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制度发展历程
简述科举制度发展历程

简述科举制度发展历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皇上为选拔官员而设立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最初设立是在隋朝时期,隋文帝设立进士科开始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科举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源阶段,第二个阶段的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衰退阶段。
科举制度发展历程如下:第一个阶段是起源阶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沿用了汉代的察举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九品中正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士族想要控制选官的野心,所以从创立以来选官比较注重门第,形成了一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所以不利于选拔真正有学识的见解的人做官,所以后期隋朝为改变这样的弊端,就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在创立之处,隋文帝只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分成秀才和明经两科。
这时科举制还未成一种严密的考试制度,只是科举的雏形和基础。
而隋炀帝时期“始置进士之科”,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形成了一层级分明的完整的科举考试体系,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第二个阶段的发展阶段:在唐朝,科举考试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在唐太宗时期,增加考试科目,分成常科和制科,每年都进行的称为常科,科目包含50多种,大大增加了考试的科目,但后期常考的主要是明经和进士两科,唐朝大多数宰相也进士出身。
到了武则天时期,大大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在整个唐朝比较重视进士科。
明朝科举制进入了鼎盛时期。
明代的历代统治者对科举都非常重视,科举的方法也非常严密。
第三个阶段是衰退阶段: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四书五经成为了出题的唯一来源,考生只能机械作答,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有了一定的弊端。
所以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逐渐显露。
最终在清朝末年持续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彻底废除。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

4. 制度弊端和改革:科举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实际 能力、社会地位的世博等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一些思想家和改革者的关注,他们提出了一 些改革方案,如明朝的杨慎、王守仁提倡“格物致知”,清朝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出了科 举制度的改革主张。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
5. 科举制度的废除:科举制度在清朝末年逐渐衰落,面临着种种问题和挑战。最终,在清 朝末年的改革运动中,科举制度于1905年被废止,被新的选拔人才制度所取代。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
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起源于隋朝,经过唐、宋、元等朝代的 发展,直至清朝废止。以下是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概述:
1.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隋朝,但真正建立起科举制度的是唐朝。唐朝设 立了明经、明法、明文、明义四科,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科举考试分为县试、府试和会试三 个阶段,最终考取进士者可以进入官府担任职务。
中国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也 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贡献。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对于社会的发 展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科举制度的废止标志着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转型 和改革。
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的发展历程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为选拔政府官员而设立的一种考试制度,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隋朝。
以下是科举制的主要发展历程:隋朝:科举制的雏形可以追溯到隋朝,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为选拔官员实行了初级考试和课业考试的制度。
初级考试是为了选拔有才能、有资质的人才,课业考试则是为了验证考生的学术水平。
唐朝:唐朝是中国科举制的起源和发展高峰期。
唐太宗设立了进士科,规定考试内容包括经史、礼乐、法律、文学等各个学科,并规定考试的地点为长安。
唐代科举制实行了一代又一代的进士选拔制度,为了提高考试的公平性,唐朝还设置了举人和明经科。
宋朝:宋朝是科举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设立了制科,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对考生才华和治学观念的考察。
此外,宋代还设立了进士解试和礼部试,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
元朝:元朝帝国的统治者蒙哥汗取消了科举制度,改为实行郡县举试制度,封建地主阶级的特权得以扩大。
明朝:明朝恢复了科举制度,并改革了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
明代设立了三次科举考试,即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全国范围内的初试,会试是省级范围内的复试,殿试是在皇宫举行的最后一次考试。
此外,明代还加强了贡生教育,规定贡生必须参加附属学校的考试,取得合格成绩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清朝:清朝继承了明代的科举制度,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清朝康熙年间实行的康熙乡试、康熙会试、乡试改革等都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定的完善和改进。
在乾隆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考题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时事性。
总结来看,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发展了数百年,逐步完善和升级。
它在选拔政府官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激励了人们的求学热情,促进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注重纸上能否、重视死记硬背等弊端。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逐渐凸显,并日益成为科举制度被废止的原因之一。
随着近代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度也逐渐被现代化的选拔制度所取代,但它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影响依然深远。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历史悠久,经历了演变和发展。
以下是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1. 起源科举制度起源于汉朝,当时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大量吸收儒家思想,并将儒家经典作为官方教材,推崇孔子、孟子等儒家思想家,建立了儒家文化的基础。
在这种背景下,儒家经典教育和考试相结合,形成了科举制度。
2. 初创科举制度的初创时期,主要是在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实行“以文治国”政策,推行文化教育,重视科举考试,设立八大家、十八学士等机构,选拔人才。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增加了科目,实行殿试,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
3. 完善唐朝之后,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增加了更多的科目,如《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以及地理、历史、文学等学科。
同时,考试内容也更加全面,从选拔官员的角度来看,科举制度已经变得完整和有效。
4. 宋代变革宋朝时期,科举制度发生了变革。
宋太祖赵匡胤实行“以文治国”政策,重视文化教育,并设立太学和书院,培养人才。
同时,科举考试也进行了改革,增加了问答环节,增加了考试的难度和深度。
5. 明代强化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明太祖朱元璋实行“以文治国”政策,对科举考试进行了多次改革和调整,增加了考试科目和考试次数,并实行了严格的考试监督和监考制度。
6. 清朝发展清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清朝统治者推行“以吏治治国”政策,重视官员的选拔和培养,通过多次改革和调整,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举制度。
清朝科举考试增加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知识,考试也更加严格和全面。
7. 现代变革现代社会,科举制度的影响依然存在。
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仍然采用科举考试作为招生标准,一些政府部门也延续着科举考试监督和监考制度。
科举考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中“读书治国”的代表性符号。
简述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简述科举制的发展历程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用于选拔官员的制度,自唐朝开始实行,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本文将从科举制的发展历史入手,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一、起源科举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
当时,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加强国家治理和选拔人才,推出了“以文治国”的政策,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成为了当时中国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也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中最为完善和严格的制度之一。
二、发展1.唐朝时期唐朝时期,科举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唐朝设立了四个科举考试:乡试、会试、殿试和朝会试。
其中,乡试是最主要的科举考试,考生需要通过乡试才能进入会试和殿试。
会试和殿试是在皇帝面前进行的考试,考生的成绩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官职和前途。
2.宋朝时期宋朝时期,科举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考试的内容和难度也逐渐增加。
同时,科举制还实行了“分科取士”的政策,将科举考试分为文科和理科,允许不同专业的人在同一场考试中参加不同的科目考试。
3.明朝时期明朝时期,科举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考试的内容和难度也逐渐增加。
明朝时期还实行了“三榜取士”的政策,即通过三次科举考试,从高到低选取官员。
4.清朝时期清朝时期,科举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清朝时期,科举制实行了“九品中正制”,通过考试选取官员,考试的内容和难度也逐渐增加。
同时,科举制还实行了“乡贤祠”制度,表彰那些在乡村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三、影响科举制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一种选拔官员的有效途径,使得社会上层的选拔得到了保障,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科举制也为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初创阶段(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最早可追溯到隋朝,但其规模和范围较小。
直到唐朝,科举制度才开始发展,并以明经和进士两个科目为主,进士科举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
2. 完善阶段(宋元明时期):科举制度在宋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宋代加入了贡士科目,进一步扩大了选拔范围。
元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消了贡士科目,将科举考试的难度加大,提高了选拔人才的标准。
3. 衰落阶段(明清时期):明代科举制度达到了巅峰,考试内容包括诗、文、经、史等多个科目,选拔范围广泛。
然而,明代后期开始出现贪污和弊端,加上科举教育的僵化,使得科举制度逐渐失去了公正性和公信力。
清朝继承了明代的科举制度,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科举制度更加僵化,对新知识的吸收和创新能力的考察逐渐减弱,致使科举制度逐渐失去了对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
4. 废止和改革(清末和现代):清末科举制度已经严重失衡,被认为不再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清朝末年开始探索改革科举制度,但未能成功。
后来,中国革命的胜利使科举制度被废止,新中国成立后,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科举制度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初创、完善、
衰落和废止与改革的过程。
尽管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知识分子的选拔和教育发展,但随着制度的僵化和弊端的暴露,科举制度最终被淘汰,让位于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历史上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始于公元605年隋朝开皇五年(公元605年)所创设的隋唐科举制度。
这一制度设有明经、明法、明乐三科,倡导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考试范围主要涵盖经典文化、文学才能和政事能力,主要选拔的是武功,而军功则不是选拔的要素。
每年举办一次的科举考试,考试区域为中国各地,并且进行了等级制度的,将进士分为明经、明法、明乐三等子等级。
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唐朝中期。
第二阶段是宋代科举制度,始于公元960年,隋唐科举制度的。
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被称为乡试制,主要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环节选拔士人。
乡试是地方性的考试,根据考试成绩进行排名,前面的逐渐淘汰,留下一定数量的考生,进入下一轮的会试。
会试是在省城或者京都举办的全国性考试,最终通过会试的考生可以参加国家宴会,在宴会上抽签决定是否参加殿试。
殿试则是在皇宫内举行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通过殿试的考生可以获得进士头衔,晋升到官员的一级,这也是科举制度的最高层次。
第三阶段是明清科举制度,始于公元1370年明代洪武十三年政府开设会试和殿试,开始实行举人制。
明代的科举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注重实事求是,取消对经典的死记硬背,要求考生具备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二是考官选拔制度,注重选取有才干的官员来担任官员。
明清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考官腐败,往往只看重贿赂而不看重真才实学。
二是对于女性的排斥,这使得女性的晋升机会大大受限。
三是科举制度过于狭隘,没能在选拔人才上保持灵活性,给官员的选拔带来了一定的局限。
总结来说,科举制度经历了隋唐、宋代、明清等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这一制度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选拔了一大批具备政治才能和文化素养的官员,对于古代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考官腐败、对女性的排斥等,限制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和灵活性。
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

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文官的制度,历时不短。
其演变过程也是很复杂的。
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吧。
一、初期科举制度的形成中国的科举制度可追溯到汉代初年,但那时还没有形成科举考试的制度。
魏晋时期,由于官员品质低劣,文风浮躁等原因,朝廷便开始尝试设立类似考试的制度来选拔优秀人才。
这种选拔方式以文、武双方面为主,洛阳、长安、J益三地先后设立武举和文举考试,考试内容以典籍为主。
到了唐代,科举及其考试的规模和制度逐渐完善,形成了大体的脉络。
初唐时还是以武举、文举为主,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统治者的转变以及世情的巨变,科举考试的形式也相应出现了变化。
进入唐朝后期,为克服民变、党争等因素造成的官员空缺,唐朝政府密集地设置了许多乡试、府试、会试等考试以确保人才来源的充足。
这时,科举考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乡试、会试、殿试。
考生通过举人、进士、状元等历程,层层筛选,最终晋升为官员。
二、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规模、规格和范围有了大幅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设置了有名的进士科举考试。
进士考试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一次性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地方、朝廷高级官员。
此外,明朝为了避免由于太子、阮嗣宗等高级官员之子参加科举考试导致选择的“儒生”质量偏低,于是设立了明经、明法等类别,从科举考试之外的范畴扩大优秀人才的挑选范畴。
此外,明代的科举制度中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奖励制度,例如“解元”、“探花”等。
这些奖励,都激励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科举考试之中。
不过,这样灌输“儒学之辈”“减少兵权”的观念,也渐渐地萎缩了中国古代军队的实力,军阀起义等现象甚嚣尘上。
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科举制度也不得不屈服于新形势的变化。
首先,18世纪初的康熙时期,由于清朝整体实力下降,清廷开始寻求新的路线来御敌。
于是为重振雍正时期的改革,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改革科举制度。
清政府改革后,取消了科举考试的状元等级,取消了朝廷的科举奖励,并逐步取消了科举考试的一些题目,如《梅花草》等难度过高的题目。
科举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起源于隋朝,发展至清朝废除,历时近一千年。
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隋唐时期: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考试分为乡试和殿试两个阶段。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分为三级考试,即乡试、省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县级以上的地方举行,通过者入省试,省试通过者再参加殿试,最终由皇帝亲自选取合格者。
2. 宋元时期:宋朝对科举考试进行了一些改革,增设了礼部试、殿试之外的进士科举考试。
进士科举考试是最高级别的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经义、诗词、策论等,合格者可成为进士,享有一系列特权和待遇。
3. 明清时期:明朝修订了科举制度,广泛开展乡试,选拔人才的范围扩大。
明朝还增设了一些特殊的科目,如状元诗等。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但对考试内容和方式做出了一些调整。
清朝还增设了会试,即各省的府试合格者参加会试,通过者可参加殿试,最终由皇帝决定录取与否。
科举制度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统治者的政权稳定。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如重视经义而忽视实际才能,使得中国的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最终,在19世纪末20
世纪初,科举制度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教育制度和选拔官员的方式。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实用版】目录一、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隋朝:科举制度的起源2.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发展3.宋朝:科举制度的巩固和扩大4.明朝:科举制度的强化和僵化5.清朝:科举制度的结束二、科举制度的影响和作用1.对政治的影响2.对经济的影响3.对文化教育的影响4.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正文一、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用来选拔官员的制度,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隋朝。
在隋朝时期,为了解决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端,如注重门第、不利于人才选拔等问题,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诞生。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唐朝增加了考试科目、扩大了科举规模、首创了武举和殿试等,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在唐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成为了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宋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巩固和扩大。
宋朝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之变得更加公平和科学。
宋朝的科举制度为后来的明清两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强化和僵化。
明朝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使其变得更加刻板和僵化。
尤其是进入殿试之后,皇帝出题时根本就不考八股文,而是考策文。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走向衰落和结束。
清朝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并没有改变其衰落的趋势。
最终,在清朝末期,科举制度被废除,结束了其 1300 多年的历史。
二、科举制度的影响和作用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改变了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体制,使得官员的选拔更加公平和科学。
其次,科举制度对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选拔人才,提高了国家的治理水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再次,科举制度对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选拔优秀的读书人,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最后,科举制度对社会阶层流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得寒门学子有了步入仕途的机会,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科举考试的发展过程

科举考试的发展过程
科举考试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以下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发展阶段:
1. 初期:科举考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和唐朝时期。
在隋朝,设立了文学馆,负责选拔人才。
唐朝进一步发展了考试制度,实行了明经科、明法科等科举考试。
2. 宋朝:科举考试在宋朝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国家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宋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省试和殿试。
乡试由县级举行,合格者可参加省试,而最终通过省试者则可进入京城参加殿试,获得进士头衔。
3. 元朝和明朝:元朝时期,科举考试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明朝得到了恢复和改革。
明朝建立了完善的科举考试制度,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考试科目也逐渐丰富,除了经义、策问,还增加了诗赋、经史等科目。
4. 清朝:清朝延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但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
清朝的科举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但在内容和程序上进行了一些改变。
清朝还设立了状元、榜眼、探花等名次,以示区分。
5. 结束与改革:科举考试制度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结束了千年的科举考试历史。
之后,中国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科举考试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选拔人才、培养官员的重要作用。
虽然它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程式化、死记硬背等弊端,但科举考试对中国古代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大事年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合适的人才担任官职。
历史上,科举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重要的转折点,下面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大事年表。
1. 公元605年- 隋文帝开创科举制度:隋文帝杨坚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以辅佐他的统治。
他设立了进士科,通过考试选拔出人才。
2. 公元701年- 开创进士及第制度:唐玄宗时期,进士科考试结果称为“及第”,合格者被授予官职。
这标志着进士及第制度的确立。
3. 公元960年- 宋代科举制度改革:北宋宰相王安石推行科举制度改革,引入"新法"以改善科举制度的弊端。
这个改革引起了强烈的反对,但对后来的科举制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公元1067年- 宋代科举制度改革:宋神宗继位后,在王安石的影响下进一步推行科举制度改革。
此次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取消了贡举制度,实行宣科取士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5. 公元1241年- 元朝科举制度改革:元朝设立了制取士员,取消了高分及第和乡试,使科举制度更加重视实用性。
6. 公元1370年- 明朝科举制度改革:洪武帝朱元璋废除了元朝科举制度,重新恢复了明朝科举制度,创设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
7. 公元1905年- 晚清科举制度废止:清朝政府废止了科举制度,引入了新式教育系统,结束了科举千年的历史。
从隋文帝到晚清废止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
它既是一个选拔人才的机制,也是一个影响政治、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制度。
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的官员,让社会上的人才有机会通过考试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然而,科举制度也不乏争议。
早期的制度对官员的出身和门第有较大的影响,使得社会上的平民百姓难以进入仕途。
而后来的改革虽然增加了贫民的机会,但仍然很大程度上被腐败和权贵阶层垄断。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代表。
简述科举制的发展过程

简述科举制的发展过程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历经了数百年的发展过程。
一、隋朝科举制的初创
隋朝时期,为了选拔人才,开始实行科举制。
初期科举试分为县试和会试,主要考察文学功底和才干。
二、唐朝科举制的完善
唐朝时期,科举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进士考试成为科举制中的最高级别,考试内容也更加丰富,包括经学、史学、诗词等多个方面。
三、宋朝科举制的革新
宋朝时期,出现了“殿试”和“礼部试”的科举考试形式,考试更加公平、公正,选拔了一批才华出众的人才。
四、元朝科举制的变革
元朝时期,科举制度变得更加繁琐,考试内容又回到了唐朝的模式,但是由于元朝对汉族的士人不予重用,科举制度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五、明清两朝科举制的终结
明清两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
化,科举制度逐渐失去了其作用,最终在清朝康熙年间被废除。
总之,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制度,历经了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人才选拔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举制的演变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科举制的演变发展历程及其影响科举制,这个听起来挺有点古老的名词,实际上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制度之一。
它的演变发展可真是波澜壮阔,影响也深远到让人咋舌。
1. 科举制的起源与初期发展1.1 科举制的起源科举制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公元605年,隋炀帝为了选拔人才,推出了一个考试选官的新制度。
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是打破门阀世家对官职的垄断,给那些有才能的人一个机会。
可以说,科举制一出生,就带着改革的使命,像是给社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1.2 唐代的完善到了唐朝,科举制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形成了“进士、明经、优人”等考试科目。
这个时候,考试不仅仅是为了选官,更是为了从各地挖掘有能力的人才。
科举制在唐代真是如日中天,像是开了挂一样,逐渐取代了旧有的选官制度。
考试不再看家世,只看才学,这可是让许多有才之士大展拳脚的好机会。
2. 科举制的鼎盛与变革2.1 宋代的鼎盛时期宋朝时期,科举制进入了鼎盛阶段。
考试内容不仅包含了诗词歌赋,还涉及到经学、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这个时候的科举考试,真是把学问和才华玩得淋漓尽致。
许多读书人都希望通过考试进入仕途,这个制度几乎成了那个时代的“黄金路”。
2.2 元明清的变化明清两朝,科举制虽不断发展,但也面临不少挑战。
比如,元朝时的科举考试注重对汉文化的认同,而明清时期,虽然科举制依旧重要,但也开始受到科考内容僵化、作弊现象等问题的困扰。
科举制的最终演变,也让许多人开始质疑这个制度是否还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3. 科举制的影响与遗产3.1 对社会结构的影响科举制的影响真是无处不在。
它改变了社会结构,让那些通过考试获得官职的人,往往能比出生在高门大户的贵族更有地位。
这种制度让许多人看到了希望,也让社会的流动性增加了不少。
可以说,科举制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公平,让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
3.2 对文化和教育的影响文化上,科举制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书院、书籍的普及都是它的功劳。
考试不仅让人们注重学问,也让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科举制的发展历史

科举制的发展历史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始于隋朝,盛于唐宋元明清五代。
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隋朝
隋朝的科举制度源于北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唐朝继承了这一制度,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和完善。
到了隋朝,科举制度已经成为了选拔官员的主要手段之一。
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曾经试图废除科举制度,但最终未能成功。
第二阶段:唐宋时期
唐朝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进士、明经和举人。
其中进士是最高等级,只有通过进士考试才能成为官员。
明经和举人则是次等级的考试。
宋朝时期,科举考试更加完善和规范化。
考生需要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环节才能成为进士。
乡试是地方性质的考试,会试是省级性质的考试,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
第三阶段:元明清时期
元朝时期,科举制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元朝政府对科举考试的规定和标准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变,使得科举制度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作用。
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重新恢复和完善。
明朝将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与宋朝时期不同的是,明朝取消了进士一级,设置了两个最高等级:状元和榜眼。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仍然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手段之一。
清朝对科举考试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增加了诗词、文章、经义、史学等考题内容,并加强对考生的管理和监督。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不仅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公正、透明、公开的选拔官员渠道,也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举制的发展历史

科举制的发展历史一、科举制的起源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开始实行科举制度,但是真正完善和发展科举制度的是宋代。
宋代科举制度的基本框架在明清两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二、唐代科举制的初步形成唐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唐代初期,科举制度主要是针对官员选拔的,以推荐为主。
后来,唐太宗时期开始设立明经、明法等考试科目,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然而,唐代科举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如考试内容较少,考试范围较窄等问题。
三、宋代科举制的建立宋代是科举制度发展的高峰时期。
宋代科举制度的建立有助于选拔人才,促进社会进步。
宋代科举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分为三个阶段:策试、会试和殿试。
策试是初级考试,会试是中级考试,殿试是最高级的考试。
通过这三个阶段的考试,选拔出合格的人才,进入官僚体系。
四、明代科举制的进一步发展明代是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明代的科举制度有一些创新,如设立乡试,增加了选拔范围;设立举人、进士两个级别,确立科举制度的等级性;并且加强了考试的内容和难度,提高了科举制度的严肃性。
五、清代科举制的衰落和改革清代科举制度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陈寅恪所说:“科举制度已经变成了纯粹的经济交易,以钱财换取功名。
”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科举制度的公正性和选拔人才的目的。
因此,清代开始进行科举制度的改革。
清代的科举制度改革主要包括取消了举人、进士两个级别,改为恢复进士一级,并且加强了考试的内容和难度。
六、科举制的影响和意义科举制度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为社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有助于选拔人才。
其次,科举制度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知识分子的培养。
最后,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的稳定性,提高了社会秩序。
科举制的发展经历了唐代初步形成、宋代建立、明代进一步发展和清代衰落和改革的过程。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为选拔人才、推动教育事业和增加社会稳定性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源自于隋朝的应试制度。
该制度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大部分时期,从隋朝到清朝设立的秀才、举人、进士三个级别,成为中国古代选拔官员最重要的一种方式。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隋朝与唐朝早期科举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隋朝,隋文帝杨坚在贞观年间开始设立乡试、府试等考试制度,用于选拔官员。
而唐初,这一制度进一步发展并完善,成为了科举制度的初步形态。
此时,乡试按照州县的划分,并由地方官员负责命题。
府试则是由州县的合格者参加,最后通过者可晋升举人。
二、唐朝中期与宋朝唐朝中期,科举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制度化。
科举分为三个阶段:进士科、明经科和明法科。
进士科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合格者称为进士。
明经科和明法科则是进一步细分的考试,用于选拔地方官员。
同时,科举考试也逐渐摆脱地方官员的干预,专门的官员组织开始负责考试的命题和评卷。
宋朝时,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它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
进士科改为制举科,乡试成为了直接面向全国的考试,考生不再依赖地方官员的推荐。
同时,科举制度成为了社会晋升的重要途径,进士科合格者可直接晋升为举人,享有特权。
三、元朝与明朝到了元朝时期,科举制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元朝与宋朝时期相比,更加注重政治背景和家世,科举考试中的文字、论文题型逐渐减少,注重选拔实务能力。
然而,元朝的科举制度由于政权的不稳定、政争的频繁,逐渐失去了公正性和权威性,贿赂和权势的干扰使得科举制度的有效性受到了质疑。
明朝时期,科举制度再度得到了与发展。
明朝设立了左右两科的乡试,通过者晋升为举人,进入府试和会试,通过者晋升为进士。
明朝还规定进士及第者才能参加礼部试,通过者才能成为状元。
此外,明朝实行了“贡士”制度,将冠军进士和状元派往京师,享受特权。
四、清朝清朝虽然延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但在清朝时期,科举制度逐渐成为了官僚集团的世袭和特权的象征。
科举考试的内容趋于保守,贿赂和权势的干扰更加严重,社会晋升通道的壁垒更加难以逾越。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制度,又称为科考制度,是中国古代对于官员选拔制度的一种方式。
科举制度自唐朝时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唐朝到宋朝的初期阶段、宋朝到明朝的中期阶段和明朝到清朝的后期阶段。
首先是唐朝到宋朝的初期阶段。
在唐朝,科举制度起初是为了选拔官员,减少贵族的特权,使人才能够通过考试来获得官职。
科举制度的实施推动了文人荣誉的提升,使得文人成为社会上层的一部分。
然而,在唐朝时期,科举制度还不够完善,考试内容也相对简单,大部分官员多是凭借家族背景或者买官来得到职位。
直到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迈入新的阶段。
宋朝时,科举分为三级:进士、探花和状元。
进士考试是科举制度的最高级别,合格者可以参加殿试,最终获得高官厚禄。
这一阶段,科举制度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其次是宋朝到明朝的中期阶段。
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和优化,考试内容逐渐增加了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科举考试的场所和制度也得到改进,增加了宣读考题、布置考场、公开挂榜等环节,使得考试更加公平公正。
宋代的科举制度特点是数量不断扩大,地区性逐渐减弱。
到了明朝,科举考试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参加考试的人数显著增加。
明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使得官员晋升的标准更加严格,考试的内容更加深入。
科举制度成为社会上升和晋升的唯一途径,对社会流动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最后是明朝到清朝的后期阶段。
明朝和清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有很多类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区别。
在明朝,科举考试的地位和影响力达到了顶峰,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如考试内容的僵化、腐败和贿赂等问题。
到了清朝,当科举制度已经成为一种刻板僵化的制度时,一些改革思潮开始兴起,试图改革科举制度。
然而,这些改革都没有取得重大的突破。
综上所述,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唐朝到宋朝的初期阶段、宋朝到明朝的中期阶段和明朝到清朝的后期阶段。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塑造了官员选拔的方式,推动了社会上层的文化繁荣和流动性。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一、初始形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可追溯至隋朝,而科举的初衷则可以追溯至周朝。
周朝实行的子产制度奠定了科举制度的基础,通过子产制度选拔人才,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隋朝时期,科举制经历了初步的发展。
隋文帝杨坚在位时,提出了选举官员应该依靠功绩和品德的观点,建立了文官选拔制度。
然而,隋炀帝时期,科举考试出现了腐败现象,丧失了选拔人才的本质目标。
二、唐宋时期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科举考试形式规范化,分为殿试和乡试两个阶段。
殿试是在皇帝面前进行的,而乡试则是在地方进行的。
唐朝的科举考试主要以文学为出题内容,强调诗文写作、经史知识和文学修养。
宋朝时期,科举制度达到了鼎盛时期。
宋朝继承了唐朝的科举制度,并进行了进一步改革。
科举考试实行三元及第制度,即分为进士、中贡、会试三个阶段。
进士是最高级别,中贡是次一级别,会试是最低级别。
这样的选拔制度确保了官员的素质,并为建立起职场官员的良好秩序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并得到了广泛推行。
科举考试在这个时期成为了社会的主要选拔渠道。
考试内容也逐渐从文学拓展到经学、史学和政治学等多个领域,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官员。
明代的科举制度改革主要由明太祖朱棣发起,以建立官员稳定和明朝长治久安的目标。
他取消了乡试,将科举考试分为省试和会试两个阶段。
进入会试的考生有机会亲自面试皇帝,以体现皇帝直接参与选拔官员的意图。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基本沿袭明代的形式,但有一些修订。
清朝实行乡举制度,进一步扩大了选拔范围。
清朝对科举考试的重视程度更高,考生参与考试的人数也更多。
四、科举制度的影响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的官员,为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各个领域提供了人才支持。
其次,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繁荣。
同时,科举制度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官僚主义的产生以及贪污腐败现象的增加。
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

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引言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历史上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过程。
它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一、始创阶段科举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
最初的科举制度是以尚书令为主考官,通过笔试和口试的方式选拔人才。
这个阶段的科举制度主要面向贵族和统治阶级的子弟,目的是选拔他们继续从事政治职位。
二、隋唐时期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发展成为国家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唐太宗时期,设立了秀才、举人和进士等考试等级。
其中,进士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合格者可以直接进入官僚体制,并在政府高层担任要职。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改革还引入了“殿试”的概念。
这是在皇宫中对进士进行的最终考试,评判者是皇帝本人。
这一改革让科举制度更加透明,增加了公正性。
三、宋明时期的进一步完善宋明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宋代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北宋和南宋。
北宋时期,考试内容更加注重文学才能,科举制度逐渐成为士人追求的目标。
明代时期,科举制度更加体系化。
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在会试环节,考生需要在一起考场上应试。
而在殿试阶段,考生需要亲自对皇帝进行答辩,以展示自己的才能。
四、衰落与废除科举制度在清朝时期逐渐衰落。
清朝开创了新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
然而,由于吏治腐败和制度内部的弊端,科举制度逐渐失去了其原本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最终,在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废除科举制度的决策是中国政治变革的一部分,也是对科举制度在近代社会已经不适用的体现。
结论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是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发展的缩影。
它在中国古代社会起到了选拔人才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贵族主义和内部弊端的问题,导致了它的衰落和废除。
尽管如此,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影响无疑是深远而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
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也是现代选拔公务员的一种制度,改名为“国考”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科举以前的人才制度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
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
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
而各阶层依照血缘世袭。
到了东周,稳定的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的国君服务。
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材。
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辟人才。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
征辟制也存在着种种弊端。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
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
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
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
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
据史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
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
大业五年(609年)正月,又诏令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骄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等4科举人。
大业年间,隋炀帝还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
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
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
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
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
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
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
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
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
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
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
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
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
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
”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
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
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
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
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
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
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
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
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
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
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
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
“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
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
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
”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
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
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
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
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
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
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
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
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
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
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
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
殿试后分三甲放榜。
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
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两年不定。
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
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
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
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制度的建立。
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
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
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
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
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
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
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
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
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
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
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
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
熙宁八年,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
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
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
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
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
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