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屈原《九歌》的理性精神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名篇屈原《九歌国殇》经典作品赏析

古代文学名篇屈原《九歌国殇》经典作品赏析

品读古代文学名篇屈原《九歌·国殇》感受爱国情怀和对英雄的敬仰欣赏品读文学名篇,汲取人类智慧,丰富自己的词汇,开拓视野,提高写作能力。

可以增加才气和灵性,还可以增加自己的骨气和人格。

——题记在漫长岁月里,中华民族创造了世界上极其丰厚、极富滋味,极有光彩的文学艺术资源,并且以名篇的方式凝聚精华,脍炙人口,世代流布,成为与这个民族的生命历程中梦魂萦绕、筋肉难分的不绝的血脉。

历代文学名篇是文化精神极为深刻、极有特征、极其精美的聚光点。

历代文学名篇都载之典籍,流为名言、名篇,以其言简意赅的方式,成为中国人千古传诵的处世、论学、为人的精神支柱。

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

下面我们来一起分享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九歌·国殇》。

品读屈原《九歌·国殇》感受爱国情怀和对英雄的敬仰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芈姓(一作嬭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后人多称其字,或尊称为屈子。

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南阳西峡屈原庙屈原为楚国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还有一种说法,屈氏的来源是西周前期的楚国人屈紃,可能是楚君熊绎的弟弟),出身贵族,娴于辞令,博闻强记。

清黄应谌《屈原卜居图》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二十余岁即为任左徒、三闾大夫,入则与楚王图议政事,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出则接待宾客,应对诸侯。

楚怀王曾使“造为宪令”,主持政令的起草事宜,以图变法。

提倡“亲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后怀王听信谗言,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南阳西峡屈原岗(扣马谏王发生地)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秦与齐、韩、魏共攻楚,屈原被召回使齐求和。

次年,秦怀王欲会盟于武关,怀王入秦被羁,客死他乡。

时楚太子已立,是为顷襄王。

其弟子兰为令尹,使上官大夫诬陷屈原,致使屈原再次流放到江南。

屈原作品酒歌赏析

屈原作品酒歌赏析

屈原作品酒歌赏析赏析:此篇是通用于前面十篇祭祀各神之后的送神曲,由于所送的神中有天地神也有人鬼,所以不称礼神而称礼魂。

“九歌”是起源相当早的一首歌曲名,其中起源与具体内容已不可考。

据《山海经》中的记载,《九歌》原本为上帝的音乐,是夏后启(传说中夏第一代君主)从上上偷窃下来的。

从屈原也有这样一首作品,且完全充满宗教祭礼内容这一点看,《九歌》很可能是一首代代相传下来的专门用于宗教祭礼中的乐曲。

东汉王逸在对此解释时说,屈原遭到流放,来到民间,看到民间祭祀仪式的举行,感到这些祭祀的乐曲中充满了荒诞下流的歌词,因此就做了一番改造的工作,这样说来,屈原的《九歌》就是一首旧瓶装酒的诗歌了。

屈原的《九歌》其实并非一首诗歌,而是包含十一首长短各异的诗歌,或许可以认为是我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组诗。

关于这组诗,通常争论不休的问题有:既然名曰“九”,为何又有十一首?这组诗有没有统一的主题,到底是什么主题?这组诗的具体功能是什么,是不是真的就是用于某种宗教祭祀之中?如果是用于宗教祭祀中,那么到底是用于对自然神的属于民间的一般祭祀,还是用于国家祀典?屈原到底是只写了歌词,还是本人就是巫师,是主持这祭祀的人?还有其他一些争论的问题,至今尚无统一意见。

在我们看来,《九歌》虽原本出自祭祀,但屈原的这组诗作却不过是一位诗人借用了宗教祭祀中的素材和形式,精心构思创作的一组文学作品。

因为如果它不是文学作品,而是有着实际功能的宗教工具的话,它所涉及的一组神即祭祀对象就应该是一个符合某一方面目的的相互间有着紧密内在联系的有机组合,但迄今为止,无论是典籍载还是一下考古发现,都不难说明这一点。

相反,屈原《九歌》中涉及的对象有并不仅限于楚国而在北方各国也受到祭祀的神如河伯、大司命、少司命;有沅、湘一带民间祭祀的山川土地之神如湘君、湘夫人、云中群、山鬼,也有享受着国家祭祀的神如东皇太一、东君等。

从宗教祭祀的角度而言是杂乱无章的。

但是文学作品的角度看,它们的安排却是井然有序的。

屈原《九歌》与楚文化

屈原《九歌》与楚文化

屈原《九歌》与楚文化屈原《九歌》与楚文化屈原是中国古代楚国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民族英雄。

他的诗歌代表作品《九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珍贵瑰宝,也是楚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歌》不仅体现了屈原个人的理想和情感,更是楚文化的真实写照和精神象征。

首先,《九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情感的语言传递了屈原对楚国的深情厚意。

屈原在诗中反复描绘了楚国山川美景、江河壮观景象,表达了他对楚国繁荣昌盛的向往和美好未来的期许。

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表达,将楚国塑造成一个富饶、繁华的乐土,展现了他对楚国的深沉感情和忠诚之情。

其次,《九歌》中融入了丰富的神话和民间传说,表现了楚文化的神秘和奇幻。

诗中描述的众多神话人物,如司命、共工、巫山、九皋等等,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代表性形象。

这些神话人物和神秘的场景,既代表了古代楚国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崇拜,也诠释了楚文化中对于英雄和伟人的崇尚。

通过描绘这些神话故事,屈原让他的诗歌从现实世界超越到了想象和灵魂的境域,体现了楚文化中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精神追求。

再次,《九歌》表达了楚国人民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屈原在诗中多次提到楚国的自由,呼吁楚国人民能够坚守信义、自律自强,保卫楚国的尊严和利益。

他展现了楚国人民对于权力和压迫的反抗,并以治愈、抒情的方式激发了读者对于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这种对自由的追求是楚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楚国历史上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九歌》展示了楚文化中丰富多样的音乐和舞蹈艺术。

屈原以其卓越的诗歌才华,将九种不同的乐曲和舞蹈形式融入诗歌之中,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这些音乐和舞蹈的描写,既是屈原个人对艺术的追求和自我表达,也映射着楚国人民热爱音乐舞蹈、崇尚艺术的精神风貌。

屈原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传递了楚文化中对于音乐舞蹈的珍视和推崇,丰富了楚文化的内涵和特色。

总之,《九歌》是楚文化的重要代表作品,它通过细腻的描绘、情感的抒发、神秘的神话以及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屈原和楚国人民对楚文化的深情厚意和热爱。

从《九歌》看屈原的人生需要

从《九歌》看屈原的人生需要

然物 ,而太 阳和 云雨也成 为先民 崇拜 的一对 自然神 ,他们 是一对 配偶神 。 《 云中君 》中写女神 既降 以后 ,寻 觅男神 不得 ,只能陷入长久 的思念中。 《 君 》和 《 夫 人 》中 湘 君和 湘 夫 人也 是 一对 恋 湘 湘 人神 ,这 两篇浑 然天成 ,表现 爱情会 合无缘 的悲痛 。 《 湘
望 ,但更多 的是痴心与执着 。
《 大司命 》中大 司命 是执掌 人类的寿 、天 、生 、命之
神 , 全篇 通过天神大 司命从 天宫下降到人 间和人 间凡女相
爱 , 又单身返回天宫的过程 , 描画了一个既庄严而又热情 的天神形象 , 和一个善 良而又多情 的人间凡女 的形象 , 他 们 的相 爱 因仙 凡路隔而 不能永久在 一起 。大 司命最终 乘着 龙车 离开 人间 回天宫去 了 , 痴情 的女 子无可 奈何 地叹 息:
南方论刊 ・ 0 2 2 1 年第6 期
文 化 长 廊
从 《 九歌 》看屈原 的人生需要
胡 静
( 州毕 节学院人 文学院 贵 州毕节 510 ) 贵 570 【 摘要 】 《 九歌 》是屈原在 民间祭歌基础上加 工而成 的诗篇 ,屈原借祭 神来表达 自己心灵深处 的种种见解和 需要 ,其
中最 突出的是 归属与 爱的 需要 、尊 重需要和 自我 实现 需要三 大人 生需要 。
【 关键 词 】 屈原 ;九歌 ; 生需要 ;自我实现 人
汉 代王逸在 其 《 辞章句 ・ 楚 九歌 》指 出 : 《 歌 》是 九 屈原在民 间祭神乐歌的基础 上加 工改写而成。这一组抒情诗 写于屈原放逐 南方时 ,即屈原 的晚年时期 ,当时屈原心怀苦 忧 ,一方面 以这一组诗来祭祀神灵 ,另一方面 则用来寄托 自 己的怨愤之情。所以, 《 九歌 》中所祭祀的诸神不是一个个 抽 象的符号 ,而是蕴含了屈原 的主观 『感 ,屈原借祭神来表 青 达 自己心灵深处的种种见解和需要 。正如恩格斯所说 “ 一切 宗教都 不过是支配着人们 日常生活 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 的幻想 的反映 。”人们根据 自己的形象塑造神 , 的活动是 神 人间世态 的投 影。在此 ,笔者借 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 探讨 《 九歌 》中所 表现屈原 的种种人生需要 。 马斯 洛把 需求分成 生理需要 、安全需 要 、归属 与爱的 需要 、尊重需要 和 自我实现需要 五类 ,依 次 由较低层 次到 较高层次 。屈原 在 《 九歌 》这一 组诗 中层次 分明 的表现出 了这些需要 ,其 中最 为突出的是归属与爱 的需要 、尊重需 要和 自我实现需要三大需要 ,我们分别来看 :

《九歌》读后感

《九歌》读后感

《九歌》读后感
《九歌》作为屈原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带给我同样深刻的感受。

《九歌》是一组祭神的乐歌,屈原在其中借用了楚地的神话传说,将自然风物、人事以及神祇的形象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艺术画面。

在阅读《九歌》的过程中,我被其中所描绘的神祇形象和神秘氛围所吸引。

屈原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湘君、湘夫人等神祇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他们就在我们身边。

同时,他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神秘和美丽的神话世界。

此外,《九歌》中的文学造诣也让我叹为观止。

屈原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比喻手法,将神话传说与现实世界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具有独特韵味的诗句。

他的诗句优美动人,富有韵律感,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禁陶醉其中。

在阅读《九歌》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古代文学的魅力,也从中汲取了智慧和力量。

屈原通过对神祇形象的描绘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表达了他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同时,他也通过对神话传说的运用,表达了他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总的来说,《九歌》是一部充满神秘色彩和文学魅力的作品。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古代文学的魅力,也从中汲取了智慧和力量。

屈原的精神和思想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论屈原《九歌》的柔美特质

论屈原《九歌》的柔美特质

论屈原《九歌》的柔美特质《九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集,被誉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屈原在《九歌》中展现了其独特的柔美特质,下面我将具体分析。

在《九歌》这个诗集中,屈原的诗歌情感是柔美的。

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浓烈情感,描绘了爱情、乡愁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在《怀沙》这首诗中,他以郁郁的豪情表达对沙的思念之情;在《东篱乐》中,他以浓烈的欢愉之情歌颂乐与音乐的神奇魅力。

他独特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使得他的诗歌情感充满了柔美的色彩。

在形式和艺术结构上,《九歌》也展现出柔美特质。

屈原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象征等,这些手法使得诗歌语言生动且富有想象力。

他的诗歌用词精确,句式简练,行文流畅,注重韵律和音韵的配合,使诗歌篇章具有了柔美的节奏感和和谐感。

在《离魂赋》中,他用"回乱"和"魂消"等来歌颂爱情的渴望和心痛,这样的修辞手法增加了诗歌的柔美气质。

对于女性形象的描绘也是《九歌》柔美特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屈原在《九歌》中以女性视角来写作,并且对女性形象进行了充分的赞美和歌颂。

他以细腻、婉约的笔墨描绘了女性的美丽、柔弱和坚韧的一面。

在《湘君》中,他以柔美的词句描述了湘君的美貌和风情,使读者产生对湘君的钦佩和敬爱之情。

屈原在《九歌》中也用自然景物来塑造柔美的情感。

屈原以深情观察,描绘了大自然中的风景和现象,运用自然的变化来抒发内心的感受。

他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此凸显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游骊》中,他以流水的声音、鸟儿的歌声和花香来形容心灵的宁静和愉悦,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

《九歌》展现了屈原独特的柔美特质,包括诗歌情感的柔美、形式和艺术结构的柔美、对女性形象的柔美描绘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柔美塑造。

这些特质使《九歌》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珍品,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屈原诗歌给人们带来的奇妙和震撼。

屈原九歌解析

屈原九歌解析

屈原《九歌》解析:
屈原的《九歌》是一组精美的诗歌,以楚国宗祖的功德和英雄业绩为诗,以山川神祇和自然风物为诗,以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为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晚年放逐南楚沅湘之间忠君爱国、忧世伤时的愁苦心情和“荡志而愉乐”,“聊以舒吾忧心”,“寓情草木,托意男女”,“吟咏情性,以风其上”的心旨。

《九歌·国殇》取民间“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难的爱国将士,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

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

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

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

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

《九歌》中的每一首诗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东皇太一》是一首迎接神祇的颂歌,表达了对东皇太一的崇敬和敬畏之情;《云中君》则是以云神为象征,表达了对神祇的敬仰和向往之情;《湘君》和《湘夫人》则是以湘水之神为题材,表达了相思之情和爱情的痛苦与美好。

在《九歌》中,屈原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隐喻,使得诗歌充满了意象和诗意。

同时,屈原还融合了楚地的民歌样式,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

这些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古代楚国的文化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九歌》是屈原创作的一组优美、神秘、感人的诗歌,是古代楚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论屈原《九歌》的柔美特质

论屈原《九歌》的柔美特质

论屈原《九歌》的柔美特质屈原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撰写了《离骚》、《天问》、《九歌》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九歌》被认为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九歌》以其柔美的特质而广受欢迎,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来阐述其柔美的特点。

一、音律优美、融洽和谐《九歌》的音律优美、融洽和谐是其最显著的柔美特质。

《九歌》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文学形式之一,其结构与歌谣相近,以歌词、歌调和歌舞表现音乐、舞蹈等表现形式,通过声、色、形、境、情的统一来传递诗歌韵律。

《九歌》的音律优美、融洽和谐,具有流畅的韵律,句句动听,音调婉转,其中尤以《少司命》、《湘君》和《九重谷》最能展现《九歌》的柔美之处。

二、诗情绵绵、情感温暖《九歌》的另一个柔美特质是它所展现的诗情绵绵和情感温暖。

在《九歌》中,屈原讴歌了女性的美貌、温柔、仁慈、忠诚,将之与审美情感的发生、信仰的塑造、人类情感的表达相融合,表达了他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例如,其中的《湘君》中的“晓雾攒空闺,梦回吹角嘶,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尝甘露漱清辉”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爱和追求的憧憬,使人感受到一种从内心深处传递而来的情感。

三、形象生动、意境优美《九歌》中的另一个柔美特质就是形象生动、意境优美。

屈原在诗中细腻、生动地描绘出了湖光山色、柳叶花香、飞逝流云等自然景观和灵动的女子,给人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例如,《少司命》中的“细雨湿流苏,未央前殿,脑袋如同割,心中愁绝”表现了屈原对于国家的忧虑以及他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所执着的忠诚精神,这种美好和柔美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屈原情感的丰盈和深沉。

四、文化内涵丰富、理性与情感相结合屈原的《九歌》不仅在文学上表现出了柔美的特质,更于文化内涵上具有丰富的柔美特质。

他通过一篇篇诗歌来传递对古代文化中的儒、道、释的理解、敬畏和探究。

例如,《离骚》中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降威以来伏,含弘在温柔”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道家的精神追求,而《大明》中的“芙蓉帐暂替,(四海)彩凤文斯就”则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在儒家思想下所弘扬的文化理念。

屈原精神的当代表达——浅析多媒体民乐剧《九歌》

屈原精神的当代表达——浅析多媒体民乐剧《九歌》

屈原精神的当代表达——浅析多媒体民乐剧《九歌》屈原精神的当代表达——浅析多媒体民乐剧《九歌》引言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离骚》等留存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屈原的精神也在不断的演绎与传承。

本文将以多媒体民乐剧《九歌》为例,探讨屈原精神在当代的表达与发展。

一、多媒体民乐剧《九歌》的背景《九歌》是由中国交响乐团、清华民族音乐乐团及中国华夏民族管弦乐团联合创作的一部多媒体民乐剧。

以屈原的《九歌》为文本,融合了音乐、舞蹈、戏曲等元素,通过现代舞台技术的运用,将屈原的诗歌情感与当代观众联系起来。

二、屈原精神的当代表达1. 爱国情怀的传承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爱国诗人,他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国家的荣辱忍受着各种磨难。

多媒体民乐剧《九歌》通过音乐、舞蹈等表现形式,将屈原的爱国情怀传递给观众。

不仅通过音乐的旋律和歌词表达了屈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还通过舞蹈等形象表达了他为国家痛苦而又不屈的精神。

2. 环保意识的唤起在屈原的作品《离骚》中,他对乱破乱建的弊端进行了抨击,倡导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多媒体民乐剧《九歌》将这种环保意识融入到舞台设计和表演中,通过独特的舞美效果,展现出美丽的自然风光,以此唤起观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3. 个体情感的表达屈原的诗歌中充满了个人情感的抒发和深沉的思考。

多媒体民乐剧《九歌》通过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将屈原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得更加生动。

这种个体情感的表达,使当代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共鸣,感受到屈原的真实与深刻。

三、多媒体民乐剧《九歌》的创新之处1. 音乐元素的融合多媒体民乐剧《九歌》将中国传统民乐与西方交响乐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音乐的作曲与编曲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使得观众既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与魅力,又能与之发生共鸣。

2. 舞美效果的创新多媒体民乐剧《九歌》运用了现代舞台技术,打破了传统剧场的框架,通过灯光、影像、舞美等手段,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舞台效果。

神女浪漫爱情文学之分析——屈原《九歌》

神女浪漫爱情文学之分析——屈原《九歌》

神女浪漫爱情文学之分析——屈原《九歌》神女浪漫爱情文学之分析——屈原《九歌》屈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诗人,他的作品《九歌》被誉为中国古代爱情文学的巅峰之作。

这部诗集中涵盖了多个主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女性形象和其所表达的浪漫爱情。

本文将对《九歌》这一作品中的神女形象及浪漫爱情进行分析。

《九歌》中的神女形象是作品的核心,她们代表了女性的力量和魅力。

这些神女既是神秘而高贵的存在,又是温柔而娇美的女子。

她们的形象多种多样,有的姿态妩媚,有的妖娆动人,有的端庄典雅。

例如,《九歌》中的《湘君》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湖上女子,她身着华丽的衣裳,头戴花冠,携着玉珮,步履轻盈。

这些形象展现了神女们独特的魅力,让人为之倾倒。

这些神女在作品中以浪漫爱情为主题,展示了屈原对爱情的追求和理解。

屈原通过神女形象,表达了对真挚、纯洁、甜蜜的爱情奉献的渴望。

神女们是无私的,她们为了爱情愿意付出一切。

例如,在《九歌》中的《卷衣》中,神女为了追随她所爱的人,不顾自己的身份和荣华富贵,选择了放下一切,跟随所爱的人。

这种无私的爱情令人动容,展现了一种至高无上、宁愿牺牲一切的爱情理念。

此外,《九歌》中的爱情描写浪漫动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华丽的辞藻,打造了一种独特的情感氛围。

屈原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使得爱情的感觉更加真实而深刻。

例如,在《九歌》中的《东篱》中,神女们通过歌颂自己的爱人,表达了对他们的深深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这些歌词中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和艺术的美感,让人读之心驰神往,感受到浓厚的爱情氛围。

总之,《九歌》作为中国古代浪漫爱情文学的代表之作,展现了屈原对神女形象和浪漫爱情的深刻理解。

神女形象既高贵神秘又娇美动人,展示了女性的力量和魅力。

而神女们无私的爱情奉献以及浪漫动人的爱情描写,则让人陶醉其中。

通过这些,屈原展示了对真挚、纯洁、甜蜜的爱情的追求,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至高无上、宁愿牺牲一切的爱情理念。

《九歌》是中国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作品,它让我们深刻领略了神女浪漫爱情文学的魅力和深度综上所述,《九歌》作为中国古代浪漫爱情文学的代表之作,通过展现神女形象和描绘浪漫爱情,深刻传达了奉献与渴望、真挚与纯洁的爱情理念。

浅析《九歌》的政治意义

浅析《九歌》的政治意义

浅析《九歌》的政治意义摘要:《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歌基础上加以改造的祭祀乐歌,影响重大。

屈原《九歌》不仅是文学创作,实际上更是一部政治作品。

通过分析《九歌》祭祀仪式、屈原忠君情即可体会《九歌》的政治意义。

《九歌》实际上是统治阶级利用楚地人民普遍信巫的传统来宣扬爱国情怀以及神化“王”,宣扬王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以此来达到维护楚王室统治的目的。

关键词:《九歌》;祭祀;政治意义《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祭祀乐歌,对《九歌》的研究,学界有大量研究成果,如张健芳指出《楚辞》是研究楚文化的鲜活教材,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各个方面记录着人们的生活,渲染着有楚国特点的祭祀文化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①;徐康表示《九歌》中记载的荆楚巫祭仪式,不仅影响当时,还延续到了现代,对一些民众传统祭祀仪式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②等,这些研究成果大都是从文学或民俗文化角度,鲜有从政治角度探讨其意义,因此对《九歌》政治意义的探讨很有必要。

一、屈原的忠君爱国情怀屈原是颛顼帝后裔,属楚国王族宗亲,先辈的荣耀与教导,个人的意志与使命,使屈原立志报效楚国。

面对楚国危机,屈原认为“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③;即使被流放,屈原报国无门,他也只是“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④,“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⑤,屈原的忠诚,只忠于楚国、忠于楚王。

无论是被委以重任还是被放逐,屈原始终不忘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⑥,始终心系楚王,这是屈原的忠君爱国情怀,可谓对楚国对楚王绝对忠诚。

屈原一生的追求,都是恢复楚国昔日荣光,兴盛楚国。

公元前312年,楚王接连两次出兵秦国,被秦军所败,楚国由此而衰,楚王室也因此意志消沉,唯屈原不同,挺身而出,为楚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因此不遗余力,联齐抗秦⑦,这是屈原毕生追求,也为此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九歌》是屈原流放时的作品,而屈原此时对楚国、楚王忠诚的忠君爱国情怀是屈原改造《九歌》的根本原因,因此《九歌》并不是普通的祭歌,而是为政治服务,实则是为楚王维护统治的工具。

介绍屈原的《九歌》

介绍屈原的《九歌》

介绍屈原的《九歌》
屈原的《九歌》是一首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诗歌作品,它代表了屈原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

《九歌》是楚国宗祖的功德和英雄业绩的诗歌,也是山川神祇和自然风物为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晚年放逐南楚沅湘之间忠君爱国、忧世伤时的愁苦心情和“荡志而愉乐”,“聊以舒吾忧心”,“寓情草木,托意男女”,“吟咏情性,以风其上”的心旨。

《九歌》包括11章,前人为了使它们符合“九”的成数,曾作过种种凑合。

如清代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主张《湘君》、《湘夫人》并为一章,《大司命》、《少司命》并为一章。

《闻一多》《什么是九歌》主张以《东皇太一》为迎神曲,以《礼魂》为送神曲,中间九章为“九歌”正文。

但多数人的意见,以“九”为虚数,同意汪瑗《楚辞集解》、王夫之《楚辞通释》之说,认为前十章是祭十种神灵,所祭的十种神灵,从古代人类宗教思想的渊源来考察,都跟生产斗争与生存竞争有密切关系。

十种神灵又可分为三种类型:天神——东皇太一(天神之贵者)、云中君(云神)、大司命(主寿命的神)、少司命(主子嗣的神)、东君(太阳神);地祇——湘君与湘夫人(湘水之神)、河伯(河神)、山鬼(山神);人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

《九歌》中的“宾主彼我之辞”,如余、吾、君、女(汝)、佳人、公子等,都是歌舞剧唱词中的称谓。

主唱身份不外三种:一是扮神的巫觋,男巫迎阴神,女巫迎阳神;二是接神的巫觋,男巫迎阴神,女巫迎阳神;三是助祭的巫觋。

总的来说,《九歌》是屈原根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的作品,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屈原高超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九歌》主题研究述评(上)

《九歌》主题研究述评(上)

《九歌》主题研究述评(上)《九歌》主题研究述评(上)《九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重要的长篇诗歌作品,作者是中国古代文学大师屈原。

作为屈原一生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九歌》以其深邃的艺术感染力和独特的主题,一直吸引着众多文学研究者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旨在对《九歌》的主题进行探究和述评,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揭示其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九歌》的主题表现出了丰富而复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人生、情感和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上。

首先,作为一部描写爱情的诗歌作品,《九歌》以其浪漫、激情和哲理的结合,充分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独特见解。

作品中描写的爱情情节丰富多样,既有相思之苦、衷情之深,也有背叛之痛、恩怨纷争。

通过对爱情的描绘,屈原表达了自己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情感的追求。

其次,《九歌》也是一部关于人生意义的沉思之作。

整篇诗歌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赞美、对离散失去的描写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讽刺等手法,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命运和命运无常的深思。

屈原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往的留恋、对当下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许。

此外,《九歌》还以其质朴的艺术语言和优美的文学形象,揭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与宇宙关系的思考。

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挺害白阑干,腰肢若削,岑寂行难,汉沾股而显,九果擷茅焱”的描写,通过描绘纷繁复杂的自然界面貌,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敬和对岁月的思索。

综上所述,《九歌》是一部具有深厚内涵的诗歌作品。

通过对人生、情感和社会等多个维度的思考和探索,屈原塑造了一幅富有感染力的艺术画卷。

作品中那种深沉的情感和丰富多样的文学形象都使得《九歌》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独特而重要的作品。

正是通过这份独特性,《九歌》得以流传至今,引发了无数文学研究者对其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然而,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能对《九歌》的主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在《九歌》主题研究的后续文章中,我们将更加深入地剖析和评价《九歌》中的各个主题,以期更全面地揭示这部伟大作品的美和意义综上所述,屈原的《九歌》是一部具有深厚内涵的诗歌作品。

重读《九歌》再论屈原《九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重读《九歌》再论屈原《九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重读《九歌》再论屈原《九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九歌》是屈原创作的一部楚辞作品,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篇诗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了屈原对神祇的敬仰和赞颂,同时也抒发了他的政治理想和胸襟抱负。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两个方面,对《九歌》进行深入剖析。

一、思想内容《九歌》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敬仰神祇,赞美神祇《九歌》中充满了对各种神祇的敬仰和赞美,如太阳神东君、月亮神望舒、云神云中君等。

这些神祇在屈原的笔下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和崇高的地位,成为了人们向往和敬仰的对象。

这种对神祇的敬仰和赞美,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对神秘事物的探究。

2.表现政治理想和胸襟抱负《九歌》中还表现了屈原的政治理想和胸襟抱负。

在诗歌中,屈原通过描写神祇的事迹和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未来的展望。

例如,《湘君》中描写了湘君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过程,表达了屈原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3.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疾苦《九歌》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和人生疾苦。

在诗歌中,屈原通过对各种神祇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

例如,《湘夫人》中描写了一个痴情女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爱情悲剧。

二、艺术成就《九歌》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九歌》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表现方式,将神祇的形象和人性的情感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浪漫情调的艺术世界。

这种创作手法不仅使诗歌具有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2.独特的艺术风格《九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主要体现在诗歌的语言和结构上。

在语言上,《九歌》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使诗歌具有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在结构上,《九歌》以神祇的事迹和形象为主线,将诗歌分为多个章节,每个章节都具有独立的意义和情感表达方式,这种结构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内涵。

论屈原《九歌》的柔美特质

论屈原《九歌》的柔美特质

论屈原《九歌》的柔美特质屈原的《九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品之一,其抒发情感的方式和风格独特,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诗”。

《九歌》以九首独立的诗歌形式,表达了屈原对神话传说、自然景观以及人间情感的深刻感悟。

在这些歌中,柔美与力量并存,表现出对于人性与自然世界复杂而充满着矛盾的理解。

其中,柔美的质感表达得尤其深刻。

首先,屈原《九歌》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柔美的。

《离骚》中所表达的爱情,是一种“无形之托,无爱之情”(“匪齐”的意思),是一种抒发情感、寻找出口的方式。

而另一首《招魂》则表达了浓郁的情感渴望,它不再是肉体上的倾向,而是精神深处的爱。

如歌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河畔,草色新盈。

阳春布德,万物生光。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萍之波,我于岫岩之中。

”这些柔软的语言令人感到温暖与安宁,展现了屈原对于爱情的深厚理解和敏感洞察。

其次,屈原《九歌》中所表现的对自然的理解也显现出柔美性格。

在《雨巷》中,作者写下了“烟雨蒙蒙,柳暗花明,路不可招”,这样形形色色的景象构成了一个由雨构筑的美好世界,使人联想到一个充满温暖和美好气息的小巷。

屈原在这首诗中赋予了自然景观深深的人性色彩,保留了自然的神秘性和包容性。

最后,在屈原的《九歌》中,对于人性的描摹中也充满了柔美之感。

在《九思》中,作者说道:“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这首诗从人性出发,表达了坚定而无悔的爱情观念。

这种对于人性的描摹展现了一种含蓄而舒适的柔美品性,令读者感受到舒缓而美好的情感氛围。

综上所述,屈原的《九歌》的柔美特质,表现在它能够融合不同的风格和主题,创造出矛盾而丰富的文学形式,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人性与自然界的理解和洞察,展现了作者高度细腻的情感表达和良好的审美经验。

这种柔美,与屈原所蕴含的思想及文化背景相互交错,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长久以来被广泛传颂。

关于《九歌》主题性质的探讨

关于《九歌》主题性质的探讨

关于《九歌》主题性质的探讨标签:《九歌》;主题性质;爱国情怀《九歌》是屈原的有名的代表作之一,它和《离骚》一样,散发着独特而灿烂的精神魅力,是中国文学史上瑰丽的珍宝。

然而它和《离骚》又不一样,由于《九歌》主题的模糊性,采用的不是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文章的篇目与题目“九歌”似乎有冲突,因此导致众多学者对《九歌》提出了诸多质疑。

庆幸的是,众多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后人的研究提供指引,同时激发后来的研究者以思辨的思维提出更具说服力的观点。

然而在众多的问题中,最紧要的就是正确把握《九歌》的主题f生质,这对于研究《九歌》的其他方面非常重要。

所以这篇文章希望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就《九歌》的主题性质做出探讨。

其他关于九歌的主题性质,争论从来就没停过。

其中有四种观点比较具有说服力。

第一种首先是东汉王逸的忠君爱国说第二种观点是胡适认为的民间祭祀乐歌”;第三种观点是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的楚郊祭祀歌。

第四种观点是苏学林提出来的“人神恋爱”的观点。

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观点。

要正确的把握《九歌》的主题性质,我们必须借助前人研究的正确成果,然后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剖析,结合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分析,我们才能够得到一个相对有说服力的结论。

我们知道《九歌》共有十一篇,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从祭祀规模和祭祀内容来看,《九歌》描写的是楚国国君楚怀王主持的一场盛大的祭礼,是一场国祭。

《汉书·郊祭志》说:“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获福助,却秦军。

”反映出楚怀王迷信祭祀,更为楚怀王主祭这场典礼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所以,从内容上,我们就可以知道《九歌》是不是民间祭歌。

我认为《九歌》其實是描写楚国国君祭祀典礼的“祭事诗”。

查阅资料得知,古代楚国祭祀一般包括三个形式:迎主神,敬神和送神三个形式。

《九歌》是符合祭祀歌的形式的,但是因为祭祀的形式应该完整,包括迎神、敬神和送神才对。

屈原《九歌·山鬼》赏析

屈原《九歌·山鬼》赏析

屈原《九歌·山鬼》赏析屈原《九歌·山鬼》赏析山鬼,传说中的女神。

此篇叙述了一个热爱祖国,忠于自己心上人的美丽山鬼,为追求幸福,不惜以身殉情的动人故事。

《九歌》是祭神的乐歌,此篇为楚国贵族祭祀山鬼时所唱。

《山鬼》抒发了作者对山鬼的赞美和羡慕之情,表达了深深的相思之苦。

文章通过山鬼这一形象寄托了诗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的爱情追求。

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品质和高洁的志向。

全诗风格幽怨哀婉,清丽飘逸,体现出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

下面我们来分析这篇课文:山鬼,传说中的女神。

此篇叙述了一个热爱祖国,忠于自己心上人的美丽山鬼,为追求幸福,不惜以身殉情的动人故事。

《九歌》是祭神的乐歌,此篇为楚国贵族祭祀山鬼时所唱。

《山鬼》抒发了作者对山鬼的赞美和羡慕之情,表达了深深的相思之苦。

文章通过山鬼这一形象寄托了诗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的爱情追求。

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品质和高洁的志向。

全诗风格幽怨哀婉,清丽飘逸,体现出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

下面我们来分析这篇课文:她走过山林,穿过幽暗的山洞,她踏着山涧之水,越过险峻的山涧。

这里,已没有光明与温暖,只有那充满罪恶的人间。

她将继续走下去。

为了能再次见到他,她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在山林深处,他终于找到了她,两人深情相拥,他们彼此约定要相守一生,他们用尽了毕生的情感,却终究难逃分离。

但是他知道她在这里是因为他的呼唤,而他不能回应她,也无法接受她的爱,他必须坚持守护着自己心中的信念。

在深深的眷恋与不舍中,他怀抱着她慢慢消失。

作者描写山鬼的仪态和服饰的华丽,以及她的轻盈柔美的姿态,都反映出贵族生活的豪华和诗人内心对山鬼美丽的神往。

首先,开头四句铺陈了女主人公从早到晚、由远至近的生活场景,为塑造这一形象作了准备。

最后,诗人又写她的音容笑貌,烘托出她的不同凡俗的气质。

诗人写她与江河结伴同游的悠闲自在,看似随意写来,实则用心经营。

这样,既点染出青春少女充满生机的形象,也突出了她生活环境的优美清幽。

感性与理性——屈原《九歌》与《九章》的审美分析

感性与理性——屈原《九歌》与《九章》的审美分析

感性与理性——屈原《九歌》与《九章》的审美分析
朱小爱;张静
【期刊名称】《华夏文化》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屈原的《九歌》与《九章》是《楚辞》中富有鲜明艺术特征的两组诗歌,前者是带有浓郁神话气息的楚地民间祭歌,后者除了《桔颂》以外,其余八篇作于屈原流放汉北和迁逐江南期间,连续性地表现了诗人立志——受用——被疏——放逐——自沉的生命过程。

偏于感性的宗教诗性和偏于理性的生存诗性是这两组
诗歌的人文主题。

【总页数】2页(P45-46)
【作者】朱小爱;张静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长沙理工大学文学院,410076;湖南省长沙市长沙理工大学文学院,41007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重读《九歌》--再论屈原《九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J], 蒋南华
2.屈原《离骚》《九歌》《九章》解题 [J], 睢宽;
3.论屈原《九歌》的民俗特色--答《九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J], 何彦通
4.论屈原《九歌》的民俗特色——答《九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J], 何彦通;
5.《九歌》作者新考——兼《九歌》非屈原作品补证 [J], 乂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九歌中屈原对自己品格的描写

九歌中屈原对自己品格的描写

九歌中屈原对自己品格的描写
《九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诗歌。

在这首诗中,屈原通过自己的品格描写来表达自己对高尚品德的追求。

屈原在《九歌》中描写了自己的忠诚和正直。

他写道:“瞻前而顾后,指九天而斥地。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祖国的热爱。

屈原坚信自己为国家尽忠尽职是正确的,他愿意用自己的一生来追求这一目标。

屈原还在《九歌》中描写了自己的高洁和清白。

他写道:“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怅忘归,思公子兮不得闲。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高尚品德的追求,他希望自己是清白高洁的,不受任何污垢的影响。

除此之外,屈原还在《九歌》中描写了自己的慷慨激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写道:“举长矢兮射天狼,操余弧兮反沦降。

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花兮为芳。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祖国的忠诚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任何困难。

屈原在《九歌》中通过自己的品格描写来表达自己对高尚品德的追求。

他希望自己是忠诚、正直、高洁、清白、慷慨激昂和不屈不挠的,他希望用自己的一生来追求这一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屈原《九歌》的理性精神
摘要:屈原《九歌》历来被认为是作者感性思维泛滥下的产物,本论文从屈原的楚文化背景、屈原的曲折人生经历以及《九歌》的具体内容等角度分析论证了《九歌》中的理性精神,得出《九歌》是理性精神制约下的诗人灵魂的遨游这一结论。

关键词:《九歌》屈原理性精神
屈原《九歌》是据南方巫歌加工改造而成的宗教题材作品,里边充满了各种飘渺意象,其题材、主旨也常常令人难以捉摸,在学术界历来争议颇多。

但其感性思维特质是在学术界达成共识的,学者们一致认为诗人屈原的感性思维特征让《九歌》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使作品具有了一种独特的审美特性。

但本论文从其它角度来看《九歌》,发现屈原内在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中却不可避免地沿传了先秦的理性精神。

而且,这与其感性思维并不矛盾。

屈原在《九歌》创作中表现出明显的心智迷狂的特点,这种迷狂状态以及这种状态的表现形式实际上与沅湘文化的原始宗教特点、巫风盛行的特征是相一致的,正是来自原始宗教的强大的文化势能推动了屈原的文化创造的能力,使《九歌》具有了现代诗歌无法超越的独特艺术魅力。

与此同时,本论文也认为,楚文化虽然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但在战国时群雄并起、百家争鸣的文化大背景之下,楚文化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原儒道文化的影响和渗透。

各种思想文化的融合与汇聚是战国文化的典型特征。

正因为楚地文化受到了先秦文化理性精神的影响,所以,在屈原的心灵世界和艺术作
品中,也必然能寻见理性精神和儒家伦理原则的踪迹。

同时,我们可以从微观的角度入手,仅从个人经历这方面来考察,屈原原本是地位显赫的政治家,他在仕途坦阔时可以肯定的是其精神也是常态的,此时包含的理性是毋庸置疑的。

而到了遭遇坎坷之时,从《离骚》及《九章》的内容来看,虽遭遇两次流放,但这两个阶段的屈原,他的理性精神都还完好无缺,还保持了充分的理智,他的逻辑分析能力也还很严谨,并且,他还执迷于他的“美政”理想,他还坚持他的政治信仰,他还死守他的道德准则,他始终没有放弃对“人间正道”的渴望和追求。

这前后,诗人表现出来的理性精神都是磐石般坚定不移的。

诚然,我们也不难发现,诗人个体的内心世界也是复杂与多元的,在他的心灵深处,同时存在着理性与迷狂这两个矛盾的特征,这对矛盾和谐共处于屈原的精神世界,互不侵犯。

这无异于就是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正是这种统一把诗人的神话思维控制在既定的审美范围之中,并最终成就了伟大的艺术作品《九歌》,使之兼具感性与理性的光芒。

也正是因为上面的原因,注定了诗人屈原的爱情观也必定会坚守着一定的道德原则,而不会被本能的快乐冲昏头脑,只有这样,他才有可能将爱欲升华为对真善美的追求,而不是落入世俗情爱的深渊。

具体而言,这种理性精神表现在神在他的精神世界里也会被赋予些许伦理特性,并带给他人一种庄重而中庸的审美特征。

比如云中君高踞云端为民除害的“射天狼”,湘神失意之下还尽职尽责的扫除彗星等情节安排都是符合正统精神的。

由此可见,屈原的《九
歌》赋予了神性以理性的特征,屈原创作的楚辞作品之中一直贯穿着某种理性精神,屈原从未丢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追求。

楚民族以他们独特的心灵状态感受着神灵的存在,他们赋予神理想化的色彩,用他们的伦理观念来看待神灵,感受神灵。

屈原追求的也正是这种理性与感性的相结合的境界,追求用审美意识来战胜原始爱欲,这种做法符合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

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开创了这个传统,孔子就强调文艺在表达情感时要遵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定律,唯有此,才能达到艺术的佳境。

从孔子的观点来看,他强调文艺制约情感的重要性,唯有情感得到净化,才能寻觅到真善美的方向,才能使作品闪耀道德的光辉。

孔子还强调理性必须约束情感,二者结合才能创作出德艺双馨的好作品来。

这些无不证明,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精神在于“平和之美”,而屈原的《九歌》正好是这种平和之美的艺术结晶。

与孔子强调理性与情感中和的美学观点唯一不同的是,屈原更加强调审美对爱欲的超越。

正如前文所述,屈原对美有着一种迷狂的热爱,但他却并不是以本能的欲望来对待美,而是以审美超越的形式来对待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爱恋。

本文将以《湘夫人》和《湘君》两篇为例来对此进行说明。

《湘夫人》和《湘君》两篇所写是湘水之神的男女私情,其实是间接表达了屈原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幽愤之情,两篇诗作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怀王的心理祈盼。

朱熹对《湘君》一篇有如此观点:“此
篇盖为男主事阴神之词,故其情意曲折尤多,皆以阴寓忠爱于君之意。

而旧说之失尤甚,今皆正之。

”这种说法颇为可信。

众所周知,屈原的骚体诗多用男女之间的恋情来暗喻君王和自己之间的政治
关系,这可谓是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也常为后世文章所模仿。

由此看来,湘君和湘夫人的爱情实际上被蒙上了一层浓烈的政治色彩。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湘君》与《湘夫人》两篇诗作的爱情内涵被转化为超越情爱意义的情感关系,并被提炼成理性化的道德内涵,这正是《湘君》与《湘夫人》两篇中的情感表现得不清不楚、闪烁其词的原因所在。

正因此,《湘君》与《湘夫人》两篇中“二湘”被表现得典雅而清新,这爱情故事的艺术风格是其他艺术作品望尘莫及,不可企及的。

秉承儒家理性精神,屈原坚持着一种平和典雅的美学原则来创作了湘君与湘夫人这两个神灵之间的
爱情故事。

《湘夫人》以守望爱情的姿态,被塑造为追求“永恒”的典型形象。

《湘君》则强调以平和的审美理想来刻画湘君对爱欲的节制和对道德观念的自律,全篇充分地表现了一种儒家的理性精神对诗人屈原的深刻影响。

所以,《湘君》与《湘夫人》两篇诗作的整体格调是沉郁的,我们不难感受到一种压抑的痛苦。

湘夫人从始至终也未曾见到湘君,这已经不仅仅是空间的距离,更是一种难以衡量的心灵上的巨大落差。

因此,这两篇作品中理性精神的痕迹是很明显的。

由此看来,《九歌》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精神特质,既是对巫楚文化的一种传承,又是对巫楚文化的一种超越。

《九歌》虽走了原始
巫术祭歌的套路,但诗人对之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与加工,宗教信仰中的神性被现实的人性所取代了。

因此,《九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迷狂特征只是折射出诗人内心情感个性的特征,那是诗人对生命的真善美的执着追寻。

这是一种伴随着理智的诗性迷狂,而不是一种失去本性的癫狂,更不是巫覡的迷幻状态的疯狂。

《九歌》一方面体现了精神情感的自由与酣畅,一方面也用理智约束了情感,避免了过分的放纵,细微之处,我们能发现理性精神对诗人的影响及其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所以,神游万仞时,诗人没有忘记为人祈福;谈情说爱时,诗人没有忘记克制爱欲;尽情欢谑时,诗人没有忘记春秋代序……《九歌》是理性精神制约下的诗人灵魂的遨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