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相生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有无相生》PPT课件-2024鲜版

《有无相生》PPT课件-2024鲜版
9
03
有无相生在文学艺术中的体现
Chapter
2024/3/27
10
古代文学中的有无相生思想
2024/3/27
老子哲学中的有无相生
01
阐述“道”与“无”的关系,以及“有”与“无”的相互依存
和转化。
魏晋玄学中的有无之辨
02
探讨“有”与“无”在宇宙生成和万物存在中的作用和地位。
古代诗词中的有无相生
03
16
生物学中的有无相生探讨
1 2
生物进化中的基因变异
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会发生变异,这些变异可 能带来新的性状和特征,体现了有无相生的思想 。
生物体中的代谢过程
生物体通过代谢过程将食物转化为自身所需的能 量和物质,这种转化过程也体现了有无相生的原 理。
生物多样性
3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中生物种类、基因和生态系 统的丰富程度,这种多样性也体现了有无相生的 观念。
从文学评论的角度,探讨有无相生思想在文学作品解读和批评中的 应用。
12
有无相生在艺术领域的应用
2024/3/27
绘画艺术中的有无相生
通过具体绘画作品,分析有无相生思想在绘画构图、色彩运用等 方面的体现。
音乐艺术中的有无相生
探讨音乐创作中如何运用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表现音乐的韵律和 意境。
影视艺术中的有无相生
生也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醒人们在处理问题时要注意全面、辩证地思考。
8
有无相生与现代哲学思考
与现代哲学的契合点
有无相生的思想与现代哲学中的辩证法、过程哲学等思想有 相似之处,都强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转化规律。
2024/3/27
对现代哲学的启示
有无相生的思想对于现代哲学思考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人 们要关注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转化规律,要从整体、动态 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同时,有无相生也启示人们要尊重自然 、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有无相生(公开课)PPT课件

有无相生(公开课)PPT课件
有无相生(公开课)ppt课件
• 有无相生的概念 • 有无相生在自然界中的体现 • 有无相生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 • 有无相生的现代价值与启示 • 结论:有无相生的未来展望
01
有无相生的概念
有与无的定义

指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

指不存在或虚无的状态。
有无相生的哲学意义
01
02
03
相互依存
有与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相互转化,没有绝对的有 或无。
创新思维方式
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启示我们要敢于挑战传统思维模式, 勇于创新,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未来的挑战。
如何运用有无相生的智慧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将有无相生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和 工作中,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推 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培养创新思维
运用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激发创新 思维,勇于尝试新事物和探索未知 领域,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可持续发展成为主流
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动下,有无相生将更加注重绿色、低 碳、循环的生产方式,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跨界融合与创新
有无相生将积极探索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通过创新驱动,开拓 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会。
有无相生的未来挑战
1 2
技术更新换代的压力
随着技术的快速迭代,有无相生需要不断跟进技 术发展,进行技术升级和改造,以满足市场需求。
文化艺术中的有无相生
总结词
文化艺术中,有无相生表现为对传统与现代的融 合与创新,推动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创新与传统的平衡
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传统的尊重和保 护,平衡好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关系,避免对传统 的破坏和遗忘。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文化艺术领域中,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常见的 手法,通过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结合现代元素 和手法,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作品。

有无相生(公开课)ppt课件

有无相生(公开课)ppt课件

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7
熟读课文后思考: 分析概括每则选文的主要内容, 并将其分成几个部分。
8
认识世界
第一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 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恒也。
9
分析第一则
认识世界
几组事物
美与恶 善与不善
6
无为
• 原文:“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解析:当政者越是没有个人的思想(越是不
治)而去遵从老百姓的思想,越是能治理好国家。
即是“不治”与“治”的转化。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
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
“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
企者 跨者 自见者 自是者 自伐者 自矜者
不立 不行 不明 不彰 无功 不长
知人者 自知者 胜人者 自胜者 知足者 强行者 不失其所者 死而不亡者
智 明 有力 强 富 有志 久 寿
这一章,老子探讨了人生真谛与生活哲
理,其重点在于人的自我修养的完善,强调 了自我修养的价值与意义。
14
分析第五则
认识人生
• [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 其国。” ——《汉书·陈涉项籍传赞》
•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 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鸿门宴》
26
爱因斯坦
•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后,享 誉盛名,但他却谦虚地说:“用一个大圆圈 代表我所学的知识,而圆圈外面是空白,对 我来说意味着无知,而圆越大,它的圆圈也 越大,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积越大;由此 可见,我不懂的东西还有很多。”正是这种 虚怀若谷的精神使爱因斯坦在以后的日子里 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探索,最终取得 了更高的成就。

《有无相生》课件

《有无相生》课件
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推广和应用《有无相生》的理念,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创新发展模式
将《有无相生》的理念应用于发展模式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实现更加高效、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
提高人类文明水平
通过传播和应用《有无相生》的理念,提高人类文明水平和道德素 养,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谢谢聆听
在哲学上,“有”和“无”被用 来探讨物质与意识、存在与虚无 、实体与非实体等基本问题。
“有”与“无”的相互关系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对 立的。没有“有”就没有“无”,没 有“无”也就没有“有”。
“有”和“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 互转化,即“有”可以转化为“无” ,“无”也可以转化为“有”。
《有无相生》在未来社会的价值
哲学价值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有无相生》在未来社会 仍具有重要的哲学价值,为人类思考生命意义、价值取向 等方面提供启示和指导。
文化价值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无相生》在未来 社会仍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做出 贡献。
社会价值
通过推广和应用《有无相生》的理念,推动社会和谐、进 步和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找更好的机会。
一对夫妻在婚姻中拥有彼此的关爱和支 持,但却常常发生争吵和矛盾,这是因 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彼此之间的空间和自 由的重要性,从而无法实现“有无相生
”的境界。
《有无相生》对现代社会的启
03

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启示
01
创新与变革
老子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启示现代社会应鼓励创新和 变革,减少过度干预和管制,激发社会活力。
03
同时,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放下“有”,以释放自己的 心灵和空间,从而更好地迎接新的机会和可能性。

《有无相生》ppt课件(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ppt课件(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1则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 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启示: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
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
第2则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
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 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 利,无之以为用。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启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
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 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 “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 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 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 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
第4则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
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 亡者寿。
启示:阐述了自己对生活的
一种独特理解,这也正是人们 难以做到的。
第5则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
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 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词类活用
• 死而不亡者寿 • 名词动用,就算长寿 •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 名词动用,做事; 意动用法,以 …… 为滋味 •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容易的事 • 是以圣人犹难之 • 意动用法,以…… 为难 •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大事 •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 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失败

《有无相生》(上课实用)ppt课件

《有无相生》(上课实用)ppt课件

人的自我修养的完善,强调了自我修养的价值与意
义。
20
第5则:为无为,事 无事,味无味。大小 多少,报怨以德,图 难于其易,为大于其 细。天下难事必作于 易,天下大事必作于 细。是以圣人终不为 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 多易必多难。是以圣 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矣。
• 事:名-动,做事。 味:意动,作为滋味。
小结: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 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 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12 。
第六则:其安易持, • 持:守持。
其未兆易谋,其脆易 • 兆:先兆。
泮,其微易散。为之 • 谋:谋划、解决。
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 泮:通“判”,分离。
3
老子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显赫的人物。
在《封神演义》中,洪均老祖亲传的三大弟子— —原始天尊、老子、通天教主分别创立阐、道、截三 教,老子为道教教主。当时三位教主共立封神榜,后 来通天教主大摆诛仙阵,老子应邀闯阵,在阵中与通 天教主一场大战,酣战中,老子把青牛一拍,跳出圈 子来,把鱼尾冠一推,只见头顶上三道气出,化为三 清,少顷,从东、南、北方向来了上清、玉清、太清 三个道人,俱各霞光万道、鹤发童颜,将通天教主团 团围住,混战中,通天教主中了老子几扁拐,落荒而 逃。这就是著名的“老子一气化三清”的故事。后人 有诗赞曰: “函关初出至昆仑,一统华夷属道门;我 体本同天地老,须弭山倒性还存。”
• 慎终如始
---做事要善始善终
14
不可忽略小的事物或问题,大的事情或问题都 是从小开始的。
做事要有预见,人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 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防微杜渐”、
“防患于未然”,因为“无祸患常积于忽微”。 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有无相生》ppt课件(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ppt课件(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a
11
第6则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 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 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 败事。
做事要有预见,人及时处理好事件,不要等到 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防微杜渐”、 “防患于未然”,因为“无祸患常积于忽微”。
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a
5
学海导航
了解老子及《老子》一书,掌握文中重要的文 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重点学习第1、3、4、5、6则选文。 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辩证地看待老子的哲
学思想,批判地吸收。
a
6
整体感知
朗读第1、3、4、5、6则 梳理内容
a
4
无为
原文:“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解析:当政者越是没有个人的思想(越是不治)
而去遵从老百姓的思想,越是能治理好国家。即是
“不治”与“治”的转化。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
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
“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
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 以为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成为 “物或恶之”的“余食赘肉”,这是有道的人 不愿意做的事。
a
9
第4则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 不亡者寿。
阐述了自己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理解,这也正 是人们难以做到的。
a
10
第5则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 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 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

2024版年度有无相生课件

2024版年度有无相生课件

内涵
有无相生揭示了事物存在的相对性和矛 盾性,即有和无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 事物的存在状态。
2024/2/3
4
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有和无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依 存,互为前提,共同存在于事物之中。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
有和无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相互 对立,又相互统一,共同构成了事物 的矛盾运动。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作为的人。
教育学生珍惜当下,把握现在,以积 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2024/2/3
22
06
有无相生与其他哲学思 想的比较
2024/2/3
23
与道家思想的比较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注重自然规律和自由,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有无相生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强调事物之间 的相互依存和转化。
儒家强调“天命所归”,认为人的命运受到天命的主宰。有无相生思想则从事物的内在矛盾 和运动出发,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思 想武器。
2024/2/3
25
与佛家思想的比较
01
佛家强调“缘起性空”,认为一切事物 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 体。有无相生思想也从事物的内在矛盾 和运动出发,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相互依 存和转化,与佛家思想有一定的相通之 处。
解释学
从解释的角度出发,对有无相生 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
后现代主义
对传统哲学进行反思和批判,对 有无相生的理解更加多元化和开
放。
2024/2/3
10
03
有无相生的逻辑关系

有无相生优秀ppt课件

有无相生优秀ppt课件

人生哲学
总结词
追求内心平衡,实现自我价值
详细描写
在人生哲学中,有无相生的思想启示人们要正确处理虚与实的关系,追求内心的平衡与和谐。通过不 断探索和实践,发掘自身的潜力和价值,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03 如何培养有无相生的思维方式
保持开放心态,接受新事物
保持好奇心
对未知事物保持好奇心,愿意主 动去了解和学习。
有无相生与人工智能的未来
总结词
分析有无相生理念对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启 示和影响。
详细描写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需要关 注其带来的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有无相 生理念强调事物的相对性和转化性,可以为 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例如在算 法公平性、数据隐私保护、人工智能与人类 的关系等方面。
有无相生优秀PPT课件
汇报人:
202X-12-30
• 有无相生的概念 • 有无相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 如何培养有无相生的思维方式 • 有无相生的实际案例分析 • 有无相生的未来展望
01 有无相生的概念
有与无的定义

指实际存在的事物或现象,具有 可见、可感知、可测量的属性。

指不存在的事物或现象,即没有 实体或属性,无法被感知或测量 。
有无相生的哲学意义
01
02
03
相互依存
有与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 依存,没有无也就无所谓 有,没有有也就无所谓无 。
相互转化
有与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相互转化,一种事物的存 在和发展可能导致另一种 事物的消失或产生。
揭示事物的本质
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可以 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 解世界。
有无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课件(共65张PPT)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  《有无相生》课件(共65张PPT)
自日常经验,就是对 车毂、器皿、屋室之中空即“无”的作用的体察。这种解释日 常生活现象的思维方式,令人惊异。
老子常常从世人的习性中发掘出其负面因素。在日常生 活中,人们在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通常都不太用心、不太慎 重,因而放松自己的努力。老子指出,很多事情终归失败, 根源就在这里,在接近完成的时候,必须要像对待开始一样 慎之又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犯“自见”“自是”“自伐”“自 矜”的毛病。老子指出,这样做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会离目 标越来越远。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B.死而不亡者寿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解析】 A 项,“见”同“现”。B 项,“亡”通“妄”,荒 谬。C 项,“知”通“智”。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一词多义 (1)恶物天或下恶皆.之知美之,为厌美,恶,斯动恶.词已 丑,形容词 (2)强强自.行胜者者有强.志刚竭强力,,形形容容词词
其死也坚强. 硬,形容词
其.死也坚强 他,代词 (3)其当其.无 它,代词
为大于其.细 它的,代词
有车之.用 的,结构助词 (4)之物 民或之.从 恶之事.,常它于们几,成代而词败之
【解析】 B 项,“于”,介词,表所自,从/介词,表比 较,比;A 项,“而”,连词,表转折,可是;C 项,“也”, 语气助词,表停顿,不译;D 项,“之”,结构助词,用在主 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春秋战国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各诸侯国为了称霸, 经常爆发不义战争,抢夺土地和人民,而老子为周王朝藏书 室的官吏,掌管史册典籍。作为一个史官,他从历史看出了 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最终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 衰亡。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可以达到长久之道的,他更 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度。

《有无相生》(公开课课件)

《有无相生》(公开课课件)

第四则:要正确认识自己和别人。
第5则:为无为,事无事,味 是以:所以,因此。 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大:前者为“大事”,后者为“伟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 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 大”。 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寡:使动,使···减少。 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 多:使动,使···增多。 难: 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 意动室之用
器物实体这个“有”,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 这个“无”,才是发挥作用的关键。显然,“有”与 “无”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二者缺一不可,而老 子更强调的是空虚不盈的作用。 第二则: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 为用的。
企:踮着脚跟。 立:站立,站稳。 第3则: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见:通“现”,自逞己见。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 彰:彰显。 伐:自我夸耀。 不彰,自伐者无功, 矜:自以为贤能。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 长(zhǎng):得到尊敬 也,曰余食赘形,物 赘形:肉瘤。 或:有的。 或恶之。故有道者不 恶:厌恶。 处:居于,立身于。 处。 译文: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走不远,(就好 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 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 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这些用道的观点来看,就是 吃剩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 。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 、“自矜”的境地。
走近老子:
老子 ,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 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 教尊为教祖。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
守柔 寡欲 善为下 居后不争
第1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 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 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恒也。

高二语文有无相生PPT精品课件

高二语文有无相生PPT精品课件
议一议,学了矛盾概念后,你 对这句话有哪些新的理解?
•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 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
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

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
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





( 相 互 转 化 )
( 相 互 依 存 )
失败是成功之母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错误可以成为正确的先导 吃一堑,长一智 想一想,以上转化的条件。
“对立”的基本含义:
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 依存
②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 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 难者亦易唉;不为,则易者亦 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 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 易者亦难矣。”
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
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
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无为
• 原文:“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解析:当政者越是没有个人的思想(越是不
汇报人:XXX
时间:20XX.XX.XX
2021/02/23
10
治)而去遵从老百姓的思想,越是能治理好国家。
即是“不治”与“治”的转化。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
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
“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无相生》
《老子》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相对之物,相生相成 (2):“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自见”“自是”“自伐”“自 矜”,道者不处。 (4):“自知”“自胜”“自强”,竭力实 行 (5):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6):为于未有,慎终如始 (7):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原文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2],难易相成[3],长短相形 [4],高下相盈[5],音声相和(hè)[6],前后相随[7],恒 也[8]。
(《老子》 第三十三章 )
【点评】
因为想站的比人高的人肯定他自己就没有别人高,这样他只能是 踮起自己的脚尖站立,这样又怎么会站得稳?想走路比人快的人必定 就是走得很慢,他只能是用大跨步的向前,这样又能走多少的路程 呢? 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彰显自己的才能。自以为是这样的人有 谁喜欢与他交往呢?没有人理他他再有才不也是没有用的么? 自己夸耀自己的人,怎么会有功呢?因为如果他真的有功也被他 自己的夸耀所掩盖了。自我矜持的人,是不会得到敬重的。就像我们 在企业里老板和他商量,他就故作矜持,这样的人老板要他还有何 用? 这些从道德观点来看就是剩饭赘瘤,什么人都不会喜欢吧。所以 有道之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就拿自然界来说,风不可能一个早晨刮个不停,雨也不会整天下 个不住,大自然的狂风暴雨尚且不能持久,况且人世间的一时艰难, 愚惑呢?所以有思想,有抱负的人不要被一时的艰难,愚惑所迷惑, 始终遵循客观规律,不按客观规律做事,就只会自食其果。 成功就写在你的下页,而每一页得自己一面一面的把它翻开,跳 页也许会错过成功。要相信道,与道一致,循道行事,因此就会得到
【原文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 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 寿。 认识别人的叫做机智,了解自己的才算聪明。战胜别 人的是有力,战胜自己的才算做刚强。知道满足的就是富 有。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根基的才能持久。身死 而精神长存的才是真正的长寿。
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有美的东西,就必 然有丑的东西,有长必有短,有高必有下,有前必有后,不喜欢的事情,一 定会喜欢站在她的对立面上去。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喜欢好的美的东 西,厌恶坏的丑的东西,喜欢优点,厌恶缺点。这些好与坏,美与丑等等都 是人为划分的,对于大自然来说是没有什么好坏善恶这种观念的。尽管每一 天我们的社会上都在上演着好坏善恶的事情,但这就是一个真实的社会。 你要拥有美,就得包容丑,这反映了一个人的心胸是宽广还是狭隘,你的 心胸能包容多少你就拥有多少。
【原文2 】三十辐,共一榖,当其无,有车之用。埏 (shān)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 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把三十根辐条,放在车轮上面,这时就体现了没有辐条的 车轮中无的作用了,正因为车轮中间是无的,所以才能装上辐条啊! 粘土制成的陶器,也是应该它中间的无,才成就了它器皿之用。 我们凿窗盖房,也是一样的道理啊,用的也是当中的“无”,我 们才有住的地方啊。 所以我们实际上只是利用了“有”,来显示了“无”的作用,可 见“无”的用途是多么的广泛啊!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老子》 第二章)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 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 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注释】[1]斯:则、就。恶:丑,与美相对而言。已:通 “矣”,语气词。 [2]生:产生、发生。 [3]成:形成、完成。 [4] 形:比较。 [5]盈:包含、充盈。 [6]和:应和、调和。 [7]随:跟 随、随顺。 [8]恒也:永恒不变的。
(《老子》 第十一章)
【原文3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 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zhǎng)。其在道也,曰余食 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 (《老子》 第二十四
章) 【译文】 踮起脚想站得高一点,反而站不稳;急切地大跨步前行,反而走不快; 自我显示的人,反而不能显闻;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 人,反而不会被认为有功劳;自高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从“道”的 观点来衡量,(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可以说都是剩饭赘瘤,惹人厌 恶,所以有“道”的人是不这样做的。
【导语 】
《老子》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 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 “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 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 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反复 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 “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 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 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等等。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 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 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点评】很多器物,都是因为“当其无”,也就是心中是空的,所以才成为 有用的器物,其实我们做人做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当我们虚心的时候,也 就是心态归零,把我们心中繁杂的思想摒弃掉,把骄傲自满的心理摒弃掉, 没有了干扰,才能学得好。你的心中老是装满了自我的认识,认为自己才是 正确的,其实这样做就等于画了一个圈把自己圈起来了,封闭了自我,关闭 了心灵之门,这种心态又怎能吸收别人的长处,吸收新的知识? 把虚心变成 你我的行为习惯,把虚心变成你我生命的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