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二章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文献学(二)ppt

中国古典文献学(二)ppt

第二章 目录论
浙江义乌人朱一新等著名学者,从事目录学 研究。有关著作和群书目录大量刊行,若干 与目录学有关的版本学、校勘学和其它学科 也卓然兴起,使目录学研究呈现出空前的昌 盛景象。 但自宋迄清,可视为目录理论性的著作, 仅有宋代郑樵《通志· 校雠略》和清代章学诚 的《校雠通义》。从这两部理论著作也可以 看出,从宋代以来,不少学者认为目录
第二章 目录论
指之曰:‘此儿有目录之学。’”可知目录 作为专门学问,始于或早于北宋初年。宋代 是文献学史上极为繁荣的朝代,目录学工作 成绩十分显著,不仅出现著名官、私目录学 著作,而且还开展了目录学理论的研究,如 郑樵所撰的《通志· 校雠略》。元、明两代, 继续有所发展。而到了清代,目录学几乎成 为一时的“显学”,并涌现了如安徽歙县人、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状元金榜,江苏嘉定 人王鸣盛,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姚振宗,
第二章 目录论
刘向、班固之后,“目录”一词已为学术界 所接受。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的一般 规律的科学。任何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是 由社会需要决定的,目录学也是如此。它是 对目录工作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随着 目录工作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我国目录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 古典目录学最早是从刘向、刘歆父子整理天
第二章 目录论
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 积如山,’又曰:‘《尚书》有青丝编目 录。”班固《汉书· 叙传》中亦云:“秦人是 灭,汉修其缺,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 目录,略序鸿烈。述《艺文志》第十。”可 以知道,刘向《别录》、刘歆《七略》,开 目录研究之先河。《隋书· 经籍志》“经”部 载有“《三礼目录》一卷。郑玄撰。梁有陶 弘景注一卷。亡。”《新唐书· 艺文志》“史” 部下列“目录类十九家。二十二部,四百六 卷”。可知在

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二讲

中国古典文献学 第二讲

第二講古典目錄的形成和發展第一節:古典目錄產生的條件第一,書的内容多様化。

周朝初年,三代的檔案材料積累了很多,主要是誓辭和文誥之類,内容單一。

在保管這些簡策時,人們按夏朝、商朝、本朝分類存放,這還祇是檔案的分類,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目録分類。

(书的集中收藏是在汉代。

秦朝统一了,但他们恨书。

)第二,書要集中收藏。

在先秦,甚至包括秦朝,都還是遵循“官守其书”的傳統,即與某行政部門有關的法令、文書,天下人所寫的文章,都分别由相關部門收藏。

李斯建議秦始皇焚書時,有一句話叫:“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就是禁絶私人傳學,回到“官守其書”的老路上去。

私人講學傳學,春秋时就有,比如孔丘、墨翟。

他們也整理一些圖書以教弟子,像孔子所教内容还很豐富,有詩、書、禮、樂、易、春秋,漢代把這些統稱“六藝”。

但這祇是很小一部分書。

第二節:圖書分類法的萌芽一、“官守其書”的原始分類聖人為之立官分守,而文字亦從而紀焉。

有官斯有法,故法具於官;有法斯有書,故官守其書;有書斯有學,故師傳其學;有學斯有業,故弟子習其業。

官、守、學、業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同文為治,故私門無著述文字。

--章學誠《校讎通義·原道》《周禮》有太師;小史;內史;外史;御史;大司徒;司書;大胥;司士;司民;司約;司會;春官大師;太卜等等。

周崇禮教,各官所掌,除了相關檔案外,主要便是關於典禮的規則,另外是一些歷史資料。

雖無私人著述,但有專門徵集民間歌謠的官,藉此了解民謠、誹謗,以知政之得失。

【要按圖書的內容分類,以便于“即類求書,因書究學”。

與我們介紹基本情況時的分類(按內容來源、體裁或撰作目的)不同。

】二、孔子的分類春秋時,禮崩樂壞,資料的搜輯匯編保管,沒有了著落。

因而原來的文化壟斷也有所打破,典籍散落民間士人當中,整理典籍,私人講學的風氣逐漸開展。

相傳孔子對他以前的典籍進行了一番整理,也就是刪定整理出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書,這實際上是孔子對當時學術的分類。

古典文献学第二章 文献的形成和流布

古典文献学第二章   文献的形成和流布

4
( 三 ) 鎔鑄 雖然 ‚ 金文基本上保持著毛筆字的樣子 ‛ , 但如甲骨文一樣 , 這也僅表 雕印 先在木頭或泥上書畫描述 , 再以硬質工具雕 刻 , 最後用 紙帛 之類印 制 。 雕印 方式應該有 多個源頭 : 人們日 常生活中諸如在食品 上印 上 圖案之類的習 俗 ; 政府機關 將印章蓋在陶器 、 封泥、標準量器及貨幣上;摹印石碑或 器 物 上 的 文 字 、 圖 畫 的 拓 印 出現 …… 幾種 因素綜合起來 , 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 。
第二章
第一節
文獻的形成和流布
文獻的形成
既然 ‚文獻‛ 包括人類及其活動的各種記錄 ,則自有人類伊始就有了文獻。 一、人類起源:文獻創造主體的出現 由於 ‚ 文獻 ‛ 涉及 ‚ 文 ‛ 與 ‚ 獻 ‛ 兩 個方面,而 ‚ 獻 ‛ 又包括了 非語言或文字形式 的動作行爲 。這樣,只要人類形成,就有了這類 ‚ 獻 ‛。
3
( 一 ) 刻畫 即以硬物在其他物體上刻寫畫出 。 現存新石 器時代的巖 畫 , 後世以 石頭 、 銅鐵等工具所鐫 的種種作品 , 包括碑銘之類 , 皆是也 。 刻畫是 最早的文獻形成方式 。 ( 二 ) 書寫 我國主要的書寫工具爲毛筆 , 即以各種毛類 梳扎成錐形筆頭 , 再將之拴綁或粘連在竹木短棍 的一端 , 用以書寫繪畫 。
1
二、語言、文字的起源 至於形諸語言的文獻 , 當然始自 人類語言的 產生 。 一般而言 , 語言起源與語言命名有著密切 關係 。 關於語言命名和起源的傳說 , 如 《 聖經 ·舊約 ·創世紀 》 第二章第十九 ~ 二十節載 , 上 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了亞當 ( formed man ofthedustoftheground ) , 此後。
12
圖 2 .5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案郭迎春目录绪论一、文献、文献学与古典文献学 (1)二、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 (2)三、古典文献学的研究意义 (4)上编古典文献概说第一章古典文献的积聚与散失 (7)第一节古典文献的积聚 (7)第二节古典文献的散失 (9)(一)古籍的亡残厄运 (9)(二)古籍散失的原因 (10)第二章古典文献的材料与形式 (20)第一节甲骨 (21)第二节青铜器 (22)第三节简牍 (23)第四节帛书 (25)第五节石鼓与石经 (26)第六节纸的发明与纸写本书 (27)第七节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新的书籍形式 (28)第三章古典文献的部类与体式 (34)第一节古典文献的部类 (34)(一)《七略》分类法 (34)(二)七分法 (35)(三)四部分类法 (36)第二节古典文献的体式 (37)(一)文体 (37)(二)作者与书名 (49)第四章古典文献的基本构成 (56)第一节经部 (56)(一)经书的构成 (56)(二)“十三经”简介 (60)(三)经学流派 (90)第二节史部 (98)(一)史书的构成 (98)(二)史部文献要类 (100)第三节子部 (125)第四节集部 (127)第五节丛书 (129)下编古典文献的整理第一章版本 (134)一、版本和版本学 (134)二、版本研究的意义 (137)三、版本类型 (139)四、版本鉴别 (152)第二章校勘 (155)一、校勘和校勘学 (155)二、校勘的功用 (158)三、校勘的内容 (160)四、校勘方法 (163)五、校记 (168)六、古书校勘应注意的问题 (170)第三章辨伪 (173)一、辨伪研究的意义 (173)二、辨伪产生的原因 (174)三、古书辨伪的方法 (175)四、古书辨伪成就 (176)第四章辑佚 (181)一、辑佚方法 (181)二、辑佚成就 (182)第五章目录 (186)一、目录、目录学与古典目录学 (186)二、古典目录学的意义和作用 (187)三、古典目录类别 (189)四、古典目录体制 (206)五、古典目录学理论经典 (208)第六章类书 (212)一、类书的特点 (212)二、常用类书简介 (213)第七章索引 (219)一、索引的特点及功用 (219)二、我国古籍索引的编纂 (221)第八章工具书 (225)一、工具书释义 (225)二、工具书的作用 (226)三、工具书的检索方法 (227)四、常用工具书介绍 (229)第九章标点 (262)一、古书标点概说 (262)二、古书标点错误的主要原因 (266)第十章注释 (269)一、古注概说 (269)二、今注说略 (286)第十一章今译 (289)一、翻译与今译 (289)二、古书今译概说 (289)三、今译三原则 (291)四、直译与意译 (293)五、今译的工作方法 (294)绪论一、文献、文献学与古典文献学“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 甲骨四堂:
• 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 • a郭沫若(字鼎堂)、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 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 最大成就。 • b董作宾(字彦堂)、《甲骨文断代研究例》,1933。 • c罗振玉(号雪堂)、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 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 • d王国维(号观堂)、《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1917。
• 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 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 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 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 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 盛。”
• 二,金
• 先秦时期称铜为金,故铭刻在铜器上的 文字叫做金文,同时有少量铁器、银器。 • 楚季寶鐘,氒(厥)孫廼(乃)獻于公, 公其萬年受氒(厥)福。” • 若敖,名熊仪,熊咢之子。周平王七年 (前764年)熊仪卒,被尊为“若敖”, 这是楚君有谥号的开始。楚季或谓若敖 子。
• 二、文献活动 • 文献活动是指人们围绕文献所采取的有 目的的社会行动。作为一种概念,它有 以下的属性: • 第一,文献活动是一个抽象概念。 • 第二,文献活动是一个过程概念。 • 第三,大文献观和动态文献观
• 三、文献学 • 古典文献学是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狭 义文献学等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包括 古典文献整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1、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 时代角度: • 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献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罗凌主讲
目录
• • • •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文献与文献学 文献的载体 古代文献的著述与流播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
• • • • •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绪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年)。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郑鹤春、郑鹤声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

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典文献学要学习些什么?1.应熟悉古典文献: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应掌握古典文献学学科构成核心内容:目录、版本、校勘3.熟悉并利用古典文献,可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

如《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为何称“太史”?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一、甲骨甲骨:龟甲和兽骨。

“甲骨卜辞”、“殷墟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多是占卜之事,记事年代从殷商盘庚到纣王末期。

1.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是怎样的?(1)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辨认,以刘鹗、孙诒让等人的工作为代表。

刘鹗《铁云藏龟》(1903出版,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收甲骨文献1051片,考释正确干支、数目字34个。

孙诒让《契文举例》(1905年撰成,1917年出版,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全书分十类,考释正确的文字有185 (2)近代“甲骨四堂”成就最为卓著:“四堂”指四位甲骨文献研究专家,即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

(3)罗振玉的甲骨文献研究尤为突出:①罗氏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

②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③率先正确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

④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

3.我们如何查阅、了解甲骨文字?需要使用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孙海波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高明撰:《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二、金石1.金文(钟鼎文)金,指青铜器。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

中国古代文献学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献学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献学主讲金小栋导论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含义的历史演变(一)¡°文献¡±的古代含义¡°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其中记载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代郑玄、宋代朱熹对¡°文献¡±解释分为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代的¡°文献¡±大都是偏义复词,或者偏于¡°文¡±,或者偏于¡°献¡±,而第一种含义的使用较为普遍,第二种含义20C.便逐渐消失了。

(二)马端临¡°文献¡±与孔子¡°文献¡±之异同最早用¡°文献¡±二字为其著作命名的是宋末元初的史学家马端临。

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文献通考》。

其《自叙》指出: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相同之处:《文献通考》编写的来源有两个:一是书本的记载,一是学士名流的议论,与孔子的一脉相承。

区别:孔子所谓¡°献¡±专指口头材料;而马氏之¡°文¡±与¡°献¡±几乎都是书面材料。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与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与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

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

文献学第二章幻灯片

文献学第二章幻灯片
3.目录的编制要受人们对文献特定需要的制约。
问题: 请谈谈目录学与校雠学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节 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
一、书名
二、叙录(提要、解题)(重点) 三、类序(难点) 四、古代目录的体制(次重点)
一、书名
(一)书名著录事项(教材79)
(二)古书书名的产生方式(回忆古书体例的书名例)
(三)书名的作用 1.指示书的内容与体裁 如:《说文解字》、《种树书》、《元曲选》; 《十三经注疏》、《战国策校注》
(4)反映官名及居官所在地,如:《高常侍集》(左散骑常侍 高适) ;《剑南诗稿》(陆游)
(5)反映写作及出版时间,如:《元氏长庆集》(元稹 )
(四)同书异名与同名异书 杜信孚等编著《同名异书汇录》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二、叙录(提要、解题)
(一)叙录著录事项(教材80) (二)叙录“三体”——叙录体、传录体、辑录体
三、类序
2.小类之序
பைடு நூலகம்
如《汉志· 诸子略》阴阳家序:
“ 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 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 又如《汉志· 诸子略》权谋家序: “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 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
3.目录书之序
书序作用一:论经籍的功用
如《隋志》书序: “ 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 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 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 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夫经籍也 者,先圣据龙图,握凤纪,南面以君天下者, 咸有史官,以纪言行。言则左史书之,动则右 史书之。故曰“君举必书”,惩劝斯在。…… 夫仁义礼智,所以治国也,方技数术,所以治 身也;诸子为经籍之鼓吹,文章乃政化之黼黻, 皆为治之具也。故列之于此志云。”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中国文献学新编绪论一、文献1、古代涵义的演变(1)出处:《论语·八佾》(现存古书中)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朱熹《论语集注》:“文,典籍也。

献,贤也。

”献:贤才,指那些博学多识的人(当然也要有美德。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当代人物传)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首先用“文献”一词为书命名文:引古经史献:诸臣奏议、诸儒议论(3)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文献:书籍资料2、文与献的关系今天的文,未尝不是昔日的献,而今天的献又未尝不是将来的文。

3、与当代术语的关系(1)“古籍”、“古书”(2)“图书文物”(3)情报4、科学定义(1)洪湛侯:凡是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就是“文献”。

(2)杜泽逊:可认为是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

(3)今天,一般偏重于文,尤其偏重于古代的文。

5、古今文献的分类(1)时代标准:古代文献、近代文献、现代文献、当代文献等(2)学科标准:语言文献、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医学文献、法律文献、经济文献、宗教文献、科技文献等(3)文献组群:出土文献、敦煌文献、地方文献等二、文献学1、文献学的历史溯源于先秦两汉的文献整理工作宋代郑樵、清代章学诚系统研究其理论近代郑鹤声、张舜徽等以之名书2、名称概念及其演变(1)旧称:校雠学(由古书校勘工作发展而来)(2)泛称:国学、汉学、中国学(与西学相对)20世纪初,西学东渐,为保存本国文化,并与西学相抗衡,梁启超、章太炎提出了“国学”的概念,意指“相对于西方学术的本国传统学术”。

3、国学范围的界定胡适:一切关于中国的学问★钱穆:中国传统学问马一浮:儒家的六经之学4、文献学的科学定义(1)“文献学”就是关于文献研究和整理的学问,研究内容包括文献形体本身的特点、文献整理的方法、文献学的历史、文献学的理论等方面。

王来灿:《中国古典文献学》讲稿

王来灿:《中国古典文献学》讲稿

《中国古典文献学》讲稿(上)绪论第一节“文献”与“古典文献学”1.“文献”概念的溯源、定义及其内涵的古今变化。

“文献”起源: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论语·八佾》)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献,犹贤也。

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朱熹把“文”解释为“典籍”,而“献”仍本郑训为“贤”。

何谓“贤”?清代学者刘宝楠《论语正义》:“文谓典策。

献谓秉礼之士大夫。

子贡所谓贤者识大,不贤者识小,皆谓献也。

”《论语·子张》:“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杨伯峻译:“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孔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道:‘周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散在人间。

贤能的人便抓住大处,不贤能的人便抓些末节。

没有地方没有文王、武王之道。

我的老师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专门教授呢?’”可见,“贤”指博学多识之人。

又,《礼记·礼运》:“孔子曰:‘吾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

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郑玄注:“吾得夏时,得夏四时之书也”,“得《坤乾》,得殷阴阳之书也。

其书存者有《归藏》”。

清代学者章学诚谓:“夫夏时,夏正书也。

坤乾,《易》类也。

夫子憾夏、商文献无所征矣,而坤乾乃与夏正之书同为观于夏、商之所得。

”(《文史通义·易教上)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

司马迁亦有将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同视为“文献”之明显表现。

其撰著《史记》,一方面广泛阅读“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即国家藏书),一方面游历“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唐代诗人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云:“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古典文献学1-5章

古典文献学1-5章

• 二、文献学
• 为了能够用较少的时间网罗最必要的
文献资料,同时在鉴别的基础上确定 较早而可靠的版本,并尽可能对原始 文献进行整理加工,以便利更多的人 使用,就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 文献学。
• 我国古代,虽有“文献”一说,但无
所谓文献学,只有从事于研究、整理
历史文献的学者,过去称为校雠学家。
第二章 文献的载体
• 记载文献的物质材料就叫做文献的载体。 • 从古至今的文献载体大致可归为四类: 刻铸型载体、书写型载体、书写兼印刷
型载体和感应性载体。
• 一、甲骨 • 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总称,刻在上面 的文字称甲骨文。 • 我国商代用甲骨刻记占卜 • 文字为世界所独有。迄今发现的10余 万片殷墟甲骨文中,记事年代从盘庚 到纣王末期(前1300-1028年)。
存储量大。
第三章 文献的目录
• 一、目录的含义 • 1、目 • 目的本义是指人的眼睛,引申为逐一称述 的节目、条目、细目、项目、名目之义。 • 2、录 • 录,许慎《说文解字· 录部》:“录,刻木 录录也。象形,凡录之属皆从录。”因此 录字为刻木之声,亦为刻木之形,故成为 刻木之意引申为记录、整理次第,详细说 明之意。
• 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 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历 代古籍,研究内容主要是考证古籍源 流以及整理古籍的理论与方法。 •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研究古 典文献的形态、整理方法、鉴别、分 类与编目、收藏、形成发展的历史、 特点与用途及其检索等等。
• 文献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作为一门 独立的学科,文献学本身也有一些重 要的分支,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
像出汗一样,也称为“汗青”,这道
工序叫“杀青”。
• 木牍主要用来上奏,《史记· 滑稽列 传· 东方朔传》:“至公车上书,用三千 奏牍。”其中的奏牍指的就是板牍。写 信也用板牍,一般一尺长,故称“尺 牍”,后成为信的代称。

中国古典文献学 (2)精选全文

中国古典文献学 (2)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国古典文献学古典文献学1、文献: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2、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1)甲骨: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是古典文献载体的一种。

具体地说,甲,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腹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

人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文献是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又称甲骨文。

2)金石:金,指青铜器,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金文又称为“铭文”“铭辞”,铭辞被赋予了有意识进行历史记载的性质,其文献性质也得到加强。

《后汉书·蔡邕传》称:“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

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又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刻儒家经典于石上,世称“正始三体石经”。

3)竹木:竹,指竹简;木,指木牍,合称简牍。

简牍作为文献载体的使用,据说早在殷商时就出现了,但从出土文献考察,主要集中在战国至汉晋这一段时期。

东晋以后,纸张使用取代了简牍。

4)缣帛:缣帛即丝织品,类似的织物还有“素”,即白绢等.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的出现,有其自身的优点,平整易于舒卷,长短便于裁剪。

5)纸张6)电子文献3、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刻写:甲骨时代—金石时代—简牍时代书写: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时代1)*刻写:是最原始的自然方式。

古人在甲骨、青铜器、石头、玉器等坚硬物体上传抄文献只能采取刻写(刀刻或铸刻)的方式。

2)*书写:即用笔在各种材料上写,是迄今为止的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传抄方式。

与简牍、缣帛、纸张有关。

4、古典文献的类型1)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2)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开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提醒图书的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构造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局部类法。

起源于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展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向、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场,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中国古典文献学知识点 (1)

中国古典文献学知识点 (1)

导论两汉在儒家经典文献整理上出现过几次由官方主持的大型会议或活动,专门审定经义、校订经文。

第一次是西汉宣帝甘露三年,宣帝诏群儒在石渠阁论定五经同异,留下一部《石渠议奏》,后亡佚。

第二次是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在自虎观召开群儒大会,考论经义同异。

会议讨论的结果是产生一部《白虎议奏》,乂称《白虎通德论》,经班固撰集后,题作《白虎通义》。

第三次是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灵帝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校书宜和书法家蔡邕亲自书写于碑,使工锈刻,立于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取正经文,史称“襄平石经”。

魏晋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有两件大事值得关注。

一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

按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为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

二是汲冢竹书的发现。

流传至今的有《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隋、唐两朝,唐太宗命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共同撰写了《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唐代的壁经和石经。

唐代的石经提议于大和元年,开雕于大和九年,雕成于开成二年,因此称为开成石经。

五代时在古典文献学史上最值得书写的大事是蜀石经与雕版印刷九经。

后唐长兴三年由国子监主持雕版印刷九经,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的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袁枢还首创记事本纪事本末体,成《通鉴纪事本末》。

有一些史料价值很高的著述体裁都是在宋代兴盛起来的,像年谱。

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校睡略》。

王应麟最能体现王氏古典文献学考据才能的著作是《汉书文志考证》、《困学纪闻》。

元胡三省《资治通鉴注》,马端临《文献通考》。

明《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

清代是继宋代之后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

清代的古典文献学长于考据,并坚持把考据建立在扎实的小学基础之上。

因此,这种考据学又被称为汉学,与长于义理之学的宋学相对立。

又因为清代考据学作风朴实而被称为“朴学”。

清人的考据学家层出不穷,在整理和研究古典文献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1.熹平石经:从东汉末熹平四年(175年)开始,皇帝命大学者蔡邕用隶书书写,将《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校正经书文字,取得了轰动的阅读效果2.正始三体石经:魏正始中,应学者们读经之需求,将古文经刻于石碑上,与“熹平石经”并立于太学。

古文不易识,则以篆、隶列于古文之下以诠释之,世谓之“正始三体石经”3.尺牍:木牍是用来书写的木板或木片,单片的木牍比单片的竹简宽好几倍,多用于书写公文、律令、函柬等。

从汉代起,木牍的标准长度为一尺,故后来书信被称为“尺牍”。

4.汲冢竹书:西晋时期,河南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竹书”,经过整理后得到《竹书纪年》等史书10余种。

5.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6.《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是通带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是清代严可均所编,共搜集了先秦至隋作者3497人,其最大的长处是“全”,网络了先秦至唐以前所有现存的单篇文章。

7.别集:是相对于总集而言的,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8.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集的书名,用同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汇抄”、“汇刻”、“全书”等。

9.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引。

历代著名的类书有唐代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牍主要用来上奏,《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传》: “至公车上书,用三千奏牍。”其中的奏牍指的就是板 牍。写信也用板牍,一般一尺长,故称“尺牍”,后成 为信的代称。
⊙简牍的编连,有的是先编后写,也有的是先写后编。
书写出错后就用刀刮去重写,“刀”和“笔”配合使用, 于是有了“刀笔”一词。古代简牍早在汉代已有发现。
域生长的一种纸草(英文papyrus,属莎草科,又称“埃 及芦草”,现代意义的纸称paper,就是从papyrus来的) 为原料制成。 草纸发明很早,考古发现,公元前3500年埃及木乃伊的 陪葬品中已有莎草纸卷本,这要比目前已知我国甲骨文 的出现早2000余年。后来流传到地中海沿岸诸国。莎草 纸的长期广泛流传对世界文明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 响。直至10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到埃及后,莎草纸才真正 被废弃。
竹简取材便利,但作为图书,十分沉重。如《史记》一 书,据太史公自序,“凡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假如 每简30字,需要1.755万枚竹简。《史记·秦始皇本纪》: “上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汗牛充栋”
牍又称方、版等。如文字不多,通常不用简策,而用牍。 《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 方。”一尺见方的称为“方”。如果再大些,称为 “业”。
或胫骨。 它是我国最早的文献载体。记在甲骨上的文字称为甲 骨文,由于从殷商废墟出土发现,故又称“殷墟卜辞”或“殷墟 书契”。
龟甲内槽有凿穴及灼烧痕迹
癸卯卜 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 其自 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 其自南来雨
刘鹗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 者1058片,于1903年拓印成《铁 云藏龟》,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
三代时,钟、鼎为最重之器,刻之。以鼎最尊,视为 国家神器,有“问鼎”、“鼎革” 等说法。
楚金文(鄂君启节)
侧 面 图
青铜器皿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礼器。统称尊彝,或彝器。又称吉金。主要用于宗庙 祭祀及随葬,其次为诸侯旅行祭告,再次为媵器(陪嫁)。
2、乐器。除用于祭祀、宴飨、随葬外,还用于征战。
四寸、一尺二寸、八寸、六寸等规格(汉尺一尺约为23.3厘米)。 古时二尺四寸竹简多记儒家经典或法律文书,故《论衡·谢短》: “二尺四寸,圣人文语。”《史记酷吏列传》:“不三尺法循,专 以人主之意旨为狱”,周代以八寸为尺,因此也是二尺四寸。诏书 一尺一寸,因此有“尺诏”之说。一尺二寸之简一般用来写传,八 寸简短小易于携带,多用于一般记事。六寸之简多用来作符信,即 通行证。
帛 书
1942年,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曾出土一件驰名世界 的战国帛书——《缯书》。是目前已经发现我国最 早的帛写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现藏耶鲁大学图 书馆。
1973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大量帛书,其中图 书约30种。



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局部
老 子
六、莎草纸
1、莎草纸 又称“纸草纸”、“埃及纸”。是古埃及人以尼罗河流
的专书,次年,孙诒让据此写成
《契文举例》二卷,这是我国学者 从事甲骨文研究的开始。
刘鹗(1857-1909)
孙诒让(1848--1908年)
甲骨文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纪年、帝王世 系、祭祀、战争、狩猎、农业、畜牧业、疾病、 灾害、天象、方国等,是当时史官保管的重要文 献,也是目前为止我们所能得到的关于商代历史 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同时因为甲骨文是象形文 字,从而又保留了我国早期的象形文字,这也是 我国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
中有“册”字,也有“典”字;“册”就是把竹木简编连 成册的象形文字。典是把册放在杌子上,是会意字,表示 典藏之义,也表示被典藏的物体,即典册。可见商周之际 已有简册,但至今出土的简牍,最早是战国时期的。《墨 子·鲁问》:“书于竹帛,镂于金石。”
⊙简的长度是有讲究的,据王国维《简牍检署考》,汉代有二尺
中國古典文獻學
第二章 文献的载体
文献载体及种类:
文献载体:指附载文献内容的人工固态物质材料, 它具有传递和贮存文献信息的功能。
甲骨、青铜器、玉版
文献载体的种类: 简牍、缣帛

为古籍文献
胶片、磁带、光盘。
※甲骨青铜玉版书,简牍缣帛刻春秋。 纸书胶磁光盘撰,文献载识遗裔胄。
一、甲 骨 ⊿ 甲骨:指龟甲和兽骨。甲指的是龟甲的腹板;骨指的是牛肩胛骨
3、兵器。《荀子·议兵》:“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 退。” “击鼓则进,鸣金收兵”。
4、农器。 5、度量衡。 6、钱币。 7、符玺。符发兵用,分为两半。玺是古人封检取信的印
章。 8、日用器。常见的有铜镜、铜灯。铜镜出土的以汉代为
多,背后嵌有铭文。其中不少铭文表达了男女之间真挚的 爱情。
三、石
《墨子·明鬼》:“铸之盘盂,镂之金石。”由于在铜 器上刻铸文字较在石器上刻铸要难,所以自秦代以后, 石刻渐渐取代了金刻。
石的种类:碣、摩崖、碑 (1)碣,特立之石,为高的圆柱。有碣圆碑方之说。
Eg.石鼓文 . (2)摩崖。刻于崖壁,天然之石。Eg.石门颂 . (3)碑。碑之名起于周朝。西汉时,碑刻文字出现,
⊙近代,自1899年至1949年,共计出土竹木简牍一万
多枚。其中以1914年发现敦煌汉简、1930年发现居延 汉简影响最大。
⊙春秋战国时代的书写
材料是竹帛并用的。
五、帛
●帛质轻薄柔软,可以卷舒,便于携带,还能
够随文字长短截取,易于流行。用于书写材料, 在汉代相当流行。帛书除用于书写文字外,还用 于绘图。
但极少。东汉大规模出现,现在所说的汉碑,一般都是 指东汉碑。
隋炀帝墓志
古巴比伦汉莫拉比法典
汉中石门颂
琅 琊 台 刻 石
四、竹 木
竹木即简牍,是竹简、木简和木牍的合称, 为古代重要的文献载体。
将竹劈成长而窄的竹片,叫竹简;木之劈 成长而窄的木片者,叫木简,做成较宽的 木板者,叫木牍。
⊙将竹简、木简及木牍作为书写材料起源很早。甲骨文
甲骨文与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古 印度文字,称为秦汉的青铜器上面, 常常铸上或刻上文字,这就是 “金文”。一般情况下, 金文主要指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但也包括刻在其他 金属,如铁器、金银器等上面的文字。盛行于商周秦 汉,以西周为最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