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龙汤证幻灯片(1)
伤寒论——大青龙汤
伤寒论——大青龙汤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1],此为逆也。
(伤寒论:38)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2](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3]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注释:[1] 筋惕肉润:指筋肉跳动。
惕(ti,音替) ;润(shun,音舜) ,跳动。
[2]大枣十枚:《金匮要略》为大枣十二枚。
另外,方后语稍有差异。
[3]温粉:即古时用来扑身止汗的粉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温粉方为:煅牡蛎、生黄芪各三钱,粳米粉一两,共研细末,和匀,以疏绢包裹,扑于肌肤,汗出自止。
【功效配伍】大青龙汤发散风寒,清解郁热。
本方由麻黄汤倍用麻黄,减杏仁量,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
方中重用麻黄六两配桂枝、生姜辛温峻汗,以开腠理而散风寒及郁热;杏仁宣肺利气;石膏辛寒清内热而除烦躁,与麻黄为伍,可透发郁热,并能发越水饮;炙甘草、大枣调理中焦,以资汗源,并兼制石膏寒凉伤中。
七味相合,共奏解表清里之功。
本方麻黄、桂枝、生姜合用,发汗峻猛之力,独冠群方,但因内热已生,故须配以石膏,寒温互用,升降合度,使外寒得散,内热得清,犹如“龙升雨降”,故喻以大青龙命方。
如喻嘉言《尚论篇》云:“解肌兼发汗,而取义于青龙者,龙升而云兴,云兴而雨降,郁热顿除,烦躁乃解,匪龙之为灵,何以得此乎?”本方配伍之精髓,凸显于麻黄与石膏两味药,即将辛温发散与清热降逆药合用,以治表寒内热。
上七味药,先煮麻黄去上沫,纳入诸药煎煮,温服,取微汗,停后服。
如果服药后汗出不止者,则用温粉外敷,以敛汗固表。
本方服药仍以微汗邪解为佳,不可令大汗出;且得汗即止,不可过剂,否则将汗多亡阳,遂见体虚、恶风、烦躁、不得眠等症。
《伤寒论》113方——大青龙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大青龙汤,典型医案1伤寒——沈南炎医案程某,60岁。
一日忽发寒热无汗,精神疲倦,神志较模糊。
家人屡问所苦,才勉强答以自觉心烦,全身疼痛,难以转侧。
有人认为是少阴证,须急用姜、附子回阳。
家属犹豫不决,请我诊治。
我按他的脉象是浮而微数,摸他的两足胫又很热,遂断为大青龙汤证。
因患者恶寒发热,无汗,脉浮数,大青龙证的症候群已具。
虽然精神疲倦呈嗜睡状态和大青龙汤证的烦躁不得眠有异,但这是老年患病,精神不支的缘故,所以患者外表虽无烦躁现象,但却自觉心烦。
本病容易被认为少阴病的原因,除上述精神疲倦而呈嗜睡,可被误认为少阴证之“但欲寐”外,尚有身体疼痛难以转侧的症状,但脉象浮而不微细,足胫温而不冷,则和少阴病有很大区别。
本证因风寒外来,所以身痛不能转侧,阳热内郁,所以发热而烦,当用大青龙汤双解表里邪热。
但考虑患者年老体虚,发汗太过,可能导致虚脱,因嘱其将药分作3次温服,每2小时服1次,如得汗出,即停服。
服2次,全身微汗出,所有症状完全消失。
附方:生石膏30克,麻黄、桂枝、杏仁、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水煎服。
(沈炎南。
伤寒论医案选评。
广东中医,1963,2:38)《经方临证集要》《聂氏伤寒学》《经方直解》论:全身疼痛,难以转侧,少阴内寒附子汤证与太阳外寒麻黄汤证,俱有之证。
浮为太阳脉,而少阴脉沉细。
心烦者,卫阳不泄而内郁也,所以脉数。
寒热,无汗,脉浮数,身痛,已是表实证。
卫闭心烦,大青龙汤证。
13目赤羞明——张志民医案患者女性,四十八岁。
初诊:一九五五年五月十六日。
患者三日来左眼视物不清,日重一日,请人搀扶来诊。
检视之,角膜周围充血,虹膜变色,光泽消失,瞳孔缩小,房水混浊,少泪水及眼眵。
病眼及前额部疼痛,黄昏时更剧。
羞明。
微有咳嗽,全身笨重,肢倦腰痛,小便短少而色混浊,皮肤干燥,不发热,微恶寒。
舌苔薄白,脉浮数。
问其起病经过,据称:“前一时期,丈夫病重月余,日夜伺候,十日前夫病故,又扶棺返乡,途中淋雨受寒,返沪后三日,目疾作。
大青龙汤证幻灯片
(2)辛温之品合辛凉之品于一方是变 解表剂为表里双解剂。 解表剂为表里双解剂。后世医家师其法 化裁加减的著名方剂有: 化裁加减的著名方剂有:刘河间的防风 通圣散治疗风热壅盛,三焦俱实; 通圣散治疗风热壅盛,三焦俱实;清·吴 鞠通之银翘散,用豆豉、薄荷、 鞠通之银翘散,用豆豉、薄荷、荆芥代 麻黄,牛子、桔梗代北杏,苇茎、银花、 麻黄,牛子、桔梗代北杏,苇茎、银花、 连翘、竹叶代石膏,并去桂枝、生姜、 连翘、竹叶代石膏,并去桂枝、生姜、 大枣,治疗风温邪气在气分之初期。 大枣,治疗风温邪气在气分之初期。
兼里热——卫阳郁闭甚;
无里热——卫阳郁闭轻。
(四)应
用
1、必须明确大青龙汤是伤寒兼里热 证主方,即为风寒束表,热聚胸中这 一病机的主方。此外,亦是溢饮证的 主方。由是可称对大青龙汤的适应证 的全面认识,并客观反映仲景立大青 龙汤的原貌。
2、治流感、感冒、肺炎 、治流感、感冒、 时掌握两个原则。 时掌握两个原则。 (1)表里俱实,表寒里热; )表里俱实,表寒里热; (2)恶寒发热,无汗烦躁。 )恶寒发热,无汗烦躁。
证型:风寒外束,热聚胸中。 证型:风寒外束,热聚胸中。 治则: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治则: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方药:大青龙汤加减。 方药:大青龙汤加减。 麻黄、杏仁、甘草、桂枝、生姜各 麻黄、杏仁、甘草、桂枝、生姜各10 石膏30克 桔梗15克 大枣7枚 克,石膏 克,桔梗 克,大枣 枚。
小
结
何谓溢饮? 何谓溢饮?
(三)鉴
别
38、39条——风寒束表, 热聚胸中,以身不疼但重, 乍有轻时为特征。
1、身重烦躁
少阴病——阳虚阴盛,身 重无休止。 上述鉴别仍有困难时,察其双足胫热否。
38、39条必伴恶寒无汗; 2、发热烦躁 阳明病必伴不恶寒反恶 热,大汗出。
《伤寒论》038条:大青龙汤
《伤寒论》038条:大青龙汤0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大青龙汤可谓是千古名方,中华民族几千年中遇到的大大小小几百次瘟疫,都可以看到大青龙汤的身影。
包括这次新冠,有效率90%以上的清肺排毒汤,我们依然发现了大青龙汤的影子。
从清肺排毒汤的组成中我们可以看到,与大青龙汤只差了一味大枣。
大枣是建中补津液的,我们看清肺排毒汤中有山药,作用是相似的。
倪海厦老师曾说,大青龙汤是我国千年来专门用来治疗瘟疫之类的传染病时所使用的最有效处方,近来发生所谓的禽流感,就是大青龙汤证,民众一旦发现得到此病而当你们当地的西医与中医都宣布无法治疗时,大家就可以使用此方来保命。
清肺排毒汤有大青龙汤来打底,疗效如此显著也就不足为奇了。
要理解大青龙汤的方义,没有点经方基础还是比较难的。
前面37条我们已经逐条详细讲述,如果都认真学习完,那么下面我们理解大青龙汤应该不难。
太阳中风太阳中风,我们前面讲过,脑子里第一时间要想到津液虚了,而且是肠胃里的津液虚了。
很多人理解桂枝汤和麻黄汤的区别就是有汗还是无汗,但更深层次的原理,在于肠胃的津液有没有虚。
津液虚,才是中风二字要表达的最根本意义。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这几个症状,指向麻黄汤证。
津液虚的同时,又出现麻黄汤证,我们可以想到有桂枝麻黄各半汤或者葛根汤。
这个时候又多了一个烦躁,内有热,于是加了石膏。
注意,伤寒论里的石膏都是生用,没有煅石膏。
黄煌经方100首之二十二:大青龙汤
黄煌经方100首之二十二:大青龙汤[组成用法]麻黄10~508、桂枝10~20g、炙甘草5~15g、杏仁10~20g、生姜10~25g、大枣5~15枚、生石膏50~200g。
水煎温服,分三次。
微微透汗即可,不可大汗淋漓。
欲止其汗,以玉屏风散混爽身粉扑之即可。
[方证]1.麻黄汤证见口干、烦躁、热甚、脉浮缓者。
2.咳喘病人口渴欲饮,上冲、烦躁或身疼痛、恶风寒、脉浮紧者。
3.肌肤灼手,鼻燥口干,发热者。
[现代应用]1.发热性感染性疾病。
如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角膜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鼻窦炎、支气管哮喘、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肺脓肿、肺坏疽、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脓疱疮、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化脓性心包炎、风湿热、猩红热、急性蜂窝组织炎、丹毒等。
2.皮肤科疾病。
如药物性皮炎、过敏性皮炎、汗腺闭塞症、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水痘等。
3.其他疾病,如热射病、药物热、风湿性关节炎、急性白血病、肾炎、痔疮、鼻衄、脑外伤、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中风等也经常用到本方。
[经验参考]大青龙汤证中,“烦躁”往往是医家辨别方证的重要线索。
如《伤寒九十论》载许叔微治何保义患伤寒,脉浮涩而紧。
并据其发热、头痛、恶风、无汗,诊为麻黄证,但因其烦躁甚,遂与大青龙汤,三杯汗解。
《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张锡纯治—冬日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
医者不识大青龙汤证,竟投以麻黄汤。
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
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八钱。
服后五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伤寒论》第39条说“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暗示本方证与少阴证易混淆,临床应仔细鉴别。
《伤寒沦汇要分析》载”—程姓男子,发热恶寒,无汗,似睡非睡,不欲转侧,神倦懒言,问之再三才勉强答:全身疼痈,人感烦躁。
有人断为少阴证.主用姜、附回阳,家属犹豫不决。
按其脉搏,浮而微数,触其两胫,颇热,我认为属大青龙汤证。
倪海厦讲大青龙汤证
倪海厦讲⼤青龙汤证倪海厦⼈纪《伤寒论》:四⼆、三:「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疼痛,不汗出⽽烦躁者, 「⼤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润,此为逆也。
⿇黄⼜名「青龙」,⼤青龙汤,实际就是⿇黄汤的变证,脉浮紧,发热,恶寒,⾝疼痛,不汗出,这些都是「⿇黄汤证」,⽽烦躁,就改成「⼤青龙汤」了,就是⿇黄汤⾥⾯加了⽣姜、⼤枣、⽯膏。
感冒的时候,⾝体会痛的,马上要想到⿇黄汤,⽽多了⽣姜、⼤枣、⽯膏就是为了「烦躁」,烦躁的症状就是代表「邪」已经化热了,如果刚开始是⿇黄汤证,病⼈不会烦躁,病⼈会很冷发抖,等到得了「⿇黄汤」⼀两星期,他可能证就变掉了,变到⽐「⿇黄汤」还要深的地⽅,肺的津液丧失,肺太热了,已经转成肺炎了,所以⽤⽯膏,⽯膏性⽢寒清凉润肺,能去肺热、降逆,把肺热往下导,因为病⼈本⾝体能已经很虚,加⽣姜、⼤枣把肠胃的津液补⼀下。
「⿇黄汤」⾥⾯,⿇黄⽤三钱,「⼤青龙汤」的时候、肺热⾼的时候,⿇黄⽤到六钱,因为有⽯膏在⾥⾯,所以⿇黄可以⽤到六钱,六钱,因为是分三次服⽤,每次只⽤到两钱。
⿇黄和⽯膏组在⼀起的时候,⽯膏会收敛⿇黄,不让⿇黄发汗, 会把热往下导。
为什么吃⿇黄,有的流汗,有的⼩便出来?张仲景的意思,「⼤青龙汤」⾥⾯⼀半的⿇黄和杏仁⾛表,如果没有增加⿇黄的重量,⿇黄和⽯膏⾛⾥,杏仁不能发表,表就解不掉了,所以⿇黄⼀半和⽯膏往下⾛,⼀半和杏仁⾛表,脑⾥⾯的病毒从⼩便排出去。
像「越婢汤」,⾥⾯⽤⿇黄⽯膏,不⽤杏仁,吃了「越婢汤」⼩便⼀⼤堆,不是发汗,所以「桂枝⼆越婢⼀汤」的时候,取⼩便,因此「越婢汤」是伤寒论⾥⾯第⼀个⽔肿的⽅⼦,所以最初的⽔肿,⽤的是「桂枝⼆越婢⼀汤」。
⽽「⿇黄桂枝各半汤」的时候,是要让病⼈微微发汗,⽽不要发太多,所以病⼈平常⼀定有⾝痒。
凡是看到病⼈表寒⾥热的时候,就⽤「⼤青龙汤」,病⼈⽈喉咙痒痒的,问病⼈有没有咳嗽?有咳嗽。
问⼝有没有渴?答有渴。
王四进汤液经法-33-大青龙汤
王四进汤液经法-33-大青龙汤原方:大青龙汤:治天行病,表不解(指有麻黄汤证),心下(指胃部、胸脘部、胃脘部、脘腹部)有水气(主要是指寒气、冷气而不是指有水饮停积的感觉。
如果有水饮停积胃部不能消化的感觉,则有用茯苓、白术之类健胃祛水瘀的机会)(指胃脘部有凝寒痼冷、有一种如胶冻停积般的寒冷、冰冻的感觉,有用细辛祛凝寒的机会),干呕(有用半夏干姜散、小半夏汤、生姜、干姜、半夏之类的机会),发热而喘(即上面“表不解”的具体表现,必然有恶寒的表现)咳不已(喘(气喘)咳(咳嗽)不已(不停、不止),有用五味子收敛固摄的机会)者方。
麻黄(去节)、细辛、芍药、甘草(炙)、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
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参考比例:1、麻黄三,甘草三,桂枝三,细辛三,干姜三,半夏三,五味子三,白芍三;煎汤,分三服。
2、麻黄三,甘草三,桂枝三,杏仁三,细辛三,干姜三,半夏三,五味子三;煎汤,分三服。
3、麻黄三,甘草三,桂枝三,杏仁三,细辛三,干姜三,半夏三,五味子三,茯苓四;煎汤,分三服。
合方分解:1、大青龙汤==仲景的小青龙汤=(麻黄汤-杏仁)(从本条的述证来看,本方去掉杏仁不用是毫无根据的,所以在实际应用本方时,杏仁应该以留用为好)+半夏干姜散(治胃虚寒所致的痰多、眩晕、呕吐之类)+细辛(祛凝寒积冷痼冷,治胃部有胶冻停积的寒冷、冰冻的感觉)+五味子(收敛固摄以治咳喘不止)+芍药(即芍药甘草汤)(据本条的述证,本方用芍药是毫无根据、药不对证的,芍药或为杏仁之误,所以在实际应用本方时,当据芍药证的有无来选用芍药,不宜盲从、拘执于原方)。
由本分解的分析,可以引申出以下两种用法:2、大青龙汤=麻黄汤+半夏干姜散+细辛、五味子;3、大青龙汤=麻黄汤+半夏干姜散+细辛、五味子、茯苓(祛水瘀以治心下有水饮。
与半夏干姜散合用,有类似于小半夏加茯苓汤的作用)。
大青龙汤证及案例
大青龙汤证及案例大青龙汤证【原文】太阳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晌,此為逆也。
(38)大青龍湯方麻黄六雨(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十枚(去皮尖)生姜三兩(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
先煮麻黄,滅二升,去上沫,内諸药,煮取三升,去滓。
溫服一升。
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
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释义】本条论述伤寒证兼内热烦躁的证治。
原文虽然以“太阳中风”冠首,但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尤其是脉紧、身痛、无汗三大主要脉症完全具备,这属于典型的太阳伤寒重证。
在一派伤寒表证的基础上,出现了“烦躁”,烦躁属于热症。
显然这是寒邪郁闭过重,阳气内郁化热,热邪扰乱心胸所导致的,因此外寒内热是大青龙汤证的病机特点。
大青龙汤中麻黄的用量是加倍的,达六两之多,是中医方剂中发汗力最为峻猛的方剂,必须表里俱实方可使用。
正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仲师专门提出“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的禁忌。
“脉微弱”提示了里虚,汗出恶风”提示了表虚,无论是里虚还是表虚,凡是虚都不可用大青龙汤。
假若误用,容易导致大汗亡阳竭阴,阳亡失于温煦就会四肢厥逆,阴亡失于养就会筋惕肉瞤。
为了防止汗多亡阳亡阴,仲师在方后注又特别提出“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方解】大青龙汤主要由麻黄汤倍用麻畫,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的,仍然属于麻黄汤的类方。
方中倍用麻黄加上生姜,加大开表发汗的力量以散外寒,加石膏辛寒清透郁热以除烦热。
重用甘草,加大枣和中扶正,以资汗源,既可以防止麻黄过汗伤正,又可以防止石膏过寒伤中。
因为本方最具有辛散发汗的特点,有如东方木神的伸展宣达,所以方名叫做“青龙”。
又因为发汗力最大,所以叫做“大青龙汤”。
关于“温粉”止汗的问题,后世医家有据《肘后方》,用川芎、白芷、藁本三药研粉。
汤证鉴别分课件
证型
大青龙 汤证 小青龙 汤证
证候
病机
同
异
同
异
发热、 烦躁
风寒束 兼阳郁
恶寒、
表,卫 内热
无汗、 咳、干呕、闭营郁 兼水饮
脉浮 或见渴、
内停
紧
利、噎、
小便不利、
小腹满、
喘。
治法
同
异
发 兼清里热 汗 以发汗为重 解 兼温化水饮 表 以蠲饮为重
本条与46条均为太阳病表证八九不解, 但二者证候表现及治法不同,鉴别如下表:
同
较轻,病势较急 最重,病势最急
点
证 如狂,少腹急结 发狂或如狂,少 少腹满,可有如狂或发狂
候
腹硬满,身黄,
脉沉结或沉微
治 活血化瘀,通下 破血逐瘀 法 瘀热
缓攻瘀结
小青龙汤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鉴别表
证型
小青龙 汤证
桂枝加 厚朴杏 子汤证
相同点
证候
外有风 发热、恶风寒、
寒表证, 无汗、脉浮紧、
内兼咳 咳、喘、干呕
黄连汤证与半夏泻心汤证鉴别表
汤名 主治证候
黄连汤证 腹中痛, 欲呕吐
病机 半 夏
上热 半 下寒 升 而分 居
药物组成
炙 干 大人黄黄 桂 草 姜 枣参连芩 枝
治则
煎法
三 三 十二二 两 两 二两两
枚
三 清上温 只煎一
两 下,和 次,取
胃降逆, 其功效
侧重辛 各奏,
开
取六升
服法
日三 夜二, 每服 一升 二合
寒实结胸与热实结胸鉴别
性质 病机 类别
主症
主脉
热 大结 阳热 热与水结 心下痛,按之石硬, 寸浮
国医经典解读第29讲:发表解热清里祛湿第一方—大青龙汤
国医经典解读第29讲:发表解热清里祛湿第一方—大青龙汤发表解热清里祛湿第一方大青龙汤大青龙汤是表里两解的名方,有清内攘外之功。
适证用之,效若桴鼓。
尤其是在很多急性外感病早期,往往会因误服感冒药、消炎药或清热解毒药而失于解表。
致使邪气内伏,形成表寒郁热证。
此时无论发热多高,头痛多重,只要见到恶寒、无汗、口干、烦躁等证,用大青龙汤进行治疗,多能迅挽狂澜,使身轻病减。
若再贻误时机,便会转为慢性痼疾,久久难愈。
【原文点睛】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膶,此为逆也。
2、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怔者,大青龙汤发之。
外邪不明显,脉的充血程度少,所以脉浮缓;身不疼是没有寒,但重,就是肌肉、皮下的这个组织要是停水多就沉,有水气嘛。
“乍有轻时”,这个水气还没达到整个浮肿,整个浮肿就光沉,肿,它没有,乍轻时。
这个乍轻时说明这个水气呀,还流走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炙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取微似汗。
这个大青龙汤呀不但是一个解表解热的重剂,而且也是一个发水气的重剂,发水气的力量最大,此方意在解太阳之表,清阳明之里热,并祛在表之水湿!所以是太阳和阳明的合病;【大青龙汤阵法解读】大青龙汤是强烈发汗清里剂:麻黄、桂枝(3:1)、生姜组成解表组;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比例是3:2,本方是3:1 ,很明显,其重用麻黄,发汗之力尤胜一筹,通过辛温发汗来达到表解的目的。
将麻黄用量由三两增至六两,还要加入辛温发散的生姜三两以强解表发汗的力度,浮代表表,紧代表寒,所以麻黄汤证解表发汗。
从西医的角度来讲:病毒趁人身体营卫水平下降的时候进来,人身上的热度,一直都在调节用以抵抗外邪,表现就会发热。
为什么身疼痛。
水到皮肤表面排不出去,这水就渗到肌肉,就感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全身关节都会痛。
大青龙汤证
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证表实寒,里郁烦一。
伤寒烦躁:张锡纯医案:曾治一入冬日得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
医者不识大青龙证,竞投以麻黄汤。
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
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24克。
服后5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医学衷中参西录》1957:143)按语:大青龙证与麻黄证表实虽同,而烦躁一证为麻黄证所不备也,此内有郁热之象,治宜解表同时兼清其里。
麻黄汤有发汗之用而无清里之功,用之不惟不切病情,反增内热,故烦躁益甚,当以大青龙汤发表清里,待龙腾雨降,郁热顿除,则烦躁自解。
二、夏季伤寒余瀛鳖医案:邓某,男。
身体素壮,时值夏今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
俄尔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
脉洪大而浮紧。
此夏气伤寒已化烦躁之大青龙证,为书大青龙方治之。
生麻黄12克.川桂枝12克,生石膏120克甘草9克,生姜9克,鲜竹叶15克。
服昨方,汗出甚畅,湿及衣被。
约半小时,渐渐汗少,高热已退,诸症爽然若失。
又为处一清理余邪之方,兼通大便,其病果毹。
(江苏中医1959;(5>:16) ’按语:身体素壮,感寒无汗,热无宣泄之路,渐至烦躁目赤,口干气喘。
此外寒内热,不汗出而烦躁证备,投大青龙汤果中。
三、春温(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翟冷仙医案:庄某,女,8岁,1965年3月7日初诊。
昨夜突然发热畏寒,头痛项强,喷射性呕吐,吐出宿食、痰涎,周身出现紫色淤斑,神志时清时昧。
体温40.11,血检:白血球28,700,中性93%,淋巴7%;脑脊液检查:浑浊,乳白色,白血球1,200/立方毫米,中性96%,淋巴4%,糖10毫克%以下,蛋白(十十十)。
初步印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其家属要求中药治疗。
刻诊:上证依然,无汗心烦,口渴欲饮,咽喉红痛,肢冷,舌赤,苔薄白、脉浮缓。
证属太阳少阴两感,拟大青龙汤加附子。
治疗各种瘟疫—大青龙汤(倪海厦)
治疗各种瘟疫—大青龙汤(倪海厦)大青龙汤2021-11-06【方剂出处】大青龙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
【配方组成】麻黄六两(12克)、桂枝二两(6克)、甘草二两(6克)、杏仁四十粒(6克)、石膏如鸡子大(18克)、生姜三两(9克)、大枣十二枚(3枚)。
【用法用量】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
亦治溢饮,症见身体疼重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临床运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1.感冒:以大青龙颗粒治疗风寒表实兼有郁热证的感冒120例,与感冒清热颗粒治疗120例对照。
试验期间禁止加用一切与试验药物疗效相同的中西药品。
疗程3日。
以体温下降及感冒症状评定疗效。
结果:愈显率81.1%,总有效率98.3%。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年第6期)2.急性支气管炎:以大青龙汤加减治疗40例,与西医综合治疗(抗感染、祛痰、雾化吸入、抗过敏等对症处理及支持治疗)40例对照。
疗程为6日。
疗效评定以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复查胸片正常为治愈。
结果:治愈32例,好转7例,无效1例。
治疗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环球中医药》2013年第Sl期)3.支气管哮喘:以大青龙汤加味治疗60例,与喘克宁片治疗30例对照,疗程均为7日。
从中医证候疗效、喘息症状疗效、恶寒身重症状疗效、哮呜音疗效及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等多方面判断疗效。
结果: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1.67%;喘息症状总有效率90%;恶寒身重总有效率93.33%;哮鸣音总有效率90%;对嗜酸粒细胞计数的升高有降低作用。
大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Ⅱ嵩疗效确切,临床观察未发现不良反应。
(《内蒙古中医药》2009年第4期)【方解】大青龙汤系麻黄汤化裁而来,为麻黄汤倍麻黄、甘草,减轻杏仁用量,再加石膏、姜、枣组成。
胡希恕讲伤寒(38):大青龙汤
胡希恕讲伤寒(38):大青龙汤胡希恕讲伤寒(38):大青龙汤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主之。
这个方子就是麻黄汤越婢汤合方,麻黄、桂枝、甘草、杏仁是麻黄汤,越婢汤是甘草、生姜、大枣、石膏、麻黄。
越婢汤是金匮的方剂,治风水,就是人有水气,水气者就是浮肿,同时有外感,古人叫风水,风水也是风邪。
越婢汤的主治是身热不断汗出。
越婢汤应该不断汗出,由于这个病又有麻黄汤证,麻黄汤证是表实无汗,由于表实无汗而汗不得出,越婢汤是治热的,你看它是大量用石膏,他就有里热,所以身热不断汗出。
由于这个表实,汗不得出,热不得外越,所以这个人特别发烦而且躁,是这么个意思。
所以大青龙汤证,搁个太阳中风,那么他这个证候,确实是一个麻黄汤证,但麻黄汤证又不说无汗,他写个”不汗出“,又多个”烦躁“,这个”烦躁“是石膏证。
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问题,中风与伤寒就主要是一个汗出汗不出,出了汗,脉也不浮紧了,身上疼痛也轻了。
要是不汗出呢?不但脉紧,而且身上必疼痛。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关键就在一个汗出一个不汗出。
要是一个麻黄汤证,只是无汗他不烦躁,烦躁就是里头有热。
他这一段为有别于麻黄汤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还是无汗,这个不是麻黄汤证嘛,用麻黄汤就错了,所以他在这个无汗与不汗出,在文字上有所区别,搁个太阳中风,这里头的语义相当地深沉。
一方面告诉你分析方剂,越婢汤就是治风的,可是越婢汤汗出,麻黄汤表实无汗,所以这个汗他叫不汗出,汗不得出,而且还发烦躁,热不得外越,往上攻冲头脑就发烦躁,他是这个意思。
所以这个不是真正中风,你看他后头就说了,他也怕你误会到中风,“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脉浮微弱,那是真正的中风证,咱们头前讲的中风,阳浮而阴弱嘛,脉浮于外而弱于内,汗出。
真正的中风病用这个可不行,他怕你真认为是中风证,用大青龙汤那就不对了,千万不能给吃大青龙汤,“服之则厥逆”。
大青龙汤使用验案及分析一例
大青龙汤使用验案及分析一例小儿,男,7岁,十二月一日晚来就诊,一周前被猫抓伤,今日打破伤风针第二针,天冷贪玩,受寒起病,恶寒,发热,下午开始发热,体温39度,扁桃腺肿大,吞咽疼痛,怕冷,无汗出,口不渴,背紧,无头痛,无咳,纳可,大便两日未行。
舌淡红,苔白,稍厚,润而不干,脉浮数。
就诊前已经自服桂枝汤,发热未退。
我诊后开两方:第一方为“麻黄汤”:蜜炙麻黄6 桂枝3 杏仁12 炙甘草3嘱家属,配两剂先服,如服后汗出,停服麻黄汤,继服第二方麻杏石甘汤蜜炙麻黄6 生石膏18 杏仁12 炙甘草6 两剂服药经过:十二月一日晚先服麻黄汤后,无汗出,身壮热,达42度,咽痛明显,因无法联络到我,遂又自服第二方麻杏石甘汤一剂,也无汗,身热不退。
遂自服退热西药,体温降至39度。
十二月二日早,由于发热不退,咽痛甚,家属心忧,遂入医院门诊静点抗生素,症状依然,高烧不退。
又复回诊中医。
此时症见:恶寒甚,发热,无汗,口不渴,口臭,大便三日未行,小便黄,无身痛,咽喉肿痛化脓,舌淡红,苔白,偏厚,脉浮数有力。
于此时处方“大青龙汤”:(因病人年少,将原方中的生麻黄12g改为炙麻黄9g)蜜炙麻黄9 桂枝4 生姜9 大枣6 炙甘草4 杏仁12 生石膏30 两剂嘱病人,虽然配药两剂,但如服一剂后即汗出,需立刻停服。
当晚服上方半剂后微汗出,发热仍不退,39度,遂自行物理降温,发热依然,乃漏夜询问如何处置。
既然已经微汗出,乃病重药轻,再嘱服原方半剂,遂服药,药后遍身大汗出,热退,咽痛顿减,至晨仅留少咽痛,停服大青龙汤,继予麻杏石甘汤一剂,诸症皆除。
隔日归校参加运动会,无其它感冒后遗症。
病案分析:本病初起为太阳伤寒表实证,应予麻黄汤即可,然先自服桂枝汤,遂寒郁化热,虽予服麻黄汤,仍发热而不汗出。
恶寒不解,舌不红,虽家属继予麻杏石甘汤服用,但此时症状不是该方适应症,因此服之无效。
此时病儿虽无烦躁症状,但咽痛已加剧,口臭,尿黄,大便秘,脉浮数有力,上述症状均为阳明经热症;恶寒重,而无汗,太阳伤寒表实症,二症相合,非予大青龙汤不解。
讲座大小青龙汤证(上)麻黄汤证
讲座大小青龙汤证(上)麻黄汤证本文编辑自田合禄老师2016年中医太极三部六经论坛的讲座笔录。
麻黄汤证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余如桂枝法将息。
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
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阳明病)232条: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着,不治。
(阳明病)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阳明病)古今解麻黄汤者,皆云麻黄汤主太阳表证,发汗解表散寒,可是不只是太阳心阳主表,阳明肺主皮毛也主表。
人们只知寒伤太阳,而不知阳明燥气也伤太阳。
“殊不知燥病属凉,谓之次寒,病与感寒同类,经以寒淫所胜,治以甘热,此但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乃外用苦温辛温解表”,这就是太阳与阳明合病、并病及用麻黄汤治之之由来。
麻黄汤,秋冬燥、寒合治,桂枝、炙甘草辛甘温以散寒,麻黄、杏仁苦温以平燥,寒燥同治,而注家多不知,不也悲乎!麻黄汤证是太阳、阳明合病,有寒气,也有燥气,秋冬之气,治寒用辛温,治燥用苦温。
伤寒论11:大青龙、小青龙、龙牡糯米粉、麻杏甘石汤。
伤寒论11:大青龙、小青龙、龙牡糯米粉、麻杏甘石汤。
“概要:大青龙汤(外寒里热,太阳伤寒+烦躁,恶寒发热身痛脉浮紧无汗,苔黄咳喘渴黄痰,发表力量强,疫病,肺中津液瞬间置换),麻黄发肺汗石膏杏仁补肺津,太阳中风+大青龙=肉跳,大青龙汗多(龙牡糯米粉),大青龙另用于身重水肿小便不利;小青龙(外寒里寒,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脉浮紧+咳嗽白痰不可苔白),喘与大小青龙(同气相求),五味子止咳半夏祛痰,干姜细辛去寒水,口渴不用半夏,口渴饥饿为欲解。
”01—条辨四二、四三:太阳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出汗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太阳伤寒,用麻黄汤。
多一个症状“烦躁”,用大青龙汤。
烦躁:手足躁扰,睡觉不好,情绪不好,易发怒,走来走去,无法安静坐下。
小朋友好动,暴怒,通通属于躁。
脉微弱,汗出,恶风,为中风,桂枝汤证,不能用大青龙汤,否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
•(1)厥逆:手脚冰凉。
四逆:手到肘,脚到膝,都冷,危险。
•(2)筋惕肉瞤:肌肉跳动,如眼皮、脸上的肉跳。
先太阳中风再吃大青龙可制造出肉跳的效果。
中风有汗,再用大青龙(发表力量很强),伤到肌肉中的津液,就会开始颤动。
•(3)逆:指开错处方。
大青龙:用于表寒里热。
(1)表寒:恶寒,肌肉疼痛,脉浮紧,没有流汗。
(2)里热:舌苔黄,咳嗽(喘),躁动,无胃口,口渴,喜饮冷水,黄痰。
大青龙,表里双解,高烧,得汗解。
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三足鼎立,是节之正气的病,即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带来的病。
大青龙用于疫病,即传染病,即节气不对引起的时疫,例如春行冬令,夏行秋令,冬行春令。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劈,石膏如鸡子大碎。
此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取微似汗。
汗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大青龙汤•(1)麻黄6钱,桂枝2钱,炙甘草2钱,杏仁50个,石膏5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烦躁是不汗出的结果,而不汗出 又因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故风寒外束,热聚胸中这一病机矛盾主 要方面在风寒外束,即病机重心仍在外。
精品课件
(二)治
法
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大青龙汤是代表方。
精品课件
1、方 义
麻黄汤中麻黄倍量 ——开发腠
理 石膏——清胸中郁热
预保阳明
姜枣——补中调营卫 防传太阴
脉浮 缓
身不疼但重
汗不得出,阳郁化热, 津气失运
乍有轻时
—
— 阳郁缓解
精品课件
正面而言,无里虚寒证,
无
即无肢厥下利。
少
推理:少阴病与大青龙
阴
汤证有很大的可比性,
证
须作一鉴别,以“身不
疼但重”一句可据;与
38条的禁忌证文法相呼
应。
精品课件
(二)讨 论
1、38条 的“太阳 中风”
(1)原先患太阳病未愈,又被 风寒邪气郁闭,不得出汗为太 阳伤寒证。
精品课件
表里俱实 表寒里热
2、启
发
(从方组结构而言)
(1)为辛温解表之峻汗剂,即其发
汗力较麻黄汤更强。推之,大青龙汤
证表郁较麻黄汤证更甚(以不汗出及 汤中麻黄用量可据)。
精品课件
(2)辛温之品合辛凉之品于一方是变 解表剂为表里双解剂。后世医家师其法 化裁加减的著名方剂有:刘河间的防风 通圣散治疗风热壅盛,三焦俱实; 清·吴鞠通之银翘散,用豆豉、薄荷、 荆芥代麻黄,牛子、桔梗代北杏,苇茎、 银花、连翘、竹叶代石膏,并去桂枝、 生姜、大枣,治疗风温邪气在气分之初 期。
兼里热——卫阳郁闭甚; 表实证
无里热——卫阳郁闭轻。
精品课件
(四)应
用
精品课件
1、必须明确大青龙汤是伤寒兼里热 证主方,即为风寒束表,热聚胸中这 一病机的主方。此外,亦是溢饮证的 主方。由是可称对大青龙汤的适应证 的全面认识,并客观反映仲景立大青 龙汤的原貌。
精品课件
2、治流感、感冒、肺炎 时掌握两个原则。 (1)表里俱实,表寒里热; (2)恶寒发热,无汗烦躁。
言病因——治疗不当,如病重药 轻失治、发病后未及时就医—— 表邪不但不解,反而化热入里。
风寒郁遏,阳气不得宣通, 郁而化热。
精品课件
2、结 论
(1)不汗出是烦躁之因,烦躁是不汗出 的结果,故仲景在其之间加一个“而” 字这个连接词,可见其二者内在联系。
精品课件
(2)“不汗出而烦躁”一句是风寒 束表,热聚胸中的病机反映,故为本 条文辨证的要点,也是重点。临床应 用大青龙汤应以发热恶寒、无汗烦躁 为着眼点。
精品课件
3、有人以本方加附子治疗乙脑, 认为太、少合病。
精品课件
4、皮肤科用治荨麻疹、麻疹 ——卫气郁闭,营阴郁滞。
精品课件
5、医案选录
雷某,男,58岁。素有喘促史28年余, 每年发作1—2次,短则1月,长则数月。发 作时伴烦躁,西医诊为“支气管哮喘”。 昨日外出雨淋后,即见头痛,发热恶寒, 突发咳喘,烦躁不安,服西药无效。诊见 咳喘气促,痰黄粘稠,恶寒发热,无汗烦 躁,舌淡红苔薄黄白,脉浮数。
脉浮紧,发热 恶寒,身疼痛, 不汗出
伤寒证
精品课件
1、启
发
(1)太阳伤寒、中风之辨,关键在于脉证。
(2) 学习原文不能孤立地以字解字, 应全面地综合分析,紧把脉证。
精品课件
不汗出
热风 果因 聚寒 胸束 中但 同中有异,异在风寒束表,卫气 受压,营阴郁滞更甚。
何谓溢饮?
精品课件
(三)鉴 别
精品课件
1、身重烦躁
38、39条——风寒束表, 热聚胸中,以身不疼但重, 乍有轻时为特征。
少阴病——阳虚阴盛,身 重无休止。
上述鉴别仍有困难时,察其双足胫热否。
精品课件
2、发热烦躁
38、39条必伴恶寒无汗;
阳明病必伴不恶寒反恶 热,大汗出。
精品课件
3、
38、39条 35 条
精品课件
证型:风寒外束,热聚胸中。 治则: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方药:大青龙汤加减。 麻黄、杏仁、甘草、桂枝、生姜各10 克,石膏30克,桔梗15克,大枣7枚。
精品课件
小
结
精品课件
风寒束表,热聚胸中为其病机。发 热恶寒,无汗烦躁,或咳喘,或身疼痛, 或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舌淡红或黄 白苔,脉浮紧或浮数,或浮数为其主要 脉证。其中不汗出而烦躁为辨证要点。 解表发汗兼清里热为其治,大青龙汤是 代表方,表里俱虚不可用。
精品课件
(2)指病因,感受风寒为太阳伤 寒证。
精品课件
2、大青龙汤证可治风寒束表,热 聚胸中的病证之外,尚可治外湿内 热证,又名溢饮证(《金匮》)。
精品课件
(1)从病因言,寒湿侵袭,卫气郁 闭,湿邪内淫肌表,亦可出现脉缓, 身重不疼——湿邪侵袭肌表。
精品课件
(2)从《金匮·痰饮篇》23条云:“病 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言 大青龙汤可治溢饮。
第二节 麻黄汤证的兼证
精品课件
一、大青龙汤证
原文38条: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
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
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闰,此为逆也。
精品课件
原文38条提要: 太阳伤寒兼里热证证治
精品课件
(一)分
析
太阳中风
—
— 实指太阳伤寒证,
亦可视为病因——风寒。
精品课件
(3)治未病
精品课件
(三)治 禁
以脉微弱示 里阳虚
以汗出恶风 示表阳虚
服之 手足逆冷
亡
筋惕肉
阳
目闰
精品课件
原文39条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 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 龙汤发 之。
原文39条提要:补述38条的脉证
精品课件
(一)分 析
伤寒——太阳伤寒证(以38条脉证及本 条“大青龙汤发之”可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