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古文,选自《乐府诗集》。
这首诗通过一个年轻人从军征战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士兵的悲惨命运和对家乡的眷恋。
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战争和士兵的生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时,可能对古代战争和士兵的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背景介绍、词语解释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同时,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也需要学生通过反复品味和感悟来领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士兵的悲惨命运和对家乡的眷恋,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解释,如“十五”、“从军征”等。
2.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的解读。
3.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战争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
2.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品味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战争背景的图片和音乐,用于课堂情境的创设。
2.准备诗歌的注释和译文,便于学生查阅和理解。
3.准备相关古文知识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战争背景的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情境。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随后,教师展示诗歌的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诗歌中的重难点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
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精选8篇)
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精选8篇)八年级下册《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篇1设计思想:1、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本着让全体同学积极参与的原则,能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在整体上初步感知诗篇的思想、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六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在思维上偏重感性,所以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教学设计在导入上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国际形势,创设情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完成本课教学的重点时,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大家共同研究,分析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旨,互相取长补短,效果很好。
4、注重读写结合,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学设计就设计了写作的片断练习,同时也结合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借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领会意境。
2、过程与方法:读—议—讲—问—拓—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增强和平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全球关注的伊拉克战争已告一段落,但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看作一天的话,一天中有23个小时在打仗。
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同样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十五岁从军到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这又是怎样的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战争题材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二、诵读体味:1、师范读:正音2、生读(反复)3、片断朗读。
指导朗读,重读、停顿指导4、继续朗读三、探究讨论:学生以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探究。
思考题: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什么诗?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讲成故事。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教案标题:《十五从军征》教案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杨雄,并理解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
2. 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准备:1. 《十五从军征》的诗歌原文。
2. 杨雄的简介和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设备。
4. 学生课前准备的纸质或电子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诗歌的书面或多媒体形式,提醒学生曾经接触过《十五从军征》。
2. 引导学生回忆这首诗曲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课文理解与文化背景(15分钟)1. 学生朗读《十五从军征》,逐句解读诗句的字面意思。
2. 引导学生了解《十五从军征》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杨雄的生平简介。
3.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并思考爱国主义的含义。
三、分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3-4人,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为什么选择“十五从军征”为诗名?诗歌主题是什么?b. 诗中有哪些描写表现出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c. 你们在诗中感受到哪些对家和亲人的思念和无奈?d. 这首诗如何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组内讨论结果。
四、文学欣赏与表达(20分钟)1. 学生集体欣赏名家朗读《十五从军征》的视频或音频,并思考如何通过声线、语调等方式更好地表达爱国情感。
2. 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进行朗读练习,并在朗读中尽量传达出诗中的情感。
3. 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写下自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感受,可以是诗歌、散文、或简短文章形式。
五、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学生选择代表作品进行展示和读稿,并分享创作背后的思考和感受。
2. 教师从中挑选并点评一些优秀作品,引导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
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堂所带的参考资料的基础上,撰写一篇关于爱国主义的文章,表达自己对爱国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一等奖
《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一等奖课题:《十五从军征》阅读与感悟年级:七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和《十五从军征》的背景和历史背景;2.正确理解文章中的词语、短语和句子,并了解其含义;3.通过阅读文章,认识到中国青年有责任为国家建设付出努力;4.通过分析鲁迅选用的手法,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5.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爱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1.通过分析鲁迅选用的手法,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2.如何帮助学生读懂文章并产生深刻的感悟。
教学方法:1.讲授法2.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Step 1 教师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鲁迅的生平及其重要作品,并简要介绍《十五从军征》的文学背景、历史背景。
Step 2 学生阅读(20分钟)1.让学生阅读《十五从军征》,强化学生阅读细节的能力。
2.分组讨论,双方交换意见。
每个小组推选代表,说出本组的意见。
Step 3 讲解文意(20分钟)1.逐段讲解文章,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词语、短语和句子的含义。
2.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思路,解释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Step 4 情境教学(25分钟)根据文章内容,设计一个“情境教学”环节。
1.根据课文内容,编排一个简短的舞台剧。
2.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各自想扮演哪个角色,并分配角色。
3.演出结果由同学们来评选出最佳表演。
Step 5 总结讲评(10分钟)1.用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就文章的意义和重要性进行讨论和总结。
2.评价和表扬好的表演结果,具体点评别的地方。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家庭作业:思考一下自己在平时做些什么,可以为祖国献一份力。
教学反思:1.通过“情境教学”带给学生良好的感受和真实的体验。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群体合作、内外交流、相互制约。
2.“情境教学”实战,真正做到了情境生成,情境创设,难度逐渐加重,使学生主动浸入其中,形成了学术、文化互动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教育是有穿透力的。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运用咬文嚼字、展开联想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含义。
3.联系有关战争的诗歌,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教学重点:1.运用咬文嚼字、展开联想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读、入诗境导入:有人说:世界最美的风景都不及回家的路。
有人说:世间多艰难,所幸总有人等你回家。
有人说:幸福莫过于厨房有烟火,而家也有温度。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个回家的故事。
是谁回家?是怎样的故事?让我们带着一份期待去寻找答案(二)诵读,明诗意1.听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疏通词意。
(三)品读,悟诗情抓住关键词,结合想象,我们也尝试着补充诗歌字里行间的空白,体会其中的悲?1.15、80——写出兵役之长,战争之久,性命之忧,岁月之艰,思家之苦,路途之难……2.有、冢累累——“有” 写出了切,怯。
写出了老兵的急知、盼知、怕知。
“冢累累”间接表明家人都离开人世了!写出了老兵希望落空,心情沉重、悲痛。
3.兔入狗窦,雉飞梁上,旅谷中庭,旅葵井上。
——读出了环境的荒凉、破败与萧索,老兵面对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凄凉,百姓的的悲哀……4.舂,采,饴——羹饭之简、境遇之惨、孤独之深5.看,泪——在“看”中回忆美好时光;在“看”中回顾着征战的艰苦;在“看”中感慨如今的惨状……(四)赏读,拓诗旨历史的悲剧何其相似,如: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战城南》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yǍo)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鲍照《拟行路难》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
——《企喻歌辞四曲》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杜甫《无家别》【链接材料】贼寇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障,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设虚祭祀,想魂乎万里之外……征伐不休之故也。
——《汉书》两汉时,国内还大兴土木,土地荒芜,蝗灾、水灾、旱灾、饥荒无所不有,饥人相食,卖子糊口;政治上,官吏歪曲国法,农民因破产流亡……男辍耕耨,女停机杼,老弱相携,穷困道路。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优秀4篇十五从军征篇一秋天已经接近尾声了,连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也已凋落。
天色已近黄昏,在凄清的羊肠小道上,走着一个孤零零的老兵。
他两鬓斑白,一身破旧的布衣,那老树皮似的手拄着一根拐杖,蹒跚地朝着他记忆中的家乡走去。
65年了!整整65年啊!或许,家乡未曾发生过多大的变化,但这位60个春秋未曾踏上过故土的老人,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老兵又累又饿地坐在路边歇息。
这时,一个农夫模样的老人走过,老兵赶紧追问:“请问老哥,这桃花村怎么走?”“那不就是吗?”老兵顺着老者的手望去,可不是?――有时候家就近在咫尺,却又找不到。
在这**的年月,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啊,竟无一幸存者吗?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遥看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室空无人,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庭园荒芜杂乱,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倍伤人心神。
你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象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
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
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
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
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潸然泪下。
他已不能象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那凝聚着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念、六十五年的盼待、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
改写《十五从军征》篇二战火刚消的战场上,弥漫着一种死亡的气息,黄沙漫天,渐渐把地上七横八竖的尸体掩盖,狂风无情地刮在了那几个奄奄一息遍体鳞伤的人身上,起初,他们还呻吟着,后来,便毫无声响。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十五从军征》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首古文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十五岁就从军参战,经历了漫长的战争,最终回归故乡的士兵的心路历程,表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以及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是古代战争题材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古诗,对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审美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战争题材诗歌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诗中的意境,从而理解诗的主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战争对人类的摧残,珍视和平;体会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中的意象分析,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诗的主旨理解。
2.突破策略: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通过背景知识的引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主旨。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2.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战争背景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主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诗的内容,了解诗的背景知识,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诗的内容,对诗有所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战争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同时,教师对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解释。
《十五从军征》公开课教案
教学的课题:十五从军征知识与能力:借助工具书,积累生字生词。
通过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感受诗歌中人物的幸运与不幸。
过程与方法:朗读---质疑---理解情态价值观:通过联系有关战争的诗歌,感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教学的重点:借助工具书,积累生字生词。
通过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的难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感受诗歌中人物的幸运与不幸。
课前准备:背诵《木兰诗》预习《十五从军征》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乐府诗歌《十五从军征》。
同学们先默读一下这首诗歌,看一看有没有生字或者疑问。
)二、课前同学们背诵木兰诗的过程中,老师思考一个问题:勇敢的木兰真的是一个幸运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她活着回来了!三、请同学们读一下这首诗歌。
思考:诗歌中的主人公是不是幸运的?幸运:因为活着回来了。
是啊,“古来征战几人回?”“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鲍照《拟行路难》)”落叶归根。
家,就是生命之根。
当然,诗歌绝不是单纯地讲这个主人的幸运的。
(ppt)“诗歌的每一个毛孔每一条皱纹都是入口,小小诗眼、题旨、空白、语象,甚至标点符号、跨行、脚韵,都能提供进入诗歌的‘暗’道。
只要用心动心耐心,不怕琐屑地‘钻牛角尖’,诗歌的契机永远都是打开的。
”——陈仲义四、不幸:齐读诗歌,思考:主人公有哪些不幸?(联系我们接触过的诗歌,抓住关键词,结合想象,我们也尝试着补充诗歌字里行间的空白,体会其中隐含着哪些不幸?)1.15岁从军——80岁返乡。
始——兵役之长,战争之久,性命之忧,岁月之艰,思家之苦,路途之难。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杜甫《兵车行》)(ppt)沈亮曾对宋文帝说:“伏见西府兵士,或年几八十,而犹伏隶,或年始七岁,而已从役。
”——《宋书》从——15岁,小兵儿。
在家里备受宠爱,和兄弟姐妹在院子里玩耍的年纪,去服兵役,投身战争。
和木兰一样啊,惟闻子叹息。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
《十五从军征》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乐府诗的特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老兵的痛苦与悲哀,培养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珍惜。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老兵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1)深入探究诗歌的主题,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2)引导学生对和平与战争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战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的残酷。
(2)提问:同学们,当战争来临,你们觉得普通人会经历怎样的遭遇?(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看看诗中的老兵在经历漫长的从军生涯后,有着怎样的命运。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重点讲解“冢”“窦”“雉”“舂谷”等字词。
3、再读诗歌,理解内容(1)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的意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2)提问: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一位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才得以归来,回家后看到家中的凄凉景象,心中充满了悲痛。
4、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分析老兵的形象和他的内心世界。
提问:从诗歌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兵的痛苦和悲哀?引导学生从“八十始得归”“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等诗句中体会老兵的孤独、凄凉和悲伤。
(2)探讨诗歌的主题。
提问:这首诗仅仅是在讲述老兵的个人遭遇吗?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通过老兵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果你是这位老兵,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老兵的痛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对战争的反思。
《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 来的深重苦难和极度 贫困的生活。
写作风格及特点
采用乐府民歌的形式,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深沉。
运用白描手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描绘,生动地再现了老兵归家后的凄凉景象。
采用对比手法,将老兵年少时的美好生活和归来后的悲惨遭遇进行对比,突出了战 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主题思想探讨
战争与和平
0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合作学习。
0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树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十五从军征》背景及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
介绍汉朝末年社会动荡、战乱频 繁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 歌中表现的情感和主题。
作者简介
导入环节: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提问导入
你们了解古代战争吗?你们知道古代 从军是什么样的体验吗?
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十五从军征》就 是一首描写古代从军生活的诗歌,让 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军人的生活世界。
呈现环节:展示背景资料,介绍作者和作品
介绍作者
让学生了解《十五从军征》的作者及时代背景等元素。
呈现作品
学生以《十五从军征》的故事情节为 蓝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续写课文,创作出新的故事情节和人 物形象。
创意表达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和技巧, 如设置悬念、描绘细节、刻画人物心 理等,使自己的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富有感染力。
06
评价与反馈
设计评价策略
1 2
测试
通过课堂小测验或单元测试来评估学生对《十五 从军征》这首诗的理解程度,包括主题、情感、 意象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北师大六年级上册《十五从军征》公开课教案
北师大六年级上册《十五从军征》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十五从军征》的背景和意义;2.理解诗人杜甫的创作意图;3.能够正确朗读《十五从军征》,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4.能够运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写出自己的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1.诗歌语言和形式的理解;2.诗歌情感的表达和体会;3.如何运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写出自己的感悟。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2.选取适当的音乐或视频素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3.准备好课堂小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通过唱一首与《十五从军征》主题相关的歌曲,或播放一段视频素材,让学生进入教学话题,并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兴趣和好奇心。
2.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唐诗,询问学生对唐诗的了解和感受;2.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3.讲解(30分钟)1.简要介绍杜甫及《十五从军征》的背景和意义;2.分析诗歌结构、语言和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情感表达。
4.朗读(20分钟)1.引领学生朗读《十五从军征》;2.老师对学生朗读进行点评和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调。
5.感悟(30分钟)1.联想、组词、续写等练习,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2.学生自选诗歌主题,以诗歌形式写出自己的感悟,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寻求自己的情感表达。
6.小结(10分钟)总结课堂主要内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重新梳理课堂知识点。
五、教学效果评估1.课堂小练习,检验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2.学生个人诗歌创作,检验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后记在以《十五从军征》为主题的课堂中,教师应在讲解中尽量使用如词典、发音器等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语言和形式。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生动有趣的素材,如歌曲、图片等,让学生在诗歌情感中得到更好的感悟和体验。
十五从军征》 公开课教案
十五从军征》公开课教案教学内容:XXX版六年级上第七单元《战争》主题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独立研究,了解诗歌大意,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一、了解主题,引入新课1.视频导入。
老师: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
据统计,人类历史上发生了多次战争,每100年中,人类最少有90年生活在战争状态中。
诗人们也通过他们的笔,写下了许多与战争有关的诗。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战争有关的诗歌,并一起背诵。
2.板书课题:《十五从军征》。
从课题中可以看出这也是与战争有关的。
请同学们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3.了解乐府诗。
通过阅读小资料,了解乐府诗的概念和特点。
指出《江南》和《十五从军征》都是乐府诗,它们的语言朴实自然。
二、初读课文,了解诗意1.自由读课文,老师要求借助字典或词典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老师巡视,帮助学困生,发现共同的困难,以便在后面加以指导。
2.理解诗歌大意。
通过课文的阅读和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大意和情感表达。
三、深度剖析,揣摩诗句含义1.学生自主研究,通过独立思考和课外资料的查找,揣摩诗句的含义。
2.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揣摩诗句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和作者的用意。
四、情感朗读,感悟战争的残酷1.学生熟读课文,通过情感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
2.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战争的残酷,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五、拓展阅读,了解更多有关战争的诗歌1.学生自主拓展阅读,了解更多有关战争的诗歌。
2.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揣摩诗句含义,进一步加深对战争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的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深入揣摩了诗句的含义,感悟了战争的残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4篇
十五从军征教案优秀4篇《十五从军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
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作者。
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1、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
(一生读诗歌)2、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通过预习,诗中的词语你都理解了哪些,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自己说一说)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1、这是一位壹五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
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
(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
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
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十五从军征》教案《十五从军征》教案1【诗歌名称】:十五从军征【年代】:汉【作者】:两汉乐府【内容】: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原为“遥望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赏析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这也可以说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开头两句,统摄全篇,高度概括了主人公的一生。
他从芳年稚齿,未谙世事的少年时代,就被迫应征入伍,直到两鬓苍苍,皤然衰颜,实在无法为统治阶级卖命了,才得以归来。
在军队中竟然呆了整整六十五年。
在这六十五年漫长的戎马生涯中,或枕戈待旦,或衔枚疾走,沙场鏖战,出生入死,流了多少血,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诗人都没有做正面的描述,只把它们凝结到一个“征”字里,让读者去联想,这是高度的概括。
接着,从“始得归”的“始”字中,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六十五年来里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痛苦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然悲伤的感情色彩。
尤其诗的最后两句,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
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教案标题:十五从军征优质课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十五从军征"事件,理解其中的背景和意义。
2. 学习并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1. 了解"十五从军征"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概念。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学生手册和练习册。
3. 板书工具和教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十五从军征"事件,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学生对"十五从军征"事件有什么了解和想法。
二、知识讲授(15分钟)1. 介绍"十五从军征"事件的背景和意义,包括时间、地点、参与者等。
2. 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概念,如秦始皇、兵役制度等。
三、合作学习(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参与"十五从军征"的人物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包括人物的背景、参军原因、经历等。
3.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四、个人思考(10分钟)1. 要求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a. "十五从军征"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什么影响?b. 你认为参与"十五从军征"的人有什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五、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个人思考结果,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十五从军征"事件的重要性和对学生的启示。
《十五从军征》公开课教案
《十五从军征》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生字读音和实词翻译,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过程与方法以启发式授课为主,学生主动参与感知、讨论、发言情感与价值观1.体会老兵悲惨的遭遇和凄凉的心境,理解不合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2.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远离战争,激发学生崇尚和平的价值观一、导入经过“休养生息”之后,汉朝百姓安居乐业,国力富强,可以与强大的匈奴相抗衡。
汉武帝时期,长期对匈奴发动战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帅数十万大军挺进大漠,匈奴落荒而逃,退居大漠以北,后人歌颂汉武大帝的英勇神威,津津乐道战争的空前成功,可又有谁想过战争时期民不聊生的光景?有诗为证二、诵读诗歌1.听朗读背景音乐悲哀,渲染气氛2.正音阿(e)柏(bǎi)冢(zhǒng)狗窦(gǒu dòu)雉(zhì)旅葵(kuí) 舂(chōng)羹(gēng) 贻(yí)3.挑战音频朗读自愿挑战(最好是两位学生)4.齐读我们用集体的力量,再来一次挑战三、常识汇报邀请学生按照课前预习搜集的资料汇报1.什么是乐府?(掌管音乐的机构)2.《乐府诗集》的编者?(宋郭茂倩)来源?(专人编写、民间搜集)3.我们学过哪些乐府诗篇?(《木兰诗》《陌上桑》等)4.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四、问题探究结合注解理解诗歌内容1.诗歌所写的主人公是谁?80岁老兵2.老兵有怎样的遭遇?①花1分钟时间概括、准备②学生发言十五岁就去服兵役,八十岁才得以归来,回到家中看到一片凄凉,举目无亲,不禁潸然落泪3.经历这样的遭遇,老兵的心境如何?凄凉、悲苦类似的词都可以4.你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凄凉悲苦?自由举手答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4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教案新人教版
6.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十五从军征》的读后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等,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4诗词曲五首 十五从军征教案 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的24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这首诗是新人教版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诗篇,通过讲述一个十五岁少年从军征战的故事,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9. 课后作业:准备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10. 教学反馈表:准备教学反馈表,让学生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和反馈,以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4诗词曲五首 十五从军征》。
2. 战争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思考和平的珍贵。可以组织一次课堂讨论或写作活动,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和感悟。
3. 文化背景:介绍《十五从军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文化,让学生了解古代战争和士兵的生活状况。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纪录片、历史书籍等,增加学生的认知。
4. 文学鉴赏:教授学生如何欣赏和分析古代诗词曲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可以通过讲解其他经典诗词曲作品,让学生学会识别和欣赏不同的文学风格和修辞手法。
十五从军征公开课原创教案课件
谢 谢!
畅所欲言:
我是老翁我想大声呼喊: 可恶的战争,让我青春埋葬于 战场,让我与亲人阴阳相隔,我 痛恨战争。 我一个人怎么过,茕茕孑立, 孑然一身,不如死了算了。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自学检查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ē
道逢乡里人,“家里中阿谁?”
zhǒng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dòu zhì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kuí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chōng
gēng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yí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所闻
家中有阿谁? 乡人答:“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冢:坟墓 累累:很多的样子 例:果实累累、累累硕果
今昔对比? 乡人为何这样说? 此时我听到这样的回答,心情怎样?
失望
所见
回家后的我看到了什么?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我又做了什么?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诗
杂言诗: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五言绝句:王之涣《登鹳雀楼》
绝句பைடு நூலகம்
近体诗
七言绝句:杜牧《泊秦淮》 五言律诗:杜甫《春望》
律诗
七言律诗: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一本书,现存汉乐府民 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汉乐府民 歌大多是叙事诗,这些诗真实地表达了人 民的喜怒哀乐。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穷 困生活;有的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 苦;有的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追求美好 爱情的愿望;有的揭露了贵族的腐朽生活 和社会的黑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的课题:十五从军征知识与能力:借助工具书,积累生字生词。
通过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感受诗歌中人物的幸运与不幸。
过程与方法:朗读---质疑---理解情态价值观:通过联系有关战争的诗歌,感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教学的重点:借助工具书,积累生字生词。
通过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的难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感受诗歌中人物的幸运与不幸。
课前准备:背诵《木兰诗》预习《十五从军征》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乐府诗歌《十五从军征》。
同学们先默读一下这首诗歌,看一看有没有生字或者疑问。
)二、课前同学们背诵木兰诗的过程中,老师思考一个问题:勇敢的木兰真的是一个幸运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她活着回来了!三、请同学们读一下这首诗歌。
思考:诗歌中的主人公是不是幸运的?幸运:因为活着回来了。
是啊,“古来征战几人回?”“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鲍照《拟行路难》)”落叶归根。
家,就是生命之根。
当然,诗歌绝不是单纯地讲这个主人的幸运的。
(ppt)“诗歌的每一个毛孔每一条皱纹都是入口,小小诗眼、题旨、空白、语象,甚至标点符号、跨行、脚韵,都能提供进入诗歌的‘暗’道。
只要用心动心耐心,不怕琐屑地‘钻牛角尖’,诗歌的契机永远都是打开的。
”——陈仲义四、不幸:齐读诗歌,思考:主人公有哪些不幸?(联系我们接触过的诗歌,抓住关键词,结合想象,我们也尝试着补充诗歌字里行间的空白,体会其中隐含着哪些不幸?)1.15岁从军——80岁返乡。
始——兵役之长,战争之久,性命之忧,岁月之艰,思家之苦,路途之难。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杜甫《兵车行》)(ppt)沈亮曾对宋文帝说:“伏见西府兵士,或年几八十,而犹伏隶,或年始七岁,而已从役。
”——《宋书》从——15岁,小兵儿。
在家里备受宠爱,和兄弟姐妹在院子里玩耍的年纪,去服兵役,投身战争。
和木兰一样啊,惟闻子叹息。
(1)从军、辞爷娘去时: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杜甫《兵车行》)白发老母遮门啼,挽断衣袖留不止。
(王昌龄《代扶风主人答》)(2)征:出征:不闻爷娘唤子声,但闻流水鸣溅溅。
不闻爷娘唤子声,但闻战马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征战: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李贺《雁门太守行》)战城南、死郭北, 野死不葬乌可食。
——《战城南》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战城南》边客如刍狗,战骨生尘埃。
——高适《答候少府》(4)夜宿: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5)故乡窅窅日夜隔。
音尘断绝阻河关。
(ppt)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悲歌》(6)征愿: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尽管主人公或许也有此责任和担当,但是,心里只想着战争快些结束,回归家园。
2.老人九死一生,经历风餐露宿,一路风尘仆仆,得以回家。
有没有像木兰一样,家人出郭相扶将啊?没有。
孑然一身,踽踽独行,偶遇乡人。
问“有”:切,怯。
急知、盼知、怕知。
不奢望家人都健在,只求能“有”,哪怕几个,哪怕一个。
思亲之切。
3.答“冢累累”:一点之变,阴阳两隔。
间接表明家人都离开人世了!噩耗之速。
4.兔入狗窦,雉飞梁上,旅谷中庭,旅葵井上。
兔子怕狗,却随意进出狗洞。
野鸡怕人,却嚣张地在梁上飞来飞去。
(此处可以质疑:为什么不是“雉从梁上‘栖’”?地点为什么选择中庭和井上?)栖,多了一些安静、安稳之感。
飞,增添了家里的荒凉、破败之感,烘托了人物的心乱难平,还能突出地表现出家里来了不速之“客”时,“户主”受了惊吓的情态。
家中无人,它们就是这么任性,自以为所,自以为安,动物自由活动,恣意玩耍,植物恣意生长(随地随意地)生长。
家园之荒。
家已不家!5.舂谷作饭,采葵作羹:没有哪个亲人磨刀霍霍向猪羊,没有烹羊宰牛,没有接风洗尘的盛宴,没有人帮助老人舂谷采葵,没有正常充饥的粮食,可见羹饭之简!舂:断木为杵,掘地为臼。
以臼盛谷,两手持杵捣之。
(此处可以在黑板上以舂字的篆书讲解,便于识记和积累。
)贻:无人可贻,无人可语,无人可依。
(此处可以请同学尝试表演一下老人当时的动作神态等,便于感受老人不幸的处境。
)境遇之惨!孤独之深!人不在,家就不在了!6.东向看,泪沾衣。
往事历历,生离竟成死别!生离时,家人相送。
家人与世决别时,他竟都没有机会送送家人。
看:(木兰出门看到伙伴)老人看到了什么?在“看”中回忆着昔日的美好。
在“看”中慨叹着今日的惨状。
在“看”中想着战场上的情景,漫漫归途的孑孓颠沛。
在“看”中盼着奇迹等。
什么也没看,只是因为不忍再睹荒败的家园,茫然伫足。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泪: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不仅是为自己而流。
为战友伙伴,为过去,迷茫的将来,为亲人,为现实的破败。
没了家,就有了流不尽的泪。
五、诗歌中应该不是单纯地讲这个主人的不幸的,还有谁是不幸的?家人。
离别之伤。
念子之痛。
死别之悲。
生存之艰。
从征65年的老兵都能幸运得不可思议地活下来,家人怎么是这样的结局?家与冢。
中原一带的民风民俗,居址不可以和坟冢相连。
为什么这里会这样?(ppt)贼寇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障,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设虚祭祀,想魂乎万里之外……征伐不休之故也。
——《汉书》两汉时期,统治者穷兵黩武,无休无止的战争(426年,402次大规模战争,其中西汉124次,东汉278次);国内还大兴土木,土地荒芜,蝗灾、水灾、旱灾、饥荒无所不有,饥人相食,卖子糊口;政治上,官吏歪曲国法,敲骨吸髓式的剥削是的农民破产流亡。
东汉时,土地大量兼并,苛捐杂税极为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豪强地主,膏田满野,达数百千顷,农民沦为佃农,雇佣,成为游民,甚至卖为奴婢。
出现了“男辍耕耨,女停机杼,老弱相携,穷困道路(《后汉书》)”的局面。
正如老子所言: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老子《道德经》)于是: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
(《企喻歌辞四曲》)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悯农》)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己亥岁》)可见,除了战争,黑暗的社会现实也会让百姓水生火热,生灵涂炭。
六、诗歌中还有谁是不幸的?乡人。
存者且偷生。
偷生之难!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是战争的残酷,也是统治者的不明。
七、关于这首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五将它列入“梁鼓角横吹曲”紫骝马歌辞。
学生齐读——(ppt)紫骝马歌辞烧火烧野田,野鸭飞上天。
童男娶寡妇,壮女笑杀人。
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
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穀,井上生旅葵。
舂穀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右六曲,曲四解。
好个“壮女笑杀人”!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勇敢的花木兰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景(“雌雄难辨”),其中有保家卫国的舍生忘死,有保护自己的无奈和不得已。
但就木兰这位女子本身的追求和选择而言,这何尝不是她生命中最不幸的经历!八、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孩子、老人、女人,最不应该卷入战争,但是不仅仅是他们,难逃战争的劫难。
而这种残酷也不仅仅发生是在这个时期。
(ppt)东山《诗经》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
伊威在室,蠨蛸在户。
町畽鹿场,熠耀宵行。
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拟行路难鲍照君不见少壮从军去。
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日夜隔。
音尘断绝阻河关。
朔风萧条白云飞。
胡笳哀急边气寒。
听此愁人兮奈何。
登山远望得留颜。
将死胡马迹。
宁见妻子难。
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
绵忧摧抑起长叹。
无家别杜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九、虽是不同时期的诗歌,都抒发着因战争引发的生命的无奈,生存的孤苦,生离死别的悲戚。
所以,东晋时期一位一个文人,是一个仁人,是一个关注民生,努力探索出路的热肠人虚构了在不幸的生活中幸运的老百姓有家住、有地种、可以幸福生活的家园。
让我们看到了建立在生命意识上的家园意识。
所以,孔子谈仁义,孟子主张仁政王道,墨子提倡兼爱非攻,老庄处无为之世,行不言之教。
让我们看到了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珍视与热爱,以及建立在生命意识上的家国意识。
有了生命意识、家园意识、家国意识,百姓才不至于悲哀地生存,才有可能奢谈幸运、奢望生活。
十、齐声朗诵《十五从军征》,感受诗歌中流露出的悲戚和悲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