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试题答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解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解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束氏狸狌①宋濂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

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

狸狌无所食,饥而嗥。

束氏日市肉啖之。

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

但饥辄嗥,嗥辄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

、熙熙如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甕②,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磔磔然,以为异物也。

沿鼠行不敢下。

士怒,推入之。

狸狌怖甚,对之大嗥。

久之,鼠度其无技,啮其足。

狸狌奋掷而出。

噫!武士世享重禄遇盗辄窜者,其亦狸狌哉!(《宋文献公集》)【注】①狸狌:野猫。

②甕(wèng):瓮,一种盛东两的陶器,腹部较大。

(1)下列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束氏日市肉啖之愿为市鞍马B.竟不知世之有鼠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C.沿鼠行不敢下求之下流,固颠D.鼠度其无技关山度若飞(2)参考词典解释,说说画波浪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古代汉语词典》:①与与:威仪适度的样子。

②熙熙:和乐的样子。

③如也: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甕,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4)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武士世享重禄遇盗辄窜下联:狎狌________【答案】(1)A(2)“与与如也,熙熙如也”是对狸狌养尊处优、不知有鼠显得威仪和乐状态的形象描写,与后文被鼠咬啮、仓皇出逃形成鲜明的对比。

(3)城南有个读书人家里发生鼠患,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掉进瓮里,他急忙从束家借了猫回去(捕鼠)。

(4)每日啖肉见鼠而出【解析】【分析】⑴B:竟不知世之有鼠:竟然;竟不可得:最终,最后;C :沿鼠行不敢下:跳下,下去;求之下流:下方,下游;D:鼠度其无技:估计;关山度若飞:越过;A项相同意思是买,故选A。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

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

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________)②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③亭亭净植(________)④陶后鲜有闻(__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错的一项是()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

这种文体一般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B.作者从生长环境、风度气质、体态香气等方面描写莲花,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C.这篇短文,采用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正面衬托莲花,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D.短文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4)读文赏荷:赏荷,不但观其形美,更可品其神美。

[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

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多;洗;竖立;少(2)①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②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很多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选自刘开《孟涂文集》)(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非真能好学者也/好之者不如乐之者B.理明矣/当窗理云鬓C.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D.问焉以求一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请用三条“/”给画线句断句。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3)作者说“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体会简要谈谈。

【答案】(1)A(2)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3)这一主张是正确的。

孔子说的“不耻下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向不如自己的人发问,哪怕仅能求得一点正确的意见,对于自己也是一种提高。

【解析】【分析】(1)A.均为喜欢;B.名词,道理/整理;C.说/认为;D.助词,不译/代词,他们。

故选A。

(2)该句翻译为“(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据此可知“等于己者”是句子的主语,接着“问焉以资切磋”和“所谓交相问难”是并列关系,为了避免句子太长可以将他们分开来看。

故断句为“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3)该题是开放性题目,回答时先明确自己的看法,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孔子提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主张,喜欢学习的人,不以为问比自己学问低的人为耻,向他们提问是为了求得正确的意见,因此这也是提高自己见解的一种方法。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地指出学习的可能性,易于让人接受。

B.从鲁肃的由衷赞叹和结友举动,可见他坦诚、率直、敬才爱才。

C.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D.孙权劝学的成功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劝说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

【答案】(1)经过;擦拭;对朋友辈的敬称(2)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托。

②只是应该广泛(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3)C【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过”是“经过”;“刮”这里是“擦拭”的意思。

(2)本题①句中的“辞(推托,托辞)、以(用)”两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但(只)、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耳(罢了)”几个词是赋分点。

(3)文章叙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是从侧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不是正面描写。

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⑴① 经过;② 擦拭;③ 对朋友辈的敬称⑵ 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托。

②只是应该广泛(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⑶ C【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

植此宜生怜悯之心。

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

……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

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

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

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

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①之笠翁②孰知之哉?(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①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

②笠翁: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下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其素行原如是也(________) A.朴素,质朴 B.向来,平素②乃黄杨不憾天地(________) A.遗憾,心感不足,不满意 B.怨恨(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但各有所侧重。

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君子”形象的理解。

【答案】(1)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B;B(3)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碎金鱼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

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

”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④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⑤,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⑥。

【注】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

②典郡:掌管郡务。

③罔不:无不。

④务:致力,从事。

⑤伎:同“技”。

⑥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

①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②康肃忿然曰________③及守荆南回________(2)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限断3处)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4)“射”是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学生需要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称为“六艺”)之一,从两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尧咨射术精湛无比、举世无双,但他的母亲却依然“杖之,碎其金鱼”。

你觉得陈尧咨母亲的这种做法寄寓了对儿子一种怎样的期望?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气愤的样子;等到(2)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

(3)(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4)陈尧咨的母亲期望儿子能继承先人的志向,把射术用于报效国家上,而不要耽于娱乐,浪费了一身好技艺。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1)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1)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1)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以下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乙)刘羽冲,沧州人。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说②于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节)【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列说]到处劝说。

③[沟洫(xù)]沟渠。

(1)根据文段意思填空。

①《说文解字》中“竟”是会意字,意思是“乐曲终尽”。

由此推断,甲文“竟不可得”一句中“竟”的意思应为 ________②《说文解字》中“角”是象形字,本义是“兽角也,与刀相似”。

由本义引申出以下义项:①像角一样的古代量器和盛酒器具;②较量,竞争;③演员,或指演员在戏剧中所扮演的的人物。

乙文中“练乡兵与之角”中“角”的义项应为________。

(填序号)(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尔辈不能究物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曹玮用兵曹玮尝出战小捷,虏兵①去。

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②,缓驱而还,颇失部伍③。

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④军。

不若弃之,整众而归。

”玮不答,使人候。

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玮愈缓,行地利处,乃止以待之。

虏军将至,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⑤决战。

”虏方苦疲甚,皆欣然,歇良久。

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

”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

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比其复来,几⑥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⑦不能立人气亦阑⑧。

吾以此取之。

”【注释】①虏兵:敌军。

②辎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等的统称。

③部伍:兵士的队伍行列。

④縻(mí):束缚。

⑤少选:一会儿。

⑥几:接近。

⑦痹:麻痹。

⑧阑:残,尽。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 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可以为师矣B. 遂弃牛羊而还肃遂拜蒙母C. 歇定可相驰矣愿驰千里足D. 若乘锐便战关山度若飞(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A.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

B.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

C.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

D.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②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4)结合文章,分析曹玮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里?【答案】(1)B(2)C(3)①敌军离开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图牛羊之利而军队不整,赶快返回袭击曹玮军队。

②我知道敌人已经很疲劳了,故意用贪利的事来引诱他们。

(4)曹玮假意贪图牛羊之利,使军队表现出军容不整的样子,诱敌深入;敌人追至,避敌锐气,假意不想乘人之危,让敌人休息修整,使敌人腿脚疼痛麻木站不起来了,人气残尽,最后一击击败。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以下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乙)刘羽冲,沧州人。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说②于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有删节)【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列说]到处劝说。

③[沟洫(xù)]沟渠。

(1)根据文段意思填空。

①《说文解字》中“竟”是会意字,意思是“乐曲终尽”。

由此推断,甲文“竟不可得”一句中“竟”的意思应为 ________②《说文解字》中“角”是象形字,本义是“兽角也,与刀相似”。

由本义引申出以下义项:①像角一样的古代量器和盛酒器具;②较量,竞争;③演员,或指演员在戏剧中所扮演的的人物。

乙文中“练乡兵与之角”中“角”的义项应为________。

(填序号)(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尔辈不能究物理。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

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

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

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

妻还怪问,凤方悟之。

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选自《后汉书·逸民传·高凤》)(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A.自以为\大有所益B.及\鲁肃过寻阳C.曝麦\于庭D.不觉潦水\流麦(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见往事耳往事:________②即更刮目相待更:________③妻尝之田尝:________④时天暴雨时:________(3)下列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蒙辞以军中多务旦辞爷娘去B.治经为博士邪其后遂为名儒C.妻尝之田康肃笑而遣之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往事耳(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妻还怪问,凤方悟之。

(5)甲文中吕蒙的变化让我们明白了________;乙文“高凤流麦”的典故现在多用来形容________。

【答案】(1)D(2)历史;重新;曾经;当时(3)B(4)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妻子回来感到奇怪(惊异)询问他,他才醒悟。

(5)吕蒙变化告诉我们:①开卷有益。

②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一定能学有所成。

(写出一点即可);“高凤流麦”的典故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分析】(1)“不觉潦水/流麦”改为“不觉/潦水流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康肃忿然(忿然:气愤的样子)B. 以我酌油知之(舀取,这里指倒入)C. 笑而遣之(遣:派遣)D. 公亦以此自矜(自矜:自夸)(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尝射于家圃乃取一葫芦置于地B. 尔安敢轻吾射惟手熟尔C. 但手熟尔但当涉猎D. 徐以杓酌油沥之蒙辞以军中多务(3)下面对文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意思是:“老翁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但是(只是)对此微微点点头。

”B.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意思是:“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C.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意思是:“竟然(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然后)慢慢地用勺舀起油滴入葫芦,油从铜钱孔注入,而铜钱没有被沾湿。

”D.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意思是:“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媲美,他也因此而自夸。

”(4)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本文在写法上详略得当,详写了康肃公的射箭技艺,而对卖油翁的精湛技艺作了比较粗略的描述。

B.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这句话寥寥数语,便将卖油翁当时的表情和心理活动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忠——尽己报国的责任第1篇犬救幼女呈贡县村民畜一犬,甚驯。

母未时上山采薪,幼女随之不及,后于母里许。

俄大雪,母薄暮①负薪归,十一年十一月事,邑人无不称奇。

(选自杨振中《文言文启蒙读本》)【注释】①暮:傍晚。

②竟:终。

③绝:死。

④雍正:清爱新觉罗·胤禛的年号。

[阅读训练]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 母未时上山采薪..( ) (2)幼女随之不及.( )(3)母薄.暮负薪归( ) (4)或.堕井( )2. 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两处节奏。

母惊恐万状奔走号呼竟不见女。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邻里相助,亦无济于事。

(2)犬倚偎在旁,乃不死。

4.从文章内容来看,文中的犬有什么特征?【参考答案】1. (1)砍柴(2)赶上(3)迫近、接近(4)或许2.母惊恐万状/奔走号呼/竟不见女。

3. (1)邻居们帮助她寻找,也没有办法找到她女儿。

(2)狗依偎在旁边,(女儿)竟然没有死。

4.文中的犬忠诚、讲义气、重感情。

第2篇杨万里忧国⑦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

忽族子⑧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

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⑨,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注释]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

②偏:固执。

③孝宗:指宋孝宗赵昚(shèn)。

④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

⑤掖垣:泛指高官。

⑥僭(jiàn):超越本分。

⑦邸(d ǐ):此指官府。

⑧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

⑨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 必大无善.语( ) (2)尝.筑南园( )(3)属.万里为之记( ) (4)亟.呼纸书曰( )2.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一处节奏。

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

植此宜生怜悯之心。

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

……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

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

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

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

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①之笠翁②孰知之哉?(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①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

②笠翁: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下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其素行原如是也(________) A.朴素,质朴 B.向来,平素②乃黄杨不憾天地(________) A.遗憾,心感不足,不满意 B.怨恨(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但各有所侧重。

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君子”形象的理解。

【答案】(1)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B;B(3)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含答案)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一]第一组习题:1.本文选自代小说家写的短篇小说集。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2)恐前后受其敌()(3)其一犬坐于前()(4)一狼洞其中()3.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①恐前后受其敌②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③屠自后断其股④其一犬坐于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4.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

5.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

6.翻译。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⑵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

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

7.结尾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二]第二组习题:1.我能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目似瞑,意暇甚D.止增笑耳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止有剩骨2.我能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久之,目似瞑②又数刀毙之③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④盖以诱敌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我能用“�M ”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1)其一犬坐于前。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二)卢庄道,范阳人也,天下称为名家。

聪慧而敏悟,冠于今古。

父彦与高士廉有旧。

庄道少孤,年十二,访士廉。

廉以故人子,引令坐。

会上有上书者,庄道窃窥览,谓士廉曰:“此文庄道所作。

”士廉怪谓曰:“后生勿妄言,为轻薄之行。

”请诵之,果通。

复请倒诵,又通。

乃跪谢曰:“此文实非庄道所作,向傍窥而记耳。

”士廉取他文及案牍,命读之,一览而倒诵。

士廉称叹久之。

(节选自《大唐新语》,有删改)(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释担而立________②康肃忿然曰________③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④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⑤引令坐________⑥复请倒诵________(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相关注释,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选择正确义项。

①乃跪谢曰________ A.道歉 B.推辞 C.感谢 D.辞别②向傍窥而记耳________ A.朝向 B.先前 C.假如 D.窗户(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士廉怪谓曰:“后生勿妄言,为轻薄之行。

”(4)两文末,陈尧咨“笑而遣之”与高士廉“称叹久之”分别体现了二人对卖油翁、卢庄道怎样的态度?请简要概括。

【答案】(1)放下;气愤的样子;怎么;慢慢地;拉;再,又(2)A;B(3)①(卖油翁)见陈尧咨射十箭中八九箭,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②高士廉责怪他说:“小孩不要说大话、做轻浮的事情。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乙】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①,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②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③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

但逐层布板讫④,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⑤,六幕⑥相联如胠箧⑦,人履⑧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沈括)【注】①级:层。

②布:铺排。

③贻(yí):赠给。

④讫(qì):完毕。

⑤弥束: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的束。

弥:紧密。

⑥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位面。

⑦胠箧:打开的箱子。

胠箧,音qūqiè。

胠:从旁边打开,打开。

⑧履:走,踩踏。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②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________③遂反潮流逆上矣遂:________④患其塔动患: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②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款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乙】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④乎?平公曰:“善哉!”(选自《说苑》)【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

③炳烛:点燃蜡烛。

④昧行:在黑暗中走路。

昧,暗。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②恐已暮矣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3)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

【答案】(1)到,等到;迟,晚(2)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少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壮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阳光。

(3)①知错就改(吕蒙);②随时可学(师旷)。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及”,等到;“暮”,迟,晚。

(2)重点字词:“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少”,少年时代;“壮”,壮年时代。

(3)【甲】文结合“蒙乃始就学”,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在学习上我们是可以学习的;【乙】文的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鲁肃传(节选)《三国志》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

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遂往诣蒙。

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

”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③肃意尚轻蒙________④遂往诣蒙________(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3)两篇文章都以“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为结尾,有何作用?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两篇文章都写到了鲁肃与吕蒙见面时的情形,《资治通鉴》与《三国志》哪部作品的描述比较详细?列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1)到,等到;重新;轻视;于是(2)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3)以“鲁肃拜见吕蒙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作为文章的结尾,写出鲁肃被吕蒙“对付关羽的五策”所折服,侧面突出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后,才干有了巨大的长进,不再是吴下时的阿蒙。

(4)示例1:《三国志》比较详细。

如鲁肃与吕蒙谈论的情形,《资治通鉴》用了“与蒙论议”四个字,而《三国志》则详细地描述了吕蒙问鲁肃如何防备关羽,对关羽的评价,和鲁肃谋定五策等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答案《伤仲永》一、常识积累:⑴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⑵文学常识: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

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二、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才能)三、一词多义自: 1.并自为其名(自:名词,自己)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四、古今异义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

今义:判断动词)2、(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

今义:或许,或者。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4、(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5、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

)五、重点句子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写成,文章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

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六、问题探究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A B C D F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E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4.方仲永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受于人者不至”。

(引号内填原文)5. 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样写,暗示仲永本应该前途无量,与后文章仲永变成平常人的情形形成对照,引人深思,深化主题。

6. 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①从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他学习)。

②从道理上讲: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7.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答: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

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8.文章第一段前两句话中交代了方仲永的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①籍贯金溪②姓名方仲永③身世民④家世世隶耕9.“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答: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转叙述为议论,将我对这件事的态度与结论写了出来。

10.“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这句话表明了什么观点?答:表明先天条件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11.从最后一段分析,人要成才,是先天的天资重要还是后天的教育重要?答:后者更重要,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七、句式积累1.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解释: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务农2.省略句:(1)省略宾语:“不使学”中省略宾语,可补充为“不使之学”;“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可补充为“令其作诗”。

(2)省略主语:“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可补充为“我还自扬州”。

(3)省略介词:“受之天”可补充为“受之于天”;“借旁近与之”可补充为“借于旁近与之”。

3.倒装句:“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八、解题: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九、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C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B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异,奇怪,形容词作动词)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书写)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对…...感到惊奇)(宾客,名词作动词。

以宾客之礼相待)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跟着)4、“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答:“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5、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答: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6、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答: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

活到老,学到老。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木兰诗》1.本文《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一书。

这首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可汗()()燕山()胡骑()辔头()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⑵万里赴戎机(赴:奔赴)⑶出郭相扶将(郭:外城)⑷策勋十二转(策:记功)⑸著我旧时裳(著:穿)⑹关山度若飞(度:度过,过)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通贴,意思是粘贴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火通伙,意思是伙伴5.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的春马嘶叫声。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关塞山岭像飞一样地跨越。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转战数载,有的为国而死,有的胜利归来。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记功很多次,赏赐很多财物。

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答: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比较详,对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略。

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活的精神。

(后一问意近即可)7.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答:父亲年老无力从军,家中又无长兄,同时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卫国家的大计。

(意近即可)8.“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答:借木兰的心理状态勾勒征途中的景物,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极大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9.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答:通过“开、坐、脱、著、理、贴”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女孩生活的喜悦心情,以及伙伴诧异的表情。

10.画线的第一句(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排比,写出了木兰急切操办行装,而且井然有序的情景。

11.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征途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

12.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宿营地空寂荒凉的景象,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情怀。

13.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A)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画线的第二句(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答:动作描写。

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

1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答: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16.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答: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17.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全诗,你认为是木兰的形象特点是什么?答: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金戈铁马的英雄。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

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

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答: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答:木兰有许多可敬、可爱之处。

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女孩子看到家里没有兄长,父亲已年老体衰,毅然替父从军,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又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她和将士们一起拼死作战,十年驰骋于疆场,这种英雄气概也是可敬、可爱。

再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种高尚行为又是多么可敬、可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