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3eb541610a6f524ccbf850a.png)
新莲小学
学生课前准备好长方形、直角三 角形、半圆形的小旗,将旗杆快速 旋转,观察并想象一下,小旗旋转 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
一切为了孩子
新莲小学
•
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有意义的联 结。这里把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联结起来,帮助学生建立有效联 结。
一切为了孩子
新莲小学
一切为了孩子
新莲小学
•
本课应用了电子白板的窗口模式, 注解模式,控制模式,返回控制模 式,模式切换,电子笔调整,荧光 笔,定位功能,板擦功能,播放功 能,回放功能,文件保存等功能。
一切为了孩子
新莲小学
•
电子白板强大的功能赋予了数学 教学鲜活的生命力,让数学图形课 的教学展开了一个新领域,它填补 了传统黑板的缺陷,很多教学重难 点借助电子白板的功能得以突破了, 是传统黑板的理想替代品。
一切为了孩子
新莲小学
教具、学具
• 电子白板 • 多媒体课件一套(PPT) • 圆柱、圆锥实物。
一切为了孩子
新莲小学
说教学过程
一切为了孩子
新莲小学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 提问:我们以前学过什么平面图形 和立体图形? 以前这个环节教师要准备很多图 纸贴在黑板上,电子白板上有可以 画平面图形甚至立体图形的工具, 很直观好用,比贴图纸要得心应手 得多。
一切为了孩子
新莲小学
谢谢各位!
一切为了孩子
新莲小学
新莲小学
一切为了孩子
(四)操练应用,深入认识圆柱和 圆锥的区别,形成有意义的联结
• 1.从底面、侧面和高三个方面小结对圆柱和圆锥的 认识。 • 2.观察、想象、判断、质疑: • (1)从正面、上面和侧面看圆柱,看到的是什么 图形? • (2)从正面、上面和侧面看圆锥,看到的是什么 图形?学生在书上完成画线然后集体评价。 • (3)在前面旋转成圆柱和圆锥的长方形和直角三 角形上指出高。 • (4)学生提出还不明白之处。 • 3.学生观赏在生活中见到的有关圆柱和圆锥的建筑 和物体。
六年级数学《圆柱与圆锥》说课稿
![六年级数学《圆柱与圆锥》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f9c93d1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a3.png)
六年级数学《圆柱与圆锥》说课稿1. 说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级数学中的《圆柱与圆锥》,属于空间与几何领域,是学生在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
圆柱与圆锥的学习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立体图形知识体系,还为后续学习球体、圆锥曲线等更复杂的三维图形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圆柱与圆锥的基本特征,掌握其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难点在于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 说学情学生分析六年级学生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但对复杂空间图形的理解和想象仍有一定难度。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如面积、体积的概念及基本计算方法,但对三维空间图形的认识还需加强。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践,因此,教学中应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学习困难可能主要集中在理解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过程,以及如何准确应用这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圆柱与圆锥的基本特征,掌握其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公式解决圆柱与圆锥相关的实际问题,提升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细心观察、勇于探索的学习态度。
目标达成通过课堂讲解、实物演示、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加深理解,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4.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识别,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解决策略: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圆柱与圆锥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其特征;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亲手测量、计算,体验体积公式的由来,突破难点。
5. 说教法与学法-教法选择:采用直观演示法、探究发现法、合作学习法,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辅助教学。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及反思(共二篇)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及反思(共二篇)](https://img.taocdn.com/s3/m/62c7dc45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4a.png)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圆柱和圆锥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几何体之一.也是小学阶段立体图形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以前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而圆柱和圆锥的表面既有平面又有曲面,这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本课通过观察直观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即丰富了立体图形的认识,也为后面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圆柱与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奠定了基础.能够增强学生空间观念.获得良好的立体几何体验。
二、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圆柱和圆锥,体会其特征。
难点: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四、说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一组几何体的实物,其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也有圆柱和圆锥形状的。
师:同学们,这些物体的形状是各式各样的,其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我们比较熟悉?学生回答。
师: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些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有些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和圆锥。
(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例1)【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直观的认识圆柱和圆锥】板块二、探究新知1.认识圆柱的特征。
师: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学生指出来。
师:圆柱体简称圆柱。
仔细观察圆柱,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
生1:圆柱从上到下一样粗。
生2: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
生3:圆柱有一个面是弯曲的。
介绍圆柱(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圆柱直观图):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围成圆柱的曲面叫作侧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圆柱体,互相指着说一说它的底面、侧面和高。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圆柱和圆锥说课稿
![圆柱和圆锥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b99636a01f69e31433294bf.png)
《圆柱和圆锥》说课稿上杭县实验小学:吴秋菊一、说教材(一)教材说明1、教材地位:《圆柱和圆锥》是《人教版义教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属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领域,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部分几何形体知识,也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
内容前后联系如图:圆的周长和面积积积圆柱、圆锥和球五年级下学期六年级上学期六年级下学期多棱柱和多棱台中学几何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由此可见,本单元是在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基本几何形体。
教学圆柱和圆锥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丰富了形体知识。
学好这部分知识,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内容结构:本单元内容分三段教学,依次是圆柱、圆锥和球的认识(球作为选学内容,在此不赘述)。
在单元结束时,还安排了整理和复习。
计划用9至10课时教学,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表:从上表可以看出,例题呈现是由圆柱到圆锥,既符合知识呈现的一般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教材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新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如何根据学情和生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是新课标精神的具体要求,又是教师驾驭教材能力的最好见证。
基于此:我对本单元教材作如下处理:(二)教学目标1、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并能举例说明圆柱和圆锥。
2、知道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3、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并逐步渗透猜想、归纳、类比、推理、验证等数学思想方法。
5、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圆柱和圆锥,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说课稿(精选3篇)
![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说课稿(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d0b26fa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fd.png)
•••••••••••••••••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说课稿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说课稿(精选3篇),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说课稿1一、说教材“复习课”作为数学课的一种基本类型,它不同于新授课的探索发现,也有别于练习课的巩固应用。
《圆柱与圆锥》复习课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意在通过回顾梳理,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在头脑中串成线,联成片,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加深各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根据《课程标准》中对本学段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圆柱、圆锥的有关知识掌握得更加系统、牢固,能熟练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的体积,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通过自主梳理、合作交流等活动,初步培养整理、探究、概括的能力。
3、在复习活动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为:知识的梳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为:认识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概括为以下三句话:回顾整理,以学生为主。
巩固知识,以练习为主。
拓展提高,以思维为主。
三、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回顾梳理、形成网络。
这个环节当中,我主要设计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圆柱和圆锥》的相关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然后进行全班汇报。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知识的结构不断完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整理与复习的能力。
第二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观看动画演示,来回顾学过的知识,这里的动画内容主要包括了学生学习《圆柱和圆锥》的过程和知识点,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复习课课堂趣味化,可以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优秀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优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bc76342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75.png)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这两种立体图形,理解它们的特点和区别,以及它们的底面直径、高、体积等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认知发展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对于新的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但是,圆柱和圆锥这两种立体图形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还是相对较难的,需要通过实物操作、观察、思考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圆柱和圆锥,理解它们的特点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底面直径、高、体积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过程,培养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圆柱和圆锥,理解它们的特点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底面直径、高、体积等概念。
2.教学难点: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小组合作法、问题引导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操作卡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形状的实物,引导学生对这两种图形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认识圆柱和圆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圆柱和圆锥的特点,总结出它们的定义和区别。
3.学习底面直径、高、体积等概念:通过实物操作和小组合作,让学生测量和记录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直径、高,并利用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它们的体积。
圆柱、圆锥、说课稿
![圆柱、圆锥、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6e844cece2f0066f4332205.png)
圆柱、圆锥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圆柱和圆锥》.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圆柱和圆锥》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第九章第五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结构特征及面积、体积的计算.小学数学课本中已出现了一些圆柱和圆锥的图形,但学生并不清楚“圆柱和圆锥”在数学中的含义.圆柱和圆锥是一个基础性概念,也是中职立体几何数学的结尾,是我们后续学习的重要工具.通过本章的学习,能让学生领会到立体几何的简洁和准确,帮助学会用立体几何描述客观,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及上述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圆柱、圆锥的结构特征;2.掌握圆柱、圆锥的面积和体积计算;能力目标:1.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学会借助实例分析、探究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值计算能力及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情感目标:1.通过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2.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三、重点和难点: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确定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圆柱、圆锥的结构特征及相关的计算;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认知能力,教学难点定位为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及其面积、体积的计算。
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概念、结论的逐步形成过程,达到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四、学情分析:中职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走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心理方面:中职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表现的欲望,也有探索原理、明白方法的理性愿望,他们希望平等交流研讨,厌烦空洞的说教.对刚进入职中的学生来说,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他们还没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推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认识圆柱和圆锥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
![认识圆柱和圆锥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45b92e3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2b.png)
认识圆柱和圆锥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认识圆柱和圆锥说课稿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20页的例1,“练一练”和练习五的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教学难点:知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例1场景图,上面这些物体认识吗?分别是什么?如果将它们按形状分成两类,怎么分?如果给这两类物体起个名字,可以叫什么?学生交流(揭示课题:圆柱和圆锥)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1、研究圆柱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出示相关圆柱形实物和模型⑵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圆柱,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发现。
⑶组织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板书:上下一样粗细有两个圆面一个曲面⑷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教师先对照圆柱的直观模型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再让学生在实物模型上找到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研究圆锥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锥形状的物体?⑵仔细观察圆锥,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中说一说。
⑶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有一个顶点底面是圆形侧面是一个曲面⑷认识圆锥的高出示圆锥的透视图,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
⑸在圆锥的实物模型中,相互说说圆锥的顶点、底面、侧面和高。
三、巩固练习1、讨论“练一练”。
交流挑选的理由和不挑选的理由。
2、做练习五第2题。
⑴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圆柱和圆锥,看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⑵在书中连线。
3、做练习五第3题。
⑴出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小旗,引导学生猜想:如果将旗杆快速旋转,想想一下:小旗旋转一周各能成什么形状?让学生旋转小旗,看猜想是否正确。
⑵如果让你自己设计一个小旗,你想将小旗设计成什么样子的?想想一下,如果也这样旋转一周,会转成什么形状?自己做一做。
圆柱和圆锥说课稿
![圆柱和圆锥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5b2bf6a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ae.png)
圆柱和圆锥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本文作用与地位《圆柱和圆锥》是初中数学几何部分的重要内容,它位于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的过渡阶段,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一部分内容不仅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圆柱和圆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几何体的特征,为后续学习其他立体几何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圆柱和圆锥。
首先,介绍圆柱的定义、性质、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其次,介绍圆锥的定义、性质、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此外,还会涉及到圆柱与圆锥的相互关系,如圆柱切割成圆锥的过程等。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定义、性质、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等。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 学会运用转化、类比、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圆柱和圆锥的定义、性质、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 圆柱与圆锥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难点1. 理解并运用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一)启发法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相关概念时,我采用启发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通过提出问题,如“在生活中,你见过的圆柱和圆锥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在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问答法在讲解圆柱和圆锥的性质、计算方法时,我运用问答法,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5篇范文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5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45adb56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2b.png)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5篇范文第一篇:《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圆柱和圆锥》说课稿各位老师好,我代表六年级所有的数学老师对我们的新课程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这个单元作一个说课,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首先我从教材分析入手: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圆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
圆柱、圆锥是我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
内容的安排上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并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引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的模型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理解除了研究几何图形的形状和特征,还要从数量的角度研究几何图形,如图形的面积、体积等,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通过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探索,使学生体会转化、推理、极限、变中有不变等数学思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确定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并学会运用计算公式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是认识和理解圆柱的侧面积以及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和认识理解圆锥的高。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
因此,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准备利用直观教具如多媒体课件,圆柱和圆锥的模型,采用引导探究法、观察演示法、讨论法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自主构建知识。
杜吉刚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
![杜吉刚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375626f0b1c59eef8c7b460.png)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稿琉寺中心小学杜吉刚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是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圆柱和圆锥是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包括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和圆柱侧面展开图。
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和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二)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观察、测量、感知、体验和比较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概括和抽象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圆锥的高。
二、说教法,学法本课教学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用观察法,从直观实物入手,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用演示介绍法,让学生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用实践操作法,使学生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以及它的长与宽跟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的关系。
如果按以上的教学方法实施,学生在学习中将会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去真正认识圆柱。
三、说教学流程我的设计本着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教学思想。
(一)创设情境呈现信息教师出示一张纸,问“谁能让这张纸站立起来?”我设计意图是通过让学生的思考、实验中,初步感知体是由面组成的,让学生感知圆柱形实物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
(二)梳理信息提出问题在感知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时,我先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的图片,再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圆柱形实物,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再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我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阅读课本内容。
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叫做什么?(2)什么是圆柱的高?它有什么特点?(3)什么是圆柱的侧面?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3fd3258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5c.png)
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圆柱、圆锥,能够通过形象的图像区分两者。
2.学习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实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区别。
2.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结合图像感性理解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2.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知识点的介绍1.1圆柱的认识圆柱由两个全等的平面圆底和一个矩形侧面所组成。
当矩形侧面的宽度增大时,圆柱的体积也会随之增加。
1.2圆锥的认识圆锥是由一个圆锥底面和一个顶点相连的三维图形。
圆锥的高度为底面到顶点的距离,而底面上每一点到顶点的距离为半径。
当圆锥高度增大时,圆锥的体积也会随之增加。
2.计算公式的学习2.1圆柱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V = π * r^2 * h其中,r为圆柱的底面半径,h为圆柱的高度,π≈3.14。
2.2圆锥体积公式圆锥的体积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V = 1/3 * π * r^2 * h其中,r为底面半径,h为高,π≈3.14。
3.教学案例分析3.1示例一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4厘米,高为6厘米,求其体积。
首先将半径和高带入圆锥的体积公式:V = 1/3 * π * r^2 * hV = 1/3 * 3.14 * 4^2 * 6V = 100.48所以,圆锥的体积为100.48立方厘米。
3.2示例二已知圆柱的高为10厘米,底面半径为8厘米,求其体积。
圆柱的体积由公式:V = π * r^2 * hV = 3.14 * 8^2 * 10V = 2010.4所以,圆柱的体积为2010.4立方厘米。
4.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我们对圆柱和圆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们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并通过实例练习,提高了我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将继续努力,把数学学得更好。
人教版圆柱与圆锥说课稿
![人教版圆柱与圆锥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13484c2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49.png)
人教版圆柱与圆锥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的“圆柱与圆锥”这一章节。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圆柱与圆锥”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内容。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体积的计算公式以及它们的实际应用。
通过对这些几何体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了解它们的性质;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其体积的计算公式。
2. 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直观教具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圆柱和圆锥的形状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探究新知(1) 通过观察和比较,让学生自主总结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 通过实验操作,引导学生探究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3. 巩固练习设计相关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提高解题能力。
4. 拓展应用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圆柱和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其体积计算公式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圆柱与圆锥一、特征圆柱:...圆锥:...二、体积计算公式圆柱体积:V = πr^2h圆锥体积:V = 1/3πr^2h三、应用...```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我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苏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说课稿四篇
![苏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说课稿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6b1be66551e79b896902266c.png)
《圆锥的认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圆锥的认识》。
下面我主要从目标、评价和学习这三个方面来说本节课。
一、目标首先是学习目标的制定,我主要依据学材、学情、课标这几个方面。
基于学材的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小节第一部分《圆锥的认识》。
这一部分是在学生掌握了圆和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而安排的内容。
我们要想认识圆锥,进一步学习有关它的知识,首先要了解它的特征。
因此教材把它安排在这一部分内容的第一节,为下面学习起到一个良好的铺垫作用。
由于圆柱与圆锥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教材把圆锥的认识安排圆柱的认识之后,为学习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
因此,我将圆锥的特征作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基于学情的分析由于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已经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的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
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
所以在教学时适宜让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锥的特征。
另外,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根据具体情况想出多种测量高的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学习难点是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基于课标的分析,课标对于本节课的阐述与分析,在这里不再赘述。
学习目标:基于以上几个方面,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请看:目标1、借助生活中的实物或模型,会说出圆锥的各部分名称,会正确地辨认圆锥,会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锥形。
目标2、结合问题情境,通过指一指、画一画、量一量、说一说等活动,会说出圆锥体的大小与底面的大小有关,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目标3、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会说出圆锥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并能说出圆锥是由三角形旋转得到的以及三角形各部分与圆锥的关系。
《圆柱和圆锥》说课稿
![《圆柱和圆锥》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ac5fdda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da.png)
《圆柱和圆锥》说课稿《《圆柱和圆锥》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面的旋转1.圆柱特征:上下底面是相等的两个圆,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有无数条高。
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地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2.圆锥的特征:地面是一个圆,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高,它的体积与等低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相等。
3.“点、线、面、体”之间的的关系是: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圆柱的表面积1.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为:S侧=Ch2.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的应用:(1)已知底面周长和高,求侧面积,用公式:S侧=Ch。
(2)已知底面半径和高,求侧面积,可以运用公式:S侧=2πrh。
(3)已知底面直径和高,求侧面积。
可以运用公式:S侧=πdh。
3.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用S侧=表示一个圆柱的的侧面积,S底表示底面积,d表示地面半径,h表示高,那么圆柱的表面积为S 表=S侧+2S底或S表=πdh+ πd²或S表=2πrh+2πr²。
1.补充公式:C=S侧÷h=S侧÷h÷π=S侧÷(2π)S侧=C÷h=2πr*h=πd*hh=S侧÷C=S侧÷(2πr)=S侧÷(πd)圆柱的体积1.圆柱的体积:一个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圆柱的体积。
2.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那么V=Sh。
3.圆柱体积的应用:(1)计算圆柱体积时,如果题中给出了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运用公式:V=Sh。
(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圆柱体积可以运用公式:V=πr²。
(3)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圆柱体积可以运用公式:V=π(C÷2π)。
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求圆柱的体积可以运用公式:V=π()²h。
4.圆柱的容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是V=Sh。
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认识说课稿
![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认识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0091d8f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3d.png)
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认识说课稿
介绍
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解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基本概念和相
关知识。
圆柱体的定义和性质
圆柱体是一个由两个圆形底面和它们之间的柱面组成的几何体。
其中,底面圆心之间的距离称为圆柱体的高,底面的直径称为圆柱
体的直径,那么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为:
表面积:2πr(r+h)
体积:πr²h
其中,r表示圆柱底面半径,h表示圆柱体的高。
圆柱体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性质,就是它的两个底面是平行的。
圆锥体的定义和性质
圆锥体是一个由一个圆形底面和一个顶点以及这个顶点和底面
上的所有点相连的曲面所组成的几何体。
圆锥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分
别为:
表面积:πr(r+√(r²+h²))
体积:1/3πr²h
其中,r表示底面半径,h表示圆锥体的高。
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形,而它向上收缩成一个点,这个点被称为圆锥体的顶点,圆锥体
的侧面称为圆锥体的母线。
圆锥体和圆柱体最大的区别在于,圆锥
体的底面直径与高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垂直关系。
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应用
圆柱体和圆锥体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比如很多饮料瓶就是
圆柱体,一些甜品和蛋糕也是圆锥体。
在建筑工程中,圆柱体和圆
锥体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柱子、锥形天井等。
结论
圆柱体和圆锥体是我们生活中密切相关的几何体,它们的定义、性质和应用非常广泛。
通过了解它们的基本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
理解它们的应用和重要性。
希望今天的讲解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说课
各位领导、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设计,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圆柱、圆锥是我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
内容安排上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教材简析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的起始课,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
本节课的学习会使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他们的特征。
(2.)经历探索圆柱、圆锥有关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交流与反思等活动中,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初步了解并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柱圆锥的特征。
难点:认识援助和圆锥的高。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
将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找”中学,在“比”中学,在“思”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三.教学过程: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立体图形?出示长方体、正方体,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立体图形
2.课件显示例1情境图
3.说说这些图形中哪些是圆柱体?
4、揭示课题圆柱和圆锥
5.教学圆柱的认识
(1)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的?(学生举例)
(2)认识圆柱的面
课件出示圆柱立体图提问:
①圆柱是由几个面围成的?
②上下两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大小相等吗?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
③拿出准备好的圆柱,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圆柱上下一样粗吗?
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研究题,教师巡视聆听学生的意见。
全班交流反馈。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配以课件演示小结:
①圆柱有3个面围成。
(课件显示)
讲解: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围成圆柱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课件上显示)
板书:2个底面圆形 1个侧面曲面
②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大小相等。
(学生演示自己的验证方法,教师课件演示上面的圆形往下移动,和下面的圆形完全重合)
③用手摸的感觉是底面是平的,侧面是弯曲的。
圆柱上下是一样粗的。
(明确课本上所说的圆柱都是直圆柱)
(3)认识圆柱的高
①教师:圆柱的高在哪里呢?是指哪一段的距离?(同桌互相指一指自己带来的圆柱的高)
②指名上台指给全班学生看。
明确:圆柱的高是上底面到下底面的距离。
(课件显示)
你能找到几条这样的高呢?(明确圆柱的高有无数条)
板书: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无数条
2.教学圆锥的认识
(1)课件显示例题1中的圆锥物体。
日常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物体吗?(学生举例说说)
(2)那圆锥又有哪些特点呢?请你们观察自己带来的圆锥物体,完成以下表格。
(3)交流圆锥具有哪些特征?学生回答,教师课件配着演示。
①圆锥由几个面围成?②圆锥的侧面有什么特点?底面呢?
③什么是圆锥的高?
3. 比较圆柱和圆锥
问: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圆柱(直圆柱—从上到下粗细相同)圆锥
底面:上、下2个,完全相同的圆 1个圆,另有1个顶点
侧面:一个曲面一个曲面
高:有无数条只有一条
四.板书设计
立体图形
观察—比较—归纳
圆柱圆锥
上下一样粗;有一个顶点;
底面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形;一个圆形;
侧面一个曲面;一个曲面;
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无数条)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一条)这样设计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这是我对这节课的设想。
谢谢各位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