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纳西蒙
智力落后儿童早期干预 第七章
![智力落后儿童早期干预 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d0892611650e52ea551898dc.png)
智商
比纳西蒙量表 65-52 51-36 35-20 小于19 韦氏量表 69-55 54-40 39-2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于25
类型
轻度智力障碍 中度智力障碍 重度智力障碍 极重度智力障碍
智力障碍的分类
按支持程度分类(AAMR-9,1992)
类别 间歇的 有限的 广泛的 支持程度 所需要的支持服务是零星的、视需要而定的(如失业或生病时) 所需要的支持服务是经常性的、短时间的(如短期的就业训练 或从学校到就业的衔接支持 至少在某种环境中有持续性的、经常性的需要,并且没有时间 上的限制(如需要在工作中或居家生活中得到长期的支持服务) 所需要的支持服务是持久的且需求度高,在各种环境中都需要 提供,并且可能为终身需要。
全面的
我国2006年的分类
智力水平 分级 智商 适应行为
重度
一级
二级
<20
20-34 35-49 50-69
极度缺陷
重度缺陷 中度缺陷 轻度缺陷
中度 轻度
三级 四级
流行率
出现率指的是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口中已存在某 种疾病的人数与同年龄总人数的比率。 WHO估计,智力障碍的出现率为1%~3%,全世界 大约有1.93亿智力障碍人士。 据美国教育部统计,2003年,3~5岁年龄段智力障 碍儿童的出现率为0.19%;6~17岁为1.04%。 根据2006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到2006 年4月1日,我国总人口数为 130 948万人,全国各类残 疾人的总数为8 296万人,智力障碍总人数为554万人, 占残疾人的比例为6.68%,占总人口的比例为0.42%。
(2)先天获得性异常
先天获得性异常是指胎儿非遗传性所获得的异常,主要 包括以下因素: 胎儿期感染:当孕妇受到环境中病原微生物侵袭而患感 染性疾病时,影响严重的可导致胎儿的智力落后。病原 体主要有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二 型)、弓形体及梅毒螺旋体等。
教育基础所有名人观点总结
![教育基础所有名人观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78422644b73f242326c5f40.png)
教育综合1、朱熹————宋代理学、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居正持志,神话起源说。
2、孟子————教育一词首次提出。
孟子————性善论、明人伦,学习过程。
内发论。
个人本位论。
3、力拓尔尼诺、沛西能————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提出有关教育起源说)。
4、孟禄————心理起源说(否认社会性)。
5、凯洛夫、杨贤江————劳动起源说。
6、孔子————仁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行思相结合、启发诱导(世界做早提出)。
7、荀子————性恶论,闻见知行,直观性教学原则。
外铄论,社会本位论。
8、墨子————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
量力、发展性原则。
9、老子————道法自然。
10、苏格拉底————产婆术,助产术。
11、柏拉图(理想国)、卢梭(爱弥儿)、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史上三大里程碑。
12、亚里士多德————百科是的哲学家,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首次提出)。
13、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第一本教学法论著。
14、弗兰西斯.培根————现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提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5、夸美纽斯————泛智教育,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直观性、巩固性教学原则。
16、卢梭————坚持性善论,儿童归于自然。
17、康德————康德教育(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18、乌申斯基————提出直观性、巩固性教学原则。
19、裴斯泰洛齐————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化口号。
个人本位论。
20、洛克————白板说,绅士教育(德智体)。
21、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代表,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西方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教学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形成课堂、教材、教师三中心。
22、杜威————现代教育学派代表,实用主义,儿童、活动、经验新三中心。
教育无目的论。
民主主义、经验、设计教学法。
23、梅伊曼、拉伊————实验教育学(最早提出),实验教育学之父(著作拉伊)。
心理学主要思想的代表人物
![心理学主要思想的代表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80a268dbad51f01dc281f1c2.png)
1、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大纲》——1903年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2、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桑代克3、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美国)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5、幼禽追随母禽的关键期发现——劳伦兹(奥地利生物学家)6、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7、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前苏联)8、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埃里克森9、家庭三种教养模式——鲍姆宁10、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法国)11、斯坦福-比纳量表——推孟(斯坦福大学)12、韦氏量表——韦克斯勒(美国)13、掌握学习——布卢姆14、程序教学——斯金纳(美国)15、发现教学——布鲁纳16、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的条件》)——加涅17、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箱”试验)——桑代克18、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唾液分泌反应实验)——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19、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迷箱实验)——斯金纳20、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21、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取香蕉实验)——苛勒22、认知-结构(发现)学习论——布鲁纳2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24、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25、学习成就动机驱力说——奥苏伯尔26、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27、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28、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美国心理学家)29、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30、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耶克斯、多德森(美国)31、迁移理论共同要素说——桑代克32、迁移理论经验类化理论——贾德33、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安德森34、定势影响迁移的典型例证:“量杯”实验——陆钦斯3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36、痕迹衰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37、同化说——奥苏伯尔38、动机说(也叫压抑理论)——弗洛伊德39、心智动作形成五阶段理论——加里培林(前苏联心理学家)40、心智动作形成三阶段理论——安德森41、道德发展他律道德-自律道德论——皮亚杰42、两难故事三水平六阶段论——柯尔伯格43、理性情绪疗法——艾里斯44、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教学目标分类法——布卢姆45、教师领导方式分类——勒温46、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47、教师成长三阶段论——福勒、布朗48、教师成长公式——波斯纳1.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阿特金森,麦克里兰)。
11学前教育简史 (第十一章 现代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学前教育发展)
![11学前教育简史 (第十一章 现代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学前教育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8b7a04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b0.png)
现代欧美主要国家
和日本的学前教育发展
学习目标
1. 了解这一时期西方各国学前教育发展状况
;
2. 明晰各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特点;
3. 掌握对各国学前教育发展有重要作用的法案和政策。
第一节 现代英国的学前教育发展
一、 19世纪末至二战之前英国学前教育
(一) 保育学校的创建 (二) 1918年《费舍法案》 (三) 1933年《哈多报告》
一、 19世纪末至二战之前的学前教育
十月革命之前的学前教育 十月革命之后的学前教育
第五节 现代俄国的学前教育发展
二、 二战之后至80年代学前教育
(一)统一学前教育制度的创立 (二) 1962年《托儿所-幼儿园统一教学大纲》
三、 80年代以来的学前教育
(一)苏联解体前的学前教育 1984年《幼儿园教育大纲》修订 1989年《学前教育构想》 学前教育机构
德国是一个与宗教有着密切关系的国家,所以信仰主义 和国家主义是德国教育的重要特征。
一、 19世纪末至二战前法国学前教育
(一) 魏玛共和国时期 (二) 纳粹统治时期
二、 二战后至80年代的德国学前教育
(一) 学前教育指导思想 (二) 学前教育机构 (三) 学前教育管理政策 (四) 学前教育师资培养ຫໍສະໝຸດ 第四节 现代美国的学前教育发展
一、 19世纪末至二战之前美国学前教育
(一) 公立幼儿园的发展 (二) 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 (三) 美国学前教育的“蒙台梭利热”现象 (四) 保育学校的传入和儿童看护的发展
二、 二战之后至80年代美国学前教育
(一) 幼儿教育机会均等运动
(二) 开端计划 (三) 幼儿智力开发运动
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 皮亚杰学前教育实验方案
2021年招教考试学霸笔记
![2021年招教考试学霸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84b63b027d3240c8547ef11.png)
史上最全教综考试知识点汇总教综也“拼爹”:人物总结教综中“之父”总结教综中常考12个“之父”。
一、当代教诲之父赫尔巴特——同步也被誉为“科学教诲奠基人”、“科学教诲学之父”。
其她考点:1.《普通教诲学》;2.教学教诲性原则;3.主张把教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本上;4.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5.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办法;6.社会本位论代表。
二、心理学之父冯特——1879(记忆技巧:一把气球)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种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诞生。
三、教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19,出版《教诲心理学》,标志着教诲心理学诞生。
其她考点:1.迷箱实验;2.尝试-错误说;3.学习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4.痕迹消退说;5.共同要素说。
四、终身教诲之父保罗·朗格朗五、课程评价之父泰勒——同步也被成为“当代课程理论之父”、“当代教诲评价之父”。
其她考点:泰勒原理:目的、内容、办法、评价六、幼儿教诲之父福禄贝尔——首创“幼儿园”名称,也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个人本位论代表。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当代幼儿教诲之父陈鹤琴八、行为主义心理学之父华生:最早使用“行为主义”一词。
华生名言:给我一打健康婴儿,一种由我支配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她们,我可担保,任意选取一种,无论她父母才干、倾向、兴趣如何,她父母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意愿把她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外铄论教诲思想体现。
九、程序教学之父斯金纳——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基本上,提出程序教学。
其她考点:1.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回答“强化”,即可查看这几种知识点解说视频);2.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3.普雷马克原理。
十、俄国教诲心理之父乌申斯基——也被成为俄罗斯教诲心理学奠基人。
她著作:《人是教诲对象》她名言:1.“小朋友是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直观性教学原则体现。
心理测量的历史
![心理测量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7e47367e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1d.png)
心理测量历史发展趋势
1、先是以解剖生理特征 为根据,而后转向对心 智活动的测量。
2、由测量简单的感知能 力,发展到测量复杂的 认知能力。
3、由笼统的单一量数评定 个体间差异,转变为以 多个量数兼顾个别差异 与个体间差异。
4、心理测量学是随着实验 心理学的发展而产生的测量
高尔顿是第一个直接推动 心理测量运动的人。《人 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 这本书中高尔顿首先提出 了“测验”“心理测量” 这两个术语。
卡特尔的个体差异 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是心理测 量史上另一个代表人物,在德 国师从冯特,在英国停留时作 为高尔顿的助手并熟悉了高尔 顿所使用的方法和测验。
我国古代的心理测量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在《论 语》中就提出了“性相近,习 相远”的观点,这是对人类个 体差异的认识。
战国时期,孟子在《孟子》中 说过“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 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这就指出了人在心理能力和个 性特征方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
三国时刘勋著《人物志》一书, 提出了心理观察的一条基本原 理,即:“观其感变,以审常 度”。意为根据一个人的行为 变化就可推测他的一般的心理 特点。
心理测量的蓬勃发展与应用
1、编制出了一批操作测验,弥补了语言文字量表 在理论上的缺陷。
2、编制出了团体智力测验,扩大了测验的应用范 围。
3、多重能力倾向测验逐渐受到重视。 4、传统的学校考试方法也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 5、心理测量 的另一个领域是对情感适应、人际关
系、冬季、兴趣和态度等人格特点的测量。 6、产生了信息加工测验。
比奈和比奈西蒙智力量表的产生
比纳是公认的心理测量的鼻祖,
波林: “19世纪 80年代是高尔顿
他是发明智力测验常模量表的 第一人。
15个教育人物
![15个教育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fd8614fb4afe04a1b071dee7.png)
10个“斯”教育学与心理学类出现了很多的“纳”,复习者往往出现将名字混淆或人物与理论观点不搭配的困扰。
下面我们归纳出了十个重要的教育或者心理学家,以做区分学习。
(一)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学家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是人类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着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又为其赢得了“教育学之父”之称。
他同时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民主主张,认为“所有男女青年,不论富贵和贫贱,都应该进学校”。
发明了班级授课制。
(二)艾宾浩斯实验学习心理学的创始人艾宾浩斯为记忆材料发明了无意义音节。
艾宾浩斯在记忆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主要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观点主要是,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材料在学习后最初几小时遗忘最快,随着时间的推延,材料遗忘越来越少。
总体就是遗忘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的遗忘曲线趋势。
(三)巴班斯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创造了大面积克服留级现象的经验,创立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
(四)韦克斯勒韦克斯勒是继法国比纳之后对智力测验研究贡献最大的人,其所编的多种智力量表,是当今世界最具权威的智力测验。
首次采用准差为15的一种标准分数来表示智力的高低,称为离差智商。
首创成人智力测验量表。
(五)维果斯基前苏联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
即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六)赫钦斯美国教育家,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
强调人的理性发展,主张一种适用于任何时代的教育,即“普通教育”的思想;为了训练和发展学生的理智能力,必须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整体的、基础的训练,即“通才教育”的思想;特别强调西方经典名著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
(七)罗杰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注对人类自我实现潜能、人的积极自主性。
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比纳西蒙智力量表](https://img.taocdn.com/s3/m/a98553dbad51f01dc281f1e3.png)
智力测验问世后,要区别智力的差异就变得容易起来。人们发现智商极高(IQ在130分以下)和智商极低的人(IQ在70分以下)均为少数, 智力中等或接近中等(IQ在80-120分)之间者约占全部人口的80%,智力超过常态者,我们称之为智力超常,那些智力低于常态者,我们称之为智力低常。
我们采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编制的智力量表,由我国湖南医科大龚耀先等人修订,制定了中国常模。现在我们可以测查6-16岁的儿童和16岁以上的成人。通过心理测量可了解自己的智力水平、潜能所在,鉴定交通事故导致智力损伤,为发挥自己的优势,科学填报高考志愿,优生优育等提供科学依据。
智商测验包括十一个项目,有常识、理解、算术、类同、记忆、字词、图像、积木、排列、拼图、符号分测验,完成整个测验大约需要一小时,汇总分析,写出测验报告约需要一个小时
比奈-西蒙智力量表
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就制定出第一个测量智力的量表——比奈-西蒙智力量表,1922年传入我国,1982年由北京吴天敏先生修订,共51题,主要适合测量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智力。1916年美国韦克斯勒编制了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儿童智力量表(WISC)、适用4-6.5 儿童的韦氏幼儿智力量表(WPPSZ),韦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表于80年代中后期引进我国经过修订出版了中文版,因而应用较广。
②比如说,两个年龄不同的成年人,一个人的智力测量得分高于同龄组分数的平均值,另一个的测验分数低于同龄组的平均值,那么我们就作出这样的结论:前者的IQ比后者高。
③目前均大多数智力测量都用离差智商(IQ)来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
④人群的智力商分布。
在现代典型的智力测验中,设定主体人口的平均智商为100,则根据一定的统计原理,一半人口的智商,介于90-110之间,其中智商在90-100和100-110的人各占25%。智商在110-120的占14.5%,智商在120-130的人占7%,130-140的人占3%,其余0.5%人智商在140分以上,另有25%的人IQ在100分以下。
心理学家及主要贡献
![心理学家及主要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ad806783d4d8d15abe234e80.png)
(1)1856年设想了三条不同的光敏感曲线;色觉三色理论
(2)提出听觉的共鸣理论
黑林
1874年提出了色觉的四色说,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
赫尔维奇和詹米逊
1958年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作用理论。
冯·贝克亚西
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听觉的行波理论
汉斯·伯格
发明了脑电图仪
斯佩里
关于裂脑人的研究大大促进了意识的研究和思考
达斯
根据脑功能研究,区分了同时性和继时性两种认知风格
沃尔森
美国
提出时间取样分智力落后和精神病的方法
冯特
德国
实验心理学创始人,1884年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是“人类测量实验室”
高尔顿
英国
第一个推动心理测量运动的学者
比纳
心理测量的鼻祖
桑代克
教育测验的鼻祖
武德沃斯
编制了最早的人格问卷“个性资料调查表”
吉卜森
婴儿视崖实验
乔姆斯基
婴儿语言的转换生成说
阿尔波特
认为婴儿语言是对称人言语的模仿,是简单的翻版,模仿说
托马斯、切斯
将婴儿气质类型分为三个类型: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鲍比尔
将婴儿的依恋分为三个阶段
艾斯沃斯
将婴儿的依恋分委三个类型
艾斯沃斯
将婴儿的依恋分为三个阶段
霍尔
游戏的复演说
席勒-斯宾赛
游戏精力过剩说
鲁利亚
把脑分成三个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调节激活与清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行为调节系统。
韦伯
德国
韦伯定律:K=⊿I
G.费希纳
德国
对数定律:P=K lg I
教师招聘心理学常考人物
![教师招聘心理学常考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cbe5a23ebe1e650e53ea9963.png)
A奥苏贝尔: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学习的分类(机械/意义;接受/发现)有意义学习的分类(符号/概念/命题)成就动机的分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同化说(遗忘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里斯:理性情绪辅导艾森克:人格整合理论艾森克人格问卷(EPQ)阿诺德:评定兴奋说(情绪理论)奥尔波特:特质理论(人格理论)人格心理学之父爱德华: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EPPS)阿希:从众实验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安斯沃斯:陌生情境实验(依恋)安德森:知识的分类(按功能分:程序/陈述)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认知、联结、自动化)产生式理论(迁移理论,代表人还有辛格莱)阿瑟·雷伯:学习分类(内隐学习/外显学习)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代表人还有麦克利兰)B巴普洛夫:大脑皮层的功能经典条件作用理论记忆痕迹衰退说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气质)比纳和西蒙:比纳西蒙量表(智力测验)伯特伦·福勒:巴纳姆效应(星座效应)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自我效能感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教学目标的分类布洛卡:心理是脑的机能,“布洛卡区”布瑞克和凯利:人际冲突的分类波兰尼:知识分类(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布鲁巴奇:四种反思方法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D达斯: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认知风格)丹瑟洛:学习策略的分类(基本性/辅助性)道奇:情绪的认知调节步骤董奇:元认知分类(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调节与体验)杜威: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德西:德西效应自我决定理论(学习动机理论)德韦克:成就目标理论邓克尔:蜡烛实验(功能固着)F冯特:“心理学之父”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动机压抑说(遗忘理论)人格结构理论人格发展阶段论冯忠良:学习的分类(知识、技能、社会规范)操作技能阶段(操作定向、模仿、整合、熟练)心智技能阶段(原型定向、操作、内化)菲茨和波斯纳:操作技能形成的三阶段论(认知-联结-自动化)弗拉维尔:提出元认知G高夫:青年性格问卷(CPI,人格测量)戈登·帕斯克:整体型/系列型(认知风格)格里乔克:具体型/抽象型(认知风格)格林诺:情境性理论(学习迁移理论)格拉赛斯菲尔德:激进建构主义H海德:最早提出归因理论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恐惧形成实验哈萨威和麦克金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霍桑:霍桑效应荷尼:人际关系类型分类哈罗:恒河猴实验(依恋)赫尔曼·威特金:场独立/场依存性格分类(独立型/顺从型)J加里培林:注意的功能心智技能阶段论吉布森和沃克:视崖实验(深度知觉)吉尔福特:智力三维结构论发散型/冲动型(认知风格)第一次提出创造力的概念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津巴度:提出去个性化(费斯廷格)杰罗姆·卡根:沉思型/冲动型加涅:学习的结果分类学习的水平(层次)分类学习过程八阶段“九五矩阵”教学法贾德:水下击靶实验概括说K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库泊:心理旋转实验坎农和巴德:坎农巴德学说(情绪理论)卡特尔:智力形态论人格特质理论(16PF量表)卡普捷列夫: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也是世界第一本科尔勃:两维坐标理论(认知风格)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科温顿:自我价值理论(学渣、学婊、学霸、学酥)苛勒:完形顿悟说关系转化说L林格尔曼:林格尔曼效应(社会惰化)罗特:控制点理论罗夏:罗夏墨迹测验(人格测验)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知情统一的教学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非指导教学模式罗森塔尔:教师期望效应罗特:控制点理论(学习动机)廖世承: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陆志伟:翻译出版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卢钦斯(陆钦斯):量杯实验(思维定式)劳伦兹:关键期雷兹兰:学习水平分类M马赫:马赫带现象(感觉对比)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内在学习自我实现的人格观需要层次理论莫瑞和摩尔根:主题统觉测验(人格测验)迈克卡(麦基奇):学习策略分类(认知、元认知、资源管理)N奈赛尔:现代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P皮亚杰:现代认知知心理学认知发展阶段论道德发展阶段论个人建构主义代表人普雷马克:普雷马克原理普莱西:提出程序教学R荣格:性格分类(外向型/内向型)S沙赫特:两因素情绪理论施特恩(施太伦):首次提出智商概念桑代克:美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之父试误说共同要素说(代表人还有伍德沃斯)独立因素说(智力理论)消退说(遗忘理论)斯佩里:割裂脑,一侧化优势斯皮尔曼:智力二因素论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理论程序教学(理论贡献)斯皮罗:认知灵活性理论随机通达教学瑟斯顿:群因素理论(智力理论)斯滕伯格:三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建构主义代表人舒茨:人际关系需要分类施瓦布:提出探究学习T铁钦纳: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图尔文:长时记忆分类(情境记忆/语义记忆)提取失败说(遗忘理论)推孟:斯坦福-比纳量表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托马斯和罗宾逊:PQ4R方法W韦特海默: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韦伯:韦伯分数(差别感觉阈限)韦克斯勒: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提出离差智商的概念维纳:成败归因理论(最早海德提出)乌申斯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人是教育的对象》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自我中心言语伍德沃斯:共同要素说维特罗克:生成性学习瓦拉赫:瓦拉赫效应瓦拉斯(华莱士):创造性思维的四阶段沃尔夫:形式训练说(学习迁移)X希波克拉底:体液说(血液、黄胆汁、黑胆汁、粘液)谢里夫:提出社会标准化倾向研究从众Y耶克斯和多德森: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Z詹金斯和达伦巴希西:干扰抑制说詹姆士: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詹姆士和兰格:詹姆士兰格理论(情绪理论)。
教育心理学历史人物
![教育心理学历史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c470da80ec3a87c24028c486.png)
教育心理学历史人物国内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提倡“有教无类,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孟子: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老子: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荀子:提倡性恶论,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应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繁荣发展;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法”。
墨子: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墨子在先秦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突。
颜元:他提倡实学,强调“习行”教学法,重视农业知识的传授《颜氏家训》是我国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杨贤江:主要教育专著有《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
这是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的教育著作。
贾克森:胥长辰:赵来香:毛泽东:邓小平:李岚清:潘菽:国外利托而诺:沛西·能:孟禄::《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史资料》(1904年)、《托马斯·普莱特与16世纪的教育复兴》(1905年)、《教育史教科书》(1905年)、《教育百科全书》(1910—1913年)、《简明教育史教程》(1914年)、《中等教育原理》(1928年)保罗·朗格郎:终身教育柏拉图:教学目的,柏氏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亚里士多德:教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人性论、认识论及其对于儿童身心发展考察的基础昆体良:写成了《雄辩术原理》夸美纽斯:他最早从理论上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第一次把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完成了教育理论洛克:“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人物表
![人物表](https://img.taocdn.com/s3/m/55253574783e0912a2162a19.png)
人物表教育学:1、教育起源:①朱熹——神话起源②利托尔诺、沛西能——生物起源③孟禄——心理起源2、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3、孔子——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②强调教育社会作用③教育内容仁礼为核心④教学原则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思结合4、孟子——①性善论②教育目的明人伦③教育活动体现理性,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5、荀子1——①性恶论②教育作用化性起伪③教育目标基本层次是培养”贤能之士”、理想层次是培养圣人④人才分为俗人、俗儒、雅儒、大儒⑤学习过程闻-见-知-行6、墨翟——①以兼爱非攻为教②教育的作用建立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③强力而行④教育内容强调科学技术⑤依靠类推和明故方法获得知识即“说之”7、苏格拉底——问答式教学法产婆术,分为讽刺、助产术、归纳和定义8、柏拉图——教育的最高目标培养哲学王9、亚里士多德1——百科全书式哲学家《政治学》①教育是国家的,所有人应受同样的教育②首创“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③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分阶段教育10、昆体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①第一个论述教育问题②《雄辩原理》古代西方第一步教学法著作11、夸美纽斯1——《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①教育的最终目的为永生做准备,现世目的创造一个美满的生活②泛智教育③班级授课制④教育适应自然⑤学制系统⑥教学原理:直观性、量力性、系统性、巩固性、自觉性12、卢梭1——《爱弥儿》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自然教育培养忠诚的爱国者13、康德1——《康德论教育》①人性论:教育的根本就是对人的本性控制②认识论:感性理性认识结合③道德论: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自由14、裴斯泰诺齐1——“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论“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15、洛克1——“白板说”《教育漫话》绅士教育16、赫尔巴特1——《普通教育学》“现代教育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①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心理学、伦理学②教育性教学③教育目的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④教学四阶段论17、杜威1——新三中心论①教育即生活、生长、学校及社会 ②教育无目的论 ③从做中学18、梅伊曼、拉伊、比纳、霍尔、桑代克1——实验教育学19、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文化教育学 20、杜威、克伯屈——实用主义教育学 21、凯诺夫1——《教育学》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22、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23、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布厄迪尔——批判教育学24、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 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25、布鲁纳1——结构教学论 26、瓦根舍因——范例教学27、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使学校额墙壁也说话”28、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29、弗洛伊德1——人的性本能30、威尔逊——基因复制 31、格塞尔——成熟机制“双生子爬梯实验”32、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鼻祖33、霍尔——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34、荀子2、洛克2、华生、康德2、爱尔维修——外铄论35、皮亚杰1、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论证明个体心理发展的顺序性36、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学生即将到达的发展水平与现有发展水平的差异37、孟子2、卢梭2、裴斯泰洛齐2、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1、奈勒、马斯洛、萨特——个人本位教育目的38、荀子3、赫尔巴特2、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1——社会本位39、斯宾塞1——生活本位论40、斯宾塞2——《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课程一词最早出现41、博比特——1918《课程》标志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42、布鲁纳2——结构主义课程论①螺旋式上升方式编制课程②课程实施倡导发现学习法 43、巴格莱2——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①课程内容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 ②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 ③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44、赫钦斯2——“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课程的核心是永恒学科20世纪教育学多元化发展当代教育学新发展内发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45、杜威2——学生中心课程论①经验论②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③主动作业论④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46、布拉梅尔德——社会中心课程理论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47、车里霍尔姆斯、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①课程目标灵活性②课程内容综合化③课程是师生进行结构和建构的文本48、泰勒1——课程设计目标模式①学校应达到那些教育目标②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③怎样为有效教学而组织学习经验④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49、斯腾豪斯——过程模式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研究过程,并贯穿着对整个过程的评价和纠正50、泰勒2——课程目标评价模式51、斯克里文——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结果”52、斯塔弗尔比姆——CIPP评价模式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53、古巴、林肯——CSE评价模式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54、赫尔巴特3——“统觉理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55、凯诺夫2——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56、洛克3、裴斯泰洛齐3—-形式教育论p14757、赫尔巴特4、斯宾塞3——实质教育论58、上海特级教师倪谷音——愉快教学法59、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情景教学法60、常州特级教师邱学华——尝试教学法61、上海闸北八中刘京海——成功教学法62、布鲁纳3——发现法①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解决的货币须解决的问题②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某些资料和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假设③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④根据实验获得的一定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63、斯金纳1——程序教学法①确定在特定实践里计划教学的内容②考虑可利用的强化物③如何有效安排强化编写遵循积极反应原则、小步子原则、及时反馈原则、自定步调原则64、沙塔洛夫——“纲要信号图标教学法”实施阶段:按教材讲解、纲要信号讲解、消化纲要信号、复习、再现、回答65、凯诺夫3——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使班级授课制形成完整体系66、贝尔、兰喀斯特——导生制 67、帕克赫斯特——道尔顿制(自学) 68、杜威3——设计教学法 69、劳伊德·特朗普——特朗普制 大班教学、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70、皮亚杰2——认知模式 71、彼得麦克菲尔——体谅模式 72、班杜拉1——社会模仿模式73、拉斯、哈明、西蒙——价值澄清模式74、马卡连柯——“平行影响”班级平行管理心理学:1、亚里士多德2——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论灵魂》2、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脱离哲学,独立发展3、冯特、铁钦纳——构造主义心理学 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①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 ②研究方法:实验内心法4、詹姆士、杜威3、安吉尔——机能主义心理学①意识流 ②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5、华生2——行为主义心理学 ①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②反对内省,主张实验 6、韦特海默、苛勒1、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 ①反对将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是整体 ②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 各元素之和 ③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 ④整体先于部分存在,并制约部分7、弗洛伊德2——精神分析心理学 重视对异常行为、无意识现象、动机研究8、马斯诺1、罗杰斯1——人本主义心理学9、皮亚杰3——现代认知心理学(认知加工心理学):以奈塞尔的《认知心理学》为标志10、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11、马斯诺2——需要层次理论12、比纳、西蒙——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最早的智力测验13、推梦教授——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 IQ=智龄/实龄14、韦克斯勒——韦氏智力量表 IQ=100+15Z Z=(X-X )/SD其他教学组织形式德育模式 西方心理学流派15、斯皮尔曼——二因素论:一般因素、特殊因素16、瑟斯顿——群因素论:语言理解能力、语言流畅程度、数学能力、空间知觉能力、知觉 速度、记忆能力、推理能力 17、吉尔福特——智力三维结构论:内容、操作(真正代表智力高低)、成果 18、卡特尔1——智力形态论:流体智力、晶体智力19、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20、斯滕伯格——三元智力论: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21、弗洛伊德3——人格三我结构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超我遵循道德22、奥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分为共同特质、个别特质(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23、卡特尔2——特质因素分析论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模型分为四个层次: 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24、塔佩斯——大五人格理论 五个人格因素:求新型、尽责性、外向维度、随和维度、神经维度 25、盖伦——提出四中气质类型 巴甫洛夫——用高级精神活动类型说解释气质的生理基础 26、荣格——内外向人格27、霍兰德——人格在职业选择上有明显差异,人格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 型、企业型、常规型28、斯普兰格——不同性格类型有不同价值观成分,分为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利型、社会型明尼苏达多想人格测验MMPI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EPPS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罗夏克墨迹测验RIBT主题统觉测验TAT句子完成测验SCT智力理论 特质理论 类型理论 人格理论 人格测验自陈式投射式教育心理学: 1、裴斯泰洛齐4——教育教学心理学化2、赫尔巴特5——首次将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这一科学基础之上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4、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5、桑代克2——《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之父”6、罗杰斯2——“以学生为中心”“方便学习的人”7、奥苏贝尔1——有意义学习 为心理学成熟8、加涅2——对人类学习进行系统分类 奠定基础9、布鲁纳4——总结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①主动性研究 ②反思性研究 ③合作性研究 ④社会文化研究10、劳伦兹——关键期11、皮亚杰4——认知发展阶段论 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叫图式;人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和环境的平 衡, 适应分为内化和顺应。
教育理论人物对照表
![教育理论人物对照表](https://img.taocdn.com/s3/m/7cf862f8ddccda38366baf76.png)
人物表教育学:1、教育起源:①朱熹——神话起源②利托尔诺、沛西能——生物起源③孟禄——心理起源2、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3、孔子——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②强调教育社会作用③教育容仁礼为核心④教学原则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思结合4、孟子——①性善论②教育目的明人伦③教育活动体现理性,遵循和发展人的在能力5、荀子1——①性恶论②教育作用化性起伪③教育目标基本层次是培养”贤能之士”、理想层次是培养圣人④人才分为俗人、俗儒、雅儒、大儒⑤学习过程闻-见-知-行6、墨翟——①以兼爱非攻为教②教育的作用建立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③强力而行④教育容强调科学技术⑤依靠类推和明故方法获得知识即“说之”7、格拉底——问答式教学法产婆术,分为讽刺、助产术、归纳和定义8、柏拉图——教育的最高目标培养哲学王9、亚里士多德1——百科全书式哲学家《政治学》①教育是国家的,所有人应受同样的教育②首创“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③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分阶段教育10、昆体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①第一个论述教育问题②《雄辩原理》古代西方第一步教学法著作11、夸美纽斯1——《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①教育的最终目的为永生做准备,现世目的创造一个美满的生活②泛智教育③班级授课制④教育适应自然⑤学制系统⑥教学原理:直观性、量力性、系统性、巩固性、自觉性12、卢梭1——《爱弥儿》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自然教育培养忠诚的爱国者13、康德1——《康德论教育》①人性论:教育的根本就是对人的本性控制②认识论:感性理性认识结合③道德论: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自由14、裴斯泰诺齐1——“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论“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15、洛克1——“白板说”《教育漫话》绅士教育16、赫尔巴特1——《普通教育学》“现代教育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①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心理学、伦理学②教育性教学③教育目的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④教学四阶段论17、杜威1——新三中心论①教育即生活、生长、学校及社会 ②教育无目的论 ③从做中学18、梅伊曼、拉伊、比纳、霍尔、桑代克1——实验教育学19、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文化教育学 20、杜威、克伯屈——实用主义教育学 21、凯诺夫1——《教育学》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22、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23、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布厄迪尔——批判教育学24、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25、布鲁纳1——结构教学论 26、瓦根舍因——例教学27、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使学校额墙壁也说话”28、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29、弗洛伊德1——人的性本能30、威尔逊——基因复制 31、格塞尔——成熟机制“双生子爬梯实验”32、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鼻祖33、霍尔——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34、荀子2、洛克2、华生、康德2、爱尔维修——外铄论35、皮亚杰1、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论证明个体心理发展的顺序性36、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学生即将到达的发展水平与现有发展水平的差异37、孟子2、卢梭2、裴斯泰洛齐2、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1、奈勒、马斯洛、萨特——个人本位教育目的38、荀子3、赫尔巴特2、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格莱1——社会本位39、斯宾塞1——生活本位论40、斯宾塞2——《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课程一词最早出现41、博比特——1918《课程》标志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42、布鲁纳2——结构主义课程论①螺旋式上升方式编制课程②课程实施倡导发现学习法 43、巴格莱2——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①课程容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 ②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 ③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44、赫钦斯2——“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课程的核心是永恒学科20世纪教育学多元化发展当代教育学新发展内发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45、杜威2——学生中心课程论①经验论②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③主动作业论④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46、布拉梅尔德——社会中心课程理论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47、车里霍尔姆斯、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①课程目标灵活性②课程容综合化③课程是师生进行结构和建构的文本48、泰勒1——课程设计目标模式①学校应达到那些教育目标②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③怎样为有效教学而组织学习经验④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49、斯腾豪斯——过程模式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研究过程,并贯穿着对整个过程的评价和纠正50、泰勒2——课程目标评价模式51、斯克里文——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结果”52、斯塔弗尔比姆——CIPP评价模式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53、古巴、林肯——CSE评价模式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54、赫尔巴特3——“统觉理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55、凯诺夫2——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56、洛克3、裴斯泰洛齐3——形势教育论p14757、赫尔巴特4、斯宾塞3——实质教育论58、特级教师倪谷音——愉快教学法59、特级教师——情景教学法60、特级教师邱学华——尝试教学法61、闸北八中京海——成功教学法62、布鲁纳3——发现法①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解决的货币须解决的问题②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某些资料和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假设③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④根据实验获得的一定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63、斯金纳1——程序教学法①确定在特定实践里计划教学的容②考虑可利用的强化物③如何有效安排强化编写遵循积极反应原则、小步子原则、及时反馈原则、自定步调原则64、沙塔洛夫——“纲要信号图标教学法”实施阶段:按教材讲解、纲要信号讲解、消化纲要信号、复习、再现、回答65、凯诺夫3——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使班级授课制形成完整体系66、贝尔、兰喀斯特——导生制 67、帕克赫斯特——道尔顿制(自学) 68、杜威3——设计教学法 69、劳伊德·特朗普——特朗普制 大班教学、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70、皮亚杰2——认知模式 71、彼得麦克菲尔——体谅模式 72、班杜拉1——社会模仿模式73、拉斯、哈明、西蒙——价值澄清模式74、马卡连柯——“平行影响”班级平行管理心理学:1、亚里士多德2——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论灵魂》2、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脱离哲学,独立发展3、特、铁钦纳——构造主义心理学 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①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 ②研究方法:实验心法4、詹姆士、杜威3、安吉尔——机能主义心理学①意识流 ②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5、华生2——行为主义心理学 ①反对研究意识,主研究行为 ②反对省,主实验 6、韦特海默、苛勒1、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 ①反对将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是整体 ②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 各元素之和 ③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 ④整体先于部分存在,并制约部分7、弗洛伊德2——精神分析心理学 重视对异常行为、无意识现象、动机研究8、马斯诺1、罗杰斯1——人本主义心理学9、皮亚杰3——现代认知心理学(认知加工心理学):以奈塞尔的《认知心理学》为标志10、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11、马斯诺2——需要层次理论12、比纳、西蒙——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最早的智力测验13、推梦教授——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 IQ=智龄/实龄14、韦克斯勒——韦氏智力量表 IQ=100+15Z Z=(X-X )/SD其他教学组织形式德育模式 西方心理学流派15、斯皮尔曼——二因素论:一般因素、特殊因素16、瑟斯顿——群因素论:语言理解能力、语言流畅程度、数学能力、空间知觉能力、知觉 速度、记忆能力、推理能力 17、吉尔福特——智力三维结构论:容、操作(真正代表智力高低)、成果 18、卡特尔1——智力形态论:流体智力、晶体智力19、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20、斯滕伯格——三元智力论: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21、弗洛伊德3——人格三我结构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超我遵循道德22、奥尔波特——人格特质理论分为共同特质、个别特质(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23、卡特尔2——特质因素分析论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模型分为四个层次: 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24、塔佩斯——大五人格理论 五个人格因素:求新型、尽责性、外向维度、随和维度、神经维度 25、盖伦——提出四中气质类型 巴甫洛夫——用高级精神活动类型说解释气质的生理基础 26、荣格——外向人格27、霍兰德——人格在职业选择上有明显差异,人格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 型、企业型、常规型28、斯普兰格——不同性格类型有不同价值观成分,分为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型、权利型、社会型明尼达多想人格测验MMPI 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EPPS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罗夏克墨迹测验RIBT主题统觉测验TAT 句子完成测验SCT智力理论 特质理论 类型理论 人格理论 人格测验自陈式投射式教育心理学: 1、裴斯泰洛齐4——教育教学心理学化2、赫尔巴特5——首次将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这一科学基础之上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4、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5、桑代克2——《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之父”6、罗杰斯2——“以学生为中心”“方便学习的人”7、奥贝尔1——有意义学习 为心理学成熟8、加涅2——对人类学习进行系统分类 奠定基础9、布鲁纳4——总结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①主动性研究 ②反思性研究 ③合作性研究 ④社会文化研究10、劳伦兹——关键期11、皮亚杰4——认知发展阶段论 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叫图式;人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和环境的平 衡, 适应分为化和顺应。
心理测量学(心理量表的介绍和操作)
![心理测量学(心理量表的介绍和操作)](https://img.taocdn.com/s3/m/02a90abcd15abe23482f4d8b.png)
实施、记分和解释都是客观的。 常模: 是指一个测验在标准化样组上的分数分布。
四、实施心理测验时的注意事项
1.测验要保密 2.测验使用者的资格 1).心理学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 2).在心理测量专家的指导下具有两年测验使
用经验者 3).经心理测量培训班的专门训练,获得资格
朱智贤 张春兴 吴天敏 燕国材
二、智力的理论
1.智力结构论 斯皮尔曼 桑代克 瑟斯顿
吉尔福特
2.智力层次论 阜南 3.智力形态论 卡特尔 4.智力新理论 1)三元智力理论 斯腾伯格 2)PASS模型 戴斯 3)多元智力论 加德纳
3) 多元智力理论
概念: 智力是某种文化环境的价值标 准之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与生产创造所 需的能力
2.智商的种类 比率智商:IQ=(MA/CA)*100 离差智商:IQ=100+15Z Z=(X-M)/S
3.智商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认定书
3. 要使用合适的常模 4. 不能一测定终身 5. 综合其它评价结果 6. 对测验结果的解释不要因人而异
第二章 智力测验
第一节 智力测验概述 第二节 个别智力测验 第三节 团体智力测验 第四节 婴幼儿智力测验 第五节 智力等级评定
第一节 智力测验概述
一、智力的定义 1.抽象思维说 比内 推孟 2.适应环境说 斯滕 桑代克 皮亚杰 3.学习能力说 柏金汉姆 汉蒙 4.综合能力说 韦克斯勒 史多达
二、心理测验的发展
1.斯坦福一比纳智力量表 推孟(Terman)1916年 智商与智商公式 IQ=(MA/CA)×100
2.团体智力测验 美国军队甲种和乙种量表 3.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学前与学龄初期量表、儿童量表和成人量表 离差智商 IQ=100+15Z 4.人格测验的发展 6.教育测验的发展
比纳西蒙智力量表公式
![比纳西蒙智力量表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d927fc29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fb.png)
比纳西蒙智力量表公式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是一种常用的智力测试工具,用于测量个体的智力水平。
它由法国心理学家Alfred Binet和医生Théodore Simon于1905年开发,并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不断修订和改进。
本文将对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的公式和测试过程进行详细介绍。
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的公式主要由两个核心部分组成:心智年龄和智商。
心智年龄是一个相对年龄的度量,它表示个体的智力水平相当于普通儿童的年龄。
智商是根据心智年龄和生理年龄之间的比较得出的。
一般来说,心智年龄与生理年龄相等的个体被认为具有正常的智力水平,智商为100。
如果个体的心智年龄小于生理年龄,那么他的智商将低于100,反之则高于100。
1.测试人员为被测试者提供一系列问题和任务,这些问题和任务的难度会根据被测试者的回答和表现进行调整,以便更准确地测量其智力水平。
2.测试人员记录被测试者完成每个任务所花费的时间。
这些时间数据将被用于计算心智年龄和智商。
3.根据被测试者完成各个任务的情况以及记录的时间数据,测试人员会为每个任务分配一定的加权分数。
这些加权分数可以根据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的具体版本和修订进行调整。
4.根据被测试者在每个任务上获得的加权分数,测试人员计算平均分数并将其转换为心智年龄。
这一过程可以使用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的公式来实现。
5.将心智年龄与被测试者的实际生理年龄进行比较,得出智商。
智商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不同的版本和修订有所不同,但通常基于心智年龄与生理年龄的比例关系计算。
需要注意的是,比纳西蒙智力量表的公式是根据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研究得出的。
虽然它在实践中被广泛使用并且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但它仍然是一种近似和相对的测量方法,不能完全代表个体的智力水平。
因此,在进行智力测试和解释结果时,应该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被测试者的背景、教育程度和专业能力等。
总结起来,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是一种常用的智力测试工具,其公式主要包括心智年龄和智商两部分。
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
![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https://img.taocdn.com/s3/m/49af01486294dd88d1d26b1a.png)
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编制了第一个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测验,即著名的“比纳—西蒙量表” (Binet-Simon Scale)。
该量表包括30个项目,从易到难排列,以通过题数的多少作为鉴别智力高低的标准。
1908年和1911年作者对量表先后修订了两次,测验项目增加到59个,并按年龄分组,从3岁到15岁。
该量表首次采用心理年龄(mental age,MA)即智龄来计算成绩,儿童通过哪个年龄组的项目,便表明他的智力与几岁儿童的平均智力水平相当。
比纳认为,智力是一种判断的能力,创造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
因而他从复杂任务入手,着重测量判断、理解、推理等高级心理过程,即智力中的普通因素。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L.M.Terman)在1916年修订了比纳—西蒙量表,即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Stanford-Binet Scale)。
该测验有90个项目,其最大特点是引入智力商数(intelligence quotient,IQ,简称智商)的概念。
所谓智商,就是心理年龄(MA)与实足年龄(chronological age, CA)之比,也称比率智商,作为比较人的聪明程度的相对指标。
1937年、1960年推孟对斯坦福—比纳量表曾做过两次修订,1972年在测验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对1960年修订本重新做了标准化,常模是从更具代表性的新样本中得到的。
1960年修订后的斯坦福—比纳量表共有100多个项目,这些项目被分为20个年龄组。
2,5岁儿童每半岁为一组,每组有6个正式项目,一个备用项目;6,14岁每岁为一组,每组也有6个正式项目和一个备用项目。
此外还有一个普通成人组和三个不同水平的优秀成人组的项目。
仅以6岁组和10岁组为例,测验包括以下内容。
6岁:1.词汇:在45个词中正确解释6个。
2.区分:说出两物的不同点。
3.图画补缺:指出画中物体缺少的部分。
4.数概念:从一堆积木中取出需要的块数。
教育心理学:比率智商的算法
![教育心理学:比率智商的算法](https://img.taocdn.com/s3/m/ae6f18a4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71.png)
关于比纳—西蒙智力测验和斯坦福—比纳智力测验智力的测验方法及智力理论是教师招聘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主要以客观题目形式出现,且此内容较为新颖,大多数同学都对智力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今天就和大家学一学关于比纳—西蒙智力测验和斯坦福—比纳智力测验。
比纳是法国心理学家、现代智力测验之父,是智力测验量表的创始人。
他从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学习中对智力测验有了深入研究,后与西蒙共同编制了比纳—西蒙智力测验量表,之后又经过两次修订,被世界各国所采用,由此该量表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
比纳—西蒙量表传世后,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推孟将其引入到斯坦福大学,根据美国学生的情况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后又改为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这是当今世界上广泛流传的智力测验之一。
这两个智力量表都提出用智力年龄来表示智力水平,简称智龄(MA)。
那么,什么是智力年龄呢?很多同学对此提出了疑问。
通俗来说,智力年龄(MA)是通过测验得到智力年龄的分数。
下面,通过给大家摘取一些斯坦福—比纳量表中部分年龄阶段的测试题,帮助大家来了解一下。
5岁组:(1)画一张缺腿人的画;(2)在测验者示范后,将一张方块纸折叠两次,成为一个三角形;(3)给下列单字下定义:球、帽子、炉子;(4)描绘一个正方形;(5)辨认两张画片的异同;(6)把两个三角形组成一个正方形。
上面是给大家摘取的斯坦福—比纳量表的5岁年龄段的测验题。
类似上面的例子,全部测验题的每个年龄组都是6个题,每题2分,全部答对得12分,12分正好和一年12个月相当。
如果一个5岁的儿童答对了5岁组的全部题目即得60分,12×5=60,表示该儿童达到5岁儿童的智力水平了。
如果,该儿童不仅答对了5岁组的测验题还答对了6岁组的3个测验题则在60的基础上再加6分,即66分;如果该儿童还答对了7岁组的2题,那么再加4分,即70分;如果再答对8岁组的1题,则又加2分,最后她所得到的全部分数因该是72分。
比率智商的概念
![比率智商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7ef9c4c64431b90d6d85c7be.png)
比率智商的概念比率智商比率智商IQ,即用智力年龄MA和实际年龄CA的比值来反应智商,其计算公式为:IQ=MA/CA×100所采用的是比率智商。
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是1905年由比纳和西蒙编制的比纳——西蒙量表,后经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推孟修订,与1916年发表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
离差智商离差智商反映一个人的智力在同龄人中所处的位置,其依据是每个年龄组人群总体的智力水平均呈正态分布。
基本思路是:假定每个人的年龄阶段总体智力分布为正态分布,计算个人得分在该年龄组中离开平均数的距离,换算成标准分数,看他的位置离平均分几个标准差,从而判断他智力的高低。
在采用标准分表示智商的正态分布是,智商的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将个人测验的原始分数转化为IQ的公式为:IQ=100+15个体测验分数﹣同年龄组的平均分/同年龄组的标准差。
真题1 是将个体的智力测验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
A.心理年龄B.比率智商C.离差智商D.智力年龄答案解析【答案】C【解析】离差智商是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例如同年龄组中的相对位置,它实质上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
比率智商的基本假定是智力发展和年龄增长呈正比,是一种直线关系,是个人自身内部的纵向比较。
比率智商的计算公式:智商=智力年龄 /实际年龄x100。
智力年龄亦称“心理年龄”,简称“智龄”,相对于实际年龄生理年龄而说的。
这个术语是比奈首先提出并采用的。
智力年龄是指某个年龄组别的孩子,平均所能达到的智力水平。
比如,一个8岁的小孩子,他在智力测试的表现,跟普通10岁的孩子一样好,我们就说,这个孩子智力年龄是10岁。
真题2一学生的智商是115,表示其智力。
A.优异B.中上C.中下D.较低答案解析【答案】B【解析】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又称钟形分布。
绝大多数人的聪明程度属于中等,即处于 90-109中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与心理年龄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智力测验发表于1905年,是法国教育部为了设计一种鉴别儿童学习能力的工具而聘请心理学家比纳(Alfred Binet,1857—1911)和西蒙(T.Simon,1873—1961)编制的,称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Binet-Simon Intelligence Scale)。
该量表有30个题目,按照难度由小到大排列,以通过的题数的多少作为鉴别智力高低的标准。
该测验后来于1908年作首次修订,增为58个题目,并按年龄分组,适用于3~13岁的儿童(如果该年龄组60%~90%的孩子都能通过某项测试,他们就认为该项测试适合于该年龄组的正常儿童)。
1911年修订后的量表包含下列项目:3岁:指点鼻子、眼睛和嘴。
重复两位数字。
列举图画中物体。
说出自己的姓氏。
重复一个由6个音节组成的句子。
6岁:区别早晨和晚上。
通过用途定义一个词(如叉子是用来吃东西的)。
照样子画一个菱形。
数出13便士。
在图画中指出画得丑的脸和好看的脸。
9岁:从20苏中找出零钱。
高于用途定义词汇(如叉子是一种进餐的工具)。
分出9种钱币的价值。
按顺序报出月份的名字。
回答简单的“理解问题”(如错过火车后怎么办?──等下一趟车)。
12岁:抵抗暗示(让孩子看四对不同长度的线条,然后问每对中哪一根长些;最后一对线条的长度是一样的)。
用3个给定的词汇组成一个句子。
3分钟内说出60个单词。
对3个抽象词进行定义(慈善、公正、善良)。
根据一个顺序打乱的句子,说出它的意义。
比纳—西蒙智力量表奠定了智力测验编制的科学基础。
在理论上,比纳—西蒙智力量表首创了心理年龄(mental age)的概念。
先将量表题目根据难度进行年龄分组,然后根据儿童在量表上通过的题目层次及题目数,确定其心理年龄。
心理年龄的观念在心理测验的编制上至今仍在使用。
在实践上,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是根据语文、算术、常识等题目的实际作业成绩来判定智力的高低,这不仅符合一般的看法,而且也具有教育上的实质意义,为其后智力测验的广泛流行奠定了基础。
二、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与智商比纳—西蒙智力量表问世后迅即传至世界各国,尤其是在美国的改进使其更为适用。
当中以推孟(Terman,1916,1937,1960,1972)在斯坦福大学先后四次修订而成的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最为有名。
该量表包括一系列的分测验,每一个分测验适合一个特定的心理年龄。
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修订为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后,最大的改变是将原来表示智力高低的心理年龄改用智力商数来表示。
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是一个人的心理年龄(MA)与其实足年龄(CA)的比值,因而也称为比率智商(ratio IQ)。
智商的计算公式如下:举例来说,某儿童实足年龄为8岁2个月,如以月数表示,他的实足年龄即为98个月,即CA=98。
设该童接受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后的成绩是:通过8岁组的全部题目,其基本心理年龄得96个月;通过9岁组的4个题目,再加8个月;通过10岁组的2个题目,再加4个月;11岁组(及以后)的题目全未通过。
总计该童成绩,其心理年龄计为108个月,即MA=108。
按智商公式计算,得出其智商为110。
智商是心理年龄除以实足年龄的得数,所以智商为100者,其智力相当于他的同年龄人的一般水平,属于中等智力。
智商高于100,表明智力较佳;低于100,则表明智力较差。
在一般人口中,智商呈正态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即中等水平的居多数,两极端的为少数(见表15-1)。
表15-1IQ的意义及其在全人口中的分布IQ 文字说明百分比/% 139以下极优秀 1120~139 优秀11110~119 中上1890~109 中等4680~89 中下1570~79 临界 670以下智力落后 3多年的研究表明,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信度令人满意,对正常人群、发育迟滞者和天才人群都能提供准确的IQ估计(Laurent et al.,1992)。
在我国第一次修订斯坦福—比纳量表的是陆志韦(1924),以后陆志韦和吴天敏进行了第二次修订(1936),吴天敏作了第三次修订(1982)。
现在,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已成为当代应用最广也最具有权威的个别智力测验。
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与离差智商韦克斯勒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分为三种: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简称WAIS),评定16岁以上成人的智力;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简称WISC),评定6至16岁少年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简称WPPSI),评定4至6岁半儿童的智力。
这三种量表国内都有修订本。
它们的项目类别大同小异,差别仅在于内容的难度。
韦克斯勒(D.Wechsler)认为智力是由几种有效的智慧能力“聚集”而成的。
这三种量表各包括11或12个分测验,分为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见表15-2),可以分别测量个体的言语能力和操作能力。
以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为例,言语分量表包含的测验项目有常识、理解问题、算术、发现两物的相似性和词汇等,操作分量表包含的测验项目有整理图片、积木、图像组合、译码和迷津等。
表15-2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测验项目举例言语分量表操作分量表1.常识:太阳落在什么方向?油为什么浮在水面上?8.整理图片:把次序打乱了的图片,按事件的意义顺序,如“野餐”,把图片排成一个合理的故事。
2.理解:如果你把朋友的皮球丢了,你应该怎么办?用砖或石头盖的房子比用木头造的房子有哪些好处?9.积木:看图案,用积木把图案重造出来。
3.数学:每一块糖8分钱,3块糖值多少钱?如果你买两打铅笔,每打4角5分,你应从付出的1元钱中找回多少?10.图像组合:把一套拆开并打乱了的图像(如女孩)组合板拼成一个完整的图。
11.译码:给一些物体配上各种规定的符号,或给1~9的每个自然数配上各种无意义的符号。
4.找出相似性:苹果和香蕉有何相似?猫和老鼠有何相似?5.词汇:“小刀”、“帽子”、“勇敢”等词是什么意思?6.复述数字:按顺序复述以下的数:3-6-1-4-2-5;倒着复述以下的数:1-7-3-5-8-2。
韦氏智力量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采用了离差智商(deviation IQ)。
所谓离差智商就是用标准分数来表示的智商,即让每一个被试和他同年龄的人相比,而不像以前比纳量表所用的智商是和上下年龄的人相比。
1960年修订的斯坦福—比纳量表也采用了离差智商,使每一年龄都有平均分数,M=100,标准差σ=16;而韦氏成人和儿童智力量表,其均数也定为100,但标准差定为15。
图15-2给出的斯坦福大学修订的比纳量表和韦氏智力量表用标准分数表示的正态曲线图。
图中将全体被试的分数分为六个等级,即均数上各加上一、二或三个标准差,分为三等;均数下各减去一、二或三个标准差,也分为三等。
因此,一个人的智力就可以用他的测验分数与同一年龄组其他人的测验分数相比较来表示。
以韦氏智力量表为例,其IQ的计算公式是:式中X为某一年龄组的被试测验的原始分数,X是该年龄团体的平均分数,S是团体分数的标准差。
(X-X)/S是标准分数,它是一种以标准差为单位的相对量数。
假定某个年龄组的平均分数为70分,标准差为10分。
甲生测验得80分,他的标准分数即为+1;乙生得60分,他的标准分数即为-1。
代入上述公式或根据图15-1,标准分数为+1者(即+1σ),智商是115,说明他的智力比84%的同龄人要高;标准分数为-1者(即-1σ),智商是85,说明其智力比16%的同龄人高而低于一般人的水平。
因此,离差智商就是根据同年龄的被试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计算出来的智商,也就是根据标准分数计算出来的智商。
图15-1离差智商的正态分布韦氏智力量表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仅能算出一个人在全量表上的离差智商,还能算出他在言语分量表、操作分量表上的离差智商。
虽然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有很高的正相关(+0.77~+0.81),但这两种分量表测得的毕竟是不同的能力。
这就有可能对一个人的智力结构的诸因素进行比较和分析。
近年来对WISC和WPPSI这两个量表的修订使得测验材料更有色彩,更有现代气息,对儿童更有吸引力(Little,1992)。
W AIS、WISC、WPPSI组成了智力测验家族,它们可以提供所有年龄段的言语IQ值、操作IQ值和总的IQ值。
它们还提供了可比较的分测验值,这样研究者可以追踪特定智力的发展。
由于这一原因,在对同一被试的不同年龄进行施测时,韦氏量表特别有价值。
智力测验的种类还有很多。
除了前面介绍的个人智力测验外,还有团体智力测验。
此外,一些针对艺术、机械等特殊专业活动的特殊能力测验也越来越多。
比奈-西蒙智力量表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就制定出第一个测量智力的量表——比奈-西蒙智力量表,1922年传入我国,1982年由北京吴天敏先生修订,共51题,主要适合测量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智力。
1916年美国韦克斯勒编制了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儿童智力量表(WISC)、适用4-6.5 儿童的韦氏幼儿智力量表(WPPSZ),韦氏量表于80年代中后期引进我国经过修订出版了中文版,因而应用较广。
智商有两种,一种是比率智商,智力年龄÷实足年龄=智力商数。
如果某人智龄与实龄相等,他的智商即为100,标示其智力中等。
另一种是离差智商,把一个人的测验分数与同龄组正常人的智力平均数之比作为智商。
现在大多数智力测验都采用离差智商。
①为了准确表达一个智力水平,智力测量专家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即用一个人在他的同龄中的个对位置,即通过计算受试者偏离平均值多少个标准差来衡量,这就是离差智商,也称为智商(IQ)。
②比如说,两个年龄不同的成年人,一个人的智力测量得分高于同龄组分数的平均值,另一个的测验分数低于同龄组的平均值,那么我们就作出这样的结论:前者的IQ比后者高。
③目前均大多数智力测量都用离差智商(IQ)来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
④人群的智力商分布。
在现代典型的智力测验中,设定主体人口的平均智商为100,则根据一定的统计原理,一半人口的智商,介于90-110之间,其中智商在90-100和100-110的人各占25%。
智商在110-120的占14.5%,智商在120-130的人占7%,130-140的人占3%,其余0.5%人智商在140分以上,另有25%的人IQ在100分以下。
⑤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智力测验问世后,要区别智力的差异就变得容易起来。
人们发现智商极高(IQ在130分以下)和智商极低的人(IQ在70分以下)均为少数,智力中等或接近中等(IQ在80-120分)之间者约占全部人口的80%,智力超过常态者,我们称之为智力超常,那些智力低于常态者,我们称之为智力低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