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教学案(新版)新【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教学案(新版)新【部编版】
第五单元复习一、复习目标设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2)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3)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
2、教材分析这是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课 .学习本单元,要加强诵读,熟读背诵名篇名句,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逐步培养阅读文言作品的能力;引导学生用心领悟课文内容,理解诸子散文的思想内涵,深层体味作品的意蕴。
孟子散文是学习的重点。
3、中招考点近年来,河南省中招以课标推荐背诵的16篇古文为考查范围,注重对词、句、篇的考查。
2006年、2008年河南中招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鱼我所欲也》的考查点出了实词的解释和句子翻译外,还有文意理解和迁移运用。
4、学情分析学生文言基础比较薄弱,本单元学习结束后,基础知识还需要复习强化掌握,对作品主旨的理解还需通过练习巩固。
二、复习目标1、通过朗读复习课下注释和有关资料,梳理和区分本单元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
2、通过翻译练习,能运用翻译“五字诀”准确翻译重点文言句子,尤其是一些特殊句式。
3、通过填空练习和问题解答,能说出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说出文章的主旨。
4、通过问题解答,能说出孟子思想的时代意义及《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同桌合作,梳理本单元重点文言词语。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找出每篇课文的主旨句和几个特殊句式,同桌互相翻译。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能说出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说出文章的主旨。
4、针对目标4,设计一个活动,能说出孟子思想的时代意义及《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目标1、通过朗读复习课下注释和有关资料,梳理和区分本单元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
2、通过翻译练习,能运用翻译“五字诀”准确翻译重点文言句子,尤其是一些特殊句式。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复习教学方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五单元复习教学方案一、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文言知识。
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
二、重难点: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三、自学任务:(一)整理《鱼我所欲也》中文言知识(要求抄写上句子,然后解释重点字词,切记。
):1.重点实词(含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2.重点虚词:3.重点句子翻译:(二)整理《庄子二则》1.重点实词(含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2.重点虚词:3.重点句子翻译:四、达标任务: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0分)(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廪丘:地名。
②养:供养之地。
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④丘:孔子,名丘。
1.(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是亦不可以已乎?(2)此之谓失其本心。
3.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4.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2分)(二)惠子相粱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或谓惠子曰(2)欲代子相(3)非梧桐不止(4)于是鸱得腐鼠6.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专题11 第五单元“评议戏剧人物”(九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单元同步作文教学案
专题11:部编九下语文第五单元“评议戏剧人物”同步作文教学案【话题导入】人物是戏剧的灵魂,是戏剧情节展开及演进的载体。
可以说,古今中外所有优秀的剧目,无一不是因为其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丰满可感的人物形象而获得成功的。
一提起莎士比亚,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罗密欧、朱丽叶、李尔王等众多鲜明的形象;一讲到《天仙配》,我们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七仙女的倩影。
无论是课内阅读戏剧作品,还是课外观看影视剧,其中的人物往往触动我们的心灵,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因其活泼天真,让我们喜爱有加,《宰相刘罗锅》中的刘罗锅以其机智勇敢,让我们敬佩不已……鉴赏品评剧中的人物形象,不仅能够借以观察人生,了解社会,积累生活经验,而且还可掌握交往技能,为养成人格、完善自我提供支持和援助。
【目标要求】1.掌握评价戏剧人物常用的写作技巧。
2.在交代情节和人物语言行为等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观点【写作点拨】对戏剧人物进行评价,我们要紧紧地抓住两根弦,一是先要交代喜欢这个人物什么样特征,即:人物在戏剧中的性格、形象、语言、行为等,这是评论的基础与根据。
二是写清楚为什么喜欢这个人物。
即:“我”对这个人物的看法评价。
写作时要注意这两者的结合,在交代情节和人物语言行为等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观点,要有具体材料的支撑。
具体来说,交代这个人物时,可以谈人物形象特征,即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例如:人物的忠、奸、诚实、聪明睿智、有长远的眼光等等。
这些形象特征要结合人物在剧中的所作所为来谈,特别要抓住细节,因为细节往往能够反映人物的本质面目,例如: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一次有力的握手等等,在特定的条件下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形象。
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处观察,结合语言,神态等进行阐述。
另外可以谈人物的语言特点。
语言是人物个性的外在体现,人物的幽默诙谐、机巧灵活往往从语言上反映出来。
因此,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评论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课段任务
【核心任务】 ★阅读三篇节选剧本,梳理剧本主 要内容和主要人物形象,了解戏剧 的基本要素,概括戏剧中的主要冲 突。
1.梳理课本内容
阅读教科书中的三篇剧本,完成三个剧 本的内容梳理(包括主要人物、时间地 点以及主要情节等)。
2.整理冲突类型
能概括剧本中的的戏剧冲突,并结合现有 的知识对其进行分类整理;
{学业质量}
{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 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 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社 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 小 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 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 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课段任务
【核心任务】
结合第一、二课段的学习经验和活 动体验,设计并布置三块从戏剧衍生出 的创意展板——创意评价、创意写作和 创意方案。
1.“创意评价,多元互动”展板一
从剧组表现衍生,举行“校园金鸡奖”颁奖典礼, 自制评价量表,组织师长、同学投票,选出最佳戏剧、 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最佳舞台设计奖;
2.导演导戏手记
导演组成员通过细读剧本和检索 资料阐释剧本主题;梳理人物关 系,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组织 剧组碰头会,共同探讨整体演出 设计;
3.演员试戏日记
演员员组成员研读剧本,揣摩角色, 并设计人物名片作为排练日记的封面; 参考专业表演视频,结合个人理解演 绎剧本台词,设计动作神态;
1. 课 文 资 源 : 统 编 版 九 年 级 下 册 第 五 单 元 《 屈 原 ( 节 选)》《天下第一楼(节选)》《枣儿》三篇课文相关内 容;
2. “创意写作,打通文体”展板二
从戏剧文本衍生,进行多样形式的戏 剧改编活动,推选优秀范文张贴展板;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九下第五单元教案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要求他们具有更高的阅读理解能力,逐渐深入到更深层次的阅读。
在九年级的第五单元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教师要着重考虑和实施的一个目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基础阅读能力。
当学生的基础阅读能力提高时,会对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产生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着重掌握一些关键词汇的拼读和意思,也可以使用一些高频词汇来扩充学生的阅读词汇量。
除了基础阅读能力的训练,教师还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当学生的阅读速度快了,他们就能够更快地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降低阅读疲劳的同时还能够提高阅读效率。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测试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测试形式可以有多种,如阅读理解题目、填空题等。
通过测试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再针对问题施以有目的的训练。
教师还可以利用辅助工具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如课外阅读、课内阅读等。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看书,并且能够有机会和同学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在讲解阅读材料时,也不能只满足于内容的粗浅讲解,应该让学生能够深入思考。
逐渐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和理解的深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地领悟到文章所表达的核心意义。
在这个信息时代,阅读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生活和工作。
所以在学校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必须得到教师重视和采取有效的方法。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9分)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汉字。
(4分)①huī()下②gōng()耕③存xù()④疲bì()⑤wā()然⑥门yíng()⑦蓬lái()⑧pī()雳2.给词语中加点的字写出拼音。
(4分)①咨诹.善道()②一箪.食()③以遗.陛下()④乞人不屑.也()⑤酒酣.()⑥千骑.卷平岗()⑦陇.亩()⑧倾颓.()3.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2分)舍身取义呼尔与之国险民付裨补缺漏行阵和睦凤夜忧叹订正:4.解释下列加点字。
(5分)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隆中对.。
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先生器.之。
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此人可就.见。
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由是先生遂诣.亮。
诣: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因屏.人曰。
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不可胜.数。
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挟.天子而令诸侯。
挟:____________________⑨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资:_____________________⑩以遗.陛下。
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尝极东方:曾经遍游东方(的名胜)。
极:穷尽。
B.以精力自致者:是自己用精力取得的。
致:取得。
C.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
尔:助词。
D.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是时机好,或者是人的筹划(得当)。
非惟:也许;抑:或者。
6.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自董卓已来 B.万钟于我何加焉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曾巩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4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4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2、培养学生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表达创见的能力,尤其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延伸拓展,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与老师和同学合作交流的能力。
4、学习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并运用形象的比喻抒写生命和人生。
5、学生学习本文是以阅读和研讨的形式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教材分析对于人生,每个人有自己的解读。
这篇文章被选进九年级课本上册,对学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冰心说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播,随时播种。
这篇课文以小见大,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对我们中学生是个很好的启发,引领他们用自己的心去感悟人生的真谛! 教学方法1.多媒体2.点拨释疑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学习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并运用形象的比喻抒写生命和人生。
2、学生学习本文是以阅读和研讨的形式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沧海横流,名垂青史。
古往今来,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
”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
”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
首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一生会有多少次庆典活动吗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吗谁能说说这完整的人生像什么呢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资料助读1. 多媒体显示:勃兰克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
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
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
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
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
2.时代背景作者源于直接或简接体验,对人生作了富有哲理性的概述,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让学生在头脑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内含集体备课、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17.屈原 (节选)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3.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郭沫若 (1892- 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我国现当代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
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 1942 年 1 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满腔怒火,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评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
出身贵族,曾经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楚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击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
楚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记念他的传统节日——端五节。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本文写作思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份:诗人呼叫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忿和对光明的礼赞与憧憬。
第二部份: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人教版语文九下5单元复习教案
《庄子》故事两则 一、文学常识、课文内容
——《惠子项梁》《庄子于惠子游于濠梁》
1、选自《庄子》,作者是先秦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大师庄子,世与老子并称,代表作《庄 子》,又称《华南经》;庄子的思想渊源于老子,司马迁曾指出,“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但是他不 仅继承而且发展了老子“天道无为而自然”的思想,无论就理论的丰盈以及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来说,庄子 都比老子高明。而且,庄子的学识也极渊博,“于学无所不”,因此,《老子》只类似一首长篇哲理诗, 而庄子的文章则是洋洋洒洒的哲学长篇,已然形成专题论文的风格了。 2、《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 但 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二、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第 3 页 共 3 页
增长才干。 ⑤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 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8)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胜利。
《公输》
一、文学常识、课文内容。 1、选自《墨子·公输》,作者是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 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曾制成“木鸢”,三日三夜飞翔不下。还长于守城技术,其后学总结其 经验为《城守》二十一篇。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名辩思潮的祖源之一。 2、《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表现出了艰苦实践 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 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 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 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二、字词 1、字音:郢[ying] 犀兕[xi si] 鼋鼍[yuan tuo] 鲋[fu]鱼 文梓[zi] 楩[pian]楠 长[zhang]木 2、 通假字: “说”通“悦”:高兴。例句:公输盘不悦 “圉”通“御”:抵御。例句:子墨子之守圉 “距”通“拒”:抵抗。例句:子墨子九距之 “诎”通“屈”:理屈。例句:公输盘诎 “舍”通“捨”:放弃。例句:舍其文轩 3、古今异义: ①文; 刺花纹,彩饰,【文轩】;今常指字或文章等。 ②方:方圆,【方圆千里】;今为一种平面几何图形。 4、一词多义: ①为:替。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例句:夫子何命焉为? 是。例句:必为有窃疾矣。 制造。例句: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当作。例句:以牒为械 ②见:动词,会见。例句: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动词,引见。例句:胡不见我于王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本单元重点知识内容,如果每个学生达到80分以上就是良好的效果。
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在学习中积极参与,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
3.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中的时空背景,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文本理解的能力,进一步深入学习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学习《杜甫:题贾谊管仲新乐府》诗歌及其分析。
2. 学习《李白: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歌及其分析。
3. 学习《白居易:钗头凤》诗歌及其分析。
三、教学过程1. 热身环节:给学生讲解本单元课题,给予学生可贵的指导,将本单元学习目标贴到黑板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含义,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主要教学内容:(1)老师先讲解所学内容的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历史等背景,让学生对本单元学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教师出示课本中的《杜甫:题贾谊管仲新乐府》诗歌,从历史背景,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让学生能够理解诗歌意境,分析诗歌的时空背景,总结诗歌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3)教师出示课本中的《李白: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歌,从故事的时空背景,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让学生能够理解诗歌意境,总结诗歌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4)教师出示课本中的《白居易:钗头凤》诗歌,从历史背景,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让学生能够理解诗歌意境,总结诗歌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3. 结课环节:让学生自主性的思考、合作发现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由此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能够把课堂所学的内容系统的结合,达到有意义的结果,并且在课后作业中,小组讨论,针对小组剩余的问题讨论,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案:第5单元巩固复习
第五单元知识巩固复习一、易读错的字徘徊.(huái) 伫.立(zhù)睥睨..(pì nì)污秽.(huì) 犀.利(xī) 稽.首(qǐ)驰骋.(chěnɡ) 虐.待(nüè) 雷霆.(tínɡ)诡谲.(jué) 商贾.(ɡǔ) 簇.拥(cù)幌.子(huǎnɡ) 搭济.(jì) 半晌.(shǎnɡ)行.头(xínɡ) 凄.惨(qī) 怯懦..(qiè nuò)拾掇..(shí duo) 名噪.(zào) 撂.杆(liào)煞.白(shà) 眩.晕(xuàn) 打镲.(chǎ)忌讳.(huì) 童谣.(yáo) 蓦.然(mò)掸.去(dǎn) 羡.慕(xiàn) 囫囵..(hú lún)钢盔.(kuī) 发愣.(lènɡ) 踌躇..(chóu chú) 竹匾.(biǎn)哗.众取宠(huá)咬牙跺.脚(duò) 骂骂咧.咧(liē)二、易写错的字(括号内为正确的字)咆啸(哮) 徘回(徊) 驻(伫)立脾(睥)睨污岁(秽) 驰聘(骋)诡橘(谲) 波谰(澜) 族(簇)拥晃(幌)子半响声(晌) 萋(凄)惨怯糯(懦) 拾缀(掇) 名躁(噪)炫(眩)晕忌伟(讳) 童遥(谣)慕(蓦)然踌厨(躇) 侦辑(缉)队华(哗)众取宠雕粱(梁)画栋另请高名(明)三、易用错的词语拖泥带水:形容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与“拐弯抹角”区别开,不能理解成“说话、写文章不直截了当”。
雕梁画栋:指房屋的彩绘装饰,常用来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
与“金碧辉煌”区别开,不能理解成“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另请高明:指另外再请水平高的人。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舞台人生群文阅读单元主题群文阅读(部编版解析版)
第五单元舞台人生群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三块钱国币(节选)丁西林时间:民国期间地点:西南某省城吴太太(回头问杨)你说你是一个穷光蛋,请问现在哪一个不是穷光蛋。
杨长雄(被迫抗战)吴太太,你还要多讲吗?吴太太我为甚不能多讲?难道我连在我自己家里说话的权利都没有了吗?杨长雄(放弃了纸上谈兵)好罢,你既要讲,我就再和你讲好了,你刚才要我讲道理,我为省事起见,没有理会。
现在我把这个道理就来讲给你听听。
我们都是穷人,不错,不过穷人也有穷人的等级。
一个用得起娘姨服侍的太大,如果穷的话,是一个高级的穷人;一个服侍太太的娘姨,是一个低级的穷人;像我这样一个扫地抹桌子要自己动手的穷学生,是一个中级的穷人。
如果今天是我这样一个中级穷人,打破了像你这样高级穷人的一只花瓶,也许还可以勉强赔得起。
现在不幸得很,打破花瓶的是李嫂,她是你雇佣的一个娘姨,她是一个低级穷人,她赔不起。
三块钱在你可以不在乎,在她……吴太太你这话不通,什么叫做不在乎?……杨长雄好好好,就说是我说错了,你说对了。
……现在我要说的是一个理,事理之理。
我们争的是:一个娘姨打破了主人的一件东西,应该不应该赔偿的问题,我的意见是:一个娘姨打破了主人的东西,不应当赔,主人不应该要她赔。
完了。
吴太太喔!不应该赔?杨长雄不应该。
吴太太花瓶是不是我的东西?杨长雄是的。
吴太太是不是李嫂打破的?杨长雄是的。
吴太太一个人毁坏了别人的东西,应该不应该赔偿?杨长雄应该赔偿。
吴太太好了,还要说什么?杨长雄啊,别忙,别忙,你说的是毁坏了别人的东西,可是你不是别人啊!我问你,李嫂是不是你的佣人?吴太太是的。
扬长雄佣人应该不应该替主人做事?吴太太当然。
杨长雄你的花瓶脏了,你要不要她替你擦擦?吴太太要她擦擦,是的,可是我没有叫她打破啊。
杨长雄当然你没有叫她打破。
如果是你叫她打破,那就变成主人的命令,替主人打破花瓶,那就只有做得快不快,打得好本好的问题;而没有赔偿的问题了。
我现在再请问你:从古到今,瓷窑里烧出来的花瓶,少说也有几十万、几百万。
“课前预习教案”——九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课前预习教案”——九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坚信,课前预习教案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好的课前预习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和有针对性。
在九年级语文教学中,第五单元是一篇非常重要的课文,我将通过本文与大家分享我对于九下语文第五单元教案的认识和体会。
我们来看看这篇课文的特点和难点。
九下语文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荆轲刺秦王》。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关于“有志者事竟成”的主旨思想。
这篇文章采用了散文的形式讲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故事,并在文中交代了荆轲刺秦的缘由、过程与结果。
全文表现出来的是荆轲站在理想和事业的高度,勇气与智慧的完美结合。
作为学生,如果仅仅停留在故事情节上,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了解背景、风俗和人物特点,进一步领悟主题和群众性。
针对这篇课文的特点和难点,我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设计了以下课前预习教案:(一)活化前置知识,提高兴趣在引出“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之前,我会提前在教科书上让同学们熟悉“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以及秦朝“焚书坑儒”的政策。
在引出故事情节之前,我会让学生画一张“荆轲”形象图,认真捕捉原文中关于荆轲的描写,了解荆轲的生平、性格、工作和历史地位。
这些预习任务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和求知欲,为接下来的课堂做好了铺垫。
(二)解读核心难点,牢固掌握在预习阶段,我会以结构分析和主题阐述为重点,分析全文结构、人物特点和内涵。
在学生开始阅读全文之前,我会先放一些段落,让学生先行预习并组织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学生阅读全文之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文中领悟主旨思想,并分析构造手法和修辞手法。
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掌握课文的核心难点,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
(三)巩固记忆,提高应用能力为了巩固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理解,我会安排一系列复习和联想任务。
例如,要求学生口头和书面复述课文内容,采用仿写或补充形式来演绎故事发展;要求学生针对故事中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或写作;或者安排课堂游戏或小说表演活动,深入理解和体味课文内涵,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三下册语文第五单元 全单元教案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不错。
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新教材】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全单元备课教案(含写作口语交际教学反思)
【新教材】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意,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过程方法:学习本文结构严谨的艺术特色,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品味语句,体会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掌握反驳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语句的深层含意;学习驳论文的写法教学方法:诵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讨论法。
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
鲁迅写此文进行了批驳。
二、检查预习省悟xǐng 诓骗kuāng 濒bīn 搽chá玄虚xuán 渺茫miǎo 脂粉zhī脊梁jǐliang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诓骗——哄骗。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为民请命——为人民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自欺欺人——欺骗自己和他人。
省悟——认识上由模糊到清楚由错误到正确。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可分为:(1)立论——在论证过程中,通过论述逐渐确立自己观点的过程。
一般结构:摆观点——论证——重申观点(2)驳论——批驳别人错误观点的过程。
一般结构:摆敌观点——批驳——树自己观点——论证——重申观点(或得出结论、深化观点)2、本文论证结构提出对方的论据、论点(1、2):(1)论据:两年前不久现在(2)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直接反驳(3-5)——破:(1)失掉的是“他信力”;(2)发展着“自欺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言警句。
(1)学生超过老师,晚辈胜过长辈,就像《荀子》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
(2)《两小儿辩日》通过例举两个小孩对太阳所持的两种不同观点: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正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正午时离人远一些。
他们用孔子的不能决来告诉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结果,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这样两个道理。
预设:
活动意图说明:对重点字词的复习巩固有助于学生加强生字词语的记忆。
环节三:浏览课文,回顾内容(指向目标2)
一、单元课文内容复习
1.学生快速浏览本单元篇课文并回答:
预设:
(1)《学弈》通过讲述两个对待学弈态度明显不同的人的事例,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
1.活动意图说明:对语文园地中引用和日积月累的复习巩固有助于习作的增砖添瓦。
五、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复习
字词
课文内容
文言文
引用
日积月累
六、作业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xī shuài lǐnɡ yù qiū yǐn biàn lùnyuán zhù
()()()()()
qīnɡ cuì kǒnɡ bù xí ɡuànjiàn wēi zhīzh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教案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上课素材素材积累屈原(约前340—前278),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属湖北宜昌)。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本文中物象的象征义,掌握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文中物象的象征义,理解文章所表现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借古喻今的写法,感受屈原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点拨法、朗读法、质疑法。
录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楚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端午节时,民间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片)这是为了纪念谁呢?(学生答:屈原)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屈原(节选)》。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2)背景链接《屈原》是一部历史剧,创作于1942年。
该剧借古喻今,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人民的爱国斗志。
2.生难字词(1)字音诡谲.(jué)瘦削.(xuē)睥睨..(pì nì)污秽.(huì) 犀.利(xī) 雷霆.(tínɡ)虐.待(nüè) 哗.众取宠(huá)(2)词义【播弄】摆布;挑拨。
2023年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和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各一套)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教案【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掌握本单元丰富的生字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相关文学常识。
(此文档由心平如水编写,请勿转载!)2.了解小说的体裁特点,学会抓住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来分析典型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练习写作故事或小说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4.了解缩写,认知缩写,学会缩写,提高写作能力。
5.在掌握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和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核心素养】了解小说的体裁特点,学会抓住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来分析典型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重难点】练习写作故事或小说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评价任务】练习写作故事或小说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二、复习本单元学习内容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习学生浏览问题,再次回顾本单元重点内容:(1)《故乡》运用多角度对比,!写我眼中的故乡与儿时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多的巨大反差,反映了当时真实的社会状况。
(2)《我的叔叔于勒》,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了菲利普夫妇认钱不认人、爱慕虚荣的形象,揭示了金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
(3)《孤独之旅》这篇小说,运用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的手法,讲述了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
(4)本单元写作是"学习缩写",通过缩写练习,培养同学们整体把握原文主旨,结构脉络的能力,提高概括提炼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旨在引导同学们拓宽阅读视野,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增强艺术鉴赏能力。
三、反馈矫正,深化提高。
1.矫正。
教师根据学生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纠正错误,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清晰的印象。
2.深化提高。
阅读《湖心亭看雪》,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复习
一、复习目标设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2)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3)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
2、教材分析
这是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课 .学习本单元,要加强诵读,熟读背诵名篇名句,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逐步培养阅读文言作品的能力;引导学生用心领悟课文内容,理解诸子散文的思想内涵,深层体味作品的意蕴。
孟子散文是学习的重点。
3、中招考点
近年来,河南省中招以课标推荐背诵的16篇古文为考查范围,注重对词、句、篇
的考查。
2006年、2008年河南中招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鱼我所欲也》的考
查点出了实词的解释和句子翻译外,还有文意理解和迁移运用。
4、学情分析
学生文言基础比较薄弱,本单元学习结束后,基础知识还需要复习强化掌握,对作
品主旨的理解还需通过练习巩固。
二、复习目标
1、通过朗读复习课下注释和有关资料,梳理和区分本单元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意
义和用法。
2、通过翻译练习,能运用翻译“五字诀”准确翻译重点文言句子,尤其是一些特
殊句式。
3、通过填空练习和问题解答,能说出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说出文章的主旨。
4、通过问题解答,能说出孟子思想的时代意义及《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同桌合作,梳理本单元重点文言词语。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找出每篇课文的主旨句和几个特殊句式,同桌互相翻译。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活动:能说出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说出文章的主旨。
4、针对目标4,设计一个活动,能说出孟子思想的时代意义及《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通过朗读复习课下注释和有关资料,梳理和区分本单元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意
义和用法。
2、通过翻译练习,能运用翻译“五字诀”准确翻译重点文言句子,尤其是一些特
殊句式。
复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和字音检测
(1)文学常识检测:
关于孟子及《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主张“仁政”。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孟子两章》
七里之郭 ( ) 米粟非不多也 (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亲戚畔之( )
畎()亩:傅说()
曾()益:胶鬲()
拂()士:拂()乱
《鱼我所欲也》
不为.(wéi)苟得也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蹴.(cù)尔不屑.(xiè)
苟.(gǒu)得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二)课堂复习
(三)两类结构(见ppt)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3、通过填空练习和问题解答,能说出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说出文章的主旨。
4、通过问题解答,能说出孟子思想时代意义及《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
复习过程:
(一)课文背诵复习检测: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文背诵。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背诵。
3、《鱼我所欲也》全文背诵。
(二)课堂复习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