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最全)
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壤: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2、土壤的基本组成: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固相)、土壤水分(土壤液相)、和土壤空气(土壤气相)三相五种物质组成的多相多孔分散体系。
3、土壤肥力:指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自然肥力: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人工肥力:自然土壤的基础上,通过耕种、熟化过程发展起来。
4、土壤生产力:土壤生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力,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
5、成土因素: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
第二章土壤矿物质土粒1、矿物:矿物是一类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化合物或单质。
土壤矿物按矿物来源,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按矿物的结晶状态,可分为结晶质和非晶质。
2、岩石:岩石是指由一种(单质岩)或数种(复成岩)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3、岩石的类型: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具有成层性,常有化石);变质岩(定向排列性)。
4、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物理风化: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主要原因是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所以大都属于热力学风化。
物理风化只能引起岩石形状大小的改变,而不改变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但为化学风化创造了条件。
化学风化:指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和改变,直至形成在地表环境中稳定的新矿物。
特点:不仅使已破碎的岩石进一步变细,更重要的是岩石发生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改变,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风化一般包括:溶解作用(溶解于水);水化作用(矿物化合为含水矿物,增大体积,降低硬度);水解作用(水解离出氢离子与矿物中的碱金属置换,水的解离程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氧化作用(产生各种酸)生物风化:岩石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机质分解产物的作用下进行崩解和分解。
土壤肥料学完整课件
• 同时具有N、P、K三种养分或 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肥料
• 含三要素中的两种称作二元复 混肥料
• 含三要素中的三种称作三元复 混肥料
养分含量表示方法: 肥料分析式:每吨肥料所含主要养分含 量的百分率。按N—P2O—K2O的顺序, 用数字分别表示含量的一种方法。
如: 18-46-0 N 18% P2O 46%
1 硫酸铵
2 硝酸铵 △
3 碳酸氢铵 × △
4 尿素 □ △ ×
5 氯化铵 □ △ × □
6 过磷酸钙 □ △ □ □ □
7 钙镁磷肥 △ △ × □ × ×
8 磷矿粉 □ △ × □ □ △ □
9 硫酸钾 □ △ × □ □ □ □ □
10 氯化钾 □ △ × □ □ □ □ □ □
11 磷 铵 □ △ × □ □ □ × × □ □
优点 养分种类多,理化性状好
贮运省费,施用省工
缺点 复混肥料养分比例固定 难以满足不同施肥技术的要求
混合肥料的生产
• 配方设计 • 肥料混合的原则 • 投料量的计算 • 成粒方法
配方设计理论依据:养分平衡法
F=
NC—NS
Rf
NC —— 目标产量所需养分 NS —— 土壤提供的养分 Rf —— 肥料利用率
12 硝酸磷肥 △ △ × △ △ △ ×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硫 酸 铵
硝 酸 铵
碳 酸 氢 铵
尿 素
氯 化 铵
过 磷 酸 钙
钙 镁 磷 肥
磷 矿 粉
硫 酸 钾
氯 化 钾
磷 铵
硝 酸 磷 肥
□—可以混合 △—可以暂时混合但不宜久置 ×—不可混合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一、土壤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土壤,是我们脚下那看似平凡却又至关重要的存在。
它就像是地球的皮肤,为植物提供了扎根的基础,为生命的延续默默贡献着力量。
土壤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
固体部分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土壤生物。
矿物质是土壤的“骨架”,主要由岩石风化而来,它们决定了土壤的质地和孔隙度。
有机质则是土壤的“灵魂”,来源于动植物残体的分解,为土壤提供了肥力和保水保肥的能力。
土壤中的液体就是土壤溶液,它包含了各种溶解的养分,是植物根系吸收营养的重要来源。
而气体部分,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它们的含量和比例对土壤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二、土壤质地与结构土壤质地指的是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的相对含量。
常见的土壤质地类型有砂土、壤土和黏土。
砂土颗粒较大,孔隙度大,通气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黏土颗粒细小,孔隙度小,通气性差,但保水保肥能力强;壤土则介于两者之间,兼具了砂土和黏土的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土壤质地。
土壤结构则是指土壤颗粒的排列组合方式。
良好的土壤结构,如团粒结构,能够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三、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的酸碱度(pH 值)是一个重要的化学指标。
大多数植物在 pH值为 60 75 的范围内生长良好,但也有一些植物适应了酸性或碱性的土壤环境。
土壤过酸或过碱都会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和植物的生长发育。
土壤中的养分元素,如氮、磷、钾、钙、镁、硫等,对植物的生长起着关键作用。
氮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之一,它参与植物的蛋白质合成;磷有助于植物的花芽分化和根系发育;钾能增强植物的抗逆性和果实品质。
四、土壤肥力与改良土壤肥力是土壤能够持续供应植物生长所需养分和水分的能力。
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合理施肥、轮作、深耕、种植绿肥等。
合理施肥要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作物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和施肥量。
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是研究土壤肥料的学科,它涉及土壤的肥力学功能,其任务是在土
壤的资源利用及农业环境保护方面,提供科学的肥料管理路径。
在深入研究土壤肥力学功能机理过程中,主要聚焦于利用肥料管理,以实现土壤有效氮素。
在研究过程中,土壤肥料学将充分考虑土壤中施肥物质的有效性、土壤-作物系统结构和运移、土壤外加负荷及其作用等。
通过研究土壤肥力学功能,有助于制定合理、可行的肥料应用技术,以提高可持续高产的农作物、抑制污染的发生及蔓延。
土壤肥料学的研究将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践,以满足生物产量及质量要求,进
一步优化施肥结构及施用率。
有效施肥需充分考虑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不仅要把握植物营养物质的适度吸收,而且还要考虑土壤容重、有机质积存及微生物活性,以及土壤的结构和力学性质等。
以可持续使用和保护土壤的目的来考虑施用肥料,它不仅能改善土壤物质循环和调节土壤环境条件,还能改善植物根系的生理生化功能,促使植物营养养分的有效吸收和利用,最终达到良好的作物生长发育和高质高产的目的。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及答案
第一章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肥料: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
了解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
第二章土壤矿物质:岩石风化形成的矿物颗粒。
风化: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
有物理、化学、生物风化。
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土壤矿物质的来源。
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作用下,新形成的矿物。
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
岩浆岩:由岩浆冷凝而成。
没有层次和化石,包括侵入石和喷出岩。
沉积岩:由各种先成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重新固积而成或由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岩石。
有层次性和生物化石。
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下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重新结晶或结晶定向排列而形成的岩石。
坚硬、呈片状组织。
土壤粒级:将土粒分为石粒、砂粒、粉砂粒和粘粒四级。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
土壤质地的分类:砂土类(“热性土”、透水性强、通气性好、热容量较小、保肥性差、松散易耕、“发小苗不发老苗”粘土类(“冷性土”、保水力强、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发老苗不发小苗”。
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四砂六泥”、“三砂七泥”、“既发小苗又发老苗”土壤有机质:除了矿物质外的固相土壤。
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
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农业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每年施用的有机肥料和每年作物的残茬和根系以及根系分泌物。
土壤肥料学
2. 肥料的三要素植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量较大,而土壤中含有的、能被植物吸收的有效量较少;同时以根茬归还给土壤的各种养分中氮磷钾是归还比例最小的元素,一般不足10%。
因此,氮磷钾元素需要以肥料的形式补充给土壤,通常把氮磷钾称为肥料的三要素,而把氮磷钾肥称为三要素肥料。
1、质流定义: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根系吸水消耗根表土壤水分,引起土体中的水分携带养分离子由土体向根表迁移的过程。
特点:质流方式迁移养分的距离较长,是土壤养分向根表移动、特别是土体中长距离养分迁移的主要方式。
NO3-、Ca2+、Mg2+、SO42-、Cl-等养分离子主要是以质流方式向根表迁移。
影响因素:受作物蒸腾量和土壤溶液的养分浓度的影响。
一般,作物蒸腾量大、土壤溶液的养分浓度高,养分以质流的方式迁移的量就大。
根质流、扩散和截获供应玉米养分情况养分每公顷9500公斤玉米产量所需要的养分(kg/hm2)供应量(kg/hm2)质流扩散截获N 190 150 38 2P 40 2 37 1K 195 35 156 4Ca 40 150 0 60Mg 45 100 0 15S 22 65 0 12、扩散定义:由于根系吸收养分,使根表附近的养分与土体养分存在养分离子的浓度差而引起土壤养分离子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迁移。
特点:养分离子迁移的距离较短。
阴离子扩散较快(磷酸根除外);阳离子扩散较慢(阳离子易被土壤胶体吸附)。
50%以上的磷钾离子以扩散方式到达根表影响因素;离子的种类、土壤养分离子浓度、土壤含水量、根系活性等因素影响养分扩散。
3、截获定义:根系在土壤中伸长、并与土壤紧密接触,使根系释放的H+和HCO3-与土壤胶体的阴阳离子直接交换而到达根表而被吸收。
特点:一般根系表面积仅为土体中的1-3%,所以靠截获吸收的养分仅占总养分吸收量的0.2-10%。
氮占7%、磷24%、钾7%。
钙和镁通过截获吸收的较多。
影响因素:截获量的多少取决于根系的阳离子代换量。
土壤肥料学
3)2S达0.07mg/kg,水稻枯黄, 稻根发黑。
▪ 4、5、6、
▪ 二、土壤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 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
不同植物适宜根系生长土温不同 小麦12-16℃ 玉米24-28℃ 豆类22-26℃ 水稻30-35℃ 温度低,受冻害,呼吸作用弱,根生长受抑制, 吸收养分能力低。 温度高,呼吸作用旺盛,不利碳水化合物积累, 根系发生木质化至根尖,根毛区减少,降低水分、 养分吸收。 西瓜为什么昼夜温差大,甜
土壤热量
2.土壤热量状况 土壤热量状况是指在周年或一日内上下土层间的温 度变化情况。
①土壤温度的年变化 ②土壤温度的日变化 最高温度出现在下午2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 夜间,表层土壤温度低,热量向表层传导 白天,表层土壤温度高于深层,热量向深层传导。
北京郊区土壤温度的年变化
最高温度 出现时间 最低温度 出现时间 变幅
三、土壤热平衡及其热量状况 1.土壤热量平衡
当土壤表面吸收辐射热后,部分以辐射形式再返回大气, 另一部分传给下层土壤,以用于土壤水分蒸发的消耗, 余下的热量才用于土壤本身的升温。 土壤热量平衡是指土壤热量在一年中收支情况,可用下式 表示:
S=W1+W2+W3+R
式中:S—土壤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能 W1—地面辐射所损失的热量 W2—土壤增温的热量 W3—土壤水分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R—其它方面所消耗的热量
有何影响? 3、为什么粘土的含水量高于砂土?
一、名词解释
土壤热容量
二、填空
1. 土壤空气与大气交换方式: 和 .
2. 土壤热量的来源 、
和.
土壤肥料学
结冰岩石在水、氧、二氧化碳等大气因素参与下,所发生一系列化学分解作用的过程。
溶解作用:岩石溶解与水的作用。
水化作用:矿物与水化合成为一种含水矿物的作用。
水解作用:水分子解离出的氢原子与矿物中的盐基离子所引起的置换作用。是化学风化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作用。
腐殖质的主要元素组合是碳、氢、氧、氮、硫,少量的钙、镁、铁、硅等灰分元素。腐殖质的主要功能团是羧基、醇羟基、酚羟基、醌基、羰基和甲氧基。
腐殖质属于两性胶体。
腐殖质是一种亲水胶体,有强大吸水能力。胡敏酸不溶于水,富里酸有相当大的水溶性。
腐殖质有很高的稳定性,包括化学稳定性和抗微生物分解的生物稳定性。
腐殖质整体上呈黑色。胡敏酸颜色较深,为棕黑色至黑色,富里酸呈浅黄色。
(1)自然肥力:在土壤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力。
人为肥力:又称为人工肥力,是指在土壤自然肥力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耕作、施肥、灌溉和其它农业措施、土壤改良措施等培育形成的肥力。
经济肥力:土壤肥力和人为肥力的统一,是在同一土壤上两种肥力相结合而形成的。
(2)潜在肥力:土壤肥力在生产上没有发挥出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分。
变质岩:岩浆岩或沉积岩,受到地壳运动或岩浆运动造成的高温高压的作用,引起结构、构造、化学成分或矿物组成的改变而重新形成的岩石。特点:定向排列性。
4.岩石风化作用:在大气、水、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等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坚硬的岩石逐渐崩解破碎成块和细粒,同时岩石矿物成分和化学组成发生改变,形成新的矿物。
(1)物理风化:岩石崩解而不改变其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的过程,主要是由温度变化、水分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的摩擦力等物理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
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土壤肥料学是研究土壤与肥料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肥料提高土壤肥力的学科。
它涉及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以及与肥料的关系。
下面是一些土壤肥料学中常见名词的解释。
1. 土壤:土壤是由骨架材料(矿物质)和孔隙(水分和空气)组成的地壳表层。
土壤中还有生物群落(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和有机质。
2. 肥料:肥料是供给植物所需营养元素的物质。
它可以分为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两大类。
有机肥料由动植物残体分解形成,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元素。
无机肥料是通过工业生产得到的,提供一定类型和比例的营养元素。
3. 营养元素:营养元素是植物生长和发育所需的化学物质。
常见的营养元素包括氮、磷、钾、钙、镁、硫、铁、锌、铜、锰等。
这些元素参与植物的生理代谢,并对植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影响。
4. 肥料的配方:肥料的配方是指根据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和土壤的肥力情况,确定适合的肥料种类和比例。
通过合理配方,能够提供作物所需的养分,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5. 肥料的施用方式:肥料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施用到土壤中,包括表面施肥、沟施肥、穴施肥、叶面喷施等。
不同的施肥方式会影响养分的利用率和运移情况。
6. 肥料的速效性和缓释性:肥料的速效性指施用后能够被植物迅速吸收利用的能力。
速效肥料通常含有高浓度的可溶性养分。
缓释肥料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逐渐释放养分,持续供给植物生长所需。
7.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养分含量和提供养分给植物的能力。
高肥力的土壤能够提供丰富的养分、适当的pH值、良好的水分保持能力以及适当的通气性。
8. 土壤改良剂:土壤改良剂是改良土壤质地、改进土壤结构以及提高土壤肥力的物质。
常见的土壤改良剂包括有机质、石灰、石粉、腐殖酸等。
9. 施肥量:施肥量是指每单位面积施用的肥料质量或重量。
合理的施肥量能够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不浪费养分也不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10. 肥料效应:肥料效应是指施用肥料后对作物生长和产量产生的影响。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第一章:土壤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定义、组成和特性。
2. 掌握土壤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3. 了解土壤的分类和分布。
二、教学内容1. 土壤的定义和组成:土壤的概念、土壤的组成要素(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
2. 土壤的特性:土壤的吸附性、保水性、通气性、渗透性和稳定性。
3. 土壤的功能和作用:土壤的支持植物生长、土壤的过滤和净化功能、土壤的微生物作用。
4. 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分类体系、不同类型的土壤及其分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土壤的定义、组成、特性和功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土壤实例,加深学生对土壤特性和功能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法:讨论土壤分类和分布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土壤定义、组成和特性的理解。
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土壤分类和分布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二章:土壤形成与发育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形成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和影响。
3. 了解土壤发育的不同阶段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1. 土壤形成的基本原理: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 土壤发育的因素:母质、气候、生物、时间和地形。
3. 土壤发育的阶段:原生土壤、次生土壤和成熟土壤。
4. 土壤发育的特点:土壤层次性、土壤质地变异和土壤剖面结构。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土壤形成的基本原理和土壤发育的因素。
2.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土壤剖面观察,加深对土壤发育阶段和特点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法:讨论土壤发育的不同阶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土壤形成原理和土壤发育因素的理解。
2. 土壤剖面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对土壤发育阶段和特点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土壤物理性质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其对土壤功能的影响。
2. 掌握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湿度等概念。
土壤肥料学
1、岩浆岩: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面冷凝结晶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裸露于地表的各种类型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破坏,经各种地质动力作用搬运后沉积,再经压力胶结作用重新固结而成的岩石。
变质岩:指各类岩石受高温作用或受岩浆侵入发生接触变质,使原来岩石中的矿物重新排列,重新结晶而成的岩石。
2、土壤胶体:在土壤中,粒径在1000nm(在长、宽和高三个方向上,至少有一个方向在此范围内)左右的土粒就明显具有胶体性质,把这个粒径范围内的土粒叫做土壤胶体。
粘土矿物:粘土矿物又叫次生矿物,是各种矿物在风化过程中和成土过程中重新产生的一类矿物。
基本结构单位有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补充:土壤胶体的构造:①胶核②决定电位离子层③补偿电位离子层胶体的特性:①土壤胶体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②土壤胶体都带有电荷土壤胶体电荷的种类:①永久电荷:由于同晶代换的作用产生的电荷,叫永久负电荷。
②可变电荷:指胶体随土壤溶液pH值的变化而发生电荷数量、符号变化的那部分电荷。
保肥性是指土壤将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可溶性或有效性养分保留在耕作层的能力,供肥性是指耕作层供应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速效养分种类和数量的能力。
酸性土指示植物:铁芒箕、松、杜鹃花、茶树等碱性土指示植物:蜈蚣草、柏树等3、同晶替代: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4、粘土矿物种类:(1)高岭组(2)蒙蛭组(3)水化云母组(4)绿泥石组(5)非硅酸盐粘土矿物5、风化作用:地表矿物、岩石由于温度变化、水、大气以及生物的作用而发生崩裂、粉碎、分解和产生新矿物的现象。
水化作用:有些矿物与水作用时,能吸收水分子作为自己成分(结晶水或结构水)形成新矿物。
6、主要的成土母质: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湖积物、浅海沉积物、风积物、冰川沉积物和冰水沉积物、第四纪红色粘土.8、凋萎系数:将高等植物出现永久萎蔫时的土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
9、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土壤肥料学
学习引导1、熟记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1、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2、土壤及肥料的作用。
1、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一)土壤与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土壤是农业的基础农业生产包括植物生产(种植业)和动物生产(畜牧业)两大部分。
土壤是植物生产的基地,也是动物生产的基地,因而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2.土壤是农业生产三大环节的根本农业生产包括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土地利用管理三大环节,三大环节的基础在于有良好的土壤,否则,植物生产会降低,动物生产无保证,土壤愈种愈瘦。
农业生产中必须重视对土壤的投人。
3.土壤是农业生产技术设计与实施的基本依据农业生产技术可概括为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土是各项技术设计与实施的基础。
农业生产最根本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在一个地区,种植、耕作、排灌植物病虫发生规律和耕作机具的选择都与土壤有关,较大区域的农业区划和规划,更应在土壤调查和土壤区划基础上进行。
4.肥料是农业增产的物质基础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说明了肥料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
世界银行的报告认为,全世界平均40%的粮食增产来自增施肥料。
肥料用量的增加和施肥技术的改进,对于提高农业生产起了很大作用。
(二)土壤是一种再生自然资源土壤作为资源,在农业生产上发挥其资源作用是不应有时间限制的,只要用养合理,肥力就不断提高,创造的物质就不断增多。
(三)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
而非生物环境又包括大气、土壤、水和岩石,可见土壤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一,土壤具备植物的着生条件,和供应植物水分、养分的能力,是生物同环境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是生态系统的门户,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是在自然因素的作用下由岩石逐步演变而成的,并被覆于地球陆地表面成为一个疏松层,简而言之,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作物并能获得收获的疏松表层,其本质是土壤肥力。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1. 引言土壤肥料学是研究土壤和肥料的科学,旨在优化农作物生长和增加农作物产量。
了解土壤的特性以及如何选择和使用合适的肥料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土壤肥料学的基本概念、土壤特性和肥料的选择和应用。
2. 土壤的基本特性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本媒介,它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
了解土壤的基本特性对于合理管理土壤肥力至关重要。
2.1 土壤质地土壤的质地是指土壤中矿粒的比例和大小。
根据矿粒的大小,土壤可以分为粘性土、壤土和砂土。
土壤质地对于保水性、透气性和保肥性都有很大的影响。
2.2 土壤pH值土壤的pH值是指土壤的酸碱性程度。
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pH值有不同的要求。
大多数作物适宜生长在中性土壤(pH值在6.0到7.5之间)。
需要根据具体作物的要求来调节土壤的pH值,以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2.3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养分的丰富程度。
土壤中的主要养分包括氮、磷、钾等。
了解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和比例对于选择合适的肥料和施肥方法非常重要。
3. 肥料的种类和选用肥料是用于补充土壤中养分的物质。
根据肥料的来源和成分,可以将肥料分为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
3.1 有机肥料有机肥料是由动物粪便、植物残渣、厨余废物等有机物质制成的肥料。
有机肥料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并且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持土壤水分。
有机肥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对化学肥料的依赖。
3.2 无机肥料无机肥料主要是指化学合成的肥料,它们通常含有高浓度的氮、磷、钾等元素。
无机肥料可以根据所含养分的比例来选择。
不同的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也有所差异,因此选择合适的无机肥料很重要。
3.3 肥料的施用方式肥料的施用方式有很多种,包括根部施肥、叶面喷肥和水培等。
根据作物的需求和土壤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施肥方式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作物的产量。
4. 肥料的管理和使用技巧正确的肥料管理和使用技巧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保护环境都非常重要。
土壤肥料学专业知识
对气圈:影响大气圈旳化学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 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氧化 亚氮等,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影响。
对水圈: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旳重新分配,影响 元素旳表面地球化学行为、水分平衡、分异、转 化及水圈旳化学构成。
对岩石圈:具有一定旳保护作用,降低其遭受多种 外营力破坏;与岩石圈进行互为互换与地质循环。
东南季风:不但影响东南沿海,而且可升入内陆。
西南季风:受青藏高原阻碍,对内陆影响大减,但
也可延伸到长江中下游一带。
降水量分布:南部沿海地带约1500-2023㎜,长江 流域1000㎜,淮河-秦岭一线约750㎜,黄河上 游、甘肃南部、华北平原约500-900㎜西北内陆 250㎜下列。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面多于背风 坡面。
热量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中 亚热带、南亚热带、热带。
干燥度
东南沿海湿润区:
半湿润区:从伏牛山、太行山、燕山、至大兴安岭 一线两侧。
第二节 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类型和性质 吸湿水: 膜状水: 毛管水: 重力水: 新鲜土、风干土、烘干土、凋萎系数、田间持水 量、土壤氧化还原性
土壤含水量旳表达措施 质量含水量: 容积含水量: 相对含水量: 水层厚度: 土壤水分能态 土水势: 基质势: 压力势: 重力势:
土壤水吸力: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水分情况与作物生长:P39表2-16
第四节 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构成:P40表2-17 土壤通气性 扩散: 互换: 土壤通气情况与作物生长 种子萌发: 根系生长: 水肥吸收:
第五节 土壤热量 土壤热量起源与平衡 太阳辐射能: 生物热: 地热: 土壤热量平衡:
Q=E-Q1-Q2-Q3 土壤热特征 热容量: 导热率: 导温率:及土壤导热系数或热扩散率。
土壤肥料学完整课件
计划产量养分需求总量
计划产量指标 100
×
形成100kg经济产 量所需养分数量
土壤供肥量
无肥料区作物产量 100
×
形成100kg经济产 量所需养分量
指植物吸收来自所施肥料的 养分占所施肥料养分总量的百分 率。
有两种测定方法:
示踪法和差值法
计划施 肥用量
=
计划产量所 需养分总量
肥料的养 分含量
第一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3学时) 第二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及化学氮肥(3学时) 第三章 土壤与植物磷素营养及化学磷肥(2学时) 第四章 土壤与植物钾素营养及化学钾肥(1学时) 第五章 土壤与植物的中、微量元素营养与 微量元素肥料(1学时) 第六章 复混肥料(1学时) 第七章 有机肥料(1学时)
最小养分律(木桶理论):
植物产量受土壤中某一相对 含量最小的有效性因子制约的规 律。
报酬递减律:
在其它生产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单位肥料的作物增 产量却呈递减的趋势。
施肥技术包 括三个环节
施肥量确定 施肥时间 施肥方法
施肥量确 定依据:
植物计划产量的养分需求总量 土壤供肥量 肥料利用率
63.8
穗粒数
0.14 2.3 17.1
籽粒数/g.m2
0.03 1.0 14.0
1.溶液的组成
不同溶液组成叶片吸收速度不同 KCl>KNO3 >KH2PO4 尿素>其它N肥
2.溶液浓度及pH
在不引起伤害的前提下养分进入叶 片的速度和数量随浓度升高而升高
大量元素 0.2~2%
微量元素 0.01~0.2%
微 量 元 素 的 有 效 性
5
6
土壤肥料学
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露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土壤基本组成: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水分、土壤空气。
土壤肥力:土壤在某处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肥料:凡能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统称为肥料。
农业化学派,德国李比希;土壤发生学派:俄国道库恰耶夫矿物是一类天然产生于地壳中且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物理特性和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
原生矿物:直接来自火成岩或变质岩的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称次生矿物。
岩石:是一种或几种矿物组合而成的自然集合体。
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是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是由地壳表面早期形成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压实、胶结硬化而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原来存在的岩石在新的地壳变动或岩浆活动产生的高温、高压下,使岩石的矿物重新结晶,重新排列,改变其结构、构造和化学成分,而形成的新岩石,称变质岩。
风化作用:地球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成土母质的类型:残积物、壤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湖积物、海积物、风积物、黄土状沉积物、冰碛物。
粒级(粒组):土粒大小不同,性质也随之而异。
可按照土粒粒径的大小及其性质分成若干粒级(或粗细)。
矿物质土粒的机械组成:粗细不同的土粒在土壤中占有的不同的比例,这种大小不同土粒的比例组合,叫矿物质土粒的机械组成。
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的一定范围划分的土壤类型叫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分类:砂土、壤土、粘土。
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征:砂质土: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气易扩散,易干不易涝:大孔隙多,通气性好,一般不会累积还原物质;水少气多,温度容易上升,称为热性有利于早春作物播种;养分含量少,保肥力弱,肥效快,肥劲猛,但不持久,易造成作物后期脱肥早衰;松散易耕,耕作质量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肥料学资料名词解释: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能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水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土壤有效肥力:把在一定农业技术措施下反应土壤生产能力的那部分力称为土壤有效肥力,又称经济肥力。
肥料:凡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须的营养元素的物料,称为肥料。
土壤矿物质:岩石分化形成的矿物颗粒统称为土壤矿物质。
土壤粒级:根据各个土粒的当量粒径的大小,可将土粒分为若干组,称为粒级,一般将土粒分为石砾、砂砾、粉粒和粘粒四级。
土壤质地:把土壤中各个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
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质化合物的总称。
毛管悬着水:只当地下水埋藏较深时,降雨或灌溉水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上层未能下渗的水分。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是的土壤含水量就是田间持水量。
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又称重量含水量。
土水势:表示土壤水分在土—水平衡体系中所具有的能态。
土壤水吸力:质土壤水的负压力。
土壤通气性: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进行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允许气体扩散的流动的性能。
土壤热容性:指单位容积或单位质量的土壤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之土壤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电极上所建立的平衡电位。
土壤孔隙度:单位容积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土壤相对密度:单位容积的团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与4℃时相同体积水重之比。
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孔隙在内的原状土)的干重。
土壤耕性:指土壤在耕作时所表现的特性。
土壤胶体:土壤中最细微的颗粒,胶体颗粒的直径一般在1—100nm。
土壤吸收性能:质土壤吸收和保留土壤溶液中分子和离子悬液中的悬浮颗粒、气体以及微生物的能力。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阳离子交换量(或吸收容量)是指在一定PH条件下1000g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里摩尔数。
土壤缓冲性:土壤溶液抵抗酸碱度变化的能力叫土壤缓冲性。
截获:指植物根在土壤中伸长并与其紧密接触,使根释放出H离子和碳酸根离子与土壤胶体上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直接交换尔被跟吸收的过程。
离子拮抗作用:指介质中某种离子的存在能抑制植物对另一种离子吸收或运转的作用。
离子协同作用:指介质中某种离子的存在能促进植物对另一种离子吸收或运转的作用。
复混肥料:其成分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植物营养元素的化学肥料。
复合肥料:指有化合物(化学)作用或混合氨化造粒过程制成的,工艺流程有明显的化学反应。
有机肥料:指农村中利用各种有机物质,就地取材、就地积制的自然肥料的总称。
绿肥:直接用作肥料的新鲜绿色植物体。
反硝化作用:指硝酸盐或亚硝酸盐还原为气态氮(分子态氮和氮氧化物)的作用过程。
基础知识点土壤肥料科学家: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代表农业化学派,提出“植物矿质营养学说”。
2、德国地质法鲁,代表农业地质学派,提出“植物矿质淋溶学说”。
3、俄罗斯的道库恰耶夫,创造土壤发生学派,提出土壤进化观点。
4、英国洛桑试验站的腊赛尔提出“土壤是植物生长的载体”。
可持续研究我国土壤肥料:(1)土壤肥力(2)提高土壤利用率(3)高产作物营养特性与高效施肥综合配套技术(4)植物营养基因型差异(5)植物根际微生态学(6)植物养分和水分交互作用(7)设施农业下的植物营养特性五大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其中最重要的是生物。
成土的主要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的分化:物理分化、化学分化、生物分化。
母质的类型: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湖积物、海积物、风积物、黄土、红土。
土壤矿物成因分类: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土壤粒级分类:石砾、砂砾、粉粒和粘粒。
土壤质地分类:(1)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2)前苏联制土壤质地分类(3)我国制土壤质地分类;我国将石砾含量分为三级:砂土、壤土和黏土。
土壤质地与肥力的关系:(1)砂土类:由于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通气透水性强,内部排水通畅,不易积聚还原性有害物质。
(2)黏土类:粘质土由于粒间孔隙极小,多为极细毛管孔隙和无效孔隙,故通气不良,透水性差,内部排水慢,易受渍害和积累还原性有毒物质。
(3)壤土类:由于砂粘适中,兼有砂土类、黏土类的优点,消除了砂土类黏土类的缺点,是农业生产质地比较理想的土壤。
土壤质地的改良:(1)增施有机肥聊(2)掺砂掺粘,客土调剂(3)翻砂压淤,翻淤压砂(4)引洪放淤,引洪漫沙(5)很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土壤动物:蚯蚓、线虫、其他土壤动物土壤有机质三种形态:(1)新鲜有机质(2)半分解的有机质(3)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的组成:(1)糖类化合物(2)纤维素和半纤维素(3)木质素(4)含氮化合物(5)脂肪、树脂腐殖质的性质:带电性、吸水性、稳定性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因素:(1)有机质的碳氮比和物理状态(2)土壤水热状态(3)土壤通气状况(4)土壤酸碱性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1)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2)改善土壤物理性质(3)提高土壤保肥性(4)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5)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土壤毛管水分为:毛管支持水和毛管悬着水土水势的组成:基质势、压力势、溶质势、重力势作物对土壤水分的需求:(1)水分是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2)土壤水分是影响出苗率的重要因素(3)作物不同生育期对土壤水分的要求不同土壤的热特性:(1)土壤热容量(2)土壤热导率(3)土壤导温率土壤热量来源:太阳辐射能、生物能、地热能土壤水分的调节:1、土壤水分平衡:(1)计算土壤日耗水量(2)确定灌溉时间2、土壤水分调节:(1)控制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入渗(2)减少土壤水分蒸发(3)合理灌溉(4)提高土壤水分对作物的有效性(5)多余水的排除3、土壤温度调节(1)合理耕作与施用有机肥(2)以水调温(3)覆盖与遮荫土壤孔隙类型:非活性孔隙、毛管孔隙、通气孔隙土壤结构类型的划分: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片状、团粒结构良好团粒结构具备的条件:(1)有一定的结构形态和大小(2)有多级孔隙(3)有一定的稳定性(4)有抵抗微生物分解破碎的能力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作用:(1)能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2)能协调土壤有机质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3)能稳定土壤温度、调节土热状况(4)改良耕性和有利于作物根系伸展团粒结构的形成:1、土粒的粘聚(1)水膜的粘结作用(2)胶结作用(胶体的凝聚作用)2、成型动力(1)干湿交替作用(2)冻融交替作用(3)生物作用(4)土壤耕性的作用创造团粒结构的措施:1、农业措施(1)深耕与施肥(2)正确的土壤耕作(3)合理的轮作制度(4)调节土壤阳离子组成2、土壤结构改良剂的应用土壤耕性:耕作难易程度、耕作质量的好坏、宜耕期长短土壤物理机械性:1、粘结性和粘着性:(1)土壤质地(2)土壤含水量(3)土壤结构(4)土壤腐殖质含量(5)土壤代换性阳离子的组成2、可塑性:(1)水分含量(2)土壤质地(3)代换性阳离子、(4)土壤有机质3、土壤胀缩性土壤耕性与改良土壤耕性:(1)防止压板土壤(2)注意土壤的宜耕状态和宜耕期(3)改良土壤耕性土壤胶体的特性:(1)土壤胶体比表面和表面能(2)土壤胶体电荷(3)土壤胶体有凝聚和分散的作用土壤吸收性能类型:(1)机械吸收能性(2)物理吸收性(3)化学吸收性(4)物理化学吸收性(5)生物吸收性土壤酸性:活性酸度、潜性酸度(交换性酸度、水解性酸度)土壤缓冲作用的重要性:(1)缓冲性和适宜的植物生活环境(2)缓冲性和酸碱度改良土壤酸碱反应与植物生长:(1)影响土壤养分的转化和供应(2)影响粘粒矿物的形成(3)影响土壤物理性质(4)影响作物生长我国主要土壤类型:(1)砖红壤土类(2)赤红壤土类(3)红壤土类(4)黄壤土类土壤污染源:(1)污水灌溉(2)施肥(3)施用农药(4)工业废气(5)工业废渣土壤污染防治:(1)加强对土壤污染的调查和监测(2)彻底消除污染源(3)增施有机肥料及其他肥料(4)铲除表土或换土(5)生物措施(6)采用人工防治措施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1)如缺少某种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周期(2)如缺少某种元素,植物呈现专一的缺素症,其他营养元素不能代替它的功能(3)在植物营养上直接参与代谢作用,并非由于他改善了植物生活条件所产生的间接作用17种必须营养元素:氮、磷、钾、钙、镁、硫、铁、锰、锌、铜、钼、硼、氯、碳、氢、氧、镍必需营养元素含量组成:大量营养元素、中量营养元素、微量营养元素土壤养分向根部迁移的方法:截获、扩散、质流根外营养的特点:(1)直接供给植物养分(2)养分吸收转化比根部快(3)促进根部营养、强株健林(4)节省肥料影响根外营养效果的因素:(1)溶液的组成(2)溶液的浓度及反应(3)溶液湿润叶片的时间(4)叶片养分吸收(5)喷施次数及部位养分重新转移必须经过四个步骤:(1)在细胞中与ATP结合被激活(2)共质体运输(3)运载到韧皮部(4)在韧皮部中运输和分配到别处植物生理生化特征对吸收养分的影响:(1)根系离子交换量(2)酶活性(3)植物激素和植物毒素环境因素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光照、温度、通气、酸碱度、水分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离子拮抗和离子协同施肥基本原理:(1)养分归还学说(2)最小养分率(3)报酬递减率(4)限制因子率(5)最适因子率施肥种类及方法:种类:(1)基肥(2)种肥(3)追肥方法:(1)撒施(2)条施(3)穴施(4)分层施肥(5)随水施肥(6)根外追肥(7)环状或放射状施肥土壤氮素的形态:土壤无机态氮和土壤有机态氮氨态氮肥的性质:(1)易溶于水(2)不易流失(3)与碱性物质接触后挥发加剧(4)可进行消化作用,转为硝态氮氮肥种类:氮肥: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氨水、液氨硝态氮费:硝酸铵、硝酸钠、硝酸钙酰胺态氮肥:尿素、石灰氮土壤作物供需平衡法:(1)目标产量(2)形成单位产量作物所需要吸收的氮量(3)土壤氮素供应量磷的营养功能:(1)磷参与植物体内许多重要化合物的结构(2)磷参与植物体内许多代谢过程(3)磷增强植物抗逆性磷的种类:水溶性磷: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磷酸铵、硝酸磷常见磷肥性质:(1)其加工技术简单,适合于中小型生产,就地销售(2)除含磷外,还同时含有硫、钙等其他多种营养元素(3)可以利用工业副产品硫酸进行生产土壤中钾的形态与有效性:(1)矿物态钾(2)非交换态钾(3)交换态钾(4)水溶态钾钾的营养功能:(1)促进酶的活化(2)促进糖代谢(3)促进蛋白质合成(4)增强光合作用(5)增强植物的抗逆性(6)钾对植物产量与质量的影响钾肥的种类:硫酸钾、氯化钾、草木灰影响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因素:(1)土壤PH(2)土壤Eh(3)土壤水分状况(4)土壤有机质(5)土壤质地(6)土壤微生物(7)吸附作用复混肥料的特点:优点:(1)养分种类多,含量高、副成分少(2)物理性状好(3)节省包装,储运和施用费用缺点:(1)养分比例固定,不能完全适用于任何土壤和作物(2)难以满足不同施肥技术的要求有机肥的种类:粪尿肥、堆汇肥、绿肥、杂肥影响堆肥腐熟的因子:(1)水分(2)通气(3)养分(4)温度(5)PH值绿肥在农业中的作用:(1)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2)绿肥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有效生物措施(3)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4)绿肥是促进农牧业发展的纽带合理施用磷肥至少有几个内容:(1)科学合理的确定磷肥用量(2)水旱轮作条件下,磷肥重点分配在旱作上(3)磷肥尽可能与土壤混合均匀(4)提高磷肥当季利用率,减少土壤磷的积累(5)有机肥必须施入土中,做到土肥相融各种营养元素的却素症:1、氮缺乏:(1)整株植株矮小,瘦弱(2)叶片细小直立、叶色转为淡绿色、浅黄色、及至黄色,从下部老叶开始出现症状(3)叶脉叶柄有些作物呈紫红色(4)茎细小、分枝少基部为黄色(5)花稀少,提前开放(6)种子、果实、少且小,早熟、不充实(7)根白色而细长,量少,后期呈褐色2、磷缺乏:(1)植株生长迟缓,矮小、瘦弱、直立、分枝少(2)花芽分化延迟,落花落果多,多种作物茎叶呈紫红色,水稻等叶色为暗绿3、钾缺乏:(1)通常茎叶柔软,叶片细长、下披(2)老叶叶尖和叶缘发黄,进而变褐,逐渐枯萎(3)在叶片上往往出现褐色斑点、甚至成为斑块,严重缺钾时,幼叶也会出现同样的症状(4)根系生长停滞,活力差,易发生根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