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力知识点汇总
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3e71735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0b.png)
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力与运动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掌握力与运动的知识对于理解物理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总结力与运动的关系,并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点。
1. 力的概念与分类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或形状。
力的分类主要有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两类。
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摩擦力、弹力等;非接触力是指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重力、电磁力等。
2. 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力与运动的基本定律,对于物体的运动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如果没有其他力的干扰,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
(2)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其质量乘以加速度,即 F=ma。
其中,F表示合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运动的描述与分析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需要引入一些描述运动状态的量。
(1)位移与位移矢量: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位置差。
位移矢量有大小和方向的特点,用箭头表示。
(2)速度与速度矢量: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
速度矢量包括大小和方向两个方面。
(3)加速度与加速度矢量:加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量。
加速度矢量也包括大小和方向两个方面。
4. 动力学动力学研究物体的运动与力的关系。
(1)力对物体的影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会改变其运动状态,使物体产生加速度。
(2)质量与惯性: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惯性的度量,质量越大,物体越不容易改变其运动状态。
(3)惯性与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通过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方向或形状。
5. 重力与运动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是一种非接触力。
(1)重力的性质: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重力的方向是垂直指向地心。
物理中的力学与运动(物理知识点)
![物理中的力学与运动(物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64c66b0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bb.png)
物理中的力学与运动(物理知识点)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以及与力的关系。
运动则是物质在空间中位置的变化。
力学和运动是物理学的基础,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物理中的力学与运动的知识点。
1. 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走过的距离相等;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走过的距离不相等,速度改变。
2. 力的概念和性质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
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为单位。
有些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力具有方向和大小,可以通过矢量表示。
3. 牛顿定律牛顿提出了三个力学定律,成为现代力学的基础。
- 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 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即F=ma,其中F是力,m是质量,a是加速度。
- 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都是相等且相反的。
4. 静力学静力学研究物体在静止状态下的平衡条件和平衡规律。
平衡是指物体受力平衡,不发生运动或者匀速直线运动。
5. 动力学动力学研究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可以利用速度、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需要考虑物体的加速度和力的作用。
6. 弹性碰撞弹性碰撞是指两个物体发生碰撞后,能够恢复原状的碰撞。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守恒定律,可以分析弹性碰撞的过程,并计算物体的速度变化。
7. 能量转化与守恒能量转化与守恒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原理。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一个系统的能量总是守恒的,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总能量保持不变。
力学中常见的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
8. 物体的受力分析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可以通过受力分析来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受力分析可以应用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将多个力合成一个合力,或者将一个力分解成多个力的合成。
力与运动的知识点总结
![力与运动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e8eccd1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51.png)
力与运动的知识点总结引言:力与运动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们是理解世界运动规律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每一个物体都在不断地进行着运动,而力则是推动运动的驱动力。
本文将总结一些力与运动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领域的概念与原理。
一、什么是力?力是改变物体状态或形状的物理量,通常用矢量表示。
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常用符号F表示。
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例如推一个物体、拉伸弹簧等,都是力的作用。
力的单位是牛顿(N)。
二、力的分类:1. 接触力:接触力是物体间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推、拉、摩擦力等。
2. 引力:引力是物体之间由于质量吸引而产生的力。
它使物体向中心距离方向移动,如地球对物体的引力、行星间的引力等。
引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 弹力:弹力是物体由于受到压缩或拉伸而具有的恢复能力产生的力。
它的大小与形变成正比,与弹簧的劲度系数有关。
4. 压力: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它是垂直于操作面的作用力。
5. 磁力:磁力是由于电流或磁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
磁力的大小与电流大小和两个相互作用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关。
三、运动的基本概念:1. 位移:位移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改变位置。
它是一个矢量量,有大小和方向,用符号Δs表示。
位移的方向由起点指向终点。
2. 速度: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是个矢量量。
它有大小和方向,用符号v表示。
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总位移除以总时间,而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
3. 加速度:加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是个矢量量。
它有大小和方向,用符号a表示。
当一个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时,它处于加速或减速状态。
4. 动量:动量是物体运动的一种性质,是个矢量量,用符号p表示。
动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动量守恒定律指出,在一个系统内,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四、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和动力,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当力与物体质量的乘积等于物体的加速度时,物体才能产生运动。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60d1d67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0b.png)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总结1. 基本概念-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 参考系:描述物体运动时所选定的基准物体或坐标系。
-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的位移量,是标量和矢量。
- 加速度:物体速度的变化率,是矢量。
2.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受到外力作用。
- 牛顿第二定律:F=ma,力等于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描述了力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之间的关系。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3. 力的分类-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 摩擦力:物体之间接触面产生的阻力。
- 弹力:物体形变产生的恢复力。
- 流体阻力: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
4.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力。
-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多个分力,分力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
5. 动量与冲量- 动量:物体质量与速度的乘积,是矢量。
- 冲量:力与作用时间的乘积,是矢量。
- 动量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作用的系统中,系统总动量保持不变。
6. 动能与势能-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如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
-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非保守力作用的系统中,系统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7. 圆周运动- 向心力:使物体沿圆周路径运动的力,指向圆心。
- 向心加速度:物体在圆周运动中,速度方向的变化率,指向圆心。
8. 相对运动- 相对速度: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速度。
- 相对加速度: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加速度。
9. 刚体的平衡与转动- 刚体平衡条件:刚体上所有力的矢量和为零,所有力矩的矢量和也为零。
- 转动惯量:刚体对于旋转轴的惯性特性。
- 角动量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矩作用的系统中,系统总角动量保持不变。
10. 流体静力学- 浮力:流体对物体的上升力,与物体所排流体的重量相等。
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673e630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e3.png)
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点总结
一、运动与力
1、运动与力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运动是物体发生空间变化的结果,这种变化是由于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而实现的,所以运动离不开力。
2、运动可以分为持久的运动和瞬时的运动,而动和静态的力都可以使物体发生持久的运动。
而只有瞬态的力,也就是间断的力,才能使物体发生瞬时的运动。
3、物体受到力作用时,力可分为平衡力和不平衡力。
当物体受多部力作用时,如果各部力抵消,那么物体受到的就是平衡力,此时物体的运动将不会发生变化。
如果物体受到的力不能抵消,物体也就受到了不平衡力,此时物体会发生变化,也就是发生了运动。
4、正常情况下,物体运动的方向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方向正相关,也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一一相对,如果力的方向变了,物体的方向也会随之改变。
1、力不仅仅影响物体的运动,而且它还有着强大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在运动中的运动量,并作用在物体质量上。
2、力引起物体质量发生变化,运动量也会随之改变。
质量是指物体定义质量及其内部结构和动量的参数,而运动量则是物体受力后发生的变化。
3、力与运动量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物体受一定力作用后,其动量的变化和力的大小及方向有关,如果力越大,物体的运动量也会越大,物体受多部力时,只要物体的质量恒定,物体的动量也将恒定。
4、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和方向还会影响物体的合力,合力是物体受到的每一部力的总和,所以只要物体受到的力是稳定的或叙述性的,物体一定能受到合力,这样物体就有可能受到恒定的加速度,并发生恒定的动量变化。
力和运动知识点总结
![力和运动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64de402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d6.png)
力和运动知识点总结运动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总结力和运动的知识点,并探讨其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益处。
1. 力和重量:力是物体的特性,可以用来改变物体的状态或运动。
力的大小与方向有关,可以通过重量来表示。
重量是指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的大小。
力的单位是牛顿(N),重量的单位是千克(kg)。
2.运动中的力:运动中的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包括摩擦力、弹力、支持力等,而非接触力包括引力、电磁力等。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形状和方向。
3.运动的三大定律:牛顿三大定律是力学中的基本法则,分别是惯性定律、动量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惯性定律指出物体会保持现有的运动状态,除非受到外力的影响。
动量定律指出物体的动量等于其质量乘以速度,外力会改变物体的动量。
作用-反作用定律指出每个作用力都有一个相等且反向的反作用力。
4.阻力和运动:阻力是物体运动中遇到的阻碍力,可以分为滑动摩擦、黏性阻力和空气阻力等。
阻力会减缓物体的运动速度并消耗能量。
5.力和功率:力与运动的功率有关。
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做功的大小。
功是将力作用于物体上产生的效果,单位是焦耳(J)。
功率的单位是瓦特(W)。
6.运动和能量:运动的过程中,物体会具有动能和势能。
动能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势能是物体由于其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高度和弹性有关。
7.运动与健康:运动对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加强肌肉力量和灵活性,改善身体姿势和身体形状,预防骨质疏松和肥胖等疾病。
8.运动与心理健康:运动也对心理健康有益处。
运动可以释放压力、改善情绪和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
运动还可以提高注意力和认知功能,促进社交和增强自尊心。
9.运动的类型:有不同类型的运动可以选择,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柔性训练和平衡训练等。
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柔性训练可以增加关节灵活性,平衡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物理知识点详解力与运动
![物理知识点详解力与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661efd6d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d9.png)
物理知识点详解力与运动力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在运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引起物体的运动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本文将详细解析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从牛顿三定律、重力、摩擦力以及弹力等方面进行讲解。
1. 牛顿的第一定律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称为惯性。
这一定律被称为牛顿的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如果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将保持原来的状态,即静止物体会一直保持静止,运动物体会一直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的第二定律牛顿的第二定律给出了力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它的数学表达式为: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物体的加速度,即 F = ma,其中 F 表示力,m 表示物体的质量,a 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根据该定律,当一个物体受到外力时,它会产生加速度,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 重力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在地球表面,重力近似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 g(g 约等于 9.8 m/s²)。
重力是物体受到的垂直向下的力,所以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重力是它的唯一作用力。
4.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之间接触面上相互阻碍运动的力。
它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静摩擦力与物体受到的推力相等,使物体保持静止。
当物体开始运动时,静摩擦力逐渐减小,直到达到动摩擦力的大小。
动摩擦力始终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阻碍物体的运动。
5. 弹力当一个物体被压缩或拉伸时,它会产生弹性变形,相应地产生弹力。
弹力是物体恢复原状的力,它的方向与物体的变形方向相反。
根据胡克定律,弹力与物体的变形成正比,与弹簧的劲度系数 k 有关。
弹力可以用来解释弹簧振动、橡胶带的回弹等现象。
综上所述,力与运动密不可分。
牛顿的三定律给出了力的基本规律,重力、摩擦力和弹力则是力的常见形式。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dc2f2da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2c.png)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1. 基本概念1.1 力(Force):作用在物体上的推或拉,能够使物体的静止状态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1.2 质量(Mass):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物体惯性的量度。
1.3 惯性(Inertia):物体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1.4 运动(Motion):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1.5 速度(Velocity):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1.6 加速度(Acceleration):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2. 力的作用2.1 重力(Gravitational Force):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2 摩擦力(Friction):物体之间接触面产生的阻力。
2.3 弹力(Elastic Force):物体由于形变产生的恢复力。
2.4 流体阻力(Fluid Resistance):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3.1 合力(Resultant Force):多个力作用在一点时的等效力。
3.2 分力(Component Force):合力的分解,按照一定规则分解为若干个力。
4. 牛顿运动定律4.1 牛顿第一定律(Inertia Law):物体若未受外力,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4.2 牛顿第二定律(F=ma):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4.3 牛顿第三定律(Action-Reaction Law):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5. 动量与能量5.1 动量(Momentum):物体质量与速度的乘积,是矢量量。
5.2 动能(Kinetic Energy):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5.3 势能(Potential Energy):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5.4 机械能守恒定律(Conservation of Mechanical Energy):在没有非保守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6. 圆周运动6.1 向心力(Centripetal Force):使物体沿圆周路径运动的力。
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4917b3ca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5f.png)
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力和运动1.1 力的概念力是促使物体产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它是描述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通常用矢量表示。
力的大小可以用牛顿(N)作为单位来衡量。
1.2 力的分类根据产生力的方式,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场力两种。
接触力是指物体间直接接触产生的力,例如摩擦力和支持力;场力是指物体间通过场的作用产生的力,例如引力和电场力。
1.3 牛顿三定律牛顿三定律是描述物体受力和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
第一定律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第二定律称为运动定律,它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第三定律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它表明任何一次力的作用都会有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
1.4 弹力弹力是一种由于物体间的接触而产生的力,它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位移成正比,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
弹力是弹簧、橡皮筋等弹性物体产生的力,它在生活和工程中有广泛的应用。
二、运动与重力2.1 物体的运动描述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物理量来描述。
位置是运动物体的空间坐标,速度是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率,而加速度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2.2 运动的规律牛顿运动定律描述了物体的运动规律。
根据第一定律,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根据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根据第三定律,物体受到的所有外力的合力将决定物体的运动状态。
2.3 重力重力是地球或其他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它是一种场力。
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物体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成反比。
在地球上,重力的大小约为9.8N/kg,它引起了物体的重量和物体跌落的速度。
2.4 自由落体自由落体是指物体在只受重力作用下的自由下落运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自由落体的加速度与重力的大小相等,方向向下。
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可以用一维运动的公式来描述。
2.5 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物体受到恒定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将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力和运动知识点总结
![力和运动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8363428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ff.png)
力和运动知识点总结一、力的作用效果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6、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⑵弹簧测力计: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8、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二、惯性和惯性定律:1、伽利略斜面实验: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2、牛顿第一定律: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3、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无关..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三、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4、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四、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五、重力: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六、摩擦力:1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动摩擦动摩擦2、分类: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5、滑动摩擦力: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⑶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6、应用: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ae86d57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9d.png)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总结一、运动的基本概念1. 运动的定义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当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物发生位置变化时,我们就说该物体在运动。
2. 运动的描述运动的描述包括位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置是物体所处的空间点;位移是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加速度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3. 运动的类型根据不同标准,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一维运动和二维运动、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等类型。
4. 运动的规律根据牛顿运动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一规律启示我们认识到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力决定的。
二、力的性质和分类1. 力的定义力是导致物体产生形状、速度、方向发生变化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它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描述物体间相互作用强度的物理量。
2. 力的性质力的性质包括方向、作用点和作用方式。
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可以合成和分解;作用点是力的作用位置;作用方式包括挤压力、拉力、摩擦力、弹力等。
3. 力的分类根据不同标准,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内力和外力、重力和电磁力、正交力和切向力等。
三、牛顿运动定律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就是所谓的惯性定律,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自发发生改变。
2. 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所受合力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方向相同。
即F=ma,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
3.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凡作用必有反作用,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即任何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另一个物体对其也将施加等大反向的力。
四、重力和摩擦力1. 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也被称为重量。
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力与运动知识点
![力与运动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a19d440fe4733687e21aa10.png)
运动和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
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
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
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6.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是:;
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反。
7.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
静摩擦力与平衡。
8.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9.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条件是:物体或物体受到的
外力。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条件是:。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05b51d3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eb.png)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一、运动的基本概念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在变速运动中,可以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得到平均速度,它表示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
二、力的基本概念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有力至少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
力的单位:力的单位是牛顿(N),1N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可以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表示出来,这样的线段叫做力的示意图。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三、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和反作
用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运动和力的基本框架,对于理解更复杂的物理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物理动态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理动态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846b167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c2.png)
物理动态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指导致物体发生变化的原因,可以是推、拉、摩擦、重力等。
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为单位,方向由作用物体的形状和作用的方式决定。
2. 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如果受到的合外力为零。
牛顿第二定律:F=ma,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等于其质量乘以加速度。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3. 运动的描述描述物体运动的量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移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改变,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加速度是指速度随时间的改变率。
二、机械能1. 动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可以表示为E=1/2mv^2。
2. 势能势能是物体由于所处位置而具有的能量,例如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重力加速度和高度有关,可以表示为E=mgh。
3. 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指出物体的动能变化等于所受的合外力所做的功。
能量守恒定律指出在一个封闭系统内,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三、牛顿运动定律1. 一维运动牛顿第二定律可以描述一维运动的问题,例如直线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2. 斜抛运动斜抛运动是指物体在一个倾斜角度下进行运动的情况,可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来描述。
3. 圆周运动圆周运动是指物体在一个圆周内进行运动的情况,可以利用向心加速度和离心力来描述。
四、动力学1. 动能和动能定理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动能定理指出物体的动能变化等于所受的合外力所做的功。
2. 势能和机械能势能是物体由于所处位置而具有的能量,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在没有非弹性碰撞和非保守力的情况下守恒。
3. 动力动力是指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可以表示为P=Fv,其中F为力,v为速度。
5、相对运动相对运动是指处于两个不同参照系中的物体之间的运动关系,可以利用相对速度和相对加速度来描述。
力与运动知识点详细归纳
![力与运动知识点详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626aaf82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d7.png)
力与运动知识点详细归纳力是一种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物体产生运动、形状变化或变形的原因。
在物理学中,力被定义为质点受到的作用,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以下是一些力与运动的知识点的详细归纳:1. 力和质量: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的加速度与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即 F = ma,其中 F是物体所受的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这个定律说明了力和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2.弹力:当物体受到拉伸或压缩时,产生的力被称为弹力。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成正比,与物体的初始形状无关。
弹力的方向与形变的方向相反,即当物体拉伸时,弹力的方向指向物体的中心。
3.引力:引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一个引力,这个引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引力的方向指向两个物体之间的中心。
4.摩擦力:当物体相对运动或尝试进行运动时,存在一种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力,称为摩擦力。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在物体相对静止时产生的力,动摩擦力是在物体相对运动时产生的力。
5.正交力和平行力:当几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可以将它们分解为垂直于运动方向的正交力和平行于运动方向的平行力。
正交力对物体的运动没有影响,而平行力决定了物体的加速度。
6.动量:动量是物体在运动中的一种性质,它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速度。
动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成正比,动量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
7.冲量:冲量是物体所受到的力在时间上的积累效果,等于力乘以作用时间。
根据冲量-动量定理,物体的冲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的变化量。
8.动力学:动力学研究物体受力和运动的关系。
它包括运动方程、轨迹、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等方面。
动力学的目标是描述和预测物体的运动。
9.能量:能量是物体完成工作或产生势能的能力。
它可以是动能、势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在一个封闭系统中是守恒的,它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但总能量保持不变。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6da3dba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01.png)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1. 力和运动- 力的定义: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
- 运动的三种状态:匀速直线运动、匀速曲线运动、变速运动。
-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力平衡的情况下,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其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能量- 能量的定义:使物体发生变化或做功的能力。
- 动能:物体具有的由于运动而产生的能量。
- 动能定理:物体的动能等于其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的一半。
- 重力势能:物体在高处具有的由于重力而具备的能量。
- 功:力对物体产生的效果。
- 受力点的位移与力的大小成正比,与力的方向和受力点的位移方向一致。
3. 声音-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
- 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 声音的特性:频率、振幅和声速。
4. 光学-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
- 同一介质中,光线传播的路径是沿着最短时间原理的路径传播。
- 颜色是由物体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射产生的。
- 凸透镜和凹透镜分别用来进行光的不同操作。
5. 电学- 导体:电流能流经的物体。
- 绝缘体:电流不能流经的物体。
- 串联电路:电流依次通过多个器件。
- 并联电路:电流分成多条路径流过多个器件。
- 电压: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压强差。
- 电流: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的数量。
- 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程度。
以上是初中物理知识点的简要汇总。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力与运动的知识点总结
![力与运动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9eb1502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b5.png)
力与运动的知识点总结力是物体改变其运动状态所受到的作用,它是描述物体相互作用的一种物理量。
力的大小通常用牛顿(N)来表示,方向由施力物体指向受力物体。
力的作用可以使物体改变速度、改变运动方向或形状、发生弹性形变等。
1. 力的分类力可以根据其性质和作用方式进行分类。
一般来说,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两种类别。
接触力是物体之间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摩擦力和支持力。
摩擦力是指两个物体接触时的相互作用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物体相对静止时摩擦力的大小,而动摩擦力则是物体相对运动时摩擦力的大小。
非接触力是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重力、电磁力和弹力等。
重力是由质量产生的引力,它使物体朝向地球的中心运动。
电磁力是物体之间通过电场或磁场相互作用的力,如电场力、磁场力和电磁感应力等。
弹力是由弹性物体恢复自身形状所产生的力,当物体发生形变时,弹性力会引起物体恢复原状。
2. 力的合成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它们会合成为一个合力。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所有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
力的合成有两种情况,即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是指多个力合并为一个力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几何方法或分解力的方法求得。
几何方法是通过将力的向量按照比例画在同一起点,然后连接末端的向量,得到合力的向量。
分解力的方法则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部分力的方法,使他们的合力与原力相等。
力的分解是指一个力被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
这种分解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力的性质和作用。
常用的分解方法有沿轴线分解和投影分解。
3. 运动的描述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为了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需要引入一些物理量,如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移是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改变量,它是一个向量量,即具有大小和方向。
位移的大小等于沿着路径测量的实际距离,而方向则指向位移终点相对于起点的位置。
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它是位移的导数。
速度除了有大小,还有方向。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9e36d6e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2d.png)
运动和力的知识点总结运动和力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内容之一。
运动可以理解为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变化,而力则是引起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一、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描述方法1. 运动的基本概念: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位置的变化。
2. 运动的描述方法: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三个参数。
- 位移:表示在一段时间内物体位置的改变,是一个矢量量。
- 速度:表示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是一个矢量量,可以表示为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 加速度:表示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是一个矢量量,可以表示为速度与时间的比值。
二、力的基本概念和特性1. 力的基本概念:指引起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2. 力的特性:力是一个矢量量,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特性。
- 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力的表示方法来表示,如牛顿(N)。
- 力的方向:可以用箭头表示,箭头指向物体受力的方向。
- 力的作用点:是力的初始作用点,可以位于物体任意位置。
三、力的分类和力的叠加1. 根据力的性质和作用对象分类:- 接触力:是物体之间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如摩擦力、弹簧力等。
- 非接触力:是物体之间不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如重力、电磁力等。
2. 力的叠加:当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根据力的叠加原理将其合成为一个合力。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各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
四、牛顿力学的基本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会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作用改变其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受力时,其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对于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五、动力学和能量转化1. 动力学:研究物体运动的因果关系,描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 动量:是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动量守恒;在有外力作用时,动量随时间变化。
- 动量定理:描述物体动量变化与作用力的关系,表示为动量的变化率等于作用力。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d55b5c6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31.png)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运动和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涉及到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
下面是对运动和力知识点的总结,详细介绍了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弹力等内容。
一、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1.运动: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
2.力:物体之间相互作用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和形状的物理量。
3.质点: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忽略了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只考虑物体的位置和质量。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二、运动和力的基本规律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除非有外力作用。
2.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力的作用-效果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F=ma。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1.平衡力: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所受到的合力为零。
2.加速度:当物体所受合力不为零时,物体会产生加速度。
3.质量的影响:相同力作用下,质量大的物体加速度小,质量小的物体加速度大。
4.施力的物体受力反作用。
例如:走路时我们脚用力踩地面,地面也会反作用给我们相同大小的力。
5.物体受多个力作用:合力是多个力的矢量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合力即可求解。
四、常见的力1.弹力:两个物体接触,彼此之间产生的力,它的方向与接触表面的法线方向成反方向。
符号为-F。
2. 重力: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吸引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方向向下。
符号为Fg=mg。
3.摩擦力: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4.引力:物体之间由于引力而产生的吸引力,在万有引力定律中阐述得更详细。
5.空气阻力:物体在气体中运动时由于空气对物体的阻力。
五、力的性质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两个作用力的作用物体不同,因此加速度也可能不同。
物理知识点总结力与运动
![物理知识点总结力与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02cb0269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08.png)
物理知识点总结力与运动力与运动是物理学中的基础知识点之一,涉及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产生的运动过程。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运动则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位置改变。
一、力的概念和分类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
力的大小通常用牛顿(N)来表示,方向可以用箭头表示。
根据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两种。
1. 接触力接触力是物体之间直接接触发生的力,常见的有摩擦力、弹力和支持力。
其中,摩擦力是物体之间因相互接触而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弹力是物体之间因相互接触而产生的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变形的力;支持力是支持物体的力,如桌子上的物体受到桌面的支持力。
2. 非接触力非接触力是物体之间无需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常见的有重力、电力和磁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使物体具有重量;电力是带电粒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如正负电荷之间的吸引力和斥力;磁力是磁性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如磁铁与铁砂之间的吸引力。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若干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这些力的合力的求法。
力的分解是指一个力作用于物体时,将它分解为几个力的过程。
力的合成和分解可以通过向量图形法进行。
1. 合力的求法当若干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上时,它们可以合成一个力,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些力的矢量和,方向与矢量和的方向相同。
2. 分力的求法当一个力作用于物体上时,可以将这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使其合成为原来的力。
分力的大小与原力相等,方向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三、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物理学中描述力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定律,共分为三个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指出,如果物体上没有合力作用,则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称为惯性运动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给出了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F=ma。
其中,F表示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
(2) 力可以:
2.力的概念
(I)力是,力脱离物体而存在。
一切物体都受力的作用。
(2)力的单位: ,简称: ,符号是
(3)力的三要素: 、、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三要素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
(1)用力的示意图可以把力的三要索表示出来。
(2)作力的示意图的要领:①确定受力物体、力的和力的;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用表示力的方向;③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线段的终点来表示:④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比如甲、乙两个物体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也对甲施加了一个力。
由此我们认识到:①力总是成对出现的;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物体和物体。
5.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作用在,大小,方向,作用在
个物体上,同时产生、变化、消失。
二、弹力
1.弹力是物体由于而产生的力。
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的实质都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1)测力计: 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范围内,拉力的和成正比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①测量前,先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的位
置,如果不是,则需校零,。
②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和,所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以免损坏测力计。
③测量时,拉力的方向应沿着弹簧测力计
方向,且与被测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线。
④读数时,视线应与指针对应的刻度线。
三、重力
1.重力:由于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成正比。
公式: G= 式中,G 是重力,单位( ); m是质量,单位( )。
g= N/kg
3.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 (2)应用:重垂线,检验墙壁是否竖直。
4.重心: (1)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叫重心。
(2)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上。
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也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以外。
第八章运动和力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1)探究“阻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中,每次都要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车
(2)牛顿第一定律不是从实验中得出,它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3)力是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4)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状态或状态。
2.惯性
(1)惯性:一切物体的性质叫做惯性。
(2)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③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
惯性只与物体的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而与物休的运动状态无关。
二、二力平衡
1.力的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受到两个力(或多个力)作用时,如果能保持状态或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平衡力:使物体处于状态的两个力(或多个力)叫做平衡力
(3)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方向,并且作用在,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可以简单记为:等大、反向、共线、同体。
2二力平衡的应用
(1)己知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可确定另一个力的和。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或寻求物体平衡的方法、措施..
3.力和运动的关系
(1)不受力或受平衡力←→物体保持状态或状态。
(2)受非平衡力←→发生改变
三、摩擦力
1.摩擦力:两个相互的物体,当它们发生或有时在接触面产生一种的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并。
(2)接触面。
(3)发生或。
3.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1)决定因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有关,还跟有关。
两个分结论: ①在压力相同时,接触面粗糙程度越,滑动摩擦力越大:②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滑动摩擦力越大。
4.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简单初中生
(I)增大摩擦的主要方法: ①②增大;
(2)减小摩擦的主要方法:①减少 ; ②使接触面更; ⑧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④使接触面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