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矫正 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行为矫正案例

行为矫正案例

行为矫正案例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行为不当的个体,他们可能表现出攻击性、偏执、暴力倾向等不良行为,这些行为给他们本人和周围的人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危害。

对于这些行为不当的个体,我们需要进行行为矫正,帮助他们重新适应社会生活,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下面我将介绍一个行为矫正案例,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这是一个关于一名青少年的案例,他因为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导致学业成绩下滑,与家人关系紧张,甚至出现了攻击性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行为矫正。

首先,我们需要对这名青少年进行心理评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和心理问题。

通过心理评估,我们可以找出他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原因,以及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因素。

在心理评估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制定针对性的行为矫正方案,帮助他摆脱不良行为。

其次,我们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

通过心理干预,我们可以帮助他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

同时,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他解决心理问题,减轻心理压力,增强心理韧性,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除此之外,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我们需要与他的家人进行沟通,帮助他们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加强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的支持和关爱对于青少年的行为矫正非常重要,可以给他们更多的力量和信心。

最后,社会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等都可以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为青少年的行为矫正提供更多资源和平台。

通过社会支持,我们可以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更好地融入社会。

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看到这名青少年的行为逐渐得到了矫正。

他不再沉迷于网络游戏,学业成绩有所提高,与家人的关系也逐渐改善,攻击性行为也得到了控制。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行为矫正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在行为矫正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个体的心理问题,制定针对性的矫正方案,加强家庭教育,提供社会支持。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帮助更多的行为不当的个体重新走上正轨,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一、个案背景该学生名为小明(化名),今年16岁,就读于某市工读学校。

小明在进入该学校前是一个问题儿童,经常违反校规和家规,旷课、打架、偷窃等不良行为不绝于耳。

他的家庭环境复杂,家庭成员三分离,父母离异,母亲多次结婚,造成小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和优秀榜样。

二、问题分析小明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性行为、违法犯罪行为和逃课行为。

他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甚至动手打架,严重破坏了校内环境。

小明在校期间多次被发现偷窃同学的财物,违法次数频繁。

他也经常逃课,成绩低下。

三、措施实施与效果评估为了解决小明的不良行为问题,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1.心理疏导:学校安排专业心理老师与小明进行定期交流,并帮助他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情绪冲动,引导他调整态度。

2.家庭关怀:学校与小明的监护人保持密切联系,设置家校联络日,以了解家庭情况,并为小明提供家庭帮助和支持。

3.社交技能培养:学校组织社交技能培训班,帮助小明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4.案例分析讨论:学校组织案例分析讨论活动,让小明通过观察和分析同龄人的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状况,引发他的自我反思。

以上措施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1.小明的攻击性行为逐渐减少,不再频繁发生冲突和打架的事件。

他学会了控制情绪,以积极的方式沟通和解决问题。

2.小明的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没有再出现偷窃同学财物的情况。

他逐渐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伤害。

3.小明的逃课行为明显减少,学习态度得到改善,成绩有了显著提升。

他逐渐明白了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并体悟到通过努力学习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四、个案总结通过针对小明的详细矫正计划和措施的实施,小明的严重不良行为得到了显著改善。

他如今成为学校的楷模生,并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这一成功案例也表明,工读学校对于有行为问题的学生具有重要的矫正改变作用,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并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位听障小学生行为矫正案例分析

一位听障小学生行为矫正案例分析

一位听障小学生行为矫正案例分析案例听障生陈某,女,12岁,聋校五年级学生,有残余听力,能说会道,漂亮伶俐,聪明好学,一到四年级期间孩子在学习等各方面的表现都很出色,是班级的好干部,老师的好帮手。

大约从四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她思想转变得非常快,除了学习成绩保持优秀外,出现了以下的不良行为,一是说谎,你很难分辨她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二是好吃懒做。

班级每个同学带来的零食都要先“孝敬”她一点,吃完饭菜的碟子、碗,让班级里小的同学帮她洗;三是在班级称王称霸,班里的同学都很怕她;四是偷拿奶奶小店抽屉里二百元钱,并把喝喜酒亲戚给的一百五十元红包放在身上不告诉父母,留着自己用;五是逐渐喜欢与异性交往,开始与高年级的一个的男生偷偷传递小纸条。

问题分析这么聪明的一个学生是如何变成这样一个有着严重思想与行为问题的学生呢?1、孩子由于住校,半个月才回家一次,回家后父母工作又很忙,无暇顾及她的生活更谈不上教育,即便是做错事也听之任之。

2、从入校以来她一直在赞扬声中长大,这让她内心逐渐骄傲起来。

当她做错了事情,她为了能保持在老师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便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错误行为,久而久之便助长了她的这些不良的思想行为。

3、一直以来她都是班级的小干部,老师不在时她就是小老师,这就使她逐渐成了班级的“小霸王”,只要她吩咐的事情同学们不敢不听,她做什么坏事同学们都不敢告诉老师。

行为矫正措施1、首先要让她从思想上正确认知自己的不良行为,并通过老师、家长帮助她认识她的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

2、在撤消她在班级里的一切职务后,充分利用每天早晨谈话课和班队课时间组织大家对她每天行为进行评论,好的行为及时鼓励与表扬,不好的行为严肃批评与惩罚。

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和事对其进行正反两方面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并结合她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

平时一旦发现她有良好的行为出现,就及时当着同学的面表扬她的进步,鼓励她把好的行为维持下去。

儿童教育,长久以来就是一个争论颇多的问题。

(完整版)行为矫正案例分析

(完整版)行为矫正案例分析

小学生问题行为更正的案例解析姓名 :郑宜昌学号: 039班级: 09 级应专心理学( 1)班授课老师:严云堂目录1.案例导入2.背景资料3.问题行为评估和归纳4.更正目标5.更正方案的设计6.更正的技术和方法7.更正方案推行(细则)8.更正结果9.注意事项小学生问题行为更正的案例解析一.案例导入小瑞(假名),男, 12 岁,汉族,某小学五年级学生。

据父亲母亲介绍,孩子在上了小学此后,就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行为,让父亲母亲摸不着脑筋。

主要表现有:1.性情浮躁,易激惹,家长不能够满足其要求就大哭大闹。

2.自制能力差,不能够准时完成作业,并经常谎话。

3.逃学早退,有时连续几周不去上课,近半年来,此类情况表现明显。

4.不喜欢出门,一个人呆在家里 ; 在学校的时候,不喜欢集体活动,朋友很少。

来访者在其父亲母亲的带领下找到咨询师,明显带有不配合的情绪。

咨询师观察到,小瑞衣着较得体,可是显得比较拘束。

二.背景资料经过访谈,咨询师得知,来访家庭经济情况优异,有车、有房,爸爸是民营企业的职工,妈妈是个体商户。

成长经历:小瑞不到两岁的时候,爸爸下岗。

素来以来,父亲母亲感情不好,经常为一些小事吵嘴。

小瑞 4 岁从前素来随着外公外婆生活,上了幼儿园后被父亲母亲接回。

从小,家人对小瑞就放任自流,要什么买什么,特别喜欢。

4 岁开始上幼儿园,但断断续续,随意性大。

从二年级开始就有无缘无故不到校上课的情况发生,但次数不多,老师也找过其发言,发言后行为次数减少。

四年级上学期这种情况又开始严重,家长焦虑生气,加上工作比较忙多天无论他了。

到此后,发展为有时连续一个礼拜不去上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瑞的功课落下了很多,本来学习还算中等的学生渐渐成了“特困帮扶对象” 。

三.问题行为评估和归纳咨询师针对父亲母亲提出来的问题行为对小瑞进行了单独访谈,情况基本真切。

经过解析,咨询师认为,性情浮躁,喜欢大哭大闹属于情绪感情方面的问题;自制力差,不能够准时完成作业是意志力单薄的表现,逃课和朋友少属于社会功能和社会行为缺失方面的问题。

行为矫正案例

行为矫正案例

矫正小学生私拿他人物品行为的案例案例介绍王某一年级开始就有私拿他人物品的行为,但家长并不知晓,老师也未察觉.他看见同学的一些新奇物品总“忍不住”要去“拿”.二年级拿同学的自动铅笔和橡皮等物,三年级拿同学的电子手表。

而且每次拿到后并不藏起来,而是堂而皇之地使用,被同学发现后,他总是千方百计地说明所拿之物是自己的,或称是父母买的或是路上捡的,到最后没办法了才承认是自己拿的。

矫正目标结合以上对王某的分析,我们对此次矫正作出如下目标:1、联系他的家长,希望他的父母能够发现他的问题,希望他的父母能够配合此次矫正计划,并且能够改变平时对王某的教育方式,能够对他的不良行为及时并严厉地要求其更正,不能在他犯错后袒护他。

2、对他进行有关的教育,告诉他拿别人东西种种不好的地方,使他明白他的行为是不可为,更不能对此抱有侥幸心理。

3、希望可以改变其过于内向的性格,消除之前同学对他的误会,让他可以与同学比较正常地交往,从而让他获得更多的关心与重视,从根本上解决他的拿别人东西的习惯.问题功能评估描述问题行为对于他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他一个星期大约有二、三次,但是并不是每次都会占为已有,很多时候他只是拿着看看,之后就放下.他拿别人的东西占为已有一个学期大概有三、四次.据他的老师反映,他以前这样的行为比现在还要多一点,现在要好一点。

明确前提事件据了解王某的家长有沾小便宜的习气,自小给王某产生了影响,以为别人的东西是可以私自拿走的。

对王某的不良行为管教不严,甚至还有袒护的现象。

可能因为王某年龄还小,对随便拿别人东西而不当一回事的这种是非界限还是很模糊的,因为她自己并不认为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习惯,所以才会把老师的提醒当作耳边风。

另外,王某四岁时父母离婚再重组,因父母做生意早出晚归,他常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性格孤僻,学习成绩差,同学常看不起他,不与他交往.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一开始他拿同学的自动笔,橡皮等物时,没有被发现,有的即使被同学看见了,也由于他说谎称是自己买的,同学因证据不足而没有追究,使他以后拿了别人的东西时,都心存侥幸心理,总认为只要自己不承认,别人不会是发现的,拿别人东西没有是什么后果的。

幼儿行为矫正案例

幼儿行为矫正案例

幼儿行为矫正案例一、案例背景小明,男,5岁,幼儿园大班学生。

近期,小明的母亲向我反映,小明在家里的行为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经常发脾气、摔东西,甚至对家人进行攻击。

为了帮助小明改善这种行为,我对其进行了观察和矫正。

二、行为表现1.情绪波动大:小明遇到不满意的事情时,情绪波动很大,容易发脾气。

2.攻击行为:在幼儿园里,小明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动手打人。

3.自我中心:小明在集体活动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和分享。

4.依赖性强:小明对家人的依赖性很强,不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

三、行为矫正策略1.增强情绪管理能力(1)引导小明认识情绪:通过讲故事、绘画等方式,让小明了解不同的情绪表现。

(2)教授情绪调节方法:教给小明一些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如深呼吸、数数等。

(3)设立情绪发泄区:在幼儿园设立一个情绪发泄区,让小明在遇到情绪问题时,可以到这个区域进行发泄。

2.改善攻击行为(1)强化正面行为:当小明表现出友好、合作的行为时,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2)设置明确规则:制定班级规则,让小明明白攻击行为是不被接受的。

(3)引导小明换位思考: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小明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3.培养分享意识(1)开展分享活动:组织班级分享活动,让小明体验到分享的乐趣。

(2)教授分享技巧:教给小明一些分享的技巧,如轮流玩、互相帮助等。

(3)树立榜样:让小明看到其他同学分享的行为,激发其模仿欲望。

4.提高独立性(1)设置小目标:为小明设定一些小目标,鼓励其独立完成。

(2)提供适当帮助:在小明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帮助,引导其独立解决问题。

(3)创造独立空间:给小明创造一个独立的空间,让他学会独立完成任务。

四、矫正效果1.情绪波动得到控制,遇到问题时能够冷静应对。

2.攻击行为明显减少,与同学相处更加融洽。

3.分享意识得到提高,能够主动与同学分享玩具和食物。

4.独立性增强,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

通过对小明行为矫正案例的分析,我们看到了行为矫正的必要性。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李某,11岁,女孩,朝鲜族,中度弱智,父母离异,父亲出国,只能由奶奶照顾,她好动,自控力差,语言表达能力稍差,理解能力也不是很好,但对所学的简单知识掌握得很好,而且自理能力较强。

自从我担任她的班主任,我发现她由很多问题行为:用手挖鼻孔后,再把手放到自己的嘴里(这种行为随时随地的发生,次数不可估计),经常咬指甲(每节课次数超过30次);课堂上随意下地(8次左右);随便偷拿别人的东西(一天10次以上)等。

有的行为还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和活动,虽然经过不断的提醒而稍有改进,但不多时又依然如故。

针对她的这些问题行为,我与她的奶奶取得联系,进行了家访,她的奶奶年纪大,身体并不好,精力也有限,缺乏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而且过于溺爱,任由她发展,导致她从小养成了很多不正常的行为问题。

我再分析她的情况后,确定了对她的3种问题行为进行矫正:把手放在嘴里;(2)擅取他人东西;(3)课堂上随意下地。

希望经过矫正,她把手放再嘴里的次数减少,擅取他人东西的行为次数在2次以下,课堂上随意下地行为消失。

在对这3种问题行为进行矫正时,不给她任何强化,只记录问题发生的次数。

第一种问题行为(手指放在嘴里),观察2天,发生的次数不可数;第二种问题行为(擅取他人东西,观察6天,平均每天100次以上;第三种问题行为(课堂上随意下地),观察5天,每节课平均8次左右。

一般情况下,对学生问题行为矫正应以矫正的态度多用强化原理,逐步养成策略等积极矫正的策略,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如惩罚法这样的消极矫正的方法策略。

由于她把手放在嘴里这种问题行为持续了好几年,很难短时间消除,并且在老师的提醒督促下不见成效,所以我采用的主要处理策略是惩罚法。

当她把手放在嘴里时,我立即先用口头警告:“不可以,把手放进嘴里是不允许的!”然后进行3分钟的过渡矫正,即将她带到教室的一个特定角落,让她坐着,把双手伸放在桌面上,双掌对心而推,再用胶布象征性地贴住双掌,称之为“好双手”。

行为矫正案例分析

行为矫正案例分析

行为矫正案例分析行为矫正案例分析:迟到问题案例描述:小明是一家公司的新员工,他在入职后的几个月里,频繁迟到。

每天早上上班时间是9点,但是小明经常在9点左右才到公司。

因为他的迟到问题频繁,导致其他同事对他产生了不满和不信任的情绪,同时公司的上司也对他的表现感到失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公司决定对小明进行行为矫正。

分析过程:1.了解问题原因:首先,对于小明的迟到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他迟到的原因。

是因为交通拥堵?作息时间不规律?还是其他原因?通过与小明的沟通,我们发现他常常在晚上加班至很晚,导致他的作息时间紊乱,早上无法及时起床。

因此,他的迟到问题主要是因为工作时间安排不合理。

2.设立明确的目标:为了解决小明的迟到问题,我们需要设立明确的目标,并与他进行沟通。

公司可以要求小明每天准时到达公司。

具体来说,他应该在早上8点左右到公司,并开始工作准备。

这个目标需要小明自己意识到迟到的问题以及积极改变的意愿。

3.建立正确的工作时间安排:为了帮助小明建立正确的作息时间和工作时间安排,公司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提供工作时间规划建议:公司可以向小明提供合理的工作时间规划建议,帮助他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 鼓励休息:公司可以倡导员工适时休息,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造成的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 合理分配任务:公司可以合理分配工作任务,避免让小明长时间加班。

4.提供培训和支持:为了帮助小明适应新的工作时间安排和改善迟到问题,公司可以提供培训和支持:- 时间管理培训:公司可以组织时间管理培训,帮助小明学习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 沟通支持:公司可以安排一位导师或者领导与小明进行定期沟通,了解他的工作进展和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建议和支持。

效果评估:对于小明的行为矫正方案,公司可以定期进行效果评估,评估的指标可以包括:- 准时到达公司的次数:评估小明是否能够按时到达公司。

- 所分配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估小明的工作效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是否有明显的提高。

幼儿行为矫正案例4篇

幼儿行为矫正案例4篇

幼儿行为矫正案例4篇篇一:一例多动症儿童行为矫正案例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文章类型:案例报告文章题目:一例多动症儿童行为矫正案例分析报告姓名:身份证号:所在省市:所在单位:心理咨询师文章(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一例多动症儿童行为矫正案例分析报告摘要:来访者因孩子的多动及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影响了自己和周围同伴的学习和生活,前来咨询,诊断为儿童行为异常问题——儿童多动症。

采用行为疗法和家庭疗法,消除孩子与母亲及同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在集体活动中不断提高自信心,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

经过治疗,较好的实现了治疗的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并致力于促使孩子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

关键词:多动症行为疗法家庭疗法一、一般资料小罗,男,11岁,小学四年级,身体发育正常。

他平时不太喜欢讲话,和同学及邻居小友接触较少,在学校听课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不能静坐,总习惯性的摆弄东西,如老师批评,可以安静几分钟,之后又摆弄起来。

他还特别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分散注意力,只要教师外面有动静,他总是立刻就转向声音的方向。

课间常揪女孩辫子,搞“恶作剧”,做作业时边做边玩,学习成绩中下,并经常扰乱别的同学听课学习。

家长反映,他常常一件事尚未做完,又做其他事情,有始无终.还时常情绪不稳,心神不定,不按他人指示做事情,冲动任性,做事不顾后果,不听劝告,难以管教。

二、个人成长史小罗3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他一直和母亲一起生活。

母亲在生活方面对他非常溺爱,但在小罗的学习成绩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上,要求极为严格。

小罗从小性格有些内向,在母亲高压政策下,逐渐出现“反抗”行为,并将这样的行为延伸至学校的同学,出现冲动好斗。

他的父亲一般不参与对他的教育,只在经济方面有些支持。

三、主诉和个人陈述主诉:小罗,在同龄孩子中智力正常,但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

在学校生活中,难以与同学相处,老师对他的行为也较为苦恼。

成为家长和老师心中的“问题孩子”。

个人陈述:在班级里,我是调皮、好动,总爱惹事,但本来我不是故意的。

行为矫正案例分析

行为矫正案例分析

行为矫正案例分析行为矫正是一种对违法犯罪分子进行心理和行为改造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为矫正的实际效果和应用方法。

下面,我们将结合一个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行为矫正的作用和意义。

某某案例,小明,男,25岁,因盗窃罪被判刑入狱,服刑期间表现不佳,多次违规。

在狱中接受了一段时间的行为矫正辅导后,逐渐表现出改正错误的积极态度,参加了一些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还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劳动改造。

在矫正期满后,小明顺利获得了假释,重新融入社会并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目前生活稳定,没有再犯罪行为。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行为矫正对小明的改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通过心理辅导和教育培训,小明的态度发生了积极的转变,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接受改造。

其次,通过文化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小明学到了一些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为他重新融入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再次,体育锻炼和劳动改造使小明的身心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增强了他的自律和自信心。

最终,小明成功获得了假释,并找到了工作,过上了稳定的生活,这说明行为矫正的效果是可持续的。

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行为矫正是一种有效的矫正手段,可以帮助犯罪分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的态度和行为。

其次,行为矫正需要综合运用心理辅导、教育培训、体育锻炼和劳动改造等手段,全面提升犯罪分子的素质和能力。

再次,行为矫正的效果是可持续的,可以帮助犯罪分子重新融入社会,实现社会再次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行为矫正对于改造犯罪分子、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行为矫正工作,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工作质量,使更多的犯罪分子得到有效的改造,重新回归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引言工读学校是为了帮助那些在传统学校中无法适应的学生而设立的,这些学生可能出于各种原因无法适应传统的教育模式,他们可能有学习障碍、家庭问题或者行为问题。

然而在工读学校中,仍然会遇到一些行为问题严重的学生,他们可能行为不端、不愿意学习或者有各种不良习惯。

本文将以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为例进行分析和报告。

个案介绍小明(化名)是一位17岁的工读学校学生,他从小就因为家庭问题未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导致他在学业上一直表现不佳,在传统学校中更是经常与老师和同学发生冲突,最终被转送到了工读学校。

在工读学校中,小明的不良行为更为严重,经常在校园内吸烟、欺负同学甚至教师,成绩更是一落千丈。

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对小明进行了干预和矫正,下面将具体介绍学校对小明进行矫正的过程和效果。

干预和矫正的过程学校首先对小明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发现他的不良行为主要是因为学习上的挫折、家庭问题和人际关系的困扰。

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小组对小明进行了一对一的心理辅导,通过与他交流、倾听和理解,帮助他找到了宣泄情感的途径,并了解了某些行为的后果。

学校还对小明的学习进行了重点关注,制定了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辅导和支持。

学校教师还利用小组活动等形式,让他了解到合作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提高他的人际交往能力。

学校还对小明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管理和纪律要求,对于他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了批评和制止。

效果分析经过学校的不懈努力,小明的状况发生了积极的改变。

在心理辅导的帮助下,他学会了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能够更理性地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减少了与他人的冲突。

在学习上,他的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尤其是在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小明的不良行为也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他不再在校园内吸烟和欺负同学,对老师的言行也更为尊重。

学校的严格管理和纪律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得小明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学会了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

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报告工读学校是为了帮助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适应常规高中学习环境的学生而设立的特殊学校。

这些学生通常具有学习障碍、行为问题或家庭问题等,需要特殊的教育和帮助。

即使在这样的特殊学校里,也会出现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的情况。

本报告将从一个具体的案例出发,分析并总结一例工读学校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矫正的个案。

个案概况小明(化名),男,17岁,就读于某市某工读学校。

小明的父母离异,他和母亲住在一起。

由于父亲长期不在身边,母亲工作繁忙,小明缺乏家庭关系的支持和教育,从小就显露出叛逆、暴躁的性格。

小明在过去的两年中,曾多次因为在校打架、辱骂老师、逃学等行为而受到学校的处分。

严重不良行为表现最近一次事件中,小明因为与同学发生矛盾,导致校园内发生一起严重的打架事件。

事后,学校对小明进行了严厉的处分,并决定对其进行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正。

矫正措施1.心理辅导:学校安排专业心理老师对小明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学会适当的情绪管理技巧。

2.行为训练:学校安排教师和辅导员对小明进行行为训练,通过各种角色扮演和实践活动,教会小明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解决矛盾,并培养他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心。

3.家庭关系重建:学校联系小明的母亲,加强家庭教育,帮助母亲理解小明的困境和问题,让她能够更好地关心和支持孩子,给予他更多的爱和教育。

矫正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矫正努力,小明的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逐渐学会了控制情绪,与同学之间的冲突也有所减少。

小明和母亲的关系也有所好转,母亲更多地关心和支持他的学习和生活。

学校的教师和辅导员也对小明的变化表示赞赏和肯定,他们相信小明的未来会更加光明。

总结与展望小明的案例表明,即使是在工读学校这样的特殊教育环境中,也会出现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

这需要学校和社会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不能简单地用惩罚和处分来解决问题。

通过心理辅导、行为训练和家庭关系重建等措施,可以帮助这些学生改变不良行为,重新融入社会。

社会工作流浪少女行为矫正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流浪少女行为矫正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漂泊少女行为矫正案例分析社会工作漂泊少女行为矫正案例分析社工在与案主建立信任关系遇到障碍时,通过减轻案主的不安和压力,营造舒适的交流环境逐渐解决了难以达成有效沟通这一问题,同时通过对案主适当的牵就,渐渐获得了案主的信任。

那末,下面是由为大家分享漂泊少女行为矫正案例分析,欢迎大家阅读阅读。

姓名:陈某性别:女年龄: 12 岁文化程度:小学六年级,辍学2XXX 年 10 月 16 日 18 时许,大山坪派出所民警在街边找到一名 12 岁流娼妇孩(即本例案主陈某),此女自述随其母居住于云南某偏远山区,从未念过书,自 6 岁起其母便外出务工,陈某靠母亲每月寄回的 50 元钱单独生活,直至 3 日前随其母来本市寻其素未谋面的父亲,但其母借机将其遗弃街边。

派出所民警根据案主的自述,无法核实其身份信息,遂将案主送往我站承受救助。

案主初入站时有较为明显的负面情绪,如不安、冲动、烦躁、沮丧等。

为引导案主适应站内生活,确保对案主的救助、保护工作顺利开展,我站社工及时介入,开场对其提供心理疏导,以及后续的偏向行为矫正和思想转化等效劳。

通过与案主的交流,以及日常的效劳工作,我站工作人员逐渐觉察案主惯于扯谎。

其描绘的不少信息都是虚构的,但通过这些半真半假的信息,我们最终还是联络上了案主父亲,复原了案主的真实身份。

原来案主父母离异,案主自幼随其父四处奔波,转学三次,于一个月前因回绝进校念书回到本市随其爷爷、奶奶居住。

平日里无所事事,这次买了一大包零食离家出走,已单独漂泊数日。

通过身份核查及资料,社工在根本理解案主情况后,拟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归纳,对案主现状发展分析,以便确定后续效劳的目的与方案。

案主资源系统分析:1、案主的自身系统优势:案主条理清晰、富同情心、有结交朋友的愿望等。

优势:厌学、自卑、较为自闭、爱扯谎、比较懒散、面对艰难时往往趋于选择逃避等。

2、案主的家庭系统优势:家庭无经济压力,案主父亲、爷爷、奶奶对案主向来非常关心,希翼案主能继续念书;案主的两个姐姐均可作为案主学习的典范等。

行为矫正案例分析中班幼儿午睡玩闹

行为矫正案例分析中班幼儿午睡玩闹

行为矫正案例分析中班幼儿午睡玩闹午睡是幼儿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有些幼儿在午睡时间却不愿意安静地睡觉,而是玩闹、说话、打架,影响了自己和其他幼儿的休息。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幼儿园的规则,也损害了幼儿的健康和安全。

那么,如何对这些午睡玩闹的幼儿进行有效的行为矫正呢?本文将以一个真实的案例为例,分析午睡玩闹的原因。

案例描述:
小明是中班的一名男孩,平时活泼好动,喜欢和同伴一起玩耍。

但是在午睡时间,小明总是不肯躺下来睡觉,而是在床上翻来覆去,或者爬到其他幼儿的床上去玩。

有时候,他还会拿着玩具或者书本,在床上大声说话或者唱歌,打扰了其他幼儿的休息。

老师多次劝说、提醒、批评、惩罚都没有效果,小明仍然不改变自己的行为。

分析原因:
根据观察和了解,小明午睡玩闹的行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小明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上起得太晚,中午不困,不想睡觉。

2. 小明对午睡的重要性没有认识,认为睡觉是浪费时间,玩耍才是快乐的。

3. 小明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不能按照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只顾自己的感受,不考虑他人的需要。

行为矫正案例分析

行为矫正案例分析

行为矫正案例分析行为矫正是指对个体不良行为进行干预和改正的过程,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使个体的行为得到矫正和改善,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与他人和谐相处。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进行行为矫正的分析。

某学校的一名学生小明,因为在课堂上经常打断老师讲课,与同学发生冲突,甚至有过打架的行为。

学校老师和家长对其行为感到非常担忧,希望能够对其进行行为矫正,使其能够改掉这些不良行为,重新融入到校园生活中。

首先,对于小明的行为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从他的家庭背景、个性特点、日常生活等方面入手,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表现。

可能是家庭环境不稳定,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也可能是性格上的缺陷,缺乏自控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还可能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其产生了这样的行为。

其次,针对小明的具体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行为矫正措施。

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家庭教育、学校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小明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引导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的自控和情绪管理能力。

同时,学校和家长也需要对小明进行监督和引导,给予他正确的指导和关爱,让他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支持,从而更好地走出不良行为的阴影。

最后,需要进行长期的跟踪和评估。

行为矫正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关注和帮助。

学校老师、家长和心理专家需要密切合作,对小明的行为改变进行跟踪观察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干预,确保小明的行为能够得到有效的矫正和改善。

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行为矫正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针对个体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干预,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希望通过对行为矫正案例的分析,能够更好地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为更多有行为问题的个体提供帮助和支持。

基于行为矫正原理智障儿童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基于行为矫正原理智障儿童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基于行为矫正原理智障儿童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一、个案简介乐乐,2002年出生,母亲在怀孕期间药物中毒,导致重度智力障碍。

使得他言语表达能力不足,讲话口齿不清,但语言理解能力较好,能够正常理解别人的言语。

父母离异,母亲再婚。

父母均为自由职业,由于平时工作较忙,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很重视,有问题时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寒暑假期间把孩子寄养在姥姥家。

二、主要问题行为描述(一)精力旺盛,调皮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有时行为不受控制。

好奇心强,上课时东张西望,课余时有意无意间好碰人家的东西。

(二)喜欢集体生活,经常爱到人多的地方凑热闹,无意识的推推搡搡,好与人发生冲突。

(三)与同学发生摩擦时,乐乐总会进行习惯性的防卫,明明是自己的不是,却在老师面前表现出一幅委屈的样子,问啥都不是自己干的。

(四)喜欢让人注意他,话很多,但说话的时候却词不达意,言不由衷,回答问题时答非所问。

老师走到他跟前,他会找话说:“老师,董健骂你了。

”我说:“是吗,啥时候骂的,”他回答:“浩浩摔东西了。

”(五)喜欢告状,只要老师多看他一眼,他肯定会说:老师,强强打我了,浩浩骂人了。

但脸上还是一幅无所谓笑嘻嘻的样子。

情绪变化快,刚才还是眼泪汪汪,现在又雨过天晴,破涕为笑。

三、确定终点行为通过多次观察,我发现乐乐的异常行为,在上课期间和课间活动时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会经常、反复的表现出来,并且严重的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人际交往。

因此,被看成是严重的行为问题,需要介入一定的干预措施。

终点行为定为:通过矫正转化,使乐乐逐渐减少异常行为的次数,回归到一般特殊儿童的行为水平。

四、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一)生理因素乐乐因药物中毒,导致智力受到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差并且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不能很好的表达需求。

(二)家庭因素放任自流是孩子产生异常行为的源头,由于孩子可塑性强,易模仿他人,其父母由于工作时间的关系,疏于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放任其不良行为。

另外乐乐喜欢看动画1片打斗的场景,家长没有及时引导,导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模仿。

与进步接壤——行为矫正案例分析

与进步接壤——行为矫正案例分析

片 生 机 盎 然 。 同学 们 心 旷 神
的 环 保 自我 教 育 。 在 抗 击 非 典 、预 防禽 流 感 、
防 控 甲 型 H1 N1流 感 的 日子 里 , 同 学 们 积 极 参 加 到 这 一 场 场 没 有 硝 烟 的 战 斗 中 ,他 们 加 强 教 室 、宿 舍 的 开 窗 通 风 ,定 期 给 桌
热 情 , 能 培 养 学 生 对 环 境 的 亲 还 和 力 和 热 爱 大 自然 、 爱 生 活 的 热
高 尚 情 操 。 在 八 年 级 学 生 走 出
椅 门 窗 消 毒 , 持 勤 洗 手 、勤 洗 坚
衣 服 、 晒 被 褥 , 期 接 受 校 医 勤 定 体 检 , 常 收看 有 关 防 控 流行 性 经
每 天都 要 打好 几个 并 未 ‘ 犯” 侵 她
的 同 学 ,而 且 出 手 很 重 — — 扇 同 学 耳 光 ,拿 凳 子 砸 同 学 ,咬 同 学
路 时奶 奶就 背着 她 去 厂里 干活 赚
取 生 活 费 , 七 岁 时奶 奶 就 把 她 六

1 攻 击 行 为 产 生 的 原 因 .
类 的 乐 园 。 ◎
校 园 、 与 社 会 的环 保 宣 传 行 动 参
中 ,我 把 全 过 程 拍 摄 记 录 下 来 ,
疾 病 的 专 题 新 闻 节 目 …… 我 及 时将 同学 们 的活 动 拍 摄 下 来 , 结
( 者 单 位 : 苏 省 张 家 港 市 作 江 特 殊 教 育 学 校 , 1 6 0) 2 50
有 人 了解 她 内 心 的 想 法 , 奶 每 奶 天要 在厂 里做 1 2个 小 时 , 本 没 根 有 精 力 和 时 间 去 管 教 她 。长 期 缺 乏爱 与温 暖 , 她 喜欢 独处 , 陌 使 对

智障学生行为矫正案例分析

智障学生行为矫正案例分析

一例弱智学生行为矫正案例分析当阳特殊教育学校陈丽琴一、个案分析(一)、自然情况李某,12岁,培智三年级学生,出生在普通家庭。

(二)、初步评估1、生理情况:该生智商55,体质弱,常生病,其他生理方面无缺陷。

2、言语情况:但能够进行日常交流。

3、学习方面:观察能力较强,模仿能力强,记忆能力一般,理解能力一般,思维能力较差。

没有自信心,作业常不能按时完成,语、数主科学习成绩处于班级下等生水平。

4、生活自理:动手能力较差,生活不能自理,在老师监督下能参加一般学校劳动。

5、情感方面:好动,情绪易发怒,上课时注意力分散,上课好动,经常下位乱跑,内心不快时,常常摔桌子、砸东西、乱叫,以发泄内心不快。

该生又表现得很积极,喜欢别人表扬他。

6、社交人际:喜欢和同学一起玩,较愿意和老师接近,错误发生后,对教师的教育表面上能够听从。

害怕父亲,对父亲的管教较服从,不听从母亲的教育。

综上,由于父母教育方法不当,把学校当作托儿所,把教师当作保姆,在学习上未作要求,父亲对他的教育期望较高,认为他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学习;母亲性情急躁,在教育是缺乏耐心,动不动就用武力来教训;孩子从小多有奶奶、爷爷喂养,奶奶爷爷又非常溺爱,所以在早期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由于智力原因,加上行为偏差,无法进行正常学习,2009年9月入我校就读。

二、问题陈述李某学习习惯较差,不知道上课和下课,学习上碰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但对于自己感兴趣又有能力学的内容,积极性较高,读书的声音也很响亮,特别喜欢做小老师。

常常一个人独坐,重复刻板的动作,嘴里自言自语,活动要有老师领着,到哪手里都会拿样东西。

由此可见,李某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注意力不集中,无意义语言;做操、排队、跳舞时手脚不协调;惰性重,自制力差。

三、主要干预措施1、正强化策略。

我考虑到李某对物质奖励感兴趣,在实施矫正李某的惰性行为的过程中,就用了正强化。

例:语文课上,江某上课很认真,读书声音很响亮,但一听到写字,李某就会不正眼看老师,假装没听见,实际是想逃避。

新行为主义教育案例(3篇)

新行为主义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的智力发展,还要关注幼儿的行为习惯、心理素质等方面。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幼儿的行为问题常常困扰着教师。

新行为主义教育理论强调通过行为矫正来改变幼儿的不良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

本文将以某幼儿园为案例,探讨新行为主义教育在幼儿园行为矫正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二、案例描述1. 幼儿基本信息小华,男,5岁,某幼儿园大班学生。

小华性格内向,胆小,在幼儿园里经常表现出以下不良行为:(1)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喜欢一个人独自玩耍;(2)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3)与同伴交往困难,缺乏沟通技巧;(4)在幼儿园里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打人、推人等。

2. 教师行为矫正策略针对小华的不良行为,教师采用以下新行为主义教育策略进行矫正:(1)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教师通过关心、关爱小华,让他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消除他的不安和恐惧。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多与小华交流,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引导他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2)采用正强化策略教师对小华的积极行为给予表扬和奖励,如口头表扬、小红花、小奖品等,以提高其自信心和积极性。

例如,当小华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时,教师会给予表扬,并奖励他一个小红花。

(3)采用负强化策略教师对小华的不良行为进行适当的惩罚,如暂时剥夺某种权利、降低某种待遇等,以消除其不良行为。

例如,当小华在幼儿园里打人时,教师会暂时剥夺他玩玩具的权利,并要求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项任务。

(4)采用示范法教师为小华提供良好的榜样,让他学会正确的行为方式。

例如,在集体活动中,教师会引导小华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5)采用消退法教师对小华的不良行为不予关注,使其逐渐消退。

例如,当小华在课堂上分心时,教师不再提醒他,而是继续关注其他学生的表现。

三、案例实施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矫正,小华的不良行为得到了明显改善:1. 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不再喜欢一个人独自玩耍;2. 上课时注意力集中,学习效果明显提高;3. 与同伴交往困难得到缓解,学会了一定的沟通技巧;4. 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幼儿园生活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
学号:039
班级:09级应用心理学(1)班
授课老师:严云堂
目录
1.案例导入
2.背景资料
3.问题行为评估和概述
4.矫正目标
5.矫正方案的设计
6.矫正的技术和方法
7.矫正方案实施(细则)
8.矫正结果
9.注意事项
小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导入
小瑞(化名),男,12岁,汉族,某小学五年级学生。

据父母介绍,孩子在上了小学之后,就逐渐出现了一些问题行为,让父母摸不着头脑。

主要表现有:
1. 脾气暴躁,易激惹,家长不能满足其要求就大哭大闹。

2. 自制能力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并经常撒谎。

3. 逃学早退,有时候连续几周不去上课,近半年来,此类情况表现显著。

4. 不喜欢出门,一个人呆在家里; 在学校的时候,不喜欢群体活动,朋友很少。

来访者在其父母的带领下找到咨询师,明显带有不配合的情绪。

咨询师观察到,小瑞衣着较得体,只是显得比较拘谨。

二.背景资料
通过访谈,咨询师得知,来访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有车、有房,爸爸是民营企业的职工,妈妈是个体商户。

成长经历:小瑞不到两岁的时候,爸爸下岗。

一直以来,父母感情不好,经常为一些小事吵架。

小瑞4岁之前一直跟着外公外婆生活,上了幼儿园后被父母接回。

从小,家人对小瑞就听之任之,要什么买什么,很是溺爱。

4岁开始上幼儿园,但时断时续,随意性大。

从二年级开始就有无缘无故不到校上课的情况发生,但次数不多,老师也找过其谈话,谈话后行为次数减少。

四年级上学期这种情况又开始严重,家长着急生气,加上工作比较忙多日不管他了。

到后来,发展为有时连续一个礼拜不去上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瑞的功课落下了很多,本来学习还算中等的学生渐渐成了“特困帮扶对象”。

三.问题行为评估和概述
咨询师针对父母提出来的问题行为对小瑞进行了单独访谈,情况基本属实。

通过分析,咨询师认为,脾气暴躁,喜欢大哭大闹属于情绪情感方面的问题;自制力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现,逃课和朋友少属于社会功能和社会行为缺失方面的问题。

咨询师在深入访谈的基础上对案例进行了分析:
1. 小瑞未能很好地完成“幼儿到学生”的角色转换。

根据调查和访谈,小瑞上幼儿园时断时续,这种经历可能致使其发生角色中断。

2. 人格特质。

小瑞小时候跟着外公外婆一起生活,老人过度的保护和溺爱导致小瑞性格内向、与人交往敏感、易激惹、自我保护意识强。

3. 家庭成长环境的不利影响。

(a) 父母长期感情不和、争吵使小瑞的心理与环境发生冲突,导致小瑞没有建立起安全的家庭依恋,家庭安全感缺乏。

(b)父母的教养方式属于过度保护型和溺爱型。

家长没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就问题行为和孩子的老师进行沟通,表现为沟通不够。

具体说来,父母长时间不正视小瑞的逃学问题,在出现第一次逃学行为后,对小瑞的行为放任自流,不良行为没有及时遏制。

4.学校学习环境不利。

小瑞长时间不到学校上课,学习时断时续;成绩不良,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

在班内感到孤独,被忽视或漠视,导致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地蔓延和内向性行为问题的发生。

5.社交恐惧情绪。

小瑞反复多次不到校上课,导致学业受阻;害怕学习,害怕老师批评,一种被漠视与自卑的感觉逐渐增强,在与老师、同学互动交往中产生恐惧、焦虑的情绪体验。

四.矫正目标
咨询师针对小瑞的情况给出如下矫正目标:
1.排解不良情绪。

2.端正学习态度,达到按时上下学,按时完成作业的情况。

3.人际交往步入正轨,能和朋友同学正常交往。

4.培养自己动手干活的习惯和能力。

五.矫正方案的设计
1.咨询师与小瑞达到正常沟通交流的目的,排解抵触情绪。

鼓励其合理正当的
发泄,鼓励其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针对其对于上课存在的偏见,可考虑采用合理情绪疗法。

2.进行个体心理辅导。

分阶段看实际情况进行。

摄入性会谈了解基本情况,咨
询性会谈给出相应的指导意见。

注意咨询方法如共情、尊重特别是面质技术等的应用。

目的是让小瑞看到自己的的不足和优点,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3.运用塑造和强化等方法,指导和监督小瑞矫正计划的执行情况并对其行为改
变的状况做出评估,达标奖励,巩固正向行为。

4.与小瑞的老师交流沟通,通过让他参加各种各样的班级活动,帮助他建立学
校生活安全感,培养他的学习乐趣,为他创造良好的学校生活空间。

5.家庭治疗(行为契约)。

观察小瑞的行为,对不良行为做记录,向他的家长反
映。

经常与家长和老师联系,了解状况,加强联系,共同做好该生的工作。

6.促进亲子间的沟通。

设计指导家庭互动模式。

使小瑞在温暖和谐的家庭生活
中体验到学习和生活的快乐。

六.矫正的技术和方法
1.强化技术。

正强化:给予一种好刺激。

为了建立一种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

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

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的出现而设立。

2.代币治疗。

一种行为矫正方法,其中的条件强化物称为代币,用它来增加参加治疗或教育程序的个体的希望性行为。

大量的研究已经表明,代币管制可以成功地用于各种治疗环境中的儿童和成年人。

3.行为契约:是写出来的约定,用于想要提高或降低希望的或非希望的目标行为水平的个体。

4.心理咨询。

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七.矫正方案实施(细则)
1.咨询时间和方法,咨询师和小瑞共同商定为每周一次,在小瑞双休日没课的
时候进行,时间为每次一个小时左右。

在保密原则情况下,考虑例外,有一些情况和其父母进行了交流。

2.咨询师发现小瑞喜欢打乒乓球,抓住这一点,鼓励小瑞积极开展这项运动。

小瑞是每周三下午有一节体育课,鼓励其走出教室。

课余时间,指导其在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和小伙伴多互动,多谈心。

3.建议父母双方平时多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有什么分歧私下解决,不在
孩子面前吵架,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空间。

4.奖励正常行为(代币法的运用)。

和父母就此法交流,考虑到孩子年纪比较大,
采用金钱奖励的办法。

具体是:如果这一周你一节课都没有逃得话,妈妈就给你记录下来,每一个月算一次,给你多少钱。

或者是给你买什么样的礼物等。

5.父母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多陪陪孩子,不要只是一味的忙工作,带孩子出来散
散步也是好的。

6.要求小瑞写日记记录生活,把自己的真实感觉写下来。

父母平时多问问孩子
在学校里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7.行为契约。

两个方面:一,针对逃课的行为,父母多注意监督,逃课记X,
完成记O。

每两周总结一次。

二,针对不按时完成作业的情况,每天晚上睡觉前父母检查,完成的较好记O,完成的不好或者没完成记X,一周进行一
次总结。

此过程中,注意鼓励正向行为。

八.矫正结果
1.不良情绪得以宣泄,小瑞能很好的认识自己。

2.小瑞发展了一项兴趣爱好(打乒乓球),人际交往活跃,朋友多了起来。

3.按时上下学,按时完成作业。

4.能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九.注意事项
1.咨询中要注意来访者的情绪表现,多观察,多分析。

2.设计的活动,提出的建议要科学可行,要识具体的情况而定。

3.行为契约是一个过程,指导者要耐心细致,不能急于求成。

4.遇到阻抗要冷静分析,不能急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