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德育原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德育原则

一、概念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1.涵义: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要求: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也称循循善诱原则

1.涵义: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2.要求: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

1.涵义

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孔子提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

2.要求:

(1)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2)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3)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四)知行统一原则

1.涵义: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2.要求:(1)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3)对学生评价和要求坚持知行统一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五)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苏联马卡连柯)1.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平行教育原则”。

2.要求:(1)建立健全学生集体;(2)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3)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

(六)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明代王阳明“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利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苏联马卡连柯“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是辩证统一的,是制约德育效果的两个相辅相成的必要条件。

2.要求:

(1)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

(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3)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

(七)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涵义: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要求:

(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

(2)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

(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八)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1.涵义: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已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2.要求: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九)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涵义: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2.要求:(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多种教育力量,使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3)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

第五节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的有机组合方式。

当代影响较大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等。

一、认知模式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由瑞士皮亚杰提出,后由美国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

道德教育的目的: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

补:道德两难:指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

二、体谅模式

20世纪70年代英国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该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三、社会模仿模式

美国班杜拉该模式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体,人既能对刺激作出反应,也能主动地解释并作用于情境。

四、价值澄清模式

美国拉斯、哈明、西蒙等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