家的观点,不仅内容多,而且比较难以理解【教学过程】李泽厚先生曾说:“即使广大农民并不读孔子的书,甚至不知孔子其人,但沉浸和积淀在他们的行为规范、观念模式、思维方法等意识和无意识底层的,主要仍是孔子和儒家的东西.”由此看来,儒家文化已渗透到中国人思维意识的深层,体现于中国人的言谈举止之中。

因此,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与儒家思想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提问: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儒家思想)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对今日中国和今日世界都有深远影响。

展示图片:“奥运开幕式”和“国学热”.本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以说是一部儒学简史。

在第1课中,我们将学习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正统地位的确立;第2课学习儒学的变异——“宋明理学”;第3课学习儒学的新发展——“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讲授新课对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材内容:内容标准本课内容知道诸子百家,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意义一、百家争鸣(含义、原因、流派、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学派的形成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以及其他流派思想)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三、董仲舒的新儒学和“罢黜百家"过渡:中国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当然也包括儒家思想的形成,都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一、“百家争鸣”围绕“百家争鸣",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1。

北师大版高二上册历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说课稿怎么写

北师大版高二上册历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说课稿怎么写

北师大版高二上册历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说课稿
怎么写
学习是一个边学习边反思的过程,这样有利于以后的学习。

下文为大家准备了高二上册历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说课稿怎幺写。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作用:本节课是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处处呈现其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本课不仅为本单元后几课奠定基础,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历年高考重点考查内容之一,所以在复习中是一个重点区域。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主张;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历史意义;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答案,了解各学派的思想主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原始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认识到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继承。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doc

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高中历史必修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一次集会上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还要到2500年前孔子的思想中去寻找智慧。

看到这些,老师感慨:孔子究竟有什么价值,让这些政要精英们有如此行动、如此断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圣贤,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他们的魅力,寻找启迪。

”【导入新课】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暨2012年度孔子文化奖颁奖典礼在孔子研究院隆重举行。

本届大会上突出了现实性,主题为“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

围绕“儒家理论与市场理论”、“中华元典与现代文明”、“儒学与国民教育”等重大现实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广泛对话。

俗话说“有实力才有魅力”,一个人在2500多年后还有这么大的影响,孔子的魅力在哪里?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推进新课】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概念(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北师大版学高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案必修含解析

北师大版学高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案必修含解析

教案:北师大版高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主要派别及其代表人物;(2)掌握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形成及发展;(3)了解董仲舒改造新儒学的背景、主要思想及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异同;(2)运用比较法,探讨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位变化;(3)利用资料分析法,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影响;(2)理解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3)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百家争鸣的背景、主要派别及其代表人物;(2)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形成及发展;(3)董仲舒改造新儒学的背景、主要思想及影响。

2. 教学难点:(1)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异同;(2)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位变化;(3)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观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早期文化的发展;(2)提问:“百家争鸣”这一时期为何会出现众多学派?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主要派别及其代表人物;(2)引导学生关注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异同;(2)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位变化;(2)分析董仲舒改造新儒学的背景、主要思想及影响。

5. 资料分析:(1)展示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观点;(2)引导学生分析新儒学对后世的影响。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作业布置1. 总结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主要观点;2. 阐述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位变化;3. 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北师大版学高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案必修含解析

北师大版学高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案必修含解析

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为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第一章,主要内容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背景,掌握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人物,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2)掌握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人物;(3)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特点;(2)运用比较法,分析各家思想的异同;(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背景与思想发展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3)使学生认识到思想多样性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2. 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人物;3. 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 诸子百家的思想特点及其异同;2. 社会背景与思想发展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引发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关注。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人物。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特点及其异同。

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百家争鸣的意义。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六、教案概述本教案为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第六章,主要内容为秦汉时期的法家思想与独尊儒术。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秦汉时期法家思想的特点,掌握董仲舒的新儒学,理解独尊儒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七、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汉时期法家思想的特点;(2)掌握董仲舒的新儒学;(3)理解独尊儒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北师大版历史高中必修三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历史高中必修三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教学设计1
2.对秦朝焚书坑儒事件及其历史背景、影响缺乏全面了解,难以形成自己的见解。
3.对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政策背景、内容及影响理解不够,容易产生误解。
针对学生的学情,教师应采取以下策略:
1.利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各学派的思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2.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讨焚书坑儒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该学派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分享时间为下节课的前10分钟,每组展示时间不超过5分钟。
3.完成课后练习册第1-3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要求如下:
-认真阅读题目,准确理解问题,规范答题。
-注意分析题目的考察点,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练习题提交时间:下节课前。
4.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或文章,了解焚书坑儒事件对后世的影响,要求如下:
2.以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焚书坑儒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秦始皇要焚书坑儒?这一事件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相互交流、碰撞思想。
3.结合现实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汉武帝独尊儒术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独尊儒术政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2.掌握秦朝焚书坑儒事件的原因、经过及其对文化、学术的影响。
3.深入分析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政策背景、内容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区分各学派的思想差异,理解其内在联系。
-通过讨论,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各学派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北师大版高中高二历史必修3《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说课稿

北师大版高中高二历史必修3《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说课稿

北师大版高中高二历史必修3《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高中高二历史必修3中的一节课,教材内容为《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这一节课主要介绍了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大变革,以及秦朝儒学的确立和儒学的社会地位。

通过学习这一节课,学生将能够了解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的产生和争锋相对的情况,以及秦朝儒学的兴起过程和对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

–了解秦朝儒学的确立和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与意义。

–掌握相关术语和关键词的含义,如百家争鸣、独尊儒术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和掌握提取文本重点信息的方法。

–能够通过文字的组织和表达,将重点知识清晰地传达给别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包容。

–培养学生对古代思想文化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大变革以及秦朝儒学的确立和儒学的社会地位。

•学习重点:了解战国时期各种学派及其代表人物,掌握关键术语和知识点。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或黑板白板和粉笔•课本以及相关教辅资料•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五、教学流程1. 导入与引导(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复习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事件。

2. 学习历史背景(10分钟)•通过文字和图表,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国力衰退、战争频繁等。

3. 学习百家争鸣(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了解百家争鸣的概念和意义。

•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提示,分组讨论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

4. 大课堂互动(15分钟)•学生代表报告: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所讨论的学派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主要思想。

5. 学习秦朝儒学的确立和儒学的社会地位(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了解秦朝儒学的兴起背景和对儒学的社会地位的影响。

•教师解读:通过课件或黑板白板,对秦朝儒学的确立和社会地位进行解读,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一、教学目标设计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Ⅲ),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

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

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

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要几派的思想以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要有了解,对于西汉以后儒学的发展要有所知晓。

本课的难点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和新儒学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百家争鸣对中国思想
文化、民族性格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教师要引导学生给予分析和认识。

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汉代已不复存在,儒家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逐渐成为主导思想,特别是汉武帝时,由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朝廷采纳,此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讲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百家争鸣、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较为全面地叙写了春秋战国至西汉武帝时儒学兴起,发展,“坑儒”,独尊的经历。

1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老子的思想。

老子把“道”当作万事万物的本体,它是超时空的存在,是永远不可感知的精神实体。

老子思想中的精华是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就是他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着对立面的统一,对立双方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紊乱,礼乐崩坏,他消极悲观,提出了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显然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

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

作为哲学思想的“仁”,内容非常宽泛。

孔子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首开私人讲学之风,被尊为“万世师表”。

他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被奉为圭臬,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看来,多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合,闪烁着科学的光芒。

2百家争鸣
教材首先分析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接着重点介绍了当时的主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主张,最后分析了“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这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了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不受条框的束缚,尽情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异常活跃,各诸侯国君特别礼贤下士。

(4)思想文化上,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这一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了“仁政”的主张;荀子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主张王霸并用,德治与法治结合;还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著名论点。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万物都看成是相对的,认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大与小、高与低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他用认识上的相对主义来观察人生与社会,便产生了怀疑论和消极悲观的情绪,认为现实的一切是可怕的和痛苦的,人生只是一场梦,生不如死等。

这种思想是奴隶主贵族没落的反映。

墨子代表广大手工业者的利益,在封建制度确立和诸侯混战的局面下,主张“非攻”、“尚贤”、“兼爱”。

墨家成为战国时的显学。

法家代表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法家思想家们都是政治实践家,他们在各国积极推行变法改革,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主张“世异则事异”,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

他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主张选拔经过实践锻炼的官吏来取代世袭的奴隶主贵族,用严刑峻法,镇压人民的反抗,安定社会秩序。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了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
教材介绍了儒学在战国、秦朝、西汉初期的发展过程,阐述了汉武帝时的社会状况和董仲舒新儒学的基本内容。

西汉建立后,较长时期奉行“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着王
国问题、匈奴问题等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问题,“无为”已不合时宜。

儒生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强调法治,外儒内法,把儒法融合为一体。

他提倡等级观念和三纲五常等道德规范,还辅之以“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来论证皇权的神圣性,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这种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有积极的作用,故而为汉武帝所采纳。

汉武帝设立太学,用新儒学教育青年子弟,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也成为青年人仕进的敲门砖。

从此逐渐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四、教学策略设计
(一)总体思路
学习本课的主要困难在于,学生对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时代背景难以把握,对思想家的主张了解较少,理解教材难度大。

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从时代背景着手,了解思想主张及其变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要从学生的熟知的知识入手,分解难点;要注意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组织好探究活动。

(二)教学过程
教师可以从同学们知道的老子和孔子的有关知识入手导入新课。

1老子和孔子的思想
学习老子和孔子思想时,先让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老子和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主张,教师重点讲解“道”,“无为”“仁”等概念。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重点分析“有教无类”主张的含义和意义,引导学生回忆在语文课上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有关孔子教与学的名言,如“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句子,对学生进行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教育。

2百家争鸣
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教师加以总结。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路,对史实的掌握准确到位。

让学生细心阅读教材,了解孟子、荀子、庄子、墨家、韩非子的主要思想观点,进而分析其思想代表的阶层或阶级。

教师要强调孟子、荀子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正是经过了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才更加完整,孟子和荀子对儒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于对人性论的看法,教师可将其作为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在课堂上形成一个争鸣的局面。

3董仲舒新儒学和“罢黜百家”
让学生整理归纳春秋、战国、秦朝、汉初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原因;教师结合学生所学指出汉武帝时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让学生知道汉初的“无为而治”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必须变革;归纳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内容,认识新儒学“外儒内法”“尊儒尚法”的特点,认识到由于它适
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因而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最后理解新儒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