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航空发展史
中国航空近代发展史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
2003年
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7年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实现中国自主研制的卫星进入月球轨道并获得全月图。
2020年
北斗三号系统建成,向全球提供服务,成为全球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1928年-1949年
* 国民党政府时期,航空工业得到一定发展,包括飞机修理和制造。* 抗日战争期间,航空力量在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民用航空也开始起步,但发展相对缓慢。
1951年
政务院下发《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标志着新中国航空工业正式建立。
1953年-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初步建立起航空制造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航空近代发展史
时间段
重要事件
1840年-1912年
* 西方航空知识传入中国,包括航空新闻、科学幻想小说等。* 中国人开始自制飞行器械,如氢气球。* 最早介绍飞机的文章《飞机考》在1901年出版。* 冯如等华侨和留学生开始从事飞机设计制造和学习飞行。
1912年-1928年
* 北洋政府时期,军事航空开始发展,南苑航空学校等成立。
1956年
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同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
1970年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升空。
1975年
中国发射返回式人造卫星,实现人造卫星“收放自如”。
1981年
中国独立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
1992年
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中国民航发展史

中国民航发展史前言一、课程概述1、课程类型:选修课2、课时:36课时3、授课方式:讲课、讨论、作业、考试等4、考核方式:期末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的考试(70%)5、期末考试:开卷考试6、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重在日常、重在态度、重在表现二、课程目标:旧中国民航起步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1、时间:1919--今2、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背景、发展思路、管理体制变迁、对国家宏观经济影响行业文化沿革等3、目的:分析特点、总结经验教训——探讨中国民航发展规律三、课程结构1.1903-1929:中国民航早期发展2.1929-1949: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用航空3.1949-1979:新中国民航的创立4.1979-1999:中国民航进入新的发展时期5.1999-今: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民航6.台港澳地区的民航业第一章中国民航早期的发展(1903-1929)第一节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回顾一、飞机发明18世纪:产业革命促进了航空理论、器械的研究和探索1782年,【法】Joseph Montgolfier制造出热气球1783年6月4日,Montgolfier兄弟的热气球首次公开飞行1783年11月【法】成功把人带离地面1852年9月24日【法】H.吉法尔载人飞艇(蒸汽动力)巴黎——特拉普斯,航程28公里,实现了操作飞行19世纪【英】G.凯利发明了滑翔机,揭示动力飞行的基本原理——利用固定机翼产生升力,利用不同的翼面控制和推进飞机1891年夏奥托·李林达尔设计并制成一架悬挂式滑翔机,并完成15米距离滑翔1896年失事遇难,共进行了2000多次滑翔飞行。
1903-12-17,莱特兄弟发明的飞行者号在北卡罗兰娜州的Kitty Hawk首次实现动力驱动、可操纵、持续的、重于空气的载人飞行,这次飞行标志着飞机的研制成功开辟了人类航空的新纪元二、外国人在华的飞行表演1910年【俄】布尔列奥,XT单翼飞机,北京东交民巷1911年【比利时】广州近郊,五次1911年【法】范龙,上海泯城桥赛马场表演时失事,机毁人亡,成为第一个在中国牺牲的外国飞行家1911年4月,秦国镛(法国学习飞行回国)北京南苑机场实现了中国人在中国领空上的首次飞行,机型是法国高德隆单座教练机三、航空刊物在中国出现(1840年以后)1855年(清咸丰五年)《博物新编》介绍了“轻气球图”和“巨伞图”1881年《点石斋画报》,吴友如的时事画《履险如夷》、《天上行舟》此后,出现了航空科幻小说1903年10月,出现了航空科幻小说,鲁迅译著《月球旅行》(中国教育普及社),海天独啸子译《空中飞艇》(明权出版社)1901年《皇朝经世文编》中《飞机论》(上海慎记书店)这是最早介绍飞机的文章1910年,高鲁《空中航行术》(上海商务印书馆)1910年第12期《东方杂志》中《研究飞行机报告》(李宝焌),这是中国第一篇航空论文1920年5月1日,《航空杂志》——中国出版的第一个航空杂志四、冯如——首次驾驶自制飞机飞行冯如(1884-1912)中国航空之父,首次驾驶自制飞机飞行,中国始创飞行大家1.首次试飞:时间:1909年9月21日地点:美国奥克兰市派特山附近飞行高度:4.6米这是中国人首次驾驶自制飞机飞上蓝天,为我国动力载人飞行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飞行距离:805米,比莱特兄弟远764米2.创办企业名称:广东机器制造公司地点:美国时间:1909年10月宗旨:壮国体,挽国权3.孙中山的赞叹:吾国大有人矣4.回国时间:1911年2月设备:两架飞机清政府态度:消极5.辛亥革命爆发后职务:广东革命政府飞机队队长6.最后飞行表演时间:1912年8月25日地点:广州燕塘年仅:29岁葬于:黄花岗五、孙中山倡导“航空救国”1、倡导发展航空事业1910年3月,【美】檀香山,倡议华侨设公司、制飞机、学技术5月31日,“飞船练习一事,为吾党人才之不可缺。
中国通用航空发展史

中国通用航空发展史
《中国通用航空发展史》
中国通用航空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开始引进民用飞机和建立飞行学校。
然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通用航空业在中国的发展一直相对缓慢。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才开始大力发展通用航空。
1996年,中国政府正式颁布《中国通用航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通用航空发展的长期目
标和发展方向。
这一规划明确了通用航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的作用,同时也为通用航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
中国通用航空也开始获得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通用航空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航空学校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各种通用航空活动也逐渐丰富多样。
中国的通用航空市场也开始逐步壮大,私人飞机的数量不断增加,通用航空产业也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中国政府也提出了“通用航空强国”战略,力求在未来几年内将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成为世
界强国。
这一战略包括加大对通用航空的投资、加强研发能力、提高通用航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国际化合作的不断加强,中国通用航空业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通用航空的未来发展将充满机遇,也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与挑战。
相信随着各方面的努力和支持,中国通用航空将会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
飞机发展史

1956年12月14 日中国自行研 制的第一架直 升机,7吨级直 5直升机在哈尔 滨首飞成功。
1963年 歼6是中国制造 的第一种超音速喷气式 歼击机,于1963年9月 23日首飞。
• 1980年 运10飞 机是中国自行 设计的大型客 机,于1980年9 月26日首次飞 行
1998年3月23日 具有中国自主知 识产权的第三代 战斗机----歼十飞 机首飞成功
• 西安交通大学历年各专业高考分数线
• 中国航空发展史 • 近代中国航空现状 • 发展前景
1954年 7月3日
新中国生产的
第一架飞机---南昌飞机厂试 制的初教5 (雅克-18)教 练机首飞成功, 通-17)由沈阳飞 机厂试制成功
1958年 7月26日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 的第一架喷气教练 机歼教1,首次试 飞成功。
• 2008年10月10日 新舟600飞机在西安首飞成 功。
• 一九六0年二月十九 日,中国自行设计制 造的试验型液体燃 料 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 功。九月,探空火箭 发射成功。
•
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 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弹 头精确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
• 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 成功。 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 于 “五· 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中国近代航空发展史

中国近代航空发展史稿子一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国近代航空发展史,这可真是一段超级精彩的故事呢!你知道吗,早在清朝末年,咱们国家就已经有人对航空产生兴趣啦。
那时候,国外的飞机技术已经有了一些发展,咱们国内也有一些有远见的人开始琢磨这新奇的玩意儿。
到了民国时期,虽然国家面临着很多困难,但是航空领域的探索可没停下。
一些勇敢的年轻人跑去国外学习航空技术,想着回来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出份力。
那时候条件艰苦,资金也紧张,可大家的热情那叫一个高!抗日战争时期,航空可是发挥了大作用。
咱们的飞行员们驾驶着战机和敌人英勇作战,保卫着祖国的蓝天。
虽然咱们的飞机数量和性能比不上敌人,但那种不怕牺牲的精神真的让人感动得不行。
新中国成立后,那可就不一样啦!国家大力支持航空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工厂。
从仿制国外的飞机开始,一点点积累经验和技术。
慢慢地,咱们自己能设计制造出越来越先进的飞机啦!像歼击机、运输机、直升机等等,种类越来越多,性能也越来越好。
现在呀,咱们国家的航空技术在世界上都有了一席之地。
大飞机C919 成功试飞,各种新型战机不断亮相,太让人骄傲啦!朋友,这就是咱们中国近代航空发展的大概历程,是不是很了不起?稿子二嗨呀,亲爱的小伙伴!今天咱们来扯扯中国近代航空发展史的那些事儿。
你想啊,以前咱们中国对航空这东西了解得很少,感觉那就是遥不可及的梦。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就有了变化。
一开始,也就只有少数人听说过飞机这玩意儿,觉得神秘得很。
后来,有一些留学生到国外去,看到人家的航空技术那么厉害,心里就着急,想着咱中国也得搞起来。
民国的时候,虽然乱得很,可还是有那么一群人咬着牙坚持搞航空。
他们到处找资金,找技术,真的不容易。
那时候,能有几架飞机都觉得是天大的宝贝。
等到打仗的时候,飞机的作用就更明显啦。
咱们的战士们开着飞机跟敌人拼命,那场面,可壮烈了!解放后,那可真是迎来了新希望。
国家重视航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近代航运发展史

论三公司在中国内贸航线上的竞争学号:2220111970姓名:李磊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一班摘要:洋务运动时期,在企业活动由军事领域向民用领域拓展的过程中,1872年由李鸿章主持,按官督商办体制,并在形式上借鉴西方股份制,中国首家近代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办。
经由1885年改组,盛宣怀以督办身份取代原香山籍买办商人唐廷枢、徐润入局主持局务,结束了招商局的商本商办时期,开启了长达二十余年的官督商办时代。
奉委督办后,盛宣怀在收回局产与整顿局务的同时,正式将官督商办体制以明文形式固定下来。
督办初期,盛宣怀在对招商局管理模式、轮船调度及船只失事拯救系统、轮运业务范围进行调整与扩充的基础上,又在1890至1892年,对招商局体制及管理层结构进行了再设计。
企业内部事务整理完毕后,盛宣怀便将注意力转移至局外,并在1890至1893年间,领导该局与外商怡和、太古轮船公司展开竞争,并最终迫使怡、太签订了新齐价合同。
关键词:齐价合同,太古,怡和,轮船招商局正文:从1886年轮船招商局与怡和,太古签订了齐价合同,但是到了1890价合同得以继续。
根据合同,在天津,招商局,太古,怡和每百次年前后,由于中法战事而被迫中断,但是在三公司的努力下齐应沾水脚的比例为:44%,28%,28%;在长江,招商局与怡和各沾50%,太古不走;在宁波,招商局与太古各沾50%。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建立在各公司航运实力基础上的联盟却在1890年前后面临着解体的危险。
就航运企业而言,公司的力量体现在船只的数量和吨位上。
1877年签订第一次齐价合同是,招商局拥有海江船只29搜,30526吨,其数量要远远超过对手怡和和太古。
正因为如此,在1877年签订第一次齐价合同时,招商局在各条航线上的运费都要远远的优于怡和和太古。
到了1884年签订第二次齐价合同时,招商局的船只数量已经下降到了26搜,但是吨位却升至了33378吨,相较与其他的两个对手还是尽占优势,故在此次齐价合同1886年签订的工程中,招商局还是继续保持着运费上的优势。
中国民航发展史

第一章第一节1、在世界最大的航空博物馆——美国的华盛顿航空博物馆里,有一幅醒目的大字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2、风筝是世界上第一种重于空气的飞行器。
3、松脂灯(孔明灯)是最早的热气球雏形。
4、竹蜻蜓利用空气的反作用力而托升重物。
(对螺旋桨和直升机发明有直接的借鉴意义)5、阻止中国航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的原因①、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闭关锁国政策。
③、外国列强的侵略及国内政局动乱。
第二节1、1903年10月,鲁迅从日文译著的《月球旅行》在中国教育普及社出版;同年,明权出版了海天独啸子翻译的、日本人押川春浪著写的《空中飞艇》,这两本书是中国最早出版的航空科幻小说。
2、为什么冯如是“中国始创飞行大家”①、冯如是中国最早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员,也是中国人首次(1909年9月21日)驾驶自制飞机飞上蓝天。
②、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架机飞行,这是他第一次驾驶自己制造的飞机在中国领土上飞行。
③、冯如是中国第一位驾机失事遇难的飞行员。
3、谭根是中国水上飞机设计制造的第一人。
4、刘佐成、李宝焌被认为是中国国内建立航空工厂并制造飞机的先行者。
5、中国航空学术界的先导任务被公认为李宝焌,他在1910年出版的《东方杂志》第十二期上发表的《研究飞行报告》是中国第一篇航空论文。
6、浙江定海人厉如燕被公认为是中国近代航空活动家和飞行家。
1914年3月10—11日,他与另两名飞行员完成北京至保定间的航线飞行,是中国国内最早的航线飞行。
7、全国先后创了6所正规的航空学校。
中国第一所航空学校是1913年中国华民国北京政府创办的南苑航校。
8、1919年,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在国务院下设立航空事务处,目的是控制全国航空大权,主理全国航空的一切事务。
9、孙中山在发展航空事业上的贡献:①、重视和倡导发展航空事业。
②、多方开辟途径,培养人才,组建航空队伍。
③、在自己的政府组织系统里设置航空局,及大元帅府航空局。
中国近代载人航天发展史

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突破载人航天飞行技术,建 成初步成型配套的载人飞船系统,并据此开展空间 实验。 第二步: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 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建造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 空间实验室,进行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 第三步是建造大型永久性空间站,解决较大规模的、 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 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12年6月18日约11时左 右转入自主控制飞行,14时左右不天宫一号实 施自劢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 间交会对接。
载人航天的意义
首先,它能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提升国际威望。因为航天 技术的水平与成就是一个国家经济、科学和技术实力的综合 反映。 其次,它能体现现代科技多个领域的成就,同时又给现代科技 各个领域提出新的发展需求,从而可以大大促进整个科技的 发展,并将为培养和造就航天科技人才作贡献。 再有,载人航天的发展能促进太空资源的开发,为地球上的人 类造福。 最后,载人航天具有巨大的军事潜力。使用载人航天器可以很 好地完成侦察和监视任务;灵活部署、修理和组装大型军用 卫星;安全而连续地指挥和控制地面军事力量;
书宇
神舟八号无人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 八艘飞船,亍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 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 升空后2天,“神八”不此前发射的“天宫一 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 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 次不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 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 列关键技术。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
对亍我们学生来说,我们除了要学好与业课程以外 更重要的是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勤亍将所学 的知识不实践相联系,时刻记住,我们的科研成 果丌仅是自己的成绩,更是对亍国家对亍人类社 会的贡献,是为人民服务的途径。只有这样,共 产党员才能以身作则的杜绝学术腐败,踏踏实实 的将科学变为真正的第一生产力。这项工作,艰 难而伟大,学生应该从小事做起为未来的发展铺 好每一块砖,时刻丌忘责任,用自己的青春和热 血为人类的发展和祖国的强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民航发展简史总结

民航发展简史总结
中国民航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有人使用
烟花作为飞行器,从而发射小型实验性的固体火箭。
随着中国技术水平不
断提高,火箭飞行的研究也日益深入,由此引发了对飞机设计的深入研究。
19th世纪中期,中国科学家开始进行飞行机器的研究,他们从乔叟
的精神中受到启发,设计出了第一架蒸汽动力的飞行器,但是由于当时技
术技术有限,它的飞行效果并不理想,只能作为演示用。
20世纪初,中国开始研制由包括蒸汽发动机和由蒸汽发动机驱动的
飞行器,它们不但具有较高的飞行性能,同时还具有发射小型实验性火箭
的能力,从而为中国的民用航空建设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
1918年,中国第一架实用性机型的飞机,萨索斯太太(Mrs. Sullivans)飞机诞生,它使中国首次拥有了自行设计并实现实用飞行的
能力,开启了中国民航的第一步。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的飞机也
不断提高,并于1921年组建了中国民航。
1927年,中国民航发射了全国首架客机,华夏,开启了中国民用航
空旅行的新时代。
此后,中国民航持续发展,开办了众多客运航线,建立
了空中客运网络,同时也为世界空中客运提供了重要贡献。
60年代以来,中国民航经历了巨大的发展。
中国航空发展史

中国航空发展史(李永健陕西西安西安航空学院 710077)摘要: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
中国古代发明和创造的风筝、火箭、孔明灯、竹蜻蜓等飞行器械,被认为是现代飞行器的雏型,对航空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
从18世纪后半叶,气球、飞艇先后在西方研制成功。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的航空知识传入中国。
首先是航空新闻和科学幻想小说,其次是外国飞行家来中国作飞行表演。
中国政府也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航空,购买气球和飞机。
但直到1949年,中国的航空事业还十分落后,发展极为缓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真正获得了迅速发展。
本文通过对中国航空发展史的浅述,意图使大家对中国的航空有一个粗浅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同时引发人们对于中国与西方航空发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思考,在对历史的回顾中找到未来的方向。
关键词:近代史;航空;发展1855年,上海墨海书店刻印了《博物新编》,其中介绍了氢气球和巨伞图。
《天上行舟》画的是航空设想。
在中国最早介绍飞机的文章是1901年石印的《皇朝经济文编》中的《飞机考》。
1903年以后开始出现翻译和编著的航空科学幻想小说。
博物新编气球光绪十三年(1887),天津武备学堂数学教习华蘅芳制成直径5尺(约1.7米)的气球,灌入自制的氢气成功飞起。
这是中国人自制的第一个氢气球。
飞艇澳洲华侨谢缵泰于1899年完成“中国”号飞艇的设计。
“中国”号飞艇用铝制艇身,靠电动机带动螺旋桨推进。
谢缵泰没有得到清朝政府的支持,他不得已把“中国”号构造说明书寄给英国飞艇研究家,获得很高评价。
飞机冯如于1909年9月造出一架飞机,9月21日试飞成功。
在国外制造飞机著名的中国人谭根于1910年成功地设计和制造了水上飞机,夺得国际飞机制造比赛大会冠军,后在菲律宾创造了当时世界水上飞机飞行高度的纪录。
中国航空先驱——冯如中国航空事业的建立是从筹建空军开始的。
1913年9月正式成立的南苑航空学校,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航空学校。
中国民航发展史

中国民航发展史前言一、课程概述1、课程类型:选修课2、课时:36课时3、授课方式:讲课、讨论、作业、考试等4、考核方式:期末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的考试(70%)5、期末考试:开卷考试6、学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重在日常、重在态度、重在表现二、课程目标:旧中国民航起步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1、时间:1919--今2、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背景、发展思路、管理体制变迁、对国家宏观经济影响行业文化沿革等3、目的:分析特点、总结经验教训——探讨中国民航发展规律三、课程结构1.1903-1929:中国民航早期发展2.1929-1949: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用航空3.1949-1979:新中国民航的创立4.1979-1999:中国民航进入新的发展时期5.1999-今: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民航6.台港澳地区的民航业第一章中国民航早期的发展(1903-1929)第一节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回顾一、飞机发明18世纪:产业革命促进了航空理论、器械的研究和探索1782年,【法】Joseph Montgolfier制造出热气球1783年6月4日,Montgolfier兄弟的热气球首次公开飞行1783年11月【法】成功把人带离地面1852年9月24日【法】H.吉法尔载人飞艇(蒸汽动力)巴黎——特拉普斯,航程28公里,实现了操作飞行19世纪【英】G.凯利发明了滑翔机,揭示动力飞行的基本原理——利用固定机翼产生升力,利用不同的翼面控制和推进飞机1891年夏奥托·李林达尔设计并制成一架悬挂式滑翔机,并完成15米距离滑翔1896年失事遇难,共进行了2000多次滑翔飞行。
1903-12-17,莱特兄弟发明的飞行者号在北卡罗兰娜州的Kitty Hawk首次实现动力驱动、可操纵、持续的、重于空气的载人飞行,这次飞行标志着飞机的研制成功开辟了人类航空的新纪元二、外国人在华的飞行表演1910年【俄】布尔列奥,XT单翼飞机,北京东交民巷1911年【比利时】广州近郊,五次1911年【法】范龙,上海泯城桥赛马场表演时失事,机毁人亡,成为第一个在中国牺牲的外国飞行家1911年4月,秦国镛(法国学习飞行回国)北京南苑机场实现了中国人在中国领空上的首次飞行,机型是法国高德隆单座教练机三、航空刊物在中国出现(1840年以后)1855年(清咸丰五年)《博物新编》介绍了“轻气球图”和“巨伞图”1881年《点石斋画报》,吴友如的时事画《履险如夷》、《天上行舟》此后,出现了航空科幻小说1903年10月,出现了航空科幻小说,鲁迅译着《月球旅行》(中国教育普及社),海天独啸子译《空中飞艇》(明权出版社)1901年《皇朝经世文编》中《飞机论》(上海慎记书店)这是最早介绍飞机的文章1910年,高鲁《空中航行术》(上海商务印书馆)1910年第12期《东方杂志》中《研究飞行机报告》(李宝焌),这是中国第一篇航空论文1920年5月1日,《航空杂志》——中国出版的第一个航空杂志四、冯如——首次驾驶自制飞机飞行冯如(1884-1912)中国航空之父,首次驾驶自制飞机飞行,中国始创飞行大家1.首次试飞:时间:1909年9月21日地点:美国奥克兰市派特山附近飞行高度:4.6米飞行距离:805米,比莱特兄弟远764米2.创办企业这是中国人首次驾驶自制飞机飞上蓝天,为我国动力载人飞行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名称:广东机器制造公司地点:美国时间:1909年10月宗旨:壮国体,挽国权3.孙中山的赞叹:吾国大有人矣4.回国时间:1911年2月设备:两架飞机清政府态度:消极5.辛亥革命爆发后职务:广东革命政府飞机队队长6.最后飞行表演时间:1912年8月25日地点:广州燕塘年仅:29岁葬于:黄花岗五、孙中山倡导“航空救国”1、倡导发展航空事业1910年3月,【美】檀香山,倡议华侨设公司、制飞机、学技术5月31日,“飞船练习一事,为吾党人才之不可缺。
世界航天发展简史

世界航天发展简史探索浩瀚的宇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梦想。
我国在远古时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话。
公元前1700年,我国有"顺风飞车,日行万里"之说,还绘制了飞车腾云驾雾的想像图。
外国也有许多有关月亮的美好传说。
自从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以来,到1990年12月底,前苏联、美国、法国、中国、日本、印度、以色列和英国等国家以及欧洲航天局先后研制出约80种运载火箭,修建了10多个大型航天发射场,建立了完善的地球测控网,世界各国和地区先后发射成功4127个航天器。
其中包括3875个各类卫星,141个载人航天器,111个空间探测器,几十个应用卫星系统投入运行。
目前航天员在太空的持续飞行时间长达438天,有12名航天员踏上月球。
空间探测器的探测活动大大更新了有关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文方面的知识。
到上世纪末,已有5000多个航天器上天。
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航天活动,利用航天技术成果,或制定了本国航天活动计划。
航天活动成为国民经济和军事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
航天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它以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为基础,汇集了20世纪许多工程技术的新成就。
力学、热力学、材料学、医学、电子技术、光电技术、自动控制、喷气推进、计算机、真空技术、低温技术、半导体技术、制造工艺学等对航天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这些科学技术在航天应用中互相交叉和渗透,产生了一些新学科,使航天科学技术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航天技术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一、火箭技术火箭技术推动了人类航天发展的历史。
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火箭是在火药发明之后中国人发明的。
早在公元1000年宋朝唐福献应用火箭原理制成了战争武器,13世纪初传到外国。
传说在14世纪末,中国有个学者万户在坐椅背后安装47支当时最大的火箭,两手各持大风筝,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升空。
但是一声爆炸之后,只见烟雾弥漫,碎片纷飞,人也找不见了。
航空小知识-中国航空发展历史

中国航空发展历史古代和近代航空腾云驾雾,呼风唤雨,高居于碧霄之上,逍遥于九重天外:这是龙的形像。
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在我们的祖先心中,很早就产生了像神龙那样凌云御风、翱翔天宇的渴望。
因此,在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着飞天神女,嫦娥奔月的动人传说。
在这种幻想的激励下,我们的先辈不断地进行着制造飞行器械的探索。
最早的有史可查的努力可追溯到公元前。
据《墨子.鲁问》中记载。
春秋时期的著名工匠公输般已能“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而《后汉书.张衡传》中说,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也曾制造出了能够飞翔的木鸟。
两千多年以前,世界上最早的实用飞行器——风筝在中国诞生了。
唐赵昕著《息灯鹞文》中记载,楚汉争霸时,韩信在垓下之战中便曾使用过风筝,南北朝时风筝已正式用于军事联络了。
另外,在我国的许多文献、发明中可找出许多近现代飞行器的影子。
例如东晋的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提出了鸟类翱翔是由于上升气流托举的见解,这是对鸟类飞行原理的重要发现,包含了滑翔机的最初理论;五代时的松脂灯,又名“孔明灯”。
众所周知是利用热气升上天空,其实便是一种原始的热气球;西方学者称为“中国陀螺”的竹蜻蜓则被普遍视为现代旋翼机的雏形。
由此可见,在航空方面,我们的祖先已取得了为数不少的光辉成就。
虽然由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重文轻理”思想的压制,它们没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却给后世航空器的研究以重大的影响和启迪。
中国的近代航空始见于清朝末年。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打开,西方的大量学说涌入闭关自守了几千年的中国,现代航空知识也随之传入,国内出现了许多介绍氢气球、飞艇和飞机的文章及图片。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摸索中国自己的航空道路。
1887年,天津武备学堂数学教习华蘅芳自行设计制造出了中国第一个氢气球;1910年,留日归来的李宝、刘佐成受清政府委托,在北京南苑建立了飞机制造厂棚,并于次年四月造出了一架飞机,但在试飞时因发动机故障而坠毁。
中国飞机制造发展史简介

中国飞机制造发展史简介
中国飞机制造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
在1887年,天津武备学堂数学教授华蘅芳设计制造出一个直径5尺的气球,灌入自制的氢气,试飞成功,这是中国第一次制造氢气球。
1909年,冯如在美国制造飞机并试飞成功,这是中国人制造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近代航空工业的开端。
1910年,清政府委任留日归来的李宝焌和刘佐成在北京南苑建设厂棚,制造飞机,并在次年4月试造出一架飞机。
这是中国近代飞机制造的萌芽,但不幸的是飞机在试飞时因发动机故障坠毁。
1956年,中国第一架实用街机——“中国之星”诞生,获得了“最终突破”,开启了中国实用飞机的新时代。
1964年,苏联HK-6技术配合中国本土研制,研发出中国第一架民用客机——s826,建立了中国民用客机航空产业体系,标志着中国飞机建设发展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此后,中国飞机制造经历了多次突破和进步。
总的来说,中国飞机制造发展史是一部充满艰辛和奋斗的历史。
从最初的萌芽阶段到现在的全面发展,中国飞机制造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航空制造大国之一,其飞机制造水平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国和世界的航天发展史

中国和世界的航天发展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和世界的航天发展史航天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但是直到20世纪中期才真正迈入了太空时代。
中国和世界各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回顾一下中国和世界的航天发展史。
20世纪50年代是航天时代的开端,苏联在1957年10月4日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尼克一号”,揭开了太空探索的序幕。
美国在1958年成立了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开始了航天项目的竞赛。
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成功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载人飞行,开启了载人航天时代。
随后,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在1969年7月20日成功登上了月球,完成了“阿波罗11号”任务,成为第一个登月的宇航员。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美国和苏联/俄罗斯在太空竞赛中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1998年,国际空间站正式启动建设,成为多国合作的载人航天项目。
欧洲航天局(ESA)、日本航空航天研究开发机构(JAXA)等国家和组织也纷纷加入航天事业。
中国的航天历程虽然相对较晚,但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958年,中国成立了中国航空工业部,开始了航天研究和发展。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实验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拥有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
2003年,中国成功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任务,宇航员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太空中工作的宇航员。
2005年,中国成功升空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开启了中国深空探索之路。
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2019年,中国成功实施了月球背面软着陆任务,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此壮举的国家。
中国还计划在未来发射火星探测器等项目,持续推进航天事业的发展。
展望未来航天事业是人类探索未知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际地位的象征。
未来,航天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拓展人类的视野和发展空间。
中国近代航海事业发展史

中国近代航海事业发展史近代航海事业是指从19世纪开始,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在航海领域的发展历程。
这段历史可以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近代化进程。
在这之后,中国开始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压力和内部改革的挑战。
在中国近代航海事业的发展史上,有几个重要的里程碑。
首先是1860年的《天津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外国船只得到了在中国沿海贸易的权利。
这使得中国开始接触到了西方的航海技术和船舶建造工艺。
随着西方技术的引进,中国开始建立起自己的航海基础设施。
1872年,中国第一艘现代化军舰“定远”号下水,标志着中国航海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艘军舰采用了西方的造船技术和装备,大大提升了中国的海上实力。
中国近代航海事业的发展还受到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获得了德国在中国的船只和船厂,使得中国的造船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此外,中国也积极参与了国际航海组织的建设和活动,与国际接轨。
然而,中国近代航海事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面临了内忧外患的局面,航海事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国共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航运业遭受了巨大的破坏,船只和港口设施几乎被摧毁殆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全面的航海事业的重建工作。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船舶建造和海运业的发展。
1950年代,中国建造了一批现代化的货船和客船,并逐步恢复了国际航运业务。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近代航海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80年代,中国大力引进国外的航海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航运业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船舶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世界船舶制造业的重要一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近代航海事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的船舶数量和船舶吨位逐年增长,中国的港口也成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航运组织的工作,为国际航海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航空航天发展史

中国航空航天发展史摘要我们羡慕鸟儿在蓝天中自由的翱翔,对飞行的渴望深深的植入人类的心中,我们将对飞行的美好愿望寄托于一个又一个的神话故事之中。
嫦娥奔月,阿波罗,赫尔墨斯等都是有关飞行的神话。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也发明了很多有关飞行的技艺。
例如竹蜻蜓,木鸟,风筝。
同时还有一些人为飞行的尝试付出了生命。
这些都不断的激励着后人对航空技术的研制。
关键字航空航天,发展历程,大学生论文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从战乱走向和平,经济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同时国家安全面临严重的考验,在各种综合因素的作用下,中国航空逐渐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蜕变。
从开始仿制前苏联的各种飞机,中国培养了一批自己的航空人才,并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航空工业体系,为实现从仿制到独立研制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在“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带领下,中国航天从零做起,从火箭导弹到卫星飞船,中国航天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航天奇迹,先后完成了卫星的发射与回收、载人航天以及探月工程等各种任务,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从最初的初教5到今天的歼10和歼20,中国航空人完成了从仿制到自主研制的跨越。
从建国至今的60余年间,中国的航空工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中国的航空工业从修理到制造,从仿制到自行研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成熟的航空科学与试验的工业体系、完备的航空设计与制造体系以及发动机、航空电子、自动控制、风洞等研究试验机构和试验设施显示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成就。
从1956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成立开始,中国航天人开始了探索外太空的过程,50多年来,中国在导弹武器、运载火箭、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家和民众的支持、资金支持和大量的人才培养造就了今日的中国航天,中国航天人不畏条件的艰苦和科技的落后,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和勤劳智慧描绘了一幅壮阔的航天画面。
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航空航天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和平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是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基础,雄厚的资金支持和人才储备是航空航天事业不断取得骄人成绩的重要因素,同时国家和民众的大力支持以及航空航天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责任感是中国航空航天取得巨大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中国近代航运发展史

中国近代航运发展史
中国的航运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人类已经开始驾驶原始的舟筏浮具和简单的导航知识进行海上航行。
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制工具的使用促进了造船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上运输与海上战争。
秦汉时期,随着海船大型化及风帆的出现,中国的航海活动从近海走向远洋。
徐福船队东渡日本和西汉海船远航印度洋的壮举,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船队远航到了波斯湾。
明朝时,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远洋船队,历时28年,先后7次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过万里,成为中国古代造船业和航海事业的巅峰。
到了现代,中国航运持续发展。
1996年11月28日,上海航交所成立,它是经国务院批准、由交通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组建的我国唯一一家国家级航运交易所。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
为满足WTO的要求,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并自2002年1月1日起实施。
总的来说,中国的航运发展历史体现了中国在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方面的持续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航空发展史
(西安航空学院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
中国古代发明和创造的风筝、火箭、孔明灯、竹蜻蜓等飞行器械,被认为是现代飞行器的雏型,对航空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
从18世纪后半叶,气球、飞艇先后在西方研制成功。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的航空知识传入中国。
首先是航空新闻和科学幻想小说,其次是外国飞行家来中国作飞行表演。
中国政府也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航空,购买气球和飞机。
但直到1949年,中国的航空事业还十分落后,发展极为缓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真正获得了迅速发展。
本文通过对中国航空发展史的浅述,意图使大家对中国的航空有一个粗浅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同时引发人们对于中国与西方航空发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思考,在对历史的回顾中找到未来的方向。
关键词:近代史;航空;发展
1855年,上海墨海书店刻印了《博物新编》,其中介绍了氢气球和巨伞图。
《天上行舟》画的是航空设想。
在中国最早介绍飞机的文章是1901年石印的《皇朝经济文编》中的《飞机考》。
1903年以后开始出现翻译和编着的航空科学幻想小说。
博物新编
气球光绪十三年(1887),天津武备学堂数学教习华蘅芳制成直径5尺(约1.7米)的气球,灌入自制的氢气成功飞起。
这是中国人自制的第一个氢气球。
飞艇澳洲华侨谢缵泰于1899年完成“中国”号飞艇的设计。
“中国”号飞艇用铝制艇身,靠电动机带动螺旋桨推进。
谢缵泰没有得到清朝政府的支持,他不得已把“中国”号构造说明书寄给英国飞艇研究家,获得很高评价。
飞机冯如于1909年9月造出一架飞机,9月21日试飞成功。
在国外制造飞机着名的中国人谭根于1910年成功地设计和制造了水上飞机,夺得国际飞机制造比赛大会冠军,后在菲律宾创造了当时世界水上飞机飞行高度的纪录。
中国航空先驱——冯如
中国航空事业的建立是从筹建空军开始的。
1913年9月正式成立的南苑航空学校,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航空学校。
南苑航空学校先后训练出4期飞行学员,共159人。
之后成立的还有广东军事航空和东北军事航空,为我国的早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飞行员。
1913年,北洋政府在筹办南苑航空学校的同时,也购买了修理工厂的设备和器材,建立了中国最早的飞机修理厂。
从1919年起,各省相继办起了修理厂。
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先后建立了杭州笕桥航校修理厂、南京首都航空工厂、上海高昌庙海军制造飞机处、上海虹桥航空工厂、武昌南湖修理厂。
1934~1935年,国民党政府又与美国、意大利合办了几个工厂,其中有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广州韶关飞机修理厂、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主要也是装配、仿造和修理飞机。
近代中国航空工业起步于1918年的海军飞机工程处,以后有广州飞机修理厂,以及30年代建设的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南昌飞机制造厂、广州韶关飞机修理厂和杭州保险伞厂,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成都飞机制造厂和大定发动机制造厂等。
海军飞机工程处: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飞机制造工厂,以制造水上飞机着名。
广州飞机修理厂:是中国早期制造飞机的第二个工厂。
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1934年2月中美合办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
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1935年1月,中国与意大利4家航空公司合办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制造意式飞机。
成都第三飞机制造厂:1942年4月在成都成立第三飞机制造厂。
大定发动机制造厂:1940年,航空委员会在贵州大定县(现大方)羊场坝乌鸦洞设立大定发动机厂,又名云飞机器制造公司。
中国自办的航空工程教育起步较晚。
早期主要是派员赴外国留学。
中国最早训练大学程度航空工程人才的学校是海军飞潜学校。
1935年,南京中央大学创设航空工程系,初时只设航空机械特别班,招收各大学工科毕业生,学习航空课程一年半,实习2月后毕业,共办了3班,先后毕业学生33人。
1936年底,北平清华大学成立航空研究所,由顾毓琇和庄前鼎分任正副所长。
1939年,研究所迁到昆明。
清华大学研究所在昆明设计和建造五尺小风洞,进行空气动力学、高空气象、结构和材料、直升机和滑翔机设计制造等项研究。
所写论着和研究报告共108篇,其中4篇曾在国外杂志发表。
1939年7月7日在成都成立航空委员会航空研究所,下设器材、飞机和空气动力3个组,1941年8月扩大并改名为航空研究院,分器材和理工2个系并附设飞机试造场和机工场。
1934年,航空委员会从意大利购买航空风洞,交南京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使用。
北平清华大学于1936年建成中国第一个自己设计的风洞。
风洞中的飞机模型
新中国民航业的初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拉开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发展的序幕。
从1949年到1979年,新中国民航业的发展在艰难探索中前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后的改革发展和崛起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培养了队伍。
新中国民航业的发展起步于1949年,建立起发展的基本框架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而真正的起飞则是在90年代。
从1910年到1949年,近四十年的时间中国虽然在航空方面积累了一些基础,但从来也算不上是独立的航空工业。
再加上抗战中日军的轰炸,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溃败时的破坏以及战乱中机厂的多次搬迁流漓,设备损失殆尽,工厂残破瓦解。
到新中国成立时,除了留下一些航空技术人才之外,仅有的一些微薄基础已荡然无存。
我们今天蓬勃发展的航空工业,便是在这种“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一步一步,一砖一瓦地建设起来的。
五十年以来,无数航空工作者为了新中国的航空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终于使我国跨入了航空大国的行列。
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诞生。
初期阶段主要承担修理军用飞机以保障战争需要的紧迫任务,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
新中国自行设计并研制成功的第一架飞机是歼教1,于1958年7月26日首飞成功。
初教6于1958年8月27日首飞成功,随后解决了改装国产发动机等问题,于1962年1月定型.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是歼5型飞机。
歼5飞机1956年7月19日首飞成功,同年交付部队正式服役。
歼教-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航空工业进入完全依靠自己力量,独立自主地建设和发展时期。
其间虽然受到“文革”的严重干扰,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绩。
到70年代后期,中国航空工业不仅在东北、华北、华东有了比较强的飞机及其配套生产能力,而且在中南、西南、西北等地的“三线”地区建成了能够制造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直升机及其发动机、机载设备的成套生产基地。
航空工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比较完整配套的生产能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航空工业除了进行强5、歼7、歼8等飞机的改型外,还努力研制新一代性能更先进的飞机,其代表就是歼8Ⅱ歼击机。
此外,中国的下一代主力战斗机歼10也已经宣告研制成功。
这一系列的成果说明,中国已经有能力自己设计高性能的战斗机,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小。
航空工业经过一百多年来的不断发展,航空已经成为21世纪最活跃和最有影响的科学技术领域。
该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标志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歼-10战斗机
回归今时今日,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群体化、社会化、高速化的趋势和特征异常明显,我们随时可能面临新的危机,新的挑战。
这一点在航空领域尤其明显,因为在对航空航天技术要求不断提高的未来,落后的航空技术就意味着落后的国度,意味着国家的领空安全将无法保障。
而在未来的多时空时代,失去了领空,就如同我们人类失去了一种感官,必将无法达到最优的状态。
请相信,这不是危言耸听,但我们也不必因此而气馁。
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开拓、不断创新,属于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李红军.航空概论[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社,北京,2011。
钱昌祚.三十年来之中国航空工程[M].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年周年纪念刊,南京,1946。
刘佐成.中国航空沿革纪略[M].飞行杂志社,南京,1930。
厉汝燕.世界航空之进化:最近之五十年[M].申报馆,上海,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