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道德经》有感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人留给我们后人数不尽的珍宝,其中不乏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各个层面。老子的《道德经》就是当中一颗夺目耀眼的宝石。这本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籍,曾经启发了无数人,当中包括我们熟悉的逍遥之人庄子、道教祖师张道陵和炼丹神仙葛洪等等。书中的奥妙之处,可见一斑。而现今我重读《道德经》,相对过往更别有一番体会。为此,我将自己的一些愚见叙述下来,以便日后回味。
一、无为之为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①意思是说“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为的,然而又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这无为而无不为之说,依我的浅见对于治国大有益处。这就是后人所称的“无为而治”。那么应该如何“无为治国”?老子就此而提出了“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的意思不是说治国就像小菜一碟,就像煎鱼一样轻松;而是指治国之道应该像煎小鱼那样,不能经常随便翻动,不然小鱼就会被搅烂,不成样子。这也比喻统治者不能经常扰民。可见,老子对统治者扰民、掠民的行为是深恶痛绝的。无独有偶,在两千多年以后,在浩瀚的太平洋彼岸,也有一个人这样说:“管治得最少的政府,管治得最好。”这个人就是《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美国的精神之父,美国的第三位总统——托马斯·杰佛逊。两位同样曾在自身所处的时代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历史伟人,虽然相隔遥远的时空,但在政治上的观点却不谋而合。这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因为这样的治国之道,无论是上至统治阶级,下至平民百姓,都是受到推举的。如发生在汉朝初期的“萧规曹循”,就是一个突出的典范。汉相曹参,同汉高祖、萧何原来都是秦朝的小吏。后来他跟随高祖起兵,立了大功。当他听说有个叫盖公的人“善治黄老言”,就立刻派人把盖公请来,并修了一座大宅给他住,以便日后向他请教道家的治国精髓。这就是《史记》提到的“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②曹参不断学习道家的治国之道,等他当了汉相后,就完全遵循道家的“无为而治”,老老实实地按照上任宰相萧何的规章办事。这就是所谓的“萧规曹循”。当然,曹参也不是无所作为,史书中说:“参为相国,遵何之政。择郡国吏谨厚者则除为丞相史,其文刻深务声名者,辄斥去之。”③由此我们可知,曹参对官员的选拔十分慎重,只任用忠厚谨慎的人当官,对那些油嘴滑舌的人是不屑一顾。而因为曹参的这种“无为而治”,汉初的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如史书评论的:“民歌之曰:‘萧何为法。斠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因宁谧’。”④古人“无为而治”,为后人树立了治世的榜样;可惜的是历代统治者都喜好追求权力,因此最能满足统治者权力欲望的儒家学说就占了上风,道家思想只有在国力尽丧之时才被搬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的悲哀。而这种悲哀,一直延续至今。在现代社会,凡新的领导上任,一定要大张旗鼓的改革,不然就显得自己没有领导水平。有这么一个笑话,某村有一块地,上届村官规划是百亩鱼塘,但刚挖好养了几天鱼,就换了一个村官。新来的说要建成百亩桃园,于是填平了种桃,桃刚种好就快结果时,又换了村官。这时新的村官提议办成奶牛场,养奶牛。这样折腾来折腾去,不知浪费了多少的资源和财力。但不折腾,如何能显示领导人的“英明”呢?但这样的“英明”,只能当成笑话。聪明的领导人有聪明的“做法”。如老子说的:“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⑤做到“不知有之”的领导人,才是最为出色的领导人;做到“无为而治”的国家,才是最有实力的国家。
二、道法自然
《道德经》有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⑥意思很简单,就是说人
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得法则是自然的。老子以此告知世人:道的思想是贴近自然,悟自然之机,得自然之趣。读了这句话,我回忆起一篇庄子的文章,名为《马蹄》,当中的要义就是讲“道法自然”。它是这样说的:“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⑦大意是马有自己的本性,伯乐说善治马,虽然略有成效,却把马弄死了不少;陶匠和木匠善于治土和治木,但都是依靠破坏事物的本性而成功的。从这里可看出庄子严厉地批判伯乐治马、陶匠治土和木匠治木他们三者的行为都是违反了马、粘土和木材的本性,但是他们都得到了世人的称颂,以致这些违背自然之理的做法能够代代相传。不过,这不该仅仅归咎于他们,而是应该归咎于那些所谓“治理天下”的人。因为他们治理天下的规矩和办法,都直接残害了事物的自然和本性。久而久之,天下都被他们弄得一团糟。可见,庄子的思想和老子一样,都主张“道法自然”,他甚至觉得远古之时,人们无拘无束,以禽兽为友,憨厚无知,纯真朴实的年代最为理想。可惜的是,庄子的这些梦想却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遥远。到了现今社会,大自然不仅没有得到人们合理的对待,反而由于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而导致受破坏的程度日趋严重。森林迅速消失,草原变成荒漠,生物不断灭绝,还有光化学烟雾、废气污染、热岛效应、臭氧空洞、全球变暖、酸雨危害、核威胁……在经历无数次的生态灾难之后,人们才突然醒悟,发现想征服自然的自己是多么的狂妄和无知。于是,人们不得不转而谋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如日本首位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所说的:“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甚至已经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达到的十分糟糕的状况,从而向近代开始的科学文明提出了严厉的指控,这使人感到惊讶。”这说明了“道法自然”的思想无论是对于古代的农业社会,还是对于现代的工业社会,在有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上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的。
三、众妙之门
一本薄薄的《道德经》,蕴含无数的人生哲理。而我最喜欢的一段话,就是它开篇之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⑧用这段话来作为我最后的感想,有很深的含义。因为它既是整本书的精髓所在,又是老子思想最难理解之处。历朝历代的学者,对这段话的理解是莫衷一是。但其中多数人认为,老子提倡的“道”,不应局限于《道德经》中的“道”,因为它是十分玄妙的。用文字和语言描述出来的“道”,非真正的“道”。用老子的话说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⑨道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因为“一”是“道”所生的,所以人们又把“道”称为“太一”。“一”是宇宙没有分裂时混沌的统一体,由这个统一体分裂出“有”和“无”的两个对立面,再由两个对立面产生新的第三者,最后又生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既然天地的万事万物都来源于“道”,那么“道”可说是天地的开端,万物的本源。但是老子有时把“道”说成是“无”,同样也称之为“有”,这时人们就会犯糊涂了。究竟我们应该怎样称“道”才好呢?其实,老子说“道”是“无”,指得是“道”是没有特点、形状和性质;但这样的“道”也是“有”,因为它产生了世间万物。万物的存在就是“有”,从而凸显了“道”,但只有孤零零的“有”而不具备其它性质特点,那就是“无”,也从而凸显了“道”。因此,老子的话不仅没有矛盾,而且是“众妙之门”。虽然老子的“道”是如此的虚无缥缈,不可捉摸,但它落到现实生活中的治国、齐家、修身等等,莫不有“道”。它成为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处事方法。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