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背门设计规范
可靠性试验标准
5 试验
5.1每2000km进行样车续驶里程测试,做好记录,试验里程计入一般公路。试验方法按GB/T18386-2005规定。记录如附录D;
5.2试验中应全程开启大灯(白天远光,晚上近光)。
5.3每100km,进行倒车行驶200m,车速不超过10km/h。
5.4每班试验开始时应对功能按键及车门发盖进行操作,操作要求见附录A。
异响渗油功能失效左前门右前门左后门右后门后背门机舱盖隔音棉贴合不紧卡口脱落变型破裂左前翼子板变型间隙一致性间隙大小面差干涉生锈开裂右前翼子板xxxxxxxxx左侧翼子板安装梁开裂生锈右侧翼子板安装梁开裂生锈左前轮苞开裂生锈异响漏水右前轮苞开裂生锈异响漏水机舱上横梁松动安装位置偏差开裂生锈异响左侧纵梁开裂生锈右侧纵梁开裂生锈左后轮苞开裂生锈异响漏水右后轮苞开裂生锈异响漏水各部位密封胶脱落开裂前保险杠面差间隙一致性间隙大小干涉后保险杠面差间隙一致性间隙大小干涉顶盖下沉变型异响驾驶室前围板异响开裂漏水驾驶室后围板异响开裂导水槽生锈开裂异响空位不准导水槽盖板间隙面差翘起干涉松动密封条四门两盖污染钣金密封不良褶皱掉渣变型备胎固定牢靠后背箱进水电器附件仪表指针松动不回位漏光松旷异响卡屏功能异常组合开关干涉卡滞掉漆功能失效松旷异响灯光系统功能异常烧蚀进水雾气进灰干涉老化变色脱落间隙室内灯功能异常洗涤系统功能异常异响抖动磕碰喇叭功能失效进水开裂共振安全气囊功能异常报警干涉多功能方向盘控制功能异常按键松旷干涉卡滞掉漆多媒体系统功能异常卡屏花屏黑屏信号异常掉漆卡滞干涉触摸不准反应迟钝松旷空调系统功能异常松旷掉漆卡滞干涉触摸不准反应迟钝异响异味音响系统功能异常杂音碎音松旷掉漆卡滞电动座椅电动调节记忆加热功能异常干涉掉漆防盗系统功能异常卡滞干涉松旷间隙腐蚀发热报警无信号电动车窗功能异常异响阻尼卡顿间隙腐蚀电动天窗功能异常异响卡滞卡顿阻尼大漏水xxxxxxxxx电动后视镜功能异常抖动异响松旷卡滞干涉360全景倒车雷达功能异常进水雾气进灰松旷误报警usb功能异常松旷换挡杆手柄饰板脱皮卡滞干涉面差胎压监测功能失效误报警无信号安全带预紧功能异常配电盒进水短路松旷接触不良断路油门踏板异响干涉踏板力电子驻车功能异常干涉间隙面差松旷底盘真空泵功能异常噪音损坏真空管漏气干涉磨损真空储能装置漏气传感器异常真空助力器带总泵功能失效液面低制动踏板异响回位不良干涉踏板力手制动驻车系统干涉松动人机减震器螺栓上扭矩柱内饰板上下间隙异响干涉鼓包起皮脱落松旷装配异常四门内饰板把手间隙软异响干涉脱落后背门内饰板装饰板间隙松旷异响干涉面差门槛饰板四门间隙面差松旷脱落变型门槛饰板后背门座椅安装点装饰板脱落松旷干涉后置物盖变形间隙异响干涉顶棚间隙褶皱空位偏差镂空遮阳帘及固定带异响卡顿装配不良尺寸偏差老化变地毯装配褶皱空位偏差安装镂空后背箱内饰件固定脱落变形间隙动力电机电控动力
后背门布置及结构设计指南
目次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后背门简介 ............................................................................ 1 4 后背门设计输入条件 .................................................................... 1 5 后背门设计流程 ........................................................................ 2
前言
为保证本公司后背门布置及结构设计指南设计开发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参照国内外汽车设计公司及汽车生产企业的先进经验编制而成。
I
后背门布置及结构设计指南
1 范围 本指南介绍了后背门设计的输入条件、设计思路和步骤、结构设计。 本指南适用于本公司 M1 类车型的后背门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 15086—2013 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GB 15741—1995 汽车和挂车号牌板(架)及其位置 ECE R26.03 关于就外部突出物方面批准车辆的统一规定 1003/2010/EU 机动车辆及其挂车后牌照板安装空间和固定型式批准 SAE J686 Motor Vehicle License Plates
定位孔与定位面设计规范
实用文档定位孔与定位面设计规范前言本标准是依据美国、中国、日本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编写而成,供设计参考。
目录一、定位孔设计规范31 定位孔数量要求 (3)2 定位孔形状要求 (3)3 定位孔之间的距离要求 (3)4 定位孔方向要求 (4)5 定位孔大小要求 (6)6 定位孔位置要求 (7)7 定位孔结构形式 (7)8 定位可行性 (8)二、定位面的选择91 夹具定位尽量采用与坐标系平行定位方式 (9)2 方案对比 (9)三、典型零部件的定位101 前罩内蒙皮定位孔规范 (10)2 微车和轿车前门、后门内蒙皮定位孔规范 (11)3 两厢车背门内蒙皮定位孔规范 (11)4 三厢车行李箱盖内蒙皮定位孔规范 (11)5 前地板、后地板定位孔规范 (18)6 侧围后三角窗定位 (22)7 顶盖的定位孔的设定 (23)8 侧围外蒙皮(后门是旋转开门结构)定位孔规范 (25)9 侧围外蒙皮(后门是滑门结构)定位孔规范 (28)10 焊接线车身定位孔规范 (28)一、定位孔设计规范1 定位孔数量要求每个零件上一般要求设计两个孔做夹、模、检具定位孔。
2 定位孔形状要求①圆孔(hole)+圆孔(hole)②圆孔(hole)+长圆孔(slot)3 定位孔之间的距离要求定位孔之间的距离要求尽量大,一般情况定位孔之间的距离最好不小于零件总长度的三分之二。
4 定位孔方向要求①定位孔所在型面一般要求是平面(如图方案二)。
②定位孔法线方向一般要求与车身坐标系的X、Y或Z方向平行。
③两个定位孔的法线方向一般要求平行。
④长圆孔(slot)的长、短轴一般要求与车身坐标系X、Y或Z方向平行。
如果D>d,则D方向为长轴方向,反之则d方向为长轴方向(图中D方向为长轴方向)。
5 定位孔大小要求①圆孔(hole)和长圆孔(slot)圆弧部位的直径大小一般要求一致。
②定位孔一般要求不小于Φ6,最好大于Φ8。
③长圆孔(slot)大小要求见下表:d Dd≤10 d+210<d≤20 d+4d>20 d+66 定位孔位置要求夹具基准孔的位置尽量采用不易变形的部位。
汽车电动侧滑门法规
汽车电动侧滑门法规一、背景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动侧滑门作为一种新型的汽车门开启方式,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为了保障行人和乘客的安全,各国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来规范电动侧滑门的生产和使用。
二、法规内容电动侧滑门的生产标准各国政府对于电动侧滑门的生产标准有着严格的规定。
这些标准包括电动侧滑门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生产工艺等方面。
制造商必须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生产和检测,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电动侧滑门的安装和使用要求在汽车上安装和使用电动侧滑门时,必须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
例如,侧滑门的开关位置、开关方式、开门角度等都需要符合标准。
此外,侧滑门的操作方式也需要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以确保驾驶员和乘客能够方便、安全地操作。
电动侧滑门的维修和保养规定对于已经安装的电动侧滑门,制造商和维修人员需要按照相关法规的要求进行维修和保养。
这包括定期检查、更换零部件、清洁等。
同时,对于损坏的电动侧滑门,需要按照相关法规进行报废和回收,以避免对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
三、法规实施监管机构各国政府设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来负责监督和管理电动侧滑门的生产和使用。
这些机构对制造商和维修人员进行监管,确保他们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
惩罚措施对于违反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制造商和维修人员,监管机构将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这包括罚款、吊销营业执照、刑事责任等。
这些惩罚措施将有效地遏制违法行为的发生,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安全。
四、结论汽车电动侧滑门法规是保障消费者权益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制定严格的法规和标准,可以规范电动侧滑门的生产和使用,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监管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将有效地遏制违法行为的发生,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安全。
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扩大,我们相信电动侧滑门法规将会更加完善和严格,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汽车出行体验。
侧开式后背门设计规范教案
100小时
12.5
2
初步可行性分析
1人
48小时
6
3
功能件布置、密封面确定、断面设计
1人
320小时
40
4
布置报告、焊接树、BOM表等文件的建立与维护
1人
100小时
12.5
5
建立运动模型、运动校核,校核报告输出与Fra bibliotek护1人
40小时
4
6
钣金结构设计
1人
320小时
40
7
功能件结构设计
1人
200小时
25
8
工程图输出
1人
80小时
10
9
其他(与其他总称件的配合工作等)
1人
100小时
12.5
注:该设计工作流量表中的工时统计不包含对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的时间,单纯指完成技术工作所需要的工时。表中数据以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工程师为统计依据。
第22页/共23页
第8页/共23页
侧开式后背门设计规范
0
第9页/共23页
侧开式后背门设计规范
第10页/共23页
侧开式后背门设计规范
第11页/共23页
侧开式后背门设计规范
第12页/共23页
侧开式后背门设计规范
第13页/共23页
侧开式后背门设计规范
第14页/共23页
侧开式后背门设计规范
第15页/共23页
侧开式后背门设计规范
美标
国内
1
后碰
ECE R32
FMVSS301
GB 20072-2006
2
后视野
ECE R46
FMVSS 111
GB 15084
(完整版)锁系统设计规范
前言本标准是为我公司汽车产品全车锁系统的规范设计而编制的,标准中对设计程序、参数的输入、参照标准、结构设计、技术要求、试验要求以及试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规定,以此作为今后全车锁设计时参考的规范性指导文件。
锁系统设计规范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我公司设计的汽车四门锁、背门锁、发动机罩锁等与整车的匹配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8410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GB 11568 汽车罩(盖)锁系统GB/T 2423.4-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12h+12h 循环)GB/T 5270 金属基体上的金属覆盖层电沉积和化学沉积层附着强度试验方法评述GB/T 9797-2005 金属覆盖层镍+铬和铜+镍+铬电镀层GB/T 9800 电镀锌和电镀镉层的铬酸盐转化膜GB/T 12600 金属覆盖层塑料上镍+铬电镀层GB/T 19350-2003 金属和其他无机覆盖层为减少氢脆危险的涂覆后钢铁的处理GB/T 6461 金属基体上金属和其它无机覆盖层经腐蚀试验后的试样和试件的评级QC/T 323-2007 汽车门锁和车门保持件QC/T 625 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ISO 7637-1 道路车辆-传导和耦合造成的电器干扰第一部分标称电压力12V的客车和轻型商用车辆一电源线引入干扰DIN 50017 气候及其技术应用,冷凝水试验气候DIN 50021 盐雾试验DIN 53157 油漆硬度测试硬度—摆锤QJ/ZX 01.15 汽车零部件标识、认证标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语适用于本标准。
3.1 门锁 door lock锁止车门的机构。
两厢汽车后背门铰链设计规范
两厢车后背门铰链设计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两厢车后背门铰链(以下简称后背门铰链)的术语和定义、设计规范、工艺要求及其它技术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设计开发的后背门向上开启的两厢车用铰链。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JT020汽车车门铰链技术条件043汽车用紧固件扭矩选用规范GY063焊装白车身数模审核标准3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3.1后背门tail gate位于机动车辆后端的车门或车门系统,通过它乘客可以进入和离开车辆,装入或取出货物。
3.2后背门铰链hinge assy,tail gate与后背门和车身相连接,能够绕同一轴线回转且相互结合部件的总称,具体构成见图1。
3.3铰链销hinge pin铰链的一部分,通常用来连接铰链座和铰链板,并作为旋转轴。
3.4铰链座hinge seat铰链的一部分,通常是和车身连接的构件。
3.5铰链板hinge panel铰链的一部分,通常是和后背门连接的部件。
3.6铰链衬套hinge Bush铰链的一部分,同时连接铰链座、铰链板和铰链销的部件,在三者之间形成转动副。
3.7垫片gasket铰链的一部分,用于密封和防腐。
4设计规范4.1目前车身后背门广泛地采用冲压成型的合页式铰链连接,其具有质量轻、成本低、刚度高、易装配等优点。
4.2铰链布置要点4.2.1两铰链轴线必须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轴线应与整车坐标系下的Y轴平行。
4.2.2两铰链总成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一般设计为共用,且除安装孔外,关于ZX面对称。
4.2.3在整车坐标系下,两铰链外端的距离在满足整车的要求下,越大越好,其距离根据整车的造型和后背门总成的结构而定。
4.2.4铰链板的安装面必须与后背门内板贴合,铰链座(包括垫片)在与车身连接时,需要考虑后背门下沉的影响,一般在设计时做干涉处理,干涉量根据车型的特点控制在1.0mm~2.0mm之间,见图2所示。
电动小门质量要求标准
电动小门质量要求标准电动小门作为现代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质量要求标准对于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制定和遵守相关的质量标准,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还可以提升电动小门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下文将针对电动小门的质量要求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
一、材料要求1. 门扇材料应选用优质的钢材或铝材,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机械强度,能够满足门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
2. 电动门的传动系统应选用高强度、低噪音的齿轮传动装置,以确保门体开合的平稳性和可靠性。
3. 门体表面应进行防腐处理和耐候性喷涂,以保证门体长期使用不生锈、不易褪色,并且易于清洁和保养。
二、结构要求1. 电动小门的结构设计应合理稳固,能够承受一定的风压和外力冲击,保证门体在风大的情况下不易变形或损坏。
2. 门扇、门框、传动系统等各零部件之间的连接必须牢固可靠,不存在松动或脱落现象,以确保电动小门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安全隐患。
三、安全要求1. 电动小门应配备行人、车辆等感应装置,并且具备反向运行功能,以确保在门体关闭过程中能及时检测到人员或物体,避免造成伤害或损坏。
2. 电动小门应配备有效的防夹指保护装置,能够在门体关闭时及时检测到夹人情况并停止关闭动作,降低夹伤风险。
四、操作要求1. 电动小门的开合速度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既要保证开关的效率,又要避免因过快的速度造成危险。
2. 电动小门应具备手动紧急开启装置,以应对断电或其他突发情况,保证人员相关安全。
五、使用寿命要求1. 电动小门的设计寿命应不低于15年,能够保证长期稳定运行和持续安全使用。
2. 电动小门的各零部件应具备一定的抗疲劳、耐久性能,经过长期使用后不易出现故障或损坏。
六、环境适应性要求1. 电动小门的设计应考虑适应不同气候环境条件,能够在不同温度、湿度等环境下正常运作。
2. 电动小门应具备一定的抗风压能力,能够在风大的情况下稳定安全地开合。
电动背门设计规范
电动背门设计规范规范电动背门的结构形式应该符合以下要求:1.背门材料应该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够承受日常使用和意外碰撞的冲击。
2.背门的密封性应该良好,能够有效防止雨水和灰尘进入车内。
3.背门的开启高度应该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到车库和停车场的限制。
4.背门的开启角度应该足够大,能够方便用户装载和卸载物品。
5.背门的电动撑杆和摇臂应该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能够支撑背门的重量和保持稳定。
6.背门的电子控制模块应该具有可靠的性能和稳定的工作,能够实现各种功能要求。
7.背门的防夹感应条和霍尔防夹装置应该能够有效防止夹伤人员和损坏背门系统。
8.背门的安装支架应该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能够牢固地固定背门于车身上。
9.背门的开启和关闭按钮应该易于使用,能够方便用户操作。
10.背门的感应启闭功能应该能够准确识别用户的动作,实现自动开启和关闭背门的功能。
总之,电动背门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和安全性要求,确保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
The structure of electric tailgate systems ___: hinge-mounted motor type。
rocker arm type。
and electric strut type (as shown in the table below)。
with electric ___。
our company's electric ___ (sedan) use series electric struts。
which are the mainstream structure in the market。
Therefore。
___.Number12Structure TypeHinge-___Rocker arm type___ and n modelsEmbedded in the rear roof beam cavity。
后背门止口拐角设计规范
后背门止口拐角设计规范
根据中国建筑设计规范和消防安全要求,后背门的止口拐角设计需要满足以下规范:
1.止口高度:后背门止口高度一般应不低于1.8米,避免低头碰撞及行人进入时的阻碍。
2.止口尺寸:后背门止口的宽度应满足人员疏散需要,一般建议不小于0.9米,确保人员能够安全通过。
3.无障碍设计:后背门止口需要考虑无障碍通行,应保证门槛高度的合理控制,避免不必要的阻碍。
4.消防要求:后背门的设计需要符合相关的消防安全要求,包括防火阻燃材料的选用、疏散标识标示、疏散通道的设置等。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设计规范可能因地区和建筑用途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建议在具体设计中咨询相关专业人士,并遵循当地的法律法规。
电动窗开关设计标准
电动窗开关设计标准
电动窗开关的设计标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安全性、可靠性、易用性和符合相关法规标准等。
首先,安全性是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之一。
开关设计应符合相关的电气安全标准,确保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不会对用户造成触电或其他安全风险。
其次,可靠性是关键指标之一,开关应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和稳定的性能,能够在长时间使用中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此外,易用性也是重要考虑因素,开关的操作应简单方便,符合人体工程学,能够被不同年龄段和能力水平的人轻松操作。
另外,设计时需要考虑开关的外观美观度和材质质量,以及易于清洁和维护。
最后,开关设计还需要符合相关的法规标准,比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确保产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综上所述,电动窗开关的设计标准应该综合考虑安全性、可靠性、易用性和法规标准等多个方面,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用户体验。
汽车行李箱盖设计规范
汽车行李箱盖设计规范汽车行李箱盖(背门)设计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行李箱盖的设il •要点及英判定标准等。
本标准适用于齐类汽车李箱孟的设ih2引用标准下列文件中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5741-1995 汽车和挂车号牌板(架)及其位萱GB/T 4780-2000 汽车车身术语3 术语和定义(参考GB/T 4780-2000 汽车车身术语)3.1行李箱盖行峦箱盖系统是汽车车身结构中相对独立的总成,是供成员取放行李、工具及其他备用物品的必要通道。
主要由行李箱盖焊接总成、行李箱附件(锁、钱链、密封条、气惮簧、扭簧等)组成。
3.2主断面主断而是反映整车性能、结构、配合、法规等方而要求的截而。
主要规;4^了白车身主要部位的结构形式、搭接关系、间隙设世、主要控制尺寸及公差、装配、人机工程、法规等各方而信息,是车身设计工程可行性分析的重要手段和车身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3,3发动机盖弯曲刚度、扭转刚度行李箱遥弯曲刚度、扭转刚度是发动机盖抵抗结构变形的能力,是行李箱盖整体性能的一个关键指标。
4行李箱盖性能要求a・开关灵活、轻便、自如,在行李箱解锁后,行李箱盖能抬起一定髙度,满足人手开启操作空间,并且在开启一定高度后行李箱盖无需人力能自动抬起,在最大开度时能可靠限位,且当车停在一泄坡道的路上或风吹时能保持行李箱盖不自动关下,同时开度应足够,确保取放物品的方便性:b・行李箱盖外板上表而的高度不得影响内后视野的下视野线:C・要有足够的强度、刚度,不允许因变形而影响行李箱开关可靠性,行李箱盖开关时不允许有振动噪声,并且部件性能可靠、不干涉,碰撞中行李箱不允许自行打开,以确保物品安全:d・雨、雪、尘不能进入行李舱内,应具备良好的密封性:C.易于生产制造,拆装方便。
5行李箱盖参数设计5.1总布置参数与行李箱盖设计柑关的总布置参数如表5J和图5J所示。
背门锁布置规范及技术标准
目 次
前言……………………………………………………………………………………1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QC/T323-1999 《汽车门锁》
3 术语
3.1
锁销啮合点 Lock meshing point
门锁锁舌中心面与啮合锁扣中心线的交点。
4背门锁概述
后背门锁是实现背门关闭的一个装置;其一般由锁体、锁扣及装饰罩三部分组成,电动背门锁还有电动执行器组件(图1);锁体布置在背门上,随背门开启关闭运动,锁扣布置在车身上。
图1
5背门锁的布置分类
后背门锁根据项目前期定义以及造型风格确定的背门开启方式可分为掀背式布置(图 2)和侧开式布置(图 3)。
掀背式布置:锁扣安装在车身后围板上
图2
侧开式布置:锁扣安装在侧围流水槽上
图3
6背门锁选型
背门锁、外开扣手一般借用成熟车型,背门锁和外开扣手之间的拉杆根据布置位置重新设计。
7 背门锁和外开扣手布置与设计
4)、安装、拆卸方便。
布置参数(如图7、图8所示)
布置参数
设计参考值
外开扣手离地高度H(图7)
800~1100mm
外开扣手手部操作空间L1(图8)
≥25mm
外开扣手开启时与牌照灯饰板最小运动间隙L2(图8)
≥5mm
7.5背门外开扣手装配可行性
背门外开扣手也应具备足够的装配工具操作空间(如图9所示)。
2)、锁开启机构与锁开启行程匹配;
汽车背门设计规范
汽车背门设计规范汽车背门设计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背门的设计要点及其评判标准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汽车背门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741 汽车和挂车号牌板(架)及其位置GB 11566-2009 乘用车外部凸出物GB 15086-2013 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 15086-2013 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T 4780-2000 汽车车身术语Q/BQB 403-2009 冷连轧低碳钢板及钢带Q/ZTB 05.059-2014 汽车行李箱盖背门尾灯盒设计规范Q/CS 05.012-2012 四门两盖包边设计规范Q/CS 05 011-2015 后背门气弹簧设计计算方法3 术语和定义3.1 背门位于车身后背部的门,是提供乘员取放行李、工具及其他备用物品的必要通道。
3.2 断面断面是反映整车性能、结构、配合、法规等方面要求的截面。
主要规定了白车身主要部位的结构形式、搭接关系、间隙设定、主要控制尺寸及公差、装配、人机工程、法规等各方面信息,是车身设计工程可行性分析的重要手段和车身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
4 概念设计4.1 结构类型根据造型风格,现车型使用的背门结构形式按照开启方式可分为为上掀式(图1)、侧开式(图2)和对开式(图3)。
图1 上掀式图2 侧开式图3 对开式按照背门材料可分为金属背门(图4)、玻璃背门(图5)和复合材料背门(图6)。
图4 金属背门图5 玻璃背门图6复合材料背门其中上掀式钣金背门由于其结构成熟、制造成本控制较好而广泛应用于两厢轿车、SUV、MPV等车型,本文主要针对上掀式钣金背门设计要点进行介绍。
4.2 背门法规要求1)乘用车外观凸出物(GB11566-2009/ECE R26)a)车身外表面不得有朝外的尖锐零件;b)车身外表面不应有可能刮到行人等的朝外零件;c)车身外表面凸出零件的圆角半径R≥2.5mm(这一要求不适用于凸出高度h<1.5mm的零件以及凸出高度1.5mm≤h<5mm但零件朝外的部分圆滑的零件);d)若材料硬度不超过SHORE A60时,R可以小于2.5mm;e)针对装饰件、商用符号、商用标记的字母和数字需满足表1要求表1 装饰件、商用符号、商用标记的字母和数字要求凸出表面高度圆角半径h<1.5mm 不做考虑1.5mm≤h<5mm 表面圆滑即可5mm≤h<10mm R≥2.5mmh>10mm R≥2.5mm在大致平行于其安装面的平面内,从任何方向对其凸出最高点施加100N的外力时,其应能收缩、脱落或者弯曲(如果装饰件安装在一个基板上,则认为基板属于装饰件,而不属于支撑面)2)后号码牌架位置(GB15741)a)对于号码牌架安装在后背门外板上,需满足《GB15741-1995汽车和挂车号牌板(架)及其位置》要求。
QCT 汽车背门电动开闭系统
QC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QC/T XXXX —XXXX汽车背门电动开闭系统Power Lift Gate System for Automobile(征求意见稿)xxxx -xx - xx 发布 xxxx - xx - xx 实施ICS 43.040.60 T26目次前言 (2)1 范围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3 术语和定义 (3)4 要求 (4)5 试验方法 (6)6 检验规则 (10)7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11)前言本标准依照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4)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为首次制定。
汽车背门电动开闭系统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M1类汽车背门电动开闭系统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储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电动撑杆驱动的汽车背门电动开闭系统,以下简称“PLG”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引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4208 外壳防护等级GB/T 10125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GB/T 18655 车辆,船和内燃机无线电骚扰热性,用于保护车载接收机的限值和测量方法GB/T 14023 车辆、船和内燃机无线电骚扰特性用于保护车外接收机的限值和测量方法GB/T 14024 内燃机电站无线电干扰特性的测量方法及允许值传导干扰GB/T 17619 机动车电子电器组件的电磁辐射GB/T 18387 电动车辆的电磁场发射强度的限值和测量方法GB 34660 道路车辆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QC/T 413 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ISO 7637-2 电源线瞬态传导干扰抗扰性试验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完整版)锁系统设计规范
前言本标准是为我公司汽车产品全车锁系统的规范设计而编制的,标准中对设计程序、参数的输入、参照标准、结构设计、技术要求、试验要求以及试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规定,以此作为今后全车锁设计时参考的规范性指导文件。
锁系统设计规范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我公司设计的汽车四门锁、背门锁、发动机罩锁等与整车的匹配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8410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GB11568汽车罩(盖)锁系统GB/T2423.4-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12h+12h循环)GB/T5270金属基体上的金属覆盖层电沉积和化学沉积层附着强度试验方法评述GB/T9797-2005金属覆盖层镍+铬和铜+镍+铬电镀层GB/T9800电镀锌和电镀镉层的铬酸盐转化膜GB/T12600金属覆盖层塑料上镍+铬电镀层GB/T19350-2003金属和其他无机覆盖层为减少氢脆危险的涂覆后钢铁的处理GB/T6461金属基体上金属和其它无机覆盖层经腐蚀试验后的试样和试件的评级QC/T323-2007汽车门锁和车门保持件QC/T625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ISO7637-1道路车辆-传导和耦合造成的电器干扰第一部分标称电压力12V的客车和轻型商用车辆一电源线引入干扰DIN50017气候及其技术应用,冷凝水试验气候DIN50021盐雾试验DIN53157油漆硬度测试硬度—摆锤QJ/ZX01.15汽车零部件标识、认证标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语适用于本标准。
3.1门锁doorlock锁止车门的机构。
包括锁体、锁扣(或挡块)、内外操纵机构和内外锁止机构。
Q ZTB 05 065-2015 缓冲块设计规范
Q/ZT缓冲块设计规范2015-08-01发布2015-08-15实施众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前言本标准由众泰汽车工程研究院提出。
本标准由众泰汽车工程研究院车型管理科归口管理。
本标准由众泰汽车工程研究院车身部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梅小飞。
缓冲块设计规范1 范围本标准结合众泰汽车现有车型缓冲块的型号及应用情况,规定了缓冲块的术语、材料、成本、种类规格、设计原则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众泰汽车设计生产的所有车型的缓冲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ZTB 07.005 汽车密封用EPDM材料要求Q/ZTB 07.021 聚酰胺(PA)类材料技术要求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缓冲块本标准中的缓冲块是指布置于车门和车身之间、发动机盖与车身之间、背门(行李箱盖)与车身之间、加油口盖与车身之间,在车门、发动机盖、背门(行李箱盖)、加油口盖关闭时,通过弹性压缩形式吸收门盖关闭时传送到车身上的冲击载荷,起到防过关作用的弹性体,其中发动机盖缓冲块和背门(行李箱盖)缓冲块还可以起到支撑发动机盖和背门(行李箱盖)的作用。
3.2 缓冲块的有效高度缓冲块的有效高度是指在缓冲块安装到钣金并调节完成之后,缓冲块露出部分末端平面到安装面之间的距离。
3.3 卡入式缓冲块缓冲块通过卡入钣金孔来固定,其与钣金的配合关系如图1所示。
一般卡入式缓冲块高度不可调节,通用性较差,但是安装后可靠性好,通常用于车门缓冲块上。
图1 卡入式缓冲块与钣金的配合关系图2 旋入式缓冲块与钣金的配合关系缓冲块通过螺纹旋入钣金孔来固定,其与钣金的配合关系如图2所示,旋入式缓冲块不需太复杂的结构即可调整安装高度,具有更好的通用性。
4 材料和成本缓冲块材料通常为EPDM,为了品相美观,我公司在新车型上开发了多款EPDM橡胶垫与PA66塑料底座复合装配的缓冲块,其典型结构如图3所示:图3新款缓冲块造型EPDM橡胶垫PA66塑料底座缓冲块的成本主要包括:1、人工成本2、材料成本 3、模具成本 4其它成本(能耗费、包装运输费+管理费+销售成本+税费),各部分成本所占比例大约如表1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动背门设计规范
电动背门设计规范
1. 概述
1.1 规范的主要目的
通过本次电动背门规范的整理和总结,梳理出电动背门共性结构设计及规范要求,引导车身电动背门的设计与布置,满足产品质量要求。
降低设计过程中失误,达到提升产品品质目的。
1.2 规范的主要内容
该规范主要是对现有新车型的电动背门开发过程中的知识积累概括,为今后开发车型提供设计指导,通过规范电动背门设计注意事项、结构设计一般性流程,设计校核及实验要求等,系统、全面地检查电动背门在设计阶段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早发现,及早整改。
2. 电动背门的功能与结构定义
2.1电动背门系统的概念
汽车电动背门,也就是电动后备箱,指汽车后备箱采用电驱动的方式,通过车内(背门)按钮或遥控钥匙控制其自动开启或关闭。
2.2电动背门系统的功能规范
2.2.1自动启闭功能:
通过按钮开关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汽车背门。
2.2.2遥控功能:
遥控开启和遥控关闭汽车背门。
2.2.3智能防夹和防撞:
在电动背门开启或关闭过程中碰到人员或障碍物时,控制模块会指令背门停止运行,并向反方向运动(或停止),防止背门关闭时夹伤人员,防止背门在开启时撞伤人员,同时避免损害背门系统或车辆,该功能有防夹感应条及霍尔防夹两种方式。
2.2.4暂停功能:
在开启和关闭过程中任意位置暂停。
2.2.5高度设定功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动设定开启高度。
2.2.6手动关闭功能:可手动关闭背门,闭锁器自动锁闭;手拉后启动自动关闭模式。
2.2.7感应启闭功能:通过传感器自动识别踢腿动作,自动开启或关闭背门。
2.2.8 重启功能:电动背门系统断电或拔插RMD插接件后,系统应回到初始化状态。
2.3电动背门系统的结构形式规范
2.3.1电动背门系统的组成
电动背门系统大致有如下零部件组成:
2.3.2电动背门系统的结构形式
电动背门系统的结构形式大致分为铰链自带电机式、摇臂式以及电撑杆式三种(如下表所示),其中电撑杆式分为并行和串行两种。
我司目前除B01(三厢车)所用电动背门为并行式电撑杆外,其余车型(B11A/B、B12、B15、B17)都配备串行电撑杆,该结构形式也是目前市场上主流形式,故本文主要针对串行电撑杆式电动背门进行规范。
3.
3.1 电动背门系统的布置规范
电动背门系统整体布局参考下图所示:
3.1.1电动撑杆的布置
撑杆布置于车身流水槽内,左右对称布置。
车身端及背门端均通过支架与车身及背门连接。
为提升美观性及增大布置空间,安装螺栓一律采用Q215B0816T1F38内六角花型盘头螺钉;电撑杆运动校核与气弹簧一致,设计初期应考虑与周边件预留10mm安全间隙,若受结构或冲压工艺限制,可按8mm让步接受。
电撑杆的设计行程及伸展长度应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才能保证其可以制造出来,该比例关系不同的厂家有不同的定义,结合我司B11A、B12以及B15三个项目电撑杆产品,对这一比例关系规范如下:
L伸-2×S≥245
式中:
L伸:电撑杆伸展状态下两球窝的球心距离;
S :电撑杆行程。
3.1.2 自吸锁的布置
自吸锁布置于背门内外板之间,自吸锁分为一体式及分体式,若为分体结构,设计时应考虑总装装配空间,即校核闭锁器应与背门内外板腔体预留10mm间隙,以便安装。
3.1.3 ECU的布置
ECU布置在背门或侧围总成内均可;考虑到减少振动以及减少背门重量,优先考虑布置在车身侧。
3.2 电动背门系统的计算规范
电动背门系统的力值计算规范主要体现在电撑杆的受力计算上,撑杆作为系统的动力输出单元,作用是取代气弹簧开闭背门,其受力计算规范如下:
3.2.1 计算输入条件
3.2.2 撑杆力值计算方法
以上参数确认后,按如下力学模型进行受力计算:
理想条件下,将背门的开启及关闭简化为匀速运动,根据力矩平衡原理,撑杆受力应满足如下公式:
开启时:(F螺/推杆+F弹)×l≥G×L
关闭时: F螺/推杆×l+G×L≥ F弹×L
式中:
F螺/推杆 :撑杆电机带动螺杆产生的轴向推力;
F弹 :撑杆内部弹簧产生的弹力;
l:撑杆力臂;
L:重力臂;
G : 背门重力。
已知条件为F弹、l、 L 、G;根据三角函数关系求出不同角度下的F螺/推杆,找出最大值验证撑杆电机扭矩是否满足。
同时,为避免安装支架及车身钣金受力过大,对电撑杆输出最大轴向力做如下规范:
F螺/推杆+F弹≤1000N
若不满足以上条件,需从新布置安装点直至满足。
3.3电动背门系统的电控规范
3.3.1 电动背门系统架构
驾驶室开关、外门把手开关及遥控钥匙直接与整车BCM连接;电撑杆及背门内开关、背门自吸锁与ECU连接,ECU与BCM之间CAN通信,如下图所示:
3.3.2电动背门系统各动作控制逻辑功能规范
a)电动开启功能
首先用户按下开门按钮,蜂鸣器进行1秒钟蜂鸣报警,提示用户后背门即将动作,然后开启后背门门锁,电动撑杆推动后背门开启到最大位置停止。
3.3.2电动背门系统各动作控制逻辑功能规范
a)电动开启功能
首先用户按下开门按钮,蜂鸣器进行1秒钟蜂鸣报警,提示用户后背门即将动作,然后开启后背门门锁,电动撑杆推动后背门开启到最大位置停止。
c )防夹功能:
在电动开启或关闭后背门过程中,如果后背门遇到阻碍物导致撑杆停滞,此时系统将停止后背门的撑杆动作,并进行蜂鸣提示。
b )电控关闭功能: 首先用户按下关门按钮,蜂鸣器进行1秒钟蜂鸣报警,提示用户后背门即将动作,然后电动撑杆收缩拉动后背门关闭到关门位置。
3.3.3 电动背门系统管脚定义
a、ECU管脚定义
ECU具备两个接插件,一个为12孔,负责驱动模块;一个为24孔负责通信模块;管脚定义如下:
d)记忆功能:
在后背门开启状态下,手动拉动后背门到合适位置,持续按下关门按钮,系统会蜂鸣提示,在蜂鸣提示结束后松开关门按钮,此时系统将不会执行关门动作,记忆后背门当前的开启位置,然后再执行电动开门时,后背门将开启到用户设定位置。
b、电动撑杆接插件管脚定义。
电动背门系统性能规范定义如下:
a 系统防夹力定义为60~80N;
b 系统防夹停止后应反向回弹,回弹量50mm~100mm;
c 系统静态电流不大于1.5mA;
d 系统手动开关门力定义40~70N;
e 系统休眠策略应满足我司《Network_Management_V1.7》之规定;
f 系统诊断功能应满足我司《电控单元诊断开发的技术规范》之规定。
4.电动背门系统的设计流程
4.1 电动背门系统开发流程图:
4.2 流程说明
4.2.1 项目组确定新车型配备电动背门系统后,由采购中心、专业部门共同收集供应商资源,并开展技术交流:车身部负责驱动、防夹模块的开发周期、结构形式、布置及实验等内容;电器电子部负责配合对电控系统、通讯方式等内容进行技术交流;采购负责开发费、单件成本等商务内容。
4.2.2 技术交流后,各专业部门需提交方案报告,由车身部组织协调各专业部门评审;若方案未通过,需与供应商沟通修改方案或重新寻找供应商,直至确定可行方案。
4.2.3 采购布点完成后,各专业工程师根据职责共同参与电动背门启闭系统技术协议编制;各部门第一责任人审批会签后,与供应商签订电动背门系统开发技术协议。
4.2.4 各专业部门需向供应商提供布置分析所需的局部数据、背门重量重心、铰链轴线及开启角度、密封条压缩载荷、电源电压等技术输入,同时需跟踪供应商分析进展以及要求供应商交付分析报告及最终数据;分析完成后需要求供应商编制产品开发计划并跟踪。
4.2.5 试制过程中各专业部门需跟踪验证并与供应商协同解决出现的问题,直至产品封样。
4.2.6 流程结束。
5. 电动背门系统的试验标准
电动背门系统应满足如下实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