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人性格和上海的发展
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特点
![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fe882058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3d.png)
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特点《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特点:繁华与喧嚣》嘿,咱今儿就来说说近代上海这座神奇的城市!那发展特点,可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啊!说到近代上海,第一个特点就是热闹非凡,那可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呐!来来往往的人多得像蚂蚁搬家似的,走在街上就感觉自己像个小水滴掉进了大海,瞬间就被人群淹没了。
但就是这种热闹,让人感受到了城市的活力,仿佛处处都藏着机会,让人忍不住想去闯荡一番。
然后呢,这上海啊,那就是一时尚之都。
各种时髦玩意儿都是先在这儿流行起来的。
走在街头,你能看到穿着最时髦洋装的小姐们,那身姿,哎哟喂,可别提多婀娜多姿了。
还有那些西装革履的先生们,派头十足,好像随时都在准备着去谈一笔大生意。
在这里,你要是跟不上时尚潮流,那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上海人。
不过,近代上海可不只是表面上的繁华热闹,它的发展可是相当多元化的。
一边是高楼大厦、洋行银行,另一边呢,可能就是弄堂小巷子,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就像是一个双面人,一面精致得很,另一面又特别接地气。
在这繁华的背后,可也有着它的烦恼。
交通拥堵那是常有的事儿,那车啊、人啊挤在一起,感觉就像被装在一个大罐头里似的。
还有那房价,高得离谱,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但没办法,谁让大家都想来这座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城市呢。
上海的发展速度也是惊人得很,就像是坐了火箭一样。
可能昨天这里还是一片荒地,今天就变成了高楼大厦。
变化之快,让人咂舌。
你要是稍不注意,没准就跟不上它的步伐了。
总之,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特点那就是繁华、时尚、多元且速度超快。
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烦恼,但它的魅力却依然吸引着无数人前往。
就像我,虽然有时候也会被它的喧嚣闹得头疼,但还是忍不住喜欢它,喜欢它的热闹,喜欢它的时尚,喜欢它的一切。
嘿,上海,你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啊!。
上海滩的近代化进程
![上海滩的近代化进程](https://img.taocdn.com/s3/m/5d395787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7f.png)
上海滩的近代化进程上海滩是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核心,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见证者之一。
从19世纪末开始,上海滩的近代化进程始终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这场发展既是物质进步的体现,也是人文交流的平台,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一、西方影响下的近代化起步古老的上海在19世纪末开始接受了西方的影响,这股影响力主要来源于来自欧洲和美国的商人和传教士。
在此后20年间,上海滩的近代化步伐逐渐加快。
例如,最早的电灯在上海滩出现,这标志着该地区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与此同时,第一个邮政局的建成也为随后的贸易活动提供了更便利的通信手段。
以上仅是上海滩近代化起步的冰山一角,实际上上海滩在此时间段有过很多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例如,1893年上海首创了汇票交易所,这为现代金融机构的崛起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活跃在上海滩的西方传教士,多才多艺,在医疗、教育、新闻出版等领域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这些人的努力代表着上海的近代化方向,也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二、20世纪初的滋长与壮大20世纪初,上海滩迎来了一波新的发展浪潮,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城市工业的兴起。
新兴工业引领起了大规模的人口向上海滩聚集,也为上海提供了更丰富的就业机会。
在20世纪初期的上海滩,新型的街区风格开始盛行。
各种新颖的建筑风格和商业模式在这里相互交织,其中不乏中式和西方风格的混合体,例如白天鹅广场、刘海粟美术馆、汇龙广场等地。
同时,上海滩的公共交通也初步建立起来,有一些铁路和轮船的运营开始在上海滩周边开展。
三、大规模规划,上海滩走向现代化到了20世纪40年代,上海滩已然成为了一个成熟的现代城市,这也标志着上海滩近代化进程的一个里程碑。
在此期间,上海滩的市政府开始了一次大规模的城市规划,主要目的是改善上海滩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状况。
战后初期,上海滩开始了又一次规划,这一次规划比之前更为普惠,覆盖面和规划范围也更加广泛,其中包括城市重建、经济发展、教育和公共服务等领域。
上海人的特点和性格
![上海人的特点和性格](https://img.taocdn.com/s3/m/51a47fcb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08.png)
上海人的性格上海人给外地人的印象大多是“精明、细致、小气、爱面子、小聪明、不爱说普通话”。
在外国人眼里,上海人的性格似乎更加鲜明。
一位日本人这样形容和介绍上海人:口气夸张,有极度的优越感,喜欢讲排场,好面子,惯于领先时代,崇尚时髦而自傲。
他们同时还具备实践能力,能够巧妙地利用他人的财力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上海人的性格特点是:机敏,行动快,具有大多数中国人所没有的不拘泥于过去的性格。
他们的创意能力优异,但有时也擅长玩弄技巧。
上海人受到的另一个评价是“精明而不高明”,这常常被认为比较小气,与朋友相处锱铢必较。
张爱玲曾说过:“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的磨练而产生的。
”密集的人口,狭窄的空间,微薄的收入,又想过体面的生活,其结果只能是“精明而不高明”。
在东北人看来,上海人衣冠整洁,独来独往,不与同学一起看电影、吃饭,不言人恶,不涉是非,也不露个人隐私,与所有人都是“淡如水”的等距交往,因此和他们交往觉得很轻松和安全。
上海人好争斗,好诉讼,如邻里之间经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吵得不可开交,但仅限于“文斗”、“动口不动手”。
遇到纠纷,上海人更喜欢采用争吵的方式来解决,很少大打出手。
对此,北方人多有不屑,以为这是上海人软弱的表现。
其实上海人(也包括多数南方人)的吵架,不仅是一种愤怒的宣泄,也是一种争取周围人同情的策略,通过吵来让旁观者评定对错,这I:L:II:方那种动辄诉诸拳头的做法在策略上来说还是略胜一筹的。
在一些人看来,“心眼小、气量小、胆魄小、志向小”几乎就是上海男人的标签。
上海男人大多细皮嫩肉,精心修剪的发型上总打着保湿摩丝,服装款式总不会与时代脱节,步伐也总有一点微风轻摆的味道,这无疑是苏南水乡的江南文化和十里洋场的西方文明在上海男人身上留下的特有的“阴柔”气质。
.上海男人既热爱工作又会享受生活,他们把家看成生活的第一要义。
上海的作家们尤其如此,他们笔下的人物,理性多于感性,思考长于抒情,不管造诣多深的作家,无论如何都喊不出楚歌秦腔来。
简析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与发展原因
![简析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与发展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96aa8097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ac.png)
简析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与发展原因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有国际化、多样化、现代化的风格。
这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包括地理位置的优势、政治和经济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国内先进建筑理念的引进等。
首先,地理位置的优势是上海建筑发展的基础。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位置,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交通便利的优势。
这使得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外来移民和投资。
同时,上海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和技术的引进。
这些因素为上海建筑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和技术支持。
其次,政治和经济的变迁也对上海建筑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代初期,上海被列强侵占并成为租界,西洋建筑开始进入上海。
但随着近代中国的政治动荡和经济不稳定,上海渐渐失去了繁荣和发展的机会。
直到20世纪20年代,北方政局变化和中共第一次国内合作停战导致了上海的再次繁荣。
上海开始成为大批外商、外国人和国内企业家的投资聚集地,这推动了上海建筑的快速发展和更新换代。
上海开始建设现代化的道路、桥梁、河道等基础设施,并修建了许多富丽堂皇的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如外滩的各式大楼和南京路的百货公司。
这些建筑风格多样,取材自西方,展现了上海作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最后,上海引进国内先进的建筑理念和技术也对其建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上海曾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方建筑理念和技术的城市之一、20世纪初,上海的建筑师开始学习西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以满足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需求。
他们致力于结合国内文化和外来建筑理念,推动了上海建筑的创新和发展。
他们引进了钢筋混凝土技术,使得上海的建筑能够建造更高、更大、更坚固的建筑物。
这为上海的建筑师提供了更多的设计空间和创造力,使得上海的建筑得以满足快速城市化的需求。
综上所述,近代上海建筑的特点是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政治和经济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国内先进建筑理念的引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上海的建筑融合了西方和东方的元素,展现了上海作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近代上海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特点
![近代上海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7e587fd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d8.png)
近代上海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1、,一直是上的文是上海区人是区923发为第大市在超的2的性格性和独特的经商式,进了上海近史上的发展,由于上海持的历,上海特的性格性,造就了上海史的速发展,无经济还是文化,物质还是情神,3西方新思潮和新风与的进入上海自开以,向来是西方新思湖和新风进入近中国的窗口。
上海人有接先进思,擅考,使得那些先进思想传着更能发布自己的思想和理解,4、租果的设立使上海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与金中心1912年以后,上海的租却有如国中之国,独享着一份特别的平和,而,租界在经济、人口等各方面都进一步加快了其发展的速度,。
上海社会与历史变迁
![上海社会与历史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d67712be58f5f61fb6366612.png)
生化/轻工学院包装142141410054张乐乐从我的角度看上海社会与历史变迁"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
"近代上海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迅速崛起,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可谓是一奇迹。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有了文化就有了生命,那上海的生命便是它独特的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所代表的即是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和融会贯通的文化。
上海的文化是双向的,既有由外而内的灌注,也有由内而外的吸收。
正因为有这样注入和吸收是的上海呈现出中外文化交相辉映,相互融合的特点,这也成为了上海勃勃生气和活力的源泉。
追溯上海的文明渊源,可以发现在上古时期其文明已有相当水平。
据考古资料表明,上海文化的滥觞时期始于据今5900-4900年的"崧泽"文化。
崧泽文化属于新石器时期母系氏族社会过渡的阶段。
在崧泽文化的古遗址中,发现了捕渔的网坠,织网用的靴形器、捻线的陶纺轮以及狩猎用的剑簇、石刀、骨锥、牙刀等与渔猎有关的遗物,上古时期上海的物质文明程度据此可以略窥一斑。
1843年开埠以前,上海文化从属于中国古代的江南文化,而渊源于长江流域江浙的古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是一种水文化,水是流动型的,而非静态型的,上海文化传承了吴越文化的亲水性特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动态文化;其次,上海的文化还继承了吴越文化的敏感和细腻,对异质文化体现出一种宽容的姿态,善于接受新鲜文化因子,形成上海文化多元性的特点;另外,大量自南而来的浙江人和自北而来的江苏人,构成上海主要的"移民"群。
江浙人是古代吴越人的后裔,吴越文化大胆开放的冒险性格及雄健恢宏的拓边精神,构成了上海文化的开创性特征。
海派画家任伯年的商业画、刘海粟率先使用人体模特、开创机关布景等等,俱是"敢为天下先"的行为。
19世纪中叶,西方殖民者的尖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地处东南海角的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从此上海文化就在上海滩上中西方文化相互撞击、交汇、渗透、吸引、兼融的土壤中孕育诞生了。
上海的历史和乡土人情
![上海的历史和乡土人情](https://img.taocdn.com/s3/m/66b923e40975f46527d3e130.png)
上海的历史和乡土人情(王勤)一、上海的地理位置、成陆历史和行政沿革北起长江口(包括:崇明、长兴岛),西接江苏、浙江,南到杭州湾,东临大海(东海)。
现有:浦东新区+15个区+1个崇明县,内有黄浦江从西南流向东北,从吴淞口出长江。
上海是一个海滩冲击而成的城市,原先只有青浦、松江、金山;后再有嘉定、闵行、奉贤;到唐朝有现在的市中心(包括:宝山、闸北、黄浦、南市、卢湾、川沙等);到宋朝有现在浦东的南汇、浦东机场等所在地。
上海在唐朝属昆山管辖;在宋朝属苏州管辖;在元朝属松江府管辖;在明朝也属松江府管辖;在清朝,上海北面的嘉定等属太仓州管辖,南面的大部分地方属松江府管辖。
二、上海的古城、租界殖民、城市的发展在嘉定有:南翔古掎园、秋霞圃、法华塔、孔庙;在松江有:醉白池、方塔等;在青浦有:曲水园、万寿塔等;在市中心有:豫园、玉佛寺、静安寺、白云观、龙华寺、真如寺等。
到清同治年间,上海县城就是现在的老城厢(即人民路与中华路的环城圈),内有:豫园、城隍庙、沉香阁、清真寺、大镜阁、慈修庵、文庙、四明公所等。
上海县城属中国;淮海路以南、以西,直到徐家汇属法租界(包括了现在主要的徐汇区和卢湾区、静安区部分地区);淮海路以北(包括:黄浦、长宁、闸北、宝山、虹口、杨浦)属公共租界(有英、美、日、意、葡等国)。
中国近代最屈辱的4次战争:①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中-英,林则徐虎门销烟,《南京条约》,开放口岸、划租界);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英法,《天津条约》、《中俄条约》,割让东北土地);③中日甲午海战(1894-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日本占领台湾、琉球岛[今冲绳岛]);④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0年,中-德、英、法、俄、美、日、意、奥匈,后+澳,割地赔款4.5亿白银)。
上海公共租界是1843年,根据《南京条约》设立,1846年设英租界(今河南路-西藏路),1848年设美租界(今虹口),1862年法国退出公共租界,单独设立法租界。
上海近代史
![上海近代史](https://img.taocdn.com/s3/m/2239fc00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0d.png)
上海近代史上海是中国最富有活力和现代化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节点和见证者。
作为一个港口城市,上海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东海岸的重要贸易中心,也是外国势力进入中国的门户之一。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中,上海起到了重要的角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19世纪中叶,由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被迫开放港口,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使得许多外国势力涌入上海。
这些外国势力包括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他们在上海建立了租界并享有特权。
上海的租界成为了外国势力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力的中心。
这使得上海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城市,吸引了许多海外移民和投资者。
上海的近代史还与中国的政治革命密切相关。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上海成为了中国的临时首都,并在那里建立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民主政府。
然而,革命的成功并没有带来真正的稳定和统一。
后来,上海成为了各种政治派别的斗争场所。
著名的“五卅惨案”,即1925年的上海学生和工人示威抗议,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这次抗议活动受到了广泛关注,并成为中国劳工运动的起点。
近代中国的动荡和动乱也在上海得到了体现。
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上海成为了日本侵略的重要目标。
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上海成为了中日战争的前线。
日本占领了上海,并对其进行了残酷的统治。
上海作为中国人民抵抗的象征,成为了抗日斗争的重要战场。
战争结束后,上海恢复了中国的主权,并开始了一段重建和发展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海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龙头之一,也是全国最重要的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
上海的浦东新区发展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
上海的城市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新的高楼大厦和现代化交通设施拔地而起。
此外,上海还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中心之一,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和活动。
然而,上海的发展也伴随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城市化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导致了一些环境问题。
城市形态与社会变迁——上海的历史
![城市形态与社会变迁——上海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6681991e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bb.png)
城市形态与社会变迁——上海的历史上海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其历史可以反映出城市形态与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作用。
近代上海是一个从渔村发展成都市的典型代表,其悠久的历史、别样的文化与世界级的经济实力,让上海成为了中国最耀眼的城市之一。
在其繁华的“金色年代”中,上海几乎成为了亚洲的纽约,而由于历史原因,上海不仅有着不同寻常的文化底蕴,也反映了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
一、城市发展的历史及其背景上海历史悠久,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上海是吴王许由所辖的管辖范畴里。
唐代后期,上海发展成为一座渔村,但经济逐渐发展壮大。
到清代初期,上海渔村已经成为了一座有数十万居民的城市。
外商纷纷进入了上海,城市的发展也得到了大大的促进。
而在20世纪初,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最大、最发达的城市。
在上海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其城市建设总是跟进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社会变革不断,上海城市的问题日益突出。
同时,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上海也受到了更广泛的影响,而在独特的背景下,上海城市的形态也逐渐发生变化。
二、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从城市形态来看,上海既有东方风格的市容,也有西方建筑的风格,因此上海也有着独特的文化融合和特定的气质。
在上海的城市设计中,建筑的细节显示了上海的历史和文化特征,例如那些非常具有特色的“弄堂”地区和旧式的“四合弄堂”,这些区域反映了上海城市发展的某些方面。
要想真正了解上海城市景观,必须要先了解上海的历史和文化。
上海市区现在有许多现代化的建筑,但是很多城市老旧的建筑也基本上都得以保留,包括一些民居和梧桐树。
这给上海市中心带来了很好的特色,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这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并打破传统的建筑规则和惯例。
但这一次勇敢的尝试是值得的,因为它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到上海。
除了建筑风格的影响,上海的城市形态还有其他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对上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城市内涵的扩容。
当城市继续扩张时,往往会损失一些自然景观和历史景观,这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形态。
近代上海的移民
![近代上海的移民](https://img.taocdn.com/s3/m/9d9386a9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3a.png)
开放宽容:近代上海的移民一、近代上海移民概况近代上海是五方杂处的移民城市。
上海人口中,本地人口只占20%左右,这是上海开埠后历次“移民潮”造成的。
“客弱主强”的人口构成对上海经济文化发展、社会变迁、城市特点和精神、市民特质产生了巨大影响。
上海在开埠后由一个地区商埠迅速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远东金融中心,原因多端,其中移民是上海上海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
移民资源与其他因素汇聚为强大的发展动力,为上海的崛起和发展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强劲的动力。
1843年上海开埠时的人口不足10万;加上郊区人口50多万;1949年约为550万人。
1950年上海人口,本地籍占15%,非上海籍人口占上海总人口的85%以上。
上海于1843年开埠后,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移民蜂拥进入上海,呈现出“主弱各强”的人口结构特点,这是上海开埠后历次“移民潮”造成的。
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上海市人口2301万人,占全国比重的1.72%。
改革开放,特别是1990年代上海开发浦东以来,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新移民纷纷来到上海工作、生活,被称为“新上海人” 2011年末,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达935.36万,占全市常住人口总量的39.8%,平均年龄31.6岁,15岁以上的87.4%。
移民的概念:移民是指实现了迁移的人口。
与人口的生育、死亡一样,迁移是人口系统中三个基本因素之一,亦是人口学中最模糊不清、争执最多的概念。
一般而言,人口迁移指空间地理位置上的变更,即人们离开原居住地,超过一定的行政界限,到另一个地方居住的移动,也称人口的机械变动。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安土重迁的农业国家,正如费孝通先生说的:“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象是半身插入了土里。
”因而不流动是乡土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移民的迁移动机虽然各异,但多属被动、盲从的行为,大多是迫于天灾人祸或是统治者的强制,很少有心甘情愿、出于改变自身境况的迁移,这与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特点有关。
评《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
![评《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https://img.taocdn.com/s3/m/13ab5805b4daa58da0114ab7.png)
评《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作者:李菁菁来源:《神州》2012年第35期上海是一个“五方杂处”{1}的社会。
这是近现代上海社会非常重要的一个特质,移民在上海的成长发展,是一边融入与适应这座城市的开放与现代,一边又在做着自我调衡与判断,寻找所谓的“老乡”,进而联合、团结起来,这是面对大城市激烈的生存竞争,极其快速的生活、工作节奏所采取的自然保护策略,也是要将来自故乡的传统,让它在上海延续下去。
这使得上海的文化呈现出了它丰富多彩的一面,也使上海社会有了多元的性格。
当然,上海文化在丰富中有它主流的表現一面,上海社会在多元中有它自身的一个主要性格。
周武说过,“近代上海地位的变化:是从江南的上海到上海的江南”。
显然,江南与上海的关系是主要的。
江北处于从属的地位,为什么江北相对于上海来说,是陌生和遥远的呢?美国学者韩起澜{2}在研究上海厂女工史的过程中,发现了“上海女工内部的(特别是来自江苏省北半部和南半部的女工之间)的分隔,”{3}而这种发现使她想起“格兰德河所代表的分隔,该河把埃尔帕索同墨西哥一侧毗邻华雷斯的区域分隔开。
”{4}作者在格兰德河的经历,提示了她自己,使她开始把目光聚焦于在上海的苏北人,她发现在上海人们看待苏北人是有偏见的:“有两点认识使我有志于对这个问题穷根追底:第一,分隔并不限于棉纺厂,而且事实上构建了整个上海的社会和经济等级结构;第二,这种分隔—以及对苏北人的偏见在1949年社会主义革命后依然存在。
”{5}于是乎,她决心将苏北人在上海这一研究作为自己的事业,运用人类学的一些方法将它与中国特有的籍贯联系起来研究苏北人,这本《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便是这一努力的成果。
本书讨论的是苏北人在上海被建构的有关历史过程,全书一共八章,在第一张导论里,作者论述了苏北人在上海的被建构反映了阶层同籍贯之间十分复杂的关系,不同于跨国界的移民,也不同于按阶层来划分的身份关系。
由此指出了苏北人身份的特殊性,在被构建过程中,籍贯起了基础性的作用,以往的研究只按照籍贯“其字面意义看问题。
第16课 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
![第16课 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c71c6dd3195f312b3169a503.png)
租界新的评价
• 中西文化交汇中心 • 市政文明建设 • 近代物质文明建设 • 庇护进步事业场所
典范
第17课 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 课
近代经济起步: 世纪 年代后 19世纪 近代经济起步: 世纪50年代后
19世纪下半叶的上海经济 世纪下半叶的上海经济: 经济主流: 外贸为主导的贸 世纪下半叶的上海经济 经济主流:
•
1919年刚落成时的工部局大厦,在 年刚落成时的工部局大厦, 年刚落成时的工部局大厦 江西中路与河南中路、 江西中路与河南中路、福州路与汉 口路之间,现称老市府大楼, 口路之间,现称老市府大楼,呈正 方形。 方形。
工部局局旗
租界的传统评价
• 提起租界,往往把侵略、野 蛮、反动、黑暗冠于其中。 租界,意味着中国主权的轻 蔑,践踏与严重侵害。“租 界是罪恶之源,是人间地 狱。”这一愤慨支真实地揭 示了租界的历史本相。
经世致用 扶持世教, 指儒家的仁义道德学说, 扶持世教,匡正人心 :指儒家的仁义道德学说,这正是
他的历史局限所在,不过还是应当辩证看待这个问题。章学 他的历史局限所在,不过还是应当辩证看待这个问题。 诚的这一观点,在政治上虽然是消极的, 诚的这一观点,在政治上虽然是消极的,但在学术上却具有 进步意义。 进步意义。
《史通》是中国史学史上最早的从理论 史通》 上和方法上着重阐述史书编纂体裁体例 的专书﹐ 的专书﹐是对中国唐初以前的史学编纂 的概括和总结﹐ 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史学家从撰述历 史发展到评论史家﹑ 史发展到评论史家﹑史书和史学工作的 开创性著作。 开创性著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章学诚(1738-1801年),字实斋 年),字实斋
第16课
近代上海市政的变迁
一、上海开埠与租界的市政
上海城市个性
![上海城市个性](https://img.taocdn.com/s3/m/c8dd59c00c22590102029de4.png)
浅论上海的城市个性特征冯骥才先生说:“城市是一种生命。
生命最重要的个体价值就是个性。
城市的个性就像人的个性一样,既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天性;又是漫长历史中形成的,是一种命运的塑造呈现。
”所谓天性,是它与生俱来的一面,即是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而命运的塑造,是指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沿革和经济发展。
因此,城市的个性是由历史的、地理的、经济的各方面的原因决定的。
我的家乡——上海,是中国大陆第一大城市。
关于上海,许多学者都发表过自己的理解,在许多人眼里,上海是一个斤斤计较的小家子气的城市,这主要是从“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上推论而出的。
虽然不能完全否认,但我认为,一个城市的个性应当从这个城市的历史、地理、经济、生活方式乃至城市管理等多方面来了解,以免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
首先,从地理的角度来看,由于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又扼长江出口,所以上海是中国重要的门户。
十七世纪它已成为一个繁盛的港口。
黄浦江上帆樯林立,中外船舶,来往如梭。
但在旧中国,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中,上海成为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重要据点。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大量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俨然成为中国大陆最受外商青睐的城市。
上海也成为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其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上海建城可以追溯到上海市建城历史始于元朝至元二十八年七月,即公元1291年8月19日,朝廷批准上海建县。
此日定为上海建城纪念日,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1842年,英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将上海列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以后,美、法帝国主义也相继强迫清政府订立不平等条约,在上海强辟租界,霸占海关,驻扎军队,设立捕房,取得领事裁判权。
在这种特权的保护下,他们大量倾销商品,开设银行、洋行、工厂,经营各种公共事业,贩卖毒品。
从此,上海逐渐变成一个工商业畸形发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城市。
移民与上海的崛起
![移民与上海的崛起](https://img.taocdn.com/s3/m/dd6e04ff81c758f5f61f67d5.png)
移民与上海的崛起一、上海移民(一)数量众所周知,上海是个移民城市,移民资源与其他因素汇聚成强大的发展定势,为上海的崛起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强劲的动力。
从公共租界和华界人口籍贯的统计数字来看,公共租界内上海本籍人口的最大比重是1930年的22%,华界则是1929年、1932年的28%;公共租界内本籍人口的最小比重是1885年的15%,而华界相应是1936年的24%。
这种人口构成主要是上海开埠后的历次“移民潮”造成的。
自19世纪中叶,上海先后出现过三次外省人口迁入上海的“高峰”,一是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战事频仍,大批避难移民涌进上海,许多商人也将营业地点转移到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上更有吸引力的上海,使上海人口从1855年到1865年净增11万。
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初年,上海人口从1910年的128多万又增至1927年的264万余人,致使约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形成的“上海人”这一城市人群体概念,其文化意蕴超越了地域内涵,在某种程度上已失去了籍贯上的意义,更多的是文化上的认同。
这是工业化、移民社会和环境推力等社会经济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后历经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期间的“移民潮”,上海人口更以世所罕见的速度激增到330余万。
而现在,上海已逐渐成为全国境外人员最集聚的地区之一。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居住在上海并接受普查登记的境外人员共有20.83万人。
其中,外籍人员14.32万人,占68.7%;港澳台居民6.51万人,占31.3%。
港澳台居民中,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1.93万人,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910人,台湾地区居民4.49万人。
从正面效应看,移民的迁入对上海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社会变迁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二)质量从古时候说起,迁沪移民多以经济活动人口为主,他们年轻力壮,且大多身怀技艺,使上海中外企业中的技工和一般劳工皆为其充任。
2 近代上海 开埠后的历史
![2 近代上海 开埠后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a4b9ff39dd36a32d7375811b.png)
•
上海租界建立后,引入了大量近代的新 式管理方法,制订法规,并设立巡捕进行 强制管理,以此来约束市民及形成上海公 共规范,使上海人由原来农业性的生活习 惯逐渐变为近代城市化的生活方式。
• 治安章程之二为《巡捕房章程》,这是一个 通行的《违警章程》。它规定的内容涉及到 了公众生活的许多方面。章程共三十项,从 各标题,就反映出了它的涉及面:电车,脚 踏车,地毯,牲畜,虐待牲畜,羽毛,救火 章程,燃放爆竹,垃圾,违章拘人,淫秽招 贴,火油,风筝,抽收厘捐,各种彩票,公 廨章程,泥土,取厌于人,打样房照会,婚 丧及赛会,告示,妓女,公家花园,抛球场, 硝磺,悬挂招牌,开放汽管(笛),稻草等 物,马路章程。
天际无端献玉盘,雨中犹见月团团。 万家灯火无颜色,疑是明皇入广寒。
这是刊于1887年《春江灯市录》的内 容,它描述了租界内的夜间照明设施 及变迁。
1865 年 上 海最早的 煤 气 路 灯 —— “自来火 路灯”, 因其管道 由地下而 出,又曾 被 称 为 “地火”。
‚其初,国人闻者,以为奇事,一 时谣言纷传,谓为将遭雷击,人心汹汹, 不可抑臵。当道患其滋事,函请西官禁 止,后以验办无害,谣乃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灯在上海市民 心目中逐渐从惊恐疑忌的怪物变成令人 称羡的夜明珠,时人呼之为‚赛月亮‛。
‚五卅惨案‛发生的现场
三)租界的管理:工部局的设立
1、建立:1854年7月,英、美、法 三国领事不合法地抛开中国政府, 单方面修改土地章程,建立管理机 构
2、职权: 不仅包括市政管理,是名副 其实的“市政府”,脱离中国 政府的行政管理。 (工部局、巡捕、万国商团、 会审公廨)
国中 之国
四)评价租界
第一代的海关(1853 )
第二代的海关 (1895)
上海初中历史复习题
![上海初中历史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4d1635d5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1c.png)
上海初中历史复习题一、古代上海1. 上海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2. 简述上海在唐宋时期的发展情况。
3. 明清时期,上海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特点是什么?二、近代上海1. 鸦片战争后,上海是如何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2. 描述上海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租界情况。
3. 请列举近代上海的几位重要历史人物,并简述他们的贡献。
三、上海的革命历史1. 五四运动在上海的反响是什么?2. 简述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早期活动。
3. 上海在抗日战争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四、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是怎样的?2. 描述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3.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其在21世纪的发展特点是什么?五、上海的文化特色1. 上海话的特点是什么?请列举几个典型的上海方言词汇。
2. 上海的海派文化有哪些显著特征?3. 列举几个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简述其文化价值。
六、上海的现代发展1.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是什么?2. 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成就?3. 上海的城市建设和规划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七、思考题1. 请结合上海的历史发展,谈谈你对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认识。
2. 思考上海在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分析其应对策略。
结语通过对上海历史的复习,我们不仅能够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更能从中汲取智慧,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份复习题,加深对上海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请同学们认真复习,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考试。
预祝大家取得优异的成绩。
上海城市史
![上海城市史](https://img.taocdn.com/s3/m/7c9fd39883d049649b6658ae.png)
自1843年开埠以来,在16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上海曾经有过三次重要的大转型,不但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一定程度上还带动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转变,影响深远。
可以说,上海的历史就是一部城市转型的历史。
回顾这一延续至今的历史过程,研究其背后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分析,考察其效用,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对于上海未来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城市转型的时空轮回上海的第一次大转型发生在近代。
近代中国面临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也充满了新旧观念的冲突、东西文化的碰撞。
近代上海的城市发展,正是这一历史性剧变的突出代表。
1842年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上海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上海在1843年11月17日正式开埠,被迫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也带动了整个国家从封闭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国家的艰难转变。
在短短几十年里,上海由一个滨海的县城,变成了人口超过几百万的大都会。
在经济上,上海已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首要港口和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中国乃至整个远东地区的工商业、金融和贸易中心;在政治上,上海是诸多政治理念和政治势力活跃的中心舞台,对近代中国政局变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文化上,上海是西学东渐的桥头堡,是中国近代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之一,影响深远;在制度上,上海借鉴租界先进的管理制度,推动了上海市民文化和市民社会的形成,促进了中国近代的制度变革;在城市建设上,上海是创造了诸多奇迹的魔幻之都,是近代最有魅力的城市之一。
20世纪20年代是上海城市的黄金时期,上海工业、贸易、金融等都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
20年代末期,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急遽变化,上海的经济开始逐步衰落。
1929年秋,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全面爆发,也波及到了上海,上海经济遭到重创,直到1935年才开始逐渐恢复。
城市高速发展累积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长期以来港口淤塞的危机,使上海远东第一大港的地位岌岌可危。
华洋分治的城市机构和管理体制,城市长期以来缺乏长远规划的无序建设,租界和华界的两极分化,上海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等导致了严重的城市问题。
《2024年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范文
![《2024年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e7b1f59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cc.png)
《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篇一从水乡到都市_近代上海城市道路系统演变与环境(1843-1949)一、引言上海,一座充满魅力的现代都市,自1843年开埠以来,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中国近现代城市化的代表,上海的演变不仅仅是经济的崛起和文化的融合,更包括了城市道路系统的不断发展和环境的变迁。
本文旨在探讨从水乡到都市的转变过程中,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二、水乡时期的上海:传统道路与水系在开埠之前,上海是一个以水系为主的城市。
传统的道路多以河流、桥梁为依托,形成了独特的“水乡”风貌。
这一时期的上海,道路系统以木桥、石桥为节点,连接着各个区域。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商业的繁荣,这些传统道路逐渐承载了更多的交通压力。
三、开埠后的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初步形成自1843年开埠后,上海逐渐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
随着外来人口的涌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道路系统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因此,上海开始逐步建立起近代化的城市道路系统。
最初的道路以石子、砖块铺就,后逐渐发展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此外,还建设了桥梁、隧道等交通设施,加强了城市各区域之间的联系。
四、城市道路系统的逐步完善与扩展在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上海的城市道路系统不断完善和扩展。
首先是道路的宽度和长度不断增加,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同时,道路的等级和功能也逐渐明确,形成了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不同的道路类型。
此外,还建设了大量的立交桥、高架路等交通设施,提高了城市的交通效率。
五、城市道路系统演变对环境的影响上海城市道路系统的演变对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道路系统的完善为城市带来了便捷的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另一方面,城市道路系统的建设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如道路施工过程中的扬尘、噪音污染等对市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道路硬化和车辆尾气排放也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许英国上海设立租界。
开埠后的近代上海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
经济、金融中心,「是近代亚洲唯一的国际化大都市」。
当年,今上海市黄浦、静安以及虹口、杨浦这四个区主要是上海公共租界(以英美为主),长宁区是上海公共租界
的越界筑路区,卢湾、徐汇两区主要是上海法租界。
当时上海的租界地区享有完全独立的行政权和司法权。
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未被战火所波及,并享有实际独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国际联系,带来了近代上海的繁荣。
但虹口、杨浦两区在后来被划为日军防区,成为日本势力范围,在淞沪会战期间和华界受到同样的重创。
自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上海在这段历史中就扮演这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上的各种事件都会和上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上海在部分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不得不说,中国近代史中,上海近代史是熠熠生辉,不可磨灭的一个章节。
历史需要人来演绎,上海近代史的表演者和创造者则是当时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中的芸芸众生。
元朝1292年,中国设上海县,面积大约有2000平方公里,县衙中心所在地为今天上海市中心的黄浦江西岸,是上海作为一个有行政规模历史的起点。
从元、明、清到民国初年,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上海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如今上海地图的市中心区域,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异类,就是由人民路和中华路
所组成的一个环形马路。
过去的环城公共交通11路线以老西门为起点和终点,而车轮
碾过的地面,人们穿行的脚下,就是当年的城墙。
环城内就是城里,上海县衙的心脏地带,从这里可以清晰看到上海新旧城区的分界线。
上海开埠后至1920、30年代,逐步
发展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在此期间移民的数量远远超过世代居住于此的原住民。
他们来自于中国各地,但是其中来自江苏、浙江两省者占到80%以上,占据绝对优势,各自约在数十万至百万人以上不等。
另有约3%的安徽籍,以及约1%的广东籍。
这部分族群成为当时的“上海人”,他们构成了当今上海人的主体,是近代以来的老上海人。
可以从历史资料中看出,上海是个包罗万象的城市,接纳了来自周围地区的人们迁移到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甚至在近代前期非本国居民也成为了上海的常住居民,1949年以前,上海被称为“十里洋场”,租界内曾经吸引了很多外国侨民定居。
其中上层侨民(主要来自英美两国,共有1万多人)大多居住在2个租界的中西部以及越界筑路地段。
这种人文基础奠定了上海这座城市的个性,也在岁月中练就了上海人自身的性格和个性,不同于他们的出生地,而是一种新兴的,别的地方所没有的特有的性格。
上海自开埠以来,向来是西方新思潮和新风气进入近代中国的窗口。
各种新派人物在这里创办、经营报纸、杂志和出版机构等文化事业。
辛亥革命前,上海已是革命党在国内最大的舆论宣传基地,并与海外的日本东京、南洋三足鼎立。
上海人拥有接纳先进思潮,擅长思考局势和精打细算的性格特点,使得那些先进思想传播着更能发布自己的思想和理解,而上海人对于这种新兴思想的接受能力也使得一系列的革命运动的重要本营定在上海。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上海顷刻间成为中外传递有关辛亥革命消息的
中心,3天后,几乎所有的上海报纸都以显著的标题登载武昌起义的消息。
稍后各省相
继宣布独立,上海民情振奋,革命舆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短短两个月内,上海共创刊了30多种小型报纸,大多以宣传革命、报道各地起义和转载各地消息为主。
而最为重要的是,这些消息,通过电讯、报刊,迅速向全国各地发散传播,有力地助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由于上海独特的历史积淀,上海人独特的性格个性,造就了上海近代史上的飞速发展,无论经济还是文化,物质还是精神。
海派文化则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既有江南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
区别于中国其他文化,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
1843年上海开埠以前,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吴越文化,就为海派文化提供了基础,开始孕育了海派文化。
1843-1949年期间,特别是19世纪30、40年代,以吴越民系为主的大移民,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长。
这便是海派文化在近代史中的发展过程。
在随后的几次文化动荡中,海派文化也有过被冲击和沉沦,但是如今的海派文化却依旧林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可见其生命力和其优秀程度!在当代世界,海派文化正焕发了青春,充满了活力,健康地发展,在新的基础上正在走向成熟。
在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让世人瞩目。
由于上海人对于新兴思想的亲和力,使得上海人更容易接受新兴的经济模式。
这里就不得不说到上海人的精明,精打细算。
上海人的精明,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既包括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更包括对个人权益、利益的维护,该得到的,他们一分也不让。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市场虽尚不成熟,此时的商业竞争却十分残酷。
洋商与洋商之间、上海商人与洋商之间、上海商人之间,竞争都十分激烈。
学习洋商先进的商业手段,结合自己对于本地的理解,上海商人总结出自己的经商方式,在这种互相比拼的环境中,上海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推动,又上海商人和上海人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快,许多外来商品进入上海市场,接着又由上海推向周边,以至全国市场。
上海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
上海人兼容并包,精打细算的性格特点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人们都说,一块地造就一群人,一群人早就了一块地。
上海便是这样一种情况。
在当今世界局势下,上海依旧在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地前进着。
回顾近代,海派文化和上海的进出口经济的诞生给予这座城市新的内涵。
着眼现在,世博会的召开又在这土地上画下绚烂的一笔。
放眼未来,这片水土养育的人们,必将在这片水土上谱写更加优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