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仲恺高新区黄屋村古村落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惠州仲恺高新区黄屋村古村落简介
黄屋村位于潼湖镇南部,南濒潼湖湿地,下辖黄屋和翟屋两个小组,现有村民1600多人。总面积706.51公顷,其中,村庄面积351.15亩,耕地面积1578亩(水田657.45亩,旱地187.35亩),鱼塘1300亩,园地1000亩,山林地3935亩,海拔9.7米。属丘陵地带,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日潮热,主要植被为松树和桉树,野生动物有山羊和野猪,村民主要种植水稻、花生、黄豆、甘蔗、荔枝、龙眼、香蕉,养殖鸡、鸭、鹅。于2012年评为“广东省古村落”,2014年获得仲恺高新区卫生先进村。
一、村落概况
黄屋古村坐落在潼湖镇的南面中部位臵,据《黄氏族谱》记载,于八百年前,老祖宗从福建等地迁徙,历尽艰难险阻,开枝散叶,至明朝嘉靖年间,因家族人丁渐旺,由东莞邑江边、小铁岗。祖公黄以兴(三郎太祖)(公元约1308—1312年)带着黄盛(明末约1522年)迁往惠阳潼湖黄屋村定居,至今为全黄姓宗族村落。旧族谱文革时已毁,96年重修了族谱。
村落为船形构造,旧围村民居住整体呈长方形建筑布臵,井字形的巷道,周围建筑的墙体用青砖、灰岩材料砌成,前后相连,围成一体。巷道和门框用石块、人工水磨加工砌
铺而成,手艺精致。现村内仍保留有明清时期民居500多间,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但少部分已损坏,古石巷道2000多米。文革时期,墙体上的壁画、诗词、对联等多数被毁,只有少数一些木雕、石雕建筑工艺品和牌匾得以保留。
二、文化遗产
黄屋村敦伦书室建于清末,保存较为完整。位于村里坐北向南的角落,面积170平方米,三间二进,面阔11.17米,进深15.29米。为两层砖木结构,青砖清水墙,前不开门而在书室南侧中部开一小门,门楣饰三瓣花朵形,上有灰塑横匾。二楼为阳台,栏杆石砌,装饰绿琉璃瓶式矮柱,六檩悬山卷棚顶,梁架抬梁穿斗混合式,碌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后檐与天井两廊房前檐连为一殿一卷式勾连搭,天井左侧建有建有石砌阶级上楼。二进为硬山顶,阴阳瓦,内部砖柱承重,金字梁架,前檐又与天进两廊后檐相接为勾连搭。书室内部门楣、窗楣、栏杆上装饰带有西式风格,较有特点,对研究清末民初时期民间书室建筑具有一定的价值。
在革命斗争年代,书室曾是东江纵队的秘密联络点。1945—1948年,在书室任教的教师—黄卓如,他边教书边做地下组织工作,宣传抗日游击战争。书室也曾是抗洪指挥部。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国家领导人赵紫阳,与1962年曾到黄屋村视察民情。在书室设臵指挥部,指导土地下放包产责任制和水利防洪建设工作。
古村里有两口水井,分别位于村里东、西两面,其中一口有400多年历史,井深9米,呈圆形,直径80厘米。夏天水深7米多,冬天都有3米多水,水质特别清澈、甘甜,能供应全村人喝水。
矮围岭窑址位于黄屋村矮围岭东南坡,主要烧造年代为宋代。矮围岭高出地面约60米,坡度30度左右,从采集的遗物来看,烧造的器物主要为瓷碗等日常生活用品,基本为青釉、敝口、凸唇、圈足。矮围岭窑址对研究南宋时期本地烧造瓷器的情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三、风俗习惯
按村中习俗,村里人每年正月初一,都要带着香纸、供品到祠堂拜祭祖先,添香祈愿,祈祷信念平安。正月初三,凡本村村民添丁的,都要在祠堂前举行升灯仪式。从祠堂门前外延的鞭炮长达680多米,人们醒狮舞龙,热闹非凡。其它节日,村民也有各类庆祝活动,例如,新春演大戏,白天文体活动,晚上文艺演出;清明扫墓拜祖、作红团;端午划龙舟、裹粽;中秋吃月饼、放孔明灯、打捶;重阳登高、放风筝;十月初一做糍粑;冬至凉鱼干、做腊肉;十二月初十凡是60岁以上的老人都要去庙堂上寿,分猪肉。
村民喜爱唱民谣,用歌曲来表达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流传至今。如,表达爱情的有“新戴凉帽中间穿,花带垂到妹心肝,乌布飘打妹肩胛,美容美貌哥喜欢,有闲来家坐一坐,
解哥心情畅一和”,反映生产生活的有“您说放牛好,我说放牛苦,落水天阴冇到屋,衣裳淋湿凉在心,放下牛绳去挑水,放下桶钩眼泪流,人家杀鸡冇得食,抬头有碗冷饭粥,一半泥沙一半粟”。
四、开发前景
黄屋村交通便利,建设中的博深高速公路军垦互通出口就在黄屋村,村内实现村道硬底化。黄屋村农业生产发达,现有甜玉米、蔬菜生产基地8个。同时,黄屋村位于筹建中的潼湖湿地公园核心地带,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