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区域分工与联系(区域经济学-江西财经大学,李新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差异
自然条件指环绕人类的自然环境,包括各种自 然要素,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
自然资源指自然条件中可被人类利用的自然资 源,如矿产资源,气候和水资源。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和产业布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势地貌条件决定了一个区域的农业资源的空 间结构和开发格局,以及区域中心的位置,决 定了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及植被的地域性和非地 域性。
6.1.4.区际合作的原则
1.发挥优势原则:分清单项优势和综合 优势,把必要性与可能性结合。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
6.1.5区际合作的形式
从合作的内容上看,有 1)物资交换 2)商品贸易 3)技术合作 4)人才合作 5)资本合作 6)信息合作 7)生产合作 8)混合合作
6.1.区间差异与区域分工
6.1.1.区间差异是区域分工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一)区间差异的内涵、分类及影响因素 区间差异:只不同区域之间的异质性。 从内容看,有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差异、经济
差异、社会因素差异、技术差异等; 从差异的变动特性看,有可以改变的差异和不
能改变的差异; 从物质形态看,有有形差异和无形差异。
工、局部地区分工ຫໍສະໝຸດ Baidu
模式
(1)垂直型分工:不同生产阶段和生产 水平之间的分工,如农业区域与工业区 域的分工,东部与西部的分工。
(2)水平型分工:生产水平基本相近的 区间分工,主要表现为部门内部产品专 业化分工,零部件分工,工艺专业化分 工。
(3)混合型分工:既有水平型分工又 有垂直型分工的一种分工方式.
6.2.7.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R。沸农于1966年提出,任何产品都有一 个生命周期,这一周期可分为创新初期(技术 创新阶段)、发展期(技术扩散阶段)、成熟 期(技术停滞阶段)三个阶段,处在去不同阶 段的产品生产的优势区域不同。在初期阶段, 创新区域将垄断生产;在发展期,技术开始扩 散,该产业在发源地开始衰败;在成熟期,技 术要素对区位学选择的影响减小,劳动力阶段 的重要性增大,产业在落后地区正增长,在发 达地区负增长,新一轮地区开始。
6.2.区域分工理论
6.2.1.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原则每个国 家都应生产并出口成本绝对低的产品。 通过交换,将增加社会财富.
6.2.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每个 国家都应生产并出口成本相对低的产品, 通过交换,可获得比较利益,比较利益 的实质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 取其重”,即优选法则。
6.3.3.俄林的价格要素论(要素 禀赋论)
瑞典的俄林用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的价格 差异,来代替李嘉图的生产成本的差异来展开 分析。
他认为国内要素价格差异,产生国内劳动地域 分工及地区贸易;各国要素价格差异,导致国 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主张各国和地区应生产并 出口要素丰富的产品,即劳动力丰富的生产并 出口生产劳动密集型,资本丰富的生产并出口 资本密集型产品。
6.2.4.德国李斯特的“扶持幼小 产业说”(同前,略)
6.2.5.要素替代理论 1965年W。爱萨德在《区位与空间经济》中阐
明了要素替代对企业区位决策的影响。古典分 工理论与区位理论只强调了相同因素的成本比 较,而忽略了有些生产要素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能源之间、原材料之间、资本与劳动力之间都 可以相互替代,必须按各区域最有利的投入组 合方式下计算出来的成本,进行比较。在要素 可替代的情况下,比较优势由要素边际替代率 和各种要素再不同地区的价格共同决定。
动的
6.1.2.区际分工与合作的客观基 础
1. 要素存的空间不平衡性是区际劳动 分工的必要条件。
2. 区际劳动分工的直接动力和内在原 因是经济利益。
区际劳动分工可以带来经济利益——经 济性的5个表现
(1)提高劳动率。
区域分工使比较优势涉及到发挥,能较快 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又能最大限度合理 使用资源,降低成本。
从合作方式上看,有 1)区域合作经营 2)多区域股份化合作 3)异地办独资企业 4)三来一补方式 5)BOT方式
BOT方式:是一区域在另一区域投资建 设,建设方与提供建设用地等资源的一 方商定项目建成后建设方运营的期限, 在运营期满后建设方条件将项目转交给 项目所在区域。这种方式适用于那些资 源丰富但开发条件不完备的落后地区与 发达地区的合作,我国东西部的合作。
6.区际分工与生产要素流动
A.课时:4课时 B.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了解区际分工的必然性、特点、模式 ~学习劳动地域分工的主要理论 ~掌握区际要素流动的方式、作用 C.学习重点: 学习劳动地域分工的主要理论 D.学习难点: 学习劳动地域分工的主要理论 E.正文
6.2.6.技术差距理论
1961年波斯勒提出,能产生大量创新并 生产新产品的区域会获得在这些产品中 的优势。这种优势不是恒久的,其他区 域会仿制这种产品,创新区域会逐渐失 去优势及输出该产品的主导地位。同时, 某些区域能保持新产品创新能力,在仿 制期结束后,仍能创新,并创制新产品 以替代以前的优势产品,以保持技术差 距。
(2)共享和节约基础设施
(3)集中专业技术人员
(4)共享辅助行业的专门服务
(5)有利于专业技术的扩散
总之,区际分工的经济性表现为单位生 产费用的节约,而这种节约的途径为分 工带来的规模经济性。
6.1.3.区际分工的特点和规模
特点: (1)地区经济的专业化 (2)区间生产要素的联系性 (3)区际分工的层次性: (4)区间的专业化分工、区内的劳动分
我国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的总体形式;农 业生物资源丰度,有东到西、由南到北 逐渐下降,水资源南多北少,能源资源 北多南少,西多东少,水能资源集中分 布于西南,金属矿产资源基本上分布在 由西部高原到东部山地丘陵的过度地带。
正是由于自然资源存在区际差异,我国 工业布局呈现南轻北重的态势。
2.社会经济差异
包括经济区位差异,人口和劳动力资源 差异及社会历史差异等。
上述差异综合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主 要以人均GDP、人均GNP、人均社会总 产值来衡量。
(二)正确认识区间差异
区间差异有些是自然形成的,有些是区 域发展阶段的产物,要防止将差异绝对 化原因有
二(1)区域发展条件有些是可以改变的 (2)有些区位因素在空间上是可以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