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 常记》李清照 诗词赏析及中考题(含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习题及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作者】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所以后人又称她为李易安,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代表作品有《漱玉词》等。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年生活优越,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主旨】这首词形象生动逼真,语言自然优美,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深美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显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词人形象。
【名句赏析】这首小令是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共六句话,却似一幅图。
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
写景:“雨疏风骤”,雨小而风急;写人:“浓睡”、“残酒”,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写花:“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容,给读者更加鲜明醒豁的印象.其中尤以“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色泽浓艳,形象逼真,从来没有为人道过.甚至在用韵上,依律上、去可以互押,但作者哪怕在这方面也用心做到上去递换使用,象∶“骤”、“酒”、“旧”、“否”、“瘦”,抑扬相间,跌宕入耳。
再看词中的问答。
“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却道海棠依旧”,是答语,问语省去,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究竟怎么样了?”问答显然不相称,问得多悄,答得淡漠,因答语的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知否”来.《如梦令》小词,安顿两个叠句短语最难,然而这里的“知否?知否”,口气宛然,浑成天巧,非圣于词者不能到此。
李清照《如梦令》阅读试题与答案
李清照《如梦令》阅读试题与答案《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诲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歌解读这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
闺中女主人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多情。
我们从《如梦令》中是否能得到如上印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诗中的主人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
然而她却有所关切,想到“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小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时她根据季节、根据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急切的更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请看,女主人是多么关切她周围美好的事物。
词的遣词造句又把女主人活泼好逗。
情趣雅致性格的另一面表现了出来。
“试问卷帘人”,其实是明知故问,她要逗逗身边这个憨而粗疏的小丫头,果然灵验,小丫头不经意地回答“海棠依旧”。
这一下,女主人乐了!你知道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应该是叶子更绿了,花儿却残了。
二字叠句“知否”把女主人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
“绿肥红瘦”用了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
仅此四字,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为文坛之绝无仅有。
练习1、“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__叶的茂盛_ 和__花的凋零。
2、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_。
3.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 )A.叶茂花残B.红花绿叶相映衬C.红花绿叶很艳丽D.绿叶红花茂盛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
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
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
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
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
43如梦令诗词鉴赏中考作业和答案版
43如梦令诗词鉴赏中考作业和答案版P161 1 43 《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选自《漱玉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本词作者以与侍女对话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伤春、惜花的细腻感情。
惜花实际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中考20117.“浓睡”在词中的意思是。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雨疏风骤”的意思是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B.“海棠依旧”是词人对“卷帘人”的回答。
C.“绿肥红瘦”描写出雨后海棠花的情景。
D.这首词篇幅短小,有人物,有对话,意味深长。
二模2016浦东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的情感。
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雨疏风骤”是这首词叙事、抒情的背景。
B.“试”刻画了词人心系花事不忍见花落的心理。
C.“知否,知否”是词人对卷帘人说“海棠依旧”的嗔怪。
D.词中的“却道”与“却道天凉好个秋”中的“却道”语境义相同。
二模2017闵行【甲】《如梦令》【乙】《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6.《如梦令》的作者是。
“瘦”在词中的意思是。
7.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如梦令”和“四块玉”是词牌名,《别情》是题目。
B.“绿肥红瘦”和“杨花雪”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知否”和“人去也”都表达了对对方的批评和责怪。
D.这两首作品都抒写了女子心中细腻、真切、感伤之情。
二模2017黄浦6.词中“试问卷帘人”的“试”字表达了作者心理。
7.以下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不同,没有使用设问手法的一项是()A.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B.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C.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栏袖拂杨花雪。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及鉴赏阅读试题答案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及鉴赏阅读试题答案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及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疏:指稀疏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茂,红花凋零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译文】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茂,红花凋零。
李清照《如梦令》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①浓睡不消残酒:睡得很好,但还有残余的酒意末消。
②卷帘人:指侍女。
这时她正在卷帘。
③ “知否”三句:女主人纠正侍女的话说:“你知道吗?海棠不是‘依旧’,该是绿叶多,红花少了”【鉴赏提示】李清照前后期作品有显著的区别。
前期作品的反映面比较狭隘,限于闺情一类。
后期由于凄凉的身世之感深刻地影响了她的创作思想,风格突变,大都反映南渡人士辞乡别土、破国亡家的共同哀愁,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这首词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翁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
"绿肥红瘦",用语简练,又很形象化。
(1)“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2)“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扩写】昨天夜里风很大,天上落下的雨滴却显得稀疏。
想起了一些以前的事情,觉得沉闷,于是我一个人喝了点酒,可能是贪杯喝多了,头晕晕的,丫便扶我到床上睡了,睡得很沉不曾醒酒。
次日醒来恰见服侍我的丫卷帘进来。
我问她:“经昨夜风雨之后,外面的海棠怎么样了?”她却跟我说:“夫人,海棠还是跟以前一样。
”我摇了摇头,说道:“不对,不对。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阅读答案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阅读答案及赏析「篇一」关于如梦令的阅读及答案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注,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注】卷帘人:站在窗口卷帘子的侍女。
一:1、这首小令用精练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
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请作简要赏析。
2.词中绿肥红瘦指的是。
3.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意思是叶子肥大了,花儿更稀少了。
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指代叶子,红指代花儿。
作者精心地选择这两个色彩对比鲜明的词语,强化了春末夏初的景色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意近即可)3.应用了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二:1.用自己的话说说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分)2.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 分)A.述说海棠依旧的是卷帘人。
B.绿肥红瘦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方法。
D.诗歌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3.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 分)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 分)答案:1.写出了雨点稀疏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风雨情态各1分)2.B3.(3 分) 写出了春天晚上(1 分) ,雨点疏落(1 分)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1分)(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4.(3 分) 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1 分)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2 分)。
(意思表达清楚即可)(5)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6)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阅读练习二(1)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
(2)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肥、瘦分别形容。
(3)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5)仿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学现象,也是学以致用的有效练习。
《如梦令》原文注释及简析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背景
李清照(1084-1155),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注词释义
常记:常常记起。
沉醉:深入,程度深,醉到一定的程度但又有酣乐。
兴尽:尽,达到一定的程度,使自己的兴致得到极大的满足。
兴:兴致。
藕花:荷花。
争渡:这里指抢着争着奋力划船渡过。
鸥鹭:鸥,鸟类的一科,羽毛多为白色,嘴扁平,前趾有蹼,翼长而尖。
●古诗今译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在这风
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
玩得尽兴了,而且天已经黑了,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
赶快划呀,赶快划呀。
不小心,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名句赏析——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这首词《如梦令》,作者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酒后回家),创造一个微醉最佳的境界(误入藕花深处),表现一种豪放潇洒的风姿(争渡,争渡)。
这些都围绕“酒醉”来表现的,酒醉使诗人晕头转向,酒醉使诗人鬼使神差,酒醉使诗人振奋不已。
“酒后微醺乐悠悠”,它给人感觉到喝醉了酒的女诗人生活多么潇洒、柔美、飘逸,英姿勃发。
古诗词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2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古诗词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2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美文赏读〗如梦令【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诗词译文〗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诗词主题〗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
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表现了其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诗词赏析〗1古诗词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28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常记”明确写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写出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
中间两句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词人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
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阅读训练〗1.“浓睡不消残酒”的“浓睡”是之意,用在这里不但新颖,而且很贴切。
(2分)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词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惜花伤春的感情。
B.本词通过主仆对话,表现了女主人娴雅聪慧、侍女率直粗心的特点。
C.这首词语言通俗,全篇没用一个典故,而是用口头语写心中事,明白易懂。
D.“绿肥红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儿繁茂、叶儿凋零的景象。
〖参考答案〗1.(2分)沉睡,酣睡,深睡2.(3分)D(“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与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叶儿繁茂、花儿凋零的景象)〖参考资料〗古诗词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_28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痴迷赌博“每忘寝食”文人大多有一种痴情。
《如梦令》李清照中考复习题及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中考复习题及答案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作者】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所以后人又称她为李易安,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代表作品有《漱玉词》等。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年生活优越,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主旨】这首词形象生动逼真,语言自然优美,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深美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显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词人形象。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2、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3、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二、选择题:1.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的情景。
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
2、下列对李清照《如梦令》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在艺术上完全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景色迷人,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平淡朴实,生动有趣。
B.一、二两句写溪亭喝酒。
“常记溪亭日暮”,在野外溪边的亭子里喝酒,太阳西沉,天快要晚了。
点出了喝酒的时间、地点、背景。
C.“沉醉不知归路”,沉醉,有酣乐之意。
“沉醉”二字透露出了词人心底的欢快。
李清照词《如梦令》全文翻译赏析
李清照词《如梦令》全文翻译赏析
李清照词《如梦令》全文翻译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鉴赏】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玩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
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
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
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
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
于是有争渡之举。
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
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
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
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
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词牌名:如梦令|朝代:宋朝|作者: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翻译/译文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注释①如梦令:词牌名。
②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选自《漱玉词》。
③常记:长久记忆。
④溪亭:一说此系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大明湖畔;二说泛指溪边亭阁;三说确指一处叫做“溪亭”的地名(因苏辙在济南时写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诗);四说系词人原籍章丘明水附近的一处游憩之所,其方位当在历史名山华不注之阳。
⑤藕花:荷花⑥争渡:奋力划船渡过。
⑦鸥鹭:泛指水鸟。
赏析/鉴赏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①,沈醉不知归路②。
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
争渡,争渡③,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宋代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
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
丈夫赵明诚历任地方官职,对金石学很有研究。
她早年生活在一个学术、文艺气氛都非常浓厚的家庭里,过着优闲平静的生活。
南渡以后不久,丈夫死去,颠沛流离,境遇孤苦。
她是南宋有名的女作家,诗词散文都有成就。
所作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要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南渡后在词中蕴含着沉痛的家国兴衰之惑,通过个人遭遇反映时代和社会的动乱,现实意义较强。
她是词中婉约派的大家,擅长白描手法。
论词注重协律,崇尚典重、情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所作诗风格豪迈,爱国热情极强,但流传不多。
所著《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解题: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如梦令》,词牌(填词用的典调)名。
注评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黄昏时候。
沈(chén)醉不知归路。
沈醉;大醉。
沈:同“沉”。
这里说“沈醉”既有饮酒过量的意思,也暗示溪亭景色宜人,令人陶醉,乐而忘返,并为下面“误入”句伏笔。
○两句点明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以“常记”总领,引起后面的描绘。
兴尽晚回舟,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藕花深处。
误入:不该入而入。
藕花:荷花。
因游兴沉酣,乐而忘返,所以错过了光线较好的时刻,才把船划到荷塘里。
○两句承上“沈醉不知归路”,启下“争渡”。
争渡,争渡,争渡:抢着把船划出去。
争:争着,抢着。
○酒意未消、游兴未减,全然不顾误入歧途,非要夺路前进不可,活画出少女天真烂漫的情态。
李清照《如梦令》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原词阅读】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阅读试题】(1)“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 ”。
(2)“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 ”;“肥”、“瘦”分别形容“ ”。
(3)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5)仿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学现象,也是“学以致用”的有效练习。
请从李清照《如梦令,画线的三句中任选一句进行仿写。
(不必仿整首词,只要意思连贯、押韵即可。
)仿写示例:如梦令昨日河洲散步,看见红白无数。
试问何怪物,却道袋装弃物。
禁塑,禁塑!还我清清江渚。
【试题答案】(1)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2)叶和花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3)(3分) 写出了春天晚上(1分) ,雨点疏落(1分)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1分)(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4) (3分) 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1分)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2分)。
(意思表达清楚即可)(5)如:“昨晚发烧呕吐,今早舌干口苦。
“咳嗽,咳嗽,高烧不退依旧”等,不要求平仄、用词的严谨,只要与被仿句字数相等,意思完整、通顺连贯、押韵即可。
如果仿句意思前后不相干,给1分。
【原词赏析】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11题)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11题)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2.主旨、情感这首词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追叙一次夏日郊游的欢乐情景,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操。
3.请赏析“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表达作用。
答:①点出了喝酒的时间、地点、背景;②一个“常”字,表明这件往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透露出了女词人心底的欢快,“不知归路”,暗示了游兴沉酣、乐而忘返。
4.请赏析“误入藕花深处”的表达效果。
答:①“误入”把诗人酒眼朦胧醉的憨态全部写出来,如行云流水,流畅自然,毫无雕凿痕迹。
要在平时船划入藕花深处,要出多大的劲呀,今天不知不觉地撞进来了,这里把自己原来的主观愿望与酒后的神志模糊,作了对比与交待。
②照应开头的“常记”(长久记忆),因为这首词是追忆少时游玩的情形。
5.说说“争渡,争渡”的表达作用。
答:“争渡”,这里是“怎么划出去”的意思,运用了反复修辞手法,突出了词人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急心情。
6.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
答:暮色中船却误入荷塘深处,作者不由得惊呼:怎么把船划出去?叫声惊醒了鸥鹭,飞向天空,霎时,人声、水声、鸟声交织在宁静的湖面上。
7. 说说“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
答:“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8.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答:这首小词用白描的手法,静中有动;用词简练,语言平淡朴实,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
但却画面感很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
李清照如梦令古诗鉴赏附阅读答案
李清照如梦令古诗鉴赏附阅读答案李清照如梦令古诗鉴赏附阅读答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古诗鉴赏附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梦令(6分)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夜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22.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23.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三)私心19.(5分) ①就②比作③可是,但是④这,这样⑤说,称20.(4分) ①有人问第五伦说:“你有私心吗?”(2分) (关键词“或”“公” 未译或错译,每处扣1分) ②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即使)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2分)。
(关键词“疾”“省视”“竟夕”未译或错译,每处扣1分,扣完为止。
)21. (3分) 这样的私心是人之常情,这说明了他严于自律,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符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
)(四) 如梦令22. (3分) 写出了春天晚上(1分) ,雨点疏落(1分)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1分)(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23. (3分) 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1分)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2分)。
(意思表达清楚即可)李清照《如梦令》诗歌鉴赏如梦令作者:李清照【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及注释译文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1)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2)溪亭:临水的亭台。
(3)日暮:黄昏时候。
(4)沉醉:大醉。
(5)兴尽:尽了兴致。
(5)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宋词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宋词赏析【作品介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原文】如梦令①常记③溪亭④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⑤深处。
争渡,争渡⑥,惊起一滩鸥鹭⑦。
【注释】①如梦令:词牌名。
②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选自《漱玉词》。
③常记:长久记忆。
④溪亭:一说此系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大明湖畔;二说泛指溪边亭阁;三说确指一处叫做“溪亭”的地名(因苏辙在济南时写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诗);四说系词人原籍章丘明水附近的一处游憩之所,其方位当在历史名山华不注之阳。
⑤藕花:荷花⑥争渡:奋力划船渡过。
⑦鸥鹭:泛指水鸟。
【白话译文】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创作背景】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是一首追忆诗。
她遭受了重大变故,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赏析】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11题)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11题)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2.主旨、情感这首词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追叙一次夏日郊游的欢乐情景,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操。
3.请赏析“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表达作用。
答:①点出了喝酒的时间、地点、背景;②一个“常”字,表明这件往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透露出了女词人心底的欢快,“不知归路”,暗示了游兴沉酣、乐而忘返。
4.请赏析“误入藕花深处”的表达效果。
答:①“误入”把诗人酒眼朦胧醉的憨态全部写出来,如行云流水,流畅自然,毫无雕凿痕迹。
要在平时船划入藕花深处,要出多大的劲呀,今天不知不觉地撞进来了,这里把自己原来的主观愿望与酒后的神志模糊,作了对比与交待。
②照应开头的“常记”(长久记忆),因为这首词是追忆少时游玩的情形。
5.说说“争渡,争渡”的表达作用。
答:“争渡”,这里是“怎么划出去”的意思,运用了反复修辞手法,突出了词人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急心情。
6.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
答:暮色中船却误入荷塘深处,作者不由得惊呼:怎么把船划出去?叫声惊醒了鸥鹭,飞向天空,霎时,人声、水声、鸟声交织在宁静的湖面上。
7. 说说“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
答:“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8.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答:这首小词用白描的手法,静中有动;用词简练,语言平淡朴实,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
但却画面感很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译文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由李清照所创作的,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译文三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注释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为通假字,同“怎”,读作zěn,意思是怎么,怎样才能。
能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赏析李清照(1084-1155),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这首词《如梦令》,作者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酒后回家),创造一个微醉最佳的境界(误入藕花深处),表现一种豪放潇洒的风姿(争渡,争渡)。
这些都围绕“酒醉”来表现的,酒醉使诗人晕头转向,酒醉使诗人鬼使神差,酒醉使诗人振奋不已。
“酒后微醺乐悠悠”,它给人感觉到喝醉了酒的女诗人生活多么潇洒、柔美、飘逸,英姿勃发。
全词共六句,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一、二两句写溪亭喝酒。
“常记溪亭日暮”,在野外溪边的亭子里喝酒,喝得时间太长了,喝得也稍多了,太阳西沉,天快了晚了,这种荒唐的事至今还记得。
开头点出了喝酒的时间、地点、背景。
“沉醉不知归路”,因为酒喝多了,人晕晕乎乎的,好像感到醉了。
沉醉,是醉到一定的程度,但又有酣乐之意。
这时,连回家的路已经记不太清楚了。
酒喝到如此的程度让人担心哪!“沉醉”二字透露出了女词人心底的欢快。
“不知归路”,暗示了游兴沉酣、乐而忘返。
第二层,三、四两句写误入藕花丛中。
酒是喝得是尽兴,天却晚了,不能不回家呀,“尽兴晚回舟”,来时诗人是划着小船来的,回去也要小船划回去呀。
我们好像看到诗人踉踉跄跄从亭子上走下来,解开拴船的绳索,撑开小船向前去。
划呀,划呀,可是,酒喝多了,头脑似乎不太清醒,船到底划向哪里,诗人也许不太明白。
由于酒后发力,用力过猛,小船儿一头撞进了藕花丛中,“误入藕花深处”如行云流水,流畅自然,毫无雕凿痕迹,却将一叶扁舟摇荡于盛放的荷花丛中。
“误入”这里把诗人酒眼朦胧醉的憨态全部写出来,要在平时船划入藕花深处,要出多大的劲呀,今天不知不觉地撞进来了,这里把自己原来的主观愿望与酒后的`神志模糊,作了对比与交待。
又照应开头的“常记”(长久记忆),因为这首词遥追忆。
中考古诗词李清照《如梦令》阅读答案
中考古诗词李清照《如梦令》阅读答案引导语:如梦令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试题】1.词中“绿肥红瘦”指的是。
2.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意近即可)2.应用了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2014年黔西南州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鉴赏】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
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
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
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
”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
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
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
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
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
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
”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
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梦令·常记》李清照诗词赏析及中考题(含答案)
如梦令
南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1、常:常常;经常。
2、溪亭:溪边的亭子。
3、日暮:太阳落山的时候,时间已经不早了。
4、沉醉:大醉。
形容醉的程度很深。
5、归路:回家的路
6、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7、回舟:乘船而归。
8、误:不小心。
9、藕花:荷花。
10、争:同“怎”,怎么(怎么把船划出去的意思)。
11、滩:群。
12、鸥鹭:水鸥和白鹭的总称。
翻译:
回忆起以前到小溪边的亭子游玩,一直玩到日暮时分,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一直玩到兴尽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荷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把船划出去,桨声惊动了栖息在水中的鸥鹭。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感叹身世。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
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
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赏析:
《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
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
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中考阅读题:
1. 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
(3分)
暮色中船却误入荷塘深处,作者不由得惊呼:怎么把船划出去?叫声惊醒了鸥鹭,飞向天空,霎时,人声、水声、鸟声交织在宁静的湖面上。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3.赏析“惊”字的妙处。
(2分)
“惊”字,既暗写出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了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4. 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2分)
这首词用词简练,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
但却画面感很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
5.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
(4分)
词人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藕花深处的些许“惊恐”再到“欧鷺”惊起的豁然开朗,词虽短,但感情变化却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