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嘉学者古音学中的方音思想
乾嘉学派的名词解释
乾嘉学派的名词解释乾嘉学派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潮中的一种重要流派,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它起源于北宋时期,并在南宋时期达到了鼎盛。
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张载、程颐、程颢等,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
乾嘉学派主要从理论源流和学术思想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乾嘉二字分别取自十五天干的第六和第七位,意味着乾嘉学派希望能够在乾颐之上,给予传统文化新的启蒙,进一步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学派的理论源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儒学,然而乾嘉学派在对传统经典的阐释和推广上提出了一些创新和突破。
首先,乾嘉学派对经典文献的研究和解读给予了更加精确和深入的关注。
他们尤其注重对礼、乐、易、诗四经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和理论。
张载在《正蒙》中强调了禹贡之礼的意义,认为它体现了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程颢则在《二程集》中解释了乐曲的作用,认为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和行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
程颐在《展转》中解读了《易经》,认为变化的核心是“道”,进一步丰富了经典理论。
其次,乾嘉学派在道德伦理思想方面也有一定的突破和创新。
程颐提出了“格物致知”的理念,鼓励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来获取人生的智慧。
他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因此要通过对物体特征和规律的研究,来进一步认识人性的本质和道德的要求。
另外,张载也提出了“理学”这一概念,强调人类理性的重要性和发展。
他认为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实践,人们可以达到道德的境界,并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乾嘉学派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
程颢注重传统文化的宣扬和弘扬,他提出了“文学”的概念,旨在通过文学作品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张载则在诗歌创作上有所建树,他的《产真偈》以及《宣和四年五月二日予家人书》都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乾嘉学派对文学艺术的推崇和充分发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乾嘉学派的思想和成果在宋代影响深远,并在其后的历史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乾嘉皖派学者的古文献训诂理论探究
也。又或 以声 为主 ,而以《方言》同声之字傅 《说文》。所谓详 略互 见者 ,两涉则此彼分见 ,一详 一略 ,因其 便也 。先 生知训 诂 之学 ,自《尔雅 》外 ,惟 《方 言》《说 文》切 于 治经 ,故傅 诸分 韵 之《说文》,取 其 易检 。” 入 四库 全书 馆后 ,戴震 把《永 乐 大典》本与流传 的 明代刻本 《方 言》以及 古 书 中所引 《方 言》 的文字相互疏证 。约于 1766年 ,这部语言学要籍得 以复还旧 貌 ,此即《方言疏证 》十三卷。
一 、 以文 字 、音 韵 为 古 籍 训 诂 之 始 基 训 诂 又 叫 训 故 、诂 训 、故 训 、古 训 。训 诂 就 是 解 释 的 意 思 ,即用易懂 的语 言解 释难懂 的语 言 ,用现 代 的语 言解 释古 代 的语 言 ,用普通 话解 释 方言 。训 诂 学是 与文 字学 、音 韵学 互相 并列的以研究 语义 为主要 内容 的传统 语 言文 字学 的一 个独 立的门类 。传统小 学 (语 言 学 )包括 文字学 、音韵学 、训 诂学 。乾嘉 皖派学 者皆重视小学 ,多走 “音训字”、“字释词 ”、 “词通经”的治经路线 ,普遍认 为通 晓古 文字 、音 韵是进 行古 籍训诂工 作 的第 一 步 和基 础 。如 戴 震 治古 文 献 学 ,首 重小 学 ,他说 :“自昔儒 者 ,其结 发从 事 ,必先 小学 。小 学 者 ,六 书 之 文是也。”…故 而在 古籍 整理 工作 中 ,戴 震特 别重 视对 《尔 雅》《方 言》《说 文 》等 字 书的研 究 。乾隆 十年 (1745年 ),23 岁的戴震撰成《六 书论》三卷 ,这是 他一生中最早 的语言文 字 学著作。《六书论》在 1814年段玉裁著《戴东原先生 年谱》时 就 已经失 传 ,现仅存 《六 书论序 》;约 1748~1750年 ,戴 震写 成《尔雅文字考》十卷 ,书成 之后却 一直 未能 刻印 ,今天 已经 佚失不存 ,现《东原文 集》卷 三 中保存 有 《尔雅 文字考 序 》一 篇 。据《序》所 记述 ,该 书是 戴震读 《尔雅 殚 心 于兹 十年 ” 并且 “若考订得失 ,折衷前 古 ,于《尔雅》万七 百九 十一 言 ,合 之群 经传 记 ,靡所 扦格 ,姑俟诸异 日”u 而成 的随手札记 。书 中对 刘歆 、樊光 、李巡 、郑 玄 、孙炎 的 旧注 多加搜 辑 ,以补充 晋 代郭璞 《注》的遗 漏 和 宋 人邢 呙 《疏 》的 缺失 。此 书 在 清代 《尔雅》学史 上有 重要 意 义 ,即它 是一部 奠基 之作 ,是戴 震本 人的“小学始基之 矣” J,也 是乾 嘉学 派治考 证之 学 的基础 。 乾隆二十年 (1755年 )春 ,戴震将《方言 》分抄 于宋朝李 焘《许 氏说 文五音韵谱》每个字 的上方 ,字与训 两写 ,详 略互见 。对 于这 样做的妙用之处 ,段 玉裁 在其所著 的《戴 东原先 生年谱》 中说 :“所谓写其字者 ,以字为主 ,而 以《方言 》之字 傅《说文 》 之字也 ;写其训 者 ,以训为 主,而以《方言》之训傅 《说文》之字
浅论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对假借字考订的贡献
一
的一 大部分一 直保 持下来 ,只是 后来 有所 减少。二是表音字 ( 假借字 ) ,这类字在殷周文字中使用率很高 ,殷代和西周约 占7 0 % 以上 。( 表 形字 只 占 2 0 %左 右 ,形 声 字更 少 ,只有 1 0 %左右 。 )春秋战 国时期 ,假借 字下 降为 4 0 % 左右 ,在近 代汉字 中,只剩下几百个 。三是形声字 ,甲骨文 的形声字 只
有2 6 % 左右 ,春秋战 国文字 的形声字 增加到 5 0 %, 《 说文解 字 》中的形声字 竞增 加到 8 0 % 以上。这种数量 的巨大变化 , 就是先秦文字和汉代 以后文字 的根本 区别 。这种变化是本 质 性 的变化 。据此他把汉字发展 的历史划分为三个 阶段 : 第一 个 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 , 商代 以前 的文字应该属 于这个 阶段 。 第二个 阶段是 以表形 文字 为基 础、以表音 文字为主体 的表音 文字 阶段 。从 甲骨文 到秦代 的文字都属 于这个 阶段。第 三个 阶段是 以形声字 为主体 , 还保 留了一些 表形 字和表音字的形 音 文字 阶段 ,从秦汉到现代 的汉字都属于这个阶段。 假借字就是表音文字 。许慎给假借字下 的定义是 “ 本无 其 字 ,依声 托事 ” ,这就是说 ,用表形法 造不 出的字 ,就用 个 同音字来 表示 , 这就叫假借 。例 如 , “ 学而时习之”的 “ 而” 本是个 象髭须的象形字 ,因为和当连词用的 “ 而” 同音 ,连 词 “ 而”又不可能用表形法造 出字来 ,于是就借用 “ 而”字 来表示 。这个假借字一直保持 到现在 , “ 然而” 、 “ 而且” 、 “ 取 而代之” 、 “ 待价而沽” 、 “ 望风而逃”等词语 还常常使用 。“ 之” 也是个假借字 。“ 之” 字象 一脚趾踩在地上 。《 尔雅 》 说 : “ 之, 往也 。 ” 这是 “ 之” 字 的本义 。但 “ 时习之”的 “ 之” 是个代词 , “ 人之初”的 “ 之”是个 助词 ,都是假借字 。 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其著作中,对假借字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单科助学综合测验单元测验一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1.在靖康之难中,汴京沦陷,北宋灭亡,南宋的爱国人士慷慨悲歌,一时间爱国词人辈出,最具代表性的是()。
A.黄庭坚B.王安石C.杨万里D.辛弃疾【正确答案】D2.南宋诗坛自()起,就形成了江西体与晚唐体并存的局面,大多数诗人的作品也兼具这两种特征。
A.杨万里B.叶适C.贾岛D.姚合【正确答案】A3.张孝祥,字安国,号()。
A.芦川居士B.于湖居士C.龙川D.龙洲道人【正确答案】B4.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诗人是()。
A.杨亿B.晏殊C.林逋D.王禹偁【正确答案】C5.“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是()诗风的主要代表。
A.南宋前期B.北宋初期C.南宋后期D.北宋后期【正确答案】C6.下列作品中属于刘过的是()。
A.《龙洲词》B.《龙川词》C.《芦川词》D.《淮海词》【正确答案】A7.“中兴四大诗人”中以田园诗著称的是()。
A.陆游B.杨万里C.朱熹D.范成大【正确答案】D8.()的诗风活泼自然,他以明白如话的口语入诗,时人争效之,号“诚斋体”。
A.欧阳修B.吕祖谦C.杨万里D.范成大【正确答案】C9.辛弃疾的词作中最具特色的是()。
A.英雄词B.咏春词C.艳情词D.农村词【正确答案】A10.辛弃疾的词达到了词体艺术的高峰,形成了备受称道的()。
A.易安体B.樵歌体C.稼轩体D.诚斋体【正确答案】C11.北宋时期最负盛名的“通俗歌曲作家”是()。
A.晏殊B.周邦彦C.欧阳修D.柳永【正确答案】D12.下列诗歌作品属于王令的是()。
A.《假山》B.《夏意》C.《江上》D.《庐山高》【正确答案】A13.陆游早年诗歌创作的特点是()。
A.喜藻绘而至清新拔俗B.务豪放悲壮C.沈雄雅健D.清淡秀逸【正确答案】A14.王安石,字介甫,号()。
A.醉翁B.半山C.老泉D.山谷道人【正确答案】B15.山谷体诗风的特征是()。
A.用典B.拗体C.生新瘦硬D.变俗为雅【正确答案】C16.辛弃疾词的基本特点是()。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 (1)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一、名词解释1.史学史: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是一门研究和阐述历史学本身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的学问。
研究对象一般包括历史上的史学著作、史学流派、史学思潮、历史编纂、史学方法和史料运用等问题。
2.中国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史学产生、发展、演变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有五个:(1)阐述中国史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揭示其发展规律。
(2)对中国历代的史学家及其著述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3)探讨史学流派和历史编纂法的演变。
(4)介绍史料存在的情况,总结史料学的研究成果。
(5)校订史籍中的错误。
(6)发掘传统史学的现代价值,弘扬优秀史学传统和史学中的民族精神。
(7)探索历史知识的积累过程和人类自我认识之路。
3.《春秋》:春秋时期的鲁史,为鲁国历代史官世袭相承集体编录,按时间顺序记录史事,奉周礼为评人论事的标准,着重于对统治集团成员的道德训诫。
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具有历史著作雏形的官修编年史。
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
4.《左传》:是左丘明所著,成书于战国初期,记述了列国史事,条理清晰,文字生动,是超越往世的杰作。
思想上一方面维护周礼,一方面重民轻神,表现出明显的折衷主义,在表着奴隶社会史学最高成就的同时,也渗入了一些进步的史学思想,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5.《通鉴纪事本末》:汉民族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
由南宋袁枢所撰。
特点:(1)完全以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整个过程为主线来采濒材料,分题列目,组织全书。
(2)编排史事的灵活性和独立性;《通鉴》载1300多年的历史,如果按不同的事件区分,可以归为若干个各种性质各种内容的题目。
《本末》各项之间相对独立,缺乏历史联系。
(3)但它记事的局限性和固有的缺陷,也决定了它并不能取代纪传体和编年体。
《通鉴纪事本末》成为本末体史书的代表而与编年体、纪传体并列于中国的史坛,是袁枢历史编纂法、历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代表作。
汉语言文学本科自考真题1110-全国-训诂学
1110-北京市-训诂学总分:100一、单选题(共10题,共10分)1、从一个汉字所记录的语言单位来看,《列子·汤问》“投诸渤海之尾“的”诸“属于()(1分)A:一个汉字记录一个单音词B:一个字记录两个单音节词的组合C:一个字记录多音语素中的一个音节D:一个汉字记录多音节词中的一个语素2、《汉书·黔布传》:“前年杀彭越,往年杀韩信“张晏注:”往年与前年同耳,文相避也。
“,原文所使用的修辞方法是()(1分)A:变文B:连文C:互文D:省文3、《公羊传·宣公六年》:“勇士入其大门,则无人门焉者。
入其闺,则无人闺焉者”。
何休注:“是无人于闺门守视者也。
”根据何休的注,加点的“门”、“闺”属于()(1分)A:使动用法B:意动用法C: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D:名词作状语4、在训诂中用来表示事物的某种形态,有描写作用,意为:“ 的样子”的训释用语是()(1分)A:曰B:谓C:犹D:貌5、《周礼·天官·冢宰》:“共其财用之币齎。
”郑玄注:“齎、资同耳。
”注释用语“同”说明字际关系是()(1分)A:古今字B:异体字C:借字与本字D:通假字与本字6、特别重视古音学,主张以古音求古义,明确指出“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以至诸子百家之书亦莫不然”从而奠定清一代即音求义的训诂方法论基础的学者是()(1分)A:王夫之B:顾炎武C:俞樾D:王念孙7、下列各项中,编纂目的是对老百姓日常称说但不知其来源的词语进行探源的训诂专书是()(1分)A:《尔雅》B:《方言》C:《释名》D:《广韵》8、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的学者是()(1分)A:郑玄B:马瑞辰C:章太炎D:黄侃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再度注释的注释书是()(1分)A:王弼《老子注》B:皇侃《论语义疏》C:刘炫《毛诗述义》D:孔颖达《五经正义》10、在训诂学史上,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是()(1分)A:先秦两汉B:魏晋隋唐C:宋元明D:清代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11、考证工作是________和________的合称。
乾嘉学派
一.乾嘉学派的定义乾嘉学派是在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学术流派.该学派以考据为治学也称考据学、考证学、汉学、古学.又因其朴实无华而被称为朴学.二、乾嘉学派奠基人乾嘉学派的奠基人,学术界有多种说法。
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和毛奇龄等人重视对儒家经典的研究,顾炎武被公认为是开了清代考据学的先河。
但至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家,遗其大而传其小,他们沉溺于故纸堆中,脱离实际,放弃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本意。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知识渊博,顾炎武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提出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
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清代中期许多学者以此发端,崇尚研究历史典籍,对中国历史从天文地理到金石铭文无一不反复考证,被称为“乾嘉学派”。
顾炎武则由于其经史考证的严谨学风,被普遍认为是学派思想的主要奠基人。
阎若璩,清初著名学者,清代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对经史、地理都有很精深的研究。
他的名著《尚书古文疏证》,证明古文《尚书》是伪书,推倒了宋学的根基,打击了宋明理学,从而为汉学的恢复开辟了道路。
胡渭(1633-1714)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
曾与阎若璩等帮助徐乾学修《大清一统志》。
撰《易图明辨》,考定宋儒所谓“河图”、“洛书”之误。
又撰《禹贡锥指》,搜采方志舆图,阐释《尚书.禹贡》,将九州分域、山水脉络的沿革变化,祥加说明,特别重视治水,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沿革的重要参考书。
另有《洪范正论》、《大学翼真》等。
三乾嘉学派代表学派及人物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盛,出现了“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稍后的“扬州学派”则对两家有所发展和总结。
(1)吴派以惠栋为首。
谈乾嘉学派
谈乾嘉学派历来谈乾嘉学派的,总是说这一个学派有所谓吴派、皖派之分。
其实,与其这样按地域来划分,还不如从发展上来看它前后的不同,倒可以看出它的实质。
乾嘉考据学派往往被认为脱离政治,没有思想内容,为考据而考据。
其实,考据学派的奠基者顾炎武,正好和这种学风相反。
他关心政治,反对理学,是以考据作为工具以明“经”,一方面“通经致用”,一方面阐明“经学即是理学”。
顾炎武的主要著作是《日知录》和《音学五书》。
《日知录》的前七卷是书中的主要部分,他的“拨乱世而返之正”的“大经大法”和他的“经学即理学”的理论,在这些篇章中都有所论述。
虽然我们不能完全肯定顾炎武这些思想和主张,但必须指出,《日知录》绝不是单纯考据论文集,而有它很明显的政治、思想内容,抛开这些内容而论《日知录》,那真是七宝楼台,拆下来不成片段。
但后来的乾嘉学派却正是这样来衡量它的。
顾炎武是一个笃实学者,也是极端自信的人,他相信《日知录》是不朽著作,也相信《音学五书》,他以为三代“六经”之音久失其传,因而后人有改经之病,经而可改,则难语乎通经。
他以为《音学五书》出,“则俗韵不攻而自绌,所谓一变而至鲁也。
又从是而进之五经三代之书,而知秦汉以下,至于齐梁,历代迁流之失,而三百五篇之诗,可弦而歌之矣,所谓一变而至道也”(《亭林文集》卷四,《答李子德书》)。
这些话如果仅是单纯的比喻,以为通古音后等于一变而至于道,也有些比拟不伦。
而且他的意思还不是单纯的比拟,他以为读古经的训读,否则无法通经,无法通经则不能致用,更无法拨乱世而返之正。
古音学是乾嘉学派的核心,抽去古音学就不成其为乾嘉学派,但顾炎武之治古音却是为了“治国平天下”!阎若璩是与顾炎武同时而稍后的人,也是清朝考据学派奠基者之一。
他博贯群书而又精于考据,代表性著作有《尚书古文疏证》、《四书释地》、《潜邱札记》等书。
在这些书中没有政治思想。
他没有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也没有远大理想,他只是当时权贵的食客。
名词解释 (4)
名词解释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当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
也称作”。
6、句读:我国古代文章断句的符号和方法的名称,相当于今天标点符号的作用。
7、断章取义:,此赋诗不泥其本义,而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意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8、连类并称:指两个字或词的义类相因而牵连之,但所指只取其中一词之义。
9、反义词对举:,则是连用词义对立,矛盾的两个词,但只强调矛盾的一个方面。
10、章句:,汉代注释家解释古书体例,往往在解释词义之外,再串计文章大意,这种解说方法叫章句。
(流传到现在的以“章句”为名的注释书,有后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和王逸的《楚辞章句》。
11、以形说义:,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来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
通假,就是在用字时不写本字而取另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
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道形貌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注释工作用现代易知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古代难知难懂的文献语言。
注释工作通常是随文释义的。
纂集工作一种有目的的字、词、义的类聚工作;一是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二是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考证工作考释和证明的合称。
考释是指找出已经作出的训释的原始依据;证明是提出有力的证据。
训诂原理从训诂工作和训诂材料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 训诂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
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再度注释所谓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
《史记三家注》在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的基础上,裴骃作了《史记集解》。
乾嘉学派
一.乾嘉学派的定义乾嘉学派是在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学术流派.该学派以考据为治学也称考据学、考证学、汉学、古学.又因其朴实无华而被称为朴学.二、乾嘉学派奠基人乾嘉学派的奠基人,学术界有多种说法。
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和毛奇龄等人重视对儒家经典的研究,顾炎武被公认为是开了清代考据学的先河。
但至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家,遗其大而传其小,他们沉溺于故纸堆中,脱离实际,放弃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本意。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知识渊博,顾炎武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提出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
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清代中期许多学者以此发端,崇尚研究历史典籍,对中国历史从天文地理到金石铭文无一不反复考证,被称为“乾嘉学派”。
顾炎武则由于其经史考证的严谨学风,被普遍认为是学派思想的主要奠基人。
阎若璩,清初著名学者,清代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对经史、地理都有很精深的研究。
他的名著《尚书古文疏证》,证明古文《尚书》是伪书,推倒了宋学的根基,打击了宋明理学,从而为汉学的恢复开辟了道路。
胡渭(1633-1714)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
曾与阎若璩等帮助徐乾学修《大清一统志》。
撰《易图明辨》,考定宋儒所谓“河图”、“洛书”之误。
又撰《禹贡锥指》,搜采方志舆图,阐释《尚书.禹贡》,将九州分域、山水脉络的沿革变化,祥加说明,特别重视治水,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沿革的重要参考书。
另有《洪范正论》、《大学翼真》等。
三乾嘉学派代表学派及人物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盛,出现了“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稍后的“扬州学派”则对两家有所发展和总结。
(1)吴派以惠栋为首。
训诂学-复习资料
单项选择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毛诗诂训传》×.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说文解字》×. 《尔雅》□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的是×. 注释工作×. 纂集工作×. 考证工作√. 编辑工作□魏晋隋唐时期是×. 训诂的产生期√.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 顾炎武×. 戴震×. 段玉裁×. 王念孙□《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许慎×. 梅膺祚√. 段玉裁×. 戴震□《墨子间诂》属于×. 传注×. 章句×. 义疏√. 集解□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 《史记集解》×. 《荀子集解》×. 《论语集解》√. 《春秋左传集解》□《尔雅》分为√. 十九篇×. 二百零九篇×. 二百一十六篇×. 五百四十篇□《释名》的作者是×. 许慎×. 段玉裁√. 刘熙×. 黄侃填空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本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清代史学——精选推荐
清朝时期,社会矛盾空前激烈,特别是席卷全国的农民大起义,使得史家们的眼界大开,思想活跃起来,对历史、对史学都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看法。
先是李贽提出“经史相为表里”。
嗣后,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明确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治史方针。
在他们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读通鉴论》、《日知录》等著作中,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国家、民族的观点,抨击了君主专制,主张对君权严加限制。
他们的进步历史思想,在清初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产生了一定的历史影响。
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和巩固封建统治,十分注意在史学领域强化封建专制。
其控制史学的办法是:大兴文字狱,对反对和触犯清朝的历史家进行镇压;大量禁毁有碍清朝统治的史书;利用“宏博”、开设各种史馆等手段,引诱和笼络广大知识分子;诏修大量史书,并由史馆垄断近现代史的修撰,借以压制私史;提倡“博古”,在“稽古右文” 的幌子下,把广大知识分子挤进考据、训诂的狭小圈子里去。
清代的官修史书,无论在数量上卷帙上以及种类上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封建皇朝。
但官修诸史,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编撰方法,都要绝对服从清朝统治者的政治需要,都要绝对符合传统的封建礼教。
史官每修一史,都要奉旨,修撰过程中要随时接受皇帝的审查,撰写完毕必须经皇帝“圣裁”、“钦定”之后,方才可以定稿。
清朝统治者对史学的控制之严,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封建皇朝。
比较著名的几部史著略作一是《清实录》,全称《大清历朝实录》,是清代官修编年体史料长编。
包括太祖至德宗十一朝共十二部,合计四千四百零六卷。
修成之实录,分别以汉、满、蒙三种文字缮写正本四部、副本一部。
《清实录》对皇帝一律歌功颂德,对许多史事曲加隐讳,质量远不如《明实录》。
二是《大清会典》,一百卷,记述清朝典章制度的官修史书,通称《清会典》。
体例仿照《明会典》,但具体类目颇有增损。
内容有宗人府、内阁、军机处、六部、理藩院、督察院、寺监、八旗都统、内务府等。
是清代典章制度的资料总集。
全书除汉文本外,又有满文本。
乾嘉学派名词解释
乾嘉学派名词解释乾嘉学派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流派之一,兴起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1279年),主要代表人物为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
该学派以“乾”和“嘉”二字为名,乾即“阳刚”,嘉即“阴柔”,寓意着对万物阴阳两极性的探究。
乾嘉学派是宋代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乾嘉学派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追求心性合一:乾嘉学派重视理、气、性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他们认为,通过对自身心性的追求和修养,可以达到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境地,从而实现心性与道的合一。
2. 强调道德自我完善:乾嘉学派强调修身养性,注重个人道德的完善。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道德修养,追求善行和道德的高尚境界,才能实现人的理想境界。
3. 倡导知行合一:乾嘉学派强调知与行的统一,认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并体验到道。
他们主张将知识付诸于实践,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思想,增进对道的认识。
4. 提出“格物致知”:乾嘉学派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强调通过观察事物的现象和关系,揭示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律,并通过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来获得真知。
他们认为,通过观察和思考自然界的现象,可以从中领悟到道的真谛。
5. 清理各家观点:乾嘉学派试图整合各家学派的思想,梳理出合理的哲学观点。
他们试图超越儒、佛、道的局限,吸收三家学说的优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乾嘉学派在思想层面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在哲学、伦理和教育等方面的见解,对后世儒家学者的思考和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乾嘉学派的理念也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视和强调知行合一的思想,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持。
训诂名词
1. 本校:用本书的前后文字互证,断定其中的错误。
2. 本义 字形所能反映的,又能从文献用例中得到证实的某一义项称为字的本义。
3. 本字 字形所能反映的,又能从文献用例中得到证实的某一义项的字称为本字。
4. 笔势 指经过演变趋向符号化,从而看不出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5. 笔意 指能够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6. 笔意与笔势:笔意是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体,随着字形的演变,不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体就叫笔势。
7. 变文 行文中运用同实异名关系改变用词的一种方法,变文的使用出于不同的表达需要。
8. 补注二类:补原文的阙略,补旧注的遗漏。
9. 穿凿附会:把彼此无关的事物任意牵合强加比附。
往往是由客观条件的限制,对真理无能揭示,或者是由主观的原因,在阐释词义或者句意时灌注了说者自己的观点所造成的。
如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等。
10. 传:《说文》:“传。
遽也。
”《尔雅•释言》:驲(ri)遽,传也。
”皆所以达急速之事。
引申之凡由此达彼皆曰传。
又引申之,递达古今之言语亦谓之传。
解释古今之言语亦谓之传。
如《春秋》有“三传”,《诗》有《毛诗故训传》、《韩诗内外传》等。
11. 传注 对原文进行解释,同时把作者的意思传达给读者,以字为基本单位进行训释。
代表: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合成《三礼注》)、颜师古《汉书注》。
12. 传注体训诂:是随着古书原文进行注释,即“随文释义”的训诂体制。
这种训诂体式,它释义时解释的是词语在使用状态下,即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对于多义词,也只是解释它在句中某项具体含义,而不是它的全部译项。
13. 词 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意义单位,是音与义的结合体。
14. 词义的社会性是指:不是任何人主观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公众约定俗成并受社会制约的,这是词义的社会性。
如《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间解释为参与,是符合词义的社会性原则的。
又如把相望解释成彼此相望相距很近,可以望见,递相望见都不符合词义社会性的训诂原则。
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
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乾嘉学术,又称“乾嘉学派”,是指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学术思潮。
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以考据、训诂、音韵等为主,强调“返璞归真”、“回到经典”,推崇“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学术精神。
本文将从知识谱系的角度,对乾嘉学术进行深入剖析。
一、乾嘉学术的起源乾嘉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的学术背景。
在明朝末期,经学研究逐渐兴起,学者们开始注重对古代经典的重新解释和探究。
到了清朝初期,经学研究逐渐发展成为清朝学术的主流。
然而,乾嘉学术的兴起,则是在乾隆嘉庆年间,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社会背景为乾嘉学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乾嘉学术的主要代表人物1、惠栋惠栋是乾嘉学术的先驱,他推崇汉代经学,主张“惟汉人说经,去古未远”,强调对于古代经典的解释应该以汉代经学为基础。
他的代表著作有《易经注》、《诗经注》、《礼记注》等。
2、戴震戴震是乾嘉学术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以“求真”为核心,强调“以文字考据为基础,以训诂为手段,以理解古人为目的”。
他的代表著作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等。
三、乾嘉学术的知识树乾嘉学术的知识树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考据学:考据学是乾嘉学术的基础,主要研究古代经典的版本、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问题。
考据学的目标是通过对于古代经典文本的详细研究,探究古代文化的原貌。
2、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古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学科。
乾嘉学者们通过对于古代词语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化的内涵和思想。
3、文字学:文字学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学科,主要研究文字的起源、演变和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乾嘉学者们通过对古代文字的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化的符号学维度。
4、音韵学:音韵学是研究古代音韵的学科,主要研究音韵的演变和规律等方面的问题。
乾嘉学者们通过对于古代音韵的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化的音乐性维度。
5、哲学:乾嘉学术中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对于古代经典的解释和探究,以及对于传统哲学问题的思考和深化。
这些学者们通过对于古代经典的重新解释,对于传统哲学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和理解。
关于乾嘉学派的成因及派别划分之商榷
关于乾嘉学派的成因及派别划分之商榷乾嘉学派亦称乾嘉汉学,或朴学与考据学。
由于它是清代居支配地位的学术思潮与学术流派,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因而在近年来兴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热潮中,海内外学术界对之进行了较多的关注和讨论。
学者们就讨论中所涉及到的该学派一些基本问题,相互争鸣诘难,看法不尽一致。
其中,关于该学派产生、形成的原因及其派别划分问题,就是讨论较多、分歧较大的两个问题。
这里拟提出些商榷意见,以求教于方家。
关于乾嘉学派产生、形成及其兴盛的原因乾嘉学派为什么在清代产生、形成并逐渐兴盛?这是研究乾嘉学派时首先提出并应予解决的问题。
对此,清末以来,章太炎、梁启超等人主要从清廷的文化专制政策――滥行文字狱加以说明。
如章太炎在《清儒》一文中,开宗明义即说:“多忌,故歌诗文史;愚民,故经世先王之志衰。
家有智慧,大凑于说经,亦以纾死,而其术近工眇踔善矣!”[①a]梁启超也谓:“其后文字狱频兴,学者渐惴惴不自保,凡学术之触时讳者,不敢讲习。
然英俊之士,其聪明才力,终不能无所用也。
诠释故训,究索名物,真所谓于世无患,与人无争。
”[②a]自此而后,学术界在论及乾嘉学派产生和形成的原因时,大多采纳章、梁之说,几成定论。
80年代以来,才有些学者从清代康乾盛世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和统治者对学术的提倡等角度去解释,认为文字狱并非是乾嘉学派产生的唯一的或主要的原因;也有些学者提出“文字狱和乾嘉学派并无必然联系”。
随后,又有学者从学术思想本身的发展说明乾嘉学派的成因,认为乾嘉学派是清初反理学思潮的延续和发展,应从学术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寻求乾嘉学派产生的原因。
前不久,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专门就“乾嘉学术”进行座谈讨论,在论及乾嘉学派产生的原因时,将上述三种观点分别概括为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外在因素说,以及内在因素说,并予以评论:“无论是从外在或是内部的层面,来探讨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都有相当的可信性。
钱大昕音转说试析
作者: 熊庆年
出版物刊名: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页码: 19-25页
主题词: 音转;古音学;古本音;合韵;转音;陈第;乾嘉时期;语音变化;辛楣;语音变异
摘要: 钱大昕,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嘉定人,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
钱氏对语言学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古今声类的演变。
对此世有公认,无用赘言。
然而钱氏关于音转的理论,学者们颇有议论。
本文试图对钱氏音转说作一些初步的分析。
一、钱氏音转说的由来古音学是在批
判“叶韵说”中发展起来的。
自从明代陈第首倡“古无协韵”,承学之士。
胡绍煐与乾嘉声韵训诂理论
胡绍煐与乾嘉声韵训诂理论
胡绍煐与乾嘉声韵训诂理论是中国古代在语音学领域取得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它体现了中国古代语音学的高度发达。
胡绍煐是宋朝著名的语言学家,他提出了以声调为核心的语音学理论。
他提出声调有五种:上、去、入、平、入入。
他认为,声调是构成一句话的基本要素,是古代汉语语音的基础。
乾嘉时期,语言学家蔡邕提出了“训诂”理论,认为汉语音可以分为四声:上声、去声、入声和平声,每声都有其特定的音形和音义。
蔡邕认为,古代汉语的音形和音义可以通过训诂的方式进行分析和解释。
胡绍煐和蔡邕的声韵训诂理论为中国古代语音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研究古代汉语文字的音形和音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他们的研究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音形、音义和语法,从而提高我们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胡绍煐与乾嘉声韵训诂理论,不仅是中国古代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我们今天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阅读的重要基础。
它们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发展,同时也提供了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汉语的重要途径。
解密汉字:为何说古音与今音不同,以“田”和“陈”为例说明
解密汉字:为何说古音与今音不同,以“田”和“陈”为例说明作者:碣石老人大家都知道,战国时齐国的国君是田氏。
我们在初中时学过一篇课文《田忌赛马》。
这个田忌就是齐国的宗室。
但是司马迁写的《史记》在介绍田齐世家时却将篇名命名为《陈敬仲完世家》。
为何不做《田敬仲完世家》呢?因为在古时“田”与“陈”是同音之字。
齐国的始祖陈完也做“田完”。
下面我们就分别来看一下“田”、“陈”的字意。
首先我们来看《说文解字》对“田”的解释“田,陈也。
”《尔雅·释地》“郊外谓之牧”,“牧”又写作“田”。
李巡云“田,陈也。
谓陈列种谷之处。
”取其陈列整齐谓之“田”。
古时种菜之地谓之“圃”,种果树之地谓之“园”,而种谷之地则谓之“田”。
后来人们进一步说明田是种谷稻之地。
《禹贡》“厥田惟中上”,郑玄解释说“能吐生万物者曰土,据人功作力,竟得而田之,则谓之田”。
《公羊传》“凡言田者,指垦土之地。
”《经籍纂诂》“田者,地之表而有人功者也。
”《一切经音义》引《仓颉》作“田,种禾稼也。
”《释名》“田,填也,五稼填满其中。
”总之,“田”就是人们劳作而能获得收获的土地。
古代的“田”还有其他一些意思比如“田”也可用作动词,为“耕作的意思”。
如《汉书·高祖纪》“令民得田之”。
意思是说让百姓有土地可以耕作。
“田”还有“猎”的意思。
《易解》“田获三狐。
”《礼记·郊特牲》“唯为牡田。
”《左传》“宣子田于首山。
”《书·无逸》“不敢盤于遊田。
这里的“田”均是“猎”的意思。
“田”就是“猎”的别称。
因为在田里取禽,故曰“田”。
古时人们食肉,穿兽皮做的衣服。
擒捕野兽与种田同样重要。
故以“田”为“猎”。
春夏秋冬田猎都为重要的宗庙之事。
春猎曰“田”,夏猎曰“苗”,秋猎曰“蒐”,冬猎曰“狩”。
《白虎通·田猎》“四时之田,总名为田,何为田?除害也。
”也就是说春天要田猎,为的是除去害虫,让农作物能够好好的生长。
“春谓之田何?春,岁之本,举本名而言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乾嘉学者古音学中的方音思想
摘要: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诞生于十九世纪的欧洲,尽管这套方法在二十世纪初才引入汉语的古音研究并对汉语的研究起了很
大的推动作用,但实际上,清人很早就认识到运用方音与共同语的差异来研究上古音。
本文搜集清代古音学家的语言学理论,对其思想中有关方音的部分进行系统的梳理,力证中国学者虽未明确提出历史语言学的理论,没有理论性和规律性的总结,但在具体的例证中已经包涵了这一思想。
关键词:上古音;历史比较语言学;方音;清代古音学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2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观堂集林·卷八·周代金石文韵读序》中对清代的古音学有一段著名的论述:“自汉以后,学术之盛,莫过于近三百年。
此三百年中,经学、史学皆足以陵驾前代,然其尤卓绝者则曰小学。
小学之中,如高邮王氏,栖霞郝氏之于训故,歙县程氏之于名物,金坛段氏之于《说文》,皆足以上掩前哲。
然其尤卓绝者则为韵学。
古韵之学,自昆山顾氏而婺源江氏,而休宁戴氏,而金坛段氏,而曲阜孔氏,而高邮王氏,而歙县江氏,作者不过七人,然古音廿二部之目,遂令后世无可增损。
故训故、名物、文字之学有待于将来者甚多;至古韵之学,谓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也。
原斯学所以能完密至此者,以其材料不过群经诸子及汉魏有韵之文,其方法则皆因乎古人用韵之自然,而不容以后说私意参
乎其间。
其道至简,而其事有涯;以至简入有涯,故不数传而遂臻其极也”,王氏此言甚确!清代是中国古代语言学的辉煌时期,古音学家对先秦汉魏材料进行客观归纳,得出了丰硕的成果,建立了科学的体系。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语言发展研究的深入,产生了新的理论、方法、原则,乾嘉大师们的学说遭到了检验和挑战。
起源于十九世纪初的历史语言学是欧洲的语言学家运用历史比较
的方法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构拟和重建了原始印欧的共同语。
历史比较语言学这一理论方法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语言研究走上了科学的道路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可以说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历史语言学的核心和基础。
历史比较法是基于这样一个理论前提的,就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或同一语言的各个方言是从一个共同的祖先语言分化的结果,亲属语言间或方言间的差别是历史演变造成的。
但是语言变化又存在着规律性和不平衡性两个特点,因此亲属语言间或方言间的差别有的代表不同的发展方向,有的代表同一发展方向的不同阶段。
综观语言发展的历史,各语言间或方言间存在的对应规律很好地体现了语言从古到今的变化过程。
“语言的空间差异反映语言的时间发展,说明语言的发展同时表现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
从语言的空间差异探索语言的时间发展就成为历史比较法的一条重要原则。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成就主要就是依据这一方法论原则而取得的。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深谙历史比较法,在汉语史的研究中把语言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发展相结合,即以《切韵》为枢纽,下联现代的方音,上推
先秦古音,突破传统音韵研究只注重书面材料的局限,为汉语语音的研究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而在中国,清代的古音学家们由于传统治学方法的局限,并没有明确提出系统的规律和理论,却在对材料的实证中偶现这一理论思想的光辉。
明朝的陈第在《毛诗古音考自序》中言:“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又有《读诗拙言》:“一群之内,声有不同,系乎地者也;百年之中,语有递变,系乎时者也”,可以说古人在很早以前就注意到语言的时间、空间发展。
对清代古音学有筚路蓝缕之功的顾炎武率先以《诗经》及其他先秦韵文的押韵情况来考证字的韵部。
但他在《音论》中同样说到:“古诗中间有一二与正音不合者,……如箕子《洪范》以‘平’与‘偏’为韵;孔子系《易》,于屯,于比,于恒,则以‘禽’与‘穷、中、容、凶、功’为韵;于蒙,于泰,则以‘实’与‘顺、巽、愿、乱’为韵。
此或出于方音之不同,今之读者不得不改其本音而合之”,又在《诗本音》卷四中说:“侵韵字与东同用者三见:此章之‘阴’,《荡》首章之‘谌’,《云汉》二章之‘临’;《易》四见:屯、比、恒象之‘禽、深’,艮象传之‘心’;若此者,盖出于方音耳”,可见,他是注意到古代韵文中的不合与方音是有联系的,而他的这一思想也启发了后来的很多学者。
审音派创始人江永在其有关先秦古韵的《古韵标准》中说:“审定正音乃能辨别方音,别出方音更能审定正音。
诸部皆当如此”,他也注意利用方音研究古音,指出“大抵古音今音之异由唇吻有侈
弇,声音有转纽,而其所以异者水土风气为之,习俗渐染为之。
人能通古今之音,则亦可以辨方音。
入其地,听其一两字之不同,则其它字可类推也”。
因为“江永认为,从道理上讲,古音本来就存在于方音之中。
他说:‘古岂有韵书哉?韵即其时之方音,是以妇孺犹能知之、协之也。
’但方音本身也是变化的,‘音既变矣,文人学士骋才任意,又从而汩之,古音于是益淆讹如棼丝之不可理。
’这又等于说,如把王畿成周之雅音也看作方言之一种的话,研究古音就是研究上古时代的方音,‘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古音的变化就是方音的变化。
”他的这种看法是极其高明的,也把这一创见实践在古音研究中,把《诗经》等先秦韵文中的特殊韵例看作“方音偶借”,把古音研究与辨析方音统一起来,从保存的方音中归纳古音韵部。
考古派的代表段玉裁只重视《诗经》押韵材料本身的研究,考证出支脂之分用、真文分用、尤侯分用和平入分配。
但他束缚于传统的研究方法,没能吸收方音材料中的有益成分来支撑自己的结论,不能不说这是个遗憾。
段玉裁的老师戴震虽成果在学生之后,但却深受老师江永学说的影响,在《声韵考》卷三中认为:“音有流变,一系乎地,一系乎时。
系乎地者,在古人即非一读,……五方殊语,随声气转变,见于六经者,遽数之不能终其物。
六书之谐声假借,《诗》之取韵,各因其声。
类中一二字由它类流变而入者用之,非举此两韵字尽通也。
其流变所入,各如其方之音,在古人不訾为非正音,不疑其误。
盖列国之音即各为正音,不可强而齐之也”,这
样的思想,就是承认古代韵文中与正音不合的读音其实是方音的读法,既不必怀疑它们的正确性,也不必强而改之。
到了钱大昕,方音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在给段玉裁的信(《与段若膺书》)中说:“声音之变,由于方言,始于一方而偏于天下,久之遂失其最初之音。
即间有一方尚存古音,终不能胜海内之口”,可见,他承认方音中存有古音,可以从所存的方音中考求古音。
他在古声母的研究中也是这么做的,除了对文献材料的对勘、归纳,还对方音中尚存的古音进行参照,提出的“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之说是清代古音学的古声母研究中的定论,在群星灿烂的清代古音学者中占有无可取代的一席之地。
江有诰是清代古音学的集大成者,他在《等韵丛说》中说:“吾歙县方音出于乡者十误二三,出于城者,十误四五,盖乡音邃古相承无他方之语杂之,故多得其正,城中间杂官音,官音之正者,不知学其不正者多学之矣”,他在此处指出方音还有城乡之别,已经进一步地了解到城里的方音受到官音的影响,而乡间的方音能保持古代的读音,“故多得其正”。
江有诰对语言接触会相互影响的观点与现代历史语言学的观点不谋而合,不能不说是清代古音学思想的又一个闪光点。
总之,尽管清代古音学家们埋头于古代文献的考证,局限于传统的研究方法,没有提出科学、系统的理论原则,但他们能发现方音与古音的对应规律,各人在没有统一理论思想的指导下不约而同地得出相似的看法和种种结论,说明这一规律是科学的。
他们传承着
朴实无华的治学之风,开创了一代学术的辉煌。
而我们当代学者应该吸收西方的研究理论和前人的成果,结合中国语言研究的现状,努力建立符合汉语研究实际的理论方法,促进汉语研究的发展,使我国的语言研究更加地科学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耿振生.20世纪汉语音韵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
[2]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6).
[3]王力.清代古音学[m].北京:中华书局,1992,(8).
[4]申小龙.清代古音学系统论[j].学术月刊,1995,(10).
[5]唐作藩.江永的音韵学与历史语言学[j].语文研
究,2001,(1).
[6]李开,江永.古韵标准方音审取古音说[j].语言研
究,2006,(3).
[7]宋洪民.段玉裁的困惑与中国语言学的走向[j].滨州学院学报,2005,(2).
[8]荆兵沙,曹强.江有诰的音韵学与历史语言学[j].榆林学院学报,2010,(3).。